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偶系aven 于 2022-10-20 04:00 编辑
动圈耳机从1937年的第一副DT48到现在,已经这么多年了,无论任何的技术砸在这个振膜结构上,边际效应都太明显了
在这么多年的发展和研究过程中,动圈耳机里其实有很非常多的异类去尝试不同的发展思路,多单元、混合单元、改变腔体结构和布局等等,但终究都成了历史长河中的砂砾
倘若说同价位去对比,在动圈耳机所在的价格区间内,同价位其他类型的耳机在流畅性、自然感方面可能永远没法跟动圈耳机相提并论,甚至让竞品提高价位都未必能赢
可是换到其他的方面,细节量、密度感和瞬态可能永远是动圈耳机的弱项,想要提升就要在振膜上疯狂叠buff,加大振膜尺寸、添加镀层、提高磁通量,这些在旗舰级动圈上比比皆是
叠加上去的东西,带来的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添加单一某一项技术的弊端必须靠另一个技术去抵消,但重复叠加之后又要面临整体调音难协调的问题,叠多了还有可能提高驱动门槛
动圈耳机还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上限难以再提升”,哪怕是站在最高价位的动圈耳机,都要面临信息量一大之后容易“吃了吐”的问题,振膜驱动方式决定了动圈耳机的上限被物理性质限制了
终归不像箱子那样可以有足量的冲程来释放能量,这个道理就跟同款的SoC在手机上的性能释放甚至还不如简简单单设计的平板来得夺人眼球,更不用说箱子还能以分频和叠单元的方式再继续提高上限
拓展腔体大小以留出足够空间来堆叠单元,最终结果就是重量飙升,烧友又要大呼“颈椎终结者”和“佩戴不人性”,譬如crosszone的旗舰和final audio的muramasa
加大单元尺寸,收获更好的动态范围和能量释放表现,却同时要面临其带来的瞬态变差和谐振分割,靠镀层来解决又增加了研发成本还降低产能,最终售价飙升还老缺货,譬如ADX5000和乌托邦
改变单元放置结构,得到更符合设计需求的声音,但又要面临烧友对其评价说“声场怪异”,譬如柏谱的耳机和极致中前期采用S-Logic技术的型号
在有限的设计空间里,想做到“非零和”,太难了,音质、做工、技术、佩戴俱佳,大概率的结果就是售价失控,市场终究只能给出“炫技产品”和“叫好不叫座”这样的评价吧。。。。
做一副动圈耳机,可能很容易,但要做一副“顶级”的动圈耳机,技术红利早已经被吃完了,开发新技术在现在这个夕阳产业的大环境下也变得没有那么切合客观事实了
一个又一个新的品牌站出来,然后迅速退场;一家又一家老字号要么背离初心要么就地倒下,“动圈耳机”这个类型已经没有足够的发展前景让烧友再信任它
我现在确实叛变了,但是我依然希望动圈耳机的“魂”没有死,哪怕任何一个老牌大厂蛰伏数年,最终拿出一款重振旗鼓的产品,我都敢说“我的下一副耳机还是动圈!”,希望有这一天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