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77|回复: 2

台湾流行音乐近30年简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2-6-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60年代的台湾乐坛由于版权法的不健全,很多唱片公司可以随意翻版国外的唱片,真正投资本土音乐的人在当时少之又少。

60年代初,台湾当局全面禁止并管制台语歌谣,使得本土音乐发展归于停滞的边缘。年轻一代已日益习惯于聆听外来旋律,
本土文化的印记已经渐渐在外来文化面前磨灭迨尽。

60年代末期,台湾乐坛上涌现了一批具有划时代影响的词曲创作者,最为著名的当属庄奴与左宏元。他们对于本土原创作
品的关注和努力,在当时倍受音乐界的瞩目。本土创作上的起步,带动了一批歌手的发展,姚苏蓉、邓丽君、凤飞飞、甄
妮、崔苔菁都是当年风光一时的歌手。此外像当时集创作演唱于一身的刘家昌更是倍受歌迷们的喜爱。"云河""月满西楼"
"爱的路上千万里"均是当时深植人心的佳作。

虽然本土创作有了气色,但国语歌在形式依旧无所突破。灯红酒绿、浪子心声、酒廊怨妇仍然是当时创作的主题。所以在
无奈之余,70年代初乐坛上依旧流行翻唱西洋歌曲风,像黄露仪(黄莺莺)、苏芮均是当年翻唱中的佼佼者。

1976年的冬天,归台的青年画家李双泽在一次演唱会上,向观众席上投掷可口可乐,并激愤的喊出"唱自己的歌"。很多的
人以此作为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

同年,一个叫杨弦的年轻人以其对音乐的独特见解,在国语乐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他的作品在词方面,大量采用了当年
颇受欢迎的现代诗人于光中的诗作。为了能更突出作品的现代感,杨弦借鉴了大量的西洋乐器在作品中,并在音乐上打破
了以往国语作品陈旧的刻板主题,使得作品更加简单平实、朗朗上口,融汇出一种全新的台湾国语民谣形式。这些作品当
时通过在各大民歌餐厅演唱,深受歌迷们的喜爱。

1976年,杨弦、胡德夫、李双泽三人在台北中山堂举办了新作发布会。会上所推出的九首新作均被收录于杨弦的首张专辑
《中国现代民歌集》中,这张专辑也正式标志着台湾民歌运动的开端。由于当年台湾政府所实行的"戒严令",对于任何新
鲜事物必然会受到来自保守势力的束缚与责难。专辑推出后,虽然受到了歌迷们的肯定,但同时也受到了许多音乐保守人
士的指责,在社会上引起了空前的争论风潮。当时各大报刊乃至学校纷纷举办各项活动,来探讨这种被杨弦标榜为"中国
现代民歌"的音乐风潮。有人甚至指出:"这种歌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但无论如何,这是一种突破,一种对
原有音乐的创新。 对于这场七十年代中期的音乐风潮而言,杨弦是一个开始,在他的影响下有更多的对音乐抱有责任感
的青年,纷纷投身于民歌的创作中,涌现出了侯德健、罗大佑、叶佳修等一大批极为出色的音乐人。

真正使得民歌在社会大众中蔚然成风的,恐怕还要归功于1977年--1980年所举办的4届金韵民歌大赛。

1977年新格唱片举办的第一届金韵奖青年歌谣大赛在台北诞生,从而使得更多的年轻人得以参与到流行音乐的改造中,加
之新格公司所推出的一系列金韵奖合辑,迅速扩大了民歌运动的波及面。愈演愈烈的民歌创作风,在当时的校园中尤为突
出:"草地上三三两两的年轻人抱着吉他轻声弹唱",成为七十年代 末台湾校园中的一个缩影。《再别康桥》《雨中即景》
《阿美阿美》《兰花草》《南坪晚钟》等歌曲,都曾在校园风靡一时。

新格是民歌运动中最为著名的唱片公司。70年代初,当一般唱片业者并未意识到民歌已日渐成为一种 音乐发展方向时,新
格是首家通过商业方式包装,发行,宣传民歌的唱片公司。

齐豫1978年参加金韵奖大赛,立即被新格招至旗下。1979年推出首张专辑《橄榄树》,在当时,齐豫得天独厚的嗓音,独特
的诠释方式,均表现出与市场流行截然不同的艺术气息。专辑的制作人李泰祥亦是流行乐坛上的"独树一帜",他与齐豫合作
,在民歌时代创造出一派全新的唯美艺术派曲风发展方向。

1980年,李建复在新格旗下所推出的专辑 《龙的传人》,把新格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顶峰。

1979年底,由于中美建交,加之中国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使得台湾政府急切地寻找一种方式来安慰社会上一片紧张的
气氛。

79年底,当时著名的词曲作者侯德健创作出了歌曲《龙的传人》,当他在演唱会上首次发表作品就受到了乐迷和官方的极大
重视。所以歌曲自降生那一刻起就被镀造了一个政治光环,从而形成了由官方一手操办的流行风潮。一时,各大传媒争相播
放,甚至"中影"都拿他做电影主题曲。

但不久后,随着词曲作者侯德健的"叛逃",作品旋即被通牒为禁歌。除了上面提到的齐豫,李建复的作品外,包美圣,杨耀
东,王海玲,王梦麟,施孝荣,郑怡,马宜中, 王新莲,木吉他合唱团等歌手,均在民歌运动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海山唱片在民歌运动中的作用虽然远不如新格强大,但他在那个时代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海山派最为重要的人物就是
由他们一手捧红的女歌手蔡琴。早在专辑《出塞曲》推出前,他的作品《恰似你的温柔》就早已在乐坛深植人心。《出塞曲》
中,一曲由刘家昌创作的《庭院深深》,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充分确立了他在流行乐坛的重要地位。

海山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在民歌时代极为著名的创作型歌手叶佳修, 由他词曲主唱的首张专辑《叶佳修》,是民歌时代首
开流行乐坛全能派歌手的先河。作品中,他以往所标榜 的乡村风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赤足走在田埂上》《思念总在
分手后》《乡间小路》等作品均在 歌迷中广为传唱。

此外,海山所推出的合辑《民谣风》也在当时具有强烈的影响力。

当时,除了上述的新格海山外,以歌林为代表的一批小型公司也纷纷致力于民歌歌手的发掘。歌林捧红的凤飞飞,芮河推出的
陈淑桦,宝丽金的刘文正,综一的黄仲昆,王振敬股份公司的费玉清,以及陈芬兰等都在民歌时代有着极大的影响。

70年代,台湾的台语乐坛出现了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歌手--陈达。他致力于台湾传统歌谣的发掘,突出作品的乡土气息,并把
现代民歌的机制引入到台语作品中。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由他创作的一曲《思想起》。但这种风气无疑与乐坛的流行趋势相
去甚远,因而并未引起人们的更多的关注。陈达在70年代曾两次去台北,第一次树立了他文化标本的地位,第二次却被当作浪
人关进了游民收容所。

1981年,伦敦《欧洲金融杂志》报道:八年来,台湾在全世界八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中,经济成就名列第一。经济的腾飞,加之
乐坛在短短数年间极度地膨胀,加大了台湾国语乐坛竞争机制和商业运作的发展。

现代民歌经历了七年的发展后,日趋成熟的同时,也不难发觉它所面临的困境。单一的音乐路线,无疑在此时为民歌敲响了警
钟。对于新一代的民歌继承者而言,他们更希望通过自身的尝试来扭转这一现状。在这一行列中最为令人难忘的就是由李寿全、
苏来、靳铁章、许乃胜、蔡琴、李健复所组建的"天水乐集"工作室。"天水乐集"在台湾乐坛上首开了音乐工作室的先河。尽管
事实上"天水乐集"仅推出了两张作品 (李健复《柴拉可汗》;李健复、蔡琴《一千个春天》)即宣布解散,但这两张作品却可
堪称是民歌时代末期力挽狂澜的经典之作。

1981年,齐豫沉寂一年多后在转投到了拍谱唱片旗下,推出了个人的第二张专辑《你是我所有的回忆》。齐豫在声音方面的处
理上,则更加趋于成熟与细腻,被乐坛一致评价为台湾的" John Beaz"。

金韵奖合辑中以一曲"归人沙城"而走红的施孝荣,81年推出了首张专辑《施孝荣》。专辑中另一首由许乃胜作词,苏来谱曲的
作品"中华之爱"在当年可谓好评如潮,年底一举夺得了金鼎奖最佳作词、作曲及演唱三项大奖。

81年,杨芳仪、许晓菁共同推出的《听泉》专辑,则在民歌的后期首开了女声二重唱的先河。这种二重唱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
乐坛相对少见,因而格外引人注目,并直接影响着八十年代的"百合二重唱"、"南方二重唱"等女声重唱组合的发展。

进入80年代,面对时代飞速前行的脚步,民歌的发展已远离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与此同时,段钟潭与段钟沂以原滚石杂志为
基础,开办了台湾滚石唱片公司代表新生代 唱片业者的滚石以一系列极具现代流行意识的专辑作品,预示着一个即将来临的新
音乐时代。

民歌时代极具影响力的歌手张艾嘉在转投滚石旗下后,由当时初出茅庐的罗大佑担任制作人,推出了《童年》专辑。虽然专辑
中大部分作品依旧沿袭了民歌的曲式,但像"大家一起来"、"小天使"、"春望"等作品均以极富现代韵味的编曲、录音手法,给
人以完全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外滚石推出的陶大伟、孙越《朋友歌》专辑,虽然从表现上看是一张"玩票"形式的作品,但在音乐中他们却大胆地吸取了THE
BEATLES的曲风,并唱出了"洋烟不比长寿,清茶胜过酒"(注:"长寿"为台湾生产的一种香烟)这一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反思话题。
这些作品无疑与民歌憧憬式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区别。为国语音乐的发展拓宽了视野。

1981年,台语音乐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震动。四月十一日,台语乐坛极富传奇色彩的歌手陈达因车祸不治身亡。一个拯
救文化流失的"陈达时代"就此宣告结束。但陈达却无可否认地影响到了八十年代以后台语音乐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新人的沈文程以首张台语专辑《心事谁人知》,在乐坛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作品中融入了国语、台语等多语素,
在乐坛上首开了台语歌多元化尝试的先河,并成功地探索到了台语歌在流行市场上的潜在市场, 从而转化、开启了台语音乐商
业化的先声。

自沈文程、蔡振南之后陆续有洪荣宏、陈明章、江蕙投身于台语音乐的发展中,从而确立了台语音乐在台湾音乐市场上应有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2-6-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江苏省镇江市
台湾音乐的发展史由于其地域和历史的关系有着其独特的一面,在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才华横溢的歌手和音乐人!
这段历史有利于大家系统的了解下国语音乐发展的渊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2-6-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湾的创作型歌手远比香港多得多,香港过多的商业因素对其音乐的发展来说是个严重的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7 06:33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