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经心理学上这玩意就一种是精神疾病,文学上修辞手法和这个不是一回事,通感的修辞手法是用感觉写感觉,除了你说的感官联动,还和你的经历、社会实践中培养的审美体系和很大的关系,所以文学作品里的通感大多形容的对象都来自于经验,比如你前面用酒作比声音,酒是后天形成的概念,不是先天的,艺术创作上刻意使用的通感手法,往往是经过大脑的二次加工,通过概念形成的是“概念”之间的联系,所以不同的社会、自然、文化环境下,对于使用通感后呈现的结果的是有差异的。而Synesthesia是先天的,直觉的,它不依赖于大脑的二次加工,所以它对感觉的呈现更多的是感觉的原始状态,气味、颜色、味道、形状、触觉等等,而不是后天形成的概念,甚至会出现一些与你的经验无关,不可名状,但在感觉上又极度具体的感官体验。另一个特征,Synesthesia带来的感官体验是基本不会变的,但修辞上的通感是会随着你的经历和审美的变化而变化。
而且你别一听说是精神疾病就觉得不好,Synesthesia这种东西在艺术领域,其实是一种禀赋,这类生理和心理上的异常在艺术家身上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天赋,甚至于艺术理论和体系的构建其实是在构建一种标准和通道,让不具备这些感觉和表达能力的普通人,通过一种复杂的理论体系(一种“概念化”的方式)试图去接近这些先天性的感觉。
所以,如果你谈途径和方法,那从这些个艺术理论上找答案没毛病,但是要谈根源,那就得往感觉的根上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