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HiFi与“HiFi” 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1-11-1 1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我是耳机王 于 2021-11-1 14:12 编辑

HiFi与“HiFi” 序

什么是HiFi
HiFi(High-Fidelity)的诞生是为了追求高保真的声音,属于写实的风格。不过,受音乐圈和大众口味的影响,音频器材已经完全偏离了高保真的方向,形成了独有的声音体系,如同深度加工、有调味的“食品”。准确地说,现在大部分所谓的HIFI应该加上引号。
音质的量化

受音乐属性的制约,器材的音质无法量化和完全具象化,再加上评判易受主观意识的影响,这使得对于器材的评判缺乏统一且明确的衡量标准,所以造成了音频评价体系的混乱。相比繁杂的评判体系,大众只希望有方便量化的手段和产品简化后的指标。器材深层次的价值VS简单明晰的指标,这是目前音频价值体系需要解决的难题。
不过,这样的难题在另一个领域以不愿意看到的方式“解决了”。

在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之后,有的厂商为了提升竞争力,把虚拟的价值指标化,只通过简单的跑分就解决了复杂且难以量化的评判问题,让评判标准“简化”了不少。之后的相机部分与HiFi有着很高的相似性,都是易受主观影响,深层次鉴别的门槛很高,大众与专业人士的意见分歧比较大,致使评判的结果差异很大。最后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诞生了“DxOMark”排名这种指标性的衡量体系,通过厂商们大力宣传,逐渐得到了一部分顾客的认可。

不过在现实层面,无论是硬件跑分还是评分排名,量化后的结果与实际体验有很大的差距。这两个评判体系的失败之处都是将用户排除在外,单纯以评测方和厂方自己建立的机构进行评判,评价中的很多指标并没有与用户达成共识,所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HiFi与监听
相信很多人会把HiFi设备与监听设备(monitor)混淆。分不清不要紧,其实很多厂商自己也分不清。并不是带“monitor”的耳机一定就是用来监听的,有可能是厂商为了凸显自己“专业”。正是行业里如此胡乱“标签化”,大众会混淆产品的属性也就不奇怪了。

广义的监听是以指标性为目的,其用途是一种测量工具,主要是为了保证测量的指标完整,所以会根据监听的需要专门突出某个频段,或者减少某个部分,甚至可以牺牲整体感,协调感和乐感,反映的是音乐另一个层面,如同食品包装上的营养价值表,是由实验室得出的另一个层面的指标。

另外,这样的专业工具并不适合普通大众,因为专业工具没有泛用性,同时还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才能驾驭。例如专业的相机,普通人很难掌握,实际拍摄的效果都不如手机,但不能说专业相机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正是因为监听的这两个属性,使得很多监听设备的评价呈两极化,还有买回来需要折腾一下才适合使用的原因。

好听&不好听

平时听到最多的评价是“好听”或“不好听”,个人觉得用这个表达自己的观点不太正确,这个算是十分含糊的“定性”,以“非好即坏”的角度去判定,这对器材来说并不公平。因为,只要是合格的产品,就不存在好坏,每个器材都有自己的风格和擅长的音乐类型,“用其所长”是玩家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是HiFi之中最重要的能力。另一方面,说“好听”或“不好听”在普遍的价值判定中无法代表所有的人,所以对于器材的简单评价应该说“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这样更为妥当。

评判标准

个人觉得,音频器材的价值判定应该以“高保真”和“艺术性”这两点去衡量。不过现实里并不是人人都是“贝多芬”,大众的艺术造诣有限。所以,由前人提出的HiFi(High-Fidelity)个人觉得是比较正确和科学的评判方式。同时在音频的技术层面,也是一条有正面提升的正确方向。通过对比现场演奏或音乐的回放就可以衡量器材的完成度,算是最简单高效的评价手段。

HiFi为什么会变成“HiFi
HiFi(High-Fidelity)理念和方向是对的,但为什么没有得到延续?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涉及到音乐行业、音频行业、音乐爱好者。主因是整体音乐行业的水准下降,以及创作门槛的降低,导致了音乐“快餐化”般的粗制滥造。之后音频器材无法把音乐这样的“素颜”直接呈现给大众,再加上比起做技术不如变换声音的 “滤镜”容易的多,逐渐变成了“快餐音乐”的帮凶。另外,本着做得再烂都有音频产品帮着美化的想法,使得“快餐音乐”更加肆无忌惮。

音乐受众这块,随着文娱种类变多,音乐不再是大众主要的消遣方式。从自己会演奏乐器、到现在很多人没听过真实的乐器,使得对乐器的认知度也变得模糊直到没有。所以HiFi所主导的求真对比机制也就不再那么有效了。

不过,HiFi的理念还未被完全淘汰,还有部分音乐人、厂商和音乐爱好者在坚持音乐的真实之美,是不仅“吃过猪肉”还见过“猪跑”的人,当有人说猪肉是结于树上的时候,他们会反驳并告诉大众真相。

音乐五味

音乐和饮食一样,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味道,并不是只有“甜”、“柔”或者“润”。只用这几个简单的指标去衡量音乐或者器材不仅会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时也会限制行业的发展,导致产生更多的“味精音源”,“味精设备”。

没有万能,只有奇才

经常会碰到一些顾客,他们需要一部什么都能听、什么都好听的设备。仔细想想就知道这是违背常识的事情,就算是天才往往也都是偏科的。想获得真正最高的“性价比”的器材,需要分析出自己主听的音乐类型,再去找专精这个音乐的器材才是最优的方式。

HiFi与“HiFi”作为新的节目,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HIFI,同时打破目前HiFi的困境。因为没有共识,大家完全靠主观评判,HIFI的发展就会一直无序,通过分享个人觉得有参考价值的东西,使大家逐渐达成共识,同时帮助迷茫的朋友找到适合自己的设备。

音乐笔记之前更新了一期。将音乐中的美妙以文字的方式还原出来还是很难的,一直想把这个栏目做到最好,但是很看当时写作的状态,因此更新会比较慢,但是以后会找机会更新。

寻找女毒,是很久之前开的坑,当时还没写完,最近新品比较少,得以有空完成,主要是介绍各类女声的特点,以及什么样的设备适合,破除关于“女毒”的各种“迷信”。

HiFi品牌一己之见。也是之前开的坑,以不同的视角分享HiFi厂商的特别之处,开拓烧友的视野,使烧友不只局限于产品的角度,从更多角度去了解产品的价值。

1
发表于 2021-11-1 15: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安徽合肥
本帖最后由 sidewind 于 2021-11-1 15:27 编辑

第一开始的有限量化标准不能反映声音,很认同,迄今为止声学,尤其是电声,并没有明确的、相对客观的、能反映听觉的标准,DS架构的超采样指标越走越高,也确实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后面的大部分观点,我有不太一致的意见:

比如,只要是合格的产品,就不存在好坏,刚才说了,没有明确标准意味着各家的“合格”根本不是一回事,有可能按这家标准合格但换一家标准就不合格。更不论说,一个基本线上,才是真正的丰富多彩

还有就是,用户要求什么都能听什么都好听本身并没错,这是均衡取舍而已,相当多的主流动圈旗舰,搭配驱动好了之后,都可以做到“什么都能听,什么都好听(至少是比较好听)”,又不是说每个方面都要求到极致

而所谓“偏科天才”,个人认为大多数是实力不足剑走偏锋,比如日本的零式战机,通过大幅的取舍、牺牲,达到偏科的性能,骨子里还是工业实力不足。。当然,并不否认有一部分确实是有特色的偏科

就像我刚刚发的帖子,别人找对象想找个胸大的,可不意味着他可以接受一个180斤的坦克,虽然客观上确实满足单项指标需求;同理,光说自己八块腹肌,而不说自己二十四根肋骨也都凸出,这样的和姑娘见面大概率要被打的。

实力相对均衡基础上的特色才有意义,比如K812的中高频特色、HD800s的声场规模和气势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4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