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718|回复: 8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渣翻译】如何读懂各类耳机的音频测量图【golden ears】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3 2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日本
本帖最后由 gtx770 于 2017-9-3 22:37 编辑

0前言-在没有试听条件的情况下该如何选择耳机?


  前两天入了1个701,这是我第2次入这个耳机了,可是没到1天它就被我打上包裹送到其他人手里了。第一次邂逅这只耳机的时候我的听音观还很不全面,入了701之后便被它奶油般的染色迷的神魂颠倒,直插手机不亦乐乎。可是没过多久我的耳朵就开始痛,对高频格外敏感,那时候的701对我而言从仙乐瞬间变成刮耳刑具,一看网上什么万元前端之类的话直接放弃出了二手。之后有听过q701,k702,还是一样的难推,可是不会刺耳。当时的我脑子里都是染色,毒之类的没有在意到这个细节,把它们归为一类货色后再也没入7系列的坑。上个月实体店试听了q701又找到了当时的感觉(没找到k),乐感很好并不刺,回想到各种评论各种k比q好,人声有多润,多厚实云云,我就只记起701的妖娆而忘了她的刺耳了。加上现在有前端了(HA1+HD800S,一个冲动又入了一只。。可不到1小时又刺的我难受,染色也全无当年的影子,果断出了。现在一看数据q和702结构上就决定了不像701那样刺耳,试听的时候我的感觉是对的,但这些都只是后话了。
  于是我开始思考在没有试听条件(居住偏僻或者试听场所嘈杂)的情况下,该怎么客观的选一只耳机这个问题。以前我都是网上看很多评论,多的是有关想要的耳机和现在手持的耳机之间对比的评论。从数十篇评论中找到一些共有的内容然后在脑子里脑补那只耳机的声音。结果有盲狙成功的有但是失败的更多,701就是典型的一个。难道hifi只能是玄学和文学吗?就算听音观和个人耳朵各有不同,但耳机与耳机的个体差异有但是大体走向是不会变的,既然人耳听得出的特征那机器必然也听得出来。抱着这个想法查到了golden ears的耳机数据,一堆图除了频响全看不懂心很是慌,但是不行,一定要走出这一步,网上有部分翻译但不完全,闲的蛋疼就彻底把介绍各种测量图的看法的文章翻译了一遍。老烧勿喷。原文地址:http://en.goldenears.net/456


1 Frequency Response频率响应
  频率响应曲线图毫无疑问是各种图表中最能表现耳机(器材)特质的图表。任何关于耳机(器材)声音的特征都可以在频率响应曲线图中得到诠释。

HD600的频率响应图
   横轴表示信号音调的高低,单位是赫兹(Hz)。纵轴表示声音的强度,单位是分贝(dB)。图的右边为高频部分,而左侧为低频部分;线的位置越高表示该频段声音的响度越大,反之亦然。(每个频段对应什么乐器的详细介绍网上很多,这里只是组略介绍)
   例如,小于100赫兹的部分会影响低音吉他和鼓,以及其他基于这个频段的乐器。如果这个频段向上凸起的话,意味着这个耳机的低音充满力量,并且下潜较深。但是如果这个频段过于突出的话,低音将会发糊并且盖住其他频段的声音。另外,如果这个频段凹陷的话,受此影响声音会而变得发虚且发空。如果处理得当,低音部分会变的柔和并且充满质感,否则,低音会听起来微弱并且浑浊。
  来看一下中间的频段,这个频段对钢琴和人声的影响比较大。如果中频的上半部分较高的话(频响曲线图上隆起),钢琴和人声会听起来更加清晰和精致。反之声音会变得沉闷发暗。
  最后来看一下高频,高频会影响打击乐器的镲片之类的声音。如果5kHz以后的高频比较突出的话,像擦片这样的乐器就会听起来非常明亮而且清晰,但是如果低音部分不足的话高频听起来会显得充满侵略性(刺耳)
  正如你所预料的,所谓的HIFI(对录音的忠实还原)应该在20-22kHz这整个频段都能够有一个平直的响应。虽然有时候一些频率响应不平直的耳机也会受人称赞(Westone的um系列?);但除非用于特殊用途(比如为歌手设计的那些中频比较突出的入耳监听耳机),否则一般情况下大部分人希望每个频段都能够有不错的表现。

Step response阶跃响应(瞬态响应)
  阶跃响应图是通过传输给耳机一个阶跃信号得到的图表。横轴表示时间长短(单位ms);纵轴表示电压大小(单位mV)。阶跃响应图呈现了电压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情况。
                                      声卡Lynx L22                                                                                     HD600
  理论上,在输出的时候原始信号应该以指数的形式快速衰减,但大多数耳机会在收到信号的20毫秒内产生一个涟漪并迅速衰减。对比两幅图明显可以看出HD600产生了一个微弱的涟漪。(比起声卡耳机由于腔体结构肯定会有更大的失真)
  就像频率响应一样,阶跃响应与耳机对输入端的反映有关。像声卡Lynx L22那样没有波动的指数形式的衰减是最理想的。(也就是说涟漪越小失真越小)
  (粗略的观察了一些耳机的阶跃响应图,涟漪越多,下降越不平滑的失真度越大,瞬态越差。)

3 Impulse Response 脉冲响应
  脉冲响应是当耳机收到一个脉冲信号(一个非常剧烈但非常短促的声音比如枪声)的时候的反映。你可以把这个图表想象为一个描述“枪声”是如何响起并随时间而衰减的图表。
  一个令人满意的脉冲响应图应该尽可能没有涟漪,就像图中的Lynx L22一样。但如果把一个人工的环境音效(比如三星的3D环绕音DNSESRS公司开发的环绕立体声SRS,或者索尼开发的增频器DSEE)输出到一个DAPs(数字音频播放器)里的话,有时候反射出来的信号会有一些回响。(网站没有过多解释,我的理解是信号输入到耳机中经过腔体反射,会出现一些回响,立体声模拟就是一种回响,回响有时候可以解释为是音染,但不管它们是什么那都是失真)
                                           声卡                                                                                            HD600
  经过对比HD800HD600,DT880K701的脉冲响应:

  701-73165600-35135)>>>880-3.512)>800-0.50.7

  所以我猜想,脉冲响应的波动越大意味着这个耳机的音染越多。从经验上来说600701都有不同程度的音染,而880基本没有HD800则极限接近没有(虽然有人说HD800有很强的厅堂感,但我想那种毫无违和的厅堂感大抵和HD600是不同的,它不是渲染而是还原出来的)。我虽然没有横向对比dt880,但是事实上DT880的欧姆数越大的脉冲响应越小(尽管它们之间的差别非常小),猜想是正确的三个之中600欧的音染应该最小。

4. The Cumulative Spectral Decay累积频谱衰减(瀑布图)
  累积频谱衰减,简称CSD,不同于其他图表该图表是三维的。


  横轴表示的是耳机的频率响应曲线,纵轴是响度,这部分和频率响应图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它有一条时间轴。因此,通过CSD图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声音随着时间变化而衰减的过程。

  这张图表用色彩的变化来表示了每个频段的声音随时间变化而衰减的情况,一个好的耳机的标志是所有频段的声音都会平稳的衰减。如果某一个频段的衰减速度明显比其他的慢很多的话,就说明在频段产生了一个共振。瀑布图可以说是衡量一个耳机的时候不可或缺的工具。

5 Impedance & Phase阻抗与相位


  阻抗是一个衡量耳机对电流(更准确的来说,变化中的电流)抵抗程度的参数。
(更详细的信息该页面没有详细介绍,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来阻抗是一个随着频段变化的一个变量而不是常量,故虽然HD600的阻抗是300欧,但图上100Hz的位置却达到了600欧,根据功率阻抗公式可以说想要推出HD600的极低频比推出其他频段需要更大的功率。)
  另外,虽然官方对HD800的阻抗描述是300欧,但是从图中可以看到它的平均阻抗是大于HD600的,很明显它们需要的推力是不一样的。把HD800插到一般的放大器上出来的低频明显是混的,所以我觉得看两只耳机是否推好可以从低频的状态来判断。

  仔细分析以上的5个参数的话,就算没有试听过,基本上也可以对一个耳机的基本走向和适应范围有所了解。但仅仅看频谱图是不够的,因为通过后期调音可以把频谱图做的很漂亮。但我们可以阶跃响应和脉冲响应的衰减判断出这只耳机是HIFI还是HUFI,从瀑布图中看出这只耳机的能量分布以及泛音齿音高频延伸低频下潜,是适合人声还是交响还是小编制。只需要了解每个频段代表什么,增强了会怎么样,弱化了会怎么样就可以自己分析瀑布图了。

6总结:为什么有些耳机天生是刺耳的?
  那么说了这么多我们来看看这只推不好的大手办,大名鼎鼎的k701的瀑布图,以及各种响应是什么样的吧。
  首先K701的阶跃响应和同级别HD600差不多,都是-50~200左右,但无论欧姆数,-7~35的DT880显然更失真度更小一些。
  而(-3~9)的HD800和(0~24)的T1的还原度显然比他们高一个级别。
  可以看出600ohm的880是三剑客里最HIFI的一只,也有评论说推好的880解析度和T1不差多少但是我没有880我就不评论了。
  再看看表现音染的脉冲响应吧,701的响应是(-73~125),如果之前假说正确应该可以解释701的的奶油味。
  感受一下什么叫光看着图耳朵就痛吧,众所周知6K~8K能量较强的话齿音会很明显,8K~10K能量较强的话s音会很严重,701的这个频段比起影响人声的1K频段高出平均7个dB,比营造氛围的低频部分高出5个dB,假设正常的听音音量是40dB,空气压为A有100个单位的话,设要使得701的低频和高频一样听得清的话需要B个空气压:
20*log(B)=40+5
B=10^(45/20)=177.8
计算得B/A=1.78倍,需要提高的空气压(音量)是正常听音音量的1.78倍!
需要听清人声就需要开大2.23倍的声音!
不仅如此,看看这部分的衰减情况吧,整个衰减过程不仅非常慢,而且经过了2.86ms齿音和s音依然坚挺!
如果歌手一直唱歌的话,当上一毫秒的齿音还没有消失,下一毫秒的齿音就上来了!
按照卷积定理,齿音越叠越多越叠越多,具体我不会算我就不算了。但是想象一下就知道那会是什么感觉。

换成人话:想要在701上听清低频和人声的话一定会听到至少2倍以上的齿音和毛刺,而且他们越来越多!
人耳长时间在这种高频的刺激下不痛就怪了。
这就是刺耳的根源。

再来看看701永远推不起的低频吧。
  不同于森海的耳机,可以701耳机的阻抗图在低频部分很平稳,结合瀑布图中1k一下的部分本来就比较少来判断,701的低频并不是推不出来,而是天生就没什么潜力。它不像HD600和HD800那样功率上来了低频就出来了,功率大了它也不会出来,只会出来更多的齿音,根本不是推力的问题
硬要推出这类天生没有低频的耳机的低频,那耳放恐怕很可能在低频上是失真的。

为了验证最开始说的Q701和702不像K701那样刺耳,我们最后看一个瀑布图吧:
比较K701他们的6K~10K部分下降了4个分贝左右,衰减也大大的降低了,无疑听感好很多,这和我的经验也是一致的。
之前听到的Q701确实不刺耳,商店里听的iphone直接插,明显推不起的我听的出来但是确实不刺耳。
从图上看比起Q701K702的低频衰减更佳平滑,中频也有更多的泛音和更饱满的表现。
可以有理有据地说702是他们之中最靠近HIFI的一只耳机。


PS:从经验来看这套判断方法只适合比较同级别甚至同厂家的耳机,跨级别评论是否有参考性还有待研究。
PS2:  楼主也是新发现这种方法的,描述上可能有偏颇,也不保证它一定是对的见谅了哈哈。




91
发表于 2022-6-30 17:5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深圳
图片加载不出来,啊啊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0
发表于 2019-3-18 14: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厦门
akaneiro 发表于 2017-9-8 01:06
简单来说,机器测出来不同频率的的分贝不同,但是人脑会默认声音是一样大的(你听歌自己不调音量的话你会觉 ...

能不能更扯淡点,无知者无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9
发表于 2018-9-21 1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不错,如果有所有主流热门型号的数据大全就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
发表于 2018-9-21 0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这个翻译已经很好了!!
版主啊,这个帖子应该是精华技术贴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7
发表于 2018-9-21 09: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看到图都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7-9-21 15: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武汉
gtx770 发表于 2017-9-7 22:43
是的,耳朵收货最重要。
英语水平比较捉急有些翻译的不够圆滑不好意思了。
我尽量用自己的话简单的总结 ...

你的解释很到位 比喻很形象  我看一遍就懂了 又去按你说的对比图看了一遍 影像很深 对我以后分析会有用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5
发表于 2017-9-14 18: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泉州
营养贴!必须要收藏慢慢消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7-9-10 2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舟山
值得研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7-9-10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fk17 发表于 2017-9-10 21:18
我什么时候说过只玩玩电容扒皮了?
我只说过扒皮是好声细节的冰山一角,你自己在那胡乱YY脑补而已,
还 ...

你没说过,这么丢脸的事情,要不是一时说漏嘴,我怕你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你现在知道电容皮有什么用了?还知道上面写的东西得看看,不错,有那么点长进。其实我只是根据你这烂到不行的水平估计而已。你要不要发挥你德国人的严谨研究研究你发的东西有什么问题?算了,我告诉你吧,整段瞎掰,就没有没问题的。你说,这个水平你还能玩啥?不服气就来证明我是错的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7-9-10 21: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tts43 发表于 2017-9-10 20:53
其实你连一点长进也没有,这么基本的东西,只是一个玩家都应该知道的事情,而作为制作者,要知道的更多, ...

我什么时候说过只玩玩电容扒皮了?
我只说过扒皮是好声细节的冰山一角,你自己在那胡乱YY脑补而已,
还有我喇叭里的电容没有扒皮,为了以后方便维修时能看到参数,我mod的是其他地方
你还有什么问题或误会?我尽量说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发表于 2017-9-10 20: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fk17 发表于 2017-9-10 20:48
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花时间去知道这些
太多更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我去知道了

其实你连一点长进也没有,这么基本的东西,只是一个玩家都应该知道的事情,而作为制作者,要知道的更多,无怪你只能玩玩电容扒皮的把戏。拜托,以此为业就拿出点水准来,不要一张嘴就被一帮业余的笑掉大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7-9-10 20: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这泛音不是神论,你有空可逛下乐器DIY论坛,还有和一些乐器玩家、音乐老师交流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7-9-10 2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tts43 发表于 2017-9-10 20:46
你连我为什么发笑都不知道,明说吧,我笑的是你的泛音神论,我劝你赶紧的编辑掉,实在是太低级的基础问题 ...

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想花时间去知道这些
太多更有意义的事情需要我去知道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17-9-10 20: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我以前翻译的47labs木村访谈
他也说了他当年很相信仪器,”结果做出来的声音支离破碎”
现在他一点都不相信仪器了,“除非声音有明显问题才会去看下仪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7-9-10 2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fk17 发表于 2017-9-10 20:43
这不是神论啊,无论是stereosound, 还是stereophile,都不提倡完全相信仪器,都说人耳是最好的“仪器”

...

你连我为什么发笑都不知道,明说吧,我笑的是你的泛音神论,我劝你赶紧的编辑掉,实在是太低级的基础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7-9-10 20: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本帖最后由 tfk17 于 2017-9-10 20:45 编辑
tts43 发表于 2017-9-10 20:40
神论又来了,就你这个水平还mod音箱,泛音和衰减有什么关系搞明白了么?还泛音的和谐度~!还泛音的低 ...

这不是神论啊,无论是stereosound, 还是stereophile,都不提倡完全相信仪器,都说人耳是最好的“仪器”

http://weibo.com/p/1001603840998731032253

“ 用耳朵评鉴音响器材是件最基本的要事,因为今日的检测技术尚未先进到能赋予音响产品清楚的个性定位。人类的听觉器官远比现今最精密的测试设备还有灵敏。虽然在选择器材时,考虑技术性能也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往往耳朵才是是好声的最终仲裁者。而且器材之间音质差异的音乐意义也只能用客观的方式来判断。MICHAEL POLANY 在他的大作《PERSONAL KONWLEDGE》中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无论何时,当我们在电声科技领域必须运用“鉴赏力”来做事,而且还得一直这么做下去,因为它还不可能被仪器检测的数值计量分级方法所取代。
人耳比现今最精密的的测试设备还要灵敏“



https://www.jdbbs.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869089&mobile=2

“玩音响也即是在和自己进行斗争。被动适应音响,这实际上和一些无能的乐师,只懂得跟着乐谱上的五线谱演奏完全没有什么两样,这样演奏出来的音乐,那是不可能令人感动的。”“‘声音’和‘音乐’被分开来议论,我觉得是很不正常的一种现象。”“当然音响也是一门学科,有不少原则是要遵守的。也不是说不要去考虑什么理论的东西。但是如果太执着于理论,强迫自己去忍受自己不满意的声音,那也就太没有意思了。”;“没有人认为一旦拥有良好的相机,就可以拍出优美的照片。”等等,等等。 ”

“  同时,“唱片演奏家”还在反复强调着这样一个思想观念:使用者与音响器材之间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调整与互动,音响器材最终也可以被赋予“人性”与“活的灵魂”。“唱片演奏家”不采用通常那些“机械的、技术的、数据的、冷冰冰的”说教方式,而是着重从“人性的、人文的、感性的、生活的”的方面出发,去揭示音响文化比较深层次的东西。我觉得这是“唱片演奏家”这一观念和主张非常独到与成功的地方。这比我们动不动就拿“真实”、“中性”、“监听”、“现场”之类的大话去理论音响文化要显得实际得多、人性得多、生活得多。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7-9-10 20: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tfk17 发表于 2017-9-10 20:34
瀑布图看不出泛音好坏的,那只是音量的衰减速度而已,
最多是,瀑布图衰减速度比较差时,可能说明那一频 ...

神论又来了,就你这个水平还mod音箱,泛音和衰减有什么关系搞明白了么?还泛音的和谐度~!还泛音的低失真,笑死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7-9-10 20: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本帖最后由 tfk17 于 2017-9-10 20:38 编辑
gtx770 发表于 2017-9-9 10:57
1 耳机的音质我暂且把它定义为回放能力,失真越小回放能力相对来说越强,而脉冲响应和瞬态响应都阐述了耳 ...

瀑布图看不出泛音好坏的,那只是音量的衰减速度而已,
最多是,瀑布图衰减速度比较差时,可能说明那一频段的失真比较高,导致泛音也有问题
瀑布图衰减快,却并不代表那个频段失真低了,只说明那个频段比较快的没有声音了。

泛音有个“和谐度”,震动的比如是否顺滑、安定、顺耳(低失真), 还是说震的没有规律,不安定,不和谐,不舒服呢,等,有个泛音品质的问题
去乐器行就知道了,比如钢琴按一个音,响度、长度都差不多,有的钢琴难受刺耳点,有的钢琴很舒服优美,这个还没有指标测的

一些古董名琴小提琴,2,300年前,当时制作哪有仪器?人家声音就是好,
有些人用电脑分析这些古琴的声波特性,分析老半天,就是不知道原因,其实是他不会测,还没有仪器测这种东西,有经验的耳朵是最好的仪器

现在那些仪器之所以出现,也是当初有些工程师的耳朵听出来了区别,让后他尝试用仪器去测,他去给这些仪器定义去测什么
而他们定义去测的这些东西、指标,只是影响声音,造成声音不同的冰山一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7-9-10 20: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akaneiro 发表于 2017-9-10 19:53
这个帖子不是写给要盲狙的人看的?我第一个回复就说了:建议不要盲狙,不要盲狙不要盲狙不要盲狙,被你吃 ...

明明就是自己说分贝变化听不出来,只能听出糊这种神论。偏偏想把注意力往什么盲狙上面扯。行,就算我承认我无视了你的什么不要盲狙,我吃了,我错了,我不想讨论什么盲狙不盲狙的,我只想讨论你的神论,又如何?你的神论依然是神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7-21 07: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