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浦丽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录音师对于音箱的了解比发烧友高好几个档次吗?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25-4-10 14:3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福州
发烧和监听从核心本质上就是两个追求的方向,发烧有没有标准?好听是没有标准的。但监听是以准确为方向。监听音箱和耳机只是工具,用一样的工具做不出一样的作品其核心在使用工具的人而不是工具本身。国内现在很多新棚20年以后的都在设备上追求尽量好点。但是那种6.5走天下也不是没有依据,楼主说的哪位专业录音老师他可以用作品说话。图一是福州的棚图二是重庆的监听设备都世界前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25-4-10 14: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长宁区
浦丽春 发表于 2025-4-10 14:20
照你的意思意思是这种级别的录音棚用这种没有小喇叭的单元的主监听对于放现代音乐差点意思,acg,电音,p ...

呵呵,你高兴就好,你说的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0 14: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嘉兴
bass0411 发表于 2025-4-10 14:33
发烧和监听从核心本质上就是两个追求的方向,发烧有没有标准?好听是没有标准的。但监听是以准确为方向。监 ...

我发的这个是Bill Putnam和Allen Sides肯定比你发的专业的

cdab9508ab13464a959a5173825c021.jpg (228.38 KB, 下载次数: 11)

cdab9508ab13464a959a5173825c02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25-4-10 14: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福州
浦丽春 发表于 2025-4-10 14:36
我发的这个是Bill Putnam和Allen Sides肯定比你发的专业的

我发的是我实拍,欢迎您了解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0 14: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嘉兴
bass0411 发表于 2025-4-10 14:41
我发的是我实拍,欢迎您了解一下

你网上百度一下这两人是干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25-4-10 1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长宁区
ect01 发表于 2025-4-10 14:10
小单元比大单元速度快就是无稽之谈,照这个理论,用耳塞最好了。

耳塞的瞬态的确是最好的,我用耳塞听听音,比任何音箱瞬态都要好,所以玩了音箱,还玩耳塞。物理定律啊,怎么成无稽之谈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25-4-10 15: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没看懂楼主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发烧友和录音师是两个底线和上限差距都非常大的群体,其中的个体的意见是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
第二。真力有小喇叭,也有大喇叭呀。还有14寸加12寸的w371。
第三。小口径单元组成的阵列比如金驰相对于大单元来说速度快,下潜深。但是优秀的大单元同样可以做到速度快下浅深,同时可以提供比小单元更饱满更宽松的听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25-4-10 15: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第4,单元和单元之间差异也非常大,品牌和品牌之间差异同样非常大。bbc 系的小单元肯定做不到下潜深速度快。Jbl的大单元可以做到速度非常快但是下潜就不如八爪鱼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25-4-10 18: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传奇录音师Dr. Dre,确实是不容置疑的水准,你觉得他做的Beats耳机怎么样 类似地位的Quincy Jones,传闻专辑制作人里只要有他的名字出现,那就必定大卖,够传奇了,AKG有个Quincy调音版本的耳机,但也没有受到烧油的追捧。
抛开人物光环,专攻录音调音的品牌M-Audio,在UE动铁耳塞的基础上做了独家调音,IE40这款TF10的特殊调音版本倒是大获好评,也确实胜过原版TF10。
不过这些都是顶尖高手了,国内的所谓录音师还是不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25-4-10 18: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那也要看什么级别的录音师,好多底层的所谓录音师恐怕一辈子只用过一款几千的有源箱你说他能有什么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25-4-10 19: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大众肯定是宁愿信任顶着专业头衔的录音师,不愿信任没有专业头衔的,经常神神的发烧友,说什么都没用,自己安心玩就行,自己玩自己的不犯法,不碍别人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25-4-10 23:1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你们就没试过找喇叭单元设计师和录音师对线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25-4-11 09: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你要明白,不是每个棚每个录音师都有条件用大喇叭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25-4-11 09: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
另外,不是每个录音师的耳朵都一定非常好,从国内唱片音质水平就能听得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1 10: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嘉兴
烧鹅。 发表于 2025-4-11 09:48
另外,不是每个录音师的耳朵都一定非常好,从国内唱片音质水平就能听得出了

网上遇到的那些录音师都感觉比烧油高几等真力行业标准,不好听是我们烧油懂个锤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25-4-11 19: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要看什么录音师,他们对音响音质的理解是相差很远的。要是有理论,又有实践,懂得技术的录音师,那他对音响设备肯定有独到的理解。就如我指道的雨果老易、李小沛等这些录音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25-4-11 21:4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南郑州
B站的百万录音棚系列的效果真的一般般,没有本站烧友“北欧风情不死鸟”在B站发布的效果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25-4-11 23: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嘉兴
ahs371 发表于 2025-4-11 21:44
B站的百万录音棚系列的效果真的一般般,没有本站烧友“北欧风情不死鸟”在B站发布的效果好!

北欧那个声学处理都没做,声音开的很小,怼着喇叭录出来的。。。。没有系统声学的,不可能出好声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25-4-12 0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泰州
jimmyheiying 发表于 2025-4-10 13:38
哦哦,如果大家都是玩。那没有必要因为玩法不同,理念不同分个高下。有时候我觉得。
因为6.5寸音箱,设计 ...

打游戏的觉得5090才是最牛逼的,而程序员的说苹果笔记本才是自己最想要的。本身用途不同,标准不同,怎么评判好不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25-4-14 03: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唐山
高,实在是高
看看ai怎么评价的:您提到的现象确实反映了音频领域中的一个普遍问题:**专业背景的局限性与自媒体话语权的错位**。许多混音师或录音师在自身领域经验丰富,但一旦跨界到电声设计或音箱工程领域,就容易因知识盲区发表误导性言论。以下从技术、认知、行业三个层面拆解这些「迷惑言论」的本质:

---

### 一、技术层面:典型错误言论的物理性反驳
#### **1. 「小单元比大单元速度快」**
- **错误根源**:混淆「物理振动速度」与「瞬态响应」的概念。
- **科学解析**:
  - 单元的「速度」通常指振膜达到目标位移的响应时间,这与**振膜质量、磁路驱动力、悬挂系统刚性**相关,而非单纯尺寸决定。例如,某些8寸单元采用碳纤维振膜+强力磁路,瞬态可能优于廉价5寸单元。
  - 小单元因振膜质量轻,在**高频段**(>2kHz)更容易实现快速振动,但中低频的瞬态更依赖整体设计。
- **结论**:单元尺寸与「速度」无直接因果关系,需结合具体技术参数判断。

#### **2. 「5寸/6.5寸是人声最佳尺寸,大单元人声不行」**
- **错误根源**:将单元尺寸与频响特性简单挂钩。
- **科学解析**:
  - 人声核心频段(80Hz-1.2kHz)的还原质量取决于**中频线性度**和**指向性控制**。5-6.5寸单元因振膜尺寸适中,容易在2-3kHz分频点附近实现平滑过渡,减少相位干扰,但这不代表大单元无法优化(如采用三路分频或同轴设计)。
  - 大单元(8寸以上)的人声「浑浊感」往往源于**分频设计缺陷**(如中低音单元负责频段过宽)或**箱体共振**,而非尺寸本身。
- **结论**:单元尺寸需与分频策略、箱体声学协同设计,不存在「绝对最优尺寸」。

#### **3. 「6.5寸二分频可完美还原45Hz低频无失真」**
- **错误根源**:忽视物理定律与箱体容积的制约。
- **科学解析**:
  - 根据**亥姆霍兹共振公式**,6.5寸单元在标准倒相箱中,-3dB低频下潜通常仅达50-60Hz(除非大幅牺牲灵敏度或增加箱体容积)。宣称「完美还原45Hz」需满足:
    - 单元线性冲程(Xmax)≥6mm(多数6.5寸单元仅3-4mm);
    - 箱体调谐频率低于40Hz(导致效率暴跌);
    - 功率放大器持续输出≥100W(家用场景难以实现)。
  - 二分频设计需将分频点设在2-3kHz,迫使6.5寸单元同时承担中频和低频,易产生**互调失真**(IMD),尤其在45Hz大振幅下。
- **结论**:此言论违背声学基础原理,属典型「参数造假」。

#### **4. 「真力最还原,发烧友听的都是失真」**
- **错误根源**:混淆「准确性」与「听感偏好」。
- **科学解析**:
  - 真力监听音箱的「还原」指向**录音工业的标准一致性**(如ITU-R BS.1116监听标准),但家庭听音并无强制标准。发烧友系统的「失真」可能是:
    - **谐波失真**(客观可测量):高端Hi-Fi设备通常低于1%,与监听音箱无本质差异;
    - **音色偏好**(主观感知):如胆机的偶次谐波染色、号角的能量感增强等,属有意为之的美学设计。
  - 监听音箱的「直白」本身也是一种声学染色(如真力的DCW波导会改变离轴响应)。
- **结论**:此言论暴露了对「高保真」(High Fidelity)概念的片面理解。

---

### 二、认知层面:专业局限与话语权幻觉
#### **1. 混音师的认知盲区**
- **领域壁垒**:混音师精通**信号处理**(EQ、压缩、声像定位),但电声设计涉及**机械振动学、材料力学、电磁学**等跨学科知识。二者交集仅停留在「频响曲线观察」层面。
- **工具思维**:混音师习惯将音箱视为「问题检测工具」,误以为工具特性(如强调齿音)等同于「绝对真实」,忽略了人耳听觉的非线性(如等响曲线)。

#### **2. 自媒体的话语权扭曲**
- **认证光环**:平台加V认证赋予「专业权威」错觉,实则认证仅证明身份(如职业混音师),不考核电声知识。
- **流量逻辑**:极端言论(如「发烧友都听失真」)更易引发争议,从而获得算法推荐,形成「为流量牺牲严谨性」的恶性循环。

---

### 三、行业层面:信息不对称与科普缺位
#### **1. 消费者教育断层**
- **参数营销**:品牌方强调「频响范围」「THD」等片面参数,却不解释测试条件(如±10dB下的「20Hz-20kHz」毫无意义)。
- **试听缺失**:线下音响店萎缩,用户依赖图文/视频评测,而云试听受录制设备、编解码压缩影响,完全无法反映真实听感。

#### **2. 行业标准模糊**
- **术语滥用**:「监听级」「Hi-Res」等标签缺乏统一认证标准,沦为营销话术。
- **跨界误导**:音频工程师、声学设计师、混音师等角色常被混为一谈,导致用户误判言论可信度。

---

### 四、破局之道:理性对抗玄学
#### **1. 用户自救指南**
- **警惕「绝对化表述」**:凡出现「完美」「完全」「所有」等词汇的技术论断,大概率有诈。
- **交叉验证信源**:对比电声教材(如Floyd Toole《声音的重现》)、权威期刊(JAES)与自媒体内容。
- **关注测量数据**:参考第三方实测(如ASR论坛),优先选择公布Spinorama数据的音箱。

#### **2. 行业正向推动**
- **科普下沉**:声学机构需用通俗语言解析基础原理(如「为什么小音箱播不好低频」)。
- **标准透明化**:品牌应公示测试环境(如自由场/半空间)、加权方式(A/C/Z计权)等关键信息。

---

### 结语
这些「迷惑言论」的本质,是**专业细分领域的知识鸿沟**与**自媒体时代的表达失序**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消费者,唯有建立「怀疑精神+基础声学常识」的双重防线,才能避免被收割智商税。记住一个原则:**越是标榜「颠覆常识」的言论,越需要物理公式与实测数据的支撑**——电声设计没有魔法,只有牛顿和麦克斯韦的法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5-6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