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4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5周年征文】自然声NatureSound NS-1耳机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28 16: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福建
本帖最后由 ew9612 于 2017-5-29 09:53 编辑

【题记】

NS-1呈现的不仅是入门塞普遍缺乏的自然流露,还有隐于旋律中几分大智若愚。



1L 外观 佩戴 古典
2L 纯乐 影视原声
3L 乐剧 民谣 经典流行
4L ACG 磁性 流行电音
5L 总结



【外观】

巡回样机:




巡回正式版:


多层缓冲设计简单到位。

本体:半透明黑色版,接口处带L/R标识。样机为细密滤网,正式版换成更疏的金属网,导管加粗至5.5mm出头,声场、分离度和低频量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能量分布也更均衡。原配内径4mm塞套需要用点力转着套进去。腔体轻盈,随手放桌上差点被垂桌外的一段耳机线拖落。

线材:4N铜镀银8x4股麻花。耳挂部分采用常见的铁丝对折套管固形方式。卡扣式mmcx,手感上挺牢靠,正式版更紧固一点,同样带LR标示。
塞套:黑白硅胶套大中小数对,十分柔软。



【佩戴体验】

楼主耳朵不太适合45度设计,外壳贴合耳廓后,导管不能平行耳道,因人而异。适度斜置外壳即可,不影响声音和佩戴舒适性,想想并没有必须贴合的必要。

线材间摩擦力较大,兜里易缠成团,老生常谈。阿思翠是再套一层光滑特氟龙,美观不纠缠,方法也不限于此。听诊器效应极小,以至于一开始没发现。

原配塞套十分柔软,大号竟轻松戴入,一般用10mm。换EXK哥套ss、UE220原配、JVC SD、SF国行、C套TS,左耳固定哥套对比右耳,尔后反之。
原配大号分离度相比哥套、220套会稍微变小、立体感略微下降,低频量再多一些,低频基本上大号>哥套≥220;隔音 大号>哥套>220,中号有些漏音pass。
UE220(约5mm)与导管尺寸接近,哥套、SD及原配狭长些稍微增加混响距离,台式和便携上分离度有些许差异,手机下很难分辨。220显得人声近一点点口型更立体。220、哥套高频延伸更明显些,不妨一试。
SD套稍微增加低频混响及人声分离,或许利用凹点匹配波长增加反射,个人认为对于古典和OST录音这份调整属多余,流行人声随意。若认为NS1原配插手机低频乐器有点混,SD可以先不试。
国行SF略微加强了两端延伸,而对低频量稍有收敛,看音乐。
C套建议TS,T型不利于展现NS1高频,NS1高频并不刺激。



【周边】

直插、便携、台式,换蹭的前端与塞子已熟悉(M2pro AM850 ms900 GR07 GR07x,还有几副比较意义不大的塞子,有机会另外说)。自有前端的风格差异不影响具体把握NS1的素质及调音细节,随意穿插几副塞子。本篇只叙述原配大号套下的表现,UE220套仅作聆听辅助。


【曲目】

试听期间照常聆听,除人声磁性和流行电音4首,其余带个人偏好。CD、CD提取或DSD,手机本地海贝无损+云村在线体验直推情况。版权问题部分灰色曲目需要登入APP。
样单【IEM:NatureSound NS-1】
http://music.163.com/#/playlist?id=720889599

云村上与CD质感差距大,凝聚力、张力、动态也逊色不少,部分录音方便欣赏旋律,鉴赏会比较勉强,流行人声的差距主要是清晰度和密度。本地无损海贝比云村染色少更干净清晰。找歌、试听、收藏或救急云村这类APP还是很方便的,设计出发点不同,海贝侧重垂直物联网主打回放,云村侧重平台化和模块化主打分享。




【前奏】

A7系列的控制力向来不怎么样,也不如DR100mk2,处于普通安卓手机的水平,也算一种代表性,底噪控制还可以。初代A7屏幕看着舒服,色差同系列暂时最小,整体色差比29uc88b准确,不如2516D。

开声挺耐听,32Ω在A7下收放还不够自如。透明度、密度、清晰度较好,整体凝聚、结像适中。dr100mk2直插更凝聚清晰,M2pro已差不多、LP5g驱动到位。手机和录音机直推样机音色上有些闷暗感,换播放器影响减小,正式版没这问题。手机和电脑端不如播放器上舒展自如,这副工程样机声场边沿仍有少量发散,换套无解,与音量无关。寄回去和杰长老交流确定样机阻尼混响仍不够合适,外加中高频微暗稍闷,声场比较窄,滤网也有影响,遂不展开样机,聊聊后一副巡回用正式版。

正式版声场边沿已不再发散,横纵也拓宽了,即便手机上低频的量和弹性也比样机好,样机最短的板补上了。CD密度大于3台便携音源同音轨转录,NS1最为自然流畅真挚;切换M2pro/LP5g的LO,NS1密度不至于明显提高;切换dr100mk2/M2pro的LO,NS1密度提高的幅度略大于gr07x,两者解析差距比料想的小,NS1单元素质挺不错。DR100mk2对比PO及LO到便携耳放,差距基本在瞬态、动态和声场上,其他方面倒不大,DR100mk2做解码端尚不足以喂饱NS1的密度。

28~32欧塞子A7直推普遍不那么自如,两端延伸也有些影响,20欧以下更合适。楼主偏向手机直推入门塞方便轻装出门,抽空拿起来听两首、没空享受也不占口袋。Iphone6/7、S7比一般安卓手机表现好,不晓得魅族pro5等"音乐手机"NS1上如何。

煲开的NS1对耳放依赖有所减少,手机端变得更流畅一些,主要靠音源和解码支撑通透自然的优势。私以为NS1最可贵的并非在LP5g和台式系统下还能展现更高的素质,而是总谐波失真水平低——这是展现录音质量与通透自然特性的根本。




【变奏】

彻底煲开后,正式版也更容易把握总体特征,周末便可坐下细细品茶赏乐了。单曲部分主要从音乐类型和录音回放角度把握NS1的水准,总结则基于NS1自身特点描述以展现不同视角,不妨各取所需。


古典:

版本:Emre Sabuncuoglu《The Four Seasons, Spring, First mvt, by A. Vivaldi for classical guitar》http://t.cn/RSLsIGJ
演奏:Classical Guitar Solo by Emre Sabuncuoglu

一首四季的春乘上周末的乐律。音轨码率有限却相当干净,能够展示这把古典吉他的主要质感特征。古典式的共鸣更饱满、独奏的层次感也更强,尼龙弦更蓬松,限于音频泛音体现得并不那么完整,分离度也差些。

NS1整体弹性、瞬态还可以,厚度稍欠,泛音不够灵动,质感同价位相对忠于录音,也比较有空气感。


美国民间吉他音乐人及作曲家John Clarke对吉他演奏自有一套见解,以融合古典吉他与民谣吉他的独特方式,使普通原声吉他的演奏更富有艺术性,不论技巧或音乐本身:
Klassik / John H. Clarke《Prelude (BWV.846) By Bach》
类型:Acoustic String,Spanish Guitar Solo
专辑《Classical and Spanish Guitar》

平均律C大调一段赋格前奏改。开声便透着一缕阳光,整首音色偏暖。John更注重整体流畅并非像Emre侧重表现细节技巧,毕竟前者定位演示视频。麦克风离吉他较远且有一定角度导致吉他听起来不太宽,但有室内空间反射形成明显的包围感。

NS1细节挺清晰,声场相对有限,弦的力度和共鸣厚度还不那么到位,质感上仍能体现这份鲜活,也比较细致。


Klassik / John H. Clarke《The Most Evolved》
类型: Acoustic String + Drum
专辑《Acoustik Guitar》

吉他、大提琴、弗拉明戈箱鼓各一,也是Clarke乐队街头表演惯用组合。
NS1下木质箱鼓仍稍微欠点弹性,提琴的颗粒感少点,这首需要一定的纵深,一旁提琴NS1下显得不够立体。整体的分离度比较清楚,声场还不够开,弹性和扎实感比较好。


Klassik /《Suite No. 6, BWV 1012, In D: Prelude》
版本:《J.S. Bach: Suites for Solo Cello》[BMG1997] RCA / Victor Red Seal
作曲:J.S.Bach
演奏:Janos Starker
混音:Tom Lazarus,in USA
+
Klassik /《6 Suites (Sonatas) for Cello BWV1007-12, Suite No.6 in D major, BWV1012: Prélude》
版本:《J.S. Bach: Cello Suites 2, 3 & 6》[EMI1995] Angel Records
作曲:J.S.Bach
演奏:Mstislav Rostropovich

类型:Classical Chamber String Solo

大无六段演绎方式繁多,不乏个性独到者。
斯塔克运弓带有很强的张力,足够真挚的系统上这份质感相当抓人,比罗斯特罗波维奇更富有节奏和能量感,擦弦的硬气要多一份。罗斯特罗波维奇运弓相对要稳重内敛,手法更柔韧,不像斯塔克强调弦上的力度,腔音也因此被烘托得稍润。
聆听大无很容易令人沉静,罗的录音带有一种自我诉求的静谧力量;斯塔克更加坚毅,表示拿来制怒很管用。不知Liniker、Abel两位古提琴先驱是怎么诠释这部18世纪作品的,也不确定Starker比起其他演奏家是否至少在理念上更接近三人意图。几盏佛手入口,又沉淀了些许念想。

这个级别录音NS1的素质比较有限,CD下还不够通透,限于素质细节有点糊,厚度和扎实感较欠,但整体依旧比较安定细致不拖沓,低频有弹性下潜还可以,颗粒感少点。

正式版量更多的同时会稍比样机混一点(也导致低频不如样机通透 但质感影响很小),带几分干涩但不如GR07几分糙,GR07x密度和清晰度更好而偏干薄。AM850的低频下潜和弹性好点,可惜残响过多也比NS1混同时不太均衡。er4s颗粒感更足而残响偏少,exk相对自然安定些。


Klassik /《Gallop From Orpheus In The Underworld》
类型:Symphony,Brass wind + Percussion
专辑《King of Brass》[EMI2008]
演奏:Harry Mortimer

维亚纳、圣彼得堡、辛辛那提、卡拉扬时代的EMI是楼主比较常换的口味,各位不妨推荐各自喜欢的版本顺便侃一侃。这次为铜管+部分打击,正好补充下管乐。总的来说,管乐相对依赖中低频厚度、扎实、通透和力度以体现质感上这份光泽。

CD下,NS1密度上不足以展现这个录音,细节略糊,颗粒还算均匀细小,不会像某些塞子到了管乐尤其铜管细节莫名”片状化”,至少振膜能量分布比较均匀。打击部分残响可以多点点更接近录音。

AM850更有光泽感,中低频量的衔接也要好些,但是整体偏、混残响也过了,称不上更好,NS1至少更清晰。GR07x密度更好、细节也更清晰,动态稍逊、声场差距同档次,量感不如NS1均衡,中频厚度不足,本首整体与NS1未拉开预想中的差距。


Klassik / 安志顺《老虎磨牙》
类型:室内打击乐
专辑:《中华鼓宴》
演奏: 中国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
录音:李小沛

锣鼓、锣、镲、五音木鱼、双铛锣、还有个类似快板的打击乐器靠铛锣一侧(叫啥求破)呈环状排列。

得益于相对凝聚扎实的声底以及低频量感增加,NS1各个结像比较稳定清晰不大散乱、整体有些气势;力度和鼓的余振不够充沛(余音有点散),和GR07x、ER4s同样余振收快了。低频有点混,锣、镲齐奏分离度不太够,整体分离度还可以。声场不够入门级通病,不知TFZ King如何。


NS1调音于几副塞子间较为自然,若可以稍微再改善低频混响、残响又保持目前的弹性和通透,使低频整体更"齐稳",千元内会很有竞争力。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28 1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
本帖最后由 ew9612 于 2017-5-29 09:57 编辑

【OST】

《Never on Sunday》自转:https://pan.baidu.com/s/1bNw1s dnmj
类型:Light Country

专辑《Poetry of The Dream》
版本:[NipponColumbia1991] DENON GES-9713
演奏:The Gene Cosmann Orchestra(L.Douglos+C.parman+F.Tavere) / Nordisle Bois Orchestre(J.Bettis+R.Carpenter)

美式乡村风,改编自1960年《Never on Sunday(痴汉艳娃)》电影同名主题曲 http://music.163.com/#/song?id=1764584。
金萨克斯 口风琴 木琴 吉他,录音整体较明亮。
台式NS1下泛音不够丰富,和GR07x硬素质差距较小。后者处理萨克斯音色要暗些,木琴不如NS1灵动。总体比07x接近录音而密度不如。
云村找了几首乡村人声听上去氛围不错;布鲁斯中低频氛围感估计一部分人会觉得不那么"足"。


OST / 《Feeling Heart》《Free and Dream》
类型:Orchestral Quartet

专辑《Pure3 Feel Classics ~Naoya Shimokawa~》[F.I.X.Records2017]
原曲、监督:下川直哉
编曲、混音:小林俊太郎

Anime音乐改编企划"Pure"(不插电)系列第三张,第二张日式Jazz,第一张人声。本次为室内乐风格,由原作曲下川直哉与古典音乐家及钢琴教师小林俊太郎二人合力完成。

提琴有着很不错的空气感与质感呈现,但钢琴的指法不够灵活,力度也稍欠,与其说柔顺不如说流畅不足,实在可惜。其它乐器演奏总体可圈可点。自然乐律带出无数过往动画情景台词使楼主的IMAX全息环绕沉浸式脑放全开233。四重奏层次感挺好,若用竖琴、三弦、木琴、三角铁等丰富和声也是不错的选择。

NS1整体比较凝聚扎实,提琴间层次清晰带些空气感。F大调下厚度稍不足,声场需要再宽些。MS900多一份悠扬,中频质感相对不如;AM850整体还行,大提泛音问题不太大;gr07x调音不那么合适密度较好,gr07不插电乐比较勉强。
附:
《Feeling Heart》原作,游戏<To Heart>OP,原唱仲司雅美。http://music.163.com/#/song?id=629958
《Free and Dream》原作,原唱Suara。http://music.163.com/#/song?id=643957


OST /《メインテーマ(Main theme)》
类型:Symphony Orchestral Overture

专辑《Granblue Fantasy Original Soundtrack》[Cygames2014]
作曲、混音:植松伸夫

碧蓝幻想游戏主旋律,采用了一个完整的交响乐团结构。竖琴、长笛佐以雪橇铃的1分钟前奏A;小提琴组、短笛+长笛组、单/双簧管组、巴松组、小号/长号/圆号铜管组交替完成BCD及变奏;大号、低音提琴负责低音线;打击组包括小鼓、定音鼓、大鼓、大镲、大锣。头两遍没听出被大号盖掉的定音鼓,整体也比较混,灌录质量不太好。

入门级回放管弦齐奏通病都很明显,这类曲子低价位上主要看整体缩减后是否还算规整、不太糊、各个乐器或声部有起码的分离。NS1应付交响组曲也比较困难,舞台整体被明显混缩,厚度、力度、动态较欠,解析不太够呈现乐器组的细节。不过大致形体相对安定,几个组的分离和乐器间的规模挺明显。

GR07x动态差不多、声场差距不大,虽然高频延伸明显一些但能量分布不如NS1适合现场乐。ms900和gr07瞬态不如其它几副,合奏层次感和细节清晰度较为欠缺。AM850低频会厚实一点,清晰度和低频失真控制不如07x,印象中这部分仍比GR07bass好一些。


OST /《Journey to Kalimdor》
类型:Symphony Orchestral

专辑《Echoes of War》[Sony2008]
演奏:Eminence Symphony Orchestra
+
OST /《Heart of Pandaria》
类型:Acoustic + Electronic,Chorus

专辑《World of Warcraft: Mists of Pandaria Soundtrack》[Blizzard2012]
编曲、混音: Russell Brower, Neal Acree, Sam Cardon, Edo Guidotti, Jeremy Soule

WOW的原声配乐一部分是电子管风琴的杰作,部分乐器的泛音不够自然。暴雪的灌录质量不差,两首都比Granblue那张清晰立体,NS1各乐器组也更通透清晰扎实。宏观上仍不够饱满充沛宽阔。

300-800价位挺不错,和800-k元出头间互有优劣,主要是密度解析稍逊,整体平衡性仍有些优势,高频某些人可能希望再多一分亮泽,也会导致某些齿音不够圆润,看需求。

For Azeroth!


Voical ACG /《The Final Decision We All Must Take (2EM33)》
类型:Acoustic + Electronic,Chorus

专辑《EVANGELION:2.0 YOU CAN (NOT) ADVANCE Original Sound Track》

瞬态不粘也不大拖沓,结像和层次感比较稳定、能量较均匀,称不上充沛。NS1并非强调气势、动态、声场的类型(非调音侧重),这几方面在千元内倒也不差,扎实感同价位不多见。

gr07x动态、声场、解析与duke差距比较明显,密度差倒不大。exk声场较其它素质方面稍短,声底扎实但欠点厚度,除高频毛病和中低频能量分布略不足总体更自然;er4s更通透、宽阔、有力。


这类比较强调动态的音乐云村变得软趴趴的还有点混,本地海贝无损会比较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5-8-13 02:2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