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的这种情况更多的是偏好和习惯导致的,和人耳可不可靠关系不大,即便你要参考仪器的参数,参数到你对听感的判断其实也经过了一次你的主观转换,然后在这个主观转换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参考系,形成了一种自我的客观。
并不是我说的过于复杂了,而是解决了我说的这个问题,下一步才到了什么“仪器是机械的,没有感情和偏好的,得到的结论是客观的真实的”,这个和“仪器肯定比人耳准确”是一样的毛病,因为所谓的仪器也好、统计方法、客观理性也好,这些东西只是工具和方法论,它不可能从自身解决动机和应用的问题,一般来说,所谓的客观的描述都存在于一个被默许的范畴、动机和应用场景之下,所以在讨论这类问题的时候,偏离这些就会让问题本身失去意义,仪器在什么样的条件和要求下,以其能力能提供什么样程度的参考,而这种参考也决定了其本身在解决问题中所处于什么样的主次地位。如果是面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产品,那么研究重心应该是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来判断,所谓的仪器能做什么和提供多大程度的参考,而不是从其他专业应用场景的角度去规训消费者,如果是军用场景,那么对仪器的能力和参考性的考量毫无疑问是另一套标准。所以,如果我们在讨论产品,讨论听感,那么人的听力和大脑形成的感受就是这个问题的终极,这个时候仪器的工作就是最大程度通过数据指标的形式去展现人的听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