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georgek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廉价cdrom和高价转盘读取cd数据效果的疑问(转载摘录)-->af2000转移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哈哈,我就说嘛,不用鉴相器用FIFO检测是不可能精确的,哈哈,看来还得另找解释。
光驱上的果然仍然是传统的PL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我是这个意思啊,但是如果一个周期不用12位来记,你的偏移量检测法就只能测到半个周期相变啊,所以你如果用12个1表示一个PCM里面的1的话,理论上PLL完全了,那就是12个1,不完全就是11个或者7个或者13个,然后由其他某些机制折衷判断到底前沿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就可能产生相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所有的PLL反馈都靠这个FIFO?觉得太蠢了啊,这个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靠,没人接着回答或者批驳我的问题啊?:
靠偏移量的话,可以预见至少出现半个周期的差异FIFO才能有1个进位,要提高精度就只有大大加快SRAM的读写周期,比如10步出现一个Write or read 操作,这样可以监测到0.05个CD数据信号周期的相变。既然只有增加纪录的数据位,那么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是偏移量仍然控制了输出PCM流的相位,然而偏移量受前面PLL效果影响,PLL效果好偏移量变化就小,效果差,偏移量变化就大,相位变化也大,不论你RFCK多精确,相位实际是变了,但是这样的论述是建立在螺旋的转速PLL工作机理上的,这样的机制弊端我已经隐含的提到,SRAM需要比较大,相位变化实际上没有被隔离,仍然受到PLL质量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靠,问题是到底这个偏移量监测到底让人家把读写周期提高了多少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所以我说100ps TNND能听出来就怪了嘛,呵呵不过我们已经不是在讨论声音了,是在讨论可能出现的问题,哈哈,就是和抬杠差不多,hoho,大家随便玩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我把前面的贴子补完了,大家再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这个估计就是天价转盘天价DAC的由来
以下是引用MCV在2003-1-16 12:48:00的发言:
那些所谓的jitterfilter我估计就是使用很多级环路滤波器带宽逐渐减小的PLL反复进行reclock,前面的高带宽可以快速跟踪输入信号,后面的窄带宽可以减小输出的抖动,据说效果很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我估计是由于PLL设计不好会造成FIFO持续变化,Jitter就传上去了,PLL只能尽量减小jitter,实际上如果要相差消失需要无限长时间,PLL设计只能在建立时间和效果两者之间平衡,原有CD数据time base越均匀jitter消除效果越好,原有CD质量越差PLL锁相效果越差,
所以CD数据time base均匀程度和光驱的机械电子jitter效果是有关的(但是我仍对其具体影响大小持怀疑态度),当然最关键的是PLL设计,TCXO再好线路设计不好也没有用,对某些jitter可能PLL完全无力解决。
呵呵MCV你不要着急,我还没写完。
接着来,但是可以知道,一旦数据写入了SRAM,脉冲质量应该就和前面的东西无关了(这个要MCV证实一下SRAM的工作原理,看看到底实际上还和什么有关,而不是理论上的),和脉冲质量唯一相关的就只有RFCK,那么这个RFCK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又是个问题,可以看到FIFO实际上通过监测RFCK和WFCK的相位工作,而且如果真的是像螺旋说的靠偏移量的话,可以预见至少出现半个周期的差异FIFO才能有1个进位,要提高精度就只有大大加快SRAM的读写周期,比如10步出现一个Write or read 操作,这样可以监测到0.05个CD数据信号周期的相变。既然监测RFCK和WFCK相位差,那么RFCK定然和WFCK产生方法不同,RFCK打赌是CD的主振产生的,那么实际上输出的PCM流已经只和RFCK以及SRAM有关了,问题就是这个SRAM怎么工作了,这个MCV考察一下。

然后另一个解释既然只有增加纪录的数据位,那么出现的问题就可能是偏移量仍然控制了输出PCM流的相位,然而偏移量受前面PLL效果影响,PLL效果好偏移量变化就小,效果差,偏移量变化就大,相位变化也大,不论你RFCK多精确,相位实际是变了,但是这样的论述是建立在螺旋的转速PLL工作机理上的,这样的机制弊端我已经隐含的提到,SRAM需要比较大,相位变化实际上没有被隔离,仍然受到PLL质量影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6 13:10:25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6 13:24:4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打死我也不信,所以我狂刻碟,反正我也听不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你想想看100ps的相移啊,这么点的变换怎么听得出呢?MMD。想不通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哈哈,我觉得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那是帧同步位,应该和这个没关系的
以下是引用甩袖汤在2003-1-15 23:37:00的发言:
我不记得cd记录的标准详细是如何的,但cd编码之中是有位时钟的,那个位时钟解出以后,与系统时钟如果不同步,那系统时钟做的再准,也还是不能在系统需要送位信号的时候对不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
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缓存的时钟信号是来自CD而不是转盘
*********************************************************
打死想不通啊,应该不会吧?!那个比较也许有些问题呢?
然后呢,据包公说这个reclock并不能完全消除jitter,这个我就不懂了
估计和电路有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我也一直不信所谓100ps的也能听出来,哈哈哈,空气扰动估计造成的影响更大

以下是引用螺旋测微器在2003-1-17 11:30:00的发言:
这个问题无解的,也不奇怪,发烧电源线不也在发烧圈内挺火的,有人声称放大器总谐波失真小数点后面几个零能听出来,或者说小数点后面几个零对迟钝的耳朵来说根本无所谓,却又声称可以听出电阻的差异……总之这些暂且搁置争议,自己玩的开心就行了!你不是已经证明前端的Jitter是可以隔离的了吗?发烧友声称还是能够靠两只耳朵听出来,那也没办法,比如俺一般就暂且把这些归入“特异功能”一类,天赋禀异,没办法,活该花那个钱,哈哈!~~~~~~~

当然从技术角度讲,追求零失真,是值得鼓励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hehe,具体的我就不清楚啦,仔细研究起来挺麻烦的,找精密机电的人问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高倍速光驱用了自适应技术,先估建了变化函数
以下是引用螺旋测微器在2003-1-16 23:54:00的发言:

另外,关于伺服的精度,大家应该参考以下事实:

1、DVD的光轨宽度(0.4um)只有CD的一半,光轨间隔密度是CD的2倍,现在已有十几倍速的DVD光驱了。

2、高倍速的CD-ROM和刻录机甚至采用衡角速度(CAV)模式,按“转盘”的那个思维模式来讲,这个jitter肯定简直逼得人没法活了!竟然还能在50倍速以上的速度读出正确的数据,想想都叫人瞠目结舌!要知道CD的光轨宽度大约只有0。8个微米,轨道间隔只有1。6个微米啊!在这么高的速度下竟然能读出正确的数据来!简直是个奇迹!!

俺没事的时候就这么想想,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03-1-20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经典!!![em03]
以下是引用螺旋测微器在2003-1-20 11:24:00的发言:

以前二房论坛有个叫“革命英雄”的老兄,说:痒的地方不抓,不痒的地方却抓得鲜血淋漓。这话听了特逗!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4 12: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