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5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评测:拜亚动力T1 T1二代 T5P二代 T90 DT1770pro DT1990pro AMIRON AK T1P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17 19: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山东省青岛市
本帖最后由 gebegebe 于 2018-6-20 11:01 编辑

理顺一下思路。

T1和T1二代比较像。   T1买过3个,全新的和煲过的声音有差别,但总体T1味不变。 T1二代,买了1个,巡回听了1个,我自己的煲机有变化,但和巡回的声音差别不小,不敢下定论。

AKT1P和T5P二代比较像。T5P二代自己的和巡回的声音一致。T1和T1二代、AKT1P和T5P二代应该都是顶级的单元,用料应该是差不多的,但调音不同。

T90 买过1个,巡回听了1个,煲机时间差别比较大,所以声音很不一样,不过有共性。

DT1770pro 自己买的和巡回听的基本一致。 DT1990pro和DT1770pro在单元等级上是平级的,声底也是比较像的。



重点分析:

T1二代可能通过耳罩和单元打孔与T1区别调音,开声比较宽松,低频量大,逐渐煲机后提升高频亮度,减少低频厚度。巡回的那只2万多号的其实和T1一代比较像了。我这只3万多号的低频更多一些。

T5p二代比T1系列要柔顺,结象更细腻,金属味和颗粒感减小,更加柔顺油滑,但厚度要差,力度要弱,硬度要软(打个比方T1是铁味,T5P二代是锡味),高频和低频要弱一些。

AK T1P很极端,声底类似T5P二代但非常夸张中频上段的细节,导致失衡,AK可能希望调出年轻、偏女声的调音,但这样会很挑歌。而且与拜亚的本质相悖。既然要妖,用拜亚高素质的旗舰单元来作妖,很容易两头不讨好,但少量歌表现会惊艳。

DT1770pro和DT1990pro耳罩和腔体结构都不同,但单元声底接近,中频饱满,两头较弱。DT1770pro比较凝缩,结象清晰,但缺点在于高频偏生涩延展不好,低频偏干硬下潜不好,中频偏亮,整体残响较少,换更通透的耳罩后残响增加但偏冷(原配耳罩偏暖但有谐波干扰)。DT1990pro宽松,舒展,结象没有1770凝聚清晰,虽然低频下潜还是不好但蓬松残响丰富,显得低频较多较厚,虽然高频还是延展不好,但余音袅袅珠圆玉润,显得饱满亲切。

第二只DT1990和第一只DT1990不太一样,第二只偏冷硬了,明显比第一只薄亮。

第三只DT1990基本和第二只DT1990一样,还是偏冷硬些。


T90煲透了之后高频并不刺激,整体均衡低频偏少,有比较明显的颗粒感,相比T1系列有差距,但听人声和DT1770pro和DT1990pro相比,要暖味多一些,染色多一些显得更有感情。没煲透的T90高频比较刺激,整体线条感大于颗粒感,偏冷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式谈下T1二代 T5P二代 AK T1P

虽然我也有过T1一代,但时间隔得较远,因此暂且不说T1一代。

作为拜亚的高端旗舰系列,我也反复聆听、对比过这三个耳机,可以说,三者在单元共性上一致的,起码单元振膜的用料应该是一样的,应该是拜亚目前在售最好的“用料”。虽然对于发烧友来说,永远是耳朵收货并不看用料,但HIFI进步的实质就是“用料”技术的进步,调音这个东西,狭义上并不属于HIFI的范畴。

三者虽然有着某些“共性”,但具体听感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两个低阻T5P二代、AKT1P是偏亮偏薄的,声线偏细腻,这点和二者的原线也很有关系,拜亚1.2米的7N线要比3米的7N线(T1二代原配)要薄,更干净细腻,但从听感来讲我觉得不太适合原本就比较比较薄的T5P二代、AKT1P。

AK T1P我反复聆听都感受到所谓“AK”调音的诡异,确实是诡异,原谅我我无法用别的形容词来形容。AK T1P在中高频有一个非常夸张的突出,把我所有的注意力&声音的表现力都拉往那个特殊的频段,其他的频段被无奈的减弱表现力,这样的情况我再另一个特殊的耳机有类似的体验,那就是铁三角的W1000。当然,AK T1P拥有强悍的顶级单元素质,但可惜这个声音在表现大多数音乐我认为是不正常的,和自然界的听感是相背离的,但在表现某个女声狭窄频段(我感觉真的很窄)时,有着无与伦比的表现力,确确实实震撼到我了,请注意,这绝对不是什么染色,就是强大的细节揭示力,非常强大的揭示力,但是非常非常的狭窄,非常非常的不正常,所以我对AK T1P没有一丝的留念,我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耳机。

对比AKT1P,那么T5P二代无疑是正常许多了,可惜还是偏薄了,这可能是低阻所导致的?原理我并不清楚。我是建议换掉T5P二代的原线为T1二代的原线,但换线并不是改变本质,T5P二代依然无法克服低频量小短促的缺陷,就像Z1R怎么换线也改不了低频过分的实质。但换线后T5P二代算的上是一支良好单元的成熟调音,中高频的泛音稍微有些夸张但可以理解是为了乐感使然。

更多人会关注T1二代,当然我的系统所限无法发挥T1二代的实力,但我也是聆听许久,有印象的是3个声音,没煲的T1二代,煲过(200小时)的T1二代,巡回试听的T1二代。三者是有差异的,而且差异明显,我都无法肯定什么才是真正的T1二代的声音。但无论差异如何,T1二代都改善了厚度,频响的宽度也是更好的。但我仍觉得T1二代远谈不上是完美的耳机,甚至听感还不如T5P二代。原因在于T1二代过分直白的放大细节,类似放大镜般的简单粗暴,同时能量感很强,而自然界的发声感觉并不是那么用力的,而是很自然细腻的进入到耳朵中,这点T5P二代的细腻感都要更好,对比之下反而会发觉T1二代粗糙了。

总而言之,我个人的理解是在单元素质(最小细节的揭示力,类似显微镜的最高放大倍数)上这三个耳机其实是一样的,但具体到听感上,T1二代相对饱满且分析感更强,T5P二代要比T1二代细腻顺滑些,AKT1P我只能用诡异来形容。

------------
之前出于对厚度的考虑,我觉得T5P二代更适合T1二代的原线,因为T5P二代整体偏薄,T1二代的线可以略微增加一下中低频的厚度和整体的温暖度。

但我仍有顾虑,厚度和三频平衡度,并不能完全代表还原,解析结象和微动态的表现力,仍是还原的重中之重。

反复聆听对比可以肯定的说,1.2米的短线更加无染干净,而3米线也有厚度和残响的优势。

特此更正。



加入AMIRON

和DT1770 DT1990PRO相同的单元素质,但是原线音染较多。不喜欢这种音染或想提升下还原性可换T1/T5P二代单端线或平衡线,阿米罗双边出线还是比较方便的。

区别在于,比喻手法

DT1770PRO:馒头
DT1990PRO:花卷
AMIRON:面包
AMIRON+T1平衡线:面条/面饼


----------------------------

附图:GEBE购入的百只耳机表(大耳和入耳,含厂家赠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6 21:5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