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088|回复: 5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数码声and模拟声】的探究与狂想之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2-19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
这个课题,经过无数折腾与思考,我已经能够大体上自圆其说,当然,脑洞会大至黑洞尺寸以上,先立题,后续慢慢编纂…

IMG_0372.JPG (71.56 KB, 下载次数: 187)

IMG_0372.JPG
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0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再说数码声之前,先让我看看数码“色”,感受一下模拟与数码的差异。

IMG_0427.JPG (57.86 KB, 下载次数: 165)

IMG_0427.JPG

IMG_0426.JPG (55.47 KB, 下载次数: 189)

IMG_0426.JPG

IMG_0425.JPG (58.18 KB, 下载次数: 196)

IMG_0425.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先引用百度上这个链接作者的三段话:

①同一场景下,胶卷拍出来颜色比较深沉、颗粒让画面瞬间有复古感觉、皮肤为浅褐黄色非常的好看、颗粒让润泽了皮肤直接消除了痘痘等瑕疵,拍出来就美美的。(而且自带黑边框,相当复古)

②而数码拍出来则是自带小清新风格,4240W像素的RAW格式照片,即使放大至500%观看也可以看清脸部毛孔细节,对于喜欢高清画质的人说是一种享受,而且后期空间很大。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如:室内、夜景),相对于胶卷而言数码具有强大的优势,可确保把画面给拍下来。

③最后,你在网上看到的一切胶卷照片99%都是P过的!!!不是拍出来就好好看的,不要拿到原片说怎么灰蒙蒙的,颜色那么惨淡,修了就吊炸天了。

我的个人见解后续补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flight8888 发表于 2019-2-21 15:34
不想打击你写作的信心,但是如果你是从这两个照片得出的模拟和数码概念的话,那你是走错方向了。模拟不是 ...

你启发了我,让我想得更周全,但是没有这种启发,也不存在信心受打击的情况,因为我想说的,和你预期的,有所不同,所以感谢你的同时,还是要更感谢你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kingsiyu 发表于 2019-2-21 15:58
WAV动态好   DSD柔顺细节好

有意思,这两种方式回头研究一下,说不定还是这个议题内的事情,谢谢提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flight8888 发表于 2019-2-21 16:29
好心态,现在论坛里肯接受别人不同意见的可不多了。碰到过几个了,只要有人发表不同意见,不管理解不理解 ...

你的思路和我基本吻合的,但是我更想去探究“原理”,最底层的玩意,不过趋势,也是议题中的一类,我整理下语言,在汇集一下课题的各个部分,然后成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下面开始写,啰里吧嗦,文学就是啰里吧嗦,不然又有什么好说的呢?

但是我写的东西,配不上文学来称呼,却还是同样的啰里吧嗦。

恍惚间发现,自己已经退烧了,以前我说过,我发烧是为了退烧,但是刻意退的时候,退不掉,有段时间一个月买2台机器,只入不出,当然这个也许对有些人,根本不算什么,但是相对于另外可能更多的人,这个器材增加的欲望和行为,已经比较猛了。

有人说要退坛,才有可能退烧,这个没错,但是不根本,因为你要借助外力,你要借助规则,说白了,绑架自己,借以戒断。

我的理解,当你还要问留下什么作为退烧的器材的时候,那么还没有完全褪去,或者处于临界值了,和退去一样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真正的退烧,是一种无所谓,渐渐,我发现无所谓,用什么器材,无所谓,什么姿势听,一个耳朵听,两个耳朵听,无所谓,听什么品质的音乐,无所谓,听不听音乐,是不是要每天听,不听会不会难受?不会,也无所谓,当然,有些不喜欢类型的音乐或者声音,这个不想听,是有所谓的,有时候清净很舒服,反而生活中根本不缺少音乐,满大街的音乐,就怕不够静,不过热闹也是生活的必须品。

退烧就高尚么?就牛逼么?是必经之路么?或者怎么样么?什么也没有,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个人的状态,个人的选择,所以皆无,只是我想说,我理解的退烧,是一种无所谓,有的人留下最得意的系统,或者其他形式,让他不再折腾,然后说退烧了,或者去烧音乐资源了,引发新的烧的方向了,但是就器材这个角度,他退烧了,也是一种无所谓

如果从做功夫的角度,假设按照一些说法,做各类功夫是集中所有意念在一点上,忘记除此的一切,然后把这点也扔了,就成了,当然,我这么说太山寨的表达。假设这个是对的,额,那么留一套器材退烧,也有一定的类似,就是注意力就不再扩散,心里不再长草,那么这个其实和那个把这一点也扔了,可能迥然不同,也可能就是那个临界点了,如果是后者,其实,也就是彻底无所谓了,我们需要关注临界点的概念,要来还没来,没来就要来,两脚在门槛两侧,那个很有意思,当然,也可以毫无意思

如果是做功夫,这时候就有人好奇了,问师傅,我那么集中心念,费那么大力,还要练习那么久,那么到时候,我怎么可能扔掉这最后一点?师傅要么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脾气暴躁一点的,就会呵斥到,你连走都没学好,就想飞?!意思是,这个境界根本不是或者没必要现在问,船到桥头自然直,问题是,可能连船都没造好,退烧亦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既然退烧了,还折腾啥?

自然是其他维度的发烧,虽然不追求器材的升级,但是那些东西曾经给我带来快乐,如今依旧是我的玩具,我用它们来认识事物,来玩,真正的纯玩,不带傲慢与偏见,与发烧精神似乎不大相关的玩,直到它们没有玩的价值,那么就像你买车只是一个代步工具,有的身价上亿的老板,开个面包车,人家也不觉得不自在,这么理解的时候,就是能响就行,玩的东西,就自然转移到其他,形式换了,本质没变,永远发烧,只是烧什么而已,最终,或许,把发烧也扔了......

言归照片,实际上,能找到这样的对比,还是挺有意思的,1:1的对比,数码照片,我的感觉是一张塑料脸,虽然不似胶片的黄脸婆那么没有诱惑力,看着有尤物感,但是,呵呵,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胶片的自然感,还是对我来说,不能把自己骗过去,但是,要天花乱坠的语言,比喻,什么的,具体描述差异,因为我不烧摄影,所以也笨笨说不好。

数码,有着最牛逼的优势,当然,就相片那里,作者自己说的是:①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如:室内、夜景),相对于胶卷而言数码具有强大的优势,可确保把画面给拍下来。②你在网上看到的一切胶卷照片99%都是P过的!!!

我的理解是,①便利性,这里包含很多,特殊条件运用算一个,反复录制还能保持无损,01010只要代码不丢就行,这也算一个,当年为了抵制交流电,爱迪生拼了命,还专门做了交流电电死动物的实验,恐吓大众,不过,远距离传输的优势,最终导致了什么?胳膊扭不过大腿,所以,数码也一样,不同维度的便利性,它取代了模拟,但是不能完全替代之,模拟,始终有一个小市场,那里有最火热的心?maybe,maybe not.

②可变性,数码可以创造出现实中没有的形态,可以photoshop,可以调音,哇,娱乐方法太多,还可以VR,可以虚拟现实,可以满足可爱人类的种种丰满的理想,尤其在现实很是骨干的时候,你在鸽子笼里,也可以拥有皇家园林,不用化学品,也能飘飘欲仙,当然,也可以没有那么负面,就比如,可以找到很多好的声音,可以玩的乐哈哈,可以比较儒雅的取悦自己,模拟是原点,数码就是其无穷的演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帖子开初,我放了一个图片,一个闭环蛇形图,蛇头含住了自己的蛇尾,这个可以被理解为具有宗教或者神秘色彩的”符号“,或者具有极其深刻的哲理,或者就算忽悠,瞎掰,这并不重要。

这个图能不能用简单的,大家能懂的方式理解呢?自然是可以的,就是一个近了看的清楚,远了看的模糊的道理嘛,你不论看大的远的事物,还是看近的小的事物,他的趋势是一样的,你的视力都在衰减,好了,你说君子善假于物,所以借用了很多仪器,那也好理解啊,你朝两个方向的科技发展,在一定时间节点,可能是不对称的,但是时间长了,范围扩大了,其实很对称,所以我们始终处于尺度的中点,正中央,不偏不倚,这是趋势推断,不是我说的哦。

有本很厚重很漂亮的画册,没记错的话,叫做《从粒子到宇宙》,作者从人类观察的极限,给出了400幅位于极限两端的图片,前言部分,作者这么说的,人类很巧在两类观察位置的中点,所以,我觉得蛇形图非常贴切,就摆上来了,随着人类的发展,两端还可以发现更多,看到更多,但是人的思维,被一种叫做”界“的词汇限制住了,因为你再牛逼的设备,总有一个参数,总有一个界,所以,这个环,是无穷的,有时候这么想,有点悲伤,它阻碍了我们认识真正的真相,但是,那又有什么用?好玩,很大程度上又自欺,欺人,被人欺构成,难得糊涂嘛。

好了,不扯远,这个图和数码与模拟有什么关系呢?这是一个脑洞的时刻,前方没有高能,而可能不对,所以务必仅当做娱乐。

我的认识是,人类借助仪器的两端观察有极限,且对称,那么不借助仪器的两端观察,更如此,那么我们在识别自然界声音的时候,站在频段这个维度上,感知其两端的能量分布,也是对称的,且有着对称的自然衰减,这个衰减,是在正常自然不过的了,而模拟声具备这个特点。

或者,你可以说是更模拟的模拟声,因为在一套系统中,各个环节可能存在数字原理的部分,有的你知道,有的你不知道,也不觉得那个和数字有什么关系,但是它却可能是某种形态的数字化,这里不是谦虚,不是无知,而可以理解为一种对未知的敬重,而如果整个系统,从起点,到你的耳朵,当然耳朵只能听模拟的形态,算是一杯水的话,你滴一滴墨水进去,那么如果这滴墨水足够小,比如只有10个分子,那么这杯水还是水的颜色,无色,但是,其实我不说,你知道了,占比,权重,显隐,就是这个意思,总量守恒,所以你可以这么做,当然,这个是在各个环节都可以调整的,所以有很多机会,你可以让系统更趋近模拟,也有很多机会,你可以善用数码创造出悦耳的声色。

刚刚过去的元宵节,我无知,才知道元宵和汤圆做法不同,但是汤圆因为多半软芯,所以比较圆,元宵因为是硬核做芯,再滚糯米粉吧,最终成为一个类球体,但是对比汤圆,还是明显不够圆一点,有时候哈,加入体积要求一般大,但是汤圆用软芯,元宵用一个正立方体的硬芯,那么元宵滚出来,外观也是有点方形的圆,但是有两种办法可以化解,使其趋近与圆,那就是要么,你打破规矩,做一个一立方米大小的元宵,当然,要假设那些糯米粉要能HOLD的住,要么,使用一个正立方体,但是只有纳米级的硬芯,当然,要假设这个芯还可以粘住糯米粉,这样,这个元宵就可以趋近正球形了。也是一个占比关系的另类比方。

不过,比较可悲的是,我们在做趋近模拟的时候,要付出代价,要做魔鬼交换,但是始终不能得法,完美处理,这也不是我说的,是刘汉盛说的,他是圈内人士,听过的机器比我吃过的盐多了,但是就我的经验,也这个结论,何况他的。

所以这一路上,有的人放弃,有的人执着,204界面和hydra界面,虽然我经常说它们的不是,但是他们是执着的,不抛弃不放弃,具备许三多精神的,但是其他听过的界面则无。那么对此怎么评价?1992年著名电影《闻香识女人》里面,由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盲人军官,在电影中有一段我认为非常精彩的演讲,怎么证明是我认为是很棒的呢?因为我忘了很多事,很多说法,记住了它:


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那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MD太苦了


这是我留给这两个似乎已经慢慢过气的,技术不如人的,成本可能很低的,但是曾经是经典界面的玩意的最终评价,但是,无所谓,我们鼓励创新,为何非要模拟,如果一场讨论,有贵贱,有是非,那么它的进展,就太曲折了,我们需要更有效的,契入主题,说真正期望展现的事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模拟的这种自然衰减,数字为什么学不来,其实,数字很多方面都很优秀,也可以做的很模拟,但是还是能让人听出来多少,多能士的黑胶机器模拟声,很棒,后来他改作CD机后,就数码了很多,感觉改旗更张,REVOX的CD机也比较模拟感,虽然人家是玩带子的,但是瑞士器材中,口型不那么刻意精致的,REVOX,声音同样模拟,很好的东西嘛,当然我也喜欢柏林之声,很好的东西嘛,只是在讲数字模拟化的时候,我为一些更像,或者我理解更像的东西点赞而已。

数字什么味道?其实我当时猜测湖人的RS06是机内开关电源供电的,为什么?因为我觉得他的声音,不论高频还是低频,其实就是两端,这个机器是类似一刀切,或者都注水了,其实说的都不准,因为模拟的两端自然衰减,他没有,它平直,所以高频厚润,低频圆刚,没有衰减迹象,原来我以为,是纺锤形能量分布,或者沙漏型能量分布,但是后来明白了,那是一个假象,其实就是没有衰减,反过来就显得中间粗,两端细,羽商放大器的作者,自己玩乐器水平挺好,在官网接收采访的时候,说真实中的器械都有一些毛刺感,但是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和现代人的听觉需求,做调声时候不能太真实,也就是对这个情况的说明。

很多人学会了一些技巧,就可以听出一些区别来,虽然不说百发百中,但是意义并不在判断,而在于辨识,是为了自己调整出更好声音而服务的,一项基本技能,下面给出RS06内部图。

微信图片_20190221223533.jpg (112.6 KB, 下载次数: 175)

微信图片_2019022122353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2-2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云南省昆明市
所以,其实模拟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观测力衰减,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相对于数码,可能不够无损,可能不够精确,但是关键是那种自然感,真实感,和失不失真,理论上,或者实际上的参数测量更牛逼,没有关系,人心是肉长的,不是示波器,自然的真实的声音,可能真的不好听,但是那确实是你在现场听到的效果,不过数码让你拥有了听到听不到的能力,很别扭的一个理解,但是就是这样,超人。

一个纸面上的正弦波,你假设把纸面立过来,从另一个维度看,是一条直线来着,那么一个方波也一样,角度不同,看到的不同,如果说正弦波更似模拟,那么放波就更似数码,010101,当然,可能连放波的Y轴那两段都不要了,只有坐标轴上下的”一字“,其实是一样的,一个脉冲,可以体现为面积,也可以体现为线性的有无,还可以体现为一个点的有无,粒子么?哈哈哈

人类通过微积分这种等效思维,为数字时代开启了大门,开关的方式,创造了计算机语言,那么,你以为数字就真的是数字么?真亦假来假亦真,还可以借假修真。

你怎么知道,在另一个维度,或许我们能够测到,或许不能,那些数字形式的”方波“及其类似物,在另一个维度不是以正弦波一样,类似模拟形式的呈现,但是你利用了它某一面的特性,你很成功,你很聪明,但是不要认为这是真理,也不要认为它不是。

人的是非观,量化观,形成牢牢的界,限制了进一步的探求本性,有无,是非,就是0101,我们能够观察到数码味在声、光甚至其他方面的呈现,那是因为我们既有数码化的思维模式,也有模拟的天性直觉,我们既是天使,又是魔鬼。

我们能看到的一段,共存了数码与模拟,数码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有水流也有雨滴,我们不能说它假,但是在某一个维度我们说它不真,我们看不到的部分,也应该同样混杂,以此类推,这样才对,斗胆猜测一下,佛教经典中的《金刚经》,有那么几句有意思的话

①非算数譬喻所能及,也就是意味着,阿拉伯数学游戏的尽头,也搞不定,这个怎么理解?
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也就是意味着,我们的技术,再无论如何进步,观测到的并不是究竟?
③于诸法不说断灭相,也就意味着,一切是连续,有不可思议的因果,从来没有断灭,而某种东西,这里不得不给它起个名字,不然说不了了,是永恒的,那个东西是本体,或者是心?
④一合相,即使不可说,而凡夫之人贪着其事,所谓凡夫者,既非凡夫,什么东西合二为一,什么东西又是一合相,有没有这个东西,有没有东西?

这里只是提个引子,无有讨论的意思,每个人有自己的观念,有兴趣的人可以琢磨而已

但是回到正题,模拟的衰减,正是数码的平直无损,你可以模拟模拟味,但是更多人选择了发挥数码优势,创造另一个感受,这个没有是非,仅仅是模拟趋近还是有个极限的,而且你在朝一个方向迈进的时候,很可能你并不知道所有细节,反而倒退情况时有发生。

不行了,讲的有点重复,开始打圈了,今天止步于此,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9-2-2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这和连贯性看似“违背”,更想是数字,更像是堆砌,但也是自然的一面。我们所谓创造的一切事物,都来源于自然,自然的不同面,没有必要厚此薄彼,只是,在用一面体现另一面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另外的方法,并且和保守派开始了争论。


模拟和数字,其实有很多面,但是感觉方面,我们总是注意最明显的,其他的不同,就用仪器等方式,延伸我们的感觉,那么这个最明显的维度,是引发是非好坏的核心,绕开这个维度,对于灵活可变的数码方法,其他维度的改变,再怎么也仅仅是为了,创造更好听的数码声而不是模拟味。


争执的来源总是基于一定意义上的事实,但是维度不同,事实不同,驴唇不对马嘴的情况经常出现,在问你吃饱了没有和今天的饭菜是不是太咸了两件事情上,似乎没有共通点,但是经常也被拿来作为狡辩的弹药。


抛弃争执,让我们看到更多,人类的感觉,其实范围相当有限,我既不能看见X射线,也不能听到超音波,在纯粹五官的辨识力范围内,在其中听感这个更小的范围中,我们七嘴八舌,时不时也引来了非听感的,所谓的脑放部分,有可能是价格,有可能是参数,有可能是品牌,有可能是外观,但是看似不相关的东西,又可以反作用于听感,一切的关联性就是那么神妙。


这里扯一个其他话题,人工智能,究竟会不会出现“终结者”?会不会出现“骇客帝国”,我理解是完全有可能,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论述。


其一,人们大都深爱自己的子女,为其付出,人们也都深爱自己的作品,为其倾尽全力,人们经常说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公司,自己的团队,就像自己的儿女一般,这是一种感情的表露,而伟大的作品,多半显有灵性,但是人们还是会惯性的人为,作品是作品,儿女是儿女,一个是物,一个是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心”造“心”,进而创造智慧?


你说人是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见黄河不死心的动物,把不理解视作不可能,当然,还是因为有界的存在,我们看不到天才画家的作品里面的东西向我们走来,当然,当载体不同的时候,比如作品是机器人,我们怀疑机器人智慧的究极程度,但是我们实际上已经做到了一些。


现在的顶级机器人,什么下围棋的,还有可以作画的,它的自主意识,实际上超出了设计者的预期,为什么?因为设计者惊讶,而不是觉得一切尽在掌控,我们的思路和预期,似乎已经稍微被突破,敏锐者看到趋势,愚钝着掩耳盗铃,此其一。


其二,伟大的物理学家薛定谔,当然,很多人知道他那只猫的假设,不过爱因斯坦还是名满天下,光辉或多或少遮盖了另一些天才,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一个诺贝尔得主是怎么“创造”出另一个,或者另外几个诺贝尔奖得主的,这个后面来说,比如卢瑟福就孵化了一堆出来。


1943年,薛定谔在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做了一系列演讲,旨在探讨生命的物质基础,并集结成书,一个叫沃森的年轻人看到这本书,深受启发,决定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1962年,他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本书叫《生命是什么》,这就是一代巨匠“生”出下一代巨匠的某种意义上的奥秘。

薛定谔的演讲,跨度很大,虽然他是物理领域的专家,但是开始的部分,确实在讲DNA相关的事情,然后跳跃到了量子力学来用以解释,其实作为严谨的科学家,这种跨界的玩法,多少会有点被喷“无知”的概率,但是毕竟是薛定谔,所以还好,普通人就惨不忍睹可想而知,书中也有讨论宗教和神学的部分,基本上包罗万象,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薛先生演讲的根本目的。


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是越来越细化和深化的分科,导致了离散,无法统一整体,所以,才冒着被嘲笑的风险,来试图跨界,来试图完成整体的拼图,回归到最初的研究目的上来。


那么在书中,薛定谔提到过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人的五官是一个接收器,但是只有大量的样本量,才会引发五官的感应,进而为产生分别心打下基础,他用了四个充满“假象”的试验来做例子。


中国有句固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也是这个道理的引证,那么也就意味着,积累与离散是有莫大不同,二进制体系下创造出来的人工智能或者机器人,用前文的推测,可能在另一个维度不是二进制,而是线性的,连续的,那么机器人的那份灵性,就有可能出乎人类的预期,突然就有了,在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候,那是时候,可能我们还完全没有准备好对应,他就润物细无声,或者突如其来乎,但愿,一切安好。


网上有段手工黑胶碟制作视频,当然应该有很多,我看了其中之一,很有意思,先挤出一定质量的黑胶,他们拿在手上,像个面团,当然是黑的,然后放进那种类似做华夫饼的机器里面,贴在磨具上,加压,加热,然后成型,取出来后去多余的边角料,就变成一张唱片,一团胶变成一张唱片。


我曾有个很可笑的想法,黑胶磨具的制作,磨具上是类似01010这样一个个直角坑,只是深度不同,还是类似于山包那样的曲线坑?或者本来是曲线坑,但是也可以类似数码的方式,搞一些直角坑替代?


后来我用自己的思维嘲笑自己,因为声波飞行员的一期节目中,提到过黑胶的标准,其实是有一定宽容度的,坑形态所代表的信息不同,但是代表同一个信息要素的坑的形态,是有一个范围的,也就是意味着不用那么准确,才可以兼容,不然黑胶用唱针早毁了,而且应该封装在真空容器中避免各种外界干扰,但事实上很多老唱片几经波折还能响的不错。


所以没有直角是绝对直角,即便是直角,磨损以后,在范围内还可以用,但是用黑胶倒过来做母碟再刻录黑胶,就是有损复制,这个和数码的无损拷贝完全不同,所以有什么所谓,什么角,只要在允许范围内。


数码拷贝就可以无损复制,好牛逼哦,实际上是有损的,只是损了一次以后,后续不改变制式就似乎无损了,那么最牛逼的记忆体是什么?就是人类记忆本身,但是记忆经常会出错,会模糊,会不准,但是也有准的时候,也有让人惊讶的时候,这就说明,这个东西可控性似乎不高,但是确有其可能。


这里有个悖论,当你看到一个美女,很诱人,你转过头去,或者干别的,心里想,我不再想她,我不再关注,但是其实你更关注了,虽然五官不起作用,但是思绪却断不了,所以这个方法隔离是不管用的,当然,好看就是给人看,人家整好看就是喜欢别人看,为什么要尝试隔离,也完全没错。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9-2-23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通过有限实验,整明白线材的奥秘,进而可以推导更多假设,另外,我音乐觉得线材和数码与模拟有关联,但是毕竟风马牛,讲不出来具体,如今也有头绪,待整理细说…

IMG_9332.JPG (192.56 KB, 下载次数: 83)

IMG_933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9-2-25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先发一张由感觉反推出的假设原理图,这个纯属自创,但是确能够解释我听到的种种不同,我试过很多场景,但是暂时还没有失效。

这里旨在探索数码声与模拟声的区别,之前提到的衰减理论,这里进一步,试图更形象的说明,实际感受细节,差异,区别。

文字部分后续补上,未完待续…

IMG_9381.JPG (545.21 KB, 下载次数: 82)

IMG_9381.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粗细,有多股的丝,分粗细,有无氧铜丝状的,一个规格。买了一堆可以螺丝固定的RCA公头子,倒是很方便接上线,然后就开始玩了,因为其便利性,很容易做出多样性改变。


这些东西倒是很便宜,包括后续买的几种银线,铜镀银,铁线,铝线,等等,有些材质还没有到货,暂时只玩了铜和一部分银。这一大堆东西,也才不到一根铜彩中端线材的价格,但是花样玩法就如同万花筒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整出来的线,有一部分还颇为有意思,比较好听,有些就真一耳朵否认了,不过这么强烈的脾气,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我一般是把4米线先一分为二,做一条信号线,然后在一个声道使用,然后系统两个声道不一样信号线,DIY线对比绿联最便宜的那种信号线,对比完了再把线材再对半分,变成41米的,再做成标准一对信号线。


试听时候,还有一种方式,单独开RL906监听音箱的一边,不得不说,这个箱子最大的优势居然是可以简单的开关,这个对于对比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非常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各种玩法及感想,最终回归到我那张手绘的A4歪理上,再引出结论。


首先,我听出了无氧铜的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辨识,一侧更亮,清晰,一侧则暗,浑浊,这个是2米的线基,直接头尾接RCA的结果,后来我把线基对分,做成信号线,长度缩短,造成差异的“效应”减少,但是依旧可以分别出来。


有人告诉我,线用久了掉头,声音会不一样,因为煲线原理,电流通过时间长了,线体内部分子排列改变,当然,我来回反复,频率比较高,我听到的是本身的固有差异,这个随时间改变,我没空试了,理论上讲,我的器材组合随时变化,没有久的可能了。


无氧铜方向性的识别,给我了一些信心,毕竟这个比单晶铜的特性,要隐藏一些,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我的耳朵具备了识别足够微小差异的能力,可以为我的进一步探索做支撑。


其次就是单晶铜,那么3组维度,一个正反,一个粗细,一个棒状或者多股,下面就分开来说说,只说最主要区别点,因为应该还要细节区别,但是需要呈几何级数的试听对比,才能找出来,或者把线材放在超大系统上,去放大这种差异,便于寻找,但是不论精力还是技术,都不是我的优势,我就不折腾了,因为我只想一窥究竟,但是不想深入其中,况且就是听出这些比较表显的差异,我也来回尝试很多次,以致于短时间内来回对比都有点想吐,精神疲乏,所以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就挑重点表述一下有意思的趋势变化。


首先是正反,这个很容易区别,但是哪个是正,哪个又是反,就靠你定义了,怎么都行,一个方向上听起来,是亮的,清晰的,一个方向听起来是暗的,浑浊的,怎么和无氧铜类似,对,就是类似,但是不同,这是一个基础趋势,但是单晶铜,对比绿联,似乎总是在其两端,不是明亮、清晰有余,就是浑浊、暗淡有余,到不了中点,左右摇摆,这种现象,后面还会在数字器材和模拟器材的环节说到,非常有意思。


一正一反呢?哈哈,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以为几乎同等长度是对冲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事与愿违,正反搭配的单晶铜,不论是棒状的还是丝状的,在一个方向上,清晰、明亮更多,但是暗淡、浑浊有之,在另一个方向上,浑浊、暗淡更多,但是清晰、明亮有之,很矛盾,两种特性共存,但是没有对冲,可以听得出来,额,这个太神奇,感觉是有点穿插,所以没有正好对撞掉。


其实我应该用4股线基,一边两根,做对冲,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对冲,但是可以再次进一步细分,构建出新的声音,虽然还是有方向性,但是那么做应该有一个更新维度的特点出现,但是基底还是存在。


基底是什么?就是火锅底料,或者火锅汤,市场上很多线材,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特点是建立在类似声底的基础上的,没有底层建筑,怎么建立空中楼阁?有了基底,我就有了信心,知道了至少大概的方向,方向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出来的,但是有了一就能有二,如果连个样子都不像,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就只有拉倒,所以基底让我很兴奋,至少背景的路子对了,各种基底,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各种风格的成品线,不论DIY还是厂线。


线材有个集肤效应,同时平行两股线在很接近时候,传播同向电流,还有个啥效应?对了,叫邻近效应,所以人们利用多股线材增加表面积,扩大集肤效应的效用,那么表面积怎么增加?


方形导体,杜兰线那样的,扁扁的长方片状结构,很大表面积,而且不需要考虑我说的第二个效应,因为那个效应会让电流集中在两个导线相近的一侧,反而抵消了增加表面积的优势,并带来其他困扰。


那么多股也是一个增加表面积的方法,但是这样会产生第二个效应,尤其是一束里多股,还有好几束这样的,那么束与束之间的屏蔽就更重要了,有时候距离屏蔽比金属层屏蔽更好,所以线就很粗,很轻,里面是棉花类似物质,额,空心塑料管,什么的,等等,然后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一系列著名品牌宣传的超级屏蔽了。


那么我这个散线基,因为我不把它们扭在一起,那个效应就几乎没有了,因为两股线有时候距离好远,也没有金属屏蔽层的困扰,当然,什么PEPVC的屏蔽层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条件有限,就这样,集肤效应,那么棒状和多股的差异,我可以做到对比试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这种简陋的方法,实际上参数比较少,比较“可控”,怎么叫做可控?就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试验出需要趋势,同比下的趋势,就够了,我也不做线,我也不玩厂线,我就了解一下就走人,我需要最基础简单可控的试验方式,而这些简陋的线基与接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其次是粗细,粗细很有意思,细的亮一些,粗的暗一些,细的清晰一些,粗的模糊一些,这个猜测是电流在导线内不走直线造成的,因为横向宽度,带来的耗散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用新英火牛,功率小的和功率大的,只要电压都符合要求,同一个界面下的声音,和线带来的差异,非常类似,对,参数上不能看到差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耳朵可以听到,我注意到了这种问题,以及其相似性,在理解其他场景下的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快搬出来比照,进而有一定概率可以加速理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波有横,有纵,你化不同波的形态,就知道这个差异了,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我们总说光速最快,好像声音总是委屈一样的,其实不然,我一只手蒙住眼睛,就看不见光了,光被挡住了,也可以说它被极大的减速了,如果减速的趋势强大,可能穿透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如果虽然减速,但是还有速度,始终还有一丝,那么无数时间后,会有光子穿透过遮蔽它的介质,但是那么少量的光子,眼睛能识别么?你能等到无数时间之后么?


被减速的光,被你看见,慢慢经过一个介质,再出去的场景,不要想了,人眼的识别范围太窄,只有仪器可以做到,我不止看过一篇科学报道,人类已经成功降低光速,那是试验室里的事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


然而声音,则是依赖有形介质的传导,百度上的一些数据,铜(棒) 3750m/s,大理石 3810m/s,铝(棒) 5000m/s,铁(棒) 5200m/s,冰 3230m/s,海水(25℃)1531m/s,空气(0) 331m/s,冰比水硬,所以水里速度慢于冰,不过也很快了。


光有点渣渣就不行,所以人们研究出了声纳这个玩意,如果速度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那么声音也就很快,有多快,可能超了光都说不定,毕竟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戴上紧箍咒。而骨传导能不能算是声音非空气传播的一个运用,贝多芬那个故事,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虽然耳膜用不上了。


再次,是单股和多股,多股降低了集肤效应,提高了传导效率,差不多直径的对比下,多股声音更亮,因为决定高频的一部分电流更快抵达了,而单股更圆滑一些,因为每个多股的细小单股,都是一个单股,但是它的亮与暗,清与浊,并存,多股就是平行的强化了这些要素,让其重复出现,所以质感就更胜于单股。


同时,单股因为横向宽度,能力传播时候内耗增加,高频段的电流没有细小多股的跑的快,亮度也就不如了。但是,单股有个什么特点?饱满,圆润,有弹性,因为他是一体的,是一根的,没有重复,没有锯齿,就是一个球,声音圆形的,润泽的,有弹性的。


有人说这种弹力球感觉是鲜活度好,额,你听听模拟器材,或许这个概念的认识就变了,当然,理解方式不同,定义也不同,类似情况很多了,多股就是细碎的,搞得质感很强,似乎有超高解析,有微动态,似乎非常能够烘托纹理,但是其实就是重复感。


那么换一个方向,这两个线又有什么差异?单棒的朦,但是还是比较圆润的朦,相对凝聚,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朦。多股的朦,就比较散而不成球体的朦了,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自由散漫缺少形体感,这个很有意思,和亮的那一侧完全相反过来,这种能够提高传导效率的结构,反过来的时候,居然是衰弱态。


或者说是强化了“反派”电流的传导,什么是“反派”电流,随机创造一个名词来说明罢了,就相当于反派角色翻身做主了,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风马牛,但是也强调了同一段路径,正反走向的迥异、相悖情况。


那么,能用图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用文字,因为越说越说不清,下面给出几幅图,来说明上述几个区别产生的感受形象。


好了,有了图这个道具,就方便很多了,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相对性,如果工作中其他的参数一样,但是在甲公司工资每月6000,乙公司工资每月6500,其他都一样,假设,什么工作内容,地理位置,加班情况,人际关系,假设,你现在在甲公司,会不会毫不犹豫去乙公司?


因为只有一项不同嘛,所以我们整天看参数高多少,其实相对性很多时候决定大问题,只要有相对就好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是我们喜欢扩大相对,某种意义上,乙公司给你60016500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假设除了钱不同,其他都一样,且丝毫没有放弃成本,当然另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差异,但是我们似乎把什么情况都看成了需要加大差异。其实银的导电性不比铜好太多,但是比锡,比铁好太太多,也就这个相对点,对了,银、铜比金的导电性好一些不很多,但是差距比银铜之间大一点。


第二,高频喜欢高速公路,为什么镀银铜声音感觉有些频段脱节,我试了一下我那个线基,声音由HD650的深沉变成Mpro的亢奋了,因为高频段挑剔路况,先从镀银层走了,如果镀锡,那么因为锡导电性与铜差异较大,估计,就不那么好走了,实际上绿联是镀锡铜。


这里说到绿联,我觉得它声音好正,虽然不是纯粹无氧铜,但是相对自然的衰减感,平衡性都很棒,虽然不一定是最拟真的那个状态,但是我觉得厂家多半是调整好参数性能后才生产的,毕竟那么大的量,就像苹果的小白耳塞一样,总是要一个万金油,所以从绿联起步,你可以对比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这个参照物很不起眼。


那么单晶铜的高频一定也走的更快,银也类似了,反向的情况下,高频就走的很困难,因为反过来了嘛,反而中以及低频走的还就快起来了,就有点像顺摸鱼鳞和逆摸鱼鳞类似的感受。


第三,我之前上传的那个A4纸的手稿,说明了声音从发出到消散的时间段内,不同频段的衰减曲线(由高至低)频段高度位点与时间周期内(由亮至暗)不同时间位点的纵横相交,形成面积,而这些面积,代表了信息量的累积,产生了听感。相交产生的面积,大的听感清晰,小的模糊。那么曲线形态变化,声音感受变化,这就是歪理的基本构成。


好,我们看一下图一,无氧铜,棒状单晶铜,还有多股单晶铜,什么情况,棒状由于单一通路宽,所以横向衰减,导致曲线相对圆滑,但是高频跑的比无氧铜快,波形下垂两条曲线更陡,所以波形上方相对平滑,那么意味着你听到含高频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你画竖直线与波形相交,发现波形交点还是落在高频段,在层次1中。


那么占用了时间,自然中低频的出镜率下降,被挤占,所以你听到的声音亮,就行彗星,只有头没有尾,尾巴剪掉了,衰减不要了,顾头不顾尾,柏林之声总是像一个人,高挺胸脯,昂头走路,就像动画人物中的超人,倒三角身材,但是这里不是说低频不行,是说没有什么尾韵,全部注意力都在起初的刻画上,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在我的对比中,我没有听出“更高”的声音,我只听到更亮的部位集中在更高频部分,因为能量守恒,加之听感辅助,我觉得导体导电性差,极高频出能量到达量少,少到一定成度,达不到产生听感的阀值,自然就觉得没有那一段,暗了,但是如果导体速度允许极高频处有足够听感识别的能量,那么亮与尖锐,就是能量多少的问题。


真实情况下,很多声音带毛刺的,但是数码音的衰减问题,导致平直,所以似乎很光滑,很亮,很直接,很容易,没有那种困难才打到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有延伸,有递进,有层次,有变化,有解析,有纹理,有质感,有真实。


而数码声的器材,和某些线材,给人带来的这种感觉,真的像极了。亮的同时,还一般带有润的感觉,亮又干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尖刺薄干,那都是声音“样本量”不够下的情况,一般润,密度,亮度,光滑,饱满,圆润等等相关联。


那么多股单晶铜,怎么样?你要把它当做单一股,合成多股,单一股更细,横向传播衰减更少,但每股产生一个波形,每股都有高中低频的量,多股合成,虽然每股的量少,但是重复叠加,就形成鱼骨头梗在喉咙中的感觉了,就是强化了某一个特定频段,让所谓的“质感”更好,更显而易见。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是没有自然衰减的,所以好似细碎(多次重复产生),有质感(也是亮部分与暗部分多次重复,0101010,产生落差感叠加),但是都停留在前几个阶段,没有尾韵,相位传真耳朵旗舰信号线,声场大,质感好,还不偏高的重心,能够有尾韵,当然缺点是泡泡吹起来,结相密度就虚一点,这是各种搭配处理得当的结果,我这个单一模型是做不到的。


所以多股单晶铜,同样占据了低频的“表演时间”,还是亢奋的,甚至比单棒单晶铜还有亢奋,因为横向衰减少,那么增加多股单晶铜的股数,就增加了更多重复,但是横向衰减也强化了,所以反而亮度下降了,感觉卡在喉咙的鱼刺更宽一些,但是边缘有点模糊,没有少股数的那么锐利,干硬,再多股数,积分游戏就接近棒状了,但是增加的横向宽度,也会模糊的毁了高音,进一步毁了中音,依次消亡,最后只剩隆隆声。


单棒的单晶铜,细棒横向衰减少,亮度感要强于粗棒,这个和电源线的粗细感很是类似,没有那么锐利、明亮和硬朗,多了一份圆滑和柔情,有点像护眼灯,中间最亮,有一个层次递进,多股有点像LED点阵,太多股就像非常多LED的点阵,看起来像一个大电光源,细棒就像射灯。


那么反过来的单晶铜就高频反而走的慢了,波形曲线由原来的圆胖变的尖锐,高频好不容易冒个头,剩下的都是中低频,混,轰隆隆,其实高频是清晰度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亮感,那种透气感,决定性作用,所以用这个图就很好理解正反情况。


那么银线如何,有点类似单晶铜,但是没有单晶铜那么“硬”的个性,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银,单晶银我还没有试,普通银棒状的,一个方向很顺滑,全频段顺滑,清晰,比铜线缺少韵味,纹理什么的,要细腻,对比铜线,还是有,但是就像普通白糖和超细颗粒白糖一样的感觉,导致像泥鳅一样全频段顺滑,微微质感,几乎没有韵味。


另一个方向就是糊,类似前述情况,鼓少有形体感,比无氧铜的正反对比强烈一些,因为银的导电性更好,就像单晶铜一样,两极差异更大。


这时候如果换成银丝线,那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类似单晶铜,一个方向,超强质感,不过集中在前端,尾韵少,低频量感少,单晶铜多股和银多股,哪个强?我觉得差不多,都很牛逼,硬是要区分,银的颗粒感要稍微细腻一些,不那么硬。


但是反过来,完了,听不了,软,糊,人声鼻音超级重,鼓声完全没有形体感,只有轰隆隆,感觉全频糯米糕,废了明显,太极端,要是单晶银丝的这个走向,估计听不清楚内容了就。银线和单晶铜都难驾驭,一个是硬,一个是滑,基质就是这个特性。还是无氧铜的衰减接近自然,也容易做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里借香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形体感与气势感,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正如香水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如果不分那么细,就分前半段和后半段,那么乐器的形体感,轮廓感,都在前半段产生,什么解析啊纹理啊质感啊,后面是尾音,是衰减,是余韵,是气势,是衍伸物,是虚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信号冲太快,或者说频段分布不自然,所谓的“前味”就少,后味增加,这样乐器形体感就混成一团。


特别是几乎没有衰减的数码声,那个乐器只有音色了,轮廓、松香味、铿锵感、顿挫感,变化全无,黑胶和磁带都是菱形,两端衰减,不是金字塔,金字塔不模拟,不真实,低频哪来那么多量,人造也,稳了?稳在哪里不是稳,偏要大腹便便?不能中间发力,累计更多能量,形成安定感?所以这样看来204hydra更模拟,但是204那个泛音似乎又有点没有hydra那种中心凝聚,泛音递进的来的LP,所以各学了一半,真难学好。


我听到的数字设备,要不就是圆润,饱满,要么就是结相极小,弥散的一塌糊涂,喷砂一样的感觉,revox的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少数字设备,能有LP或者磁带的质感了,那种两端衰减,怎么学也学不像,总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矫枉过正,但是就是达不到那个味道,以前飞利浦的LHH(乐哈哈),有点像,但是还是不同,多能士做CD后就彻底“背信弃义”模拟了。


为什么抛弃模拟的追求?为了多样性赚钱?还是学不像想逃离?不得而知,但是模拟中混有数字,数字中混有模拟,组分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从录音一刻开始算起,这些混合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但是模拟设备,模拟成分还是占大多数,所以就算你想让LP表现的很数字声,也是有让数字设备表现的很模拟声的难度的。


先生,你要的东西做好了,不过我是用假象的方式做出来的,因为真实情况中并没有也不能有,是你的感官错觉,是某个角度的“美学放大”,是满足了你的需要,是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求局部,忽略整体,所以,学的不像的数字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说一个高级机线的故事,日本线,很多时候被认为高级机线,欧亚德纯银信号线,原来我买来用在小不点MK8se机器上,平衡信号线,推平衡T1,接CD机平衡输出,那个银就是纯银,单棒结构,纯度比我几十元一米的单棒银可能要高一点,比如6N对比4N,但是这种差异,你不一定听的出来,然后人家屏蔽重料,日本人喜欢追求纯粹,所以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还把线标了方向,是向着顺滑的方向。


我那时候是初烧,其实也不是初烧了,但是还是遵循大众观点,我甚至连把线反方向都没敢尝试,结果很自然,完了,全频顺滑,中频没有韵味,稳的一塌糊涂,缺少解析、空气感、质感、情感、变化感,顺的一塌糊涂,平直的声音,让我对小不点MK8se的印象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起伏的,不鲜活的,死气沉沉稳的一塌糊涂的声音,当然,这是直接接耳机,如果接音箱,尤其是大系统,声音有了多次反射后,可能会好些,毕竟耳机太直接,一点修饰、变化的空间都没有给。


一线定乾坤,一线定生死,在只需要一丝微调就到位的系统上,很可能就是真理。但是我们往往就喜欢去增加环节,引入参量,直到我们不能驾驭为止。比如那个避震,其实机壳与承载面之间,就是一个橡胶脚钉,橡胶和铜类似,容易出一个自然的声音,震动也和线的原理类似,可以间接影响系统内电能输出“波形”,就我前面说的那些玩意,或者理解为系统能量形态变化,导致声音形态变化。


其实一切就在橡胶中,因为换脚钉也是换机壳与承载面的连接,换那个通路,所以一切改变就是那里,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做,我们要整个架子,然后再整钉子,那个变量一下就复杂了,当然,这样可能是更快通向理想声音的道路,但是大动作让我们失去了微调的机会,或者说容易矫枉过正,让我们丧失驾驭力,或者都没有的话,花了更多的钱,总之,在没有玩穿脚钉学问之前,就冒进搞架子,是有赌博意义的大跃进,因为声音并不是越凝聚越真,越自然,越好听的,有时候反而需要化散开了,当然,也有这样功效的避震钉。


所以是改变带来交易,还是改善带来买卖,这个需要玩家具备足够能力去识别了,我记得李小龙的一段黑白珍贵采访中,他提到功夫是比空手道更具有杀伤力的武术,似水一样,变化无形,应对一切情况,也就是无穷的互补性。


当谈到武术对抗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抓住你的衣领要揍你,一般的解法是要设法先让他松手,这里有一些列步骤,然后再还击,但是小龙认为,这时候直接踩那人的脚,那人就松手了,这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放发,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更像水的顺势,瞬间适应变化,非常实用。


这个片段我印象很深,我们玩hifi,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利用截拳道的思想,或者说利用国学精髓,指导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有效怎么走,怎么捷径怎么走,有时和钱没有线性关系的。


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81)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好了,有了一些线材的经验,现在又可以继续码字了。近期从相位传真那里买了一些单晶铜线基,有单股的棒,分粗细,有多股的丝,分粗细,有无氧铜丝状的,一个规格。买了一堆可以螺丝固定的RCA公头子,倒是很方便接上线,然后就开始玩了,因为其便利性,很容易做出多样性改变。


这些东西倒是很便宜,包括后续买的几种银线,铜镀银,铁线,铝线,等等,有些材质还没有到货,暂时只玩了铜和一部分银。这一大堆东西,也才不到一根铜彩中端线材的价格,但是花样玩法就如同万花筒了,最重要的是自己整出来的线,有一部分还颇为有意思,比较好听,有些就真一耳朵否认了,不过这么强烈的脾气,也让我了解到了一些有意思的道理。


我一般是把4米线先一分为二,做一条信号线,然后在一个声道使用,然后系统两个声道不一样信号线,DIY线对比绿联最便宜的那种信号线,对比完了再把线材再对半分,变成41米的,再做成标准一对信号线。


试听时候,还有一种方式,单独开RL906监听音箱的一边,不得不说,这个箱子最大的优势居然是可以简单的开关,这个对于对比来说简直太重要了,非常方便,下面就说一下各种玩法及感想,最终回归到我那张手绘的A4歪理上,再引出结论。


首先,我听出了无氧铜的方向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可以辨识,一侧更亮,清晰,一侧则暗,浑浊,这个是2米的线基,直接头尾接RCA的结果,后来我把线基对分,做成信号线,长度缩短,造成差异的“效应”减少,但是依旧可以分别出来。


有人告诉我,线用久了掉头,声音会不一样,因为煲线原理,电流通过时间长了,线体内部分子排列改变,当然,我来回反复,频率比较高,我听到的是本身的固有差异,这个随时间改变,我没空试了,理论上讲,我的器材组合随时变化,没有久的可能了。


无氧铜方向性的识别,给我了一些信心,毕竟这个比单晶铜的特性,要隐藏一些,不那么明显,也就是说,我的耳朵具备了识别足够微小差异的能力,可以为我的进一步探索做支撑。


其次就是单晶铜,那么3组维度,一个正反,一个粗细,一个棒状或者多股,下面就分开来说说,只说最主要区别点,因为应该还要细节区别,但是需要呈几何级数的试听对比,才能找出来,或者把线材放在超大系统上,去放大这种差异,便于寻找,但是不论精力还是技术,都不是我的优势,我就不折腾了,因为我只想一窥究竟,但是不想深入其中,况且就是听出这些比较表显的差异,我也来回尝试很多次,以致于短时间内来回对比都有点想吐,精神疲乏,所以按照正态分布原理,就挑重点表述一下有意思的趋势变化。


首先是正反,这个很容易区别,但是哪个是正,哪个又是反,就靠你定义了,怎么都行,一个方向上听起来,是亮的,清晰的,一个方向听起来是暗的,浑浊的,怎么和无氧铜类似,对,就是类似,但是不同,这是一个基础趋势,但是单晶铜,对比绿联,似乎总是在其两端,不是明亮、清晰有余,就是浑浊、暗淡有余,到不了中点,左右摇摆,这种现象,后面还会在数字器材和模拟器材的环节说到,非常有意思。


一正一反呢?哈哈,我想到了这个办法,我以为几乎同等长度是对冲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事与愿违,正反搭配的单晶铜,不论是棒状的还是丝状的,在一个方向上,清晰、明亮更多,但是暗淡、浑浊有之,在另一个方向上,浑浊、暗淡更多,但是清晰、明亮有之,很矛盾,两种特性共存,但是没有对冲,可以听得出来,额,这个太神奇,感觉是有点穿插,所以没有正好对撞掉。


其实我应该用4股线基,一边两根,做对冲,这样还是不能完全对冲,但是可以再次进一步细分,构建出新的声音,虽然还是有方向性,但是那么做应该有一个更新维度的特点出现,但是基底还是存在。


基底是什么?就是火锅底料,或者火锅汤,市场上很多线材,具有各种各样的特点,但是特点是建立在类似声底的基础上的,没有底层建筑,怎么建立空中楼阁?有了基底,我就有了信心,知道了至少大概的方向,方向是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出来的,但是有了一就能有二,如果连个样子都不像,一点影子都找不到,就只有拉倒,所以基底让我很兴奋,至少背景的路子对了,各种基底,让我瞬间联想到了各种风格的成品线,不论DIY还是厂线。


线材有个集肤效应,同时平行两股线在很接近时候,传播同向电流,还有个啥效应?对了,叫邻近效应,所以人们利用多股线材增加表面积,扩大集肤效应的效用,那么表面积怎么增加?


方形导体,杜兰线那样的,扁扁的长方片状结构,很大表面积,而且不需要考虑我说的第二个效应,因为那个效应会让电流集中在两个导线相近的一侧,反而抵消了增加表面积的优势,并带来其他困扰。


那么多股也是一个增加表面积的方法,但是这样会产生第二个效应,尤其是一束里多股,还有好几束这样的,那么束与束之间的屏蔽就更重要了,有时候距离屏蔽比金属层屏蔽更好,所以线就很粗,很轻,里面是棉花类似物质,额,空心塑料管,什么的,等等,然后大家就可以联想到一系列著名品牌宣传的超级屏蔽了。


那么我这个散线基,因为我不把它们扭在一起,那个效应就几乎没有了,因为两股线有时候距离好远,也没有金属屏蔽层的困扰,当然,什么PEPVC的屏蔽层区别还是有的,但是条件有限,就这样,集肤效应,那么棒状和多股的差异,我可以做到对比试验。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这种简陋的方法,实际上参数比较少,比较“可控”,怎么叫做可控?就是可以比较容易的试验出需要趋势,同比下的趋势,就够了,我也不做线,我也不玩厂线,我就了解一下就走人,我需要最基础简单可控的试验方式,而这些简陋的线基与接头正好满足了我的需要。


其次是粗细,粗细很有意思,细的亮一些,粗的暗一些,细的清晰一些,粗的模糊一些,这个猜测是电流在导线内不走直线造成的,因为横向宽度,带来的耗散不一样,很有意思的是,我用新英火牛,功率小的和功率大的,只要电压都符合要求,同一个界面下的声音,和线带来的差异,非常类似,对,参数上不能看到差异存在的可能性,但是耳朵可以听到,我注意到了这种问题,以及其相似性,在理解其他场景下的类似情况的时候,可以很快搬出来比照,进而有一定概率可以加速理解。


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波有横,有纵,你化不同波的形态,就知道这个差异了,声波是纵波,水波是横波,我们总说光速最快,好像声音总是委屈一样的,其实不然,我一只手蒙住眼睛,就看不见光了,光被挡住了,也可以说它被极大的减速了,如果减速的趋势强大,可能穿透不了多远就没劲了,如果虽然减速,但是还有速度,始终还有一丝,那么无数时间后,会有光子穿透过遮蔽它的介质,但是那么少量的光子,眼睛能识别么?你能等到无数时间之后么?


被减速的光,被你看见,慢慢经过一个介质,再出去的场景,不要想了,人眼的识别范围太窄,只有仪器可以做到,我不止看过一篇科学报道,人类已经成功降低光速,那是试验室里的事情,在特殊环境、条件下。


然而声音,则是依赖有形介质的传导,百度上的一些数据,铜(棒) 3750m/s,大理石 3810m/s,铝(棒) 5000m/s,铁(棒) 5200m/s,冰 3230m/s,海水(25℃)1531m/s,空气(0) 331m/s,冰比水硬,所以水里速度慢于冰,不过也很快了。


光有点渣渣就不行,所以人们研究出了声纳这个玩意,如果速度接近光速,质量无穷大,那么声音也就很快,有多快,可能超了光都说不定,毕竟爱因斯坦没有给他戴上紧箍咒。而骨传导能不能算是声音非空气传播的一个运用,贝多芬那个故事,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虽然耳膜用不上了。


再次,是单股和多股,多股降低了集肤效应,提高了传导效率,差不多直径的对比下,多股声音更亮,因为决定高频的一部分电流更快抵达了,而单股更圆滑一些,因为每个多股的细小单股,都是一个单股,但是它的亮与暗,清与浊,并存,多股就是平行的强化了这些要素,让其重复出现,所以质感就更胜于单股。


同时,单股因为横向宽度,能力传播时候内耗增加,高频段的电流没有细小多股的跑的快,亮度也就不如了。但是,单股有个什么特点?饱满,圆润,有弹性,因为他是一体的,是一根的,没有重复,没有锯齿,就是一个球,声音圆形的,润泽的,有弹性的。


有人说这种弹力球感觉是鲜活度好,额,你听听模拟器材,或许这个概念的认识就变了,当然,理解方式不同,定义也不同,类似情况很多了,多股就是细碎的,搞得质感很强,似乎有超高解析,有微动态,似乎非常能够烘托纹理,但是其实就是重复感。


那么换一个方向,这两个线又有什么差异?单棒的朦,但是还是比较圆润的朦,相对凝聚,围绕在一个中心点的朦。多股的朦,就比较散而不成球体的朦了,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有点自由散漫缺少形体感,这个很有意思,和亮的那一侧完全相反过来,这种能够提高传导效率的结构,反过来的时候,居然是衰弱态。


或者说是强化了“反派”电流的传导,什么是“反派”电流,随机创造一个名词来说明罢了,就相当于反派角色翻身做主了,有句话叫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虽然风马牛,但是也强调了同一段路径,正反走向的迥异、相悖情况。


那么,能用图解决的问题,还是不用文字,因为越说越说不清,下面给出几幅图,来说明上述几个区别产生的感受形象。


好了,有了图这个道具,就方便很多了,几个基本原理,第一,相对性,如果工作中其他的参数一样,但是在甲公司工资每月6000,乙公司工资每月6500,其他都一样,假设,什么工作内容,地理位置,加班情况,人际关系,假设,你现在在甲公司,会不会毫不犹豫去乙公司?


因为只有一项不同嘛,所以我们整天看参数高多少,其实相对性很多时候决定大问题,只要有相对就好的时候还真不少,但是我们喜欢扩大相对,某种意义上,乙公司给你60016500是没有差异的,因为假设除了钱不同,其他都一样,且丝毫没有放弃成本,当然另外的情况下需要加大差异,但是我们似乎把什么情况都看成了需要加大差异。其实银的导电性不比铜好太多,但是比锡,比铁好太太多,也就这个相对点,对了,银、铜比金的导电性好一些不很多,但是差距比银铜之间大一点。


第二,高频喜欢高速公路,为什么镀银铜声音感觉有些频段脱节,我试了一下我那个线基,声音由HD650的深沉变成Mpro的亢奋了,因为高频段挑剔路况,先从镀银层走了,如果镀锡,那么因为锡导电性与铜差异较大,估计,就不那么好走了,实际上绿联是镀锡铜。


这里说到绿联,我觉得它声音好正,虽然不是纯粹无氧铜,但是相对自然的衰减感,平衡性都很棒,虽然不一定是最拟真的那个状态,但是我觉得厂家多半是调整好参数性能后才生产的,毕竟那么大的量,就像苹果的小白耳塞一样,总是要一个万金油,所以从绿联起步,你可以对比出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虽然这个参照物很不起眼。


那么单晶铜的高频一定也走的更快,银也类似了,反向的情况下,高频就走的很困难,因为反过来了嘛,反而中以及低频走的还就快起来了,就有点像顺摸鱼鳞和逆摸鱼鳞类似的感受。


第三,我之前上传的那个A4纸的手稿,说明了声音从发出到消散的时间段内,不同频段的衰减曲线(由高至低)频段高度位点与时间周期内(由亮至暗)不同时间位点的纵横相交,形成面积,而这些面积,代表了信息量的累积,产生了听感。相交产生的面积,大的听感清晰,小的模糊。那么曲线形态变化,声音感受变化,这就是歪理的基本构成。


好,我们看一下图一,无氧铜,棒状单晶铜,还有多股单晶铜,什么情况,棒状由于单一通路宽,所以横向衰减,导致曲线相对圆滑,但是高频跑的比无氧铜快,波形下垂两条曲线更陡,所以波形上方相对平滑,那么意味着你听到含高频的时间长,很长一段时间范围内,你画竖直线与波形相交,发现波形交点还是落在高频段,在层次1中。


那么占用了时间,自然中低频的出镜率下降,被挤占,所以你听到的声音亮,就行彗星,只有头没有尾,尾巴剪掉了,衰减不要了,顾头不顾尾,柏林之声总是像一个人,高挺胸脯,昂头走路,就像动画人物中的超人,倒三角身材,但是这里不是说低频不行,是说没有什么尾韵,全部注意力都在起初的刻画上,永远站在风口浪尖。


在我的对比中,我没有听出“更高”的声音,我只听到更亮的部位集中在更高频部分,因为能量守恒,加之听感辅助,我觉得导体导电性差,极高频出能量到达量少,少到一定成度,达不到产生听感的阀值,自然就觉得没有那一段,暗了,但是如果导体速度允许极高频处有足够听感识别的能量,那么亮与尖锐,就是能量多少的问题。


真实情况下,很多声音带毛刺的,但是数码音的衰减问题,导致平直,所以似乎很光滑,很亮,很直接,很容易,没有那种困难才打到的感觉,但是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觉得有延伸,有递进,有层次,有变化,有解析,有纹理,有质感,有真实。


而数码声的器材,和某些线材,给人带来的这种感觉,真的像极了。亮的同时,还一般带有润的感觉,亮又干是不存在的,一般是尖刺薄干,那都是声音“样本量”不够下的情况,一般润,密度,亮度,光滑,饱满,圆润等等相关联。


那么多股单晶铜,怎么样?你要把它当做单一股,合成多股,单一股更细,横向传播衰减更少,但每股产生一个波形,每股都有高中低频的量,多股合成,虽然每股的量少,但是重复叠加,就形成鱼骨头梗在喉咙中的感觉了,就是强化了某一个特定频段,让所谓的“质感”更好,更显而易见。


当然,这样的结构也是没有自然衰减的,所以好似细碎(多次重复产生),有质感(也是亮部分与暗部分多次重复,0101010,产生落差感叠加),但是都停留在前几个阶段,没有尾韵,相位传真耳朵旗舰信号线,声场大,质感好,还不偏高的重心,能够有尾韵,当然缺点是泡泡吹起来,结相密度就虚一点,这是各种搭配处理得当的结果,我这个单一模型是做不到的。


所以多股单晶铜,同样占据了低频的“表演时间”,还是亢奋的,甚至比单棒单晶铜还有亢奋,因为横向衰减少,那么增加多股单晶铜的股数,就增加了更多重复,但是横向衰减也强化了,所以反而亮度下降了,感觉卡在喉咙的鱼刺更宽一些,但是边缘有点模糊,没有少股数的那么锐利,干硬,再多股数,积分游戏就接近棒状了,但是增加的横向宽度,也会模糊的毁了高音,进一步毁了中音,依次消亡,最后只剩隆隆声。


单棒的单晶铜,细棒横向衰减少,亮度感要强于粗棒,这个和电源线的粗细感很是类似,没有那么锐利、明亮和硬朗,多了一份圆滑和柔情,有点像护眼灯,中间最亮,有一个层次递进,多股有点像LED点阵,太多股就像非常多LED的点阵,看起来像一个大电光源,细棒就像射灯。


那么反过来的单晶铜就高频反而走的慢了,波形曲线由原来的圆胖变的尖锐,高频好不容易冒个头,剩下的都是中低频,混,轰隆隆,其实高频是清晰度很重要的一环,尤其是亮感,那种透气感,决定性作用,所以用这个图就很好理解正反情况。


那么银线如何,有点类似单晶铜,但是没有单晶铜那么“硬”的个性,当然我说的是普通银,单晶银我还没有试,普通银棒状的,一个方向很顺滑,全频段顺滑,清晰,比铜线缺少韵味,纹理什么的,要细腻,对比铜线,还是有,但是就像普通白糖和超细颗粒白糖一样的感觉,导致像泥鳅一样全频段顺滑,微微质感,几乎没有韵味。


另一个方向就是糊,类似前述情况,鼓少有形体感,比无氧铜的正反对比强烈一些,因为银的导电性更好,就像单晶铜一样,两极差异更大。


这时候如果换成银丝线,那么很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类似单晶铜,一个方向,超强质感,不过集中在前端,尾韵少,低频量感少,单晶铜多股和银多股,哪个强?我觉得差不多,都很牛逼,硬是要区分,银的颗粒感要稍微细腻一些,不那么硬。


但是反过来,完了,听不了,软,糊,人声鼻音超级重,鼓声完全没有形体感,只有轰隆隆,感觉全频糯米糕,废了明显,太极端,要是单晶银丝的这个走向,估计听不清楚内容了就。银线和单晶铜都难驾驭,一个是硬,一个是滑,基质就是这个特性。还是无氧铜的衰减接近自然,也容易做出相对自然的声音。


这里借香水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声音的形体感与气势感,前者为实,后者为虚,正如香水有前味、中味、后味一样,如果不分那么细,就分前半段和后半段,那么乐器的形体感,轮廓感,都在前半段产生,什么解析啊纹理啊质感啊,后面是尾音,是衰减,是余韵,是气势,是衍伸物,是虚的一部分,但是如果信号冲太快,或者说频段分布不自然,所谓的“前味”就少,后味增加,这样乐器形体感就混成一团。


特别是几乎没有衰减的数码声,那个乐器只有音色了,轮廓、松香味、铿锵感、顿挫感,变化全无,黑胶和磁带都是菱形,两端衰减,不是金字塔,金字塔不模拟,不真实,低频哪来那么多量,人造也,稳了?稳在哪里不是稳,偏要大腹便便?不能中间发力,累计更多能量,形成安定感?所以这样看来204hydra更模拟,但是204那个泛音似乎又有点没有hydra那种中心凝聚,泛音递进的来的LP,所以各学了一半,真难学好。


我听到的数字设备,要不就是圆润,饱满,要么就是结相极小,弥散的一塌糊涂,喷砂一样的感觉,revox的稍微正常一点,但是我想说的是,太少数字设备,能有LP或者磁带的质感了,那种两端衰减,怎么学也学不像,总是非此即彼,非左即右,矫枉过正,但是就是达不到那个味道,以前飞利浦的LHH(乐哈哈),有点像,但是还是不同,多能士做CD后就彻底“背信弃义”模拟了。


为什么抛弃模拟的追求?为了多样性赚钱?还是学不像想逃离?不得而知,但是模拟中混有数字,数字中混有模拟,组分不同,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从录音一刻开始算起,这些混合就五花八门,千奇百怪了,但是模拟设备,模拟成分还是占大多数,所以就算你想让LP表现的很数字声,也是有让数字设备表现的很模拟声的难度的。


先生,你要的东西做好了,不过我是用假象的方式做出来的,因为真实情况中并没有也不能有,是你的感官错觉,是某个角度的“美学放大”,是满足了你的需要,是新的艺术形态,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追求局部,忽略整体,所以,学的不像的数字设备,才有用武之地。


说一个高级机线的故事,日本线,很多时候被认为高级机线,欧亚德纯银信号线,原来我买来用在小不点MK8se机器上,平衡信号线,推平衡T1,接CD机平衡输出,那个银就是纯银,单棒结构,纯度比我几十元一米的单棒银可能要高一点,比如6N对比4N,但是这种差异,你不一定听的出来,然后人家屏蔽重料,日本人喜欢追求纯粹,所以就朝着那个方向去了,还把线标了方向,是向着顺滑的方向。


我那时候是初烧,其实也不是初烧了,但是还是遵循大众观点,我甚至连把线反方向都没敢尝试,结果很自然,完了,全频顺滑,中频没有韵味,稳的一塌糊涂,缺少解析、空气感、质感、情感、变化感,顺的一塌糊涂,平直的声音,让我对小不点MK8se的印象是没有感情的,没有起伏的,不鲜活的,死气沉沉稳的一塌糊涂的声音,当然,这是直接接耳机,如果接音箱,尤其是大系统,声音有了多次反射后,可能会好些,毕竟耳机太直接,一点修饰、变化的空间都没有给。


一线定乾坤,一线定生死,在只需要一丝微调就到位的系统上,很可能就是真理。但是我们往往就喜欢去增加环节,引入参量,直到我们不能驾驭为止。比如那个避震,其实机壳与承载面之间,就是一个橡胶脚钉,橡胶和铜类似,容易出一个自然的声音,震动也和线的原理类似,可以间接影响系统内电能输出“波形”,就我前面说的那些玩意,或者理解为系统能量形态变化,导致声音形态变化。


其实一切就在橡胶中,因为换脚钉也是换机壳与承载面的连接,换那个通路,所以一切改变就是那里,结果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不做,我们要整个架子,然后再整钉子,那个变量一下就复杂了,当然,这样可能是更快通向理想声音的道路,但是大动作让我们失去了微调的机会,或者说容易矫枉过正,让我们丧失驾驭力,或者都没有的话,花了更多的钱,总之,在没有玩穿脚钉学问之前,就冒进搞架子,是有赌博意义的大跃进,因为声音并不是越凝聚越真,越自然,越好听的,有时候反而需要化散开了,当然,也有这样功效的避震钉。


所以是改变带来交易,还是改善带来买卖,这个需要玩家具备足够能力去识别了,我记得李小龙的一段黑白珍贵采访中,他提到功夫是比空手道更具有杀伤力的武术,似水一样,变化无形,应对一切情况,也就是无穷的互补性。


当谈到武术对抗的时候,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人抓住你的衣领要揍你,一般的解法是要设法先让他松手,这里有一些列步骤,然后再还击,但是小龙认为,这时候直接踩那人的脚,那人就松手了,这是一种不按常理出牌的放发,也是解决问题的最短路径,更像水的顺势,瞬间适应变化,非常实用。


这个片段我印象很深,我们玩hifi,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利用截拳道的思想,或者说利用国学精髓,指导我们下一步怎么走,怎么有效怎么走,怎么捷径怎么走,有时和钱没有线性关系的。


未完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9-2-26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额,回帖写太多字,系统显示一个发帖需要审核,以为是上手绘图片惹的祸,结果没有图也一样,那就静待审核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9-2-27 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19-2-27 09:36 编辑

占楼待续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177.28 KB, 下载次数: 90)

微信图片_201902262319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7 20:40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