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楼
发表于 2023-7-31 03: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闵行区
楼主也不用这么极端。。。这个问题假如不从根本上捋清楚的话,就根本没法聊
您所指的“码率”,我不知道您说的是音频文件的“位深”还是说“总比特率”,各自对应在音频领域的意义是不同的
这里有一篇之前烧友发的解释各个参数针对的实际方面,您可以考虑看一下
采样率,位深,码率,无损音乐,写给小白的科普 (申精)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175728
首先,HiFi烧友回放的大多都是音乐,当然不排除歌剧、戏曲之类的题材,但都算是从古至今的艺术题材,基本也都可以归入“音乐”的范畴
“HiFi器材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这俩个身份一直以来都是有所混杂的,很难将俩者彻底剥离开来,只可能说在某个烧友身上的比例会与其他人不同
在音乐专辑从模拟时代进入到数模时代之后,与音乐文件相关的各种参数就是无法回避甚至必须要存在的,音乐文件脱离这里这些“看似无用”的参数,就根本不会诞生
最常见的16bits/44.1Khz的参数,已经被认为“可以回放基本上所有的声音”,但并不是说这个格式就无法提高,行业总是要发展的,烧友们折腾的回放设备如此,录制设备亦是如此
其实并不是“需求带动了音频行业的发展”,恰恰相反,是整个音频相关行业的发展强制要求回放设备必须发展,随着录制设备和后期编辑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原来的规格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
更高的位深带来更大的动态范围、更高的信噪比,更高的采样率可以给到更大的录制频响范围,搭配上现代化的录制设备,让后期编辑的容错率更高,也让后期调音的可能性越来越多
当然并非说极致的文件参数就可以让音乐变得好听,与摄影行业有所类似,更大的明暗动态范围和更高的分辨率可以给摄影师的后期工作更多的可能性
但极致的参数是不会让一个毫无摄影基础的新手摄影师抓起相机的一刹那就可以拍摄出令人赞叹的绝美画面的,内容、题材、感染力永远是艺术的根本,所有的高规格都是为了这些在铺设道路
我手头有几张数字专辑都有俩版甚至更多版,早期的可能是距今比较早的录音,尤其以DG的4D MASTER录音居多,另外的版本则是近代做的digital remastered版本
把同一张专辑的不同版本做对比,会发现早期版本都是标准的16/44.1的格式,而后期的版本可能是24/44.1或者是24/48的规格甚至更高,录的专辑内容是一样的,但声音表现会有很大不同
早期CD格式的专辑,虽说没有后期remastered的版本显得那么“HiFi”,也就是所谓的俩端延展不是那么尽兴、明暗对比没有那么明显、线条勾勒没那么清晰,可是声音的微动态以及整体的情感表达会更佳
私以为,早期的录音,特别是CD盛行时代的专辑,不用去考虑有没有hi-res或者什么DSD重制版,高规格的remastered反而会破坏专辑原有的那种录音的初衷和符合那个时代录音特色的声音
至于说近10年的专辑,假如说有官方的hi-res规格,有多高听多高,能买高的不买低的,DSD或者DXD都无所谓,因为整个行业在经历了发展之后,在某个时间点开始从录制到后期编辑,都是使用的超高参数规格
只是说在最终灌盘前,会根据所要灌制的载体和播放设备,去考虑对音频文件进行降频和压缩,相当于播放设备拖了整个作品还原的“后腿”,现在的高规格设备也只是打破了这个桎梏而已
而那些刻意追求一定要高规格重制文件的“HiFi器材发烧友”,可能从内心上觉得标准CD规格不足以榨干他们手头设备的潜力,但他们不知道这样的重制相当于就是对整首曲子的再次创作
在升频或者高清重制之后,原始数据并不会因为参数规格的升高而变多,反而会因为各种算法的介入而修改掉一些处于俩种规格参数临界点上的数值和信息,只是“自以为变好了”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