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究竟PCHIFI音乐的高采样率是不是多余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2 20: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湖北省天门市
人耳可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kHz,这是对所有人类来说的。对于成年人,能听到18kHz以上高频声音的却很少。大家可以用下面的网站,测试一下自己的听力,看看自己能听到的声音最高频率是多少:
http://www.ultrasonic-ringtones.com/

人耳能听到的最高频率是20kHz,是不是说,高于20kHz的音乐就没必要呢?是不是说听音乐,CD足够了,高采样率的SACD,Audio-DVD,blu-ray audio都是些浪费金钱的无用奢侈品?

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

人虽然听不见高于20kHz的声音,却能感觉到。

大家可以做这样的实验:
用一个高频响的耳机,譬如AKG K702(不要加耳放,因为市面上的绝大多数耳放的高频高截止频率(3dB)是22kHz~18kHz),
又或者用一套有高频响范围的耳机系统,譬如STAX,
连接你的可以调节输出频响范围的独立声卡。然后把你的声卡输出频响设置成192kHz听音乐。你会发现,把声卡设置成192kHz,会比设置成44kHz更容易使耳朵疲劳。192kHz输出很快就会让耳朵觉得不适,而44kHz输出听很长时间也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192kHz与44kHz的采样率,对应于最高频率是96kHz与22kHz的声音,对于人来说,是能感觉到其差别的。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人耳听声音,靠的是耳蜗里的纤毛细胞。这些纤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敏感度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纤毛细胞对应于不同频率的声音。人出生的时候,这些纤毛细胞最完整。到了成年,有的人只能听见16kHz以下的声音,这是因为对16kHz以上频率敏感的纤毛细胞已经死亡或者退化了的原因。
声音使纤毛细胞发生震动,然后纤毛细胞通过生物电效应,神经传递给大脑,人从而能听见声音。

人耳没有大于20kHz的纤毛细胞,那么对于大于20kHz的声音,人是怎样感觉到的呢?注意,这里所说的是“感觉”,而不是“听见”,也就是说,大脑没有接收到大于20kHz的声音的神经电信号。
人耳的结构复杂,人听声音靠的是纤毛细胞,但人耳的构造却不是只有纤毛细胞。声音通过人耳,不管声音的频率是10kHz还是听不见的100kHz超声波,都会使鼓膜、听小骨发生震动,都会传递到纤毛细胞所在的内耳,只是超声波不会被感知而已。超声波和可听声音传递到内耳纤毛细胞前所经过的通道都一样。

也就是说,高于20kHz频率的声音会使耳朵内部结构发生震动,虽然听不见,但长时间听会使耳朵产生疲劳感,这是对人耳能“感觉”到高于20kHz声音的解释,也是对上面所做实验的科学解析。

听过现场交响乐、爵士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现场听的声音和耳机听出来的会不一样,没有现场听的真实感还有震撼感呢?很大程度上是这些听不见的声波造成的,包括超声波还有低频次声波,这些声音虽然听不见,但能感觉到。


当录音设备能录全频域的声音,播放设备能播放全频域的声音的时候,你听音乐的时将会有和现场完全一样的体验。但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最大可能的接近。随着科技的发展,采样率将会越来越高,耳机听感将会越来越接近真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9 22:06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