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87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1万7千字长文, 本人10年的随身烧路历程心得与感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7 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英国
转眼间自己已经走过了发烧之路的10个年头,这10个年头里有无数的惊喜与悲哀,走过无数的弯路带来无数的教训,来大家坛快8年了,从来都是只看不回,也没写过评测,深感愧疚。今夜以此长文奉献给大家坛的烧友们我10年的随身烧路历程。希望能给予依旧奋斗在发烧一线的烧友们一些启示,也希望给步入毒坛的初烧们指明方向。

本文涉及到的器材有 D-EJ01, MER-E888, ER4, MZ-RH1, EH1,KENWOOD A9, B9, A8, CM7Ti, 2X-S, BeoSound 6, C4, HM801, DT880, PK1等等


十年烧路历程篇


童年时代 (音乐梦想)

我是一个非常纯粹的音乐爱好者,这和我的家庭有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我的父亲就是一个很纯粹的音乐爱好者,而且他也爱好摆弄器材。听妈妈说我还在他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就经常让妈妈和肚子里的我坐在一起共同欣赏音乐。两岁以前只要听到古典乐美妙的旋律我就不会哭。就这样,音乐的旋律在我童年的每一个夜晚里伴随我入睡。

我很依赖我父亲在家里的音箱系统和他满柜子的音乐资源。每天在家里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和父亲在客厅里一起欣赏音乐,父亲也会经常考我,比如这是谁的作品之类的。家庭也很注重对于我兴趣的培养。父亲本身就是一个业余音乐人。从我4岁开始,他就开始教我弹钢琴。父亲教得很严厉,我经常被父亲训斥,大骂,但是这也丝毫没有磨灭我对于音乐的热爱。童年的我,最常做的事情就是站在沙发上拿着妈妈打毛衣用的针跟着音乐的旋律模仿指挥家的动作,幻想着自己是一个乐团的指挥。

小学4年级的时候,学校组建管乐队,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家人也非常的支持我,起初在学校乐队里演奏单簧管,从此我真正的接触到了乐队。虽然是一只相当幼稚的乐队。但是它带给了我无数的欢乐和回忆。转眼一年过去了,凭借着优秀的乐感和天赋,我成了单簧管小组里最出色的成员。市里要举办各大小学的乐队比赛,比赛制度中,学生指挥能为乐队加分,这样一来,乐队需要一个指挥了。我自告奋勇后成功当选,我当时的心情无比激动,因为我童年的梦想终于要迈出第一步,至少,我成了这一个小乐队的中心。经过长时间的刻苦排练终于到了比赛的日子,站在舞台上,我没有丝毫的紧张,因为我渴望表现自己,这是第一次把自己的音乐梦想在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展示给众人,我们成功了,我们得了第一名!那种激动的心情到今天都无法忘怀。赛后不久,带队老师送了一我只真正的指挥棒,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最好的礼物了。在小学的毕业庆典上,我再一次走上了学校自己的舞台,演奏曲目是拉德斯基进行曲,演奏开始了,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了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卡拉扬的身影,我给自己鼓足了勇气转过身躯微笑着带动观众随着旋律节奏一起击掌。那一刻我再次成为了舞台的中心。音乐让我的童年充满了光彩。

然而好景不长,小学毕业后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父亲离开了家去国外工作,临走的时候带走了家里的音箱和所有的音乐资源,也带走了我热爱的钢琴。他同时带走的还有我童年的音乐梦想。从那时开始,我进入了我人生中的第一个灰暗的时期。每天回家对着空空如也的房间,没有音乐的日子是多么的灰暗。不久后的生日,妈妈送了我一台D-EJ01作为我的生日礼物。一台CD机?在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再棒不过的礼物了。那时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自己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音乐资源库。于是我开始暗自攒零用钱,攒到一定的量就去打口碟市场淘自己喜欢的碟。那段日子到今天还记忆犹新,虽然很艰苦,但是体会到了淘碟的乐趣。对音乐的执着让我的生活又开始丰富了起来。


初烧时代 (模拟后期数字早期)

那个年代的武汉据我所知发烧市场也只有前进4路的二手市场和宝成路上的音箱市场。然而前进4路就是我经常去的地方,那里是一个奸商充斥的市场。但是那里有丰富的二手和打口碟资源,同样也有着丰富的假货和翻新货资源。那时的我对于“发烧”这个词在业界的正确意义没有任何的感念。D-EJ01是我的第一台器材,耳机是01原配的MDE-E838。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有音乐听,就是很快乐的事情。从来没有想过对于音质的追求等等。但是我渐渐发现市场里的奸商们似乎对我的D-EJ01非常的感兴趣。在一次淘碟的过程中坐下来和隔壁柜台的伯伯聊了很久,这时我才知道我手里的这台播放器是多么“了不得”的东西。其实在现在看来也并不是多么“了不得”但是至少,我对D-EJ01这台机器有着很独特的感情。我这才知道这是SONY的WALKMAN 20周年纪念CD机。而且是一款音质非常出众的机器,在CD WALKMAN界俗称“机王”。那时候的我感到很是疑惑,因为自己从来没听过别的机器。一直认为我手中这台其貌不扬的机器其实很普通,玩过的都知道01的体积是相当大和厚重的,它唯一能吸引到我的地方无疑就是CD WALKMAN中独一无二的碟片插入式设计。抱着怀疑的态度我试听了老板柜台里的一些机器印象中包括D-EJ1000, EJ985等机器。从小对于音乐的执着造就了我敏锐的听力。同样的耳塞(838)搭配下01的解析力和声场占据了比较大的优势,在做了简单的对比后我才朦胧的了解器材的概念。那位伯伯劝我说,838是不能发挥出01的潜力的,你需要的是换一只耳机。刚发现新大陆的我顿时对这片新大陆有了无比的好奇感与期待。那天完全忘却了我淘碟的本来目的,开始与这位伯伯请教。他给我强烈推荐的是SONY当时的耳塞旗舰 MDR-E888,采用了当时SONY的新技术“生物振膜”。伯伯拿了一条出来让我一试,记得当时给我的感觉是震撼的,那种透亮的声音让我顿时不想摘下来。那是我第一次对于音乐本身以外的东西产生了欲望,但是归根究底,我想做的事情还是欣赏音乐,更好地,欣赏音乐。


SONY D-EJ01(此图为D-E01,为D-EJ01的日本本土版本)


SONY MDR-E888

当时价格接近400元的MDR-E888对一个还在读初中的我来说自然不是一个可以自己承受的投资,我并不愿意跟妈妈提,因为我觉得她一定会拒绝的,毕竟不是那么便宜的东西,想着小雪的时候开运动会,妈妈给我5块钱我却花了3块去买了个玩具妈妈都会打我。我就更不敢说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长远却又愚蠢的计划-----省早餐钱。我省下了将近快2个月的早餐钱加上自己的一点零用钱终于把MDR-E888捧入手心。那是我的又一个激动的时刻,因为我觉得自己离真正的音乐又进了一步。我还清晰的记得付款插上试听后那位伯伯对周围的人说“看看,顶级CD机配顶级耳塞。”引来了周围一些人的蹭听。至少以我现在的目光看,这个组合在当时已经算是比较高端的随身组合了。而且这套组合伴随了我大半个中学时代。我和它几乎形影不离,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它们,努力不让他们有一丝瑕疵。大家都知道888是一只很容易坏的耳塞,在我的精心保养下,它一只保持着非常良好的状态陪我度过我的前半个中学时光。就这样,我和我的这对“小兄弟”迎来了MD时代。


MD前时代 (中学初期)

MD这个词对我来说是很新鲜的,在一次电视节目里看到了一个很短的对MD介绍的节目,顿时让我对这个新鲜的事物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MD的主打广告语是“Make your own disc”。制作自己的碟片?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对于每天去学校带着很多张碟片的我来说,无疑是救命稻草一样的神器。

第一见到MD实机的时候还是父亲从国外回来看我的一次,他给我介绍了一下这个他也刚买不久的新鲜事物。没有记错的话型号应该是MZ-R50。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小巧,轻便,大小很像后期的超薄WALKMAN,但是确是数字录音的技术。尤其是MD碟片,给人一种很清新的高科技产物的感觉。我拿着它把玩了许久许久虽然没有很认真的去听,但是我已经是对这款MD爱不释手了。那天,我做了一个在我现在看来错误的决定-----转战MD。

我又回到了久违了的前进4路电子市场。卖给我888的那位伯伯已经不在了。我面前竟是一些年轻的商贩。我的目的是想买一台2手的MD。由于MD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鲜的东西,所以没几个柜台上有二手的。不过我被其中一个柜台里摆放的一台MD所吸引,牌子是松下的,不过型号不太记得了。机器尺寸比父亲的MZ-R50要小不少,而且是触摸式按键。非常新潮的感觉。我问了下那位掌柜“多少钱”,掌柜答曰“一千四”。呵呵,这次我要买的可不是888这样的东西了。是一个新潮时尚的音源产品,我做好了面对这种价格的准备。因为我打算用D-EJ01来换。于是我提出了想交换的意思。到今天我还依稀的记得那位奸商嘴角的意思笑意。“这个换要加300元。”三百哦,对于我来说虽然可以接受,但是心里仍然是想着越低越好。被MD冲昏头脑的我对于01的价值没有一丝的概念。最后谈妥。加了200元。我就这样用01贴钱换了一个“垃圾”。(而且这台MD是裸机不带耳塞,我的01是全套带包装)

因为没有试听条件,也没有录制环境,我只能把自己的CD拿来这里找熟人帮我录。等待MD碟录制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那时采用光纤采样录制,录制时间和母碟的播放时间一致。第一天我花了一下午的时间先录了自己喜欢的几张碟,然后就兴致勃勃地回家了。然而杯具就在回家后发生了。

我兴致勃勃地放入录制好的碟片插上888听了不到一分钟眉头就皱了起来。声音仿佛蒙了一层雾。声场窄,解析差,钢琴不润泽,小提琴太暗。要我说毛病我真的是可以说出一本书。算了,夸张了点,但是完全没了01+888的那种让我陶醉的感觉。更杯具是我现在才意识到我多花了200块弄了这么个不争气的玩意。顿时我对MD的好感一点都没有了,就让这么一个松下的时尚机破灭了我对器材的新幻想。带着气氛,我第二天带着机器来到那位奸商面前要求换回来,奸商马上说“你那台01昨天下午就卖掉了。”我的心顿时如晴天霹雳,仿佛陪伴我多年的快乐顿时离我而去一样,我问他卖了多少钱,他说1250。(这话明显一听就是假的)我是真的想换回我的01啊,哪怕我不要我贴出去的钱,但是后来我才明白,就算我用那垃圾再帖钱换01也不是那么容易换回来的了。

用着这台MD也算是将就了一段时间。但是它真的无法带给我音乐的真实感,虽然它陪伴了我一段时间但是我却连它的型号的不记得。不过在使用MD的过程中,我也渐渐的发现许多MD独有的使用上的优势。“Make your own disc”这句话就体现了MD最大的价值,这台MD让我的书包少了很多以前用来放碟包的空间。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01带给我的音乐的感动,我又一次开始了暗自存钱的计划。发誓要01再次回到我的手里。在一次淘碟的时候我又再次遇到了当初卖给我888的那位伯伯,他听了我的故事后也很同情我。他告诉我他认识的人那里还有一台。 我兴奋地立刻在市场内处理掉了我的MD,带着钱跟着他去了他们拿货的地方,一个不远得杂货市场里有一家随身听批发商,伯伯知道它那里还有一台全新的01,最后这台01以一个并不高的价格出售给了我。我拆开包装插上888,熟悉的声音又回到了我的耳中。我兴奋地大声叫出来“我的01又回来了!”

就这样我走了我烧路历程的第一个弯路。CD-MD-CD。这个圈虽然绕得不大,但是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还是一个不小的教训。况且一台定位时尚的MD拿来和01比根本就不是公平的事,但是不可否认,它让我对MD有了一个不好的印象,并且扭曲了我对MD的理解,MD怎么可能没有好声的机器呢?呵呵。


MD后时代 (中学中期)

中学时代的我并没有小学时代那么的光辉四射,因为我独特的爱好(古典音乐)在学校里,我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异类,加上完全没有运动神经,让我和同班男生的沟通障碍变本加厉了。每天我的生活就是带着耳塞来学校,偷偷带着耳塞上无聊的课,带着耳塞午休,带着耳塞放学回家。我的生活全部有音乐的陪伴,所以我并不感觉孤独。即使在音乐课上我兴奋地为大家介绍古典音乐的知识,面对底下那些不屑的眼神时。能让我主动去和对方交流的时候特别的少,除非对方也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然而有一次却例外了。

某天午休,大家睡觉的睡觉,写作业的写作业,像我一样听音乐的也在听音乐。这时我注意到一位同学手上拿着一个我熟悉而又可能会感兴趣的东西----MD。我顿时凑过去和这位虽然同班但甚少讲话的同学聊了起来。因为之前使用MD的经历让我对MD产生了诸多错误的认识,当时的我也不例外,在他面前我毫不客气地对MD的音质进行了诸多的批评,但是他却不以为然,因为我知道,像我一样听古典对器材要求高的在这个年龄段真的没几个。所以我也没有过分地和他理论。但是他却很乐意地把他的这台MD借给我听。恭敬不如从命咯。这台MD也是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机器 MZ-R909,鲜艳的大红色,给了我活力四射的感觉。第二天他拿来了光纤线让我用01进行MD录制。上午上课的时间里我们录了两张我熟悉的古典碟。分别是齐默曼版本的肖邦第一钢协和贝多芬第二,第四钢协。中午午休的时间他把909借给了我。这次MD带给我的不再是失望,而且一些小小的惊喜。这个态度的转变是连我自己都感到吃惊的。从那样的不屑到现在的惊喜。虽然肖邦第一钢协的大场面909的表现比较吃力,解析声场都不如01,但是看不见之前那个坑爹MD与01那种天地般的差距,而且909细腻的声音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顿时我找回了对MD的那一丝好感。于是我和这位同学成了朋友,我把它带入了古典的世界,他把我带入了ACG的世界。此后我开始对动漫游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日本的流行乐有了一定的喜爱。长时间的相互换机使用让我重拾了对MD易用性的好感,这时我还是决定,买台MD吧。

然而这个目标短时间里却没能及时完成,钱是一方面的问题,我不敢再次贸然的去用01换,我觉得这么久了,我不能再失去一次01,对于01已经停产有段时间来说,再弄到一台新的也不是一见容易的事情。何况01涨得也很厉害。那怎么办呢?继续攒 -_-!! 不过MD 1500以上的价格这可真是个浩大的工程。对于当时的我,并没有那么大的毅力去完成。不过我还是在私下存钱,期待有一天能把喜欢的MD捧入怀里。

这个年代,数字音频技术发展迅猛。MD的更新换代也日趋严重,MZ-R900 909之后又推出了首款Net MD也是旗舰机型MZ-N1,N1从外观到实用性到音质没有一点不对我造成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即便如此我也不是很情愿向家里人开口要。毕竟我已经有01了。

转眼又过去了一段日子。迎来了MD 10周年纪念。由于01对我造成的影响,我对于SONY的纪念机型有着异常的好感。我相信SONY一定会给大家带来又一次惊喜,不久后,SONY MD 10周年纪念机型 MZ-N10,MZ-E10 发布。这两款机型的发布都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惊喜,尤其是E10,那惊人的薄啊。拉丝金属的美啊,像一件艺术瓶让人陶醉。MZ-N10的设计也是别出心裁,完美的曲线和机身液晶显示,边上的旋钮操作,每一个细节都让我感受着完美。N10,就你了。眼看不久生日要到了,这次妈妈主动问我有没有想要的礼物。N10,出了它我还想要别的嘛?


SONY MZ-N10(右)MZ-E10

发售后不久我便兴高采烈地将N10抱回了家。这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二个音源器材。和01的光纤录制配合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中学的后半段时光。N10虽说并不是一款音质非常出色的机器,但是是一款SONY在认真做的机器从造型到用料到声音都能感觉到纪念款的诚意,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认为就是了。但对于我来讲,N10已经让我在随身上相当的满足了,易用性和音质的平衡,我不敢再奢求太多。

时光一天天的过去。我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


iPod和 MD末期时代 (中学末期)

只顾于欣赏音乐的我并没有去真心的关注业界的动态和数字音频技术的革新。这个时代不仅仅诞生了MD,Net MD,同样诞生了一个在今天垄断随身数字音频市场半壁江山的iPod。但可惜的是早期的iPod并没有进入中国市场,这也无疑是这个时代的一大遗憾。我对iPod感兴趣同样也是因为它的一句广告语“把一千首歌装进你的口袋。”这句话对我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因为易用和便携性放弃CD转投MD,就能足够说明便携性和易用性对于我的价值。在习惯了N10的声音许久后,我一直期待能听到iPod的声音。可惜的是武汉的市场上根本就没有更别说试听了。(至少当时我没有找到)

这段时间我的活动区域从前进4路电子市场转移到了宝成路上的“金升随身听专卖店”。这家店的老板是非常好的人,每次去我都会在那里坐上很久陪他们聊天。也是在他们那里,我接触到了第一个我比较感兴趣的数码类杂志----《新潮电子》。在里面的一期对耳机的介绍中让我大开了眼界。原来我所步入的器材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虽然我不能像我父亲那样去烧箱子,但是我依然在随身和耳机的领域内发现了很多新鲜的事物。那一期介绍的耳机有很多,SR80,RS1,ER4,CD3000等等。让我对这些器材的介绍着实的着了迷。最吸引我的是对于ER4的介绍,完美的隔音效果和极致出色的音质,虽然造型和做工坑爹,但是依然勾起了我很大的欲望,可惜的是这货我也听不到-_-!!

用了许久的888终于寿终就寝了,888给了我初烧时代的许多美好回忆,虽然在今天的我看来它的声音还是那么的不完美,但是它仍然在我心目中占据着很重的分量。是啊,这意味着我要升级耳机了。当然我也有想过再买一副888,但是在金升老板的建议下,我试听了我唯一一个保留至今的耳塞---- B&O A8。那时的我对于B&O这个牌子一点概念都没有,但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耳机的时候实在是被它华丽的外表折服,第一只让我觉得像艺术品的耳塞,还没带上耳朵它就已经博得了我很大的好感。A8佩戴舒适,单元部分稍大,佩戴方式也比较独特,至少在当时是这样,伸缩部位的气压设计感觉非常的有档次,当然这都是次要的,它打动我的还是声音,插上N10,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震撼的横向声场,虽然当时的我对于声场的概念很模糊,但是那种空间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其次就是A8的细节表现非常丰富,器乐回放也是非常的到位,细腻。我毫不犹豫就决定要买下,不过一听880的价格让我有点望而却步,不过我也有一点心理准备,因为看它的造型我就知道它不是便宜货。不过对于今天1600上下的A8价格,那时已经算很厚道了。


B&O A8

捧回了A8,心中依然是激动,赞了这么久的零花钱也不是白攒的,呵呵。我也意识到,我攒钱完全是为了音乐,为了自己的爱好。A8的包装当时是所谓的“圣诞版”包装特别的精致,让人感觉到它华贵不凡的气息。把它带到学校,哇哦,回头率好高。嘿嘿。买到A8的我压抑不住自己兴奋的内心。跑去当时我去的一个论坛“今日随身听论坛”发帖表达了对A8的肯定还有对ER4的期待。(当时今日是武汉最大的随身听店,拥有自己的论坛)回帖的XD们也非常的热情,大家让我耐心的煲,说会有更多的惊喜。也正是那时,我第一次知道了煲耳机这个概念。不过今日论坛比较冷清,随后经过该论坛的XD介绍,我转战了家电论坛 [url] [url] [url]www.jd-bbs.com[/url][/url][/url]。在那里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也让我向发烧这条不归路迈出了一大步。

不久后金升得老板联系我说有美国回来的朋友想出售一台二手的iPod G3,这个喜讯让我非常的兴奋,我立刻要求说要购买。不过问题来了,刚把自己的零用钱都花去买A8了,哪来钱去买iPod呢?看来这次要请柬母亲大人了。预料之外的是妈妈相当支持我,她总说“你的爱好是健康的,只要你喜欢就支持你。”不久后我们在金升约见,很痛快地买下了一台成色并不是很新的iPod 三代。至此,我的第一台iPod诞生了。


iPod G3

我的第一台iPod在声音上并没有给我多大的惊喜,一种平淡清雅的声音,但是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比较耐听的声音,它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易用性,10G的银盘,便利的歌曲搜索和人性化的操作,软件加上炫酷的红色按键灯白色背光让我对它同样是爱不释手,和A8的搭配也是非常的耐听。一下子我的书包变薄了。少了几张MD,少了装MD的包和线控,我就这样天天把它揣在口袋里听音乐,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

享受着iPod的同时我依然没有忘记我对ER4的渴望,通过家电论坛游走,不知不觉我来到了现在的耳机大家谈,那还是04年初,我为了查询相关ER4的资料误入了大家坛。但是关于ER4的资料并不是太多,而且大多都是褒义的评价。越来越多的资料让我对ER4的渴望更进了一步。恰好在论坛上认识了一位四川的朋友,它对于一个初烧的我给了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并且打算把他自用的ER4P出给我。这一次,我没有别的办法,为了小4,最终我忍心出掉了曾经非常喜欢的N10。收到小4的第一感觉,“哇,这造型坑爹的。”是啊,谁第一次看这玩意都会这么想,甚至忍不住的找小白去猜价格。(虽然今天我也常拿PK1干这事)第二感觉就是坑爹的佩戴,“这这这,就是一种耳朵被强X的感觉么-_-!!”插在IPOD上听,咦?并没有给我我所期待的那种震撼,不过倒是在隔音效果上给了我一种不一样的震撼。戴这玩意上街绝对出车祸。至于声音,给我的最大感觉就是强大的解析和分离度,当然这些词对于当时的我依旧是没有什么概念,只是印象中的听感罢了。细听之后确实让我发现了小4的魅力,最大的震撼还是在我回家后接上01带给我的,这次让我了解了搭配和推力对器材的影响。小4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声音也是非常非常优秀的,这也是为什么到今天小4党依旧横行论坛的原因。小4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这绝对就是随身器材的顶端了”。这个遥不可及的ER4从在我心中到在我手中,最后到在我耳中。那时的我有一种就此退烧的感觉,觉得这样的声音已经不可能再有更好地了。我个人是非常喜欢小4的,三个版本都玩过,因为很多问题出过,但最后忍不住还是又买了一条,单单ER4P我就买过3次,如果不算A8,小4是我保留得最久的耳塞。(A8也买过两只,第一支分线处掉过皮,出掉了,后来又买了一只,依然是圣诞版880入的)


ER4S老版(新版是全黑色,非红蓝标示,三节套是灰色的,而且只有老版ER4S不是双绞线,其他版本都是双绞线)


新版ER4系列

但是ER4并不是那么的完美,虽然它高频清亮,解析分离度音场都十分优秀但是低频在大多数烧友看来都是ER4的诟病之一,另外就是听诊器效应了。虽然双绞线版本有一定的改善,但是出街用依然是有些杯具的。不过ER4带给我依然是极致的音乐享受。只有我非常喜欢的器材会跟随我许久,ER4就是其中之一。对于ER4这个系列我最想说的是4B这个版本,虽说是一个人头录音用的“专业版”但是它的声音还是许多论坛的烧友们认可的,也因为这一点我后来去购入了ER4B,但是我不得不说的是ER4B的声音是一种刺激的声音它的高频过于亮,让耐听的程度大打折扣。那时我在家就听01+ER4出门用IPOD+A8,这样的组合也伴随了我许久。直到下一只塞子的出现。

金升进了新品,也是掌柜极力推荐我尝试的---铁三角的CM7Ti,这个塞子相信铁饭们一定不会陌生,这个塞子确实博得了我许多的好感,尤其是它演绎的女生,让人陶醉。也正是这种独特的印染让我进一步认识了器材之间多变的风格。不过CM7Ti也是因为它的价格让我望而却步,那时的我把一部分听古典的心思放到了ACG上,所以CM7Ti能打动我。不过A8的和ER4的那种真实感我也喜欢,但是CM7Ti带给我的确实另一种感觉。

不久后迎来了我期待已久的一件大事,教委组织去日本进行学生交流,和家人商量后又一次得到了支持,我终于要踏上这片我感兴趣的土地了,抱着无比激动的心情随着武汉的数位学生代表踏上了去日本的旅途。去日本我最期待哪里?当然是秋叶原,妈妈给我去日本玩的零花钱我一直省着就是为了来这个我向往已久的地方淘点自己喜欢的东西,然而却一直没有能够激起我购买欲望的东西,除了那个被我埋在心里许久的CM7Ti,终于,没有一丝犹豫,我入手了它,在我们旅途的最后一站去往大分市(大分和武汉是友好城市)的油轮的那一晚,CM7Ti伴随着美妙的音乐陪我在甲板上享受着海风,沐浴着月色。没有哪一种感觉能胜过我当时的心情。这只塞子也得到了通行的同学们的认可。它是另一种高度,另一种音乐的诠释。


铁三角 CM7Ti

CM7Ti这只塞子造型比较简单,没有了A8那种华丽和花哨,更没有小4那种朴实和简约,佩戴上是不如A8舒适,因为耳机本体重量很大,戴久了耳朵会很酸,有累赘感,单元处可以小幅度旋转,但是这个设计貌似没有特别的意义,听感上能感觉到明显的音染,横向声场不如A8,低频和纵身比较好,高频不算亮但是很耐听,有了CM7Ti以后就很少用A8了,那段时间简直是对ACG着了迷,带着IPOD天天听的都是ACG,回家累了才在小4上欣赏下古典。我的听音习惯也在随着器材的进化而慢慢改变。这一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很明显的过渡。下一个时代就到来了。


Hi-MD,iMod捆绑与KENWOOD时代 (日本留学)

我和家人做了一个让我快乐的决定----去日本留学。对于我而言,生活在一个自己向往和喜爱的环境是一个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我带着我的器材,我的音乐,还有我对未来的期望踏上了日本留学的道路。但是我一直很天真的认为那里是我的世界,然而到那里的第一天就让我的心跌到了谷底。我总是把生活想象得太美好,从小都没有离开过家,从小都是家人为我安排好一切,唯一艰苦的日子也就是不吃早餐攒钱买耳机的日子。可是这一切都不一样了,我想象着学校会为我们安排好一切,但是我错了,到日本的第一天我连个被子都没有,在别人给学校抵债用的公寓一楼潮湿的小屋墙角里缩了一晚。什么东西都没吃。那是我人生初期最失落的时候,但是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适应。很快我便从低谷中走出来渐渐适应这种艰苦却又自由的生活。

在日本的留学生打工的时薪是非常高的,而且家里也会给我负担生活费,这样一来我便有了更多的空间和资本去买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眼看MD的王朝就要翻篇,而SONY却在这个MD王朝的末期给了我们一个惊喜,那就是Hi-MD。

Hi-MD是利用新的方式处理MD的数据,使得更高容量的MD碟片成为可能,这样一来MD的利用率会大幅度提高,使得与CD同等的线性PCM(也就是俗称的WAV采样)在MD上回放变成可能。这个技术对我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1G的碟片容量能让有损音乐负担小不少,对于音质要求高的古典也可以用PCM方式录制,无疑是让我手中的IPOD和01都可以下岗的感觉。虽然得知的消息比较晚,但HI-MD给我的吸引力让我很难释怀,我把跟随自己许久的iPod G3出给了同学,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赚到了我的第一台HI-MD ----MZ-NH1。


SONY Hi-MD MZ-NH1

NH1是SONY的第一台录放式HI-MD机,外表依然有着SONY华贵的气质,MD经过许久再度回到我手中的感觉依然是那样的亲切,从那以后,我开始使用NH1+ER4P的组合游走,它带给我的依然是一种很满意的声音。让我能够在大街小巷感受小4的那种透彻的声音,虽然在使用上比IPOD麻烦一些,但是对于MD的那种使用的感觉是IPOD触及不到的。去了日本以后,逛大家坛也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大家坛带给了我很多,同时也让我失去了很多。

那时在大家坛上大家最推崇的机器并不是NH1,而是它的单放版本EH1,坛子上大为推崇说其拥有和D-EJ01匹敌的素质。我是半信半疑,信是因为NH1的素质确实不低,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欣赏音乐,不信则是因为听了多年的01,对于01的素质和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我都是有很深刻的理解,在我所听过诸多的MD播放器中,包括NH1播放PCM格式在内都合01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我在日本有着先天性的优势,就是很方便试听到各种器材。但是我并没有急着去试听EH1。直到论坛上出现了很大一部分NH1+EH1双休的烧友,我才下决心去探探究竟。


SONY Hi-MD MZ-EH1

我所居住的城市在日本的枥木县,坐JR线到东京需要大概1个半小时的车程,而试听的地方主要都集中在东京都内,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带着自己的器材,朝着EH1的方向进军了。是不是真的那回事?试听的条件并不好,大多店头都只有NH1的试听,而且都不让用自带的碟片听。最后终于在一家狭小的地方找到了EH1的试听,店员也很乐意地让我用了自带的MD碟。我用的基本上都是PCM格式。EH1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那01上熟悉的高解析和细腻的感觉。然后就是别有一番风味的EH1的低频,可以说是我当时听过的器材里最好的低频,那种清新的感觉让我至今难忘。好在价格并不高,又一个毫不犹豫,买下了。从此又多了一件器材,EH1出街的时代到来了,又一次让我感觉到我再也不会买器材了。呵呵,毒坛一入,更加不可收拾。

EH1,我用了多久呢?告诉大家,我出的时候是充新卖掉的,而且还比我买的时候要贵了不少,这说明第一,我用的时间并不算长,第二,我保养得特别好。至于是什么让我放弃了如此优秀的NH1+EH1的组合呢?那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器材----iMod。

对于iMod的认识同样是来自于大家坛,那是我享受着EH1的时候很久没有逛大家坛后一次偶然回归时看到的。iMod是对于iPod的改进,原理是改善IPOD的线路输出,让其声音更纯净接耳放后得到灰常大的提升。但是它的出现其实并不足以让我放弃听感良好的EH1,主要还是我非常怀念IPOD人性化的操作和软件处理,至于另一个原因要从ER4说起了。

对于耳放这个概念我也是那时候才开始朦胧的接受,当时在论坛上评价最高的是美国华裔冯博士的SM3系列。冯博士是非常推崇ER4这幅耳塞的,同时自己的耳放产品也均使用ER4P作为调音工具,它的耳放在head-fi等国内外诸多论坛上有着多样的好评。都说它的产品是小4的绝配。这样一个双重刺激让我有了很大的欲望去尝试iMod捆绑,但是SM3(Super Macro 3)可不是个小投资。在深思熟虑后我入了SM3的弟弟(Super Mini 3)搭配小4,这款随身耳放的评价也是相当高的,而且续航时间也要强于SM3不少,再次就是它具有一定亲和力的价格,以及诸多转为小4量身定做的设计(内置P to S开关等)。在线通过PAYPAL预订了。等待是漫长的,顶过冯博士产品的人都懂得,等6个月的有木有?好在我只等了差不多一个月,包裹到了,我并没有打算去用iMod来组建这套搭配而是选用了NH1的LO来组建我的第一套随身捆绑系统。效果是满意的,小4有了小规模飞跃的感觉,声音更加清晰,更加的柔和和耐听,至少这笔投资我认为还是值了。至于iMod,我也是一直在YY它能有多大的神通。毕竟以一个勤工俭学的留学生,我没办法去买RWA的正版iMod,但是论坛上一个又一个“国产”iMod浮出水面让我对它又有了新的期望。


RWA iMod


冯博士的SM3,可以自己更换运放单元,多个调音开关,可玩性很高,价格也很高

大家坛上开始为烧友进行iMod服务的主要有binbin30和 梁少锋 两人,我的一个朋友在binbin那里改过,根据他的听感是吹得听话乱坠。但是我听得时津津有味。回国后立马收了一台IPV给梁少锋改,梁少锋也是非常的热心,回答了我海量的问题最后连同他的米来信号线一同购入,效率也很高,不到一周就受到了改好的机器。怎么说吧,提升是有的。但是相对NH1的LO而言并不大。我曾经怀疑过是耳放的瓶颈。iMod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声音很大气,解析也是很高,听大编制上很有优势,但是相对NH1的提升并没有我所期待的那样大,不过我依然是很满意的,毕竟IPOD有操作和人性化上的先天优势。回日本以后我开始双休iMod和NH1,不过NH1的使用渐渐减少了。

记得那一年大家坛水深火热,因为一个新的“神器”诞生了,KENWOOD的硬盘播放器系列。对于建伍这个牌子我其实一直没有好感。但是它在这样一个小推力时尚闪存播放器横行的年代推出这样一个针对小众的高音质播放器多少还是能让我引起关注,加上大家坛铺天盖地的好评,让我不禁对KENWOOD有着一种期待。A9---我的又一款播放器,认识它还是在大家坛,见到他依旧是在秋叶源。它的试听可就不是那么的顺利,虽然很多店头都有试听,但是里面的音乐实在是太少,自己熟悉的音乐就不要指望了,而且格式都是有损。但是第一次试听还是听出了我想要的感觉,中高频的渲染恰到好处,低频质量良好,虽然缺乏力度。声场和解析不出色但是非常耐听,这家伙也不便宜,但是最终咬咬牙还是买下了。于是开始了无数的诟病。


KENWOOD HD30GA9

木头首先蛋疼的就是拷歌,拷到我多次想砸机,好怀念ITUNES那样的人性化,最坑爹的是不支持批量编辑。哎,谁叫我是处女座,标准的完美主义者,我一首一首的编辑。搞了差不多一下午加一晚上,插上CM7开始听,预料之中,听ACG真的很不错,但是接下来杯具的来了,低噪啊。我属于那种对于低噪非常敏感的一类型。不过对于好的声音当然需要妥协,毕竟当时为了听ACG向CM7这样并不平衡的声音妥协过。插上ER4,低噪改善了很多,但是并不能把ER4推开,但是至少效果比较理想。这机也没LO,不能接Super Mini了,但是用了一段时间捆绑的我也对捆绑不方便的感觉有很多怨言,凑合听吧。A9是一只很不错的播放器。日本玩家也有用PO口音量开最大接耳放的,但是我并不喜欢那样做,所以连试都没试,最终A9里装的全是ACG和一点流行,几乎没有装古典,毕竟,古典我还是喜欢iMod的那种感觉,不过不得不说A9的器乐回放也是非常优秀的。就这样A9和CM7Ti伴随了我在日本留学的中期时光,这段时间我攒了很多米准备投资一个大点的东西,于是我把目光投在了定制上。

那时候说到定制大家就会想到一串数字,就是“3210”。这是当时的主流定制的3型号合并缩写。“3”代表Westone公司的ES3,“2”代表Sensaphonics公司的2X-S,“10”代表UE公司的UE10pro。一开始我把目标放在了UE10上,因为那是的UE10是论坛上拥有量最多的定制,评测也很多,负面评价几乎没有。于是我便开始收集相关的购买资料,直到论坛上的“影子武者”烧友向我推荐了2X-S。


Sensaphonics 2X-S,这张是我刚收到2X-S时在论坛上发帖留下的纪念

影子武者自己当时使用的就是KENWOOD的A7,音质基本和A9一致的,据说这是一个可以退烧的组合。而且对我最大的诱惑力是Sensaphonics在日本有分公司,定做很方便。于是我将UE10的目光转投到2X-S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当时head-fi上的一位老烧对2X-S和UE10pro的对比帖,他是一位双休烧友,他极力推崇2X-S的音乐性,并且强调了相对UE10,他更喜欢2X-S的听感。读完那篇毒文我立马致电日本分公司预约了试听。试听当天Sensaphonics的社员很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且试听了公模版的2X-S,那种感觉怎么说呢,有一种第一次在01上听小4的震撼,比小4更通透的解析,那自然顺滑的高频和适中量的低频让我几乎挑不出刺来,这就是定制?社员说等做好耳膜后的效果会更好。这是我至今为止在发烧之路上最大的单笔投资。约9万日元。然后就是约3个星期的焦急等待。还记得我收到的那一刻的那种冲动。还没听就发图上坛子炫耀。呵呵,就这样,年轻的我加入了定制的行列。

2X-S至今为止对我来说都是一只无法取代的耳塞,它的解析,声场,低频,人声,各方面都让我无法挑剔,就算它的价格是那样的不平易近人,但是即使是今天,我依然认为这是一幅极具性价比的耳塞。2X-S的耳膜是软膜设计,不同于Westone和UE的硬膜,所以在佩戴上2X-S是要优于其他硬模定制的不过它依然有许多诟病,变绿地线已经变黄的软膜等等。它至今为止都是听过的最好的耳塞,没有之一。

在这个时代里,我似乎走到了随身领域的巅峰,虽然在达到这个巅峰的路途上走了不少弯路,没有介绍给大家的有STAX静电,也是一时头脑发热去玩了一下,不喜欢就出掉了。包括不久后升级的B9,记得B9刚出的时候我带着CM7试听后兴奋地回论坛发帖说一点也听不到低噪了,却被大家一阵乱拍,原来自己忽略了开放式耳塞的环境制约。当然。B9也是一部好机器。为了买B9当时出掉了NH1小4等等。但是D9出来的时候我似乎已经麻木了,觉得没有烧下去的动力了。因为我听不到比2X-S更好地听感。2X-S坏的那段时间让我天天都想抓狂。这一个时代似乎很漫长,又不知多久没有逛过大家坛了。再回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新时代的倒带,一个属于中国HIFI的时代。


D50,国产高端HIFI时代 (现在的我,离开日本在英国的我)

因为长时间和论坛的分离。我又回到了当初那个只追求音乐不追求器材的我,这段时间里我没有了对器材的盲目和纠结,真正享受到了退烧的滋味,同时我也结束了自己在日本的生活,去了英国进修,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这之间我做出的唯一一次升级也就是将B9升级成BeoSound 6, 喜欢它也是一见钟情,2X-S上的BO6让人沉醉,那种细腻的声音,小巧却又华贵的外观以及秒杀木头系列的续航让我最终放弃B9并出给朋友。也是我近年来唯一没有根据论坛的枪文就直接购入的器材。BO6虽然不支持无损。但是ogg Q10的格式也是非常的优秀,和无损几乎不存在听感上的差异,加上动态过滤的音效,让我第一次有了开音效的欲望。


B&O BeoSound 6

我似乎错过了D50横行的年代,当我再次上大家坛时,已经是铺天盖地的HM801和C4的讨论。虽然对于一个这样随身烧上来的我,也许并不会对这样的“砖头”机有多大的兴趣。但是801的惊人的硬件规格和C4大气的外观还是对少对我有点吸引力。真正让我关注他们的还是af2000版主的置顶评测。评测中的几个重点让我非常的记忆犹新,第一是C4适合古典,801适合人声,当然是概括而言。其次是把iMod放进去的对比让我有点惊讶,他们真能高处iMod这么多?

英国可不是什么容易随便能试听器材的地方,于是抱着好奇心,在一次回国的机会去试听了下。试听的地方是武汉的沸谷数码,不得不说,武汉的耳机HIFI市场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进4路已经不是今天我们这样的烧友该去的地方了,不得不说,沸谷还是华中地区最大的一家HIFI零售商,试听的条件虽然不及国内一线城市,更不及日本秋叶原。但是还是能满足大多数消费者的要求。

其实对于C4和801而言,我个人倾向C4多一点,虽然801用PCM1704在随身里能出什么样的声音我也很好奇,但是从af2000版主的评测中我认为C4会更适合我,毕竟我比较喜欢大气的外观,尤其是那木壳,加上大气的滑动电位器设计。而且C4针对古典的调音也应该会适合热衷于古典的我。最后就是C4相对801有亲和力的价格。初次试听C4给我的感觉并不是很好,早就听说过这货挑搭配,试了自己的一些器材,就2X-S接3.5口能听。那天连801都没有听就失望的回去了。也对国产HIFI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感想。

当然好的机器是能够禁得起考验的,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C4搭配PK1的朋友。在交流过程中我再次试听了这只曾经期待无比的机器,这次对我的印象就彻底颠覆了,挑了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还有久石让的Melodyphony专辑中的熟悉曲目,震撼的就是那宽阔的声场和气势,四季里对小提琴的演绎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台国产机器。于是打包购入了这套组合。听感确实是非常的好,对古典的诠释恰到好处,是一种BO6+2XS上找不到的那种中正大气的感觉。

当然依旧是好景不长,C4带给我的困然是远多于以前我玩过的诸多播放器的,首先是操作上,串键现象非常严重,其次就是那蛋疼的续航了。购买之前唯一没有去计较的就是这个,但是C4的续航确实是有够蛋疼的,不过它的声音我还是很喜欢的,虽然搭配有太大的局限性。另外C4支持SPDIF同轴输出,可以做数字转盘给DAC解码。也是有着一定的可玩性。

在烧友的建议下我的下一个目标放在了DT880上,因为据说C4是用880进行的调音,880以前在日本听过一耳朵,是小编制很擅长的一只耳机,声音平衡,清淡。就风格而言应该和C4很搭,于是带着C4又一次前去试听。但是这次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说法不一的选择。32欧和250欧该选哪个。大家坛上说法不一。这次我坚持要自己对比。当然找到这样一个能让我试的地方可不容易,但最终我还是找到了。880确实是和C4很搭的一只耳机,风格和PK1很类似,但是又没有PK1那么刺激,在C4上是很耐听的那种感觉。细心对比后我还是选择了32欧。理由很明显,就是我认为32欧听感还是要好于250欧至于差别。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250欧的声音在C4上给人感觉包围感不够,声音较远32欧的低频量比250欧要多一些中频稍微厚一点,但是32欧在瞬态上有较大的优势。不过也不排除有人喜欢250欧那种声音而选择250欧的。最终我还是没有用C4出街,把它摆在床头做睡前古典器材让我很满意。同时我也肯定了国内HIFI制造商的能力,回英国前还不忘去听了一次801。HIFIMAN啊其实想说爱你真的很难,但是我还是爱你。801的人声回放给我的感觉也是独一无二的。播放大编制的气势和下潜还有包围感都要强过C4。不过801和HE500这套东西的价格也是让我本次无力带走。虽然只是不到一小时短暂试听,801已经让我流连忘返。有朝一日我相信我会拥有它。

常有人问我,“你干嘛不烧箱子啊。”对于我这样一个常年奔波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来说,我没有精力和条件去探索一个新的无底洞,家用系统我玩过,但是给不了我在大自然中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音乐带给我的感受。在英国,我经常带着自己的随身器材去看日出。这就是我的生活。

这次的回国让我重新在大家坛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对中国的HIFI事业充满了信心。这个时代是属于我们中国HIFI的时代。希望广大的中国HIFI厂商能够延续这个时代的辉煌。


最后给初烧一点自己十年烧路历程的经验

关于评测

在对一个你感兴趣的器材进行进一步的了解时对你帮助最大的也许就是评测,但是评测往往也能把你带入一条不归路。要知道,听感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每个人的听音取向不同导致了对器材要求的不同,盲目地依赖他人的评测却忽略了自己的主观判断力会让你在发烧历程中走很多的弯路。相信自己的耳朵是最真实的。尽量找条件去试听,蹭听,不要像以前的我,喜欢跟风买器材,看到论坛上说什么毒就中什么毒。钱是用来花的,不是用来浪费得,希望大家能用最小的投资找到自己最喜欢的声音。

关于褒机

论坛上最近有太多关于褒机的言论,当然褒机这个东西能从理论上去解释,也能从理论上去反驳,但是就我而言,我认为褒机是有意义的。当然褒机分很多种方法,有自然听已经刻意去褒。我比较推崇自然听,就像很多烧友说的,听的过程中感受器材的变化也是一种享受。当然刻意去褒也是刻意的,我询问过诸多老烧和耳机工程师,他们推崇的褒方法其实也很简单,褒机要注意的事项第一点就是不能用大音量,这点很多人都懂,但是我也在坛子上看到过喜欢用大音量褒机的烧友认为大音量对于振膜舒展有帮助而且可以快速帮助耳机达到理想状态。其实这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大音量长时间褒机容易顺坏音圈甚至造成永久不可修复的耳机损伤,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第二就是不要长时间褒机,专家的建议是5-8小时休息1-2小时候继续。许多烧友的褒机方法是24小时连续褒机,这样同样对耳机的寿命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夏季,最好不要超过5个小时。炎热的天气长时间的褒机对耳机的损伤是一种量变。第三就是褒机使用的音乐问题,尽量不要使用动态过大的电子乐以及低频量很多的音乐,同样容易造成耳机的损伤以及声音变形等等,许多朋友喜欢用扫频软件去褒机,但是老烧们也不太主张这种方式,扫频软件针对小型音箱设计,对耳机耳塞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导致褒机后声音走形的例子也有。最后还是建议大家。自然听,边听边煲,享受音乐的同时享受器材。

关于线材

这个很多人都懂,大家都说线材是个无底洞。但是线材究竟有没有作用?答案是肯定的,线材的材质会影响信号的传输,从而造成声音的不同,就连相同材质的线材也会因为构造和纯度等影像而造成声音的不同。但是线材值不值得烧?那要看你自己不要指望一根线材能给你的器材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线材会改变声音,但是不会改变素质。换线究竟适不适合你呢?这是一个需要付出代价的答案。

关于音乐资源

这也是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了,最常见的地方也就是电驴上,下载来的所谓无损音乐到底质量高不高呢?根据我多年的下载经验和测试,电驴上的音乐资源多数还是可信的,但也不乏少数鱼目混珠之徒用MP3升频转换成无损放上去骗分的。至于这样的音乐要如何区别和分辨呢?推荐大家一个软件。Adobe Audition。中文版很容易下载到,利用它可以检查下载下来的音乐的频谱图,然后看下载的音乐在20K以上是否还有顺滑的频谱信号,如果有那基本可以证明是无损的,有损的音频信号基本上都会在16K ,18K,20K这三个地方出现“一刀切”的反应。还有更简单的一些软件用来分析是否是无损。不过并不是特别准确,所以我不推崇。

另外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详情请见这一帖 http://www.erji.net/read.php?tid=774854 ,大家看了这个频谱图都会认为这16K处的一根线很可疑,部分人认为是用了所谓的“升频软件”来拔高的,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刚卡是用Adobe Audition的时候我很气愤地觉得我下了很多的资源都是假的,但是奇怪的是听感上我并没有觉得它假,于是我亲自测试了一下。我自己有原版的FF10原声CD,然后从电驴上下载的FF10频谱中就有明显的16K的亮线,比上贴这条还亮呢。于是用EAC抓轨后再用Adobe Audition分析我抓出的音轨发现和下载的一模一样,同样16K处有亮线。所以我可以断定,这条线是正常的,可能是CD厂商做的高频增益处理之类。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因为我是完美主义者。呵呵。

好啦,暂时就说这么多了,写了1万7千字了,这就是我的10年多的随身烧路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坛子里的各位新烧正确地选择属于自己的发烧之路。

顺便预告不久后会写大型的C4,603,BO6详细对比评测。也算是来大家坛快8年的第一份作业。





Thank you for your reading




白河愁

2011年8月17日深夜

于Newcastle U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6 03: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