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90|回复: 3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DECCA 2022年以SACD再版发行的穆洛娃《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小提琴协奏曲》专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6 16: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浙江省湖州市
纪念小泽征尔 穆洛娃首张专辑CD,小泽征尔合作柴可夫斯基&西贝柳斯“小协” 2022年以SACD再版发行.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efLuGtbAcpMzMHetPNjIw
提取码:amny

2
发表于 2024-3-6 16: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4-3-6 16: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桂林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4-3-6 16: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4-3-6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4-3-6 17: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本帖最后由 bomberb2 于 2024-3-6 17:24 编辑

赞!
感谢楼主,

这张碟的LP黑胶头版,要5K左右,如果SACD iso 文件接近黑胶头版的效果,那大伙儿就大赚了。

印象中,SHM SACD 好像出过一版,不知道这版是哪里出的,文件夹中,看不到资料。

另外,请楼主看一下文件夹名称,乐团应该是 BS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4-3-6 17: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
封面上不是有BSO乐团吗?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资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4-3-6 17: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4-3-6 18: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丽音 发表于 2024-3-6 17:35
封面上不是有BSO乐团吗?谢谢楼主分享这么好的资源

楼上指文件夹B P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4-3-6 18: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bomberb2 发表于 2024-3-6 17:21
赞!
感谢楼主,

RT上周就发了。环球全球早不搞SACD了,肯定是日本出的。
80年代初16bit-44.1Hz数字录音,现在24bit混音,再转成DSD做SACD。日本那个二嫂更喜欢把80~90年代的44.1做SACD。
之前下载过不少这样早期数字44.1录音的SACD,有的还有5.X声道。文件太大,每当硬盘吃紧时,这些SACD都是要考虑删除的对象,后来觉得好不容易下载再删了有些亏,就采取打回原形的方式,转换成24BIT-44.1K的FLA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24-3-6 19: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3-6 18:54
RT上周就发了。环球全球早不搞SACD了,肯定是日本出的。
80年代初16bit-44.1Hz数字录音,现在24bit混音 ...

用什么工具软件转换的?方便说一声否?谢谢!

sacd iso 》24 bit flac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24-3-6 2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3-6 23:41 编辑
MusicAV 发表于 2024-3-6 18:54
RT上周就发了。环球全球早不搞SACD了,肯定是日本出的。
80年代初16bit-44.1Hz数字录音,现在24bit混音 ...

DSD,SACD主要是日本人推动的,欧美响应并不热烈。以前音频标准主要由Philips,Sony主导,感觉到这里要分道扬镳了?现在的数字发行还是PCM编码的为主(24bit-48~192KHz),DSD64(SACD)主要是实体碟。超高的DSD128,256,512甚至1024的数字发行那是发烧的温度计

DSD和PCM在DA后的听感是不一样的。DSD细腻让人觉得“模拟味”好,但声场靠后觉得小了一圈(有人无所谓,有人觉得不好)。PCM让人觉得动态大,放爆的音乐时更过瘾。看过一篇电声方面的文章,说这是编码方案就决定了的,细节忘了。比较捣糨糊的是DSD的DA方案,一种是直接解码,一种是转PCM后用成熟的PCM解码。市面上的DA芯片两种方案的都有,当然直接解码的是卖点啦,但也有不买账的,总之没有一统江湖。这也是SACD的尴尬吧

另外,现在的数码直接录音的“数字母带”用32bit-384KHz格式,好象没DSD的数字录音设备吧(不知近年的情况),DSD码流也不便做数字混音处理,这一切都是在PCM格式下进行的,所以DSD也就一发行格式了。


Philips阵营专门保留了一个PentaTone发SACD的子公司,好象其它的都不发了,只发高码PCM了吧。


SACD转flac(PCM),有软件可做,但我印象里是没无损转换的,所以既然有了SACD就听它吧,免得听转换的flac时疑心生暗鬼,总觉不对味


一点十来年前的老印象,也许过时了。对于我耳顺的人,只要响就行啊,什么格式都是浮云

P.S. 老印象果然不靠谱了,现在已经有支持DSD的数字录音设备,直接编辑DSD格式也行了。对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24-3-6 20:4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24-3-6 21:0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3-6 20:37
DSD,SACD主要是日本人推动的,欧美响应并不热烈。以前音频标准主要由Philips,Sony主导,感觉到这里要分 ...


纯想练练手~一者俺是木耳朵,各种格式到俺这里都是响(未来几年内都可以肆无忌惮地响)不会扰民;二者俺目前暂没有入器材坑,但硬盘这点预算约略可以不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3-6 21: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3-6 19:30
用什么工具软件转换的?方便说一声否?谢谢!

sacd iso 》24 bit flac

要求不高的话用foobar就能转,转前需设置一下,见图。转FLAC时会有个提示告你这是有损转。(其实,PCM转DSD就有损了,最好搞到原始的PCM24bit44.1Khz的FLAC)
早期还用过一个据说DSD转PCM更好一点的小软件,我忘了,由于其它功能使用不便、不如foobar亲切,又随着foobar功能不断强大,在重新装机后就不再安装了。

SACD-PCM.jpg (33.88 KB, 下载次数: 98)

SACD-PCM.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24-3-6 2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3-6 21:16
要求不高的话用foobar就能转,转前需设置一下,见图。转FLAC时会有个提示告你这是有损转。(其实,PCM转D ...

SACD转flac只24bit-44.1KHz?这损大了,至少心理上的,至于耳朵能不能听得出来是另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24-3-6 2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3-6 20:37
DSD,SACD主要是日本人推动的,欧美响应并不热烈。以前音频标准主要由Philips,Sony主导,感觉到这里要分 ...

是的,之前也看过相应的介绍。很多播放机,播放SACD是先把DSD转到PCM,这也和同时兼容CD播放的PCM可共用一个芯片。单独增加一个SACD专用芯片成本会很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24-3-6 21: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3-6 21:29
SACD转flac只24bit-44.1KHz?这损大了,至少心理上的,至于耳朵能不能听得出来是另一回事

问题是这张SACD,它只配转44.1啊。有效频响肯定直到20KHZ出头,转更高的话30khz以上会有SACD特色的无用的高频音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24-3-6 21: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4-3-6 22:09 编辑
wpx426 发表于 2024-3-6 20:37
DSD,SACD主要是日本人推动的,欧美响应并不热烈。以前音频标准主要由Philips,Sony主导,感觉到这里要分 ...

这张慕洛娃SACD是PHILIPS时期DSD录制的,真正意义上的SACD,去年三大美女时我发过这张SCAD。这张不会去转PCM的。
像LSO现场、BRSO, MAR等,五年之前吧(最新的不太清楚)现场录音都是DSD(64 后来改为128)录制的。它们发行的高码FLAC,都是DSD转PCM的。所以通过SCAD转PCM,对不方便听SACD的人群来讲,也是获得24BIT或高码的一个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24-3-7 0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吉林省长春市
感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11 00:1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