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托斯卡尼尼传人康泰利的悲剧-转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6 20: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辽宁省沈阳市
康泰利(Guido Cantelli,1920-1956)1920年4月27日生于意大利 Novara(诺瓦拉省)Via San Gaudenzio的一间公寓里,父亲是一名陆军乐队的指挥。康泰利和许多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从小就展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他的父亲身为专业音乐家,深知儿子终究要走上和他不一样的道路,因此将他托付于San Gaudenzio大教堂的司琴和合唱指挥Felice Fasola的门下,希望能够将小康泰利的能力作最好的开发。面试的时候,Fasola发现康泰利有绝对音准,所以先将他编入教堂的合唱团里。康泰利在合唱团的阶段,体认到每个人的声音,对合唱团整体的表现都有绝对性的影响,要获得完美的演出,唯有团员对指挥的绝对信任和服从方能达到。这样的观念,后来成为康泰利一生奉行的信条。

除了白天在合唱团的练唱,康泰利私底下也和Fasola学习钢琴和作曲。十岁时,康泰利谱了一首弥撒献给他的父母,并在Fasola的许可下公开指挥。正因有这段指挥的因缘际会,后来康泰利参加1955年英国爱丁堡音乐节的时候(当时他35岁)曾提及自己不喜欢被称为年轻的指挥家。如果他的第一次指挥乐团的说法正确的话,从时间推算,康泰利的指挥生涯已历时25年。

Fasola打从第一眼见到康泰利,就知道这位学生的能力不应局限在教会音乐内,所以在音乐上尽其所能传授一切。当然他当时并没有料到康泰利在后来的发展会是如此惊人。随着康泰利年岁的成长,他慢慢的成为Fasola的助手,并多次代替老师上台指挥,也在许多其它的教堂客串演出,康泰利做为一名优秀的管风琴家和指挥的名声,也渐渐在家乡传开。

1930年代虽然录音的技术还算原始,但已进步到能够放置在音乐厅中,并且承受乐团广大的音域及音量。这项进步对许多无法现场聆听演出的爱乐者是一大福音:因为他们只需一台收音机,就能在家轻松地欣赏到许多表演。康泰利也被这项新技术给深深吸引。每晚他都会聚精汇神把耳朵贴在扩音器前,在灯光下翻着为了该广播节目事先买好的总谱,思绪跟着音乐而推进。对康泰利而言,这是他早年认识任何一个新作品最快的方法,即便他很多时候并不是完全同意演出者的诠释。而这段时期,他最欣赏的指挥家,莫过于意大利的民族英雄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有意思的是,康泰利作梦也没有想到,十年后的他,会坐在托斯卡尼尼家中的客厅,用大师的收音机听他自己的演出!

不久后,Fasola和康泰利的父亲一样,发现他学生的能力早已超越自己;因此要他到米兰音乐学院Conservatorio di Musica “Giuseppe Verdi” Milano就读。在那里康泰利追随了Adolf Bossi,Arrigo Pedrollo和Giorgio Ghedini学习作曲。1941年Antonio Votto史无前例地在音乐学院开了一门指挥课程,而康泰利在修习后,认为自己没有作曲上的天份,决定转向音乐诠释之路,而指挥就是最佳的途径,这也是他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决定。

往后的几年(1941至1945年),因意大利饱受战火摧残,许多有关于康泰利的资料并没有保存下来,只知道毕业后康泰利以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La traviata)替家乡的Teatro Coccia重新开幕进行演出,并取得了莫大的成功。但谁也没料到演出完康泰利并没有继续的执指挥棒,取而代之的竟是来复枪。

被征召入伍之后,康泰利的身体状况持续恶化。由于他本身反对法西斯,不久后便被判刑。所幸德国人当时并没有对意大利人过度的要求,因为他们极度缺乏修筑基本设施的劳工,不愿参战的意大利人则被分配置劳改营。也因为这样,康泰利保住了一命,但期间差点因环境的严苛而死去。因为无法忍受煎熬,康泰利计画了一次逃脱,在1944年赶夜路回到家乡Novara省。这段期间,康泰利的身体状况让他无法承受任何严格的乐团排练,因此他靠文书工作过活,只指挥了两场的普契尼的《波希米亚人》。

后来,之前合作过的Teatro Coccia再度联络上康泰利,双方有了短暂的合作。1944年他指挥了最后一季的歌剧后,一直到了1956年在Piccola Scala他才有机会再度指挥一出歌剧。这段期间他和儿时玩伴Iris Biluraglia结婚。

意大利解放之后,康泰利就迫不及待地想展开他指挥的工作,并和他的夫人迁到意大利艺术气息最浓厚的米兰定居。新婚夫妇的经济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只能是举债度日。除糊口的钱外,多余的金钱都被拿来买谱,而康泰利平常最常做的事就是花个五六小时专研总谱,等待重新出发的一天。

战后的意大利一片狼籍,而象征他们艺术最高殿堂的米兰史卡拉歌剧院Teatro alla Scala在战火中成了一片废墟。负责剧院的Antonio Ghiringhelli举办了一连串的露天音乐会,希望能够招募到资金,更重要的是吸引年轻有才华的音乐家到歌剧院工作。康泰利在音乐学院的老师Votto认为这是个难得的机会,更何况是指挥意大利最优秀的史卡拉乐团,所以立刻推荐他的学生前往面试。几次的排练下来,史卡拉的音乐家对眼前的青年指挥佩服得五体投地,尽管他的彩排是如此严苛。

1946年史卡拉歌剧院如同欲火凤凰般重生,高层立刻邀请意大利当时的精神象征托斯卡尼尼返国为新剧院开幕。康泰利也至现场聆听演出,并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之后的1948年,托斯卡尼尼再度回到意大利,并拜托Ghiringhelli推荐意大利优秀的青年指挥给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位在美国当他的助手。当时Ghiringhelli并没有推荐康泰利。同一时间康泰利也在重生后的史卡拉歌剧院首演,而托斯卡尼尼只是跟Ghiringhelli碰巧出席,并没有任何特殊目的。谁知道演出席间,我们伟大的意大利指挥突然紧握身旁Ghiringhelli手,兴奋地叫道:「那是我在指挥啊!」这句话成了康泰利人生最大的转折点。

托斯卡尼尼立刻邀请康泰利到美国指挥他自己专属的NBC交响乐团,总共有四场的音乐会。在美国,康泰利在托斯卡尼尼的背书下,受到音乐界和大众的高度重视,甚至上了《时代》杂志。这也是康泰利艺术发展最为丰硕的一段时期,他除了有机会和托斯卡尼尼零距离的接触,在大师的刻意安排下,他也有机会出席不少名指挥像是安塞美(Ansermet)、史托考夫斯基(Stokowski)及孟许(Munch)等人的彩排。当然没有一位指挥的影响力会大于托斯卡尼尼。康泰利的朋友曾说,当一位有天份且聪明的人靠近一位伟大的人物时(托斯卡尼尼),他就会从中学到那取之不竭的宝贵经验。

虽然康泰利的偶像是托斯卡尼尼,他并不非愚昧的抄袭,这点也是让他的恩师特别看中他的地方。早年的康泰利在诠释上有非常浓厚的托斯卡尼尼色彩,很多时候让人难以分辨谁才是谁的录音。但随着年纪的成长,和接触到的音乐家越来越多,康泰利开始走出了自己的风格,而他对于现代音乐曲目的掌握如巴尔托克(Bartok),也和托老截然不同。尽管如此,师生俩都有着热爱音乐的共同点,对他的乐团团员总是以超人般的意志控制着,期望达到自己认为最完美的音乐境界。

托斯卡尼尼曾对康泰利专研总谱的态度提出建议。他认为指挥家不应该花那样多的时间只看谱而已,相对应多出去接触大自然,从最天然的环境中学习。这一点透露出,康泰利尽管才华洋溢,但是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为人处世和态度上,非常得需要学习。

在托斯卡尼尼情同父子般的关怀下,康泰利在国际乐坛上的声望如日中天。在美国除了前者的NBC交响乐团在特许下供他指挥之外,他和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也建立起非常密切的关系,指挥家米卓布洛斯(Dmitri Mitropulous)十分属意他接任指挥,波士顿管弦乐团的指挥孟许也提出如果康泰利愿意接任,他将提前退休的消息;在英国,康泰利也和爱乐管弦乐团合作频繁;在自己家乡意大利,康泰利更史无前例地延续托斯卡尼尼和萨巴达(Victor de Sabata)等史卡拉光荣的传统成为剧院史上第一任的音乐总监。这时的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和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才正准备要打天下而已。不料,命运总是作弄人。

1956年12月25日新上任的史卡拉歌剧院总监搭乘飞机,正准备到纽约去指挥纽约爱乐新一季的演出。旅程途中因气候不佳,准备迫降巴黎的机场。结果迫降未成功,飞机坠落机场山后。康泰利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一命,享年仅36岁。而恩师托斯卡尼尼一直到去世为止(他死于1957年),都不知道自己的爱徒已早一步离他而去。
2
发表于 2007-11-27 00: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百色市
天妒英才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7-11-27 10: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那个弹钢琴的卡佩尔貌似也是这么死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9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