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1601
发表于 2025-7-3 19: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十好几年前本想更换一台DVD,最后选中Pioneer的SACD,手中并没SA碟。之后两三年内抓住一次机会,京东的图书音像节,买了三张Living Stereo,比当年买CD还便宜,其中一张就是鲁大师的两首肖钢协。
3.0声道,不过这张中间的麦克录音时并没对着钢琴,克莱本的柴一拉二那张钢琴声主要从中置发声。
今晚就拿出这张SACD听一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2
发表于 2025-7-4 0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3
发表于 2025-7-5 1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持续关注,继续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4
 楼主| 发表于 2025-7-7 08: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克纳佩布施50CD套盘之二 -  勃拉姆斯 9CD

克纳的勃交留下演奏录音最多的是勃3,在这9张CD里就收录了8版,颇似勃3的大合辑,给听赏与选择带来疑惑,而录制的声效依旧很滥。
四首勃交中,勃3的分量与地位较轻些,虽剧本热情,也具某种英雄特质,但相对勃1.4,它不如其管弦乐擅长的宏大叙事功能,以克纳一惯“暴力管弦乐”的霸气风格,我难以理解他为啥尊勃3而轻勃1.4(他貌似未演奏过勃1),按理,勃3在他手里似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嫌,按理,他的风格演奏勃1.4最合适,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不过,听听克老20年来在勃3上的“演变史”,很有意思,也颇有感触。

CD3的勃3录于1942,BPO演奏,第一乐章主部主题演奏的有棱角,速度慢而步履沉重,情感注入浑厚,节奏方正,推进感强,但音乐性则很突出,他高超的“音乐本能”驾驭这两个明显对立的音乐主题都具风骨,一个热情洋溢,一个沈郁内敛,掌握可谓驾轻就熟;抒情乐章的低声部处理很有味道,既沉郁浓厚,又有助于主部如丁香的散发,同时又不掩骨子里的孤傲气质;第三乐章对节奏的掌握我欣赏,把这章很有舒伯特风味的音乐演奏的情趣盎然,其中对一条“长线条”、一条“摇摆型”素材的比性很鲜明的凸出来,末乐章的高调激动人心。
瓦格纳的《帕西法尔前奏曲》无须说,克老的拿手好戏,力透纸背,意念入骨,又徐徐散发。

CD4的勃2.3录于1944,仍是BPO,勃3比上面的1942版速度更为宽缓,前两乐章听来不如42版脉落清晰有序,音效也并不占优,虽改善了中高频段,但高频依旧刺耳。
勃2演奏是我熟悉的样子,这包括了音型、和声与速度,也就是说克老诠释是尊承传统的,唯一的改变是第一乐章主部主题略微有点“迟钝”,自然,做为现场也难免有小瑕疵,比如第一乐章有一处圆号的错音,但节奏有力、气势如虹,音乐的畅然流泻非常入耳,堪为大手笔。
作品情感中心的第二乐章主题笔墨够浓,发挥出了中提与大提的突出作用,演奏严峻而端正,又有一股憾人心魄的“啸然”之气,主题的意志力贴的非常紧,我听不出一丝游移。
Allegletto的第三乐章速度和力度都准确,演奏敦厚可爱,变化中富于弹性的声音始终气韵丰润;第四乐章演奏的节律充沛、气度昂然。

CD12依旧是BPO,录于1950,录音不错,一版更为沉重宽缓的勃3,速度偏慢,第一乐章端正古雅的节奏、均衡和适度的放纵、昂扬与浑厚的色彩配置支配着演奏,底蕴很深。
演奏不算好听,与42版有明显不同,但意念深刻,比如第二乐章高昂的激情与沉到底的情感给我留下印像,两种情绪的纠缠贯穿乐章始终。
第三乐章尤为笔力深刻,演奏注入大量情感,又实沉、又浑厚,克老置音乐流畅性于不顾,但内蕴的丰盈喷涌而出,第四乐章炸裂的激情令我叹为观止,震天的动态无人能及,这样的勃3完全属“单列品种”,我由此理解了克老为啥对勃3情有独钟——他深度的挖掘与措辞的独特前无古人。
汉斯·普菲茨纳《为管弦乐队所作的谐谑曲》录于1957,慕尼黑爱乐乐团演奏,很棒的一部作品,完全是正统德奥主流的创作方式,以变奏的方式对主题与以丰富的富于想像力的展开,颇引人入胜。

CD21收录了勃3.2,分别由VPO和MPO演奏,录于1955&1956,音乐美学式的演奏模式在克老这里不起作用,相对于精致的音乐美学,他更擅长“暴力美学”,他的理解与诠释自成体系,他的唱片唯一遗憾在于糟糕的录音,但这也怨不得旁人,他赶上了立体声时代,又不在意立体声录音对他的“眷顾”——他不喜欢棚录,也从未在棚录里发挥出最佳水平。
勃3仍是充满英雄特质的演奏,第一乐章宽缓、沉重、棱角分明,连单簧管引出第二主题的唱咏都具有沉着,挺拔、蕴含着深意,这都让克老以空前坚定的意志为作品注入强烈浪漫主义的新思维,把勃拉姆斯本质的古典风格作品改造成具有激进浪漫乐派元素的新颖之作,有兴趣者再听听他棒下的第二乐章,不失“丁香之美”,又不掩昂扬之浩然呼息,充斥着古典风格与浪漫气息的“碰撞”,而又能浑然于一体,透着外圆内方、外冷峻内热情的特质,这才是真正的勃拉姆斯,克老棒下独具风骨的勃拉姆斯,颇有棱角的后两乐章更是充满浪漫激情的演奏,特别是喧嚣咆啸的末乐章,超棒。
勃2除了音效不佳,都令我满意,第一乐章仍然是带有棱角的节奏型,这样的节奏很“振奋”,克老的演奏忠实于原谱——典雅+厚重,即典雅的色调+重重叠叠、或对位或变奏的结构方式,演奏很流畅出彩,我是把此版看作勃2的经典演奏之一,流泻与和声的融合尤其服人,必须说明:这样重重叠叠的结构方式是勃拉姆斯自身的,我曾多次指出,勃拉姆斯音乐的结构方式与贝多芬迥然不同,贝靠对主题动机层层展开来构筑结构,因此作品明确、积极,始终有调性,而勃拉姆斯与之恰相反,结构构建多靠旋律叠加,多靠重重叠叠的线条交叉来构筑,因此,作品多显曲折隐幽,但也富于哲学思辨,就像第一乐章对动机、两个主题的展开,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再听听第二乐章的结构方式,依然是靠重叠交叉的线性来构建结构。

与德累斯顿国家交响乐团的勃3收于CD24,录于1956,另收有理·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录于1959。
勃3的演奏颇显出回归田园之意,节奏仍然是“顿挫”有力的,速度亦仍宽缓,但第二主题田园风味较浓,克老大手笔,演奏在英雄气质与田园山水之间来回转化,变化于翻手覆手,却又各表其意,各安其境,再听听歌咏如茵嘳叹如啸的第二乐章,那份绵延幽思的长线条操作就颇显功力,令人美不胜收;Allegretto乐章并未使力,以静匿求境界,意图再现朴素典雅、古风般的维也纳风情,而颇有层次又生机勃勃的末乐章同样被克老演奏的极为刚毅,他以顿挫有力的节奏、大声明亮的音调呼唤出不息的生命意志。
施特劳斯的《死与净化》演奏的逼真程度与“画面感”很棒,声部的精确令我佩服,克老对施特劳斯音诗有着非同一般的入境深度,他们之间又是心心相惜的忘年交和快意酒友,演奏起来尤为得心应手。

CD28收录了勃3和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VPO分别录于1958和1949。
1958的勃3录音仍糟糕,电台声的高频仍刺耳,克老的节奏过于紧张,而推动则很显免强,人工斧凿痕迹浓厚,尽管“意气风发”,但克老许是酒没喝透,演奏远无他一惯流泻自如、浑然天成的特性,这里肯定有糟糕录音因素作祟,但“内因”是基础,而低劣的音效再将其放大、使其变形,这就很“要命”。
1949的《齐格弗里德牧歌》尽管录音年代更久远,音效不佳,但录下的声音“自然”,你听到的是正常的音符与分句。

CD29收有勃二重协奏曲 (1959)和瓦格纳的《齐格弗里德牧歌》(1962),均为MPO,另有雷斯皮基的《古舞和咏叹调第一组曲》。
二重协奏曲由弗里兹·索恩莱特纳和弗里兹·基斯卡尔特演奏小提大提琴,两位独奏家均为慕尼黑爱乐团的小提大提首席,又长期在该团的弦乐四重奏组合作演出,默契自不待言,这版演奏水平很高,严谨而清亮,弓弦扎实有力,特别是第一乐章,内蕴的激发每每喷薄而出,甚为精彩,可惜录音不佳,浑浊,毫无层次感,很煞风景。
《齐格弗里德牧歌》声音好很多,演奏极为亲切温馨,速度准确无误,很棒的传递了瓦格纳生活幸福的心声。

CD41收录了勃3和《海顿主题变奏曲》,分别由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和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演奏,均录于1962。
勃3第一乐章的清秀与朗润给我深刻印像,演奏不动生色,尽管仍有不凡的气势,但克老不再那么剑拔弩张,而专注于作品自身音乐本性,木管很明显的起到了调色板作用,二乐章更能看清楚这一点,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心境变了,而境是由心生的,人至老境大抵如此,听听克老为我们图画出多么明媚温暖的自然景观,不知在哪看过一句话,说克老的不知哪版勃3还不如余隆,纯属一派胡言!现在有的小芽子,真是浅俗的可以。
你可以把第三乐章看作二乐章的续篇,但它平添了忧郁成份,我却分明感觉这样的“成份”在克老棒下被均分于每一小节——被“冲淡”了,它仍然忧郁,却绝无阴暗,更没有暗隐蓄积的力量抖动。
同样,末乐章生机勃勃的精神被克老准确的捕捉,演奏乐观而极有分寸感。
《海顿主题变奏曲》演奏的衿持而慢悠悠,特别是木管主题,甚至带有几分童稚样的可爱,克老的诠释追求意境,声部并不严谨,也不求深入,但合奏宽松、行走自如、思维旷达凝炼且内郁有趣。

CD47收录了勃3和《悲剧序曲》,斯图加特广播交响乐团均录于1963。
勃3演绎与1962科隆版比较有变化,回归“强力勃3”的意念主导了演奏,速度放慢,钝挫的节奏和深沉的气息是其明显迹像,强化演奏力度,粗犷方整和强劲有力的推力主导着第一乐章,而第二主题的田园气息有所抑制,这与乐感温情的1962版大相径庭,第二乐章的田园气息被突出来,这显然是平衡的需要,它需要一段安详来中和强力的第一乐章,但演奏仍然披露出内心的不平静,这在第三乐章尤为明显,末乐章的“咆啸”颇显暴力,总得看,演奏水准与1962版有差异,在乐感、流畅性、细腻程度上稍显逊色,但录音稍好,可闻弦乐清晰的擦弦。
《悲剧序曲》与之一脉相承,都以强劲有力的呼息抒发勃拉姆斯骨子里的忧郁本质,钝挫有力的节奏令我难忘。


链接: https://***.com/s/1UnfZhixZZWowIVFamhV9Fw?pwd=vspk 提取码: vspk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5
发表于 2025-7-7 11: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6
发表于 2025-7-8 06: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7-7 08:38
克纳佩布施50CD套盘之二 -  勃拉姆斯 9CD

克纳的勃交留下演奏录音最多的是勃3,在这9张CD里就收录 ...

谢谢老师的文章和分享,学习领会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7
 楼主| 发表于 2025-7-10 12: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名家名盘之21:肖邦篇之14:《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14首圆舞曲 》科尔托
唱片:EMI  CZS 7 67359-2 《科尔托演奏肖邦6张套版》之四,录于1935年7月,约翰·巴比罗利爵士率伦敦爱乐团协奏

评介:阿尔弗雷德·柯尔托(Alfred Cortot,1877-1962)诠释肖邦的一代宗师,同时作为钢琴教授培养了一批杰出弟子,如哈丝姬尔、李帕蒂、弗朗索瓦、伊蒂尔·比芮等,一生硕果累累,近几十年来,演奏肖邦,人们只知鲁宾斯坦而不知柯尔托,主要因为柯尔托的唱片数量少,又都是20-50年代的mono录音,声音效果太不理想,远不如鲁宾斯坦50-80年代录制的大量肖邦声音清晰,其次是二战期间柯尔托一段不光彩的历史。

抛开历史原因,柯尔托的肖邦极其优秀,他和鲁宾斯坦风格迥异又自成一家,他的演奏是高贵气质与迷人音色的完美融和,讲究明亮、精炼、浓缩与丰富表情的展示,他弹奏的钢琴如同经千锤百炼锻造过,极耐人咀嚼,颇似京剧大师余叔岩的唱腔,所谓“尺寸好、气韵足”,在演绎风格上,他所尊承的是法兰西格调的那种优雅与诗意,但也多少偏重沙龙气息。

柯尔托这版肖邦第2钢协一听就是大方家数,录音距今过去了90年,神韵仍令人难与追随,他的精彩并不完全在于表现了多么美妙的钢琴技艺与情感抒发,而在于柯尔托努力追寻青年肖邦彼时的精神状态,第一乐章刚强的气度在别的版本里少见,演奏喷射着耀目的光焰,第二乐章多好!声若玉翠、美如天籁,颇显得缠绵悱恻,又绝无一丝“沉溺”的弊端,这样的神演迄今仍为诸多名家所不及,巴比罗利与柯尔托气味相投,配合默契,把握十分老到。

14首圆舞曲录于1943年,反到是背景的嘶嘶声比第二钢协重得多,演奏风格和20-30年代柯尔托的圆舞曲明显不同,色彩不如过去明亮,仿佛电力不足,给人以在阴暗的氛围中沉下去的感觉,心事重重的夹裹着忧郁的特质,并没表现出多少圆舞曲的轻快,即使洒脱轻快曲目也被蒙上一层雾霜,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其弟子李帕蒂在贝桑松具有相同特质的演奏,十分耐人寻味,特别是后几首,甚至带有几分萎靡不振,听过此版再听鲁宾斯坦,完全南辕北辙。


链接: https://***.com/s/1leR9REbmO8qpdjpD7p3RtQ?pwd=hnf8 提取码: hnf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8
发表于 2025-7-10 12: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09
发表于 2025-7-11 12: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觉得楼层又在变,怀疑系统又吞了某层。记录一下,下次感觉变化好查:现在是1609楼
上次1601楼鲁宾斯坦留言时忘了说一句:1597楼 http://erji.net/forum.php?mod=re ... 41&pid=36294583 楼主发的布仙的布交是全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0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4: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9 - WDR和NDR两套布6-9  君特·万德(三)

与WDR(科隆)的布6录于1976,万德(1912-2002)早期的布鲁克纳未被宗教理念束缚,演奏以音乐性与交响性为主导,速度设计可以,合奏清晰,动态段落具有冲击力,铜管足够辉煌,不足则在于在宽松节奏之下,分句的织体不“紧凑”,音程之间的聚焦感显得松驰,内涵的“分段”也不够鲜明,因而对作品主题的昭示性一般,调性感觉并不突出,比如第一高潮到来之前的呈示部分显得松散,但声音华丽,色泽明亮,高潮有威仪;他的第二乐章仍是华丽的,注入的情感恰当,我赞赏万德对情调与色彩准确的捕捉,尽管声部的表演仍难令我完全满意,合奏仍显得松驰,但情感的渗入与表现有说服力,在一定程度上演奏出了萦绕不绝的主题特性。
末乐章不仅动态高潮够味儿,抽紧了的织体也给我好感,节奏一旦“紧凑”起来,题旨随之清晰,作品本身复杂的调性感觉亦随之清晰,突起的动态与富于情感的吟诵都让演奏具有魅力。

WDR的布7录于1980,使用我喜欢的哈斯1885原始稿,开声就令我满意——准确的速度与准确的气味,演奏并不激进,也不刻意的“煽情”,但巨细无遗、面面俱到,是个好好“讲故事”的样子,措词沉着,陈述的口齿极其清楚,就像师长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演奏布7,各有各的高招,各有各的风格,但像万德这样满台扎实的平铺而又逼人清晰的,不多见。
而这样的风格在adagio乐章更甚,我是超欣赏这样不刻意煽情的演绎,理性与睿智从来都是至高境界,它绝非“无情”,而是“太上忘情”,而是情感均匀的“再分配”,因而才没有一个音符是“空”的,因而才扎实,不仅万德,WDR是个很“冷”的乐团,它们有这样不煽情的演奏传统,专注于忠实还原谱面信息,这与万德一拍即合,听听尾声的铜管,下压、无情、但庄敬。
谐噱曲超棒,1980的万德精力充沛,绝对有整动态的精力,演奏果断、干练。

与WDR的布8.9均录于1979,布8使用哈斯混编的1887-90稿,录于6.2和5.28,布9使用诺瓦克的1894原始稿,录于6.10;把布8.9混装于两张CD上听起来不方便。
我是很欣赏这个时期的万德,精力充沛,演奏有着活生的、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而音乐的洞察力也属生涯最好时期,再加上冷酷清透的科隆广播交响乐团,可谓万事俱备了。
第一乐章开声的铜管冷酷、壮观而激烈,再衬以小提琴的柔色,开声就给我很棒印像,它以强悍的冲击力与鲜灵灵的气息“镜像”出作品的伟大,措辞与布鲁克纳精神颇为神似,强劲生动的节奏给予演奏以强大支托,速度上又毫不含糊,其紧凑的推力与饱满的声响无可挑剔;与紧凑的第一乐章比较,谐噱曲略微有点“松”,若从整体角度看,完全可忽略不计,但我仍认为A段分句的音符时值与音程之间再紧凑些会更好,但它的强劲与放达的动态和弦声色俱厉,仍可称之为优异之演。
听过他的adagio 乐章,才觉出万德是布8的天然诠释者,他是特别擅长布8的,他的个性使其无须深研便可洞晓神髓、鞭辟入理,你感觉不出他在哪“使力”,但adagio乐章却神形兼备,气息畅然,每一条分句都忠实地诉说着布鲁克纳,再听听精彩的第四乐章,可谓呼风唤雨、遍及风云,几乎无所不在,同时,小瞧WDR的实力无疑是短见,这家乐团以优秀的表演证明他们是德奥作品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至少,这版布8未见得比谁差,雄伟的铜管和清澈富于层次的弦乐相得益彰。

WDR的布9与他的布8一样优秀,所不同的是,他给予演奏以更为虔诚和浑圆的管弦乐铺设,第一乐章优异传递了那种线条的“圆弧”性与突起的高耸兀立特征,再陈述部分铜管的八度吹奏把这一形像特征“造影”般的表现出来,在万德棒下,每一条分句的小圆弧线都透着如诵经的喃喃虔诚,最终汇集成为令人敬畏的浑圆与庞大。
WDR能瞬间就进入到谐噱曲A段的魔幻场景中,它们演奏起带有冷酷色彩的谐噱曲得心应手,但我把更响亮的掌声给予末乐章adagio,尤其对主部主题呈示的威严和第二主题的柔软性,都表现的恰到好处,在这个具有庞杂乐思的乐章,万德似乎并不在意于表现“神秘性”,他的措辞是坦荡明确的,铜管蔚为壮观,其惊悚与震撼令人叹服。



和NDR(汉堡)RCA的1988.12现场版布6更具威仪,第一乐章明显强于WDR版,速度虽慢于WDR,但它有了明显的强弱,增加了起伏,这样的演奏更富于生机,主题的作用被“突凸”出来,再加上仪态万方的铜管高潮,两相比较,此版更成熟可靠;第二乐章情感的真诚与合奏的合理妥当给我好印像,稳定的速度、扎实的节奏、内聚而沉吟的弦乐都让演奏具有深度,这样的“深度”一波波冲击听者的心灵,演奏不张扬,但深入人心。
谐噱曲的爆发力足够,且高昂而严密,无比坚实又具相当活力,三声中部略微“衿持”,但很快就被A部军团式的再现一扫而空;末乐章棒极了,相当艺术的措辞和精湛的合奏具有强大说服力,张驰有序、缓疾自如,一切都是那么的“油然而发”,而它所展现出来令人印像深刻的音乐之美,绝无人工斧凿痕迹。

布6另收有1995.5.15的现场版,仍是和NDR,相隔七年的现场,我听后感觉有差别,演绎上一样的成熟稳健,一样的高标,但在力度与动态幅度的掌握有明显差别,还是1988版的结构更为精湛坚实,节奏与力度的分配不仅均衡真切、也更加强劲有效,动态的效果更有震憾力,两版比较起来,1995版就显出平而乏力。

NDR的布7录于1992,3.15-17,以完美的线条和完整的结构保证了这是一款上佳版本,特别是凝炼精美的线条超越了他1980版,而简约完好的结构与其也有不同——它更趋向标准化,为此,万德大胆砍去一些枝蔓细末,更显得智慧成熟,而情感仍保持着均衡与沉着的姿态,织体挺拔与柔软都合乎要求,既能主脉清晰又意味深长,这样正统德奥风格的布7能居于一流之列。
adagio乐章有着高超的声音和节奏控制,律动甚佳,我一点都不觉得它有平淡的趋向,我反而觉得它浓淡总相宜,因为情感这条线暗隐其间,发挥着调节温度的关健作用,情感的隐与现、温度的高与低都合理,不仅均衡,而且真诚,喜欢力度的听家可能觉得不过瘾,但这就像看书,你不能只看过瘾的段落而不及其它,那肯定是误读,万德的布交不会给你那么多刺激,却能让你醒悟,比如他的谐噱曲演奏,就透着将管弦乐条理化的智慧光泽,绝不会再单纯去追求“爆棚”效果,但却效果斐然,连一向被人忽略的第四乐章都透出理性的条理化演绎。

NDR这套专辑的布8录于1993.12.5-7,录音制作一般,主要是电平略低,我听时把旋钮调到最大,声音免强达到理想线。
演奏精彩,唯第一乐章略嫌平,起伏与冲击力都有些“偏软”,速度没任何问题,对作品的解释非常“正确”,但由于强度不够,他“解释”出来的效果有所减缩,未能达至令人“沸腾”的标的线上;谐噱曲仍然是万德式的——不追求爆棚,更不迎合听众的低层次欢喜,专注于以扎实的声音还原作品精神,adagio乐章甚至比WDR的1979版更具备正宗价值和范本意义,它的沉思与忡憬极易引起听者“同步”,同样,他对总谱准确无误的把握令人鼓舞,这样不加粉饰、不加味精、纯粹“演绎”类型的低调版本再过多少年都不会被人忘记,所谓低调,是说他摒弃掉所有演绎之外因素,而专注于作品自身,绝不会为取悦什么而顾作姿态,另辟溪径,这是能听出来的,也是我最敬服万德的一点。

万德与NDR另有一套1987吕贝克大教堂版屡被津津乐道,它获得评家很多赞美,在万德几版布8中,此版获誉最高,万德赋予演奏史诗般的庄严气氛和恢宏宽广的交响性,在他前后几个版本中相对突出,它代表了万德演绎布交的最高水平,但细节处理亦存在暇疵,整体的看,也不似专家们吹的那么神,我一向对吹家和病态的“砸家”言论保持警觉,比如扬教授对切利比达凯布交的无脑狂吹和对卡拉扬布交的病态恶黑排斥就是一例,就万德的几版布8说,此版与1993版各有优势,我很不愿意在其中排出no1.2。
录制的声音很棒,吕贝克大教堂的空气感与回响不错,为演奏增添了一份清澈幽黑的氛围感和宽敞如环绕的音场效应,第一乐章的首个高潮让我赞叹,铜管的黑色气息颇感惊悚,而万德对主题转换所带来情感的变化掌握的相当自如,演奏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很好,也不是毫无问题,比如有的细节略显模糊,但演奏的主脉与方向感始终明确。
谐噱曲坦荡直率,细节不是足够好,定音鼓太过突兀,这与整体性不符,但一股质朴的气息和活力为我欣喜,三声中部尤其精彩。
adagio乐章我基本满意,尤其是速度和力度稳健的拿捏,使演奏如海般平缓舒展,万德对慢速乐段的控制一向出色,当然,在细节的合理与精神气质的熨贴上,与卡拉扬1988版比较有差异,但在慢速度的持性与演奏步伐的一致性上,他自信的调度无可挑剔,我赞赏的不仅仅是adagio的高潮段,还有开声到中间这一长段落极其稳健的行走,这是其中最出色一部份,而走向尾声这一段处理略有瑕疵——它未能真正的沉下去,略嫌“燥动”,万德这样处理自有他的思考,但这样走向结尾却少了永恒与神性。
末乐章的起伏与冲击力是我乐于看到的,它提供出更多的惊悚感与雄健的高潮为人所喜闻乐见,也吻合于题旨,在这样诺长的篇章始终保持精力充沛,且调度有序,可见万德胸有成竹,尾声足够震撼,铜管的分层嘶鸣训练有素。

布9录于1993.3.7-9,第一乐章显示出万德强大的控制力,从稳妥可靠的速度与节奏按排可见其把握结构的本领,,,,,写的足够多,搁笔,文字与音源俱在,足矣。


链接: https://.com/s/1kjpSYx-a8EgLxA6ONzOpIg?pwd=9ri5 提取码: 9ri5
链接: https://.com/s/1J59ktV4L-LWtQj54Ewx8LA?pwd=uddz 提取码: uddz
链接: https://.com/s/1rqbbImV0iDgqD9TZ4bS4-g?pwd=wfv8 提取码: wfv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1
 楼主| 发表于 2025-7-11 14: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MusicAV 发表于 2025-7-11 12:16
觉得楼层又在变,怀疑系统又吞了某层。记录一下,下次感觉变化好查:现在是1609楼
上次1601楼鲁宾斯坦留言 ...

但愿绿坛没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2
发表于 2025-7-12 05: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gdyy223 发表于 2025-7-11 14:55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19 - WDR和NDR两套布6-9  君特·万德(三)

与WDR(科隆)的布6录于19 ...

谢谢老师,认真学习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3
发表于 2025-7-13 18:4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4
 楼主| 发表于 2025-7-14 15: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7-14 15:28 编辑




名家名盘之22:肖邦篇之15:《两首钢琴协奏曲》陈萨 郎朗


评介:陈萨、郎朗都录了肖邦两首钢协,这两版我更欣赏陈萨,她对作品稳健的把握力、不错的整体性和体面的、毫无矫柔造作的表演透着端庄与大气。

我曾经很看好陈萨,看好的原因不在技术,而是她的理性和悟性,我一向欣赏理性风格而不太喜欢过于高调张扬的演奏,所以像古尔德和波利尼这样结构清晰的钢琴家一向为我独钟。陈萨这版肖邦录于2008年,由罗马尼亚指挥劳伦斯·福斯特携(葡萄牙)里斯本古本江管弦乐团协奏,五音公司出版,荷兰“五音”公司(Pentatone)的优势在于其SACD制作,换句话说:他们之所以能在国际庞大的唱片市场分一杯羹,与其精良的录音与制作分不开。
演奏基调偏于结构的精致与柔美,这意味着她会突出其中的细腻与歌唱性,她对旋律的重视超过了和声,我略感到遗憾的是,陈萨在速度与弹性上有点僵,rubato 运用效果不明显,因而肖邦一些深层的东西,如:必须在弹性与伸缩节奏下才能激发出来的复杂情感和肖邦特有的委婉诗意,就难以得到有效释放,这也预示着,中间两个重要的慢乐章不会特别“出彩”,但我们无须婉惜,旋律性演奏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主题明确,所以,你听她第一乐章中后段落和第三乐章,走向明确,一气呵成,如大河之水,够精彩,再加上她干净、敏感、灵巧的触键,演奏水平很高,整个e小调第一号,陈萨对作品整体的控制都让我满意。

f小调第二号首乐章有些段落不那么紧凑,但她能紧紧环绕于“主题”,而绝不急切于展示自我,包括第二乐章,无论技巧还是情感,都能适可而止,这是我最满意的一点。
乐队有点遗憾,古本江(Gulbenkian)乐团在葡萄牙也算国家级,虽然劳伦斯·福斯特的乐队给予独奏有效支持,但你听不出弦乐群的丝滑致密,我感觉这还不仅仅是合奏技术问题,也与硬件条件所限有关。


郎朗这版同样录于2008年,DG联手祖宾·梅塔和维也纳爱乐乐团协奏,这样的配制绝对顶尖,但演奏却不尽如人意,他与陈萨的不同在理解与演绎上,陈萨演绎的是肖邦,而郎朗演绎的是他自己,在他的琴音中,你听不到真正的肖邦,你也听不到纯粹肖邦式的节奏、情感、诗意,他全程都在玩rubato ,也的确玩的好听,技巧的确无可挑剔,但演绎的精神苍白——他的塑造怪异且不知所云。
梅塔和维也纳爱乐团的合奏甩古本江管弦乐团几条街,e小调乐队呈示部强悍而严肃,但随后却陷入平庸,郎朗的钢琴介入有些松,你不能不赞叹他的音色之妙,你又不能不垢病他所编织的时而松驰时而抽紧的音程,他的故意拖慢节奏失去了青年肖邦赋予作品情感表达的紧张感与激情,而他在拖曳之后又能瞬间把线条拉紧,但这样的肖邦是矛盾的——在高能键盘技巧之下掩盖着含混不清,这样的措辞是“割裂”的。
第二乐章柔和的、一种近乎天鹅绒的音色能取悦所有人的耳朵,他放低音量,追求流水般荡漾的触键很聪明,均衡的节奏与很少变化的力度让题旨的表达很清晰,虽并不生动,但蒙上一层薄莎的旋律听起来有魅力,但我们接着听到的则是第三乐章杂乱不堪的节奏设计与貌似机敏实则混乱的语汇措辞——这明显是败笔。

f小调第二号并无改观,在时而正确时而异端的节奏之下,很难给予演奏以常态化的推动,陷入混乱是早晚的事,偶而的温馨改变不了什么,因为演奏基调的神经质,致使演奏出现较多的“断点”,他的“rubato” 将演奏碎片化了,因而气韵明显不对, “碎片”化肖邦是必走向异端。
演奏音乐是个老老实实的事,因为有谱子在,它容许有个性,更容许有变化,演绎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演绎的个性与个体对作品的理解,也就是所谓二次创作,但你不能离谱太远,波格雷利奇的肖邦也有明显改变,但他并未“离谱”,谱子是“定海神针”,是“祖宗”,演奏家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其所能去还原乐谱精神,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一旦离谱太远,必失无疑。


链接: https://***.com/s/156HG_8gsNHlChrF45VEbRA?pwd=iqnf 提取码: iqn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5
发表于 2025-7-14 15: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汕头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6
发表于 2025-7-14 16: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gdyy223 发表于 2025-7-10 12:17
名家名盘之21:肖邦篇之14:《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14首圆舞曲 》科尔托
唱片:EMI  CZS 7 67359-2 《科 ...

京剧好啊,也逐渐式微了(近10年,好像更加快了)
请楼主,得空开一篇京剧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7
发表于 2025-7-14 16:4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青海
"郎朗演绎的是他自己,在他的琴音中,你听不到真正的肖邦!"  说的 太对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8
发表于 2025-7-14 18: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河北廊坊
bomberb2 发表于 2025-7-14 16:17
京剧好啊,也逐渐式微了(近10年,好像更加快了)
请楼主,得空开一篇京剧帖吧,

哈哈,你也可以多讲讲啊。小时候还特别喜欢听样板戏。

陈萨这张肖邦两首钢协SACD有了吧。她在PentaTone有3~4张录音,记得我还缺一张。
刚分享了一张波里尼在华纳的肖邦24首练习曲SACD,是年初发行的,估计是Warner为纪念Pollini去世一周年而发行的SA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19
发表于 2025-7-15 11:3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广州
MusicAV 发表于 2025-7-14 18:21
哈哈,你也可以多讲讲啊。小时候还特别喜欢听样板戏。

陈萨这张肖邦两首钢协SACD有了吧。她在PentaTon ...

不敢班门弄斧

还是请楼主来吧。

我倒不是因为样板戏而喜欢京剧的,可能因为小时候,住在一个大杂院中吃百家饭,学各种方言而起,所以,各种地方戏曲都喜欢听。京剧,粤剧,越剧,昆曲都喜欢。也收集了一些。

后来,西方歌剧也喜欢(主要喜欢意大利歌剧,莫扎特的德语歌剧还不错,如魔笛,瓦格纳则听不入耳,瓦格纳的歌剧序曲还可以听得进)


样板戏嘛,我自己体验,哪些作品在当时特定情况,曲词舞蹈等经过千锤百炼,确有可取之处。

不过,好像只有当时的环境下,演出者才能呈现出当时样板戏的魅力,现在的表演者是无论如何也表现不出来的,只能听看历史录音录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20
 楼主| 发表于 2025-7-17 10: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5-7-17 10:33 编辑




名家名盘之23:肖邦篇之16:《两首钢琴协奏曲》齐默尔曼&朱利尼
唱片:DG  415 970-2  H正价版分别录于1978年11月和1979年11月。朱利尼率洛杉矶爱乐乐团协奏。

评介: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Krystian Zimerman 1956-)是1975年第9届肖邦金奖获得者,两录肖邦钢琴协奏曲,他自己很钟意他后来与新组建的华沙国家管弦乐团自挥自弹的1999版,但无论业界还是cm多有认为华沙版比朱利尼版在忠实感与艺术的整体性上要逊色一筹,我的看法与之相同。

一直以来我有个观点,即:演奏家的第一次成功很难再被自己超越,当然不能说是放之四海皆准,但大都如此、且一次次被证明,比如卡拉扬立体声时期60-70年代两套贝交,巴伦伯依姆前两套布交,肯普夫、巴克豪斯各自的前后两套贝钢奏、休依特的两套巴赫平均律等等,能列一大堆,都属第一版更具代表性,当然,相反的例子也有,但不多。

齐默尔曼前后两版肖邦钢协也是一例,第一版的高贵忠实,往往会被第二版刻意的寻求变化打破,音乐演奏最怕“刻意”,一旦刻意,难免“撞墙”,这里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没人有周旋于360度的超常能力,或多或少都会顾此失彼,你在此处完美无缺,不经意会间会在彼处露出破绽,就像孔雀开屏的同时,腚也会露出来。

齐默尔曼这张70年代末的两首肖邦钢协令人鼓舞,这是一场历久而弥新的表演,它尤为可贵的是年方23岁的齐默尔曼与朱利尼(1914-2005)默契同步,这里指的不是节奏,而是个性、气质和演绎的灵魂,这版演奏,颇显出他的天赋、他天生成的贵气和对作品民族性轻松的表达,你听不到他一点的刻意求工,却精工无比,他的旋律既自如又自然,没有一个音符“漂移”出来,都在其位而忠实自然的解释着作品,这一点非常令我叹服,而朱利尼的协奏既深入又低调,他追求“大隐”的基调透着大家风范,速度虽略为缓慢,但温馨的浪漫情怀与怀旧忧郁的乐队色彩很是给我留下印像。

钢琴与乐队在追求声音的透明感上协调一致,虽以牺牲掉部分力度和速度为代价,但出来的效果尚好,他的如歌性绝对一流,你能听出钢琴一股格外高雅的气质,音色晶莹透澈,况且第一乐章我并未觉得它很慢,洛杉矶爱乐团的合奏富于表情,我总能感觉到他们时时如歌的情绪脉动,如第二乐章尾声我就很有感觉,我听过的肖邦钢协够多,可谓很难再被感动,再听仍心生涟漪,朱利尼的洛杉矶真棒。

齐默尔曼的第二号似乎更具演奏光彩,当两位艺术家把速度稍稍往前推一点,掌握起来就更显得心应手,行走更为轻松惬意,我想很少会有听家在如此精湛的第二乐章面前不动声色,听过此版再去听郎朗&梅塔版,差太远了,鸡零狗碎、故作姿态,几乎不忍卒听。


1999新版首先是乐队有点差距,洛杉矶明显更胜一筹,齐默尔曼的设计思路就是要表现出与第一版的不同,不以忠实于原作为基点,而是把“变化”放在首位,速度更慢、乐队与钢琴都明显突出了情感性表达,但这样“突出”的情感性表达带有“粉饰”属性,它就必然会以慢速和强化“停顿”来加重语气的情感性,这显然就不如1978版自然流畅,那是一种本色的大气的美。
其二则是音色过于亮丽,它在一定程度上屏蔽掉了作品自身的“忧郁”特性,严格的说,这已经改变了附着于音色之上的情感特征,我不赞同这样的改变,但齐默尔曼的钢琴依然优秀,他很显然运用了更多的rubato来支撑自己的改变,我对此亦有质疑,演奏“气脉”与1978版明显不同,对还原作品的“连续性”产生了一定影响,好在我尚未感觉有明显的“断点”,也并未明显影响演绎的整体性,尽管突出了钢琴的个性表达(拖慢与快进和力度的强与弱),但整体的大气脉仍是通的,这样,齐默尔曼这样突出的钢琴个性与技巧被众多粉丝欣赏就有了更充足理由,钢琴技术处理与音色的细腻雕琢的确优于1978版。

这两首演奏,我亦欣赏第2号,演奏依然属rubato布局,依然以钢琴技术和情感表达为主方向,但提升了合理性,与作品的特性更合拍些。


链接: https://.com/s/1suycGZX6T1fnFi35JFv_XQ?pwd=verv 提取码: verv
链接: https://.com/s/1jUyd3_p0l7QGaHPCkchPsw?pwd=cjvu 提取码: cjv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2 00:5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