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克纳交响曲多版本鉴赏之20 - BPO和MPO两套布6-9 君特·万德(四)
和BPO的布7于1999.11.19-21录于柏林爱乐大厅,一版棱角全无的布7,明显带有人至老境的淡泊心理,参透人生的超脱与度化思维统治了演奏,因而谈不上什么情感,也没有很大的起伏,BPO保持着传统的敏感应力,跟着谁像谁,跟着86岁的万德,就活脱脱一副晚年的万德样,而叱侘风云的人生经历、悲欣交加的情感经历,已经淡出了万德视线,生死看淡,剩下的只有“天堂之色”,再听听adagio乐章,宛若“朝圣”,纯净如没有杂质的天泉,你不能指望这样一杯天泉水会有“味道”。
BPO的布8录于2001.6.19-22,我担心老迈的万德(89岁)能否精力充沛,但第一乐章并未让我感觉孱弱,弦乐与铜管的表现良好,所有合奏的峰值乐段都“在线”,力度与动态给我满足感,但在非峰值乐段,合奏力度的均匀性和他1993版比较还是略“软”,造成软的另一原因则缘于速度,更为舒缓的速度无形中会把力度的均值“拉开”,使分句的力量感下降,须知,演奏中慢与软是一体两面的,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听起来生机与活力不如万德自己的1993或1988吕贝克版。
谐噱曲没啥可说,演奏的均衡而密集,三声中部富于乐感,但由于力量有所欠缺,音乐的活力依然一般,也略显衿持。
我曾说过,万德是诠释Adagio的高手,当需要睿智与洞察力时,他老迈但智慧的脑袋发挥了作用,我相信这版Adadio能让多数听家满意,什么叫胸有成竹?就听这版Adagio,老先生太有把握了,在演奏精神上,我很不愿意说“崇高”两字,但这版Adagio,你分明能觉察出崇高、睿智与温情,能将这些具有人文气息的概念在演奏中汇集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所谓“纲举而目张”,而BPO的合奏的确不同凡响,丝滑通透,织体没有一点毛刺,弱奏的持性与强奏的尺度控制无与伦比,极富感染力。
末乐章令我满意,开声的呈示“正确”而又警觉干净,在表现作品的陈述性、力量累积、爆发与释放这三点上,万德都有出色表演,他擅长布8的特长在这一版里表现优异,睿智与合理性支配着演奏,这恰恰有赖于万德晚年更为通透智慧的特征,但也有不足——管弦乐的硬度与鲜活气息略显不足,若能明白这点,就会懂“英雄排座次”是很无聊的事,客观的指出演奏哪优哪弱足矣,顶多再指出不足的原因在哪,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我很反感那些推哪版哪版就无懈可击和无脑吹无脑喷的二极管音评,切利EMI和卡拉扬DG1988版的布8都极出色,但亦都“有懈可击”,天下哪有通篇都无懈可击的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是普遍规律,没有谁能360度转着圈的“优”。
BPO的布9录于1998.6.18&20,一版虔诚温和而直达心灵的布9,若了解布鲁克纳与宗教的密切关系,就会明白谁都不可能将布交彻底“去宗教化”,尤其是布9,宗教精神之于布9,是必修课而非选修课,它的精神内核毫无疑问是指向上帝的,但布鲁克纳在“面”的铺设相当的宽,他的“经文歌”在第一三两个乐章基本说尽了,若认真听完这两乐章,也就能理解为啥他的第四乐章迟迟不能“定稿”!大量的草稿最终被荒废。
我们能在万德舒缓而透明的演奏中感知他彻底的“回归”意念,而这种意念也正应了作品的灵魂,它当然是音乐的,当然流溢着音乐之美,这点无须说,但音乐中那种静态的、甚至是神秘的永恒气息,则缘于宗教、也终结于宗教。
我们可以听听第一乐章展开部(第10.51-再陈述部)的渐强过程,万德不追求音乐的动态,而是着眼于启迪与醒悟,这个“再陈述部”的演奏基本是平淡的,但并不乏味,你若明白它是一个深层的求索与对神秘之境的揭示过程,那么,万德附着于其间的沉思冥想倾刻清晰起来,音乐这东西,“清晰”就好理解,也易接受,其实啥东西都如此,包括人与人,人与音乐,难的是“同频”,不同频,千番灭,一旦同频,万物生,几版布9中,此版未必多好听,但我赞赏他在“铺陈”中的低调与和善,它映照了人性。
万德的谐噱曲,出我意料的以速度求张力,再加上密集清晰的音响,不错,而真正的精彩“大戏”则在adagio乐章,我超满意对呈示部主部主题异常清晰的解读,从这条半音组合的主题、到句型延伸、到E大调高潮、直到第二主题的出现(从整轨第37.04到第41.39分),再到展开部(第45.23分),把布鲁克纳“想说的话”演奏的至纯至真,再听听气韵非凡、枝蔓繁多但虔诚内省的展开部,多么的令人心驰神往,若循着这个轨迹听,你绝不会认为布鲁克纳“咯嗦”,而万德以准确无误的措词、通达美妙的句型,明晰易懂的“解说”,把这个历程描绘的尽善尽美。
万德率亲兵DNR乐团2000年在东京现场的布9被誉为神演,可谓洗尽铅华而又解释出宗教的肃穆庄严,其专注的塑造力和绵柔的神韵令我肃然起敬,与BPO1998版比较心境似更为平和,反映在管弦乐合奏上,“峰值点”设计略有降低、起伏的幅度不大,织体密度尚可、音符时值的延持性未变、以柔克刚的思路未变,因而第一乐章虽不似1998版旋律线条悠长,但听起来平和韧性,仪态怀柔,管弦乐不以层次见长,但质感与平铺的宽度同样给我不错印像;万德的谐噱曲总是清砺宜人,不以动态揽众,但线条感与节奏甚好,独有魅力取悦。
adagio显然调高了温度与动态峰值,不改绵柔,但又深刻了笔力,强调了抒情性,不愧手法老辣,调理施用自如,自然有效果,能在这样长大熟稔的作品里增加变化,特别是强化了抒情性,增加了世俗情调,使演奏不再是一心“事佛”的程序演进,更甚者是增添了炼狱般的苦难折回,给人以“走出来”的新颖感受,这对作品无疑是巨变性质的丰富,我个人极赞赏。
1999在Profil的现场版布6,万德和MPO 尽管力度有些力不从心,仍算成功。
我满意管弦乐的密度,当然,由于缺乏强硬的力度支撑,这样的密度会打点折扣,因而,主题揭示、结构与推进的均匀度与1988NDR版比较都下了一层,有的乐段显出无奈的平淡与松弛,演奏精神的“抽紧”不再那么得心应手,但得益于MPO优秀的传统声响,尽管万德已经难以始终精力充沛,演奏仍明显好于1995的NDR版。
Adagio乐章低沉但内涵丰腴,就像万德的个性,在平和声音之下有厚实的根基,音符不空,情感殷实,措辞真诚,因而耐咀嚼;
谐噱曲值得玩味,万德不会再去摆弄所谓“灵巧”的小伎倆,似乎也不大在意力度,而专注于扎实与声音的密集度。
如果你能接受前三乐章,就不会排斥并不大声但以“理”服人的第四乐章——细致的、层层理捋的、清理式的音乐精神回归,他大为减降了力度,却丰润了内涵。
在Profil的布8与舒伯特的“未完成”一套2张CD,布8录于2000.9.15,MPO演奏,早于我上面提到的与BPO的2001版,理解与演绎无大异,细部的不同当然有,主要区别在两家乐团,慕尼黑演奏布交的底蕴深厚,在万德棒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对宏篇巨制作品稳健的吞吐,无论强弱,声音的密度都出色,第一乐章动态高潮乐段一如继往的动人,我唯不满意定音鼓(只这个乐章),演奏员对力度控制不佳,它参与的乐段,嗡嗡的震鸣声让低声部显得浑浊(旋低音量钮会好一些),这就能看出还是BPO对自声部控制与合奏技高一筹,RCA的2001版就毫无这类问题,演奏的熟稔程度也占优,这似乎与录音也有关系,比如,通常MPO合奏透明的音色在这里则并未体现出多少,不能不说是遗憾;谐噱曲演奏显的“程序化”,声部按部就班,中规中矩,未见惊喜;
Adagio乐章和第四乐章是万德刻印在骨子里的拿手好戏,老先生对其熟稔如家人,速度、音量、声部进出的衔接、乃至情感渗入,都“自控机”般运转自如,表现出慕尼黑爱乐真正的水准,合奏的透明度也出来了,演绎上根本无须多言,该有都有,时而蛩鸣低吟、时而天雷轰鸣,无一挂漏,无一不佳,听听尾声,令我惊悚骇然,实在是拍案称绝。
Profil的布9与MPO现场录于1998.4.19,距和BPO 1998.6.18的布9仅提前2个月,两版的布局设计与演奏步伐基本一致,演奏时间亦相差不多,Profil的这几张布交,以这款布9我个人最期待,先别说别的,万德尚充沛的精力就让我满意,当然,他晚年的布交不用考虑,张张好,但1998的万德有精力把事情做的更好,说实话,人到这个年龄,身体变化是以“月”计的。
第一乐章管弦乐可谓“铺天盖地”了,天维地角皆无缝隙,如果衔接再紧凑一些,笼罩性的音乐空间喘息都几乎令人难奈,它的压迫性和挤压的力出类拔粹,我所说的“压迫性”不是指演奏力度和节奏,恰恰相反,而是说它胀满空间的管弦乐就像莽蛇缠绕挤压那样的“排它性”,它慢慢的但无情的、排它性的占满所有的空间,聆听这样的音乐,你难以喘息,这真是好极了;谐噱曲难得能喘两口气,但马上就被万德多线性的交叉节奏洪流般席卷而去,淹没般又棱角分明,当老先生精力充沛时,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这绝对是“独霸一方”的节奏,可惜,时不我予,我错过万德很多精彩,而万德的精彩也时日不多。
adagio乐章不想再说,演奏不逊于两月之后的BPO版,细细听吧,面对这样的音乐,为之付出什么都值得——他们悯怀慈悲的人文精神早已成为绝世的绝唱——不会再有了,而横生漫卷于世的则是令人无比厌恶的腌臢。
链接: https://.com/s/1_LolO1Nzb29DozEOxJrZuA?pwd=y6u6 提取码: y6u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