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布鲁克纳第6-9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五 - 切利比达克&MP 布7.8
音乐界有一说法,大凡演奏家指挥家到一定年龄,演奏风格会发生一些变化,由追求技术与表情层面转而趋向于恬淡、超脱、天人合一的境界,小提琴演奏家中,许多人都在晚年转向诸如巴赫的《小无》,而斯达克、托特里耶等则钟情于《大无》,钢琴家也同样,巴赫的《哥德堡》《平均律》,贝多芬第30-32号钢奏等成了他们的首选,指挥家们到了指挥生涯的晚年,则惊人一致的将指挥棒指向了布鲁克纳,尤其指向了他的第7、8、9号交响曲,克纳佩布施、瓦尔特、卡拉扬、约胡姆、朱里尼莫不如此,切里比达克亦如此。
切利生前身后都拥有不少拥趸,生前,一批爱乐人士跟着他的足迹到处跑,不惜旅游金钱,只为聆听他的现场音乐会,仙逝后,他的大批录音爆光,又有相当一批人士一头扎进他的唱片围城,陶然自得、沉醉不已.
是什么魅力使这么一大批爱乐人沉醉于他的指挥中?切利终生反对录制唱片,他生前唱片极少,逝世后,大量的现场音乐会录音被唱片界两大巨头瓜分,DG拿到了斯图加特部分,而EMI拿到了更有价值的慕尼黑部分,而真正被切利粉们奉为至尊的正是慕尼黑部分,在我看来,作为一指挥大师,从指挥风格的角度讲,极少有人比切利的变化更大,早年、中年与晚年的他相比判若两人。
早年切利风格锐利激情,我曾看过他上世纪40年代录像,节奏强劲,一付血气方刚的样子,步入60年代风格有所变化,能听出几分“城府”,但激情的底韵仍在,他真正形成我们所熟知的“切利比达克风格”,则是自6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斯图加特以后,演奏风格中的“血气”基本不见,激情开始得到有效的扼制,而内涵的深度、哲理性、精细度、视野的宽度明显占据主导地位,演绎变的有城府,与其它指挥大家的区别越来越大,说句时髦的话:叫“辨识度”越来越高,有些版本不用看封面,一听就是切利,我前两天听他斯图加特版的“勃四”,真有晚秋萧瑟之风,那份飘零感如立于西阳残照之下,很棒!特别是慕尼黑之后(80年代后),完全形成自己迥异于别人的指挥风格,这个时期的切利,仿佛立于云端,视野之高远开阔上少有可及者,特别是他与慕尼黑爱乐团的布鲁克纳,抛开精神层面,合奏声响就像大海——宽阔、浩瀚、有着你在任何一版演奏中都难以觉察到的、平缓如海的特性与持续的震荡,这个时期的演奏,不会顷刻卷起浪头,但持续不断的海涛一波波拍打着你的神经,魅力般激发起你音乐细胞的“持续震颤”,初听可能略显平缓,细听则“内力”源源,绵延而不绝,由此而形成独有的渴望,总能使人欲罢不忍沉醉其中。
我个人以为,这个时期的切利从技术角度看,与他70年代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控制最强音与强调最弱音,控制最强音在于尽力避免某一个局部发出过强的音压,而将强音压分配于整个声部乃至合奏,你可听听这个时期慕尼黑爱乐的铜管,沉着、开阔,毫无燥感,强调最弱音则在于尽力将每一个细节“做”清晰,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在沉静中将细部“拉到”空间与以强调,因此,这个时期的许多演奏,是均衡中孕育着汹涌,不动则平、平中见“凸”,动则天翻地覆,整个舞台随之一起摇撼震荡,如海浪越过堤岸,奔涌而来。切利演奏布鲁克纳的录音多是录于1994-95年,这部第7交响即录于94年9月10日,可以这样说,这个时期的切利精神世界与想法与布鲁克纳特别一致,他晚年对佛学的探究与布鲁克纳对上帝的崇拜在灵魂上是相通的,那就是对自然的力量,对原始宗教图腾、对天国图影的憧憬与向往,布鲁克纳在上帝那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切利则在布鲁克纳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灵魂的升华与回归,而这版第7交响曲就是切利在灵魂的升华与回归路途中迈出的第一步坚实的脚印。
在所有布7版本中,此版速度最慢,却非常虔诚,一份对上帝感恩、顺从、匍匐、仰视的心态支配着整个演奏,但另一点,慢而不散、慢而不拖、慢而不绝是此版一大特点,合奏的“持性”极佳,管弦乐的凝聚力相当好,听不到因为慢而漏掉的弊端,特别是弦乐很报团,其二是演奏的“长气息”,从表相上看,切利的布鲁克纳有别于其它版本的一明显标志,就是他的长气息——慢速度、缓节奏、均持力、而气息绵延不绝,如平缓的大江大流,浩浩东去,而管弦乐的色彩则如阳光之下的涟滟波光,但透过平缓的音乐,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切利比达克“天人合一、我心即佛”的从容面象与超然心境,同时也勾勒出宗教圣殿的巍峨、沈穆与沉静,诠释布鲁克纳是需要接近上帝的,你不必是信徒,但在此时、你不能不想到上帝、不能不接近上帝,第一乐章幕尼黑爱乐的铜管,那番下压与略带黑色的音色,总能让我联想到圣殿的威严,切利以绵延不绝的长气息、密不透风的合奏将圣徒的虔诚、超脱与上帝宽灏的慈悲令人信服的连于一体,从而达到了他所需要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第一乐章的尾声正是这一思想密接合应般的高体现。
第二乐章更慢,演奏充溢出巨大的、直入心扉的情感力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切利明显淡化了两主题之间的对比,这是开创性的思路,一般的演奏都是在强化对比,既使不是有意强化,也多保持着主题鲜明的比性,在我听过的版本中,唯有切利比达克是有意将其淡化的,仅此一点就非比寻常,演奏完全归于灵魂的净化与情感的统一,既稍稍淡化了悲痛,使之转向超脱,又集中了情感,使之以优美的姿容向天穹飘浮,这两个主题的缓慢、拖曳与铺陈,在切利棒下凝聚成无比的虔诚、厚重与温暖!反向思维的结果,则增加了情感空间的容量与厚度,同时让织体变的软化、和熙,慈详的目光完全符合布鲁克纳的精神状态,切利在描绘布鲁克纳的同时、实际也在勾勒着自己,也在表达着自己的晚年思考与精神状态,临近生命暮年的大师,以超乎常人的心灵感应、极其稳健扎实的合奏、表现出了迥不同于其他指挥家的独到处与发自内心的感慨,在这里,演奏的技术含量无关紧要了,当精神的力量完全占据主导地位时,所有其它的因素都会退居次席,第二乐章尾声给我更深刻印象,管弦乐灏翰的宽度、惊人的动态、圆号与长号“启示录”般的肃穆声响,都令人过耳难忘。第三乐章谐谑曲非常好,我们可感觉出切利在把握动态时的魅力——整体均衡的“动”而层次分明,因而动态是“立体的”,以动静取胜而不以音压取胜。
这版布8和他的布5、7、9号一样,同样展示出他把握庞大结构超群能力,他把这部作品最大限度的细化了,迄今为止还没有第二个人将布8做如此细致入微的解读,条理同时精力充沛,别忘了,这是现场音乐会录音,这么庞大的作品,能巨细均达完美程度,甚而完美到无可挑剔,真乃少见,与卡拉扬1989版比较,尽管老二位一生针锋相对、风格迥异,但他们演绎的布8却有共通之处,首先是自信,由自信而产生的安详,进而是舒展与浑圆,我特别想强调“浑圆”这两字,这是诠释布鲁克纳晚期作品的最高境界,约胡姆也能称之为“浑圆”,但索尔蒂就达不到“浑圆”,切利演奏的尤如老僧坐定祥云罩顶般的沈穆,又显得举重若轻,其次是整体的大气度与大手笔,绝无鸡毛蒜皮、小里小气而又故作惊人之笔的弊端,本身朴实无华、却透着令人难以追随的神韵与气度,显得扎实而稳固,两版区别在于:切利的演奏更具亲和力,更具宗教的安祥气息,又能在安祥与浑圆中显示出广博的胸怀与宽广的幅度,卡拉扬则以起伏跌荡见长,他在丰满而又巨大情感力量的摇曳中,营造出发人深醒、密不透风的雄大与庄严,两版同样具极强的震撼力,“惊悚度”是一样的,同样给人以天崩地裂之感。
演奏本身不再赘言,面对这样精妙大气的演奏,语言显得多余,特别是后两乐章,百听不厌,而第一乐章第7.18分这一段,能觉察出切利把握细部有多么鲜明,从小提琴的轻微颤音开始到木管,每一声部都清晰有魅力,一步步稳定地向空间延伸,再听由10.22分开始的这一段,当铜管接过去时,音压、音色控制的多好,整个的音压分布那么均匀,气运如流、满台生辉,这样的乐段比比皆是,而且越到后面越好。
切利与幕尼黑爱乐团的布8有三版,1、1993.9 EMI幕尼黑版,2、1994.4 AUDIOR里斯本版,3、1990.10的ALTUS版。都是现场录制,都选用1890年诺瓦克稿本。
这三版,论家中有重里斯本、宠东京,轻幕尼黑版倾向,我则不以为然,文字计,道理不细说,只提及一点:入主慕尼黑爱乐团后的切利比达凯,早已禅宗入脑、老僧坐定,一副任凭风云变幻盔然不动样,布8更乃早是烂熟于胸的成熟剧本,尽管时间场地不同,但“剧本”只有一个,差别当然有,甚而很明显,但多在微枝细末,无关优劣,听家能感受其中乃至理捋享受已是幸事。
这三版中,慕尼黑版相对最稳健均衡(包括主题与高潮段落的展开过程),切利比达凯的符号特征也相对最鲜明——它的情趣、织体浓密度、呼息感、宗教柔软的应力与布鲁克纳精神最为神似,EMI选择的专业性与制作的专业性勿庸置疑,虽音响与声部的突凸感觉不具优势(第二乐章尤能看出两版差别),但整体的看,技术水准、布局与艺术含量更具代表性,后两乐章尤其显出无可替代的炉火纯青。
东京版只所以受到部分听者宠爱在于它更有起伏,更突出激情,后两乐章又相对紧凑,演奏的铜管效应很鲜明,而弦与管的同质性很好,这是深受鼓舞的一点,于平坦中平添起伏,这就让它丰富且生动起来,但它并未提升题旨,外观尚属完整,此外录音很棒,清澈的背景与出色的聚焦感无疑是增分之举。若与慕尼黑版比较,他的声音凸突,在动态上突显出效果,但这样凸突效果在柔版乐章不具优势——多了惊撼,也相应少了宗教柔软的冥思,第四乐章威风八面,但前半段精神过于紧绷的演奏略嫌表面化。
里斯本版是切利最后一场布鲁克纳,演奏隐现出明显老成通达气息,对于一些老大师晚年的布8,我是最看重这点——即:精神世界的通达,合奏中平坦的情怀与黑色的氛围直擒人心,这样完全的“精神之旅”已与指挥技术性轨道脱钩,听者与演奏家们都沉浸于无垠无际音流中,演奏的方向感与合奏技术不再重要,你只需在这浩瀚的音流中“随波逐流”,切利则以圆熟心境,把个性、晚年境界、对门道学识的精读,了无痕迹融合于柔板乐章和末乐章中,“拿捏”那叫一个妥妥!1990东京版那样的起伏紧凑和激情全然不见,仿佛离天穹更近一步,不知别人,到了我这年龄更容易瞥见切利眼神中晚霞之余晖,心思一旦沉寂,视野便会无限开阔,艺术尤当如此,而切利此版则属一难得注脚。
当然也无须避嫌,论结构之精湛、音准节律之精确与整体的完成度,1993慕尼黑版更妥当,这同样在后两乐章尤能看清。
布7.8 - 切利EMI版
链接: https://***.com/s/1EAxnewwrqubGln43cXNCPA?pwd=uryf 提取码: uryf
布8 - 切利 东京&里斯本
链接: https://***.com/s/1eKllctbjsYr8IcmSa1fs7g?pwd=pta1 提取码: pta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