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071|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番外篇1:关于老耳机与“新不如旧”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7-1 15: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1 15:22 编辑


         老耳机都好听吗?肯定不是的,由于工艺和技术的阻滞,阴间的玩意儿比比皆是。但是老耳机都不好听吗?当然也不是。某种程度上说,动圈耳机技术及调音的历史进程早已完结,并在85-95年出现了第一批终结比赛的选手。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大多数现代耳机还是在“狗尾续貂”,当然某些新耳机在审美细分领域还是具有价值的,只是售价已经不支持真正的好耳机变成普罗大众可以消费的“娱乐产品”。

         事情的第一面是“人的素养”:在缺乏娱乐的模拟时代,古典音乐会、舞台剧是更为常见的大众娱乐方式,相比于现代的家庭系统,同时期的工程师能接触到更好的剧院系统,更频繁的古典现场试听,普遍的音乐素养比现在要高出不少。正因为那个年代的工程师听过现场,听过高级的模拟系统,所以他们知道现场是什么声音,高级的系统是什么声音。这点看似废话,实则非常重要。你不能指望一个从小听磁带随身听长大的人,即使他以优异的成绩名校毕业,成为顶级工程师,就预设他能够调试出接近现场的声音,对于他来说现场是“从未可知”的东西。同样你更不可能指望一个出生就在数字时代,从小听IPOD数字文件的人,长大后能做出黑胶或磁带的声音,对他来说模拟系统也是“从未可知”的。当然我不否认,有一批认真考古不忘初心的新生代设计师,这也是让我们欣慰和期盼的动力,但一代代的传播介质的消亡和蜕生,终归会让一代代的工程师产生夏虫语冰式的调音理念。

         事情的第二面是“技术路线”:暂且抛去日系耳机不谈,德奥系耳机是有着清晰的技术路线掣肘的。1980年前的单元普遍高低频缺失,1985年前大多靠前腔阻尼+皮耳罩物理增加低频,85年后单元素质提升,低频开始有质有量,但扩散场审美引发了此起彼伏的“高频战争”。90年代调音台阻抗适配从600欧的大规模降低到300欧,导致85-90年有一批调音非常好的600欧耳机被埋没,拜亚无可奈何在DT511上开始适配250欧单元,森海也在同期向300欧低头。90年代初期随着数字录音和CD格式的普及,大部分厂家都先后开始“DIGITAL”化,几乎一夜间就由原本的模拟味变为点线状离散味。95年后随着个人PC和MP3格式的兴起,“响度战争”来临,耳机被迫走入低动态、低透明度、低鲜活度的三低怪圈。05年后Beats的爆火,市场开始把85-90年没完成的“低频战争”又捡了起来,一顿乱锤。2010年后的数字流媒体加上以iPhone为代表的消费数码崛起,原本精工细作、研发周期漫长的“Audiophile品类”居然摇身一变成为了可以年年更新的“消费类音频产品”,眼花缭乱的MKII,PRO版,PLUS版层出不穷,新老厂商一起下场狂欢。2015年后耳塞市场的逐渐崛起,各大厂商的头戴耳机业务要么出售,要么摆烂躺平……至此横跨半个世纪的“Audiophile头戴动圈耳机”品类彻底成为了历史,各种结项、声场、动态没玩明白的气动、平板、静磁耳机粉墨登场。如果我们真的以“严肃高保真”视角去审视耳机市场,会发现这个市场就是个硕大的草台班子,一切都充斥的神经质的巧合和无厘头的荒诞,几个核心人才的离职就可以让一家厂商倒闭,一份关键供应商的物料缺失就可以让一整批产品变质。这样的案例我们看的还不够多吗?调音好的时候技术跟不上,技术跟上之后市场风向乱吹,真正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好产品,只剩寥寥数只,如果你要夸赞,还得被扣上“厚古薄今”的帽子,狠狠批判一番。

         Lox:如果着眼于个体厂商去总结,我觉得“新不如旧”在特定的年份是确切存在的。比如80年-85年的拜亚,对音乐色彩与流动感的理解至今都难逢敌手,85-95年又在鲜活度与微反差上登峰造极。84年-91年的森海,其对音乐空间感和愉悦性的染色上功力深厚,91-97年大奥后在音乐整体性的造诣堪称艺术。同样87年-97年的AKG,其对人声中频的通透复现和中高频音色的灵犀一笔一直都独树一帜。

         事情的第三面是“审美变迁”:历史上有没有比经典型号更加好听的耳机?有没有比哈曼曲线更加好听的曲线?我想一定是有的,而且可能不止一个。一个结实的动圈耳机从出生到散件风化,往往要历经二三十年,在这期间音源的变化,放大器的进步,审美的变迁都会导致其评价剧烈地波动,很多好耳机都遗憾在了“生不逢时”。DT302出现的时候隔壁HD414已经大杀四方了,你说DT302声音有多差吗,相反相当好,但是当时市场追捧新潮的全开放式的听感。几百元的DT331的中高频鲜活度,超过千禧年后几乎90%的动圈耳机,如今却在一个三线县城里被用作婚礼监听。SA5000以超前十年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放大器还是莱曼和Solo的这种现在看有点可笑的玩意儿,直到模仿者HD800出现才带动适配高阻大振膜的放大器涌现。HD540时代针对爵士乐的轻松调音加上钕磁铁和复合振膜,催生出了HD520II,HD530II,HD540II,HD560II等一堆小框架高密度甜润的好耳机,但市场对于大框架和高动态的审美转型让这些HD二代们无人问津,而森海也只能谄媚地从HD580的试验田里取了一款最激进的原型机变身为HD600。人性都是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的,所以不难理解社会审美真正跨越“中性”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我奉劝诸君也不要过于吹捧现代某些热门耳机,市场审美一变,回旋镖来的是非常快的,大部分人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错把时代的喜好当做自己的好恶。

         事情的最后一面是“商业行为”:厂商没有发烧友懂吗?肯定比发烧友懂,正是因为懂,才知道如何赚钱,或者至少“不亏本”。无法Cost Down的产品线,物料与制作工艺一致性是个大问题,HD800的“初衷”只是卖万把只,万号后的严重缩水实属刻意。T1一代丝绸头梁后的声音僵硬也是设计与物料不稳定匹配的客观情况。似乎不少发烧友并不理解“高级HIFI器材”至今仍是原始手工业的无奈现实,正如高价镜头里的辐射镜片和各种稀有的镀膜,锅炉一爆炸就没了,毕竟不是大规模量产的行业,再来一锅就要亏本,物料就那么多,没了就没了;可以Cost Down的产品线,平衡销量与口碑更是一门艺术,那么什么价格*什么销量才能最大化利润呢?找到价格的甜区,那么成本的甜区如何控制呢?毕竟大家都知道你在缩水,但是如果以60%的价格买到80%品质的东西,原教旨主义者也得来句真香。Cost Down从来不是什么原罪,高价低配才是。更遑论在资本的诱惑下,剩下为数不多的懂的厂商开始懂装不懂,提供不断Cost Down的产品,甚至直接提供声音框架类半成品,故意留下升级空间,来迎合市场Pro Plus Ultra Max的变迁。

         我记得深夏映冬说过:“如果森海复刻HD540G,5000元以内我立刻购买一只。”,还有四位老烧朋友在阅尽千帆后分别留下了DT911,T40RP MKI,HD580首版,HD250 Linear。尽管大家都不差钱,新款超旗舰更是一出就买,多年来却没留下新机。回看我自己,手头十余只耳机,只有两只是“现代耳机”,干活图个方便,严肃听歌“触碰灵魂”的事我几乎不会让新款耳机代劳,实际上炒作老耳机的人极少,大部分烧友都是用脚投票,实实在在地购买收藏老货,导致货源越来越萎缩,和有意地炒作新耳机/次新耳机的人群相比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总的来说,“新不如旧”在各行各业都是躲不开的话题,本也没有答案:人走了,财散了,市场变化了,工艺缩水了……在最好的年纪遇见最好的人本身就是科幻片,不完美才是常态。如果你问我,这场老耳机之旅一路走来,有没有遗憾,我想是没有的,如果可以,我还愿意再走一遍。但是对于其他人,我一律都不推荐玩老耳机,因为这是一件性价比极低的事情,主流售卖的在产耳机足以支持大部分人对好声音的需求,折腾老耳机更多的是自我挖掘的旅途,一切的重点不是为了找到某只“神器”,而是更加了解自己对于音乐的领悟与判断,可能一圈下来,耳机没留下,钱也没留下。

这篇是我《拜亚动力(拜雅)百年赞歌》的番外篇,我一共写了6篇番外,不过实话太多,就不发了,纯属娱乐。
还是希望大家多看看我的考古系列,了解Audiophile耳机史上的一些来龙去脉,当然,热烈欢迎指正。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337907&extra=

74
发表于 2024-7-2 09: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长宁区
我很早以前帖子里就说过 拜亚是1980-1985年的耳机好听 森海是1985-1992年的耳机好听 sony 是随机好听 这点支持楼主的观点

做好耳机最好是本身会乐器 对音乐的理解要深刻
耳机的音乐性很重要
我听了600-700支 发觉喜欢圆形线圈平板的声音
很多大佬听得更多 观点到最后基本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4-7-2 09: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7-2 09:17
我说的也不全是镀金属振膜,还有像focal这样的纯金属振膜,频宽相较那些塑料振膜的老货色,是实实在在的 ...

频宽这东西不过多讨论,一个是按照我提到的办法去感受单元真下潜和用耳罩腔体捂出来的假下潜的区别,另一个就是测试动圈单元的谐振频率F0(单元下潜能力)和20khz以上的响度表现(单元高频的延展),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我提这些只是想说这些厂家在面对动圈瓶颈时所做的突破,在动圈单元的材料上下了功夫,动圈技术也许已经高度成熟,革新很慢但并非停滞不前,新拿耳机并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不值得购买,顺道批评一下德奥系厂家的不思进取吃老本。另外就个人主观听感来说,我也会觉得adx5000比800更加纯净通透,分离度更高,大乌也比800更加厚实,更具重量感,背景更黑,高频更顺滑,下潜更强悍。虽然来到大编制和ost,800独到的音效依然冠绝全场。(这点涉及听感,也就比较纯个人主观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4-7-2 09: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长宁区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7-1 19:54
SIVGA我很欣赏,推荐过,也有朋友说听了他家的耳机觉得很一般。。
我也觉得,确实一般,但我的“点”在 ...

这点 我觉得final的耳机很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4-7-2 0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廉江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7-2 08:56
是谁给谁下定义?
我只是说,HIFI愛好者基本都听流行,但肯定不止流行

老烧歌单里流行只占10-20%,还不是下定义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9: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9:21 编辑
wryiadgj 发表于 2024-7-2 09:05
我说的也不全是镀金属振膜,还有像focal这样的纯金属振膜,频宽相较那些塑料振膜的老货色,是实实在在的 ...

我说的也不全是镀金属振膜,还有像focal这样的纯金属振膜,频宽相较那些塑料振膜的老货色,是实实在在的提高。(这点楼主不认同的话我们也没必要过多讨论,只是建议楼主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把Z1R/大乌和那些老鸡的耳罩完全摘掉,听一听低频下潜和质量的表现,老鸡的单元频宽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
不认同,而且是非常不认同,全PET振膜至今仍然是最优解,和镀金属和全金属频宽延展都一样,HD800,T1的全频宽不会比Focal差,ASR已经做过试验和测试了,Sony,Technics也做到过比纯金属镀膜频宽更高的,这是基础认知问题,塑料振膜一直不差,还有接近塑料振膜的生物振膜,综合了金属振膜的刚性和PET振膜自然的音色,这事情几乎是摆在台面上的,金属振膜远不是最优解,甚至出生那天就是带着目的的。(当然,因为这贴是讨论老鸡,我觉得您误会我了,我回复您讨论的语境,全部都是最近几年的国产最新顶级PET单元,和老鸡无关了)


另外泛音、铜管类音色这种本身就是很依赖录音的东西,很多老鸡在在还原古典录音是非常出彩,那是因为它针对本身就存在录音缺陷的古典录音进行了适当补偿,并不是它听上去显得素质很高,导致的结果就是它不再那么适配现代录音(毛刺,细碎,单薄)。另外楼主提到了摇滚、金属、试验音乐这些,恰巧是新耳机更加合适。另外流行也是一个大类,楼主不会觉得流行都是港台情歌那种节奏、律动和力量感缺乏的芭乐吧?


还是上面的问题,我们彼此有误会,我没说老鸡如何如何,我讨论的是最新PET单元,新PET单元音色远比镀金属的单元更加适合摇滚,金属,试验音乐。
额,最后您如果有空可以看看我的老帖,音乐分类可能我懂得还是比较多的,基础错误不会犯,您这问句给我整不会了,有点刻意。。。。

最后,在此重申,我回复您的一律是最近讨论的国产PET单元,仅就技术路线讨论,和这贴正文老机单元完全是两码事情,至于“新PET振膜”和“新金属振膜”孰强孰弱,也不必过度深究,可以暂时放放,静观其变,根据我到处蹭到的消息,很快市场上对纯金属振膜的“盲目崇拜”就要翻篇了。我已经next level了,您也可以翻篇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4-7-2 09:0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本帖最后由 wryiadgj 于 2024-7-2 09:13 编辑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7-2 08:29
动圈耳机的结构和腔体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开发空间了,但是近些年铁家,focal,索尼在动圈单元材料上还是有 ...

我说的也不全是镀金属振膜,还有像focal这样的纯金属振膜,频宽相较那些塑料振膜的老货色,是实实在在的提高。(这点楼主不认同的话我们也没必要过多讨论,只是建议楼主做一个简单的试验,把Z1R/大乌和那些老鸡的耳罩完全摘掉,听一听低频下潜和质量的表现,老鸡的单元频宽是什么水平一目了然。)另外泛音、铜管类音色这种本身就是很依赖录音的东西,很多老鸡在在还原古典录音是非常出彩,那是因为它针对本身就存在录音缺陷的古典录音进行了适当补偿,使得它听上去显得素质很高,但并不代表它高频延展就一定有多么出色,这点在用一些老鸡听高频段增益无衰减、效果器横飞的现代乐上就能体现(毛刺?细碎?单薄?)。另外楼主提到了摇滚、金属、试验音乐这些,恰巧是新耳机更加合适(得益于更强的频宽和厚度、密度、力度)。另外流行也是一个大类,楼主不会觉得流行都是港台情歌那种节奏、律动和力量感缺乏的芭乐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8:57 编辑
dellmen2006 发表于 2024-7-2 08:53
“真*HIFI爱好者的歌单里,流行最多只是10-20%的比例,还有爵士,古典,摇滚,金属,试验,歌剧甚至演歌 ...

是谁给谁下定义?
我只是说,HIFI愛好者基本都听流行,但肯定不止流行

不然你发个帖,问问论坛里,谁歌单里只有流行,完全没有其他类型音乐?

引战不要太明显哈,我只讨论有营养的东西,对更多人听更多类型音乐有关的事情,不是和你在这里下定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4-7-2 08: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廉江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7-2 08:29
动圈耳机的结构和腔体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开发空间了,但是近些年铁家,focal,索尼在动圈单元材料上还是有 ...

“真*HIFI爱好者的歌单里,流行最多只是10-20%的比例,还有爵士,古典,摇滚,金属,试验,歌剧甚至演歌这些玩意儿
你的意思是听流行的人不配hifi?真正HIFI爱好者是不会给别人下定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4-7-2 0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欧洲
安音收藏lox 发表于 2024-7-2 07:48
看了一眼装备栏,大佬你好这么多神器在手,不知道感觉如何。。。

有一点很认同的,玩老耳机的出东西很 ...

大佬不敢当,感受就是烧无止境,还想再收集不同序列号段的,想找别的R10/HE90/Omega的玩家,听听他们宝贝的成色状态,声音有没有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8:52 编辑
wryiadgj 发表于 2024-7-2 07:54
楼主对老耳机挖掘比较深,写得也很好,但是有一点不太认同。虽然动圈的技术确实已经相当成熟,到了瓶颈,但 ...

动圈耳机的结构和腔体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开发空间了,但是近些年铁家,focal,索尼在动圈单元材料上还是有了新的突破,引入了金属单元或者金属塑料复合单元,减少分割震动,增加了振膜的刚性和频宽,这些进步和突破是值得肯定的。

您这个问题,非常巧,我上周刚和两位大儒讨论过,一位是坛里某位大佬,一位是做喇叭的前工程师?

一开始讨论的话题其实也不是动圈技术,而是PET,压电,气动,平板,静电,铝带等不同材质对于音色的还原度,结果不知不觉就吵到了如今超旗舰喜欢用的镀层振膜。
结论非常不幸,我们一致觉得PET振膜镀金属是对音色的重大割裂,完全偏离了高保真,更多是商业上加价的噱头,而非技术的升级
诚然,解析密度提升与失真降低是正向的,但是HIFI耳机最重要的某些特质,比如泛音时延,铜管类音色,乃至你说的频宽都是退步
真正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做工程改进的技术,我谈几个
1. 拜亚多年前的哈密瓜振膜,天才的想法,不改变振膜材质整体互调,群延,音色的情况下,增加硬度,刚性和高频延展,天才的想法
2. JVC多年前的振膜镀凸点,或者前阻尼凸点,这个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路子,同样不改变音色,降低失真和分割振动
3. Technics的磁流体技术,对单元控制力基本到达极限,可惜非常贵容易坏

如果国产厂商真在这些牛X闪闪但是非常艰难的技术路线上走,动圈还会再次光大,这是毫无疑问的
一个哈密瓜振膜+前腔凸点阻尼+磁流体线圈的45mm超级动圈单元研发完成,起码至少没有平板什么事情了
没人会去做的,费时费力还不赚钱,不如镀块金银铜铁铝上去。。。

中肯的说,镀层振膜可以算是商业提价噱头结合部分改进和流失部分特质的取舍,而非完完全全的升级,
所以KOL会产生一样的话术,XX适合流行,古典味道不足,但是流行无敌。。Blabla
要知道,真*HIFI爱好者的歌单里,流行最多只是10-20%的比例,还有爵士,古典,摇滚,金属,试验,歌剧甚至演歌这些玩意儿,买个只能听流行的贵价耳机,真的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書蟲 发表于 2024-7-2 05:15
相当羡慕楼主玩耳机的路径和心态。有种‘论坛有时美好极了’的感觉

嘿嘿,美好的人有很多。。。
只是大家都是沉默的大多数,默默看着新耳机表演呢。。。
这里面只有我比较啰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VEGA57 发表于 2024-7-2 01:47
去小红书炒,新不如旧只存在于索尼这种奇葩厂商

当你发现家里有一只蟑螂的时候,就意味着。。。
尤其是这只蟑螂还是领头大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安音收藏lox 于 2024-7-2 08:19 编辑
hcgrh 发表于 2024-7-1 23:33
这就是个类似“文无第一”的问题,我很赞同类比老相机的想法,受时代审美和技术限制影响,老货也有历久弥新 ...


这就是个类似“文无第一”的问题,我很赞同类比老相机的想法,受时代审美和技术限制影响,老货也有历久弥新的精品,每个人也有自己的心头好
赞同,历久弥新的东西,人类智慧的结晶总是值得赞扬的,
只是时不时有些人的评比会让人品出摆资历、炫耀品味和炒作旧货的意味,甚至是明着踩一捧一,那就着实让人火大
我不清楚很多这个总那个总,天天吹捧自己家三四十年前的老爷车,老表,老镜头,老古玩,就见不得有人偶尔夸夸老耳机,毕竟声学进步可比汽车行业缓慢地多。
当然,适当的批评新耳机的缺点还是要接受的,比如低动态,低透明度,低鲜活度的三低怪圈,但不宜过。新耳机至少在素质,密度上还是有可闻的提升的。

希望听个歌的事情还是能尽量少点功利和戾气吧,这个圈子多多少少已经让人感受到日薄西山了,虽然连我自己都感觉很难做到
100%赞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8: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dellmen 发表于 2024-7-2 01:03
素质上总体来还是进步很大的,例如现在1000来块就能买到的ft3,就算t1也不敢说素质比他高啊,说他直白吧, ...

关于FT3,详情见我36楼回复
谢谢您提到这只耳机,这是一只典型没有玩明白的,只说两个最大的问题:
1. 低阻版本容易失控低频土嗨且素质控制力非常一般(土嗨程度比Beats还过分的那种)
2. 高阻版本中频内缩,人声不正常,原因是阻尼过高导致声音发紧,而且我猜测是后腔阻尼过高(没抄明白)

我觉得您买个稍微老一点版本的DT880 Edition,可能差成色的就500-600元,仔细留意对比教科书级别的全频动态,均衡度,就知道这1000多块的东西,“性价比”如何。
很多国产耳机,还处于抄没抄明白,特色又很少,解析乍一听非常不错,但是全频细节错误多多,价格乍一看很低实际上和老牌厂商性价比根本没法比的状态。

附上36楼标准

我觉得自己还算比较挑的,听一个耳机,固定几首歌,评判顺序

中频(人声压缩感,遮蔽感)
延伸(低频纹理度,高频空气感)
动态(主要是低频和高频动态)
声场(纵深,横向,高度,整体)
结项(大小,远近,浮凸感,浮凹感)
灰阶(细腻度,反差感)
颜色、染色(声音是有颜色的,论文一搜一把)
失真(起码需要半小时,互调容易听,谐波几乎很难听出来)
素质、密度(对我来说最不重要,大部分音乐,尤其是响度战争后的音乐,元素主干十分明显,现代耳机的信息量早就不是问题)
最后一项才是整体的三频调教、悦耳程度或者更为玄学的“主观听感”。

我这十关里国产大耳能撑到过半的没几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7: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kenspeed18 发表于 2024-7-1 22:24
就像胶片和数码,当我用着4433的1亿像素中画幅相机时,你说我会不怀念还躺在防潮箱里的portra 400吗?
再 ...

确实,摄影和HIFI还是有很多地方想通
我也玩胶片机,很多人觉得胶片只是一种“味道”“风格”或者“染色”
殊不知目前电影工业和大画幅商业拍摄仍然使用胶片
胶片一直都是顶级审美和顶级规格的标志
我看4K演唱会录像,发现老胶片转录的暗部细节就是比数码拍摄的要好的多,也更容易让人沉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24-7-2 07: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香港
楼主对老耳机挖掘比较深,写得也很好,但是有一点不太认同。虽然动圈的技术确实已经相当成熟,到了瓶颈,但是那也是德奥机停滞不前。动圈耳机的结构和腔体好像确实没有什么开发空间了,但是近些年铁家,focal,索尼在动圈单元材料上还是有了新的突破,引入了金属单元或者金属塑料复合单元,减少分割震动,增加了振膜的刚性和频宽,这些进步和突破是值得肯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4-7-2 07: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kenspeed18 发表于 2024-7-1 22:24
就像胶片和数码,当我用着4433的1亿像素中画幅相机时,你说我会不怀念还躺在防潮箱里的portra 400吗?
再 ...

我听作曲家和你一个感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24-7-2 07: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dal0095 发表于 2024-7-1 22:08
关于老耳机炒价格是真的,老耳机,特别是成色好的,大多都是在资深玩家手上,每个人都当个宝似的,很少有人 ...

看了一眼装备栏,大佬你好这么多神器在手,不知道感觉如何。。。

有一点很认同的,玩老耳机的出东西很在意下家是谁,首先要排除贩子,其次希望下家是真的懂行的,不要把物件糟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9-15 18: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