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xinchaoshiye

古典CD听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43 编辑

两张新CD:
1. 图画展览会
2.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指挥: Andrea Battistoni
演奏:东京爱乐乐团
出品:DENON.2016,10
图画展览会:实况录音,应该是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奏,可以感受到该音乐厅的混响效果,感觉略微有些重,在停顿时能听到清晰的混响。总的看属于解析度较高的路线,盘子偏高,但仍保持了较好的乐队回放。乐队结构位置非常明确,小提琴组声音略飘,管乐嘹亮辉煌,打击乐器清晰,掌声自然。
贝多芬第九交响乐:应该也是三得利音乐厅录制的实况录音,效果和图画展览会非常类似。各个乐器组声音辨识性很好,第二乐章的定音鼓是听到过的最为清晰有力的版本。第四乐章独唱和合唱的人声展现的很到位,尤其是合唱部分,与乐队的声音融合一体而又保持了合唱自身各个声部的辨识感。整体节奏略快.
DENON为Andrea Battistoni和东京爱乐乐团出版了四张CD。除这两张2016新版的,还有2014年的雷斯皮基罗马三部曲以及马勒第一交响曲《巨人》。录音一脉相承,为DENON自家古典CD打出了一片新的领域,值得称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44 编辑

胡桃夹子
演奏:马林斯基乐团
指挥:Valery Gergiev
录音:2015年9~10月在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剧院
出品:马林斯基
胡桃夹子全剧,送柴可夫斯基第四交响乐。高阶版本SACD,DSD直录。跟三得利音乐厅相比,马林斯基剧院的声音明显走的中下盘,也许跟录音格式也有关,声音浑厚了许多,但混响更理想。指挥和乐队应该是演绎胡桃夹子的权威,艺术性应该不容置疑了。录音丰满,打击乐器异常真实同时没有喧宾夺主。竖琴圆滑耐听没有毛刺感。胡桃夹子SACD DSD版本不多,这个是录音和演绎两方面均为上乘的一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0-23 13:44 编辑
xinchaoshiye 发表于 2016-10-22 16:09
两张新CD:
1. 图画展览会
2.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上面马林斯基CD里的第四交响乐:
从艺术性上看,个人认为把第四的音乐精髓表现得出神入化。长达19分钟的第一乐章动态变化显著,木管乐器交互独奏的弱奏部分情感表现到位,这部分也是最为考验第四功力的一段,稍有松懈,听上去就失去了柴可夫斯基自身最为优柔细腻的乐段的魅力。这个录音在这里的表现比乐队合奏管乐齐鸣的部分更为出彩。
从录音效果看,最大特点是信息量大,丰满浑厚。好处是对管乐和弦乐的交替演奏部分,这也是柴可夫斯基最擅长的,音色得到较好的体现。只是乐队合奏时,有满堂声音元素的感觉,以至于不得不临时调低一些音量。偶尔也会听到指挥的哼哼声。
第二乐章的管乐和弦乐很出彩,大管和单簧管的音色得以很好再现。
第三乐章,弦乐组的大篇幅弹拨部分是古典交响乐少见的表现形式,能想到的是拨弦波尔卡,但这种弹拨似乎对录音来说没有明显的差别需求,中规中矩的弹拨合奏声音吧。倒是中段短笛和单簧管的声音很棒,尤其是短笛,没有尖利的感觉,原来短笛的声音也可以如此柔和。
第四乐章,冒头的合奏直接就是高潮,也是判断录音和考验回放系统综合能力的试金石。这个录音的丰满与浑厚为这个乐章的底蕴提供了很好保障,大鼓、镲、三角铁、铜管和弦乐的疯狂齐鸣,以及合奏的高潮,对回放系统构成了严峻考验。没有掌声,尾声之后的剧院余音在录音里得以保留,看看你的系统能听出到几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3 编辑

一只大提琴和一只倍大提琴,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
还是MEISTER MUSIC出品。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的声音都得到完美的再现。一左一右,两个男人间的对话。
很难得听到倍大提琴的独奏,这里可以听个够。
共鸣腔,还是共鸣腔,你听到的是两个怪物的怒吼,男人的野性。
收录了多首曲目,包括罗西尼、巴赫、莫扎特和巴尔托克的小品。
录音电平略高,听时间长有些疲劳感和单调感。注意你的听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6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3 编辑

杨天娲 最佳精选
NAXOS 2015,11出品。合集,来自不同的录音。
杨天娲演奏风格轻盈明快,技巧纯熟,这在卡门幻想曲中得以充分展示。
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录音偏重小提琴,乐队的声音属于陪衬位置,各个乐器组声音相对均衡。
有四首是无任何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所谓的松香味此处满满。
第一次听到魔笛主题幻想曲,小提琴与乐队的声音更平衡一些。莫扎特轻快的旋律被杨天娲出色表现出来。一段拨弦演奏是亮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4 编辑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MET Opera的音效感受碟
不同的几部歌剧,不同的歌唱家,不同的录音时间
相同的地点:纽约大都会歌剧院
相同的模式:实况录音Live
特色:录音的后期处理应该是少而又少,很好地保留了现场的声音。为感受大都会歌剧院的音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录音,犹如置身于MET。
演唱者包括多明戈在内的顶尖大牌和一线歌唱家。曲目涵盖了普契尼、比才和莫扎特的经典歌剧。
录音电平偏低,可以保护听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4 编辑

斯卡拉歌剧院Scala音效感受碟
罗马尼亚女高音美女歌唱家Angela Gheorghiu在Scala的个人独唱音乐会实况录音,钢琴伴奏
WARNER Music 2007年出品
可以听出,Scala的混响是相对收敛的,偏向清淡,与Met风格比较接近。这一点和国内的尤其的杭州音乐厅的浑厚感差异显著
所以Angela的声音听上去是阴柔甜美为主,淡淡的流淌,没有浓烈的戏剧感
掌声相对自然,剧场环境声保留较多
曲目涵盖范围很广,从Scarlatti到普契尼,从意大利歌剧到法国歌剧,Angela充分展示了她出色的驾驭能力。
用来感受Scala音效和Angela优美声音的好C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4 编辑

万人合唱队的第九合唱第四乐章,2016版
独立乐器、乐团合奏、独唱、合唱各部分的声音都得到很好的再现
万人合唱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不比不知道,和普通的版本相比,这个的气势和辉煌程度真是爆棚。
现代录音技术的进步真是日新月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4 编辑

单点录音的杰出之选:Delibes: Coppelia Ballet Suite - Chopin: Les Sylphides
应该是在某个音乐厅里的录音,但不是实况,没有观众和掌声
声音来自较远的前方,音场很宽。听感类似在观众席的所谓皇帝位。
应该是单点录音。
虽然独立乐器的音色没有突出的回放效果,但整体的乐感非常好。提琴组、打击乐组和管乐组声音的层次感以及交响的浑厚感产生一种水乳交融的效果。
音乐厅的混响还是很明显的,可能是没有任何观众的原因?
芭蕾舞曲的音乐最大特点就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柯贝莉亚》就更是曲曲动听。加上乐团的一字一顿不紧不慢的出色演绎,令人一听便欲罢不能。
CAPRICCIO公司2010年出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9 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7-1-1 14:50 编辑

体验一九八零年代的高解析录音代表作
录音名称:The Digital Masterpiece Series
演出:匈牙利爱乐乐团演奏
时间:1982年的录音。
录音棚录音,解析度很高,但音色没有失真。
三角铁、响铃的声音过于突出了。小提琴组声音略细。
音响效果出色,感受很刺激。与现代录音相比,整体性和浑厚感有改进之处。
曲目都是常听的名曲,包括卡门序曲、匈牙利舞曲等。
在某种意义下可以称得上是试听碟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5 编辑

现场感十足的优秀实况录音:Rossini Gara 罗西尼歌剧集锦
1992年在纽约的Avery Fisher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2002年出品
众多歌唱家参与,St. Luke's 管弦乐团伴奏,纽约音乐会合唱队
罗西尼歌剧著名的咏叹调集锦,包括《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等
现场效果表现非常优秀,掌声、叫好声、本底声真实可闻
拾音地点应该更接近舞台,乐队感觉分布偏后
演唱家的声音真实,没有多余的技术处理,完好呈现出歌唱家的声音本色
歌唱家在舞台上的位置变化也能清晰感受出。费加罗咏叹调的开始,歌唱家从远而近的声音,还有翅膀扇动的不明飞行物从右至左飞过的声音,以及伴随而来的观众的笑声,都清清楚楚展现
乐队和合唱的声音也得到完美的录制,罗西尼喜爱的双簧管以及提琴组的合奏,都非常真实
闭上眼睛聆听,就是置身于纽约的Fisher音乐厅没什么区别了
优秀的现场录音CD,五星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0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6-12-31 18:15 编辑

体验保利剧院深邃的混响:中国爱乐乐团15周年音乐会现场实况录音
演出时间:2015,5,5
地点:保利剧院
出品:DR Classics
演出团体:中国爱乐乐团。指挥:众多中国一流指挥
曲目:涵盖了管弦乐、独奏大提琴、小提琴、二胡和女高音、男高音甚至主持人的讲话等各类元素
现场气氛十足,掌声、讲话、咳嗽等各种现场声音都得以完好录制
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的呼吸声、吕思清超炫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小提琴的飘逸、宋飞的《二泉映月》 中二胡的醍醐音色、女高音黄英的完美歌喉,都毫无保留在呈现在录音里
保利剧院的混响偏深,显得声音非常浑厚有深度。黄英的声音甚至听到的更多是保利的回声,而《纳布科》序曲中的打鼓响起的时候,同时,《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中的小提琴组的声音也能显得很清晰。
大概这才是CD录音的本质和最高追求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1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CD名称:New Year's Eve Concert - Highlights from Lehar's "The Merry Widow"
演出:Staatskapelle Dresden,Dresden State Opera Chorus,Renee Fleming
指挥: Christian Thielemann
曲目:雷哈儿《风流寡妇》精选
DG公司2010年出品
与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不同,这个音乐会是新年前夜演出,每年有一个主题。2010年的这场是以雷哈儿著名轻歌剧《风流寡妇》的曲目为主
这部轻歌剧有很多著名的片段,最为著名的莫过于那首圆舞曲风的二重唱。其实里面还有更多旋律很优美的段落都是百听不厌
这种以音乐会形式演绎整部歌剧精华的形式还是挺常见的,还听过的有Telarc出品的La Boheme全剧的音乐会演出实况录音
弗莱明是本场邀请来的大牌,对汉娜的演绎独具特色。特色之一是听上去不是很顺溜的德语?
DG的录音总体偏清淡,并且感觉都比较遥远。这一张的实况录音还是相对厚重一些,人声相对乐队要呈现得更到位
最为最应景的一张CD,今晚听听还是别有情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体验维也纳金色大厅的音效
录音:维也纳新年音乐会2016演出实况
演出:杨松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出品:SONY
今晚就是2017年的新年音乐会,在聆听之前,何不复习一下2016年的录音,温故而知新
典型的SONY录音风格
音场:偏近,聆听位置接近指挥的位置。声音有一种包围感,开场的进行曲声音围绕整个头脑扑面而来。而掌声则来自后方。
混响:小提琴组声音偏上盘,大鼓欠浑厚,可见金色大厅的混响深度属于中等程度,这从中间乐队成员的口哨声也可以感受到
乐器:斯特劳斯音乐中总是以大量的小提琴组演奏为主,对管乐器尤其是木管乐器不像柴可夫斯基那样大量使用,非斯特劳斯家族的西班牙圆舞曲配器明显丰富了很多,鼓乐齐鸣伴以优美的旋律,非常悦耳。整体小提琴组听上去声音略微偏细,欠缺一点点柔和;三角铁尚可但稍显飘逸;西班牙响板好听;竖琴呈现不错;难得短暂出现的长笛和铜管乐器保持较好,西班牙圆舞曲的长号有铜管的辉煌效果
人声:维也纳男童合唱团首次加盟,和声效果极佳,声音得以较好的保留,只是相对乐队有些偏弱了,可以明显感觉合唱队前面有一只庞大的乐队
现场感:掌声尚可,本底声和环境声收录不足
艺术性:冲维也纳爱乐的名头不敢不给五星,表演无懈可击是肯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7-1-1 16:53 编辑

话说今晚的新年音乐会除了电视上转播,网络有没有高清直播?
其实即便有,多数情况下也就听个响看个热闹而已。
音乐会最终还是得高规格的音频录音才可能终极体会出现场的真髓。
静等1月7号SONY的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1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海南省海口市
很好的帖子,可以初步了解下古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7-1-1 16:53 编辑

集旋律、配器及交响效果为一体的 “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乐”《小俄罗斯》
录音版本:Tchaikovsky-Symphony No.2,“Little Russian”
出演:小林研一郎指挥日本爱乐乐团 音乐会实况录音
出品:EXTON
时间:1994
EXTON的录音都很棒哦,很多是24bit高规格录音版本
音场:接近指挥位置。乐队非常宽广的分布效果,传统的左边小提琴、中部管乐器、右边大提琴的分布,非常舒服
混响:中下盘,浑厚、丰满的感受,不知在哪里的大厅,混响深度偏深,浓郁的氛围非常好地展现了交响乐队各个声部的音色
现场感:掌声自然,本底声和环境声收录到位而又不夸张
乐器:这是本篇的重点。旋律、配器和提琴组对唱是柴可夫斯基交响乐、芭蕾舞音乐最出色的三点。
与通常交响乐不同的是,第一乐章有一个庞大的引子,这个引子的旋律来自一首俄罗斯民歌,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风格。圆号完整唱出这段旋律。右后方的圆号声音非常圆润有厚度,伴以忧伤的旋律,衬托出冬季俄罗斯茫茫大地的苍凉感。接着大管再次重复演奏,此时,右侧的大提琴组的弹拨予以很好的衬托。接着对这个旋律进行了一些变化。依然以各个木管乐器为主在主奏,但可以听见小提琴组和大提琴组已经不甘于寂寞,在不断对管乐进行抢调和呼应,已经感受到弦乐组开始走向前台。乐队的合奏逐渐向一个小高潮迈进,然后重新由圆号结束了这个庞大的引子。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在双簧管、单簧管的欢快演奏中出现了,仍然是一首俄罗斯民歌,但旋律要轻快得多。并且很快就被小提琴组接手。此时重点就成为了小提琴组与大提琴组之间一唱一和交相辉映的对话场景,录音效果是如此的完美,弦乐组间的对话有气势、有动态,令人精神倍增。呈示部第二主题旋律不是很突出,一种回应和若有所思的陈述,由双簧管和弦乐奏出。很快进入展开部,先是弦乐组的对话,然后各个声部渐次对第一主题加以变化,这时长号、大号出现了,录音充分展现出铜管的金色辉煌效果,乐队齐奏达到高潮后进入再现部。在第一第二主题分别重复后,在一段眼花缭乱的木管乐器的快速轮奏后,再次由圆号和大管奏出引子主题,伴以提琴组的拨奏,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是是一首旋律非常简单的慢速进行曲。在定音鼓的敲击下,先由单簧管主奏一次。然后提琴组接上演奏,圆号在后面衬托。然后另一个旋律出现,又是提琴组之间的对话为主,旋律略带忧伤。接着是管乐器重复第一主题。然后进入了第二段,双簧管的演奏伴以提琴组的弹拨,单簧管加以呼应。可以看到柴可夫斯基是多么喜爱木管乐器。弦乐组逐渐接手第二段的演奏,逐渐向本乐章的小高潮推演。其中一段小提琴组的演奏音色十分动听。接着对第一主题的重复加上了节奏的变化,伴以各个木管乐器逐一登场快速轮奏一次。最后伴随着定音鼓的敲击,声音渐渐回落,以一种略带神秘的气氛结束第二乐章
第三乐章,谐谑曲吗?比较暴怒的旋律,基本是大小提琴组之间眼花缭乱的对话为主。听上去怎么和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很接近。第二段是双簧管愉快的歌唱,小提琴和大提琴不怀好意的伴奏预示着并不是十分和谐。这一段的亮点是大提琴组的轰鸣和小提琴组飞扬跋扈的音响效果。这对乐队的驾驭能力是很好的考验
第四乐章,乐队齐奏出主旋律,典型的俄罗斯风格曲调,大鼓定音鼓的齐鸣音效爆棚。听上去像回旋曲?就是把这个旋律用不同乐器组分别以不同风格和方式的呈现。提琴组、大鼓、钹、铜管乐器渐次出现演奏第一主题。接着出现一个新旋律,但并未有效展开就被铜管的第一主题压制。听上去这个比较柔和带有期盼的第二主题不断试图冲破第一主题的干扰,但每次都被更强大的第一主题掩盖。最后第一主题再次开始了有些无厘头的变奏,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争相表现。在一个锣声出现后,开始了终曲。鼓乐齐鸣的第一主题创造了辉煌的交响效果,爆棚结束全曲。
艺术性:一流的交响乐团,表现出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内在精神。提琴组之间配合默契,管乐演奏可圈可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本帖最后由 xinchaoshiye 于 2017-1-2 15:27 编辑

正在用网络电视台的客户端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直播
高频部分声音还是有失真,看来真是网络的问题
杜达梅尔还真是有点儿特色,一字一顿的感觉,节奏感要更鲜明一些
溜冰圆舞曲的三角铁和响铃声音还是挺清脆
不少曲目有可圈可点的片段,包括人声、响板、三角铁、响铃等,整体的录音效果非常值得期待
静等1月9号高规格音频录音的首次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基本能听得出来还是典型的SONY声,麦克风靠前,掌声明显来自后方。声音丰富,偏中上盘,解析好。当然可能也跟这个厅的声学设计有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痛苦与哀怨的悲情倾诉: “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乐《悲怆》“
与上述CD为同一个系列的录音,区别仅仅是演出时间是1993。录音效果保持了同样的风格,不再赘述,只聊聊第六本身。
充满戏剧性的第一乐章。右侧大提琴低沉的哼鸣引出了左前方大管的引子主题,这个主题犹如三个波浪般不断向下的旋律低沉压抑,大管忧郁的音色得到很好的展示。右前方的圆号和左前方的双簧管短暂的过渡后,由大提琴结束短小的引子。这个引子首先勾画出本乐章的基调,悲伤情绪袭来。呈示部第一主题由右侧中提琴先奏出,左前放的长笛很快接上并主奏。然后忧伤大小提琴的对话模式继续这个主题。这个旋律应该说还是一种轻快的基调,似乎在展示主人公对生活积极的探寻。尽管听上去还是略带一些忧郁。这个主题以小提琴为主在不断演绎变化,高音部分的小提琴组声音非常真实动听。但随后出现的长号的称不上旋律的乐句开始逐渐压制这个主题,直到由小提琴组深情演奏出第二主题。这个主题是柴可夫斯基旋律中最为优美的片段之一,犹如一个人如泣如诉地倾诉。接着由双簧管、大管、单簧管渐次奏出这个主题的延伸部分,情绪上显得更加光明了一些。小提琴接着对第二主题进行演绎,低音乐器在烘托这悲伤的气氛,透漏着无奈和力不从心。然后由单簧管接替演奏,越来越弱直到无声。对第一次听这部交响乐的听众来说,前方高能预警,一种远比海顿的《惊愕》交响乐更令人心惊肉跳的巨变突然以排山倒海的姿态呈现。如果听者被刚才逐渐消逝的音乐所迷惑甚至开始打盹儿,那这一刻必然会受到十分的惊吓。第一乐章巨大的冲突就此展开。第一主题的两个旋律不断交叉出现,但每一次希望的挣扎都被更加暴力的气势压制。这里可以听到爆棚的交响效果,小提琴的呼喊、大提琴的轰鸣、小号长号的怒吼、定音鼓大鼓的持续滚动,最后以大号长号的压倒性胜利告一段落。小提琴再次奏出第二主题时已经是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之后的哀叹。但接着单簧管的演奏又展现了意思希望的曙光。这时在大提琴拨奏的衬托下,管乐器奏出了一段充满期盼的旋律结束了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的情绪与第一乐章截然相反,一首三段式的深沉而略带忧郁的圆舞曲。旋律很优美,是音乐会常单独演奏的曲目。配器方面还是一大小提琴的对话为主,管乐间或主奏,没有更多亮点。乐团可以演奏得更加舒缓轻柔和低沉一些,会与整部交响乐更加合拍。演奏感觉有些快和张扬了。
第三乐章是极具交响音效的一个乐章,用来公开演示音响设备具有强力的震撼效果。这是一个三段式的进行曲风格,节奏较快,旋律属于朗朗上口的那种。最突出的是柴可夫斯基的配器,在这个乐章得以充分的展示,这两条注定就是为了当代人发烧测试量身打造的交响乐试音曲目。这一乐章的情绪与前两个乐章截然不同,一种果敢勇猛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充斥了整个乐章,令人激情澎湃。两个旋律被各个声部的乐器以一种狂放不羁的形式毫无拘束地释放出来,听到的是一个一个声浪。这对录音本身和回放系统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动态相应不够,乐队齐奏时展现的不是澎湃的震撼效果,而是尖锐刺耳无法忍受的嘈杂,就需要检查是录音版本还是回放系统出了问题。这个录音对这个乐章的展现还是基本到位的,正常的回放系统应该不会产生吵闹的听觉效果。不过相比一些更新的实况录音,在整体气氛尤其是大鼓加入时的震撼效果上还是欠一些火候。
第四乐章又回到了《悲怆》的主题。经过了第二乐章的短暂轻松和第三乐章的拼搏,第四乐章呈现了与传统交响乐第四乐章不同的曲风。小提琴组不断重复的第一主题像是充满失望的哀叹,与之伴随的大管用自己的幽怨音色加重了这种情绪。即便是进入了第二个主题,如果还指望能有一些欢乐的情绪哪怕是一点儿希望,那未免会有些失落。仍然是缓慢压抑的旋律主导者一切。当第一主题由小提琴再次呈现时,受到了铜管乐的强烈压制。一声锣声似乎预示着希望的破灭。接下来的旋律就显出了真正的悲怆感情。连小提琴都没有了,只剩下右侧大提琴倍大提琴低沉的哼鸣。乐章到此全部结束。经过几秒之多的寂静,观众的掌声才出现。这并不是因为观众不知道整部交响乐已经结束,而更多数是来自全世界的乐迷对《悲怆》交响乐的一个共识,就是需要一点儿时间消化一下柴可夫斯基天才的神曲所创造出的悲怆气氛,避免掌声的过早介入打乱了他人的思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3-29 02:4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