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EnricoCaru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有些新人似乎没理解“动态”具体指什么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0 22: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我们完全可以不依赖专业的名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果要用专业的名词,还是得懂它到底啥意思,用对了才行。

否则,给人感觉就像外国人吃饭时候这么夸赞:
这个盘子的味道非常伟大!我爱它非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5-11-20 22: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南平
新人早被互联网八股文屠戮得不成样了,假装思考成长,能理解就行,纠正是不可能纠正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5-11-20 2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河源
敢情是楼主开课堂,大家进来听他普度。就一个动态又没有什么难于理解的,多少有些过度解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5-11-20 23:3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黑哥 发表于 2025-11-20 23:28
敢情是楼主开课堂,大家进来听他普度。就一个动态又没有什么难于理解的,多少有些过度解读了。

要不解释一下烧友们常说的微动态是啥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5-11-20 23: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fenk 于 2025-11-21 00:06 编辑

实话说动态的本身客观定义无法给主观听感一个具象化的解释。简单用主观感性的解释的话,那么还真是“你能蹦多高”,很显然,这个能蹦多高,是指你从地面上(即最小信号,即你能解析到声音的最下限,最微小的声响,当然肯定要保证不要淹没在噪声中)能蹦多高,而不是你站在高处能蹦多高(你这个系统最大能放出多大动静)。如果用声音比喻,那么一个人敲鼓,用他最小的力量轻轻蹭鼓皮,这点微弱的声响,非常轻微的声响,系统也能解析到。然后这人猛地一敲鼓,用尽他全身力气,敲出了飞机引擎般的轰鸣,一个巨大的,能把你当时差点震聋了的声响,这俩声响如果都能被准确还原,那么这个系统动态就很大。而动态范围是指他们俩的比值,即他俩之间差多少倍。我个人看法是,超大动态,本身就不是耳塞耳机能很好还原的,你还要你听力不?因为你上下限都要顾,假设你小信号听得非常清楚(鬼都不信,你听力咋那么好呢?听清小信号的最好办法就是开大声,让他不那么小),那么按照动态范围的意思,动态的上限,得是一个啥样大的响动?人耳的听力倒是符合对数曲线的,响动大到一定地步,一直到你聋了,你感受到的都是差不多的响动,就算系统发出那么大的响动,首先你分辨不出这个上限有多大,然后你在不知不觉中也聋了(放心吧这个不现实,我只是举个例子)。所以其实录音作品整动态范围压缩是对的,整了以后才能让你小音量能听清,大音量也能听着舒服。
接下来再补充一个瞬态的概念,那就是反应速度,如果跳高来说,那就是这个人腿法惊人,竟然在0.000000……秒就跳到了几万米的高度,几万米就是他动态上限,而这个0.00000……秒,就代表了他的瞬态,响应速度。那么敲鼓也是一样,这人在0.000000……秒内,就是他手非常快,就敲出了xxxx分贝的大响动(当然这不可能的,分贝是个很可怕的数值,真有这么大,可能是灭霸级别的),那么这个秒代表了他瞬态(相反手慢,响应速度慢,那就是拖沓了呗),而那个大响动就是他动态上限。虽然动态和瞬态都是客观理性的数值,且不能和主观听感挂钩,但是你知道了动态和瞬态在主观领域分别是描述啥的时候,就要相信自己听感,大胆用这俩概念来做描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5-11-21 0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海洋Ocean 发表于 2025-11-20 15:30
典型的硬生生只理解书面,而不去实践,光看10~110db的数据,不去谈有些调配得当的系统确实是弱动态可以 ...

不是可以实现大声数值就说动态范围大,而是要大声下还不会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5-11-21 00: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xiaotan02 于 2025-11-21 00:18 编辑
fenk 发表于 2025-11-20 23:59
实话说动态的本身客观定义无法给主观听感一个具象化的解释。简单用主观感性的解释的话,那么还真是“你能 ...

说的没错,动态范围是系统的能力,实际怎么响取决于音乐本身,只是动态范围大了,表现更全面。瞬态响应好,扭大音量不嘈。瞬态响应不好,播放声音一直处于大声压肯定嘈。

另外关于压缩动态方面理解,可以这样类比,拍照时候,尤其拍风景,现实的明暗对比是很大,因为太阳实在太亮,人的瞳孔其实就是调节动态。

但拍这样大范围动态照片下,一般处理是亮部分压暗点,暗的部分亮一点,因为普遍显示器动态范围有限,表现不出太阳亮度。这样明亮区和暗区都有细节。虽然实际场景人的瞳孔是调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5-11-21 00: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xiaotan02 发表于 2025-11-21 00:17
说的没错,动态范围是系统的能力,实际怎么响取决于音乐本身,只是动态范围大了,表现更全面。瞬态响应好 ...

不得不吐槽下专业的相机,我显然是个外行,但是我追求方便啊。人眼就能瞬间自动调节的明暗这件事……到相机那块,最近几年我觉得还是要么只能照顾高光,要么只能照顾暗部,想要合成,你用那个包围功能,拍几张照片然后合成HDR……全手动!不是我说,这要是抓拍一个这种大动态场景,就算再熟悉机器手速再快也抓不住的。你说你多拍几张回去电脑上合成……我就想说,咱们眼睛处理这事儿有这么麻烦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25-11-21 01: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死翘翘 发表于 2025-11-20 23:34
要不解释一下烧友们常说的微动态是啥意思?

就是弱动态啊,微弱的声响在调试得当的系统下能够能呈现得很好,不用刻意拧大音量免得强动态时又显得声压过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25-11-21 01: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xiaotan02 发表于 2025-11-21 00:08
不是可以实现大声数值就说动态范围大,而是要大声下还不会嘈。

大声压下才能听到微弱动态那就不叫动态好了呀,十几年的发烧路,这个基本我还是知道的,刚入烧时没好设备不懂就是不懂了因为没有接触过动态好的设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25-11-21 0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
好的,这是一个非常专业且核心的音频问题。动态、瞬态和微动态这三个概念密切相关,但分别描述了声音的不同层面。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开场:

*   **动态** 就像一部电影的**整体情节起伏**——有安静对话的温情时刻,也有爆炸追逐的激烈场面。
*   **瞬态** 就像是**爆炸或撞击的瞬间**——非常突然、强烈、转瞬即逝。
*   **微动态** 就像是**演员面部细微的表情变化**——一个眼神、一次嘴角的抽动,这些细微的变化传递了丰富的情感。

下面我们来详细解释每一个概念。

---

### 1. 动态 / 动态范围

**它描述的是声音系统中,最安静部分与最响亮部分之间的电平差异(范围)。**

*   **核心:** **对比度** 和 **变化范围**。
*   **关注点:** 宏观的、整体的音量变化。
*   **单位:** 分贝。

**详细解释:**
动态范围越大,意味着声音能从极细微的耳语瞬间爆发到震耳欲聋的轰鸣,这种强烈的对比能带来更震撼、更富有表现力的听感。反之,动态范围小(即“动态被压缩”),所有声音的电平都差不多,虽然听起来可能更“响”、更“有力”,但会显得平淡、乏味、缺乏张力和情感冲击,容易导致“听觉疲劳”。

**应用场景:**
*   **古典音乐** 通常有非常大的动态范围。
*   **流行音乐、电子舞曲** 为了在嘈杂环境或移动设备上也能听清,通常会被大幅度压缩,动态范围较小。
*   **影视作品** 利用巨大的动态范围来制造戏剧效果(比如从寂静突然到巨响的“跳吓”)。

**简单总结:动态是声音的“大局观”,关乎整体的起伏和对比。**

---

### 2. 瞬态

**它指的是声音信号中**起始(Attack)** 阶段那个极其短暂、迅速达到峰值的过程。**

*   **核心:** **冲击力**、**起音速度**、**清晰度**。
*   **关注点:** 声音开始的瞬间。
*   **例子:** 鼓槌敲击鼓面的那一刹那、吉他拨弦的瞬间、钢琴琴锤敲击琴弦的瞬间、说话时辅音(如“t”、“p”、“k”)的发音。

**详细解释:**
瞬态是声音的“前沿”,它包含了大量的高频能量,定义了声音的“轮廓”和“攻击性”。一个瞬态表现好的系统,会让你感觉鼓点“拳拳到肉”、吉他声“清晰剔透”。如果瞬态被削弱,声音就会变得模糊、松散、缺乏力度和细节。

**应用场景:**
*   **鼓组录音和混音**:非常注重瞬态的保留和处理,使用压缩器时经常会用“慢启动”来保留瞬态的冲击力。
*   **母带处理**:有时会使用“瞬态处理器”来增强或软化瞬态,以改变音乐的听感。

**简单总结:瞬态是声音的“第一印象”,决定了它的冲击感和清晰度。**

---

### 3. 微动态

**它指的是在**一个持续的音符或乐句内部**,那些细微的、快速的音量与音色波动。**

*   **核心:** **细腻感**、**表情**、**鲜活度**。
*   **关注点:** 声音持续过程中的微小变化。
*   **例子:**
    *   歌手在拉长音时,喉咙和气息的微小颤动所带来的音量波动。
    *   小提琴家运弓时,对压力和速度的微妙控制所产生的音色涟漪。
    *   一位爵士乐手在演奏萨克斯时,即兴加入的细微强弱变化。

**详细解释:**
如果说瞬态是声音的“骨架”,那么微动态就是声音的“血肉和灵魂”。它是音乐家情感注入的直接体现,是让音乐听起来“活生生”而非“机械”的关键。高保真音响系统之所以昂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完美地重现这些极其细微的微动态变化。当微动态丢失时,音乐虽然可能依然准确,但会显得死板、数字化、缺乏情感和感染力。

**应用场景:**
*   **评价高端音频设备**:微动态的表现是区分普通设备和顶级设备的重要指标。
*   **现场录音**:追求最大限度地捕捉演奏中的微动态,以保留音乐的生命力。

**简单总结:微动态是声音的“纹理”和“情感”,决定了它是否生动传神。**

---

### 三者关系总结与对比

| 特性 |                 **动态** |            **瞬态** |                    **微动态** |
| :--- | :--- | :--- | :--- |
| **时间尺度** | 宏观(秒、分钟) | 微观(毫秒) | 超微观(毫秒以内,更细微) |
| **描述对象** | 整体信号的**电平范围** | 声音**起始瞬间**的冲击峰 | 声音**持续过程中**的细微波动 |
| **核心价值** | **对比度、张力、戏剧性** | **冲击力、清晰度、轮廓** | **细腻感、情感、鲜活度** |
| **好比** | **故事的剧情起伏** | **爆炸的瞬间** | **演员的微表情** |

**相互关系:**

一个拥有良好**动态范围**的系统,才能完整地承载和再现强烈的**瞬态**和丰富的**微动态**。而过度的压缩(减小动态)首先会削掉最突出的**瞬态**,使其失去冲击力;更进一步的压缩则会抹平**微动态**,让音乐失去灵魂。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清晰地理解这三个核心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5-11-21 07: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海洋Ocean 发表于 2025-11-21 01:26
就是弱动态啊,微弱的声响在调试得当的系统下能够能呈现得很好,不用刻意拧大音量免得强动态时又显得声压 ...

您对微动态的理解和下面AI回复的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意思。我估计还会有更多种不同理解。

这就是这类文字的问题所在。一是没有明确唯一的定义,二是没有定量化可用作对比。就是从专业名词里面截几个字凭感觉那么一说,听者个凭个的理解。这实际上模糊了概念,对沟通不利。

音响器材的性能检测又不是什么高科技,近百年发展下来早就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定性定量标准和概念。虽然不能把声音的方方面面完全囊括,但大部分客观数据都能定性定量。就比如动态范围是一个无量纲的比值,在不严肃的场合可以缩写成动态。动态范围可以有压缩和扩展,压缩和扩展又会有线性和非线性,在什么场景下应该怎么判别、怎样改变,玩过软件音频处理的都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5-11-21 08: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海洋Ocean 发表于 2025-11-21 01:31
大声压下才能听到微弱动态那就不叫动态好了呀,十几年的发烧路,这个基本我还是知道的,刚入烧时没好设备 ...

我没说一定大声压才能听到微动态吧。我说的是大声压不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08:1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很不幸的,“微动态”是个伪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08:1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或者,烧友们发明一个概念叫“微动态”,也行,但这玩意儿的意思应该不能和其他已有的概念发生重叠、冲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25-11-21 0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黑哥 于 2025-11-21 08:28 编辑

确实,个人认同楼主说的,微动态已经脱离动态范围的声音特性定义了。既然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声音的细微变化,幅度也一定是很小、很细微的,貌似声音纹理来描述更贴切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08: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不光动态,音量、响度、声压这几个词儿,我看也还有很多人没搞清楚。

另外,我错了,标题不应该写新人,大把老人也没搞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08: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佛山
要沟通,大家就必须说一样的语言,不能你说苹果是指苹果,我说苹果是指桌子,这对话起来就离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25-11-21 08: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本帖最后由 xiaotan02 于 2025-11-21 08:29 编辑
fenk 发表于 2025-11-21 00:57
不得不吐槽下专业的相机,我显然是个外行,但是我追求方便啊。人眼就能瞬间自动调节的明暗这件事……到相 ...

我觉得吧,还有一点要重要指出:
我们的显示器动态范围窄
因为亮度远远没有达到太阳。
譬如你在raw格式下,虽然对着太阳拍的照片,整体是暗了,但你ps里提高亮度,暗部还是有层次,但这样亮的部分就飞白没层次了,就因为显示器亮度没法表达才是飞白,在ps调节raw的明暗相当于我们瞳孔变大变小适应场景明暗,我们视网膜接受光范围,动态范围也是窄的。

如果显示器亮度达到太阳,那么如果暗部显示有细节,亮部应该是继续更亮但又不损失细节,人看显示器亮部时候,也会瞳孔变小。

其实玩丹拿c1时候,我体验到这个感觉,阳光灿烂的透明感。大声压细节,小声压细节同时并存,非常逼真。当然我还增加超高音和超低音,结合二嫂 播放最好sacd,可以实现太空般那种漆黑度,这种漆黑是可以让人恐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25-11-21 08: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我没有能力教育谁,也没有能力改变什么。这是个非常惊讶于从本帖讨论所反映出的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11-21 12:1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