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3-5-1 02:45 编辑
- 引出的问题:
大牌录音单位在问题的判断上有很多经验。其实就那些高端设备,这点事应该全都是在录音师基本技能之内的。所以,关键是市场定位在哪里,需要市场部门依照传统用户群特征、同业竞争关系、是否需要几个区间都兼容等要素提出市场定位。并进一步由录音师划定对用户器材等级定位的技术标准,然后就可以展开制定出后期调音台上对压盘调音设计上的技术细则制定。
不过再如何划分,客观上也存在基本和录音素材持平的极高端用户,一般高端用户,普通中级用户。一般高端用户相当于旗舰大耳机用户,中级用户是老旗舰用户。但一般品牌不会释放素材等级录音的,一旦别人拿去用了会比较麻烦。当然开盘带古典录音现在还有少量新出的曲目。
那么回到通常情况下,对高端用户如何体现细节平衡。听出来的效果是,为了高频细节的保持,同时一定电平保证声压正常的话,细节多多少少会有些凝聚性。比如和原始录音素材对比肯定有变粗的调整,不然也会像在老旗舰大耳机上那样因为器材不适合太高解析,而音效出现奇怪的效果。
而在老旗舰大耳机上听到的效果,是高频细节变得更粗。但不对比新旗舰听不出来,只是觉得圆润了。这就是有什么分辨率就有什么后期调谐标准。
- 综合前面的例子和分析可以得出:在不同分辨率器材之下,都有自己的特定效果标准。并且不和其它等级的效果兼容。
- 分辨率调整问题
那么,对压盘后期的调音台后期制作效果定位的问题,就到了如何调整分辨率这一条上。也就是如何把原始录音母版的分辨率有定义的变粗的细节精度调整问题。
名词,电平是录音未释放时候的声压程度定义指标,只是个数值存在在录音介质上。等到播放的时候播放器对介质上的录音解码拾取和出来,声压大小也就被同时释放出来,在音量大小不动情况下听到的声音大小会依电平定义大小有音量差别。所以,后期调音时,对各个频率的声压对比进行平衡处理,保持原始录音角度的真实效果很重要。
对细节改编的后期处理,现在听出来有两种。都是要保持一定细节,同时去兼容器材等级。
1. 比如,飞利浦小双张Philips Dou细节保持的更好,这样显得整体频响都往高频去靠,才可能保持高频细节丢失的少。所以为什么飞利浦的唱片,不管古典还是流行都普遍显得风格透明偏高频。
2. 而百张系列里,相对分辨率稍好的Virtuoso Series 演奏家系列,细节上尽管比飞利浦的稍微粗一点,但俩个系列都不会显得整体偏高频。令人感觉高中低频率很平衡,在有些人眼里显得这样更专业。没用过新旗舰的用户觉得飞利浦的调音匪夷所思,是不是想飞利浦的器材和灯泡一样都是大路货呢。所以,两个百张系列也是一种市场定位,定位上倾斜于一般用户,可以赢取最大化的市场销量。前提是这些用户本来就没有太高端的器材,用不着飞利浦那种调音定位。
因为高频一旦被强行压下来实现全频率平衡,那么高频细节必损。鱼和熊掌选择问题。所以飞利浦唱片只能不考虑非高端器材用户听感,而只忠实于高端器材用户。
3. 到这个时候才能理解飞利浦唱片的高度在哪里。完全不像飞利浦电器那样低端,反而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即便在cd这个等级。
4. 也由此可见,即便是cd等级,如果做到了因地制宜最好的话效果也是相当高于一般cd的。这在高端唱片里比较都这样的话,那就能知道更加一般的cd都是什么东西了吧,粗的基本都快变成窝头了。调音师肯定认为反证这些用户也听不出来。
- 也对比过新出的一些24bit的古典唱片。
各个品牌的用户群面向不同,所以调音政策参差不齐,细节效果五花八门,比cd时代各色录音师手底下出来的还要乱。有些古典录音高频被调的十分刺激和粗,尼龙刷刷耳的效果。也不知道要用什么器材来听才是他们要的定位。
甚至有些很可能是录音师自己的品味选择。比如一些国产录音师,在没有德国老虎鱼那类工作室指导下的时代,都很喜欢十分业余的观众席音乐厅的混响多一些,这样的效果就是业余低级的品味。到了最近这些年,知道了德国老虎鱼的厉害,自己也学会和听到了什么才叫高级声和高品味,那么一些很赚钱歌星的录音因为有觉成本支持就好了很多。
所以,对从1990年代在音响器材领域开始出现声压较大刺激的cd声为代表的所谓现代声器材和唱片,都要有足够批判目光的审视和知晓。本质上都是为了卖东西,想更大覆盖低端用户而牺牲高端用户的玩法。那么现在好听一些的古典录音只有在最高端的监听唱片里,纯正古典的录音还算完美一些。当然也有大量鱼龙混杂的所谓标题党试音碟,里面也有偏刺激声的录音,偏凝聚水洗杀掉细节流行声的试音碟和录音品牌。但有了旗舰大耳机,对这种唱片和器材都是能对比听出来的。
当然,前提是关注到了问题,并且去对这些问题角度去听和对比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