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帖最后由 jimguo 于 2025-11-2 22:06 编辑
再说一点现场。其实环境不同之间是基本不可比的,各有各的选择点。
在某一个环境去单纯的用这个环境的优点,突出对比其它环境的缺点,没有太大意义。
现场,给人带来的主要是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氛围感,在单纯声响之外有太多的第一性要素可以去接触,比如上面一贴说的那些。也包括各种自然干扰和一些现象的趣味性角度。
但是往往这些问题被现场观众主流的学生观念群体所抵触,集中对效果和名家带来的兴奋感表示极大的接纳,从而形成好恶反差。如果从乐趣角度看问题,会发现很多另类欣赏的角度。比如就是有个别人不踏实的听,会有偶发小动作。比如边上坐席有个人的手机可能是因为接到短信的提示音慌忙关机不小心掉了,咚的一声。结果旁边的青年人小声说了一句傻叉,估计他心里说:喵的音乐厅工作人员拿牌子巡回和广播都提示多少次了关声音或者关机,耳朵长哪里去了。喵了个咪的开演半天了又忙着折腾,闹那么多干扰出来这是在耍猴吗。感到特别好笑,大有相声喜剧专场的效果。声音虽然是压着的悄声,但是隔着大半场的距离竟然都能听清细节。说明音乐厅的声学设计还行。
再去看现场演奏的声效。这次感觉德累斯顿的乐器音色选择都比以前的业界进化了,马勒交响曲超级乐队的特殊演奏台小提琴声部,分配在前台两侧全都是,是传统乐队的两倍。声音一起来也不觉得声音压力大,而是一种充满两侧的良好氛围感。音色好像周围更宽范围的酥松的低频氛围笼罩声,是随木质感的小提琴声一起出来的,猜测这些氛围的包围感,来自木结构地板和木墙的乐器能量反射的疏松和低频震动,就好像一种气场随着乐器散发出来。小提琴的直接声音比环境氛围震动感更具体,是一种高级木质感的酥酥的声音,其中没有钢丝的高频刺激。整体感觉是一种高级的声效。可以对比以前在国图听过古琴演奏家欧洲巡演归来的演奏。也是类似的有低频氛围气场的宏大感受,这种效果不是录音师没考虑,就是目前的录音水平还有很大距离。
尽管个人感觉木地板木围墙的反射声稍多,稍微抢了乐器的戏,其实可以用更硬质的木材减少这种震动反射的强度,让乐器本身的声音形象更自然。
比较有高频刺激感的是小号,但是也没有录音中听到的那种刺激。
所以音乐厅现场的声效,只是某个音乐厅自己的设计效果。各有千秋,不一定能作为什么标准。其实保利剧场二楼的声效个人感觉比国家大剧院的更清晰,这种差别化的风格可以成为个人喜好偏好选择的角度。至于说家里的音箱和耳机是不是一定要和音乐厅相比较,那也未必。个人只能在自己的成本范围内,求得再这个器材圈里相对的优选效果。人只要集中精力去欣赏音乐本身,选择上只要不是太笨,那就能选到差不多合适的器材。
音箱系统是比耳机接近于音乐厅氛围,但是在家里没人约束你,反而更不一定能集中精力去听音乐。需要精细品味音乐版本和艺术家风格对比的话,那肯定还是耳机最优选。因为发明耳机的出发点,就是能最集中的听声音细节。而且现在的旗舰大耳机也有三四千块的可选,相对次旗舰大耳机就比较尴尬了。
总之,能分辨不同环境的差别可以看作是比较自然的情况即可。勿用非此即彼二选一那种情绪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