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铄耳DZ4——砥砺琢磨,耐人寻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8-21 21: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按图索骥,其实从不简单。
​       登山凿石方逢玉,入水披沙始见金。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之。铄耳,耳畔荡漾着令人向往且光明温暖的声音。
      
       DZ4的外包装白色打底,图案是著名的“看星星一颗两颗三颗四颗连成线”的“贪吃蛇”造型。表里如一,充分内涵了这款塞子的中心思想:开创性地把单边四颗动圈单元“搞里头”。3颗6mm钛球顶动圈+单颗6mm被动振膜,配以四路声学导管+双路电子分频的分频方案,大张旗鼓地在一款仅为559元的入门级耳塞上显而易见搞事情,不过脑子也能明白铄耳跑马圈地”的良苦用心。经验之谈,这类“开衫巨作”一般二般都是值得墙裂推荐的。
      
      3D打印树脂前腔,亲肤磨砂处理后触感极好。淡金色不锈钢面板上月老佐罗“Z”字镂空“红线”连接周董“星晴”四颗,辨识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内含四颗动圈单元,但腔体无论体积或重量均做到了轻盈舒适,脱塞感几近满分。耳机盒为了配合耳塞腔体奥义,同样采用了类肤材质,飞碟圆盘耳套收纳方式一方面将“耳套参与调音”思路含蓄地加以表达,另一方面给今后耳机收纳盒的设计提供了不错的借鉴。
      
       被动振膜初听容易让人一头雾水,其实算是音响领域算里相当成熟的音频技术,在低频单元体积有限的情况下,额外加入被动振膜作为低频单元的“延伸”,让低频单元和被动振膜在同一狭小空间内做同一频率的共振,从而增加低频的能量感和下潜深度。
      
       DZ4螺狮壳里做道场,居然将3DD+1PR的声学架构塞进了这小小腔体内,得益于多年来耳塞研发的经验积累,绝非一日之功。
      
       鉴于三动圈+被动振膜的配置会带来相对强烈的声压,DZ4选择了半开放式的后腔声学腔体作为应对之策使空气流通性更好,有效减小了对耳道的声压,舒适性更佳。四路物理导管在腔体内并列连接四枚单元,通过双路电子分频,最终在管嘴上可见两处声音导管及一枚气管。无心插柳,此处设计几乎贡献了DZ4无数经典表情包。
      
       4股54芯0.05mm的高纯度铜镀银共216芯,几乎占据整体的近半份额,十足说明原装线材并非打酱油的群演角色。至于可选配官方升级CP 4.4平衡线是否良配,可惜无缘一试。好在手头上其身价五倍十倍的升级线材倒是不少,为其再觅一房佳偶却非难事。
      
       DZ4低阻低敏的四动圈设计下阻抗仅12Ω,but灵敏度也仅102dB,注定了这款塞子将是一款对前端要求不多但上限必然不低的“个性复杂”之作。开箱之初医生就曾将两个腔体搞了一波“叠罗汉”、“躲猫猫”的追逐游戏。对其两者间磁铁的的斥力之大已有所了解,其磁通量之大可见一斑。至于微动圈圈塞,无论设计阻抗多低,其实都不容小觑,何况人家一次性给了你双边八个圈圈。因此,充分的煲机之后以及更换平衡线材,会带給听众怎样的惊喜,自然是相当值得期待的。
      
       关于定位。作为目前国内HiFi耳塞的专业研发厂商,铄耳推出的产品基本涵盖了高中低档,不少作品都曾在耳塞领域里扮演着“拓荒者”的角色,口碑相当不俗。虽然DZ4定位入门靠上,但显然是铄耳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将其等闲视之,更不能简单地以价论声。
      
         DZ4作为一款四位一体的“动圈耳塞”,在开声之初便已初露峥嵘,带给我们四平八稳的声音走向。但鉴于动圈振膜的“刚性”使然,因此开始能够明显感受到其声场尚未打开,声音整体发“紧”。但低阻设计的好处在于相对好推,因此,不像那些高阻老怪,即使搭配个HiFi尾巴,也必定不会“恶语相向”。随着煲机的循序渐进,加上搭配上合适的升级线材特别是参考级线材后。DZ4的进化上虽不至于“脱胎换骨”,但也绝对是“焕然一新”了。在搭配原线时以及火力全开前端和线材拉满的情况下与之对比,听感上的提升显而易见,单端原线下的三频能量分布算是有序且克制的,虽然过度同样顺滑,但推开后的豁然开朗、大气磅礴、水润清晰相比,前者无论从声场,或是三频的表现都仿佛猴儿被套上了紧箍咒,整体略显单薄与压抑。
        
         待到煲机超过100小时后,最大的提升便在于调音的老道与稳定发挥到了极致,一反耳塞处于开声之初的阶段,带给我们那种羽翼未丰、尚未蓬勃的青涩。在旗舰级播放器DX220MAX驱动下,DZ4的素质能够被充分地激发,解析力尤其是中高频解析上的提升格外明显,仿佛雨后初霁般地将各个细节得以充分展现。圈塞调音风格上大气磅礴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平衡状态下声场宽阔且壮丽,横向与纵向声场相当宽阔,乐器与人声的分离度更好。动态表现相当不俗,能够将大编制作品中的细微变化展现到细致入微。人声和配乐的距离恰到好处,器乐表现相对出彩。低频下潜纵深且回弹迅速,瞬态表现令人满意。圈塞分频上的优势立显,三频衔接顺滑,整体氛围感温暖,三频衔接上较动铁耳塞过度更加自然舒适。多个微动圈的解析相较单一动圈塞而言更加优秀,同时还能较好地规避圈铁衔接上的撕裂感以及入门动铁的高频锐利感。素质与听感方面能够达到相对均衡的平衡状态,能够较好地将大编制作品中不同乐器的特点充分地展现出来,同时高频的抑扬顿挫并未丧失绝对的控制。其低频宽松且有厚度的质感,恰到好处的下潜与回弹,虽与旗舰耳塞存在差距,但在千元级别作品里算是相当均衡的“水桶塞”。中频人声表现相当甜美,听感细腻温和,演绎流行曲风游刃有余。高频和极高频表现优秀,更换平衡线材后的人声与低频表现更加出彩。相比之下,对大编制作品的表达上算是中规中矩。特别在旗舰级播放器大推力的驱动下与控制力的保驾护航下,与高段位塞子的距离有所缩小,性价比更加凸显。
        

2
发表于 2023-8-22 01:5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是高手。
我虽没有逐字逐句细品,但有句话我非常认同:在千元级别里是相当均衡的水桶塞。
结相能力和分离度并没有惊艳所有人的感觉,反而是内化的一些东西让人越玩越觉得有意思。自然顺畅的衔接,良好的密度和厚度,不错的杂食性,让我称道不已。我也惊讶于这塞子的上限:在胆放上表现出来的沉稳大气,规整的空间感,下盘的规模以及细腻鲜活又不失独特韵味的音色。五六百的塞子,我还真没听过能在大编制和电影原声上有这个规模和气势的。
放这个价位多少有点不讲武德了。
千元级别还有个s12pro,我也相当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3-8-22 02: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对shuoer 的s12的合金外壳高度过敏,后来再买耳塞,先看外壳。 不锈钢,树脂都可以,就这种不上漆合金不行。

我查了一下,应该是对它的镍成分过敏。我想有这过敏问题,不止我一个。

过几天有时间,我自己给它喷个漆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3-8-22 21: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在尝试更换参考级HiFi小尾巴乐彼W4EX、便携接码放MUB1、POKE II、MOJO, 甚至搭配旗舰播放器DX220max与DX320max后,升级泽锋Zephone灰龙甚至旗舰古董antique 4.4平衡线,当我们逐步增大前端推力后不难发现,DZ4虽然不难驱动,但对于播放器以及顺应性其实是是非常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3-8-22 21: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曾提到:“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 线材上的差距算是旗舰耳塞之所以能够与同门定位低一些耳塞拉开距离的主要因素之一,入门级塞子往往更加线材的加成以及仰仗前端素质与推力,算是制约其水准的主要壁垒。反其道而行之,当我们大力提升前端的水准及线材的品质后,原本腔体方面的固有优势则能够得到明显的加成,从而亦能够带来相当不俗的听觉享受。好马也得配好鞍,一个好汉三个帮。优秀的前端与线材加持下,多动圈振膜的优势得以尽显,主动单元与被动单元的协同加成被充分激发,无不细致入微低增强了音乐的形体感,结象更加凝实,三频更加顺滑,比动铁塞子更适合长时间聆听。高频的大开大阖、汹涌澎湃与细腻温和,温婉动人的人声交相辉映,呢喃浅唱,娓娓道来,平添了几分曼妙传情。低频下潜亦显纵横捭阖,金戈铁马,多了几分沉稳与沧桑。
      
      DZ4一出,铄耳入门级作品中再添一员猛将。LETSHUOER 砥砺琢磨的研发态度,着实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搭配时的愉悦感耐人寻味。这款塞子优秀的腔体体积、舒适的佩戴效果、年轻的外观设计、奇思妙想般的单元配置以及导音孔的合理排布使耳道内外压强稳定均衡让人久听不累,能让人忽略这款塞子素质上的微末差距,萌宠的造型带給用户舒适贴心与温柔以待。让烧友更加专注于听感上的温润如水,恬静怡人。爱乐为先,丰俭由人,期待通过DZ4这样的载体,让众人关注的重心能够重新回归到音乐本身,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健康且持续的音乐发烧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5 11: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