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wolfgangwei 于 2024-12-16 20:50 编辑
背景情况:手头一个HUGO2 一个2qute,耳放V222,数字源QA662 。初用的时候HUGO2的素质(尤其高频)很爽,但是用久了之后,觉得耐听上2qute占优,HUGO2逐渐有点鸡肋了。然后感谢鱼上的卖家,给我用很实在的价格收了个荷兰Sbooster BOTW (官方一手大概3千出头,我2千出头收了)。
首先这玩意儿太大了,体积超过了6台HUGO2叠在一起,不得不让人开些脑放。
本着让声音“厚”一点的,宽松耐听一点的心态去加的。没想到实际效果远远不止于此。
首先要吐槽和弦,为了试一下换电效果,不得不等上24小时进入紫色灯模式。
第二天来听,惊喜。现有器材的挖潜,获得的满足感是远远高于升级换器材的。
声音是厚了那么半点,宽松多一点,这个没错,基本达到预期,七八成吧。
最大的惊喜是信息量的鲜活度、立体感。本身HUGO2的信息量是不错的,但是容易听累,一堆上盘泛音怼过来,但是比较平面。
换了这个线电,一下立体了,比如听一个版本的四季,卧槽突然发现有一两下是很靠后的很庞大的管风琴发出来的,纵深一下拉开了,乐器应有的形体出现了。
原来的信息量有点拥挤,现在各个发声体有了自己开合的空间,马勒的齐奏一上来,一副大伙儿忙得热火朝天的感觉。
HUGO2和我的一个主力耳机ED5都属于大家口中的低频残废器材,合在一起,直推,怎么着?听感非常好。确实偏上盘,但是这个中高频效果出来真的是无法言表,,并不是残废(缺胳膊少腿),而是妹子脸太美了你根本不会觉得胸小是个不足,适合中70%的古典音乐场景。
其实嘛,残废不残废,是很相对很主观的,并不存在一个绝对客观合理的高中低频量感标准。关键是在这样的声音比例下,有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优势。
我原预计换线电应该对HUGO2的直推场景改善比较明显,而纯解码场景,按理说自带电池就应该很OK,换线电没啥改善才对。
结果并不是的,换上V222和HD800s,嘿,上面说的信息量的鲜活度、立体感的变化,居然随着规模的变大而等比例放大了。
为了验证是不是因为开脑放,我特意换听了一般般的录音,信息量少的,就依然是小,这些改善就不显著了。说明上面的结论基本成立的。
现在有点纠结要不要再收个12v的给2qute了,我冷静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