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eorgeking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廉价cdrom和高价转盘读取cd数据效果的疑问(转载摘录)-->af2000转移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lycsc,我没兴趣和你“讨论”。
我抄一段螺旋的话,你要是看不懂就拉倒,反正我相信论坛里有的是能看懂的人:

音频的PCM数据是不能直接记录在CD表面的,也许细心的网友已经发现,CD的这种记录方式是无法表现连续的1的,音频数据在记录前,要经过称为EFM(Eight to Fourteen Modulation)的编码,物理盘上记录的数据和真正的声音数据之间需要做变换处理,这种处理称为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不只是光盘需要,凡是在物理线路上传输的数字信号都需要进行通道编码。采用信道编码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是为了改善信号质量,使得读出信号的频带变窄;其次是为了为了在接收端能够从信号本身提取自同步信号。其实大家所熟悉的硬盘、数字磁带、数字电话等都使用了不同算法的信道编码技术。具体的EFM编码方法是很专业的领域,一般可简单认为EFM编码是把数据中连续的1分隔开来,比如:00000110 经过EFM编码后就成为 0001000010000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6 10:39:03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这是螺旋说的,和我的观点一致,但是似乎和发烧友们耳朵收货的结论不同:

本来想实验来验证一下的,但买专业音频卡出了变故,至今还未到手,mmd!16大都闭幕了!先把 RFCK、WFCK 信号解释一下吧!RFCK:读时钟信号,WFCK:写时钟信号。前面说道 CD 转速的控制是 PLL (锁相环)来实现的,以 Philips 机芯主轴伺服为例,它的工作原理是监测一个 FIFO 动态内存的数据指针,当主轴速度偏快时,写入地址指针与读出地址指针的偏移量会加大,反之,则偏移量减小,PLL便是以数据偏移量计数器来作为比较的,来控制主轴转速的。从这个原理来看,实际上整个伺服电路是一个时基抖动校正电路,也就是说,读出数据与机械结构的线速度抖动已经通过缓存隔离了,这也是为什么最低档的 CD 机也能够在抖晃率指标上轻易击败模拟磁带、唱片的原因,CD 机的抖晃指标取决于内部晶震精度,这是唯一可以得出的结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6 10:38:10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farsight在2003-1-16 3:53:00的发言:
MCV:"我所奇怪的是为什么经过DSP之后,输出的抖动仍然和输入抖动有关。
似乎只能解释为CD 的DSP使用的时钟信号是自光头读取的码流中提取的。
为什么不能直接利用CD机的晶体振荡器的时钟信号,不是更稳定吗?
要么还是同步问题?"
我想是同步问题。DAC不能自顾自地按自己的时钟工作,这样转盘读出来的数据就有可能跟不上趟或者堆起来。几年前有一款产品是用缓存的方式来降低抖动,叫做digital lens。要先读一秒数据后才输出数据。也就是说,其设计者认为DAC和转盘的时钟在70分钟的时间里可能有接近1秒的差别。所以除非有特别的手段,DAC只好跟着CD的数据流。

是的是的,我同意,不过我提到的仅仅是转盘,情况略有区别。
转盘的伺服系统会依照主时钟和码流时钟的相位差来调整转速,使得读取的码流速率保持恒定,所以这里和转盘+DAC情况略有区别。我想有这个闭环控制,主时钟和码流时钟不会偏的很远吧?加个小缓存应该也就够了吧?
当然不够的话我的疑惑也就解决了。[em0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6 10:20:35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可是至今没有任何科学的实验能证明这一点。
我讲一下内耳耳朵的构造好了
先是鼓膜,在鼓膜之后是听小骨,然后是耳蜗。
声音在鼓膜上转化成震动,经听小骨放大,然后通过卵圆窗进入耳蜗。
耳蜗的构造就类似一个海螺壳,越往里面走越窄,其中充满了液体。
耳蜗里面分布着20000组以上的听纤毛,这些纤毛的并非全是相同的,而是越里面的越短,谐振频率越高,对应感应的声音频率也越高。
现在情况就很清楚了,可以认为一组纤毛对应一个频率,既然没有对应20000Hz以上频率的纤毛,人又靠什么来感应呢?

甩师傅认为这两个波形是不同的,我同意,肯定不同。但是对人耳来说就不一定如此。

这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例子说明:
我们都知道三原色,也知道各种颜色,包括各种“谱色”(就是光谱上存在的颜色)也可以用三原色一特定比例混合出来。
譬如说 黄光=红光+绿光
然而实际上黄光的频谱只有一个峰,位于红和绿之间,而红光+绿光加起来的频谱有两个峰,两者大大不同。
那为什么对人眼来说两者一致?
其实非常简单,因为人眼只有三种感光细胞,分别对应三原色(这就是存在三原色的原因),人眼无法直接感受黄光,而是分别感受到它对三种感光细胞的刺激,最后由大脑叠加而成的。如果直接用三原色光来对应刺激三种感光细胞,自然可以“骗过”大脑,使其以为看到的是某种颜色。

同样的,既然耳朵没有感应20000Hz以上的纤毛细胞,那么我不认为甩师傅提到的两个信号的区别会被感觉到。他们波形不同,但是对人耳而言,应该是相同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看来至少关于EFM目的之类东东我和螺旋的观点一致。
就是不知道他怎么看这个抖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可以看看螺旋的这篇文章,介绍了CD-DA格式,可惜没有讲到抖动,下次要求他补充吧。
http://www.erji.net/dispbbs.asp?BoardID=2&RootID=19909&id=28317&star=1&sk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谁知道,发烧友不是连蝙蝠都听不到的超高频都能感觉到吗?

不能以常理记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XRCD采用铝,而不是金作为反射层,据说也是为了抖动的考虑,铝的抖动更小。

耳机论坛那么多高手,不如我们来发个帖子调查一下各位对CD和原版音质评价如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这就见仁见智了,毕竟我是不可能自己尝试的,凭我的耳朵和器材,肯定没戏。

不过你前面骂过的那篇文章可是仔细比较了CDR的数据,一个不差,并且评价了音质,他们的结论很肯定,就是抖动的影响。

你可以仔细看看那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你就不要太精细了,甩师傅不是研究这个的,意思差不多就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draculalord在2003-1-16 0:12:00的发言:
*********************************************************
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缓存的时钟信号是来自CD而不是转盘
*********************************************************
打死想不通啊,应该不会吧?!那个比较也许有些问题呢?
然后呢,据包公说这个reclock并不能完全消除jitter,这个我就不懂了
估计和电路有关系?

肯定什么地方有问题。

包公说的可能就是我说的意思,也可能是别的什么意思,你再问问他。

毕竟“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甩袖汤在2003-1-16 0:09:00的发言:
门电路的延迟也是重要的。CD送到解码之前有几个数字信号,他们在数据位脉冲上是有配合的。

呵呵,甩师傅不用担心,时序问题设计电路的人会解决的,用个触发器锁存一下,就统统对齐了。这应该不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3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啊,这其实不用仪器的。

毕竟有仪器的发烧友绝对是少数。

耳朵收货啦。

说复制之后音质下降又不是一个两个。

我找到的所有文章都如此。

那就能说明问题了。

还有人专门研究怎么刻录CDR效果最好,什么刻录机,几速,什么碟片。

反反复复就是为了那个抖动。

你总不能说他们全部是枪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4
发表于 2003-1-1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jhj在2003-1-15 23:56:00的发言:
MCV,我知道你的观点,但是我认为CD本身的Jitter应该透不过缓存。
作一个假设:CD读出的数据都有错,但是都通过纠错得到了正确的数据。
那么,这个数据还有可能残留CD上的Jitter吗?我认为:不会。
同样的,没有经过纠错的数据也应该不会。

hehe,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惜事实并非如此,相同数据的CDR和正版比较,输出Jitter就是比较大。贵得要死的XRCD不也是因为其号称的超低抖动而受到很多发烧友的追捧吗?

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那个缓存的时钟信号是来自CD而不是转盘。

为什么这么做我就不知道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6 0:04:52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任何晶振都没这个能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6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你说如何根据这个时间来还原呢?

比如说0.1秒,如何保证实际上就是0.1秒呢?

很显然,需要一个钟来做参照,那就是一个时钟信号。

而这个钟的两次嘀嗒之间不可能做到完全均匀,总是有点偏差。

兜了一圈回来,Jitter依然存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7 1:23:49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7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呵呵,不大不大,你要是把一段波形做个FFT,那就变成了频域的数据,就是各个频段的振幅。数据量正好不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8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WAV里头和CD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典型的波形文件,里头就是一堆PCM数据,就是WAV不需要考虑到那么多 什么纠错啊时钟之类的问题,因此远远的要简单的多。

你说的方法似乎不太行,波形文件可不比midi,乐器就这几种,声音可不知道有多少种。不过我觉得看上去有点mp3的影子。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3-1-17 1:05:37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9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spyer在2003-1-17 0:45:00的发言:
对了!看完了我忽然想起了一件事,你们别笑,就是:cd编码的时候干吗不把时序也给遍进取,就是说前面告诉这个1要响0.001,这样的话不就可以了!嘿嘿!

呵呵,不需要,因为CD上头数据采样频率是已知的,44.1kHz的采样率就意味着每两个16bit的PCM数据之间相差1/44100秒,无需多此一举把具体多少多少秒时间编进去,编进去也没用。
编进了时间数字音频倒是有的,那个叫MIDI[em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0
发表于 2003-1-17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上海市
以下是引用螺旋测微器在2003-1-17 0:37:00的发言:
道理明白了就行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答案的,呵呵,休闲一下

昏倒,螺旋老大什么时候也开始出这种“开放”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5 16:5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