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数码声and模拟声】的探究与狂想之旅~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9-2-21 2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
jimguo 发表于 2019-2-21 22:43
玩专业唱片的厂家准知道现实里个人烧友用户多数永远烧不到一定水准。所以应付这种细度的唱片弄个CD就足够了 ...

本身数码就不是大厂能放开的,说什么数字音源,基本都是网上的下载的免费资源,是否是真的无损都要鉴别下。靠谱的也就是流媒体,但是还是有点贵。lp和cd虽然不咋地,但是每月买点碟子存起来,哪天想听了就那可以拿出来听听。而且现在流媒体靠谱点的很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9-2-21 23: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好贴 学习了 写得 评论的 都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9-2-22 11: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省温州市
看到数码声和模拟声标题,想到现代声和过去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2 15: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和连贯性看似“违背”,更想是数字,更像是堆砌,但也是自然的一面。我们所谓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自然,自然的不同面,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只是,在用一面体现另一面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另外的方法,并且和保守派开始了争论。


模拟和数字,其实有很多面,但是感觉方面,我们总是注意最明显的,其他的不同,就用仪器等方式,延伸我们的感觉,那么这个最明显的维度,是引发是非好坏的核心,绕开这个维度,对于灵活可变的数码方法,其他维度的改变,再怎么也仅仅是为了,创造更好听的数码声而不是模拟味。


争执的来源总是基于一定意义上的事实,但是维度不同,事实不同,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经常出现,在问你吃饱了没有和今天的饭菜是不是太咸了两件事情上,似乎没有共通点,但是经常也被拿来作为狡辩的弹药。


抛弃争执,让我们看到更多,人类的感觉,其实范围相当有限,我既不能看见X射线,也不能听到超音波,在纯粹五官的辨识力范围内,在其中听感这个更小的范围中,我们七嘴八舌,时不时也引来了非听感的,所谓的脑放部分,有可能是价格,有可能是参数,有可能是品牌,有可能是外观,但是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又可以反作用于听感,一切的关联性就是那么神妙。


这里扯一个其他话题,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出现“终结者”?会不会出现“骇客帝国”,我理解是完全有可能,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论述。


其一,人们大都深爱自己的子女,为其付出,人们也都深爱自己的作品,为其倾尽全力,人们经常说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团队,就像自己的儿女一般,这是一种感情的表露,而伟大的作品,多半显有灵性,但是人们还是会惯性的人为,作品是作品,儿女是儿女,一个是物,一个是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心”造“心”,进而创造智慧?


你说人是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黄河不死心的动物,把不理解视作不可能,当然,还是因为有界的存在,我们看不到天才画家的作品里面的东西向我们走来,当然,当载体不同的时候,比如作品是机器人,我们怀疑机器人智慧的究极程度,但是我们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一些。


现在的顶级机器人,什么下围棋的,还有可以作画的,它的自主意识,实际上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为什么?因为设计者惊讶,而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控,我们的思路和预期,似乎已经稍微被突破,敏锐者看到趋势,愚钝着掩耳盗铃,此其一。


其二,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当然,很多人知道他那只猫的假设,不过爱因斯坦还是名满天下,光辉或多或少遮盖了另一些天才,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一个诺贝尔得主是怎么“创造”出另一个,或者另外几个诺贝尔奖得主的,这个后面来说,比如卢瑟福就孵化了一堆出来。


1943年,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做了一系列演讲,旨在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并集结成书,一个叫沃森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深受启发,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196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本书叫《生命是什么》,这就是一代巨匠“生”出下一代巨匠的某种意义上的奥秘。

薛定谔的演讲,跨度很大,虽然他是物理领域的专家,但是开始的部分,确实在讲DNA相关的事情,然后跳跃到了量子力学来用以解释,其实作为严谨的科学家,这种跨界的玩法,多少会有点被喷“无知”的概率,但是毕竟是薛定谔,所以还好,普通人就惨不忍睹可想而知,书中也有讨论宗教和神学的部分,基本上包罗万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薛先生演讲的根本目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越来越细化和深化的分科,导致了离散,无法统一整体,所以,才冒着被嘲笑的风险,来试图跨界,来试图完成整体的拼图,回归到最初的研究目的上来。


那么在书中,薛定谔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的五官是一个接收器,但是只有大量的样本量,才会引发五官的感应,进而为产生分别心打下基础,他用了四个充满“假象”的试验来做例子。


中国有句固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是这个道理的引证,那么也就意味着,积累与离散是有莫大不同,二进制体系下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用前文的推测,可能在另一个维度不是二进制,而是线性的,连续的,那么机器人的那份灵性,就有可能出乎人类的预期,突然就有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那是时候,可能我们还完全没有准备好对应,他就润物细无声,或者突如其来乎,但愿,一切安好。


网上有段手工黑胶碟制作视频,当然应该有很多,我看了其中之一,很有意思,先挤出一定质量的黑胶,他们拿在手上,像个面团,当然是黑的,然后放进那种类似做华夫饼的机器里面,贴在磨具上,加压,加热,然后成型,取出来后去多余的边角料,就变成一张唱片,一团胶变成一张唱片。


我曾有个很可笑的想法,黑胶磨具的制作,磨具上是类似01010这样一个个直角坑,只是深度不同,还是类似于山包那样的曲线坑?或者本来是曲线坑,但是也可以类似数码的方式,搞一些直角坑替代?


后来我用自己的思维嘲笑自己,因为声波飞行员的一期节目中,提到过黑胶的标准,其实是有一定宽容度的,坑形态所代表的信息不同,但是代表同一个信息要素的坑的形态,是有一个范围的,也就是意味着不用那么准确,才可以兼容,不然黑胶用唱针早毁了,而且应该封装在真空容器中避免各种外界干扰,但事实上很多老唱片几经波折还能响的不错。


所以没有直角是绝对直角,即便是直角,磨损以后,在范围内还可以用,但是用黑胶倒过来做母碟再刻录黑胶,就是有损复制,这个和数码的无损拷贝完全不同,所以有什么所谓,什么角,只要在允许范围内。


数码拷贝就可以无损复制,好牛逼哦,实际上是有损的,只是损了一次以后,后续不改变制式就似乎无损了,那么最牛逼的记忆体是什么?就是人类记忆本身,但是记忆经常会出错,会模糊,会不准,但是也有准的时候,也有让人惊讶的时候,这就说明,这个东西可控性似乎不高,但是确有其可能。


这里有个悖论,当你看到一个美女,很诱人,你转过头去,或者干别的,心里想,我不再想她,我不再关注,但是其实你更关注了,虽然五官不起作用,但是思绪却断不了,所以这个方法隔离是不管用的,当然,好看就是给人看,人家整好看就是喜欢别人看,为什么要尝试隔离,也完全没错。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9-2-22 16: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静安区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1 23:04
所以,其实模拟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观测力衰减,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相对于数码,可能不够无损,可能不 ...

这不就是傅里叶变换吗?模拟信号也是调制过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9-2-22 17: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jimguo 发表于 2019-2-21 22:43
玩专业唱片的厂家准知道现实里个人烧友用户多数永远烧不到一定水准。所以应付这种细度的唱片弄个CD就足够了 ...

DDA的情况下,LP降格降得比CD多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1: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通过有限实验,整明白线材的奥秘,进而可以推导更多假设,另外,我音乐觉得线材和数码与模拟有关联,但是毕竟风马牛,讲不出来具体,如今也有头绪,待整理细说…

IMG_9332.JPG (192.56 KB, 下载次数: 80)

IMG_93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22: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先发一张由感觉反推出的假设原理图,这个纯属自创,但是确能够解释我听到的种种不同,我试过很多场景,但是暂时还没有失效。

这里旨在探索数码声与模拟声的区别,之前提到的衰减理论,这里进一步,试图更形象的说明,实际感受细节,差异,区别。

文字部分后续补上,未完待续…

IMG_9381.JPG (545.21 KB, 下载次数: 79)

IMG_938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9-2-26 21: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美国
现在电影以胶片拍摄的越来越少了,像70mm IMAX胶片电影更是稀有,不过效果太震撼了,完全不是其他数字电影能比的。怪不得有人坐飞机去也要体验。

音乐的话基本上如果原始是模拟录制master的话肯定是模拟介质LP播放出来的效果最好,原始音乐是数字录制master就是数字CD播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9-2-26 23:2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新疆乌鲁木齐市
完颜阿骨打 发表于 2019-2-25 22:08
先发一张由感觉反推出的假设原理图,这个纯属自创,但是确能够解释我听到的种种不同,我试过很多场景,但是 ...

作业很认真,100分

说我的观点,理想情况下数码声和模拟声是趋于一致的,但现实是不理想的,数码化不能无限制取样,数模不能无损转换…模拟介质也无法完全模拟真实…各种物理器件都不理想,所以这两种介质出来的效果差异明显。再加上制作流通中的便利性和成本稳定性失真等等等,到用户手上,总体而言数码超越了模拟,但是个别方面,模拟存在优势,完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粗细,有多股的丝,分粗细,有无氧铜丝状的,一个规格。买了一堆可以螺丝固定的RCA公头子,倒是很方便接上线,然后就开始玩了,因为其便利性,很容易做出多样性改变。


这些东西倒是很便宜,包括后续买的几种银线,铜镀银,铁线,铝线,等等,有些材质还没有到货,暂时只玩了铜和一部分银。这一大堆东西,也才不到一根铜彩中端线材的价格,但是花样玩法就如同万花筒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整出来的线,有一部分还颇为有意思,比较好听,有些就真一耳朵否认了,不过这么强烈的脾气,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我一般是把4米线先一分为二,做一条信号线,然后在一个声道使用,然后系统两个声道不一样信号线,DIY线对比绿联最便宜的那种信号线,对比完了再把线材再对半分,变成41米的,再做成标准一对信号线。


试听时候,还有一种方式,单独开RL906监听音箱的一边,不得不说,这个箱子最大的优势居然是可以简单的开关,这个对于对比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非常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各种玩法及感想,最终回归到我那张手绘的A4歪理上,再引出结论。


首先,我听出了无氧铜的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辨识,一侧更亮,清晰,一侧则暗,浑浊,这个是2米的线基,直接头尾接RCA的结果,后来我把线基对分,做成信号线,长度缩短,造成差异的“效应”减少,但是依旧可以分别出来。


有人告诉我,线用久了掉头,声音会不一样,因为煲线原理,电流通过时间长了,线体内部分子排列改变,当然,我来回反复,频率比较高,我听到的是本身的固有差异,这个随时间改变,我没空试了,理论上讲,我的器材组合随时变化,没有久的可能了。


无氧铜方向性的识别,给我了一些信心,毕竟这个比单晶铜的特性,要隐藏一些,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我的耳朵具备了识别足够微小差异的能力,可以为我的进一步探索做支撑。


其次就是单晶铜,那么3组维度,一个正反,一个粗细,一个棒状或者多股,下面就分开来说说,只说最主要区别点,因为应该还要细节区别,但是需要呈几何级数的试听对比,才能找出来,或者把线材放在超大系统上,去放大这种差异,便于寻找,但是不论精力还是技术,都不是我的优势,我就不折腾了,因为我只想一窥究竟,但是不想深入其中,况且就是听出这些比较表显的差异,我也来回尝试很多次,以致于短时间内来回对比都有点想吐,精神疲乏,所以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就挑重点表述一下有意思的趋势变化。


首先是正反,这个很容易区别,但是哪个是正,哪个又是反,就靠你定义了,怎么都行,一个方向上听起来,是亮的,清晰的,一个方向听起来是暗的,浑浊的,怎么和无氧铜类似,对,就是类似,但是不同,这是一个基础趋势,但是单晶铜,对比绿联,似乎总是在其两端,不是明亮、清晰有余,就是浑浊、暗淡有余,到不了中点,左右摇摆,这种现象,后面还会在数字器材和模拟器材的环节说到,非常有意思。


一正一反呢?哈哈,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以为几乎同等长度是对冲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事与愿违,正反搭配的单晶铜,不论是棒状的还是丝状的,在一个方向上,清晰、明亮更多,但是暗淡、浑浊有之,在另一个方向上,浑浊、暗淡更多,但是清晰、明亮有之,很矛盾,两种特性共存,但是没有对冲,可以听得出来,额,这个太神奇,感觉是有点穿插,所以没有正好对撞掉。


其实我应该用4股线基,一边两根,做对冲,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对冲,但是可以再次进一步细分,构建出新的声音,虽然还是有方向性,但是那么做应该有一个更新维度的特点出现,但是基底还是存在。


基底是什么?就是火锅底料,或者火锅汤,市场上很多线材,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特点是建立在类似声底的基础上的,没有底层建筑,怎么建立空中楼阁?有了基底,我就有了信心,知道了至少大概的方向,方向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出来的,但是有了一就能有二,如果连个样子都不像,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就只有拉倒,所以基底让我很兴奋,至少背景的路子对了,各种基底,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各种风格的成品线,不论DIY还是厂线。


线材有个集肤效应,同时平行两股线在很接近时候,传播同向电流,还有个啥效应?对了,叫邻近效应,所以人们利用多股线材增加表面积,扩大集肤效应的效用,那么表面积怎么增加?


方形导体,杜兰线那样的,扁扁的长方片状结构,很大表面积,而且不需要考虑我说的第二个效应,因为那个效应会让电流集中在两个导线相近的一侧,反而抵消了增加表面积的优势,并带来其他困扰。


那么多股也是一个增加表面积的方法,但是这样会产生第二个效应,尤其是一束里多股,还有好几束这样的,那么束与束之间的屏蔽就更重要了,有时候距离屏蔽比金属层屏蔽更好,所以线就很粗,很轻,里面是棉花类似物质,额,空心塑料管,什么的,等等,然后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一系列著名品牌宣传的超级屏蔽了。


那么我这个散线基,因为我不把它们扭在一起,那个效应就几乎没有了,因为两股线有时候距离好远,也没有金属屏蔽层的困扰,当然,什么PEPVC的屏蔽层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条件有限,就这样,集肤效应,那么棒状和多股的差异,我可以做到对比试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这种简陋的方法,实际上参数比较少,比较“可控”,怎么叫做可控?就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试验出需要趋势,同比下的趋势,就够了,我也不做线,我也不玩厂线,我就了解一下就走人,我需要最基础简单可控的试验方式,而这些简陋的线基与接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其次是粗细,粗细很有意思,细的亮一些,粗的暗一些,细的清晰一些,粗的模糊一些,这个猜测是电流在导线内不走直线造成的,因为横向宽度,带来的耗散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用新英火牛,功率小的和功率大的,只要电压都符合要求,同一个界面下的声音,和线带来的差异,非常类似,对,参数上不能看到差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耳朵可以听到,我注意到了这种问题,以及其相似性,在理解其他场景下的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快搬出来比照,进而有一定概率可以加速理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波有横,有纵,你化不同波的形态,就知道这个差异了,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我们总说光速最快,好像声音总是委屈一样的,其实不然,我一只手蒙住眼睛,就看不见光了,光被挡住了,也可以说它被极大的减速了,如果减速的趋势强大,可能穿透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如果虽然减速,但是还有速度,始终还有一丝,那么无数时间后,会有光子穿透过遮蔽它的介质,但是那么少量的光子,眼睛能识别么?你能等到无数时间之后么?


被减速的光,被你看见,慢慢经过一个介质,再出去的场景,不要想了,人眼的识别范围太窄,只有仪器可以做到,我不止看过一篇科学报道,人类已经成功降低光速,那是试验室里的事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


然而声音,则是依赖有形介质的传导,百度上的一些数据,铜(棒) 3750m/s,大理石 3810m/s,铝(棒) 5000m/s,铁(棒) 5200m/s,冰 3230m/s,海水(25℃)1531m/s,空气(0) 331m/s,冰比水硬,所以水里速度慢于冰,不过也很快了。


光有点渣渣就不行,所以人们研究出了声纳这个玩意,如果速度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那么声音也就很快,有多快,可能超了光都说不定,毕竟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戴上紧箍咒。而骨传导能不能算是声音非空气传播的一个运用,贝多芬那个故事,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虽然耳膜用不上了。


再次,是单股和多股,多股降低了集肤效应,提高了传导效率,差不多直径的对比下,多股声音更亮,因为决定高频的一部分电流更快抵达了,而单股更圆滑一些,因为每个多股的细小单股,都是一个单股,但是它的亮与暗,清与浊,并存,多股就是平行的强化了这些要素,让其重复出现,所以质感就更胜于单股。


同时,单股因为横向宽度,能力传播时候内耗增加,高频段的电流没有细小多股的跑的快,亮度也就不如了。但是,单股有个什么特点?饱满,圆润,有弹性,因为他是一体的,是一根的,没有重复,没有锯齿,就是一个球,声音圆形的,润泽的,有弹性的。


有人说这种弹力球感觉是鲜活度好,额,你听听模拟器材,或许这个概念的认识就变了,当然,理解方式不同,定义也不同,类似情况很多了,多股就是细碎的,搞得质感很强,似乎有超高解析,有微动态,似乎非常能够烘托纹理,但是其实就是重复感。


那么换一个方向,这两个线又有什么差异?单棒的朦,但是还是比较圆润的朦,相对凝聚,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朦。多股的朦,就比较散而不成球体的朦了,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自由散漫缺少形体感,这个很有意思,和亮的那一侧完全相反过来,这种能够提高传导效率的结构,反过来的时候,居然是衰弱态。


或者说是强化了“反派”电流的传导,什么是“反派”电流,随机创造一个名词来说明罢了,就相当于反派角色翻身做主了,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风马牛,但是也强调了同一段路径,正反走向的迥异、相悖情况。


那么,能用图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用文字,因为越说越说不清,下面给出几幅图,来说明上述几个区别产生的感受形象。


好了,有了图这个道具,就方便很多了,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相对性,如果工作中其他的参数一样,但是在甲公司工资每月6000,乙公司工资每月6500,其他都一样,假设,什么工作内容,地理位置,加班情况,人际关系,假设,你现在在甲公司,会不会毫不犹豫去乙公司?


因为只有一项不同嘛,所以我们整天看参数高多少,其实相对性很多时候决定大问题,只要有相对就好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是我们喜欢扩大相对,某种意义上,乙公司给你60016500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假设除了钱不同,其他都一样,且丝毫没有放弃成本,当然另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差异,但是我们似乎把什么情况都看成了需要加大差异。其实银的导电性不比铜好太多,但是比锡,比铁好太太多,也就这个相对点,对了,银、铜比金的导电性好一些不很多,但是差距比银铜之间大一点。


第二,高频喜欢高速公路,为什么镀银铜声音感觉有些频段脱节,我试了一下我那个线基,声音由HD650的深沉变成Mpro的亢奋了,因为高频段挑剔路况,先从镀银层走了,如果镀锡,那么因为锡导电性与铜差异较大,估计,就不那么好走了,实际上绿联是镀锡铜。


这里说到绿联,我觉得它声音好正,虽然不是纯粹无氧铜,但是相对自然的衰减感,平衡性都很棒,虽然不一定是最拟真的那个状态,但是我觉得厂家多半是调整好参数性能后才生产的,毕竟那么大的量,就像苹果的小白耳塞一样,总是要一个万金油,所以从绿联起步,你可以对比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这个参照物很不起眼。


那么单晶铜的高频一定也走的更快,银也类似了,反向的情况下,高频就走的很困难,因为反过来了嘛,反而中以及低频走的还就快起来了,就有点像顺摸鱼鳞和逆摸鱼鳞类似的感受。


第三,我之前上传的那个A4纸的手稿,说明了声音从发出到消散的时间段内,不同频段的衰减曲线(由高至低)频段高度位点与时间周期内(由亮至暗)不同时间位点的纵横相交,形成面积,而这些面积,代表了信息量的累积,产生了听感。相交产生的面积,大的听感清晰,小的模糊。那么曲线形态变化,声音感受变化,这就是歪理的基本构成。


好,我们看一下图一,无氧铜,棒状单晶铜,还有多股单晶铜,什么情况,棒状由于单一通路宽,所以横向衰减,导致曲线相对圆滑,但是高频跑的比无氧铜快,波形下垂两条曲线更陡,所以波形上方相对平滑,那么意味着你听到含高频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你画竖直线与波形相交,发现波形交点还是落在高频段,在层次1中。


那么占用了时间,自然中低频的出镜率下降,被挤占,所以你听到的声音亮,就行彗星,只有头没有尾,尾巴剪掉了,衰减不要了,顾头不顾尾,柏林之声总是像一个人,高挺胸脯,昂头走路,就像动画人物中的超人,倒三角身材,但是这里不是说低频不行,是说没有什么尾韵,全部注意力都在起初的刻画上,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在我的对比中,我没有听出“更高”的声音,我只听到更亮的部位集中在更高频部分,因为能量守恒,加之听感辅助,我觉得导体导电性差,极高频出能量到达量少,少到一定成度,达不到产生听感的阀值,自然就觉得没有那一段,暗了,但是如果导体速度允许极高频处有足够听感识别的能量,那么亮与尖锐,就是能量多少的问题。


真实情况下,很多声音带毛刺的,但是数码音的衰减问题,导致平直,所以似乎很光滑,很亮,很直接,很容易,没有那种困难才打到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有延伸,有递进,有层次,有变化,有解析,有纹理,有质感,有真实。


而数码声的器材,和某些线材,给人带来的这种感觉,真的像极了。亮的同时,还一般带有润的感觉,亮又干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尖刺薄干,那都是声音“样本量”不够下的情况,一般润,密度,亮度,光滑,饱满,圆润等等相关联。


那么多股单晶铜,怎么样?你要把它当做单一股,合成多股,单一股更细,横向传播衰减更少,但每股产生一个波形,每股都有高中低频的量,多股合成,虽然每股的量少,但是重复叠加,就形成鱼骨头梗在喉咙中的感觉了,就是强化了某一个特定频段,让所谓的“质感”更好,更显而易见。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是没有自然衰减的,所以好似细碎(多次重复产生),有质感(也是亮部分与暗部分多次重复,0101010,产生落差感叠加),但是都停留在前几个阶段,没有尾韵,相位传真耳朵旗舰信号线,声场大,质感好,还不偏高的重心,能够有尾韵,当然缺点是泡泡吹起来,结相密度就虚一点,这是各种搭配处理得当的结果,我这个单一模型是做不到的。


所以多股单晶铜,同样占据了低频的“表演时间”,还是亢奋的,甚至比单棒单晶铜还有亢奋,因为横向衰减少,那么增加多股单晶铜的股数,就增加了更多重复,但是横向衰减也强化了,所以反而亮度下降了,感觉卡在喉咙的鱼刺更宽一些,但是边缘有点模糊,没有少股数的那么锐利,干硬,再多股数,积分游戏就接近棒状了,但是增加的横向宽度,也会模糊的毁了高音,进一步毁了中音,依次消亡,最后只剩隆隆声。


单棒的单晶铜,细棒横向衰减少,亮度感要强于粗棒,这个和电源线的粗细感很是类似,没有那么锐利、明亮和硬朗,多了一份圆滑和柔情,有点像护眼灯,中间最亮,有一个层次递进,多股有点像LED点阵,太多股就像非常多LED的点阵,看起来像一个大电光源,细棒就像射灯。


那么反过来的单晶铜就高频反而走的慢了,波形曲线由原来的圆胖变的尖锐,高频好不容易冒个头,剩下的都是中低频,混,轰隆隆,其实高频是清晰度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亮感,那种透气感,决定性作用,所以用这个图就很好理解正反情况。


那么银线如何,有点类似单晶铜,但是没有单晶铜那么“硬”的个性,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银,单晶银我还没有试,普通银棒状的,一个方向很顺滑,全频段顺滑,清晰,比铜线缺少韵味,纹理什么的,要细腻,对比铜线,还是有,但是就像普通白糖和超细颗粒白糖一样的感觉,导致像泥鳅一样全频段顺滑,微微质感,几乎没有韵味。


另一个方向就是糊,类似前述情况,鼓少有形体感,比无氧铜的正反对比强烈一些,因为银的导电性更好,就像单晶铜一样,两极差异更大。


这时候如果换成银丝线,那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类似单晶铜,一个方向,超强质感,不过集中在前端,尾韵少,低频量感少,单晶铜多股和银多股,哪个强?我觉得差不多,都很牛逼,硬是要区分,银的颗粒感要稍微细腻一些,不那么硬。


但是反过来,完了,听不了,软,糊,人声鼻音超级重,鼓声完全没有形体感,只有轰隆隆,感觉全频糯米糕,废了明显,太极端,要是单晶银丝的这个走向,估计听不清楚内容了就。银线和单晶铜都难驾驭,一个是硬,一个是滑,基质就是这个特性。还是无氧铜的衰减接近自然,也容易做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里借香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形体感与气势感,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正如香水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如果不分那么细,就分前半段和后半段,那么乐器的形体感,轮廓感,都在前半段产生,什么解析啊纹理啊质感啊,后面是尾音,是衰减,是余韵,是气势,是衍伸物,是虚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信号冲太快,或者说频段分布不自然,所谓的“前味”就少,后味增加,这样乐器形体感就混成一团。


特别是几乎没有衰减的数码声,那个乐器只有音色了,轮廓、松香味、铿锵感、顿挫感,变化全无,黑胶和磁带都是菱形,两端衰减,不是金字塔,金字塔不模拟,不真实,低频哪来那么多量,人造也,稳了?稳在哪里不是稳,偏要大腹便便?不能中间发力,累计更多能量,形成安定感?所以这样看来204hydra更模拟,但是204那个泛音似乎又有点没有hydra那种中心凝聚,泛音递进的来的LP,所以各学了一半,真难学好。


我听到的数字设备,要不就是圆润,饱满,要么就是结相极小,弥散的一塌糊涂,喷砂一样的感觉,revox的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少数字设备,能有LP或者磁带的质感了,那种两端衰减,怎么学也学不像,总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矫枉过正,但是就是达不到那个味道,以前飞利浦的LHH(乐哈哈),有点像,但是还是不同,多能士做CD后就彻底“背信弃义”模拟了。


为什么抛弃模拟的追求?为了多样性赚钱?还是学不像想逃离?不得而知,但是模拟中混有数字,数字中混有模拟,组分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从录音一刻开始算起,这些混合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但是模拟设备,模拟成分还是占大多数,所以就算你想让LP表现的很数字声,也是有让数字设备表现的很模拟声的难度的。


先生,你要的东西做好了,不过我是用假象的方式做出来的,因为真实情况中并没有也不能有,是你的感官错觉,是某个角度的“美学放大”,是满足了你的需要,是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求局部,忽略整体,所以,学的不像的数字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说一个高级机线的故事,日本线,很多时候被认为高级机线,欧亚德纯银信号线,原来我买来用在小不点MK8se机器上,平衡信号线,推平衡T1,接CD机平衡输出,那个银就是纯银,单棒结构,纯度比我几十元一米的单棒银可能要高一点,比如6N对比4N,但是这种差异,你不一定听的出来,然后人家屏蔽重料,日本人喜欢追求纯粹,所以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还把线标了方向,是向着顺滑的方向。


我那时候是初烧,其实也不是初烧了,但是还是遵循大众观点,我甚至连把线反方向都没敢尝试,结果很自然,完了,全频顺滑,中频没有韵味,稳的一塌糊涂,缺少解析、空气感、质感、情感、变化感,顺的一塌糊涂,平直的声音,让我对小不点MK8se的印象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起伏的,不鲜活的,死气沉沉稳的一塌糊涂的声音,当然,这是直接接耳机,如果接音箱,尤其是大系统,声音有了多次反射后,可能会好些,毕竟耳机太直接,一点修饰、变化的空间都没有给。


一线定乾坤,一线定生死,在只需要一丝微调就到位的系统上,很可能就是真理。但是我们往往就喜欢去增加环节,引入参量,直到我们不能驾驭为止。比如那个避震,其实机壳与承载面之间,就是一个橡胶脚钉,橡胶和铜类似,容易出一个自然的声音,震动也和线的原理类似,可以间接影响系统内电能输出“波形”,就我前面说的那些玩意,或者理解为系统能量形态变化,导致声音形态变化。


其实一切就在橡胶中,因为换脚钉也是换机壳与承载面的连接,换那个通路,所以一切改变就是那里,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做,我们要整个架子,然后再整钉子,那个变量一下就复杂了,当然,这样可能是更快通向理想声音的道路,但是大动作让我们失去了微调的机会,或者说容易矫枉过正,让我们丧失驾驭力,或者都没有的话,花了更多的钱,总之,在没有玩穿脚钉学问之前,就冒进搞架子,是有赌博意义的大跃进,因为声音并不是越凝聚越真,越自然,越好听的,有时候反而需要化散开了,当然,也有这样功效的避震钉。


所以是改变带来交易,还是改善带来买卖,这个需要玩家具备足够能力去识别了,我记得李小龙的一段黑白珍贵采访中,他提到功夫是比空手道更具有杀伤力的武术,似水一样,变化无形,应对一切情况,也就是无穷的互补性。


当谈到武术对抗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抓住你的衣领要揍你,一般的解法是要设法先让他松手,这里有一些列步骤,然后再还击,但是小龙认为,这时候直接踩那人的脚,那人就松手了,这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放发,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更像水的顺势,瞬间适应变化,非常实用。


这个片段我印象很深,我们玩hifi,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利用截拳道的思想,或者说利用国学精髓,指导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有效怎么走,怎么捷径怎么走,有时和钱没有线性关系的。


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76)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粗细,有多股的丝,分粗细,有无氧铜丝状的,一个规格。买了一堆可以螺丝固定的RCA公头子,倒是很方便接上线,然后就开始玩了,因为其便利性,很容易做出多样性改变。


这些东西倒是很便宜,包括后续买的几种银线,铜镀银,铁线,铝线,等等,有些材质还没有到货,暂时只玩了铜和一部分银。这一大堆东西,也才不到一根铜彩中端线材的价格,但是花样玩法就如同万花筒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整出来的线,有一部分还颇为有意思,比较好听,有些就真一耳朵否认了,不过这么强烈的脾气,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我一般是把4米线先一分为二,做一条信号线,然后在一个声道使用,然后系统两个声道不一样信号线,DIY线对比绿联最便宜的那种信号线,对比完了再把线材再对半分,变成41米的,再做成标准一对信号线。


试听时候,还有一种方式,单独开RL906监听音箱的一边,不得不说,这个箱子最大的优势居然是可以简单的开关,这个对于对比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非常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各种玩法及感想,最终回归到我那张手绘的A4歪理上,再引出结论。


首先,我听出了无氧铜的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辨识,一侧更亮,清晰,一侧则暗,浑浊,这个是2米的线基,直接头尾接RCA的结果,后来我把线基对分,做成信号线,长度缩短,造成差异的“效应”减少,但是依旧可以分别出来。


有人告诉我,线用久了掉头,声音会不一样,因为煲线原理,电流通过时间长了,线体内部分子排列改变,当然,我来回反复,频率比较高,我听到的是本身的固有差异,这个随时间改变,我没空试了,理论上讲,我的器材组合随时变化,没有久的可能了。


无氧铜方向性的识别,给我了一些信心,毕竟这个比单晶铜的特性,要隐藏一些,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我的耳朵具备了识别足够微小差异的能力,可以为我的进一步探索做支撑。


其次就是单晶铜,那么3组维度,一个正反,一个粗细,一个棒状或者多股,下面就分开来说说,只说最主要区别点,因为应该还要细节区别,但是需要呈几何级数的试听对比,才能找出来,或者把线材放在超大系统上,去放大这种差异,便于寻找,但是不论精力还是技术,都不是我的优势,我就不折腾了,因为我只想一窥究竟,但是不想深入其中,况且就是听出这些比较表显的差异,我也来回尝试很多次,以致于短时间内来回对比都有点想吐,精神疲乏,所以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就挑重点表述一下有意思的趋势变化。


首先是正反,这个很容易区别,但是哪个是正,哪个又是反,就靠你定义了,怎么都行,一个方向上听起来,是亮的,清晰的,一个方向听起来是暗的,浑浊的,怎么和无氧铜类似,对,就是类似,但是不同,这是一个基础趋势,但是单晶铜,对比绿联,似乎总是在其两端,不是明亮、清晰有余,就是浑浊、暗淡有余,到不了中点,左右摇摆,这种现象,后面还会在数字器材和模拟器材的环节说到,非常有意思。


一正一反呢?哈哈,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以为几乎同等长度是对冲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事与愿违,正反搭配的单晶铜,不论是棒状的还是丝状的,在一个方向上,清晰、明亮更多,但是暗淡、浑浊有之,在另一个方向上,浑浊、暗淡更多,但是清晰、明亮有之,很矛盾,两种特性共存,但是没有对冲,可以听得出来,额,这个太神奇,感觉是有点穿插,所以没有正好对撞掉。


其实我应该用4股线基,一边两根,做对冲,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对冲,但是可以再次进一步细分,构建出新的声音,虽然还是有方向性,但是那么做应该有一个更新维度的特点出现,但是基底还是存在。


基底是什么?就是火锅底料,或者火锅汤,市场上很多线材,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特点是建立在类似声底的基础上的,没有底层建筑,怎么建立空中楼阁?有了基底,我就有了信心,知道了至少大概的方向,方向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出来的,但是有了一就能有二,如果连个样子都不像,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就只有拉倒,所以基底让我很兴奋,至少背景的路子对了,各种基底,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各种风格的成品线,不论DIY还是厂线。


线材有个集肤效应,同时平行两股线在很接近时候,传播同向电流,还有个啥效应?对了,叫邻近效应,所以人们利用多股线材增加表面积,扩大集肤效应的效用,那么表面积怎么增加?


方形导体,杜兰线那样的,扁扁的长方片状结构,很大表面积,而且不需要考虑我说的第二个效应,因为那个效应会让电流集中在两个导线相近的一侧,反而抵消了增加表面积的优势,并带来其他困扰。


那么多股也是一个增加表面积的方法,但是这样会产生第二个效应,尤其是一束里多股,还有好几束这样的,那么束与束之间的屏蔽就更重要了,有时候距离屏蔽比金属层屏蔽更好,所以线就很粗,很轻,里面是棉花类似物质,额,空心塑料管,什么的,等等,然后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一系列著名品牌宣传的超级屏蔽了。


那么我这个散线基,因为我不把它们扭在一起,那个效应就几乎没有了,因为两股线有时候距离好远,也没有金属屏蔽层的困扰,当然,什么PEPVC的屏蔽层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条件有限,就这样,集肤效应,那么棒状和多股的差异,我可以做到对比试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这种简陋的方法,实际上参数比较少,比较“可控”,怎么叫做可控?就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试验出需要趋势,同比下的趋势,就够了,我也不做线,我也不玩厂线,我就了解一下就走人,我需要最基础简单可控的试验方式,而这些简陋的线基与接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其次是粗细,粗细很有意思,细的亮一些,粗的暗一些,细的清晰一些,粗的模糊一些,这个猜测是电流在导线内不走直线造成的,因为横向宽度,带来的耗散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用新英火牛,功率小的和功率大的,只要电压都符合要求,同一个界面下的声音,和线带来的差异,非常类似,对,参数上不能看到差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耳朵可以听到,我注意到了这种问题,以及其相似性,在理解其他场景下的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快搬出来比照,进而有一定概率可以加速理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波有横,有纵,你化不同波的形态,就知道这个差异了,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我们总说光速最快,好像声音总是委屈一样的,其实不然,我一只手蒙住眼睛,就看不见光了,光被挡住了,也可以说它被极大的减速了,如果减速的趋势强大,可能穿透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如果虽然减速,但是还有速度,始终还有一丝,那么无数时间后,会有光子穿透过遮蔽它的介质,但是那么少量的光子,眼睛能识别么?你能等到无数时间之后么?


被减速的光,被你看见,慢慢经过一个介质,再出去的场景,不要想了,人眼的识别范围太窄,只有仪器可以做到,我不止看过一篇科学报道,人类已经成功降低光速,那是试验室里的事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


然而声音,则是依赖有形介质的传导,百度上的一些数据,铜(棒) 3750m/s,大理石 3810m/s,铝(棒) 5000m/s,铁(棒) 5200m/s,冰 3230m/s,海水(25℃)1531m/s,空气(0) 331m/s,冰比水硬,所以水里速度慢于冰,不过也很快了。


光有点渣渣就不行,所以人们研究出了声纳这个玩意,如果速度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那么声音也就很快,有多快,可能超了光都说不定,毕竟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戴上紧箍咒。而骨传导能不能算是声音非空气传播的一个运用,贝多芬那个故事,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虽然耳膜用不上了。


再次,是单股和多股,多股降低了集肤效应,提高了传导效率,差不多直径的对比下,多股声音更亮,因为决定高频的一部分电流更快抵达了,而单股更圆滑一些,因为每个多股的细小单股,都是一个单股,但是它的亮与暗,清与浊,并存,多股就是平行的强化了这些要素,让其重复出现,所以质感就更胜于单股。


同时,单股因为横向宽度,能力传播时候内耗增加,高频段的电流没有细小多股的跑的快,亮度也就不如了。但是,单股有个什么特点?饱满,圆润,有弹性,因为他是一体的,是一根的,没有重复,没有锯齿,就是一个球,声音圆形的,润泽的,有弹性的。


有人说这种弹力球感觉是鲜活度好,额,你听听模拟器材,或许这个概念的认识就变了,当然,理解方式不同,定义也不同,类似情况很多了,多股就是细碎的,搞得质感很强,似乎有超高解析,有微动态,似乎非常能够烘托纹理,但是其实就是重复感。


那么换一个方向,这两个线又有什么差异?单棒的朦,但是还是比较圆润的朦,相对凝聚,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朦。多股的朦,就比较散而不成球体的朦了,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自由散漫缺少形体感,这个很有意思,和亮的那一侧完全相反过来,这种能够提高传导效率的结构,反过来的时候,居然是衰弱态。


或者说是强化了“反派”电流的传导,什么是“反派”电流,随机创造一个名词来说明罢了,就相当于反派角色翻身做主了,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风马牛,但是也强调了同一段路径,正反走向的迥异、相悖情况。


那么,能用图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用文字,因为越说越说不清,下面给出几幅图,来说明上述几个区别产生的感受形象。


好了,有了图这个道具,就方便很多了,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相对性,如果工作中其他的参数一样,但是在甲公司工资每月6000,乙公司工资每月6500,其他都一样,假设,什么工作内容,地理位置,加班情况,人际关系,假设,你现在在甲公司,会不会毫不犹豫去乙公司?


因为只有一项不同嘛,所以我们整天看参数高多少,其实相对性很多时候决定大问题,只要有相对就好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是我们喜欢扩大相对,某种意义上,乙公司给你60016500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假设除了钱不同,其他都一样,且丝毫没有放弃成本,当然另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差异,但是我们似乎把什么情况都看成了需要加大差异。其实银的导电性不比铜好太多,但是比锡,比铁好太太多,也就这个相对点,对了,银、铜比金的导电性好一些不很多,但是差距比银铜之间大一点。


第二,高频喜欢高速公路,为什么镀银铜声音感觉有些频段脱节,我试了一下我那个线基,声音由HD650的深沉变成Mpro的亢奋了,因为高频段挑剔路况,先从镀银层走了,如果镀锡,那么因为锡导电性与铜差异较大,估计,就不那么好走了,实际上绿联是镀锡铜。


这里说到绿联,我觉得它声音好正,虽然不是纯粹无氧铜,但是相对自然的衰减感,平衡性都很棒,虽然不一定是最拟真的那个状态,但是我觉得厂家多半是调整好参数性能后才生产的,毕竟那么大的量,就像苹果的小白耳塞一样,总是要一个万金油,所以从绿联起步,你可以对比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这个参照物很不起眼。


那么单晶铜的高频一定也走的更快,银也类似了,反向的情况下,高频就走的很困难,因为反过来了嘛,反而中以及低频走的还就快起来了,就有点像顺摸鱼鳞和逆摸鱼鳞类似的感受。


第三,我之前上传的那个A4纸的手稿,说明了声音从发出到消散的时间段内,不同频段的衰减曲线(由高至低)频段高度位点与时间周期内(由亮至暗)不同时间位点的纵横相交,形成面积,而这些面积,代表了信息量的累积,产生了听感。相交产生的面积,大的听感清晰,小的模糊。那么曲线形态变化,声音感受变化,这就是歪理的基本构成。


好,我们看一下图一,无氧铜,棒状单晶铜,还有多股单晶铜,什么情况,棒状由于单一通路宽,所以横向衰减,导致曲线相对圆滑,但是高频跑的比无氧铜快,波形下垂两条曲线更陡,所以波形上方相对平滑,那么意味着你听到含高频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你画竖直线与波形相交,发现波形交点还是落在高频段,在层次1中。


那么占用了时间,自然中低频的出镜率下降,被挤占,所以你听到的声音亮,就行彗星,只有头没有尾,尾巴剪掉了,衰减不要了,顾头不顾尾,柏林之声总是像一个人,高挺胸脯,昂头走路,就像动画人物中的超人,倒三角身材,但是这里不是说低频不行,是说没有什么尾韵,全部注意力都在起初的刻画上,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在我的对比中,我没有听出“更高”的声音,我只听到更亮的部位集中在更高频部分,因为能量守恒,加之听感辅助,我觉得导体导电性差,极高频出能量到达量少,少到一定成度,达不到产生听感的阀值,自然就觉得没有那一段,暗了,但是如果导体速度允许极高频处有足够听感识别的能量,那么亮与尖锐,就是能量多少的问题。


真实情况下,很多声音带毛刺的,但是数码音的衰减问题,导致平直,所以似乎很光滑,很亮,很直接,很容易,没有那种困难才打到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有延伸,有递进,有层次,有变化,有解析,有纹理,有质感,有真实。


而数码声的器材,和某些线材,给人带来的这种感觉,真的像极了。亮的同时,还一般带有润的感觉,亮又干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尖刺薄干,那都是声音“样本量”不够下的情况,一般润,密度,亮度,光滑,饱满,圆润等等相关联。


那么多股单晶铜,怎么样?你要把它当做单一股,合成多股,单一股更细,横向传播衰减更少,但每股产生一个波形,每股都有高中低频的量,多股合成,虽然每股的量少,但是重复叠加,就形成鱼骨头梗在喉咙中的感觉了,就是强化了某一个特定频段,让所谓的“质感”更好,更显而易见。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是没有自然衰减的,所以好似细碎(多次重复产生),有质感(也是亮部分与暗部分多次重复,0101010,产生落差感叠加),但是都停留在前几个阶段,没有尾韵,相位传真耳朵旗舰信号线,声场大,质感好,还不偏高的重心,能够有尾韵,当然缺点是泡泡吹起来,结相密度就虚一点,这是各种搭配处理得当的结果,我这个单一模型是做不到的。


所以多股单晶铜,同样占据了低频的“表演时间”,还是亢奋的,甚至比单棒单晶铜还有亢奋,因为横向衰减少,那么增加多股单晶铜的股数,就增加了更多重复,但是横向衰减也强化了,所以反而亮度下降了,感觉卡在喉咙的鱼刺更宽一些,但是边缘有点模糊,没有少股数的那么锐利,干硬,再多股数,积分游戏就接近棒状了,但是增加的横向宽度,也会模糊的毁了高音,进一步毁了中音,依次消亡,最后只剩隆隆声。


单棒的单晶铜,细棒横向衰减少,亮度感要强于粗棒,这个和电源线的粗细感很是类似,没有那么锐利、明亮和硬朗,多了一份圆滑和柔情,有点像护眼灯,中间最亮,有一个层次递进,多股有点像LED点阵,太多股就像非常多LED的点阵,看起来像一个大电光源,细棒就像射灯。


那么反过来的单晶铜就高频反而走的慢了,波形曲线由原来的圆胖变的尖锐,高频好不容易冒个头,剩下的都是中低频,混,轰隆隆,其实高频是清晰度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亮感,那种透气感,决定性作用,所以用这个图就很好理解正反情况。


那么银线如何,有点类似单晶铜,但是没有单晶铜那么“硬”的个性,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银,单晶银我还没有试,普通银棒状的,一个方向很顺滑,全频段顺滑,清晰,比铜线缺少韵味,纹理什么的,要细腻,对比铜线,还是有,但是就像普通白糖和超细颗粒白糖一样的感觉,导致像泥鳅一样全频段顺滑,微微质感,几乎没有韵味。


另一个方向就是糊,类似前述情况,鼓少有形体感,比无氧铜的正反对比强烈一些,因为银的导电性更好,就像单晶铜一样,两极差异更大。


这时候如果换成银丝线,那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类似单晶铜,一个方向,超强质感,不过集中在前端,尾韵少,低频量感少,单晶铜多股和银多股,哪个强?我觉得差不多,都很牛逼,硬是要区分,银的颗粒感要稍微细腻一些,不那么硬。


但是反过来,完了,听不了,软,糊,人声鼻音超级重,鼓声完全没有形体感,只有轰隆隆,感觉全频糯米糕,废了明显,太极端,要是单晶银丝的这个走向,估计听不清楚内容了就。银线和单晶铜都难驾驭,一个是硬,一个是滑,基质就是这个特性。还是无氧铜的衰减接近自然,也容易做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里借香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形体感与气势感,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正如香水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如果不分那么细,就分前半段和后半段,那么乐器的形体感,轮廓感,都在前半段产生,什么解析啊纹理啊质感啊,后面是尾音,是衰减,是余韵,是气势,是衍伸物,是虚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信号冲太快,或者说频段分布不自然,所谓的“前味”就少,后味增加,这样乐器形体感就混成一团。


特别是几乎没有衰减的数码声,那个乐器只有音色了,轮廓、松香味、铿锵感、顿挫感,变化全无,黑胶和磁带都是菱形,两端衰减,不是金字塔,金字塔不模拟,不真实,低频哪来那么多量,人造也,稳了?稳在哪里不是稳,偏要大腹便便?不能中间发力,累计更多能量,形成安定感?所以这样看来204hydra更模拟,但是204那个泛音似乎又有点没有hydra那种中心凝聚,泛音递进的来的LP,所以各学了一半,真难学好。


我听到的数字设备,要不就是圆润,饱满,要么就是结相极小,弥散的一塌糊涂,喷砂一样的感觉,revox的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少数字设备,能有LP或者磁带的质感了,那种两端衰减,怎么学也学不像,总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矫枉过正,但是就是达不到那个味道,以前飞利浦的LHH(乐哈哈),有点像,但是还是不同,多能士做CD后就彻底“背信弃义”模拟了。


为什么抛弃模拟的追求?为了多样性赚钱?还是学不像想逃离?不得而知,但是模拟中混有数字,数字中混有模拟,组分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从录音一刻开始算起,这些混合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但是模拟设备,模拟成分还是占大多数,所以就算你想让LP表现的很数字声,也是有让数字设备表现的很模拟声的难度的。


先生,你要的东西做好了,不过我是用假象的方式做出来的,因为真实情况中并没有也不能有,是你的感官错觉,是某个角度的“美学放大”,是满足了你的需要,是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求局部,忽略整体,所以,学的不像的数字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说一个高级机线的故事,日本线,很多时候被认为高级机线,欧亚德纯银信号线,原来我买来用在小不点MK8se机器上,平衡信号线,推平衡T1,接CD机平衡输出,那个银就是纯银,单棒结构,纯度比我几十元一米的单棒银可能要高一点,比如6N对比4N,但是这种差异,你不一定听的出来,然后人家屏蔽重料,日本人喜欢追求纯粹,所以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还把线标了方向,是向着顺滑的方向。


我那时候是初烧,其实也不是初烧了,但是还是遵循大众观点,我甚至连把线反方向都没敢尝试,结果很自然,完了,全频顺滑,中频没有韵味,稳的一塌糊涂,缺少解析、空气感、质感、情感、变化感,顺的一塌糊涂,平直的声音,让我对小不点MK8se的印象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起伏的,不鲜活的,死气沉沉稳的一塌糊涂的声音,当然,这是直接接耳机,如果接音箱,尤其是大系统,声音有了多次反射后,可能会好些,毕竟耳机太直接,一点修饰、变化的空间都没有给。


一线定乾坤,一线定生死,在只需要一丝微调就到位的系统上,很可能就是真理。但是我们往往就喜欢去增加环节,引入参量,直到我们不能驾驭为止。比如那个避震,其实机壳与承载面之间,就是一个橡胶脚钉,橡胶和铜类似,容易出一个自然的声音,震动也和线的原理类似,可以间接影响系统内电能输出“波形”,就我前面说的那些玩意,或者理解为系统能量形态变化,导致声音形态变化。


其实一切就在橡胶中,因为换脚钉也是换机壳与承载面的连接,换那个通路,所以一切改变就是那里,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做,我们要整个架子,然后再整钉子,那个变量一下就复杂了,当然,这样可能是更快通向理想声音的道路,但是大动作让我们失去了微调的机会,或者说容易矫枉过正,让我们丧失驾驭力,或者都没有的话,花了更多的钱,总之,在没有玩穿脚钉学问之前,就冒进搞架子,是有赌博意义的大跃进,因为声音并不是越凝聚越真,越自然,越好听的,有时候反而需要化散开了,当然,也有这样功效的避震钉。


所以是改变带来交易,还是改善带来买卖,这个需要玩家具备足够能力去识别了,我记得李小龙的一段黑白珍贵采访中,他提到功夫是比空手道更具有杀伤力的武术,似水一样,变化无形,应对一切情况,也就是无穷的互补性。


当谈到武术对抗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抓住你的衣领要揍你,一般的解法是要设法先让他松手,这里有一些列步骤,然后再还击,但是小龙认为,这时候直接踩那人的脚,那人就松手了,这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放发,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更像水的顺势,瞬间适应变化,非常实用。


这个片段我印象很深,我们玩hifi,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利用截拳道的思想,或者说利用国学精髓,指导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有效怎么走,怎么捷径怎么走,有时和钱没有线性关系的。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额,回帖写太多字,系统显示一个发帖需要审核,以为是上手绘图片惹的祸,结果没有图也一样,那就静待审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85)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5 编辑

占楼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8: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5 编辑

占楼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117)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8: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5 编辑

占楼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8: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补上图片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106)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9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