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看过一个有音乐史研究背景的制作人采访视频。里面谈到一个有趣科学理论说 ,当人一段时间沉浸于音乐时,精神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从而达到特殊体验,类似于古代巫医随乐起舞跳大神,其效果和摄入某些药品本质类似。
但达到这种体验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保证一段时间连续沉浸在内容连贯的音乐中。访谈中提到的统计是十分钟以上。
十分钟看起来并不长,但从全体人群来看,能心无旁骛地沉浸于一段连贯音乐达到十分钟以上的,在如今快世界中比例也并不多。爱乐者群体自身不必说,大部分古典乐欣赏都能达到此指标,不少几十年前那种风格的摇滚或爵士之类,动不动就好几分钟超长乐器solo,也能达到。其体验按照所述理论的话肯定也食髓知味。但群体之外的人现在接触的相当比例估计都是两三分钟的快歌,歌曲内容丰富性往往也一般。
这就带来一个潜在的重要区分,一部分人了解并追求"体验",另外更多的人不在意体验,甚至都未尝体会过。对于后者而言,音乐的意义可能就是做其他事的背景,简洁明确的洗脑旋律节奏就非常合适,到刺激时随乐摇头点脚就很尽兴,但大概率达不到"体验"。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内容和音频设备侧重点肯定也不同。
但后一种类型群体肯定占多数吧,引领潮流也很合理。只能说对于追求传统气质的爱乐者,现在还有足够多的产品可以选择并持续自己的口味,也是件幸事,对此多说两句顺便批评一下时代的东西也是美好现象了。毕竟个体人能自主把握的生活因素太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