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382|回复: 5

[转贴]指挥家的任务与风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7-3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指挥家的任务与风格

   指挥家一站上指挥台, 面对著由上百位演奏者组成的交响乐团, 俨然有君临
天下的威风。乐师们乃至于所有的观众目光都集中在他的手势上。此时他操纵著
这个至高无上的音乐媒体: 一个现代交响乐团。因为这是一组指挥无法亲自一一
演练的乐器, 他必须凭藉著高超的沟通语法, 让乐团发出他心目中理想的乐音。


   在排练一部即将演出的作品之前, 指挥自己得先对乐谱了解的滚瓜烂熟。他
对乐曲的分句、力度的平衡必须完全了若指掌。换句话说,他一定得先精确的判定
这部作品应当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如何形成整体, 以及如何将乐谱上的音符转为
动人的激情。

   演奏家们顷毕生精力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 有些指挥在步入指挥家行列之前
, 正是以乐器演奏开展自己的音乐生涯, 有的甚至能出色的演奏多种乐器。无论
其出身如何, 一旦作为指挥, 就必须熟悉总谱以及所有乐器分谱, 以便向全体团
员做出明晰精确并使其信服的提示。他还必须对作品细节与整体结构交待得一清
二楚, 引导团员采用最恰当的方式来演出这部作品。

   指挥大师们对乐团的驾驭有绝对权威。有些人甚至采用某种近乎恐怖的手段
; 有些人则是靠魅力与说服力。而一些著名的大师则是自身建立起一种令人肃然
尊崇的敬畏, 以其无匹的专业素养及对作品的深刻洞察力来感染团员。

   指挥不可能都是一个模子压出来的。有些指挥, 如塞尔 (Georg Szell)对待
乐师十分粗暴, 拿架作势, 蛮不讲理。有的如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感
情外露, 作品一有起伏, 便歇斯底里做出夸张的手势。有的很奇怪, 像伯恩斯坦
的一位老师莱纳(Fritz Reiner)就只用指挥棒做出极细微的动作, 以至背对的观
众怀疑他已老僧入定。有的指挥离不开指挥棒, 有的却从来不用。有的嗜谱如命
, 有的全凭记忆。许多人以眼神传达旨意, 卡拉扬 (Herbert von Karajan)指挥
时却永远双目紧闭。

   指挥的任务在于透过团员把抽象的音符转化为具体乐音。这就不光是操作指
挥棒或手势好坏问题。指挥常会告诉别人: 用指挥棒打拍子的基本技巧很容易学
会, 但交流概念的能力却是难上加难。就像调油彩一般, 指挥必须能控制每声部
的音色、音量, 使整体声音达到平衡。

   有的指挥, 如朱里尼 (Carlo-Maria Julini),下意识地强调低音乐器, 诸如
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巴松管, 于是它们的音色深沉厚重。有的指挥要求尽可能
的透明, 还有的则创造出类似管风琴的共鸣厚度。速度无疑是相当重要的, 还有
一个重点就是预备拍: 指挥在起拍的关键时刻所酝酿的气氛可使各声部准确且整
齐的切入, 使作者的情绪可一鼓作气地宣泄而出。一个看似可以一笔带过、实则
会导致强烈决定意义的拍子, 会给音乐带来决定性音色。有的指挥则每逢高潮都
以强调, 有的指挥听凭紧张气氛自然浮现; 另一些指挥则认为必需有意识的控制
才能创造出紧张度。

   乐团个性与作品特性是鱼与熊掌两难。指挥塑造的声音越明显, 音色越凸显
指挥或乐团的独特色彩, 作品风格的掌握可能就相对的越困难。无论是 Stokows
ki之于费城管弦, 或者 Kussevitzky之于波士顿交响, 还是 Karajan之于柏林爱
乐, 过去、现在和未来莫不如此。指挥与乐团之间长期合作关系所形成的特色,
也许适于表现某个时代的音乐风格, 换了另一个时期可就说不定了。很少有那个
指挥或乐团有能力表现所有乐派的风格。

   当前有个很大的问题 (或者说是老大师凋零后的现在才产生的问题),我们偏
爱的巴洛克和早期古典乐派的演奏风格, 是以拥有现代乐器和演奏习性的乐团来
表现, 而不是以那些熟娴于十九世纪传统演奏方式的人来表现。现在年轻一代的
指挥家面临令人困惑的任务: 学习一长串等著他们诠释的作品风格, 从巴洛克、
古典、浪漫、印象派、捷克和俄罗斯等国民乐派, 到无调性音乐和现代乐派。老
实说, 如果他们没能兼顾每个乐派, 我们也不应太过苛求。须知神如 Toscanini
者, 也很少指挥莫札特的歌剧。他承认在这方面自己才力不济。 Karajan指挥布
鲁克纳的作品可谓完美无憾, 但他的莫札特和海顿就很难令人恭维。此外在拜鲁
特音乐节上, 人们当然也不会推选红透半边天的Gardiner或是 Harnoncourt去上
演节目的。

   前代指挥大师都各有特色, 难以仿效。有人抱怨今日乐坛后继无人, 一代不
如一代, 但我本人相信这种说法很难成立, 因为当今已经涌现真正优秀, 甚至是
伟大的指挥家。只要细心聆听他们在音乐厅与歌剧院的演出, 以及他们录制的唱
片便可印证这一点。

   仅凭唱片来判断指挥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演奏家们多次指出, 一张唱片只
记录了多次演出中的其中一场!!而音乐演奏中的差异可说是千变万化, 不可能有
两次演出是完全一样的。对指挥家而言, 乐团成员、音乐厅音响、一时的情绪等
等, 仅是诸多可变因素中的少数几种。有些指挥赞同 Nikisch的说法, 即每场演
出都应是即兴表现, 所以每一次演出一部作品, 他们都在重新创作。指挥在演出
后常常会抱怨他对若干的演出效果感到若干程度不满意, 并期望下次能加以改进
。Furtwaengler或许是即兴表演家中最出色的一位。他对只能记录某次演出的唱
片从来没能满意过, 所以他总是有不断的新唱片问世, □集他唱片的乐迷们可能
精于找出他多次演出间的差异。也有许多完美主义的指挥不喜欢听他们自己的唱
片, 因为即使是细微的变动, 他们也总是认为下次肯定会好过先前。

   指挥大师之路何其漫长艰难, 要做的功课又是何其多。也许我们不该把指挥
大师当成伟人看待, 但是对于他们所作过的任何努力、任何造成的影响, 也都是
我们所该注意的。

摘自John L. Holmes所著《Conductors》 杨忠衡、张强音译
发表于 2004-7-3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赋格有SONY SM2K 64474这个盘么?里面瓦尔特很完整的让人知道他是怎样调教乐团的,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没有。。。。。。。。。。大猫买了那张<<指挥的艺术>>dvd了吗??里面有极宝贵的材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3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广西南宁市
我没有DVD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7-3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哎。。可惜啊。。。。。。。里面有尼基什,风华正茂的切利毕达克,还有富云格勒一断现场(指挥理查斯特劳斯的啥很长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7-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这个“指挥艺术”在VHS时代就是三星带花,TELDEC的看家货,最夸张的是柏林爱乐的一个定音鼓手说他发现演奏中的音乐突然变的非常美妙,原来是富特文格勒刚刚从外面走进来!真是和武侠小说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8 16:3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