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近两日发表于arXiv上的两篇文章也对韩国团队的研究进行了理论验证,它们分别来自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以及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的研究团队。据《科学》(Science)上名为In The Pipeline的独立博客中的一篇评论文章,这两项工作都是使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来计算LK-99的结构,结果均发现LK-99在理论上具有室温超导的可行性。初始的铅-磷灰石是非常好的绝缘体,但引入铜原子掺杂会导致电子能带结构重排,在费米能级上形成一个孤立平带,这是超导体中高转变温度的常见特征。这篇文章还表示,目前合成方法中的多个条件都会显著影响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包括原材料的纯度、氧气的存在、加热和冷却速率;此外,相比于目前制备出的多晶样品,如果能生长出良好的LK-99单晶,或许就更容易实现超导性。
另外插播个新闻:
该研究团队的成员李硕裴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 研究团队并未准备好发表论文,但权英完在未征得其他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发布了论文。
- 论文存在缺陷,例如没有提供零电阻等关键证据来证明超导性。
- 团队目前已要求下架论文,并向国际期刊申请审查。
- 这项研究其实是针对今年4月发布在韩国期刊《Journal of the Korean Physical Society》的超导体论文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