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jimgu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音乐精选有很多,但听上去风格多彩不一

[复制链接]
2461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可见,当学生也要会当,选老师也要会选。满网络嘀嘀咕咕的都没戏。不如客观一点,自己动点手搜索搜索。不断积累观察和经验。

理解力的差异性,无非就是限于资金,注意力角度、深度,受限于个人的综合积累思路的情况。
看了这些年论坛,主要就是受限于资金的因素最大。少数人没有限度,但混在一群理解力受限的人中间也会受影响。

很多具有决定性的经验,即便跟随观察,也要时隔多年才会有所醒悟,最后才能通透。最后才能知道专业和科学的力量,这才是火车头,才是真实的源头。也是得到了这些年一些网络入口端浏览器、app等的推举算法。否则,人的认知和搜索能力再强,也不一定能选择到源头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对比了最近下的试音碟的四个包子。看了一下以前有北欧的那个,别的也有零星的都归类在试音碟文件夹了。但是以前听到的效果,也就是有一些厅堂感,和感觉好像声音细了一点。但绝对的差异性没听出来,也容易被归类到一些人说的味精问题上。到底是加了味精还是加了翔难以决定性的肯定的分辨出来。

但是现在用旗舰大耳一听,高端音效品牌此言不虚。大多数名牌试音碟都是有道理的。环境氛围都存在于细节里,否则用老旗舰墨镜听到的就是味精,但是用旗舰大耳听到的是真实感的细节更强大。这样就直接能联想到电视显示器,任何商场里电视专柜区的时代变化都能看到。越是分辨率高细节好的产品,效果就越真实和越自然。

总结之下:分辨率,就是唯一的效果来源。
不要管每个业界里如何玩商业形象选择性的用词,什么点距、显示屏k数,比特数,解析,最后说的本质全都是一回事,分辨率就是细节。细节也是决定专业深度的广义观察角度。同样接触到的东西每个人都一样,但在更专业的人眼里甚至专业工作者眼里,就能看到问题和差异性。这就是说,每个人平时接触到到的信息的重量都一样的前提下,越专业的人看到的关键信息越多。那么,相对不专业的人呢,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信息全都白瞎了,左耳进右耳出竟然是永恒的常态。智慧稀有。值得珍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
资金,注意力角度,是音响领域理解力来源的两个最大的相辅相成的要素。一开始的时间段时代环境下,可能每个器材档次的差异很大。以前入门一千多的老旗舰大耳机是一个领域范围,然后旗舰大耳接近上万的差距就很大。两个等级不大容易被直接选择突破。如果注意力不放在关心源头差异性角度,仅仅是钟情于买东西的稀缺性和玩物的某种乐趣,那么一开始有资金优势也会掉落到万年老烧那口井里沾沾自喜。最简单的道理,生产者和录音器材的研发者,录音公司的研发才是源头。演奏作曲更是,背后还有背后。所以只有跳出这口井才有出路。

直到这两年疫情之后业界拼销量拼升级,还有凤毛麟角的品牌能下放旗舰等级的耳机来跳水。对比之下这才发现,以前玩老旗舰很可能连入门都没入进去。主要是根据对录音的市场投放传播载体分类下的播放通透的比值衡量,单纯在cd这个16bit的录音介质分辨率等级,可见老旗舰连听cd都不合格。因为成本问题情有可原,但长期局限在此还要斯德哥尔摩被绑架的大玩彩虹那就是一种悲哀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3: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很多问题,过程是必要和必然的,也是不容易的。但往往最后都会只总结出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这就是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无为而无不为” 古圣先贤的厉害。

所以,玩东西搞多了的目的都是为了最后的化简。堆东西的体积音量物品的数量,很可能在少数人那里一开始就是不喜的。喜欢东西就必然喜欢麻烦,还能搞出仪式感来。但有更广泛心态的人一开始就会觉得巨麻烦没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qinyanyi 发表于 2024-3-3 23:09
偶然发现因疫情中断的BBC 50 Pieces of Classical Music Collection音乐集,近一年来又有更新。3年前中断在 ...

bbc 这个网友连载的也足够多了。等不出来的话,最近看了一下有几个主题词:

BBC Music Magazine
BBC Symphony Orchestra
BBC Radio

在俄网撸串,可以看看检索出来的一个一个具体线索,区别对待。
杂志那个:有真的杂志,后缀都是PDF能知道。也有括号标注为经典的classical的古典录音。
交响乐团:自然也是一些古典盘。
收音机:主要都是一些流行音乐。

这些盘源有一定数量,但可以作为换一个心情的欣赏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6
 楼主| 发表于 2024-3-22 14:1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3-22 14:20 编辑

以前老能听到维也纳交响乐团如何如何。但指挥维也纳交响的指挥家绝大多数都是德国人。奥地利指挥家,也往往都是德国风格的。这也就怪了。
卡大不用多说。出身是奥地利人,但风格只是节奏感紧密这一点的德国风味,但不拘细节的问题都跑到俄罗斯那边了。
莱因斯多夫 Erich Leinsdorf算比较细致的维也纳指挥家,但风格上也比较偏德国。还有位指挥家风味上有一种丝绒感,但本身却是德国出身的北方人。

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位全方位奥地利维也纳风味的指挥家,
Josef Krips 约瑟夫克里普斯。
他是二战前成名的指挥家,所以保持了很多最传统的奥地利交响乐的风味。拥有丝绒般的风味谦逊典雅的整体氛围,比奥地利交响还要奥地利奶油蛋糕。
他也是战后首位指挥维也纳爱乐和在萨尔茨堡音乐节指挥的指挥家。指挥过1946和1947年两届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7
发表于 2024-3-22 15:1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谢谢老师的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8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2: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还是认同横向对比才有要点。大道至简,形而上为道。
形而下为器,知无涯,不以有涯去拼无涯是个原则。如果为了凑数,那么必然陷入不厌其烦的每张碟都能看到可以说的地方,那这样就没有全局角度的评价效果了。和一些卖碟的软文就没分别了,凑成一波表面上好听的漂亮名词一的堆,实际上是不是那样的程度才是问题。没有对比就没有程度上的标准,那就怎么说怎么全都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9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2: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网络时代,化简是基本可以做到的认知效果。之前的人都是认知壁垒的情况,除了少数能够接触到实物的人,绝大多数人连一些实物是否存在都不知道。那么全凭一些类似于现在的网络名嘴的个人下结论就只能吃这一口的参考。实际效果还是没人去全部购买自己验证,有这个经济性也没那个时间精力和地方,在家去搞事情。这就是实体没接时代的特点,连出本书都要编校三年。以后刚有了电脑编辑的时代三个月出一本书,那还是信息难缠的时代。

只要是个人没机会直接参与源头接触、和对源头信息横向对比的方式,那就都是信息封锁模式,等于个人智慧闭锁模式。小广播满天下,一帮教徒在那里盲从。然后什么传消小板凳排排坐老师说啥就听啥,什么都是好好好的乖孩子模式全来了。问题是脑子是个人的,银子也是个人的。自己的信息命运、智慧命运,每个人都可以自己掌握。本自具足的生理机能就是人的智慧能力的基本保证,但是人的认知习惯,也会随着大小生存环境被挤压硬化,以至于难以自拔的失去独立对外探索思考的习惯。然后陷入为了和周围的人比较出来,或者陷入为了下顿饭盲从生存,或者为了临时博出位的在小圈子里奋斗比拼的应试模式。有机会接触更好的智慧提升,也都是被环境捏出来和只是应付环境压力的活法模式。个人的潜力都有被限制的空间,仅仅是有大有小。几乎等同于人的身体韧带从幼儿时代自由自在的韧带,逐渐失去活动空间而被僵化的情况一致。有些情况是再次被拉开,有些情况是几乎彻底失去了年龄韧带柔软度、难以再次展开的情况。

那么人实际上都是在生活中随波逐流的。对外界的认知模式也会逐渐随着自然生存环境的大小高低不同被硬化,有些情况会导致彻底失去有宽度的逻辑观察和思考能力,观察问题抓不住全局,只看时间上最近的情况,稍微靠前一点的更重要的问题就联系不到一起,也排不到前面和重要核心上,难以去做同类同系统问题的综合搭建。好像一个人的思路只有眼前的那根棒子,再多一点就没有处理器能容纳了。

这样话,也是很多人难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科技,难以利用已经提供了更广泛的个人独立验证、独立得到对比认知的条件。会仍然处在网络时代之前那种、社会认知只能靠、也习惯于靠单一媒体刷机模式被动的被塑造个人认知。这样就能知晓,为什么在网络时代还有大把的人,喜欢被洗脑自己不会独立认知独立验证独立得出辨析认知的现象。被掏钱包就是个人失去独立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最直接的效果体现。人都想获得生存机会获得生存质量,但是吃饭还是最好是自己掌握才有安全卫生意义。全靠别人来喂,这个最直接最基本的仿生模式,可以引申到其它生存样式的阶段的判断上加以辨析。
比如任何领域的认知,都是表面化可见可闻五感六感为主的接触和熟悉模式,那么人的生存习惯,也都是习惯于接触表面化的形而下的可接触物像的生存习惯。那么这样看的话,一个人的一生都可能是活在形而下为器的环境里。对比君子不器来看,那么人实际上都是活在小人的环境里。时间久有了形成了不断被各种有限的环境刷机造成了潜意识塑型,人的幼儿天性柔软的宽度基本就僵化了。什么本自具足的量子沟通全局观察的可能性,都会被形而下的表想生存思维的习惯深度封印,而形同本自没有。时间久了就连反思认知的动力能力都会消失失去,一些人还会斯德哥尔摩为虎作伥的嘲笑智慧的发展。这样的话人在智慧的提升恢复上的可能性就基本完了,而且还会作为他能接触到的别人的生存环境,干扰影响别人。所以人的生存环境,最直接的就是来自可以影响你的那些人,被他们的思维习惯指导下的行为、带给你的刷机效果。因此,大比例下什么环境下生存的人,就容易被刷机成什么思维类型的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天生柔软后天僵化是个普遍的现象,僵化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生存环境下他人的影响,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样式工作类型的影响。

很难知道,具体什么刷机效果的人,才能认知到自己的生存阶段思维效果。但是人可以对比仿生判断标准这一个天然的准绳。比如,人生下来是只有天生本能吃喝拉撒睡,其它能力一概没有。同时也具有接受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到了一定月份就具有一定探知的主动性。但随着人文环境的影响,探索兴奋度也会逐渐转移到一些表象上。总之人的潜力正常情况下都是先天具有潜能后天被生存环境人文环境捏合到一些狭窄的范围下,变成潜意识反过来控制人。
很少有人对比仿生原理,去校对任何形而上领域的自我认知发展阶段的主动性和发展程度的。
最不费力气的模式就是永远吃奶,永远不管尿裤和再以上的个人活动外放的问题,别人来免费服务是否合适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这样习惯的人,都是潜在的被外人同样懒惰狭隘局部信息灌输和互相认同的对象,遇到更差的情况那就是被骗的生力军。加缪说过,骗子的生存土壤是由傻子决定的。但实际上骗子和傻子基本都是同类思维模式的人,只不过骗子的挖坑能力强,有一点主动思维能力,但是把一些认知效果不当的外放用在了别人身上,给他人造成了损害。而那些他人,直接就是婴儿,一点主动思考行动的健康分别心都没有,不想想别人为什么就有点思维能力,自己为什么不能去验证一下。或者认为自己就是万年学生,听老师喂奶都是必然的和永远不能变的。为什么不能对自己和能接触到的他人在什么地方和自己不一样进行对比思考警惕一下呢。没动手搜索的意识就没有这个习惯,也没可能有这个能力。认为自己永远不行,认为别人能力超过自己都是天然的。因为别人只是简单打几个字,自己简单打几个字就不行,所以就只能永远得到别人的给付。更有的个别人进阶的采取暴力吃奶,认为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能力强,自己反而就能理直气壮的要求别人来喂奶,不行就直接欺师灭祖杀害父母模式的强抢。其实这些类型的本质都是自己失去独立艰苦磨炼的认知和动力,也不懂任何现成的自己对比自己的高人,都是别人不怕苦不怕累大量筛选不要的信息之下,摘选磨练出来的。万年吃奶万年上学,万年有人比自己高,都是类似的习惯之下才可能产生的认知。

为什么说道就在脚下,任何认知变化都需要个人投入兴趣和劳动,不怕在垃圾海洋里找出珍珠的过程。时间久了也不用整天陷入同类型的深度不靠谱的境界,可以更加直接的接近珍珠存在的接触范围远离垃圾。但是任何领域,还都是具象程度很高的深坑,人一旦涉及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直接就形同被投胎转世一样等于婴儿,还需要重新从基本的零起步开始搭建认知具象。但是人对一个领域的认知层次模式辨析如果有了经验,那就不太容易被重新喝了孟婆汤而失去判断能力。但这种假设和能力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往往容易陷入领域小白效果也会盲目引进其它领域认知高度的错误对应,导致没有基础框架之下就做错误判断。人就是这样除了整个生命会喝过孟婆汤,之外在每个领域生存认知的情况下也会多次投胎一样的打回白痴状态。不可盲目自信,不可盲目借用别的领域的形而下的表象认知而作伪穿越。为什么孟婆汤是必要的,那就是当一个被清空的小白,也比不被清空带有别的认知生涯的表象认知干扰,稍微要有点希望。

最后还是那些圣人在量子全信息认知高度上的名言。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君子不器。言外之意,小人着相深挖琐碎迷信具体的物像。知无涯。不以有涯的生命去搏杀毫无意义的表象琐碎的效果有限的知无涯。
结构思维,全局思维,独立思考独立投入,巴甫洛夫磨练。是一个人不断成长,避免长期僵化在低幼阶段认识不到危险的有效路径。透过表象和摆脱表象的伪满足感去看模式才是有效发展的途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0
 楼主| 发表于 2024-3-27 1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沙皇时代的俄罗斯交响乐的强力集团很可能是个错误导向。就和那种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僵化思维类似。狭隘,只能等于被猎奇或者不被关注的考古生物类型,和广义的现实人类共性没有广泛的交集。艺术,只有面向人生面向大自然,才是可以覆盖时间空间限制的世界性走向。超越不了时间空间,缩小在孤芳自赏的形而下为器的详细分类之下,那只有恰巧能产生共鸣的狭窄同类才可能看一眼。
不然为什么老柴才是世界和历史的。狭隘的自陷囹圄,只能算是打着交响乐旗号的深度狭窄的民谣。这一点,流行音乐和流行歌的广义效果都是强大的。面向的是每个人在每个时代时间都可能遇到的个人情感的广义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1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细节决定成败。人的注意力的细节,决定辨析水平。决定专业水平。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id356830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2
发表于 2024-4-1 12: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省石家庄市
谢谢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3
 楼主| 发表于 2024-4-3 23:5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7 04:25 编辑
序列主义音乐……



今天浏览已下过的黑胶文件,听到几个现代交响的文件。
基本都是序列主义风格的,和以前的音乐套路彻底告别。

看了一些音乐家的各种描述也都是这个意思。比如一般人熟悉的法国指挥家布列兹,其实是比较绝对的序列主义作曲家。突出应该彻底告别勋伯格那一代人、还带有的古代交响乐思想和痕迹的写法。这就是布列兹的代表性,还有很多新时代的交响作曲家都是这样。

- 理解上,新时代的交响乐,相当于彻底告别1920年以前的世界,那种用食品的初始属性,用来果腹和满足感官。因此那也就没必要用食品来干什么了。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20年前夕,是现代主义划时代的时间线。

- 毕加索和他的画家朋友们,来到巴黎的画家朋友马蒂斯的家里,开始一些新的探索。比如借鉴了非洲雕塑艺术,把立体主义风格引入了油画中,但马蒂斯自己却理解不了。1908年巴黎的艺术独立沙龙上,年轻莫迪里阿尼的画作已然崭露头角,但无奈被同时展出的另一幅伟大的作品: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抢去了全部的风头。莫迪里阿尼的绘画思想开始了一些侧面拼接和效果,但和更加激进的毕加索比起来,典型性方面逊色了。
- 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绘画告别了以前所见所得主义和景物主义的绝对客观世界的摇篮,飞到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同一个角度下,展现描绘对象的不同侧面,甚至不同的时间侧面。把绘画的角度信息量展开出来很多新的维度,绘画信息表现力增强了。同时也把想在绘画中表达的心理感受的效果放大了很多倍。所以在绘画领域,对外形描绘的初始阶段和表达方式的初始层级,是限制借用景物表达心灵的一种加锁。打破所见所得纯粹外在的景物轮廓的限制,就是一种升级走向。
- 1920年,德国建筑设计学院的包豪斯校舍建成,新的功能主义建筑突出了人本主义和室内环境氛围效果,也是对传统历史贵族纪念碑式的建筑样式的一种突破。

- 那么,在音乐领域也是这样。
- 发掘音乐的本质,是近现代顶级音乐家的路线。
- 其它任何以前的交响乐作品的录音,可以当做常见的餐饮用品,各有用途。一般人都是根本收集不全也听不过来的。这些东西也足够社会上基本接触交响乐的人一生欣赏的了。

- 所以,回到序列音乐角度。一些网文对序列主义作曲技法角度的描写,还不能算第一位欣赏角度的解释效果。也许反而越搞越封闭,把人注意力引到纯专业上去了。不如从效果角度去看问题。
- 序列主义音乐,为什么能直达音乐的本质。比如指挥家为什么只用节奏和动作的变化就能指挥乐队,基本就是这个道理。站在指挥家的高度,久而久之发现了音乐的本质,追求的就必然是最大化的去掉一些音乐中多余没必要的东西。可以认为是一种媚俗。比如石涛的绘画变化万千,但就是不俗不媚不太有表面化的美感。
音乐的绝对本质就是节奏和韵律,等价于指挥家的专业语言。
- 所以,序列主义音乐的思想,虽然是要打破和抛弃传统作曲思想和手法,但实际效果却是要纯粹表达作曲家要表达的的心灵感受。比如,表达心理上的各种情绪意念的动机等具有代表性的有思想高度效果高度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痕迹。从听序列主义音乐的录音,就能够感受到这些角度的效果。艺术化的曲子必然比空洞的辞藻更丰富和有审美高度,听起来也必然带有高度的美感,和任何角度的交响乐都类似。这种艺术高度还是用更真实一词更好。美,只是艺术真实的一种侧面,而不是真实艺术的全部。
- 1950年代在世界博览会上出现的瓦雷兹作曲的电子音诗也是一种序列音乐。一种节奏的静谧。
- 对比以前的食物主义的交响音乐,听序列主义音乐相当于品味纯粹的音乐本质,那种不夹杂果腹旋律的音色和节奏的表现力。也可以理解为,把指挥家的动作的力度节奏变化,不通过传统的旋律,而是直接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可以体验一种直接的音乐动机的本源效果,体验现实世界的一些过程的动态节奏之韵律,投射到听者的心灵获得一种有通篇前后关系上的心灵体验。
- 任何专业都有不断前进的冲动。任何思想性专业里的前沿观察都有超越的效果。这些人看惯了既往的任何历史作品,都能发现还未表达的角度,所谓熟能生巧穷则生变,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在更加不甘于现状、追求突破的交响乐作曲领域,这样的洞察是每个作曲家自己一生都在追求的事情。比如莫扎特就比较痛苦,他限于供职宫廷作曲家,只能不断写作那些早已烂熟老一套风格的作品,难以有机会写作自己想写的新的作品。那么,当谋生的限制最大化的消失的近现代,作曲家的发展就会更大限度的摆脱社会的限制,最大化的放在对业界了解之上的,自己要开发的领域。交响乐领域的创作本身,也有科学的各种要素和效果。永远创新就是最典型的一种。而往往在艺术领域向前看的大艺术家的追求,都会远超社会下行认知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

-----
R:\[  wav 黑胶 古典名作  289\0 经典黑胶 -\Luigi Nono - La Fabbrica Illuminata and Other Works (1971) [1968] Vinyl
- 视频网就有很多相关作曲家的视频,可以听听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x4y1m7DZ/?vd_source=53eb0977b9823a04cb6cfaf5fad53c20

- 效果。纯粹的序列音乐,已经类似于滴洒油画家波洛克那种纯粹对声音秩序的一种想象。彻底告别了半遮半掩的近代交响乐那种还带有形象思维的现实旋律主义。布列兹甚至对勋伯格的作品都表示还是受了非序列主义时代的局限。以前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那个时代,基本上对应了绘画界的晚期印象派梵高、高更,和表现主义时期的绘画比如呐喊等北欧油画。从巴尔托克开始对应的是同期的毕加索、莫迪里阿尼时代。以后是作曲家勋伯格,梅西安对应绘画界的康定斯基,米罗等画家,还试图和所见所得现实景物取得联系。
- 到了布列兹等人的时代,对应的应该是油画家波洛克的纯粹心灵表达类型。
- 固然,任何纪实写实的画面角度,哪怕是照片,也都有创作者的意图和意图效果。但是其中包含的个人意图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个人意图和客观物像相互比例的多少,都是不同的。那么在一个艺术作品里,很显然创作者的意图表达才是作品的本质,景物仅仅是一种借助的材料而不是本质。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日常吃个饭果腹的效果反而是第一位的,品味差不多不难吃就行。但在艺术角度和一些高段位的角度,必然是把基本原始的动机更大的去掉,从而在高度化的角度发展出具有更大信息量的效果。不恰当的一个比喻,可以看看一些高端美食一般都是精致和简约但内容具有高度的走向。咖啡和功夫茶的顶配也是一口香品个味,最大化的去掉解渴的低等级要素。

新时代的作曲家
不需要卖票生存,所以不需要面对迎合各个外行的层次。
还是和音乐艺术等发展历史相一致,作品必然和生存刚需的经济赞助人的品味相关联。现代社会作曲家为了谋生面向社会大众刚需消失,纯粹艺术学术界的生存空间就很大了。
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是对人生生存过程的一些描写,而且主张的是无标题音乐化的走向。即便有标题也不限制内容对应的角度,可以每个人对应自己的人生,或者去对应自己喜欢对应的一些社会场景。这就是艺术的自由度越大越好的一种情况,也是大作曲家在任何时代都公认和追求的。那么,假如去掉了贝多芬交响乐借助的时代和人生经历过程,去掉了田园交响曲那种具象的对应田园景色,人们的耕种收获的具象去掉了一些暴风雨的激烈和雨后美景的具象。那么人在面对这些情况的时候,除了能看到一些景物,心理活动必然随着景物和个人感受而发生各种心灵悸动。渴望,投入,抵抗,努力,成功,挫折,赢得,收获。甚至一些悲剧情境下的一些心理活动。都可以去掉具体的实际现实社会的场景景物的媒介借助,去直接描述同样类型不同类型心理活动的节奏和声响效果,达到通过声响表达这种高度艺术真实的心情的效果。

那么现代交响乐的效果就是如此。也可以认为现代交响和现代科技分子原子电子光子量子化的时代风貌,以及从古至今高度精神追求方式的内观静坐时的心灵感受相通。
- 人本主义人的第一性,人性,都永远是永恒的真理。技术方法永远都是过程工具而不是重点。尤其是大艺术家,都是通过自己的艺术感悟去表达社会共性的人的感受。尤其是积极的发展性的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表达都是大艺术的要素。从这个角度去欣赏和观察,永远不会迷路。


- 深入理解,可参考:
https://www.digforfire.net/?p=159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4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17: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5 17:39 编辑

阿格里奇卢加诺音乐节,这套连续十年的名家朋友合作现场钢琴演奏会,效果很赞:
因为阿格里奇是一个感性很强的钢琴家,兴致来了表现力就会很好很灵动,生机勃勃音乐性效果强大。对音乐节的合作也都是有准备有排练的,所以应该被看成阿格里奇录音的最高水准。

(但有些厂商主导的录音室录音,没了自己的主动性反而发挥有限甚至较差,听上去有僵硬影响发挥的那种情况。)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5
 楼主| 发表于 2024-4-5 22: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5 23:29 编辑

郎朗钢琴课,郎朗大师班的视频都可以看看。能得到比对比学习演奏版本细节风格的差异性,还更要进一步的进阶效果。可以了解一些演奏风格上的不同效果,看到不同水准之间差距的要点。还能对具体曲目的演奏水准进行了解。

【日本节目郎朗用橙子弹钢琴,瞬间让日本观众眼睛一亮,产生兴趣(1)
-哔哩哔哩】https://b23.tv/m8NSUul

【郎朗是日剧《交响情人梦里》野田妹的“手替”还有人不知道吗?-哔哩哔哩】
https://b23.tv/ogTl4F3

【【交响情人梦】最终乐章后篇-13 再次合奏,双钢琴定情曲-哔哩哔哩】
https://b23.tv/IvDhcbn
钢琴演奏全都是郎朗弹的。

【【世界观】交响情人梦宣传片:郎朗=野田妹-哔哩哔哩】
https://b23.tv/iTEUNX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6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22: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克伦佩勒50年代老唱片。

Otto Klemperer - Maestro mistico (1885-1973) - Quadromania 4CD's - 2004, FLAC (image+.cue), lossless
62d41a630fba1f55379832430c44ecd7da5e80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7
 楼主| 发表于 2024-4-6 23: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6 23:17 编辑
Jazz ……



爵士教
Sidney Bechet - 西德尼·贝彻  1897-1959



西德尼·贝彻。是爵士乐的历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独奏音乐家。
- 基本风格,带有中美洲风味的中速爵士乐。
- 原创风格的爵士乐质朴耐听。

Sidney Bechet - Complete Edition 13vol (1923-1944) 2.89GB
f65715650bdc29227c88b2725bc66a11b5fbf0eb

西德尼·贝彻,Sidney Bechet,1897年5月14日生于美国爵士乐之乡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
在爵士乐的历史上,西德尼·贝彻被誉为爵士教皇,是一位精彩的高音萨克斯管演奏家和单簧管演奏家。是第一位录制唱片的独奏音乐家。而且在许多年里,他的热情和创造力从未丧失过。
贝彻最早的时候是在新奥尔良学习单簧管演奏,他在音乐上的天赋使他进步神速,因此在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开始和当地的最项尖的乐队合作演出。
1919年,贝彻加盟威尔·马里奥思·库克的管弦乐团并随团防问欧洲,获得了著名指挥家昂塞尔梅的高度赞赏。1923年,他与钢琴家克拉伦斯·威廉斯合作录制了自己的首张唱片。
30年代,贝彻与诺布·希西勒合作过,又与新奥尔良“脚炉”乐队举办过一次非常精彩的演奏会。1938年,贝彻演奏的《夏日》给人们带来了一个惊喜并成为热门乐曲,在其后的3年中还录制了许多经典乐曲并参加了埃迪·科顿在纽约音乐厅的演出。
1949年,贝彻应邀参加了在巴黎举办的萨勒·普莱耶爵士节,在远离家乡的异邦,贝彻被视为一位有才华的爵士音乐家而受到人们的尊重,这使他心中平添了许多感慨并决心在巴黎定居。在在此后的10年里,贝彻有过许多精彩的音乐会和录音,曾不止一次地返回美国演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8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6: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黑胶唱片压盘时的EQ标准。
是各个公司自己指定的,积累下来可能对应的模式可以达到上百种曲线。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page=1#pid3569704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9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6: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看到以前发过的一个foobar2000里和声音润度有关系的改善方法。可通过简单更换文件实现声音提升。

jimguo
9楼
发表于 2022-2-25 2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foobar2000声音差异在于替换可下载的foo_cdda.dll。整体版本还是最新的为好。
FB2k - 0.9.5.6 - foo_cdda.dll - 234k - 低频润 -最佳
(FB2k - 0.9.5.6 - foo_cdda.dll - 303k - 混响多
FB2k - 1.5.1.0 - foo_cdda.dll - 214k - 低频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1 2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4-4-16 20:06 编辑

对郎朗风格的认识。
对比欧美钢琴家,郎朗的基本框架进入了大师行列,在维也纳伦敦等音乐学院都举办过演奏大师班。而风格显得比较多元不太明显。但基本框架和丰富性足够大,稳定性还有待提升。或者说对比欧美钢琴家的单纯流派特点,郎朗是一种综合浓郁的风格,而且有一定激情。这一点可以用类蒸馏酒类比,欧美的审美都习惯于单一走向,中国的粮食酒从原材料角度就是多样化的,所以口味上就是一种丰富综合的效果。

再对比第一届维也纳夏季音乐会,郎朗的表现还是纯纯的流畅风格,以后就越来越往丰富走向发展。这应该就是郎朗的发展思路。

文化,必然和本国本土风格贴近,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原生文化土壤的潜意识习惯。
看过德国人对自己的德国小提琴乐派的定义,基本就是德国人的那些习惯特色,精确细致力度等。

可以把一些演奏家指挥家的基本水准框架情况划分归类到一些大致的层级,比如意境力度变化等的到位程度,这是基本可衡量的部分。其它,在音色风格上的效果偏重属于个人风格色彩,这方面具有多样化的横向类型。比如,严谨,细致,博大,安静,深刻,或者灵动,活泼,激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4 21: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