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457|回复: 0

【第三只耳】专访Chord和弦总裁John Franks实况记录 & Chord Hugo验身报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


    近年越来越多的品牌从传统音响领域走进移动音频市场,而最近一年来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来自英国的Chord和弦。一年前推出的Hugo至今一直受到发烧友追捧,除了品牌本身便是Hi-End级别,产品定价处于同类产品最高之外,无可否认Hugo的设计有着许多与大路产品不同的元素。所以当PO主在今年的香港2015高级视听展上碰到Chord的总裁John Franks的时候,果断逮住机会对其进行了一个“简单”的采访。

————————以下为采访实录:


    Q:过往的发烧友都是关注着和弦的顶级机器和线材等产品,作为传统Hi-End品牌,您会怎么看目前潮流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便携产品上?
    A:简单的说,和弦拥有一系列已经发展了许多年的技术。现在,我们投入于便携市场上的基础技术其实是和我们已经发展成熟的集成科技是一样优秀的。首先,我们拥有一个型号为DAC-64的产品,那便是一个小尺寸类型的DAC。经过20年的发展,它已经发展成熟,但也意味着那已经发展到尽头了,尽管它依然是市场上声音的最好的DAC。通常,DAC设计师把德州仪器,AKM或者ESS等现成的DAC IC应用于他们的设备之中,我们却不愿意用那样的做法。我们使用FPGA和脉冲阵列数模转换技术来构建架构,从而回放音乐。过去二十年,我们在这个架构技术上投入过许多的资源。二十年前,这个技术的产品功耗巨大,因为芯片起码需要3.5V的电压,我们用了四个芯片同时运行,每个芯片实际运行在5V的电压上。所以,那是一台摸上去温暖甚至烫手的机器,或者说它需要热起来运行。
    然而,这20年的电子行业有什么改变了?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摩尔定律,麻省理工大学一个叫戈登摩尔的教授预测芯片性能每18个月便会倍增的定律。20年前我们要做一款性能优秀的DAC要花费非常大的精力。现在我们可以通过一块芯片实现过往四块甚至更多芯片才能实现的性能,但它只需要更低的电压。所以我们将所有的处理程序集成在Hugo这个拥有16块和弦DSP核心并且可以在走路时使用的产品上。那意味着我们可以提供具备优质电池和参考级声音水平的产品,而且它还拥有合理的价格和良好的续航能力。所以,非常期待这个我们投入了许多心血及和弦技术的产品能够适应更广泛的市场。
    我们也认识到因为经济发展的原因,一些东西确实跟以前不同了,世界在不断变化着。我的那个年代,十八九岁便要离开父母,自己往返大学,你要结婚,你会拥有孩子,拥有汽车,电视,以及一套Hi-Fi系统。那是最普通不过的事,不过我觉得现在这都已经改变了。
    以意大利男人作为例子,你认为他们平均会在多大年龄离开他们母亲?答案会是42岁。所以就是这么个潮流,不过他们在42岁才离开母亲主要的原因其实是母亲已经年龄太大以至于不方便再做家务了。所以他们最终会选择跟大概已经交往了二十几年却还没结婚的女朋友一起生活。或许你认为这只是意大利的情况,但其实这种状况已经慢慢蔓延到全世界。所以我们发现一代又一代的年轻男子他们并未离开父母,而是跟一起生活着。他们在家里拥有的空间并无法满足一套大型Hi-Fi系统的需要。我们从十年前认识到这点便开始开发包括和弦DAC在内的小型系统,同时这紧凑的系统也可以让一些经常使用电脑的用户获得便利。在当时的产品还没在市场流行起来的时候,我们又迅速发现很多宅在家的年轻人喜欢使用耳机。因为他们必须在听音乐的时候不影响到他们的父母。就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断提高技术,使我们的机器功耗更少却提供更大的能耐。所以我们现在能够开发非常优秀而且输出强劲的DAC产品。我意思是如果你把一个普通芯片做成的DAC产品比喻成许多普通城市,那和弦的DAC产品就如同香港和上海这些特城市一样,那是极大的区别。那是复杂许多的技术,因为我们的产品里面是运行着16个运行在208MHz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里面就像包含了整个世界一样。我意思是这18个月的开发经历让我相信Hugo会取得成功。尽管我知道即将会很忙,但我确信这期间所取得的进步还会应用于许多即将推出的产品。如果还像以前的方法来走,我们需要付出5到10倍以上的时间。但有了Hugo的经验,所以我们已经为开发的大大减少而感到兴奋了。



    Q:有了解过传统的和弦粉丝们是如何看待这些变化的吗?
    A:我们不用再往回走。事实上,我们也找到了新的粉丝走进商店,而他们很喜欢他们拥有的和弦产品的声音。也有发烧友希望大系统上也采取这样的设计理念,虽然不是每个发烧友都希望如此,但那却占了多数,而且他们对此感兴趣的程度让我吃惊。所以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很好的位置上。我们正在推动一个叫DAVE的项目,它注入了我们很多的精力和成本,我们会把这一型号在今年的晚些时候量产。而我真正惊讶的是在没有大系统的情况下,我们打进了中国,要知道中国是如此巨大。所以我能碰上Danny和Sherley(Dita Audio)真的很幸运。我感觉他们真的非常了解中国的随身音频市场,而且工作的很优秀。

    Q:怎么看目前音响行业的发展方向?
    A:我认为传统音响行业在不断衰落,但数字音乐特别是移动方面的需求正在高速增长。我认为我们拥有被市场瞄准的产品,我意思是角落里的那些喜欢着他们手机里面音乐的男人其实也是我们新产品的潜在客户。

    Q:那就现在的产品开发而言,是否需要考虑在传统HIFI和耳机用家之间做怎样的平衡或者妥协?
    A:我认为我们正在尝试应用的技术正是人们所需求的,但过程中我们不会让我们的音质降低。我们想做的是在维持足够高的标准之上,不懈地往不同的领域突破。当然,让人欣慰的是依然有顾客热爱大系统而且他们会大笔资金投入其中,所以我们还是会坚持开发新的Hi-End级别产品。但不管怎样,我认为我们的商业规模因为潜在市场的大小而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Q:如果要在和弦里面挑一个目前你个人最喜欢的产品你会挑哪个?它那些方面最让你骄傲?
    A:这答案一定是Hugo(高端产品都抛一边了)。Hugo的表现一直让我们感到惊讶。Hugo上面所实现的算法是我们应用在专业领域甚至Hi-End级别上的技术。几乎我们都有推出手机的想法了。Hugo上面采用的技术是超乎我们所设想的,所以Hugo的声音表现其实比我们预想的更高。你会看到Hugo在不同的场所都会让听者感到吃惊。没有其他产品能做到,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技术和能力。因为要设计这样的芯片实在是太复杂了。DAC设计师需要回到人的听觉神经上研究。如声音从某个点发生到达两个耳朵听觉神经时是有不同程度延迟的,这影响了我们头脑中对于发声物的距离和方位判断。人类几百万年的进化让我们拥有了如此复杂精密的听觉系统。但我们也发现,声像的感知其实更多是需要脑部估算而形成。我们不能只依赖于既有的心理声学模型,例如失真和噪声的可听阀值,因为这些并不能真的告诉我们任何关于大脑的处理程序。我们进行了大量精心设计的听力测试,作出大量假设致力于让我们听不出错误。但是,一般的现成DAC芯片有明显的主观和技术限制,所以这方面他们是做不到的,他们没法在设备里面建立这样的性能,所以你听到的会是一个平面的声场,所有的元素都还原出来了,但那却不是一个“真正的DAC”。而我们则通过FPGA和分立模拟元件所能创造的性能和灵活性去解决问题,那就是你在Hugo上能获得的。哪怕你把Hugo接上iPhone,找让一个完全不懂音乐不懂声学的家伙来听他听过他听过的歌曲,他也会为此表示惊喜到“WoW”一声叫出来。这样的惊呼声我实在听过太多了,就有点像四十多年前人们第一次听到立体声的时候一样,看到他们用耳机听到真实立体的声场时的享受样子会让我感到很欣慰。目前整体业务的整体思路也是让人兴奋的。不过,话说回来,Robert Watts是我们的顾问和音频工程师,我们一直还在思考如何提高我们的标准,虽然实际有限制,但是我们希望能尽可能地使用不同的算法时序提高我们长抽头WTA滤波器(Long tap length WTA filters)的性能,那会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因此,在那一刻我觉得我们有很大的窗口,因为我们拥有伟大的技术,每个人都可以听到它。或许我们将看看如何让这些家伙卖到天价。

    Q:是否可以预告下和弦的新作品?
    A:我很想告诉你这件事,因为我认为那时一件会让人兴奋的产品。然而,关于这任何事情都到十月14才能公布。

    Q:能说说您对中国发烧友的看法吗?
    A:绝大部分时间里,他们都是非常优秀的,我爱他们的热情。我非常惊喜一些时候他们会拿他们手上的机器让我签名。我曾经受邀请去到一个老客户那里,他成立了一个拥有很多很棒的发烧友的俱乐部,去那里尝试他的系统和咖啡,那都让我很享受。我热爱亚洲人,我的妻子就是韩国人。我觉得你拥有着西方人有时会缺乏的温暖和热情。我认为中国是非常令人兴奋和充满活力的地方,都给我很好的印象。当然,面对广阔的市场,我们还需要非常努力地工作。

————————————华丽的分界线————————————

    固有的印象里英国人大多还是温文内敛的,但是从几个问题延伸出这几十分钟的采访过程里面,我们不难感受到John Franks的谈吐中洋溢着骄傲,从社会谈到设计技术理念,你会感觉John Franks就是一心要把我技术性击倒。显然这种技术攻击性让我难免对Hugo动心,但那实际是自傲还是有底气的自豪?容我给Hugo做个全身体检再说。

————————————华丽的分界线————————————

————————Chord Hugo的实际使用感受:

    对于这么一款科技感十足,但也意味着这台集DAC/耳放/前级多功能于一身的一体机产品有着一定的操作难度。所以上手前还专门到官网查询了详细说明。



    Hugo的机箱外壳采用航太级铝合金整体切割而成,强度较高,而且金属表面处理也足够细腻。机身上方有三个透光小圆点,通过这三个圆点我们可以了解接入讯源等状态?数字电位器的音量控制也才用了连续可调的LED旋钮,音量大小可以通过旋钮透出的彩虹七色呈现出来。



    Hugo正面的左端是两个USB插口,一个为免驱动插口(最高可支持一般CD无损格式),一个则为高清音频专用插口(最高可支持到DSD128)。旁边的则电源开关,四挡的crossfeed选项按钮以及输入讯源选项按钮。



    另一端也是三个耳机插孔(一个6.35mm,两个3.5mm),以及RCA同轴和光纤输入,还有一组RCA口可作DAC直通输出或同轴输出。当然,Hugo还支持无线输入,采用的是传A2DP与aptX蓝牙无线传输方案。另外,用家必须关注的是,Hugo的外壳设计致使USB输入和RCA插孔只能适配插头较小的线材,这会很大程度上影响用家搭配线材的自由度。



    谈及Hugo上那些被我所关注的亮点。首先当然是采访中John Franks不断强调的Hugo上所搭载的Xilian Sparten6 FPGA晶片,那是Hugo乃至目前和弦主流DAC产品里面的根本,还有关键的Long tap length WTA filters数字滤波。然而当我查询到更多资料的时候,发现Hugo的耳放线路和电池供电方案也与一般同类产品有着区别。在TPA6120A等近年流行的耳机驱动专用芯片流行后,大功率指标似乎并不难以实现,但Hugo所搭载的纯A类耳放和最高650mV的输出还是让人期待。在电源方面,Hugo用上了Chord独门1.2Mhz交流式电源方案,通过超高的频率避免噪音的干扰。当然,这一切的价值都得以实听为准。

--------------------听感方面:

主要评价用唱片:

林忆莲 ---《四星汇聚》[WEA原版]

Orchestre Symphonique de Montréal, Charles Dutoit dir - L'Arlésienne & Carmen Suites (Bizet) [1988 西德 满银PDO版]

张学友---醒着做梦[Blu-Ray Audio 提取PCM 24/96 档案]

Jenny Lee---《Live at the Village Studios》

区瑞强 ---《Sings 王菲 我 结他II》 SACD

Cannonball Adderley---《Somethin’Else》(PCM 24/96)

Ken Ishiwata's 30th Anniversary SACD

主要搭配讯源:

QLS QA661数字转盘

享声D100pro豪华版 数字转盘

Apple the New Macbook

ELECTROCOMPANIET 音乐之旅 EMC1 MKIII CD机


1,耳放输出

①搭配DITA Audio The Answer(Truth Editon)



    搭配DITA Audio The Answer(Truth Editon)(下简称DITA)试机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PO主本身一直更热衷动圈类喇叭,DITA的声音算是一直比较熟悉且受我喜欢,二是DITA恰恰Hugo也是搭配耳塞的热门选择。搭配定制版范登豪3T线材的DITA属于动圈耳塞里面声音走向较为凌厉的一类,而且拥有出色的解析。足够高的锐度让它搭配起来需要更多的考虑同时也需要较长时间的run-in过程,因此个人从不认为DITA是一条百搭的耳塞,甚至同一个组合之下烧友对于Dita的评价也容易存在明显差别。Hugo的低阻抗高输出使其搭配DITA的声音拥有很好的三频控制力,DITA一直考验前端的高频也被控制的妥妥帖帖。而上到这个级别的器材时,考究的又岂止控制力。在音乐之旅旗舰SACD机的加持配合Hugo输出之下,DITA意料中地展现了极高的解析力和声音密度,而更可贵也是个人最欣赏DITA的一点则是,作为单动圈作品它能够出来一种高度通透的声场,虽然未必及得上顶级多单元动铁定制耳塞的广度,但这种有点类似静电喇叭的通透自然感其实更让我着迷。于个人的听音角度而言,耳塞乃至耳机要片面追求所谓空间大小其实最终还是会受制于发声方式的物理限制,在限制内探求一个相对自然的空间感或许来的更实际些。而从声音风格的融合度而言,DITA的中频略薄也是另一个使它考验与前端搭配的元素,而Hugo的声音风格则是趋于暖厚而密度高的类型,这使DITA的听感更多了一份醇厚的感觉,对于人声的演绎也显得更平易近人。就总体而言,这Hugo+DITA的组合确然有充分理由成为烧友中的热门搭配。

②搭配极致ED5 Bog Oak外壳限量版



    某程度而言,极致的产品跟上面说到的DITA其实有一定的类似性,对于动圈技术的深度发掘,不求大路化的极致追求(据说他们也把这称为Hi-End),当然声音上的取向也有一定相似。尽管Hugo一直宣称它可以轻松推动HD800,T1等顶级耳机,但基于经验和理性的角度出发,我还是保守的选择了搭配极致ED5这个拥有高素质,不过驱动门槛相对更低的头戴耳机祖品来尝试搭配。之所以会说极致的耳机跟DITA的声音取向有一定相似性更多是在于高频和声场营造的感觉。对于32Ω阻抗,96db让ED5看起来是一个难度不大,但其40mm的镀铂金动圈单元其实会把不少前端拒之门外。DITA相似的凌厉,而且ED5的单元振膜刚性更强,整体的速度感显得偏快,这让前端选择的时候需要避免声音过硬和太过明快的风格。常见的许多机器如果声底相对暖厚的话,往往也会让人感觉声音会较为慢条斯理。然而Hugo恰恰属于少数派,Hugo的耳机输出整体感觉明快有力,线条感清晰,两端无论是低频的弹性抑或高频的延伸都显得干脆利落,一定程度上这也让Hugo的瞬态展现显得细致而充分。在这样的声底下,ED5的出声可以一耳朵便让人感觉惊艳,各方面的表现都到位,充满活力的声音很容易让你跟着音乐律动起来,得益于Hugo本身不俗的控制力,这种抓耳的声音会让人感觉刺激却又不至于影响耐听度。只是如果可以的话,其实还会希望整体可以再有多点的氛围感,因为在交响乐乃至一些老人声录音的回访中,过于干脆利落其实反而有时让人感觉缺乏了些许感染力。期间又尝试开启Hugo的CrossFeed选项,就实际的听感而言,CrossFeed实际还是偶而“玩味儿”的一个模式,三档可选,开启后虽然的确能做到类似传统2声道Hi-F系统那种声道交互的感觉,而且Hugo的CrossFeed在开启后在也没有像一些同类机型CrossFeed会导致声像不稳甚至发虚的状况,但最大的问题不同程度在于CrossFeed选项在开启后始终逃脱不了一种“压缩感”,声像靠前之后整个空间感似乎也随之被压缩了。

2,DAC Bypass直通输出:



    如果要最感受Hugo的D/A功力,DAC的直通输出无疑是最直观的。然而,或许很多朋友还不知道Hugo可以Bypass直通输出,因为Hugo的RCA输出默认就是处于前级模式,要切换直通和前级模式需要用家在关机模式下,按着Crossfeed选项按钮同时开机。作为纯DAC直通的时候我习惯把它用于有源箱系统接在独立前级之前。搭配的是最近的两个国产新贵,旷世音响的CMA800P前级和RAR基准声学的PRO5有源监听音响。这套搭配,从D/A到前级到喇叭输出有着良好的融合度,三者都给人感觉很均衡而且扎实的感觉。设计用途为近场监听的RAR PRO5音箱一直给我感觉都是声音密度高,揭示力强,但是整个空间感的营造缺乏了一些Hi-Fi类箱子给人的纵深和通透感。Hugo的加入也没有在声底上使整套系统有太多的倾向性或者润色,依然是那样的厚实而兼备速度,除了低频感觉泛音少了些之外,相信要真把他用于监听的D/A也是没问题的。当静下心来细听,可以感受到Hugo在空间感的营造上确有一手,尽管未能把RAR PRO5变成上述那种Hi-Fi喇叭所能给人那种开扬的感觉,也不至于把RAR PRO纵向声场稍弱的状况彻底扭转,但它所擅长的是把录音的空间回放给人感觉一种声像结实而有条不紊的规整。

3,前级输出:



    当Hugo处于前级模式,尝试将其搭配Adam Artist3有源音箱和STAX SRM-727 II静电耳放(耳放处于直通模式下)使用。对于Artist3这种有源音箱和SRM-727 II这种本身便是合并放大的功放来说,加入前级在许多用户的使用中并不是必选步骤。不过当用的越久,其实又会发现,你要补充的还真不只是那独置的“音量控制”。Artist3在Hugo加入后变化主要在于声音更干净利落,层次感、瞬态的展现也有可感提升。然而Hugo和SRM-727 II则是文中个人认为配合度最高的组合,STAX的玩家大概都清楚SR-009一直并未有自己的官配耳放,用目前STAX在产的最高型号SRM-727II耳放来驱动SR-009只能说是差强人意,甚至整个声音会让人感觉偏软。在Hugo作为前级的加持之下,这套搭配明显更能做到收放自如 。更让人欣喜的是来自于风格的互搭方面,Hugo的加入让009组合宽松从容的特质进一步发挥出来,而最迷人的莫过于其搭配静电系统带出的那种透明度极高,背景安静,而且声像表现得细致而结实的感觉。诚然,就凭Hugo要从根本改变SRM-727 II对于SR-009的驱动短板还是不大现实,但在目前STAX依然未推出SR-009官配耳放,蓝色夏威夷和SRM-T2等顶班静电耳放对许多用户来说有点遥远的时候,寻找一个风格互搭性较好的DAC/前级也算是一个不错的过度选择。而且,曾经试过的不少“模块拼凑”而成的多功能一体机有可能会出现各个输出风格与素质存在明显差距的状况,然而从耳放试到前级,Hugo确实把各个输出的声音做到了高度的一致性。

————-

    关于DSD回放。虽然个人因为目前DSD音源质量实在参差不齐的原因一直对市面DSD音乐档案没有过多的推崇,甚至也花了不少精力完成了《【回归理性】对话Thorsten·Loesch(解读PCM vs DSD)翻译 & 曾颂勤博士谈“高清音频》(http://blog.sina.com.cn/s/blog_130d541c50101gu2y.html)这样一篇文章,但当看到Hugo这类拥有自己独特算法方案的机器,还是会好奇一试。上面的许多文字里已经有谈到Hugo的声音给人密度感非常高的感觉,而当换上DSD档案的时候,这种感觉表现更甚之余更加表现出了SACD固有的那种顺滑的质感。暂且不敢定义这是否就为所谓的模拟感,不过当对比不少市面以普通IC方案做成的DAC产品时,这样的回放表现的确更类似SACD机播放出来的音色,在声场的营造方面也更有优势。

————-



    关于听感,对于这款上市超过一年,已经被市场和各大媒体广泛认可的机器来说,很显然Hugo已经奠定了足够高的历史地位。抛开既有的评价,当自己慢慢细听,可以感受到的是对于这样一款Hi-End品牌推出的顶级移动设备来说,它所追求和呈现的是高度流畅而整体且拥有坚定品牌校声理念的声音,这或许就让企图去以文字表达听感的人已经无需再像过往那样十分纠结于三频或其它等各个指标之上。

————————————华丽的分界线————————————

后话: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多数Hi-Fi发烧友还是把随身发烧音频看成小孩子玩意儿,或者顶多是有追求却又妥协的玩法。然而在经历了面对面的采访,感受到传统音频厂牌甚至Hi-End级别品牌加入这个移动音频市场的决心,当真正细听过这样一个只有巴掌大的一体机出来的声音,有感而发写下赞美语句的时候,我们或许得承认可移动高素质音频的春天真的在来了。

Ps:此文在论坛发出时,全新产品Chord Mojo便携DAC/耳放一体机已在上海发布,有兴趣的朋友可阅《【第三只耳】Chord 便携DAC/耳放一体机新品---Mojo 上海发布会的几幅图&几耳朵听感》(link:http://www.erji.net/read.php?tid=1858544








redgt(Joy_c)@三耳工作室
2015/10/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3-28 16:1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