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berserk191

听起来很美——有关耳机的一些体会以及习惯性感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市浦东新区
关键字:Ipod, 动铁,UM2,入耳,耳放,Low-Fi,SQ5…

自从2008年,我的blog就开始有逐渐演变成年纪的趋势了,想必大家已经把这里忘记得一干二净了,虽然统计数据显示这里曾有过15000的访问量…


接下来我要写的是一些关于听音乐以及耳机方面的知识和我自己的一些小心得,我知道也许这些东西对大家的吸引力还不如唧唧歪歪或者婆婆妈妈,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小撮人会认可这些文字的价值…


首先,致所有喜爱音乐的朋友们一句话:每个人对于音乐都有自己的理解,能够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声音就是发烧的最高境界了,共勉。

接下来我会将自己使用的一些器材逐一为大家做一些介绍,顺便普及一些相关知识,我不是什么专业人士,其中一定有胡扯的成分,欢迎高手指正,大家互相交流是一件好事情。

我的第一部CD机是SONY的D223,二十年前的古董机器,到现在还能用,如今也是传说中神器级别的CD机了,它的特点是1bit的DAC,超级强大的kss350伺服系统(管用20年),解码,运放和后极放大三片独立设计,因此可以输出非常优秀的音质。缺点是费电,不防震,当然,能克服这两个缺点的CD机无一不是在音质上做出了让步的结果。

为什么要说这个CD机呢,因为是这部启蒙设备养成了我现在的听音取向,就是习惯干净,结实的声音。注意,是干净不是纯净,因为D223的后极放大(DBB音效)还是有比较明显的音染的,只不过染的很舒服,后来我又用过很多随身CD机,它们为了刻意讨好人耳,或者是出于制造成本的考量,声音都染的数码味极重,因此我不得不玩了一段时间的MD。自此我的立场就变成如果声音染的不对我的胃口,我宁愿不要染。在MP3大行其道之后,我的选择就成了素有音乐白开水之称的Ipod。关于Ipod,后面我会有详细的说明。

也是在很多年以后,我才意识到多年以前的一部CD随身听,对我的潜移默化。如今再把这个老古董翻出来听,感慨万千。是啊,还是那干净却不纯净的声音,暗合着那令人久听不厌的Hi-Fi精神。也有一部分人痴迷于那丝丝入扣,分崩离析的纯净声音,这是走声音解析的流派,近来似乎开始热门起来了….

然后说说Ipod,我是一路从Ipod mini, Ipod photo U2, Ipod nano, 再到Ipod video2的。基本上就是在Apple这条贼船上下不来了…Ipod 总的感觉就是白开水,EQ功能纯粹是摆设,相对于它的售价,唯一能让我感觉好一点的就是它输出的音质很干净,底噪控制的也不错。就像我之前所说,如果声音染不好我宁愿要原本的声音。因此,在接下来我评说耳机的时候,标准信号源会使用Ipod photo U2,虽然Ipod的声音比较干巴巴,但贵在声音真实,对耳机的表现评价也会相对客观一些罢,我这样子想。

纵观这些年的Apple播放器,也出了不少代了,总体给我的感觉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最早接触到的mini,据说Apple在出厂前对mini输出电平的控制标准高出它后继机种的一倍。再从第4代Ipod photo到现在最新的 Touch基本上也是一蟹不如一蟹,中间虽然有一款 Ipod classic 据说更换了水晶的芯片效果很好,但是改变不了apple 播放器越来越便宜的同时越来越差的大趋势,我也不晓得什么时候自己就该从苹果这条贼船上下来了…. 很快apple又要出新品啦,我还是会习惯性地期待呢…

此外,有关Ipod nano, 它的声音我非常地不满意,推力很大,但是音色有些粗,当然如果不是非常挑剔的话其实也无所谓,很不幸的是,我就是个鸡蛋里挑骨头的贱人…. 对于闪存式的MP3,我反而会觉得更便宜的 Ipod shuffle有对得起自己身价的音质。我现在使用的是Ipod photo U2(以下简称U2)和Ipod video 2代(以下简称IPV)这两只硬盘式的播放器,抛开性价比不论,我认为这两个播放器如今还是算得上优秀的便携式MP3。而IPV相对于U2,还是有些声大力粗的感觉,因此个人还是喜欢U2多一些。

题外话:关于传说中的发烧神器Imod。如果单单是使用耳机的输出,那么IPV的推力似乎在U2之上,而如果使用Idock将前极信号直接输出的话(Line out),则第4代的Ipod U2在输出上大大高于第5代的IPV,网上也有传言说4代Ipod拥有最强大的前极输出,因此就有发烧友自己DIY了传说中的发烧神器Imod,原理是跳过4代Ipod的后极放大,将前极信号直接耦合到耳机输出。流行的耦合方式是通过一组4.7u的电容。关于这个发烧神器Imod在发烧圈里已然是沸沸扬扬了,不过我怀疑这个有炒作的成分,主要是那个4.7u的电容让我想起了音箱高音单元的分频耦合。对于一般的音箱,在没有使用分频器的情况下,通常会使用一个4.7u的电容来滤掉通向高音单元的低频信号,作为分频的廉价解决方案。为什么Imod也是4.7u呢,我估计是因为这种电容最常见,成本也低。

在Imod上面很可能就是用音箱高音单元的分频耦合类似的方法去过滤前极的信号,当对中频和低频信号进行一定的衰减并减小了有效输出电阻之后,于是声音变通透了啊,解析也上去了啊,什么声场都出来了啊……

我相信Imod会比较适合走解析路线的发烧友。我自己也改过攻放和音箱,在我而言,真要改机器的话,遵循的是不改变其原有设计的前提,基本上就是使用更高级的元件更换功放内原有的器件,或者是将箱子内的廉价分频电容替换成分频器而已。而像Imod这样改电路其实对声音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固然这样做的烧友有自己的理由喜欢这样做,但是不保证这样的东西人人都喜欢,因此常在坛子上泡的兄弟需要有自己冷静的判断。

题外话的题外话:解析,低音,和频率响应。解析是现在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解析派的中坚力量就是ER4(一款经典动铁耳塞)的拥趸,俗称小4党。其实我的听音习惯是非常接近小4党的,我也很喜欢ER4的风格,只是它那恐怖的佩戴方式使我最终放弃了(两根小棍子硬插进耳朵里)。

这里要说的是关于ER4为代表的解析路线在声学上的特征,但凡是因解析力强大而被烧友趋之若鹜的耳机(耳塞),必定是低频质高量少,中频清爽而高频一飙飞向天际的类型,如果你喜欢听歌手口腔内打转的口水声,小提琴的松香味或者吉他弦上流光溢彩的泛音,恭喜您具有小4党的潜质。不过欣赏这样的声音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比如一个交响乐演奏,你可以清楚地听到 每一个 乐器的声音,而这些声音都是分开的,再一口气灌到你的头脑里去。同时耳朵里插着ER4这两根小棍子,就如同戴着听诊器一般。因此解析高的耳机初听惊艳,不太适合久听。

我自己分别去听过歌舞剧,音乐剧和交响乐的现场,真实的现场声音却是水乳交融而又有些平淡的。唱片里的声音都是录音师们用那些稀奇古怪的设备一层一层抠出来放给我们听的,我也是一度向往那‘高保真’口号下的真实现场录音,后来才惊觉那真现场还不如那号称‘保真’的声音来的好呢…

关于解析的话题我在后面讲到铁三角SQ5的时候还会提到。下面我要说的是高解析下的音场定位,因为高音的指向性强于低音,而强化解析的耳机必然注重高频这一段,因此这类耳机在音场定位上也会显得有一些优势。可是我要说的是,其实那都是幻觉…. 玩箱子的人都知道,高频单元的摆位十分重要,直接决定了环绕立体声的声音定位的准确程度,主流的多媒体环绕音箱的卫星喇叭干脆就是一个高音单元,全频带的单元都舍不得用,同时Subwoofer(就是低音炮)基本上是随便摆,只要解决好驻波的问题就OK了,因为人耳对低音的方向性不敏感。那么在耳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将高频的部分解析做好,分离度做开,甚至给一些增益(一些耳机放大器上的音场增效就是对8k-12kHz人耳敏感的高频段进行增益)那么音场自然就会感觉宽广了。不过很可惜,那都是幻觉….

原因是如ER4这样的耳塞不比箱子或者是大耳罩,它的声音不通过耳廓,是直接达到耳膜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自然能够听到的声音,除非去找极为稀少的人头录音(就是将麦克风塞进人头的模具进行声音采样)… 所以…. 耳塞的音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幻觉,大部分的封闭式小耳罩的音场基本上也可算作是幻觉… 那些痴迷于音场和声音结像的烧友,一定会在真正的现场惊讶于自己为什么啥也听不出来了,没错,这就是‘拥有庞大声场’的耳塞如何将你的金耳变成木耳的原因…

讲完了高音,再来说说低音。耳机都有一个频率响应的概念,就是在回放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时候的增益和衰竭。除掉虚标严重的山寨货,不少耳机都有20-20K Hz的频率响应,有一部分甚至能到15-25K Hz。不少烧友非常关注耳机在低频的下潜和高频的上探,并声称自己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区别…. 先不说人类能不能听到20-20K Hz之外的声音,实际上包括最顶级的大奥和STAX静电系统在内的耳机在200 Hz以下都有非常大的衰减,换句话说,50Hz的声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放出来的声音小到你听不见而已…. 18Hz的声音它能不能放?能放,可惜就算它放的再大声,那也是给大象听的耳机… 高频的状况也好不了多少,在15KHz的地方大多数耳机都有明显的衰减。

最后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听的MP3文件,因为是有损压缩,因此对于160Kbps左右码率的压缩音频来说,在18KHz的地方电平是平直的!往上的‘高音’被压没了,你还能指望耳机给你放根本不存在的声音么….

综上,200Hz以下和18KHz以上的频响延伸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没得放(压缩音频文件里压根儿就没有两头的信号,除非用Lossless或干脆不压缩),二是放不出(几乎所有耳机在高低两头都有很大的衰减),三是放得出你也听不见(少数生有超越人类的‘神耳’的大佬除外)

关于频率响应,请大家参照以下这个图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 ... hType=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这里有4款耳机(塞)的频率响应曲线,供大家参考,其中只有ER4B的曲线在20-2KHz的地方比较平直。同时我自己在家专门用来放低音的12寸单元口径的大炮(Subwoofer)说明书上也标明了即便是这样的怪兽,在50Hz的地方也有明显的衰竭,因此指望小耳塞回放它们标称指标的极限频率并且你还能感觉的到,基本上也可以称得上是幻觉了…

顺便谈一谈Subwoofer,也就是低音炮,现在不少多媒体小塑料箱子也敢号称低音炮,并且指标都标得很吓人,但是我自己的那个用脸盆那么大的单元的炮在非倒向设计的情况下,根据声学理论计算结果最低也只能下探到35Hz左右,而它的低通分频点就在200Hz,即200Hz以上的声音它根本就不放…. 如此一来这只Subwoofer在家里的定位就很尴尬了,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它根本就不响,完全摆设一般,或者是其实也响,只不过我听不见…… 早知道买个低音潜不下去回放又失真的便宜货,至少还有个动静不是…

总结一下,那个频率响应曲线的图,基本上在200Hz以下和15K以上的区间,耳机(耳塞)都会有明显的衰减,但是没关系,人耳不敏感。重点在于200—2KHz这一段是否平滑,因为这是耳机最要做好的一段。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ER4B,它在高频上的衰减比较平缓,15KHz左右有一个反常的增益,这就是之前所说的走解析路线耳机的典型特征,就是高频表现一定要能飙多高飙多高,此处找到了声学上的证据。

题外话:耳机的阻抗。阻抗是衡量一副耳机好不好驱动的一个重要标准,它包含了线圈,器材的电阻,和期间的寄生电感和寄生电容,也就是电抗。理论上耳机交流阻抗和直流阻抗应该不等,但实际上大多数常见耳机的阻抗还是很稳定了,也有少数例外,比如在极低频阻抗上升的Koss PP, 以及在2KHz阻抗会减小的ER4B,另外一款使用动铁单元的舒尔SE530在高频段也会出现阻抗减小的现象。关于阻抗变化的原因不明,相关参考资料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6812.htm 我大一的时候模电学的不好,实在是不好意思,关于阻抗的问题,还望有高人指教…

在这里我主要想说的是关于阻抗匹配的问题。一般来说,50欧姆以下的耳机都算作低阻抗耳机,市面上常见耳机的阻抗在16—32之间,而常见的随身播放器输出阻抗基本上在16到50欧姆,就是说,基本上都可以直推,只有少数例外。阻抗再大些就有必要使用耳机放大器了,也就是俗称的小二房。120欧姆—300欧姆算中阻耳机,这一档的产品不多,而阻抗是作为监听耳机的工业标准的600欧姆的耳机就属于高阻了,像HD650这样的不少经典耳机都是600欧姆的,还有AKG K1000这样的超级难推的另类经典存在。

阻抗这里也有一个图表,可供大家参考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 ... hType=3&graphID[]=303&graphID[]=459&graphID[]=165&graphID[]=657

阻抗是作为大家衡量一款耳机推不推得动的参考指标,实际上关于这点,还有一个指标同样重要,就是灵敏度。通俗来说,灵敏度就是输入1个毫瓦的功率,耳机能够回放声音的量度也就是声压级。一般来说,耳机的灵敏度分布在95dB—120dB,而110dB的声压就已经到达损害听力的程度了,一般我们听音乐都是在100dB以下的音量,因此这时候耳机的输入功率其实非常低。但奇怪的是一般随身听两个声道的输出都在10毫瓦以上,我不知道这个输出功率是在什么样的输出环境下计算得到的,但是一向有推力足著称的Ipod 4 代在驱动UM2这个灵敏度高达119dB的耳塞的时候,我必须将音量开到90%左右才觉得音量足够(好吧,我是半聋子),更奇怪的是当换成阻抗更高,灵敏度却更低的Koss PP的时候,只要80%以上的音量就可以了(而且相对于UM2的入耳设计,Koss PP还是单元大很多的耳罩)。关于这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Ipod的推力会衰减,但是我怀疑我自己的听力显著衰减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

灵敏度和阻抗的关系大概可以通过每下降3个dB阻抗提升一倍的关系来换算,因此千万不要以为阻抗低的耳机就一定推的动,还要参考它的灵敏度。据一个例子,还是刚才的响应曲线图
http://graphs.headphone.com/grap ... hType=0&graphID[]=303&graphID[]=657&graphID[]=165&graphID[]=459

我们可以看见 森海塞尔的HD201的相应比Koss PP 迟钝的多,但是它的阻抗却比Koss PP低,原因就是HD201的灵敏度低,所以它反而比阻抗更高的PP难推的多。

另外关于推不推得好的问题,就是在阻抗匹配的情况下,达到听音乐的音量之后,推不推的好取决于放大器的电压摆幅,功率储备以及电流输出能力等等复杂因素,关于这一点,我会在后面介绍HD201这个很另类的耳机的时候详细说到。

我会写下以上这么多晦涩的信息还有一大堆术语的原因并不是在做科普(我自己也没专业到这个份儿上),我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对耳机有一些更加基础的认识,这样在查找相关信息的时候,能够自己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商品琳琅满目的当代,人们购买行为往往伴随着巨大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是大家为了消除这个不对称的常用信息传媒,有时候甚至是唯一的,但是过多的冗余信息反而造成了更多的无据可凭。因此我们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一款耳机,搜索引擎上靠前的结果,无非是一些机构或个人的评测而已,基本上说好的多,甚少负面评价。一方面评测者的结论都偏主观,另一方面商家想卖这个产品,一定要说它好才可以,因此,我们更加需要有自己的判断。首先可以通过检验评测报告中说好的理由是否充分,此外看它的理论依据是否自洽,接下来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款产品的特点是否就是自己想要的。如果连适合自己的风格自己都不清楚,加上对外来的信息没有一点判断,那么这种发烧就会沦落成盲从和意淫了,大家说是么?

我曾经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里总结过一句话:我们当今所处的所谓消费社会最大的基本功能已经从资源的合理分配转变成为用一切办法去创造本不存在的需求。 这句话我觉得用在现在的商品导购上非常合适,用耳机的选购来说,网上到处是林林总总的所谓‘劝败’文,就是一个耳机多么多么的出色,或者是加上什么什么东西能如何如何提升之类的信息,我真的很难不将这些信息与其后面的商业因素联系起来……

再加上耳机的喜好本来就是非常主观的,因此即使是一般用户作出的评价在我而言也没有参考价值,多数情况下大家都是将自己喜爱的部分拿出来说,未必他喜欢的别人都喜欢,另一方面一般用户也很难说出来好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去揣度烧友们的词句实在是非常困难。因此有机会的话,还是要自己去听,多比较有助于找到自己喜欢的风格。再有就是希望大家能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并借此具有分辨信息可信度的能力。

打一个比方,说现在耳机的广告说阻抗小的就好推,不要信,说这个耳机标称能到25KHz的高频所以解析力无敌,不要信,说一个阻抗只有二十几欧姆的动圈耳机一定要加耳放才能推好,也请不要轻易相信。至于什么低音下潜深,音场宽阔,动态强烈云云这种形容词,通通不要当真,耳机基本还是一分钱一分货,指望清水变鸡汤指望不上的,我们最多还是从自己能接受的价位去寻找一款自己喜欢的风格的产品,其实就足够了。

接下来我就要具体地来介绍我自己映像比较深刻的耳机了,其实算下来,这十几年,自己花在音响设备上的钱林林总总也有好多万了,但使用的设备一直还是停留在发烧的初级阶段,也有人劝我像我这么入迷的人最经济的方法就是一步冲顶,我也承认一步冲顶是比较省钱省力的方式,但是对我来说,顶极的东西自己未必就一定喜欢,另一方面也少了很多在摸索过程中的乐趣,如同爬山,坐索道上山顶固然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但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上去时候的滋味又截然不同,更重要的,就是当你欣赏完山顶的风光之后你就没有别的追求了,你不太可能退而求其次再去走半山腰,因此,这一路上的风光对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最重要的是,前方永远有更美的景色等你去发觉,这种感觉才真的是发烧所追求的吧。

如今网上‘劝败’的方式使得不少人刚发烧就冲顶了,这烧的够快,但不久往往会‘退烧’,原因就是自己没有随着设备一步一步提升的过程,一下子上了最好的设备,惊艳之后就往往失去了原来的热情,因此冲顶是发烧最省钱的方式,同时也是退烧最快的一个方法。实际上耳塞到3210就算是冲到头了,最新还有一个UE11pro。耳罩就比较烦了,你买一个AKG的旗舰K701,也不贵,不到3000块,然后怎么地也要加一个英国的Solo二房才对得起它不是,那就再花个4000块吧,完了你不上个独立的DAC解码器又说不过去了… 或者前面再加一个8000块的CD转盘?有了这些东西,一个再生电源总还是少不了的吧…… 往后再要买正版CD就是没完没了的无底洞了。 至于玩箱子,对不起,箱子我还没听说过有顶,玩箱子往前可谓是无边无际啊… 娃哈哈哈~~~~~~~

我不知道以我现在的步伐什么时候能够走到顶,但是感觉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里将自己的设备做一个小结,算是在发烧+败家之路上一步一步艰辛走下来的血泪史吧…

首先从… 便宜的开始吧…

SONY高档磁带机原配耳塞。在我很小的时候,家里有好几个高级的磁带机,都是当年的旗舰产品,直接从日本带回来的。相当于现在MP3里面的D9或者是B&O的小飞碟。其原配的耳机型号都已经不记得,现如今早已流失或损坏,但回想起来,它们的声音非常不俗,可以磁带的音质有限,如果拿到今天,我相信不会比我现在用的任何一款塞子来的差…

SONY 801,805,818。 索尼的廉价耳机大概是我这样年纪的人都会映像比较深的产品了罢,这些耳机总体就给人一个感觉:脆。 即使是这样,有一段时间我还是非常迷恋那如同鞭抽的低音…. 后来SONY廉价耳机大行其道是在国产山寨货流行之后了,对于我国的山寨耳机事业,这一系列的SONY耳机,想必也是意义非凡吧…

爱华V16,V553(假)。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刚刚有了一点发烧的意思,于是花大钱(对当时的自己来说),去买了一条爱华的V16,这条第一次自己买的耳塞在当时带给了我很大的满足感,可惜没多久就被我连随身听一起弄丢了…… 于是又去买了当年炒得沸沸扬扬的V553(注意了,败家的开端),可惜那时候人小不懂,买了一条假货,其特征是灵敏度非常低,声音纤细,也不晓得为什么我还是听了一段时间… 后来送给别人用来听英语口语了…

森海塞尔MX300,MX400。这两条塞子的大名也是如雷贯耳,后来假货尤其多。我很喜欢当时的这两条塞子,并通过与山寨厂出的假货对比,得出如今国产仿冒品的技术已今非昔比的结论… 但山寨做到真假难辨还是小意思,最厉害的,是做到Ipod原装耳塞的境界

Ipod原装耳塞我有4条,也是经典了,从最近的Nano 3配的耳塞看,Apple应该是换耳塞了,我这里说的,都是经典的苹果耳塞。苹果耳塞的素质其实是相当不错的,还记得之前的那个频响曲线图么?我们可以看到苹果耳塞在200—2K左右的响应是比较平顺的,也就是说,这个耳塞的基本素质还是可以的,在欧洲老外们用的最多的也是这个耳塞。但是在国内,苹果耳塞恶评如潮,我一直以为原因是山寨出的仿冒品太泛滥,后来有机会听了一下所谓的‘真’苹果耳塞,也就是在国内买的Ipod原配的,感觉还是一个烂。于是我怀疑这个‘真’苹果耳塞其实也还是山寨出的,否则怎会比我4条从伦敦苹果旗舰店买的真耳塞差别如此之大呢 … 最后,苹果耳塞是要带套用的,虽然看起来丑些,但坚决要带~~~~~~

说起,山寨从做真的假货到做假的真货,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传说中的IBM原装硬盘盒。IBM的假货硬盘盒原本满世界都是了,后来出了所谓的真·IBM原装硬盘盒,后来这个真IBM原装硬盘盒也出了仿品,我买了一个所谓的真IBM原装硬盘盒,后经查证IBM只是出过少量的40G硬盘套装,没单出过什么硬盘盒…… 换句话说,我买的‘真’IBM原装硬盘盒其实很有可能也是个山寨货… 奸商狡猾的,出两个假货其中一个更假,于是消费者就会本能地以为另外一个不会再是假的了… 不过好在我这个‘真’IBM原装硬盘盒还算合用,仔细想想,其实山寨和IBM干的是同样的勾当,只不过山寨将100块的东西冒充200块的卖,而IBM是将200块的东西硬是卖到400… 我现在是只求山寨能将产品的性价比再作好一些而已了…

说完传说中的IBM原装硬盘盒,我还想说说另一款传说中的耳机极品 B&O的A8。A8是B&O推出的随身播放器的标配耳塞,说起丹麦的B&O,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走贵族路线的厂牌,它出的随身播放器价格贵到令人发指,而且还很难买到,至少我在英国的时候找了一阵子买不到。而如今它出的随身播放器的原配耳塞在国内却是红红火火,大家无不津津乐道。我从来就没有听说过B&O有单出过它家的耳机…至少在欧洲我是不晓得,难道我国那么多有钱人都买了B&O的播放器,然后又都一古脑儿奔了3210,于是拆出那么多的A8流入市场?我估计照这样发展下去,A8很可能成为山寨的新宠儿,到时候大家又要忙着打假了,只是… 打假固然是没错,但是,有朝一日假李鬼们上窜下跳,可那真李逵可有那么多么….

SONY EX81。这是我用的第一个入耳式耳塞,准确地说,是第二个,之前买了一个飞利浦的降噪耳塞,也是入耳,用三节套的,不过太大塞得很难受,于是拿回店里退了。说起来英国虽然东西贵,售后真的是没得说,我是买了耳塞过了一个多礼拜,回去店里直接把耳塞一丢就说我不喜欢,人家只看了一眼收据,包装都没要就二话不说直接退了钱,在此表扬一下英国的商店。索尼的EX71在国内名气比较大,EX81就比较少见,但是我对EX81的映像很好的。它是我喜欢的声音,由于音圈大小限制,它的低音不会很冲,但速度和弹性都不错,更可贵的是它的高中频染色很舒服,隐隐然甚至有些贵气了。另外还有一点是它有趣的头中效应,EX81的佩戴不是特别隔音,不过它的声场很独特,它的结像是在你的脑袋中间的一个点...很多时候,你能感觉到声音是从你的头里面发出来的,甚至感觉不到是两耳在听声音,我个人倒是很喜欢这种独特的声场表现...

虽然这支耳塞是花35磅折人民币500块买的,价格非常冤,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因为在那些旅途上这个小塞子带给我的感动是不能用钱来衡量的…… 最后说一下EX81的缺点,就是线材实在是太脆弱,我的这支用了才不到2年,线上的胶皮硬是生生烂掉了,露出里面的铜线,实在是教人心惊胆寒…

TDK MP100。 TDK没出过几款耳机产品,这个是在100元以内我觉得非常超值的耳罩了。因为便宜,所以在声音上不能有任何要求。但是这个MP100我曾用来听过一次Metallica 的S&M,有那么一瞬间,听得我神驰物外,交响与金属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感觉也都出来了。另有一次是漫步徐家汇的街头,随身听里一首王菲的《不留》,让我再次心神一阵恍惚…

没错,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设备的好坏和贵贱不是成严格正比关系的,能够让你欣赏到音乐的就是好设备,我们回想一下,有时候我们迷恋的究竟是那些高档货发出来的声音还是音乐本身呢? 喜爱音乐的人,除了烧设备以外,还有就是在聆听中炼心的过程。给我带来过感动的耳机,无论贵还是贱,我都会喜爱备至。不过MP100的佩戴很夹头… 换成女生来用会比较合适吧….

AKG K66,K24P,Koss PP,HD201。这四款耳罩我想放在一起来说。K66是一个经典耳罩了,大家一直是拿来和不少相近价位的耳罩作对比,俨然是一个标准了。在这里我拿来和森海的HD201相比。简单来说,K66的音乐味儿更浓一些,而HD201的声音更加严谨,有人说K66是Hi-fi入门,而HD201是监听风格,我认为有道理的。但是HD201的监听风格需要这样理解,就是它像监听耳机一样难以驱动……

我在买了HD201以后也看过不少这个耳机的评测,发现几乎没有关于这个耳机难以驱动的信息,实际上,任何一款随身播放器都不能很好的驱动这个廉价耳机,也就是说,它是极为稀有的一定要二房才能驱动好的廉价耳机,很可能没有之一。因为HD201的实际灵敏度只有98dB/mw,需要的压摆和功率储备又非常的大,因此即便它的阻抗到600欧姆的监听行业标准差的很远,但你也绝对不要指望一个随身设备能推的好它。所谓监听,意思就在这里。

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如果是拿到随身听上去听个响,HD201基本上就是一个烂耳罩,我也用过一个三星的口香糖,音量开到头,然后开EQ和音场增效,基本上也能听,但是这时候HD201只相当于一只50块钱的网吧耳机罢了,你听到的都是有气无力加上被染的乱七八糟的声音,但是如果你上了二房,这时候的HD201如同脱胎换骨,开始展现它原本的特征了(失真控制的还不错)。总体而言,这时候的HD201声音素质才能和K66一较短长,还是那句话,K66有些舒服的染色,HD201啥都没有,一五一十地放声音,中规中矩。

之后是Koss PP,这个也是经典耳机了,以低音澎湃著称。加上样子也挺好看,又好推,其实Koss PP的低音量足而有些浑浊,只是出街听个响还是非常适合的。K24P基本上和PP难分伯仲,只是低音更加收敛一些,所以适合在家戴着听。而已。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耳机貌似被山寨盯上有一段时间了……

ATH ckm50。这个是个新耳机,特点是好驱动,与EX90设计类似的动圈入耳。自从我的EX81线烂掉以后,我基本上挂着这个出街。铁三角的这个新入耳依靠大动圈设计,在低频的量上胜出了EX81,此外比EX81好驱动,重要的是看起来皮实,比较不用担心会坏…… ckm50走的不是铁三角毒女声的路子,女声还不如EX81毒,它在高,低频上都作了一些加强,低频的速度很快,适合听有一些电子味道的J-pop,中频这一块就不怎么出彩了,总体来说,出街听个响还是基本合格的… 低音增强版的EX81?!

WestStone UM2。 这个与UE5 pro,ER4P齐名的三大中端动铁是我现在用的主力耳塞。它的特点就是焖烧锅…… 我尝试过多种办法改善它的闷,上二房经证明意义不大,低频的速度会改善一点点,低音变的有些弹性,也就是变Q一些而已,音场也被撑开一小点.... 加阻的话提升的是它的声音密度,我顶不顺.... 若是换耳套又明显改变了它的风格,UM2招牌的饱满声音消失了,变成了EX81的姊妹版?!最后懒得折腾了…… 现在网上将二房当作提升音质的万灵丹一般,但是在我的实验下,目前只有HD201被证明是需要二房的,所以我最新买的C&C F1U就很尴尬,当USB声卡用吧,它在我的两个IBM本子上(T43,T61P)都认不到,出街吧,3P很麻烦,在家听吧,又确实没有什么通过它引发质变的耳机…

说到这里我就在想自己入C&C F1u的意义在哪里呢,二房除了功率放大之外,就是做阻抗匹配了,但是我手上的讯号源和耳机都是低阻的,不存在阻抗匹配的问题。依稀记得很多年以前电路基础的时候讲到放大器,二房在低阻的情况下是提供冗余的电流摆,而高阻的情况下是提供冗余的电压摆(这一段纯粹是我YY的,没有证据)。不过耳机作为负载的话,功率非常小,除了少数如HD201这样灵敏度很低又难推的低阻耳罩之外,我实在是想不出二房的意义何在……

不过最近我在实验将DVD的AV音频输出二转一到小二房,推耳机来用。因为DVD的RCA输出阻抗非常高,直推耳机声音巨粗,底噪又大,所以用C&C F1u来匹配阻抗。如此用耳机看DVD演唱会就不用担心扰民了…… 这也算是废物利用(?!)吧…

...继续说UM2。关于UM2的换套,我买了ER20长柄三节套,发现太长塞不进去,剪短成ER14短柄三节套,一听声音变得太尖太幼细,再剪去上面一节变成两节套,勉强能听了。不过越听越不对味儿,如果我要的是UM2发出这样干,细,脆的声音,我不如去买一个ER4好了~~~~ 所以最后还是海绵C套,至少,这是UM2的本色声音… 综上,如果你不喜欢UM2的闷,除了去做耳模之外,怕也只有上个二房之后换线再用两节硅胶套或舒尔蘑菇头了… 不过,这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玩的是UM2,而不是冒牌ER4….

接下来谈谈UM2的加阻。一般耳机阻抗在低频最大,因此对低频的衰减要小于高频的(阻抗提升负载接受的功率就大);对大多数耳机而言,增大输出阻抗会使声音更暗更混(此时功率放大器对耳机驱动单元的控制也会变弱),对于ER4来说,它的低阻版本ER4P加上阻抗线搭配一个声大力粗的二房是一个合理的玩法,ER4原本也就是一个高阻的耳机。但对于UM2 来说,需要改善的是它紧密的中频,方法应当是减小功率放大器的有效输出电阻。

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说起加阻就要大家一起加,加了阻抗线不管什么耳机都能水变油…… 我想,大概是阻抗线的利润很可观吧… 对了,要是买了阻抗线,二房必是少不了了,如此又能多推销出个二房呢,您瞧这多划算…

现在很多人关心UM2,UE5 pro,ER4P之间的区别,其实耳塞到了这个素质,也就无所谓谁好谁不好,风格不一样而已。5破听流行基本上无敌了,耳洞大的兄弟们有福了。ER4的解析也是非常讨人喜欢的,耳洞深且不怕戳的兄弟们有福了。UM2的价格稍贵,玩它的人要有些耐心,据说这个玩意儿要Run 500个小时才能开声…这话说得教我很绝望啊… 我相信动圈的耳机run-in 50个小时声音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动铁的时间久一些,但500个小时才小成,2000个小时方功德圆满…也太无语了吧,这有些让人把美好希望寄托在来世的感觉了都……

想那老美们一般工资3000刀,一个UM2卖299,人家至于为了个300块的东西辛辛苦苦认认真真地煲上2000个小时么。这说法,估摸着也是我们自己人叨咕出来的,不可证实,也难以证伪……

最后,我买UM2纯粹是因为耳朵物理构造不争气所致,再往上走怕只能订制了。不过UM2被誉为是一支退烧耳塞,很多烧了一大圈的人最后都会停在UM2这里,至于是为什么,自己去听听就明白了。

ATH SQ5。之前我说过,我不满UM2声音的拥挤,此外又偏好解析感强的声音,所以新近又入了一个SQ5。这个耳罩也不走老铁毒女声的老路子,它走的是偏清淡的解析派声音,其总体特色我说过了是高频亮,中频淡,低频少。有趣的是我发现不少鼓吹SQ5的广告或者枪文都说SQ5的低频如何如何,实际上在我听来SQ5对低频的处理可以说是恨不得能少一点就少一点,生怕多一点低频就糊掉了它的解析。不过反正这个耳罩买来也不是听低音的。

我run了一阵子之后,发现SQ5的两个问题,第一是佩戴,太紧,给头小的女生戴的(宇多田光?)。我将其稍微改造了一下基本上解决了,方法是将头箍撑大之后再将头箍和喇叭的连接处的沟槽中加一块衬垫,让喇叭与耳朵在佩戴的时候平行而不是包在耳朵上。第二个问题就是高频太亮,在人声激励做的比较多的录音上听得人很累(温岚,戴佩妮之类),加上新耳机,在一些极高的音上还给人一种钢叉刮盘子的感觉。所以对我来说,这个声音太冷,而UM2的声音又太暖…

如果说,有一个耳机两头都作的好,中间也不差,那就是Hi-Fi 级别。像SQ5只能走解析一路的,就是Low-Fi了。就像高手都是十八般武艺精通的,但是身价太贵。要便宜就只有专修一门了… 像SQ5这只耳罩吧,听听宇多田光还是不错的…


不过,我的这套搭配还是有问题。Ipod 4(MP3 中的白开水)Line-out + C&C F1u (二房中的白开水)+ SQ5 (铁三角的白开水),合起来就是 真·白开水…… 低频快消失了,中频一点油都没有,高频冷到不行…… 只有适合听听莫扎特,海德尔的女声歌剧而已,风格偏得太厉害。 不过,我反正是用它来为了久听UM2太闷而降降火的而已,正常若是这样搭配,并不合理。

题外话:关于人声激励。我们去卡拉OK的时候都感觉那里的设备将你的声音美化了,但那是一般的卡拉OK罢了。而本人在第一次进录音棚的时候被一个叫人声激励器的东西惊了一下… 情况是这样的,当时我在模拟真实录音的情况下唱了一曲,声音通过激励器处理,然后… 我发现自己的声音通过耳机传过来…口腔里口水的声音变好多,唇齿之间的气流也变得清晰可闻,总之自己的声音一下子… 变的好动听啊…

我在那一瞬间终于明白为什么蔡依玲,黎明之流也能够堂而皇之以歌星身份混迹娱乐圈,那是拜现代的录音技术所赐。至于像F4这种五音不全到达非人力所能救的地步,我们只能期待更先进的人声处理技术的问世了…

说回人声激励,这种技术能够将演唱者的齿音,唇形,胸腔深处的谐振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平常挺好的,但是在SQ5和 真·白开水系统的表现下就有些过亮了,玛丽娅·凯莉姐姐那一声毫不见衰减的海豚音,直接就将我的骨头都麻酥了… 当然不是很爽的那种,对于SQ5这种风格偏向性很强的耳机,我看只有继续Run下去才有可能找到欣赏音乐的感觉,而不是现在只是在听分毫毕现的声音(大郁闷)。 最近我认真run-in了一阵子,然后在振膜单元和耳罩的隔音棉之间加了一层面巾纸之后,总算是有些改善了.... 唔...

这篇文章到这里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是主观的一家之言,请大家不要当成导购或者是劝败文,只求给认认真真看完的人有一些启发就足够了。衷心地希望喜爱音乐的我们,始终能记得当年的一点一滴欣喜就好…

然后是一些扯淡的内容,关于集体无意识的。最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导购和劝败文,说起来冲动真的是魔鬼,这种东西一看多了就中毒,而且欲罢不能。尽管我之前论述了那么多需要冷静分析信息的原因和提供了很多客观的技术资料,不过最后自己还是忍不住买了一大堆实际上用处不大的东西。这就让我想起了我另一个专业Mass Communication里面一个很有趣的假设:独立个体都可以被理解成理性的,但是当理性的个体组成一个特定的群体,它所表现出来更多的是非理性的特征。

举一个例子,用投票表决死刑,当让你一个人决定是否要处死一个罪行不明的犯人,作为一个理性的你,未必会同意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剥夺一个人的生命。但如果让1万个和你一样的人投票表决的话,这个犯人怕就凶多吉少了。同样的,虽然我们不是真的相信白醋能预防非典,但是白醋(甚至包括了普通醋)在一段时间内都脱了销。虽然没有任何依据说明股票会在奥运期间上涨,我们也找不到任何理由相信借奥运之年自己可以在股市上打个翻身仗,但就是有那么多人在2008年的股市沉沙折戟…. 我将种种此类现象归结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表现在包括自己在内的耳机发烧群体中,这种非理性冲动表现的同样明显,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就是‘发烧’两个字的本义……

假设发烧友在信息完全闭塞的情况下,它唯一的依据就是自己的耳朵,他这时候的行为反而会偏向于理性。很可惜的是几乎所有的这类人都十分擅长‘爬文’,即到各个网站和论坛去收集资料,于是大量的非理性决策便出现了,大家称之为‘中毒’。许多亟于销售自己产品的商家混迹其中,也为这种非理性决策推波助澜,最后大伙儿往往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海洋中不知所谓。从这个小小的例子,我们可以再次看出:新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并没有消除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相反的,它使得消费型社会的职能更快地从资源的合理化配置转向不断产生本不存在的需求。

讲道爬文,我个人比较喜欢台湾的论坛,比如AA。倒不是那里的文章会比较权威,或者劝败魔人少些,只因为那里的风气比较和谐。不像国内某耳机论坛,经常有几个人一语不合就砖头满天飞了,本来大家志同道合,最后还一定要辨一个不共戴天么……

最后是奥林匹克运动会…我国健儿们勇夺100块奖牌,史无前例。大家还可以通过痛骂国脚享受一下廉价的言论自由,真是可喜可贺…… 但是虽然男篮们在与西班牙等列强的比赛中战的惊天地泣鬼神,我却在周末的徐家汇连一个能打球的场地都找不到~~~!! 新闻说水立方的用水净化技术已经到达一池子都是纯净水的地步了,运动员的纪录是破了不少,但随后我又听到上海的公共游泳池半年才换一次水的消息…… 所以2008年的夏天,包括以后的所有夏天,除了水立方,我是不打算去任何游泳池游泳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3-29 18:2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