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44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木耳总新动圈耳放BRIO HA简评(附T1 音源 BRIO ES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9-11-21 11:3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厦门
从上次发帖到现在,自己的发烧状态和器材变化巨大,说是变化其实就是把几乎所有耳放和耳机都出了,哈哈世事难料后来留下的是Ear909+T1的组合。
整体的目标也很明显,在体验过各种耳放耳机组合,新老耳机对比,各种品牌不同风格体验之后,自己找到了一个“折衷“的点,也就是这套系统。


在说到BRIO HA和EAR909的对比之前,我想先说两件事,第一是留下T1的理由:

1 揭示力极其强大,真正的有潜力:

经过本人音源系统的多次变更和调节,无论多小的变更和调节,每一次都能对T1耳机所发出的声音有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T1随着音源的信息量加强,一直在往更加正面的方向发展---音色更有质感,声音更加清晰透明,声音的规模更加宏大和权威,甚至连中频人声和弦乐这两个相对短板,也在音源的进步下变得“精彩”。越后来越会发现,T1自己的声音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发声的一些最基本的特质是改不了的比如说那种“严肃”和四平八稳,但相比其他几乎所有我听过的耳机,T1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多就是音源本身给的,没有什么固有的去不掉“音色”或“染色”,剩下的就是对音源的如实还原。这叫做素质,但如果没有从设计耳机上最原初就这样追求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再强调一次,这是真的。。。我只能用这种浅显粗俗的语言来表示,它是真的。希望你们能懂我的意思:)

2 适配性强:

曾经试过各种好耳机,新的老的,动圈的平板的静电的,比如240df能对于中频和中高频的声音做到最纯净的表达,比如sa5000对极高频声音的表现是极其不妥协而靓丽的,或如HE6se,对钢琴琴键的”重量感“表现出彩,或者stax407,对人声的表现无可挑剔,细腻顺滑,微小的细节扑面而来。D7000的自然细腻和完整的流行声音。还有歌德,大家也都明白。所有耳机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个性,就算是素质底子很好,但也在用一种相对主观的方式来诠释音乐。比如HD800初版,虽说对于乐器的质感表现已经是顶级水准,但永远挥之不去的就是对音乐氛围的整体加工。这点T1是没有的(或者说极少的)

最后还是留下了T1(一代,1xxx号),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能拿来听几乎所有的音乐,表现几乎所有的乐器音色的耳机。纵然我时不时会想念粉红DT880的那种鲜活,想念KK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然声场,想念歌德的自由奔放和浓烈。
这都没关系,因为T1能展现音乐几乎所有的东西,不是用最华丽的方式,用的是最“朴实”的方式。音乐就在那里了,有时候“客观”和“理性”令人心烦和不能接受,但其实音乐本来的面貌,大概也就是那样了。一段老摇滚录音在T1下表现得特别原始狂野甚至“粗糙”,这也许不是你耳朵想要的,但这是T1告诉你的“真相”。

总之,T1我用来听无论是古典,爵士蓝调,金属乐,一部分摇滚,一部分流行,都很OK。这是我玩耳机到现在为止,唯一一个觉得能算上“全能”且不至于“平庸”的耳机。


3 声场:

你没看错,就是声场,T1的声场一直被认为稍显局促,这很正常,但有时候我们对声场的期许是不是漏掉了那种远近自然的“规整感”,其实这点有太多人说过了,我本不应该强调的,但我还是想提一下,因为声场的宽大在我的理解,始终是一个“求里”的过程,你得从录音本身去诠释“宽大”而不是用“宽大”去诠释录音。当然了适度的加工肯定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HD800。。。好像这耳机我连续提了好几次= =,不要误会,我非常非常喜欢且敬佩初版的HD800,我觉得这是一个听古典来说综合素质最强的耳机,可能没有之一。只是我在这里想讲的是自己对T1声场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耳机对于"声场“的展现还不是最重要的,耳机还没到这个程度,因为我觉得耳机现在的目的主要还是先把录音的音色(其实也就是音源给的声音)给还原好,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声场这一块只是个附加而已,你连乐器的质感都还没有,就去追求宽大,那是不是有点虚无缥缈呢?

4 它像个耳机:

T1的佩戴是最中规中矩的,隔音性能也是刚刚好不多不少,我很喜欢这种特质,佩戴的“正常”感让我会很随意地拿起T1,放到头上,就开始聆听,而不是某些耳机那样要不断调节佩戴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也不像HD800和一些耳机一样,腔体太大,感觉不是那么“耳机”,感觉就像把俩锅盖罩在了头上。 隔音性能上刚好有一点,很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书房听歌时吵到老婆孩子。这也是很多别的开放式耳机完全没法做到的。

在说brio HA之前的第二点,就是我想说下我现在的音源系统
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21 11: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厦门
本帖最后由 cloudchily 于 2019-11-21 11:45 编辑

说说我现在的音源系统,就是一个基本的罗列:

iMac 5k 2015版
激光鼠大大的大U鼠
歌诗德U16
Dangrous music Converter2
Ear909/Brio HA
T1(初版1xxx号)

Titans lab HORAE时钟

从iMac USB到大U鼠(sommer USB线),从大U鼠到U16(sommer USB线),从U16到C2(sommer aes线 marinex线基),C2到耳放(sommer albedo线 XLR连接),耳放到T1(原耳机线,单端未改线未改插头)
然后从HORAE时钟的10M口输出到U16的10M时钟输入口(sommer某时钟线。。。),HORAE时钟的mck到OP1转换器(H+S时钟线),从OP1的wck输出到C2的wck in(H+S时钟线)

中间的电源线除了U16用了一条入门静神电源线,大U鼠用了一条入门音神电源线,其他设备都用的专业线(sommer为主),插排用的JHD audio做的PS2000(好像叫这个名字)。

Mac端的播放软件现在以audirvana为主,原来用过一阵amarra,但因为使用体验的缘故,现在还是更倾向于用audirvana

大概就这样了


这套出来的声音比较简单直接,毕竟专业线材和器材用了不少,声音可能会比较“监听”,但这个还是得看,有的专业线声音也蛮hufi的,但hufi的前提下我感觉只要是专业线,都不至于把声音做太过夸张的加工,透明度不足那是传输本身素质不够,但至少没有去把声音染得奇奇怪怪的情况。而C2这个解码虽然对比民用解码可能还是有明显专业设备的感觉,声音更硬朗更直接些,也有一些美系设备相对饱满的特点,但整体来说,模拟味比较好,line out输出的音质是既照顾了信息量又有不错的音乐自然度的。而且说是美系,但并没有强烈的美系审美的声底,感觉还是有不少细腻的成分在里面的。

整体出来的话就是这是一个透明度比较好,信息量比较足够,PCfi的一些比较锐或者噪的问题,在这么多设备加持过后,我自认为已经找不到痕迹了,所谓的数码味肯定是没有,我自己的理解就是当音源的信息量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数码味是自然会消失的。
算是弄出了一个稍显死板但是比较“实在”,比较饱满但不厚糊的声音,在这个前提下,如果想要音乐奔放一点,可以在耳放耳机上作调整或者改变,如果实在还想要大改动那直接换一个音乐味截然不同的解码,也是一个办法。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理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1 23:3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