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T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耳机的“糊”与“不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10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香港
前面发的一个帖子令大家讨论到了耳机的“糊”,我觉得这个可以拿出来单独讨论一下。不喜欢这种“糊”的玩家,秉持的理念应该就是“HIFI”的本意。这里先拿人声来说,我听过的一些高解析的系统,人声在那里面感觉就是一条声带在振动,有一种沙沙的、毛毛的感觉,非常骨感。但是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人声不是这样的,谁能听到对方声带那种振动的感觉?为什么,因为我们的声音由声带振动发出后,又经过了喉腔和口腔的共鸣,所以真实的人声听起来就是有些“糊”的,这是各种共振和混响造成的。所以,太高的解析人声是不耐听的,需要一些糊来模拟喉腔和口腔的共振。如果糊的恰到好处,反而可以让人声听起来很真实,就是日常听到的那种感觉,而不是一条声带的振动。所以我觉得一些所谓的“糊”耳机,反而人声听起来很真实、耐听。下面说器乐需不需要“糊”。其实很明显,演奏家为什么喜欢在大空间的大厅里演奏,因为有共振、共鸣,而在空旷的露天操场上,演奏的声音是要打折扣的。所以,器乐也是需要一点“糊”的,只有把“糊”做的恰到好处的系统,声音才是真实、耐听的。那些把声音还原为骨头架子的系统,只能拿来干活用。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这个议题还可以再大一点,就是“HIFI”需不需要染色。我觉得是需要的,染什么色?染色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共振、共鸣、混响,只有这样,声音才接近真实,否则听起来很透,但是非常不自然、不耐听,反而不HIF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繁花天际 发表于 2017-10-10 15:45
感觉无力吐槽 只说一个 解析高和人声耐不耐听没什么关系

要耐听就得用“糊”来润色,而“糊”就得牺牲一定的解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如果去音乐厅听演奏会,你就会发现,在音乐厅听到的现场的音乐声,那真是糊成一大片,这个声音如果是耳机里发出的,估计吐槽声一大片。为什么现实中的共鸣、混响,在耳机中很多人就不能接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0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tpenguin 发表于 2017-10-10 16:49
为什么解析高就能“消除喉腔的共振”,解析高不是更贴近录音室里的人声吗,怎么会不像生活中的人声

这个我的知识无法解释,我只是说我的听感,有一类(不是所有)高解析系统里的人声就是声带振动的感觉,我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有些人说的颗粒感。而有一些所谓的“糊”的耳机,虽然伴奏乐器蒙蒙的,但是中间的人声就是感觉和现实世界中听到的感觉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1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一叶孤帆 发表于 2017-10-11 11:32
追求最真实的原因的人不知是什么心态,只要耳机出来的声音好听,你喜欢就好啦,非要什么真实声音,病态。

好听和耐听是不同的层次,矫揉造作的声音有时候也会很好听,但是不会耐听的,耐听的声音不仅好听,还得接近真实,才可以让你长时间的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一叶孤帆 发表于 2017-10-12 09:40
听音乐不是为了好听,愉悦身心,那是为了什么?

那么请问好听的标准是什么?好听有标准吗?我觉得好听的声音也许在你耳朵里就是垃圾,你觉得好听的声音也许我不能苟同。那么做高级音响的人可不可以以自己的听音喜好为标准来做呢?显然不行,好听没标准,但是真实的声音是有标准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_天行健 发表于 2017-10-12 19:28
很显然楼主把高频多高频过亮和解晰高混为一谈了,

而真正的解晰好而达到的细节丰富\泛音丰富带来的松香味 ...

k240s加胆机,好像达不到你说的这种素质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shengshting 发表于 2017-10-12 23:30
现在的烧友动不动就喜欢抛个理念出来,真是语出惊人。 明明不是音乐科班出身,偏偏要去谈及专业性的声学处 ...

20楼的回复是位专家,他的解释我很认同,真实的糊主要是声音的衰减造成的。我不专业我承认,因为我确实说的都是主观感受,我说有两种声音风格,一种是伴奏乐器清晰、硬朗,但是人声颗粒感太强,另一种是伴奏乐器略显朦胧,但是人声真是耐听。这两种做得好都好听,但是第一种听不长,会累、会腻,第二种可以长时间聆听而不累。我不反对解析高,但是高过了就成科学仪器了。英文中的仪器和乐器是一个词,instrument。好音响其实是应该是一件乐器,但是乐器如果做过头了就变成仪器了,那就失去艺术性了。所以对于高级音响,解析不是目的,如果解析过头了就得刻意的去做一些糊化措施增加音乐性。什么是音乐性,我目前认为就是用糊来模拟现实世界中的高音衰减。最后强调一下我不是在抛理念啊,这个论坛名字叫耳机大家坛,又不是叫耳机专业坛,我一个非专业者为什么不能和众位票友们探讨一下听音感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shengshting 发表于 2017-10-13 17:55
20L是不是专家我不清楚。我只能说耳机没有办法分辨什么是乐器,什么是人声。有很多乐器和人声是有重叠区间 ...

谢谢你的推荐,有机会我去试听一下。碰巧看到20楼的哥们发帖介绍自己的播放器,他就是用糊来模拟声音的真实感,可以去看看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3D3&mobile=no
他上传了两个音频,可以听到音乐糊了一点以后,确实耐听了,把味精去了不少。个人觉得解析高了各方面都会好,只有一点不好,就是遇见味精碟或者那些追求颗粒感,口水音的碟,耐听度会下降,尤其是听人声,所以听这些音乐,就得拿胆机和线材来糊化。不明白这些发烧碟既然是做给高档器材听的,加那么多味精干什么。个人觉得雨果的人声很耐听,就是因为他录的人声就不追求那些什么颗粒感,口水音,演唱者应该是离咪比较远,所以反映出来的是经过喉腔共鸣后的自然的声音,不用在器材上做任何补救就可以长时间聆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香港
一之濑夏 发表于 2017-10-23 06:03
我觉得包括你在内的很多hifi党都对录音领域的误解很深。。。
hifi党所说的录音,其实是将录音和混音给混 ...

想知道最后为什么要对声音做那么多处理,流行音乐针对手机放音做一些处理和提升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发烧碟片也去大力作假,结果就是在发烧器材里听感不自然,必须用胆来掩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9 18:2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