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4 - 《布交全集 巴伦伯依姆&CSO》
巴伦伯依姆(1942-)三录布交全集,先是与CSO合作的DG版,分别录于1973-1981;后来在TELDEC率BPO于1990-1997再录,再后与柏林歌剧院管弦乐团合作于2010和2012录制第3套,可见他对布鲁克纳一生的不懈追求,这三版各有拥趸,我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他30多岁的第一版,这也是首次由美国乐团录制的布交全集。
CSO版能跻身一流之列,可惜,业界与cm对其重视远远不够,时至今日也不够,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他太年轻,资深的cm人不认为30来岁的巴伦伯依姆能够完全驾驭住布鲁克纳的宏篇巨作和强有力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但事实则是——这10张唱片张张精湛,无一败笔,我个人确定其整体性毫不逊于紧跟其之后同样率CSO录制布交全集的索尔蒂(DECCA),第7偏弱了些,但第8.9号比索尔蒂更加出色。
还有一个原因,即在当时的4套全集(海丁克、巴小哥、约胡姆、卡拉扬)销售竟争中,Philips的海丁克别说了,DG的3套,巴小哥无疑处于最糟糕的尴尬地位,卡拉扬和约胡姆的光环是他远不及的。
d小调第3录于1980.12,严格的说,虽处晚浪时期,但布鲁克纳的音乐基本是“非标题性”的,这是他与马交的根本区别,把布3与瓦格纳扯在一起,其根源在于布鲁克纳本人——他献媚的把布3题献给了瓦格纳而又被欣然接受,虽然第一乐章的小号与瓦格纳《飘泊的荷兰人》开头相像,但老布创作的“音源”仍是纯音乐的。
巴伦伯依姆此版的布局、规模与速度都恰当,演奏既有晚浪时期强烈的管响乐声响,又巧妙避开了过于激进的表演,第一乐章清晰的小号给我好印象,而不似一些版本吹奏的那样含混,这其实是传递了一个信号——设计上突出声部的个性,3.37分的对比主题也不错,模进部分虽逻辑感一般,但笔锋的力度足以能支撑住主题的发展,庞大的展开部也称得上有声有色,这当然有赖于芝加哥杰出的铜管组,但更有赖于巴小哥有力的调度,他的聪明之处是演奏避免过于“瓦格纳化”,他以强化声部个性、造成声响的此起彼伏、来消除演奏趋向过于“齐整”的瓦格纳外观,可见巴小哥的脑回路够用。
我从不担心巴伦伯依姆的抒情性,他这样强烈的“表现主义者”不会放过这样的“讨喜”机会,你听听:他的Adagio是郑重其事的,措辞语汇没有丝毫含糊,我甚至以为有些过于“郑重其事”,分句音符甚至有些“发紧”,未能充分把音乐织体拉开,拉开才更易丰富,才不至于“单调”,但他双管齐下的抒情加激情能让很多听家满意,况且合奏在技术上具备相当水平,再听听齐奏技术高超听起来够爽的谐谑曲,而其美妙的三声中段更有一番妙境。
我同样认可末乐章巴小哥对三个主题清晰富于起伏的呈示,既使个性并不明显的第三主题(4.24分),巴小哥也以更炫目亮眼的演奏给予浓重一笔,而后的演奏笔力不减,速度与节奏非常恰当,铜管从中起到了重大作用,几个一流版本中,这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末乐章,他把这个颇受争议第四乐章演奏的跌荡起伏、清澈响亮、一气呵成。
降e大调第4录于1972,可跻身一流之列,演奏颇具火花四溅的青春气息,速度属相对偏快,但并不离谱,他力图靠近他崇敬的富特文格勒模式——速度激进而自由、曲风坦荡酣畅、但起承转合非常自如,轻重缓疾相当合拍,调度与拿捏棒极了,而声音不仅响亮清脆,又能运转自如,苛求的说,以这样美丽的声音,若呈示部之后速度与节奏再沉稳一些,足能与杰出的卡拉扬、约胡姆版抗衡,第一乐章自始至终淌溢着壮观迷人的“城堡精神”,运筹与掌控之精湛使得演奏精彩纷呈。
CSO的出色不仅在铜管,弦乐在巴小哥棒下同样可圈可点,他的Adagio乐章笔墨丰盈,蘸满情感,又有着炼达的大局观,虽“阐述”这一段落略嫌“嫩”了一些,但力度与速度恰当,内声部的质感很出色,一定要苛求的话,我以为低音声部单薄了一些,造成声音底部的支撑不够充分,换句话说——根基不够牢固,但整体的看,属白璧微瑕。谐谑曲A部的迅猛与围猎的“具像感”正好撞在巴小哥手里,而他又是玩对比的好手,三声中部的兰德勒也朗润动听,演奏声色俱佳。
第四乐章呈示部虽然分句的线条感略嫌短了些,但它的震撼力相当惊人,音乐最后站稳降e大调的过程激动人心,c小调的对比主题演奏到峰值时有点“毛糙”,但它赤热的情感主宰了演奏,铜管好极了,这是CSO最得意的杀手锏,它亮灿灿的光辉主题始终发挥着“启动开关”的领袖作用,让整个演奏激情充沛、蔚为壮观,这是我听过最具有明确调性感觉的演奏之一,赤诚、坦荡、爽利、掷地有声,再回过头来听听呈示部,巴伦伯依姆是以多么明确干净的音符与和声演奏出从降g-降d等极复杂的调性转变、最后站稳降e的过程。
降b大调第5录于1977,第一乐章主题呈示的重量感与质感都够,速度“正确”,这样演奏的大方向就差不了,弦乐拨奏的第二主题依然“正确”,速度精准——超稳健的演奏步伐令我满意,我倒欣赏巴小哥在这儿的“亦步亦趋”,真乃稳的一逼,这样的速度实际是在给整部作品“定调”,铜管组更是“呼啸”的可以,足能压住阵角,苛求的说,管弦乐非高潮乐段再强化些硬度和密度会更好。
Adagio乐章是“照方吃药”——延续着首乐章规定的速度和措辞,保证音乐的一脉相承,从而保证了音乐诠释的整体完好和节奏的一致性,大局观好的指挥往往在表现音乐的关联性与兼顾性上应力敏感,巴小哥就是一突出例子,在几位钢琴与指挥两头吃的艺术家中,以巴小哥的指挥成就更突出一些,这绝非偶然。
谐谑曲是有所强化的,巴伦伯依姆有意从中注入能量,但整体的看,前三乐章虽高潮乐段既有气势又有份量,但在演奏的重量感上尚未达到完全让我满意,因而,连带出更重要一点是:演绎出的宗教性一般,但这点疑虑在第四乐章有所弥补,它首先是提升了演奏的重量,能听出管弦乐在呈示部的“使力”,包括大提琴够“狠”的擦弦,两段赋格都是沉甸甸的,强大的铜管使得“圣咏”尤具震撼力,特别是第二赋格段(第7.15分)被巴小哥“编织”的强弱分明、循序渐进、有条不稳,显示出小哥强大的控制与调度实力,唯一不理想的是弱不可闻的定音鼓,它几乎没有起到警醒与助威的作用;速度上的设计仍给我以“仿效”富特文格勒的印象,以快速求张力的趋势。
布6录于1978.12,这是一部很难演奏好的作品,它具有一股独特的气质,你很难描述它的独特,作品既“阳刚”、又具有不凡的冥想特征,既涉世通俗、又具有超然物外的难言之境,这样的气质很不似布鲁克纳,而拿准它独特的气味不是简单事,版本上给我最深刻印象的还是索尔蒂。
巴小哥在这里的表现能看出他对作品够“稔熟”,第一乐章仍有低声部量感不足的问题,但第一高潮乐段很令我满意,虽弦乐的抒情主题笔力差了些,后面加重力时织体又略显得有点“混”,而铜管的“加重语调”则气息与声压都声压满堂,虽听来效果上有点“矛盾”,但却绝未有令我失望处,它该有的都有,管弦乐具备了一流水准,只是未臻完美——有的分句欠火候、有的则略显“失真”,而铜管无疑是最精彩部分。
Adadio乐章的表演值得点赞,缘由在于巴小哥把这个乐章调性丰富厚重的音乐材料处理的极殷实准确,恰恰好的木管给我留下极深刻印象,而弦乐丰腴的抒情性深入而又飘浮,演绎上准确凝聚的情感表达首先来自于巴伦伯依姆对音调转换敏锐而恰当的捕捉,每个声部都是准确合适的,听听他悦耳的层层如流溪婉转的音流,你不会吝啬掌声,这样恰如其份的和声进行需要功力。
谐谑曲演奏格外有一股洒脱而无畏的气息,器乐的质感相当突凸,音响的“集中度”很棒,他把这样的演奏气质带入到终乐章,在这个调性转化极为丰富、情调变化如万花桶的乐章里演奏自信而有气度非凡,同时又能关注到三个主题不同的音乐色彩,保持作品本身的丰富性,但铜管组主力军的作用不改。
布7录于1979.3,此版能吸引我的是织体的质感,演奏沉着,脚踏实地,速度我以为是较恰当的,但第一乐章的蕴含我则看出了它的单薄,推演也略嫌“匆忙”,巴小哥过于追求演绎的力度表达以求效果,多少忽视了演奏对内涵的深入揭示,要知道,第一乐章对“内涵”厚实深入的揭示才是重中之重,每个音符都务求其“实”,对“内涵”任何一丝的脱离都有损于解释性,这一乐章在份量上还是“轻”,导致“轻”的原因在于演绎的重心按排不妥。
著名的Adagio演奏仍有“其华在表”之嫌,仍未能有效的深入下去,C大调的对比主题有些“随意”,音符的“蕴含量”有些不足,我许是过于苛求,但你拿去和同样是CSO的索尔蒂对比,诠释的灵魂之差是存在的,但若非我之类的过于苛求,此版演奏无疑仍能属“正确”,虽主题的呈示有时不是那么明晰,但方向感是明确的,器乐的质感一流,尤其不拖曳的速度,对初入门布7的听家倒也合适。
布8录于1980.12,巴小哥以稳健的结构、多维的线性触角、有力的管弦乐声响、层次丰富的和声,与任何一流版本比较都未见得明显落下风,第一乐章褐黑的音色与伸缩自如的律性流动颇有味道,驾驭很显成熟,铜管与弦乐的配合甚佳,高潮时和声动态的伸展性恰到好处,而静态之下圆号与双簧管颇有魅力的对话(5.14分)沁人心脾,巴小哥没有着力于音乐的动态性而着重在音色与布鲁克纳独特气质的表达上下功夫,这是我欣喜的一点,他稳稳的拿到了解析这部c小调的“钥匙”,因而一切都稳妥、正确、顺理成章,我惊叹于小哥能把复杂的第一乐章理捋的如此神形兼备,“唱念”俱佳。
谐谑曲在巴小哥棒下不再仅仅是“谐谑曲”,这与作品的题旨相吻合,他的演绎突出了节奏的功能性与旋律的律动性,份量陡然加重了,三声中段(5.08分)旋律的情感表达是显而易见的,而adadio乐章的演奏无可挑剔,坚韧而沈郁、柔美而沉静,由恰当的速度感派生出的精神与气息无疑属于布鲁克纳,大提琴的阐述同样具有说服力,让接下来瓦格纳大号的宣告很有份量,我的另一点欣喜在于巴小哥并未“求变”,而是亦步亦趋的紧随着传统,力争以最合适最恰当的演奏还原总谱,因而,无论铜管还是其它声部,都演奏着我们熟悉的声响,毫无变异夸张,似乎都有点“点到为止”,而又都属于恰到好处,没有一个音符“怪僻”,这个25.57分的乐章能让绝大部分听家心理得到满足。
难能有对末乐章铜管的“咆啸主题”不满意,面对这个演奏难度更大的乐章,巴小哥并未显得力不从心,他的措辞依旧从容,速度合理,激情段虽偶露锋芒,但大部分是跟随着作品而任其强弱起伏,再加上对作品吃的够透澈,演奏同样没啥可挑剔,包括精湛的节奏与力度处理。
布8好版很多,此版会有很多竟争对手,尤在整体的重量感与高潮的动态幅度上不占优势,但在演绎的准确、布局的合理、管弦乐的亲合力、措辞的解释性上见长,效果一流,虽迄今为止仍被轻视,但我反倒长听,它应有尽有,听起来也不累。
布9录于1975,文字计不说了,同样,不想码太多字的原因,布0.1.2也不说,留个空白,也算给我更热爱的酒多留一点消受时间。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jt6-5ptRwIdzCI24ximKdA?pwd=bt6u 提取码: bt6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