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龙皇

CD vs MD 松下CT790和索尼R909-->4dreams转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和随身CD机比较起来,我认为MD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 体积小,更容易携带
二,音质不差于CD。这点有的高档MD甚至高于普通CD,虽然有5:1的压缩率在哪里产生心理作用,但是那压缩掉的声音是属于听不到的范围,所以不要太钻牛角尖。并且在一些高档MD自身电路的修饰下(为了弥补一定的音质损失)其音质虽说不上准确,却相当讨好人的耳朵。容易受到人的肯定。
三,运动可能性,CD随身听无论如何也比可能用来进行剧烈的运动。我曾经带着EJ955小跑,步伐剧烈一点都会出现跳音,并且回家打开机器一看,由于线速度的不平衡和震动,CD的边缘部分和机体接触,使双方都出现了划痕。如果是一张正版CD,你心痛不心痛,而MD的非接触性读盘和盘体外保护以及更小体积的光盘使用都让它几乎完全避免了这一点,更适合于运动使用。
四,光盘的易携带,保护和整理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龙皇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我能理解。

感慨:现在的便携CD是越做越差,而MD却越做越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以下是引用ZEZOO在2002-12-27 15:59:00的发言:
龙皇的评价是很中肯的,我能理解。

感慨:现在的便携CD是越做越差,而MD却越做越好。

恩,谢谢,我也有痛感,眼睛中看见的CD随身听除了E01和老机器,已经没有什么音质特别好的了,倒是MD技术越来越先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济南市
以下是引用龙皇在2002-12-27 15:18:00的发言:
和随身CD机比较起来,我认为MD有以下几点优势
一,体积小,更容易携带
二,音质不差于CD。这点有的高档MD甚至高于普通CD,虽然有5:1的压缩率在哪里产生心理作用,但是那压缩掉的声音是属于听不到的范围,所以不要太钻牛角尖。并且在一些高档MD自身电路的修饰下(为了弥补一定的音质损失)其音质虽说不上准确,却相当讨好人的耳朵。容易受到人的肯定。
三,运动可能性,CD随身听无论如何也比可能用来进行剧烈的运动。我曾经带着EJ955小跑,步伐剧烈一点都会出现跳音,并且回家打开机器一看,由于线速度的不平衡和震动,CD的边缘部分和机体接触,使双方都出现了划痕。如果是一张正版CD,你心痛不心痛,而MD的非接触性读盘和盘体外保护以及更小体积的光盘使用都让它几乎完全避免了这一点,更适合于运动使用。
四,光盘的易携带,保护和整理性。
那MP3不是更有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MD和MP3之争由来以久,孰优孰劣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两种东西的技术还都处在发展当中,说实在的,现在生产MP3的厂家是鱼龙混杂,有些根本不以音质为前提,所以我觉得目前还是MD具备一定的优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790和909是公认的烂声和靓声,你还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松下的有音质好的吗??
很怀疑哎~~~
因为松下的耳塞音质很一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以下是引用自由的风在2002-12-29 18:48:00的发言:
松下的有音质好的吗??
很怀疑哎~~~
因为松下的耳塞音质很一般

哈哈哈,不是音质一般,是音质奇差。简直和路边5块的没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我保留意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2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我觉得松下不烂,耳塞可能不好,换一个就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山东省济南市
松下与索尼的音色不一样,听古典松下比索尼强,有时觉得松下定位于女性,大家觉得是不是女生用松下比索尼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没觉得,周围一堆男人用松下,原因————便宜
然后一看见我的SONY,纷纷丢下自己得松下,原因——————好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12-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误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3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北海市合浦县
实在是无聊,MD是利用凹坑有无,也就是0和1记录声音的,这种经过压缩的声音和VCD以及DVD-VIDEO的声音同样不好听。CD碟片是线性PCM信号,请注意了论坛上的朋友们,那些争论不休的DX们,还有热中于刻碟的朋友们请你们看清楚————————我再说一遍,CD碟片上记录的是线性PCM信号,也就是用凹坑的长短来记录信号的,不是凹坑的有无!!!!!
换句话说,CD不具备盗版的条件。为什么引进版和原版声音差别巨大,就是这个原因。各为一直争论不休,就是不知道有几位朋友到图书馆差过资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实际听的时候还是因人而异的,要不好多耳机对某个频段作修饰还有什么用,机器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以下是引用musicwall在2003-1-9 9:40:00的发言:
理论上是这样的,但是实际听的时候还是因人而异的,要不好多耳机对某个频段作修饰还有什么用,机器也是如此

同意!记录的方式如何是技术上的事情,作为机器的最终用户只要能从机器上得到自己最爱好的声音就行了,而不必在乎这种声音是用何种技术再生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也就是用凹坑的长短来记录信号的,不是凹坑的有无!!!!!
换句话说,CD不具备盗版的条件。
-------------------------

骇人听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3-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关于CD光盘
  红皮书

红皮书是最早发布的音频光盘标准,是关于音频数据的标准规范,被所有音乐CD所采用。任何一款CD播放器都可以读取符合红皮书音频标准的光盘。控制信息位于卷目录表(VTOC)中,可以方便驱动器识别光盘格式,从而使播放器知道如何解释光盘中的数据。
通过脉冲编码调制(PCM),以数字形式保存的音频数据从光盘中读出,然后被播放器转化成普通的二进制形式。最后,二进制数据通过数模转化器再还原成最初的模拟音频信号。从技术角度来说,模拟信号的模式具有很好的可预见性,即使出现一些小的差错,或丢失了部分信息,播放器也可以较为容易的进行修复和改正。
光盘的主体是一个1.2mm厚的塑料圆片,中间有一个15mm的圆孔用于将盘片固定到回放设备。所有的光盘数据都被保存在一个非常薄的铝质薄膜上;薄膜层之外还有一层起保护作用的塑料层。光盘驱动设备主要是通过发射低能量的激光穿透保护层,从铝质薄膜层中读取数据。驱动器会根据不同的光盘编码方式以及所要读取数据的不同存放位置,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光盘。
光盘驱动设备通常都是采用特殊的发光二极管产生激光束,然后通过分光器来控制光线。此外,一个小型的由计算机控制的电动马达被用来移动和定位激光头到正确的位置读取数据。反射回来的光线则被感光器采集并进一步解释成各种不同的数据信息。一般来说,如果感光器接收到的是强反射,则说明激光束照射到的光盘表面非常平滑;如果接收到的是散射光或反射光线很弱,则说明激光束照射到的光盘表面为凹陷。感光器正是根据所接收到光线的强弱,生成相应的数字信号。其中,由光盘表面凹陷区所产生的较弱的反射光被解释为数字信号1,而由平滑区所产生的强反射则被解释为数字信号0。数字信号产生之后首先经过数模转换电路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再通过放大器将声音放大,最后由扬声器播放出来。
光盘只能使用单面保存信息。一般来说,另一面会贴上各种标签以便于用户识别。虽然人们在光盘中已经加入了一层保护层,但是由于光盘本身是塑料物质制成的,还是很容易产生各种刮痕。通常,CD播放器可以处理一些小的刮痕,但是如果划痕过大的话,将会导致声音播放时断时续,甚至会使整张盘片完全无法读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3-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北京市
开始引经据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6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