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次发帖到现在,自己的发烧状态和器材变化巨大,说是变化其实就是把几乎所有耳放和耳机都出了,哈哈世事难料后来留下的是Ear909+T1的组合。
整体的目标也很明显,在体验过各种耳放耳机组合,新老耳机对比,各种品牌不同风格体验之后,自己找到了一个“折衷“的点,也就是这套系统。
在说到BRIO HA和EAR909的对比之前,我想先说两件事,第一是留下T1的理由:
1 揭示力极其强大,真正的有潜力:
经过本人音源系统的多次变更和调节,无论多小的变更和调节,每一次都能对T1耳机所发出的声音有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T1随着音源的信息量加强,一直在往更加正面的方向发展---音色更有质感,声音更加清晰透明,声音的规模更加宏大和权威,甚至连中频人声和弦乐这两个相对短板,也在音源的进步下变得“精彩”。越后来越会发现,T1自己的声音几乎是不存在的,可能发声的一些最基本的特质是改不了的比如说那种“严肃”和四平八稳,但相比其他几乎所有我听过的耳机,T1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多就是音源本身给的,没有什么固有的去不掉“音色”或“染色”,剩下的就是对音源的如实还原。这叫做素质,但如果没有从设计耳机上最原初就这样追求的话,是不可能做到的。
而且,再强调一次,这是真的。。。我只能用这种浅显粗俗的语言来表示,它是真的。希望你们能懂我的意思:)
2 适配性强:
曾经试过各种好耳机,新的老的,动圈的平板的静电的,比如240df能对于中频和中高频的声音做到最纯净的表达,比如sa5000对极高频声音的表现是极其不妥协而靓丽的,或如HE6se,对钢琴琴键的”重量感“表现出彩,或者stax407,对人声的表现无可挑剔,细腻顺滑,微小的细节扑面而来。D7000的自然细腻和完整的流行声音。还有歌德,大家也都明白。所有耳机都有自己最独特的个性,就算是素质底子很好,但也在用一种相对主观的方式来诠释音乐。比如HD800初版,虽说对于乐器的质感表现已经是顶级水准,但永远挥之不去的就是对音乐氛围的整体加工。这点T1是没有的(或者说极少的)
最后还是留下了T1(一代,1xxx号),因为这是唯一一个让我觉得能拿来听几乎所有的音乐,表现几乎所有的乐器音色的耳机。纵然我时不时会想念粉红DT880的那种鲜活,想念KK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然声场,想念歌德的自由奔放和浓烈。
这都没关系,因为T1能展现音乐几乎所有的东西,不是用最华丽的方式,用的是最“朴实”的方式。音乐就在那里了,有时候“客观”和“理性”令人心烦和不能接受,但其实音乐本来的面貌,大概也就是那样了。一段老摇滚录音在T1下表现得特别原始狂野甚至“粗糙”,这也许不是你耳朵想要的,但这是T1告诉你的“真相”。
总之,T1我用来听无论是古典,爵士蓝调,金属乐,一部分摇滚,一部分流行,都很OK。这是我玩耳机到现在为止,唯一一个觉得能算上“全能”且不至于“平庸”的耳机。
3 声场:
你没看错,就是声场,T1的声场一直被认为稍显局促,这很正常,但有时候我们对声场的期许是不是漏掉了那种远近自然的“规整感”,其实这点有太多人说过了,我本不应该强调的,但我还是想提一下,因为声场的宽大在我的理解,始终是一个“求里”的过程,你得从录音本身去诠释“宽大”而不是用“宽大”去诠释录音。当然了适度的加工肯定也不是什么坏事,比如HD800。。。好像这耳机我连续提了好几次= =,不要误会,我非常非常喜欢且敬佩初版的HD800,我觉得这是一个听古典来说综合素质最强的耳机,可能没有之一。只是我在这里想讲的是自己对T1声场的“理解”。
我的理解是,耳机对于"声场“的展现还不是最重要的,耳机还没到这个程度,因为我觉得耳机现在的目的主要还是先把录音的音色(其实也就是音源给的声音)给还原好,就已经功德无量了,声场这一块只是个附加而已,你连乐器的质感都还没有,就去追求宽大,那是不是有点虚无缥缈呢?
4 它像个耳机:
T1的佩戴是最中规中矩的,隔音性能也是刚刚好不多不少,我很喜欢这种特质,佩戴的“正常”感让我会很随意地拿起T1,放到头上,就开始聆听,而不是某些耳机那样要不断调节佩戴然后找到一个合适的点,也不像HD800和一些耳机一样,腔体太大,感觉不是那么“耳机”,感觉就像把俩锅盖罩在了头上。 隔音性能上刚好有一点,很重要,这样就能避免我书房听歌时吵到老婆孩子。这也是很多别的开放式耳机完全没法做到的。
在说brio HA之前的第二点,就是我想说下我现在的音源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