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robinhook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器材分析中的理性和感性——15年发烧之路的总结 [原创长篇,干货满满]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7-3-28 23: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宝山区
支持理性发烧,先顶为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17-3-29 0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在一个系统中,耳机是天花板,所有的前端器材决定了最终听到的声音多么接近这个天花板。作为初烧听到的最多的话就是你的前端下你的耳机发挥不到五成,这个耳机万元以下根本推不好,告诉你听到的声音离这个天花板还很远,避震钉电源线都是你的瓶颈等等,可事实上明明换间屋子轻而易举的事情,却有人要让你为了这个明明无限接近却遥不可及的天花板而无谓投入。。我也曾在各种器材间AB到几乎神经衰弱才发现些丝微的差异,也曾经想过我离这个天花板有多远,但有太多的言论让我不得不怀疑我看到的近在咫尺的天花板上面是否还真的另有一片天,从帖子的回复看和我一样想法的人真的很多,相信会有更多人在这个帖子下找到组织,重新相信自己的耳朵。感谢楼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17-3-29 00: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写的太好了!这文章估计要加精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17-3-29 00: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neorobin 发表于 2017-3-28 14:00
能给系统带来提升的好电源线还有模拟信号线要200刀起步。当你的系统到一定水平之后就是个找短板的过程,避 ...

姑且认为您200刀起步的信号线是有效果的,以及避震,屏蔽帽,咸菜,电源滤波都是有补短板的效果的,请问同样的价格如果花在耳机上提升效果究竟哪个更显著?还是说您的建议只是针对已拥有顶级耳机的基础上的烧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7-3-29 0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海淀区
赵三伢 发表于 2017-3-29 00:35
写的太好了!这文章估计要加精啦!

不会的,这个加精了你让老烧们怎么鼓动你换插线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17-3-29 00: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插门胡的背心 发表于 2017-3-29 00:48
不会的,这个加精了你让老烧们怎么鼓动你换插线板

说的也是!哈哈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17-3-29 01:0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印度
好帖!不过对音源不太同意,可能楼主听的都是素质型号的,还有许多有个性的,当然也可以理解类似胆机失真的解码器,也能一耳朵听出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7-3-29 02: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活生感和速度怎么可能是一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02: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清风扬 发表于 2017-3-29 02:16
活生感和速度怎么可能是一回事。

我在隔壁也看到类似的评论。这位朋友可以准确的描述“活生感”是怎么回事,大概由哪几个技术指标决定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7-3-29 07: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
换耳机,换耳机,换耳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17-3-29 07: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本帖最后由 curado 于 2017-3-29 09:12 编辑

绿坛百年一见的好文章啊,比起某股文那些扯淡空洞给钱就舔的文章比,实在是精彩多了

本人也是理工科毕业,看问题比较理性,喜欢捉摸问题后面的道理,对于咸菜论器材论这些玄学文章一般都是一笑了之。全文看下来,楼主的观点和我完全一样,楼主详细介绍和看的几张图,也是我平时挑选器材主要参考的几张图,所以相信楼主这篇文章对很多新中老烧都是很有用的,尤其是能让很多新烧少走很多弯路。

关于刘汉盛,感觉他应该是文科出生,写文章比较能扯比较能故弄玄虚,让很多烧友看的云里雾里,搞了这么多观点其实总结下来很多是主观而非客观的观点,很多更是重复和扯淡,还是楼主这样的文章归纳和总结要点,对烧友们更有帮助。刘汉盛推荐的那100张发烧碟,感觉50张还可以,余下50张也就一般般,其中几张闽南语碟更是难听到令人作呕,我直接把这几张删除了省得浪费硬盘空间。

楼主最后提及了中频和静电耳机等。我倒是有不同的想法,并付之实施,效果很好,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吻合。在我看来,所有的耳机频响图中,我发现耳机的低频和高频两端总是有很多问题,低频端一般都是凹陷缺失,而高频端更是问题严重,几乎所有耳机的高频端都是严重高低起伏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高音的重放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我又研究了很多有源监听箱后,发现那些箱子的频响曲线从低频到高频都是很平直,跟耳机的频响曲线相比那可是天上地下的差别。另外,耳机的声场我一直是很不满意的,很虚假,每次听古典音乐就像楼主说的那样感觉就坐在乐队中间指挥那个位置而不是坐在观众席上,并且空间感和定位感很差,跟箱子根本不能比。

基于这些理论观点,我后来就入手丹拿BM6A有源监听音箱用来实践了。效果果然是天上地下,听了BM6A后,那些高端耳机基本都听不下去了,基本都被秒。前些天在Youtube上听了Z Review的几个大耳机人头录音就比较了下,HE1000一听就比较糊比较慢,难怪下面评论很多老外说它veiled,真不知道还好意思挂3000美金的高价,要我的话就算挂1000美金都绝对不买。HD800相比之下就清晰很多快很多,低音虽然HD800少了些但基本下潜到位。HE400i中低频还不错,但高频刺耳简直可以把耳道里的耳屎都能刮下来,每当鼓手敲击铜钹的时候耳道那个痛啊(这跟HE400i频响曲线3000Hz以上都严重凸起是符合的),相比之下HD650就好很多,同样中低频出色但高音就耐听很多。但这些中高端耳机跟BM6A这种入门有源监听比,基本都只有被秒的份儿,尤其是是在低音端和高音端,这些都是跟耳机频响曲线上看到的缺陷直接符合的,所以理论指导实践是没错的。我推测原因是耳机的单张震膜就不可能完全把低音和高音这两个属性完全不同的声音同时放好,要同时完美实现低音和高音这样不同属性的声音,只能像音箱那样用不同的喇叭去实现(二分频或三分频)。声场和定位就更不要说了,耳机跟音箱比差的可不是一条两条街的问题了,而是虚假和真实的直接差别了,楼主对耳机声场的分析和观点我也是完全同意的。


所以,我的观点还是那样,觉得耳机发烧到HD650/600 AKG701 DT990/880就差不多了,要口味挑剔些最多再上到HD800/HD800S T1 812也差不多了,价格再上去耳机就完全没有什么性价比了,价格再上去就应该买书架箱或落地箱了。这也是这几年来有源箱子越来越热的原因了,大厂们纷纷推出有源箱子。听了下JBL LSR305这种几千块人民币的有源监听,也比HE1000这种贵7、8倍的耳机好听很多HiFi很多。所以,建议绿坛以后单独设立一下书架箱和落地箱等子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09: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3-29 09:16 编辑
curado 发表于 2017-3-29 07:56
绿坛百年一见的好文章啊,比起某股文那些扯淡空洞给钱就舔的文章比,实在是精彩多了

本人也是理工科毕业 ...

谢谢支持,几个观点有待商榷:

1. 耳机高频响应曲线必须要降下来,这个不是缺陷而是必须如此。高频在空气中衰减很快,所以音箱的平直曲线播放出来被人听到已经经过空气中的自然衰减,耳机没有这个过程所以要在频响上补偿。另外还有声波在头部和耳廓的汇聚等等都是耳机需要补偿的。而我们在GE上看到的第一个频响曲线也不是实际测量的,而是减去了一个补偿曲线之后的Perceived曲线。相关的理论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http://www.innerfidelity.com/content/headphone-measurements-explained-frequency-response-part-one#eOIVDqK2T4fQwBX0.97

2. 监听箱我用的真力M040。应该和丹拿BM6A是一个档次。我觉得还是不能说监听箱秒了高档耳机。音箱在声场和能量感上占优,但声音质地的准确度和解析力还是不如耳机的。我感觉我的M040和HD600这样档次的耳机只能说互有胜负。和HD800这样档次的耳机比整体上还是不如。要说几千人民币的有源监听秒了HE1000我肯定是不相信的。音箱比耳机搞起来复杂太多了,摆放,环境,听的位置,谐振,驻波,太复杂,搞好不容易。那完全是另一条路,不能说某个档次以上的耳机就不如搞音箱了。

3. Z Review的视频那是听不出耳机原先的声音素质的,只能大概做个相对比较,很难说有什么参考价值,不能据此对那几个耳机作评论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7-3-29 09: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一些切身体验,慢慢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17-3-29 09: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长沙市
如果很在乎频响曲线平直,又要中频有肉感,又要中频音染小,可以考虑HIFIMAN早期的HE500。价格不贵,中频饱满,整体平衡,频响曲线也比HE560显得好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09:2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liulangdeyu 发表于 2017-3-29 09:22
如果很在乎频响曲线平直,又要中频有肉感,又要中频音染小,可以考虑HIFIMAN早期的HE500。价格不贵,中频饱 ...

嗯,这几个同时满足大约很难吧。。。也没指望同时满足还要中频饱满。只是说这年头好像光中频好的都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发表于 2017-3-29 09:3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加拿大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9 09:01
谢谢支持,几个观点有待商榷:

1. 耳机高频响应曲线必须要降下来,这个不是缺陷而是必须如此。高频在 ...

嗯嗯,这几个问题的确跟楼主观点稍微有些区别。

1. 高音是衰减比低音快。不过我还是坚持耳机那样单张振膜不能实现低音和高音这2种不同属性声音的重放,我觉得对低中高频分的越细越好,这也是二分频比不上三分频的原因了。虽然,音箱曲线和耳机曲线测量时略有区别,但我相信音箱如果像耳机那样把录音头放在假人头里,录出来的曲线还是要比耳机那样的单震膜单元好。

2. 对耳机解析度更高我持保留意见,要知道从流行到古典所有唱片的制作都是在监听音箱上完成的,你要是带着耳机去修盘和混音,要被专业人士笑死的。所以,音箱有耳机所有的一切解析,我是这样看的。对于箱子离耳朵只有1、2米的近场监听音箱,我觉得摆放、驻波、协震等一般都没什么问题,只要上个单独的脚架就可以了。当然中场远场的监听或落地箱,那是一定要考虑房间的大小和声学装修的。

3. Z-Review上的录音是听个八九成吧,但也能反应出问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7-3-29 09: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长沙市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9 09:26
嗯,这几个同时满足大约很难吧。。。也没指望同时满足还要中频饱满。只是说这年头好像光中频好的都不多。 ...

http://en.goldenears.net/index.php?mid=GR_Headphones&category=275&search_target=title&search_keyword=hifiman&document_srl=15149

请教一下,单纯看这些图,对比HD800分析,能分析出什么? 有点想收个HE500看看,HE6和HE500最大的区别就是高频亮度和延伸,前者我觉得还略亮了,泛音过了点,不知道HE500是不是恰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09: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liulangdeyu 发表于 2017-3-29 09:37
http://en.goldenears.net/index.php?mid=GR_Headphones&category=275&search_target=title&search_keywo ...

这个。。您也是为难我了。HE500和HE6都没听过,光看图不听哪能做出什么有价值的分析啊。主观客观结合哪同学,我从来没说评论耳机看图就行了不用听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7-3-29 10: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本帖最后由 robinhook 于 2017-3-29 10:17 编辑
curado 发表于 2017-3-29 09:33
嗯嗯,这几个问题的确跟楼主观点稍微有些区别。

1. 高音是衰减比低音快。不过我还是坚持耳机那样单张 ...

额,这不是稍微有点区别啊同学,是很大的区别。

分频又是另一个话题。。。音箱为什么要分频是受制于振膜和磁圈的大质量和物理性质,耳机振膜的质量小太多并不需要分频就可以实现比分频箱好得多的性能指标。你先看看耳机的技术指标,和同价位音箱的比一比再发表观点。同价位的耳机指标一般都比音箱好太多了。而且分频会带来很多新的问题,绝对不是分得越细越好啊。。。至于你说麦克风在人耳录,那完全是推测。。。你这不是理性的分析啊。

监听耳机是录音室必备啊同学。。。另外,声学特性不是一个脚架就搞定的。。。

Z-review,我听他录的HD800和我的HD800直接听,能有1-2成就不错了。。。

哎怎么说,你的观点很多都是臆测,还是多读读相关的文章为好啊同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17-3-29 10:1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武汉市
robinhook 发表于 2017-3-29 02:34
我在隔壁也看到类似的评论。这位朋友可以准确的描述“活生感”是怎么回事,大概由哪几个技术指标决定吗? ...

首先,我没有每个字都看完,只看了概要——围绕黑体字的部分。如果我说的有偏差,指出来就是。

然后,你这个号也够老了,当年那个HIFI GLOSSARY,想必你应该知道。

不管什么器材,五分钟的录音,不可能回放成4分59秒或5分零1秒,速度肯定是一样。

中国人有两个词习惯性用错了,一是节奏,二是速度。节奏很快,这是错误的,节奏本无快慢,但是节奏能让人产生一种快慢的感觉。HIFI中所谓的速度,其实是节奏产生的一种速度感。

这与活生感当然不是一回事。活生感的直接对比体验,就是黑胶和CD。前者活生感明显好过后者,这就是黑胶爱好者不听CD的主要理由之一,黑胶活,CD死。

至于你说的技术指标,问你一个简单问题,假定,所有的结果可以用预设的参数确定,但是,你有没有信心在现阶段找到能够影响结果的全部参数?

如果你要求用技术指标来确定活生感,首先是不是需要确定现有的技术指标能够充分定义活生感?

还是以黑胶和CD为例,黑胶的声音普遍比CD要活,这是一个明显的结果。产生这一结果的技术原因,并不是发烧友要深究的东西,也不能要求发烧友去深究。但必然是现有技术存在不足。

一个HIFI式的活生感描述应该是这样:

自己去听黑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4 12:3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