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7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tereophile主筆建議 (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24 09: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鉴定聆听(一)---来自Stereophile主笔的建议


所谓“鉴定聆听”(Critical Listening)是指以周密的分析态度来聆听再生音乐,以评定音响器材水准高低的一中实务体验。这种方法大大不同于欣赏式的聆听,因为其目的并非要享受音乐体验,而是用以判定该系统或者某件器材的音质好坏。我们得周密地审核聆听后的心得,以便有充分的基础来评论这些再生音乐的优劣。然后应用这些资料来评鉴及选择器材单元,最后才能组合成一套音响系统。
   用耳朵评鉴音响器材是件最基本的要事,因为今日的检测技术尚未先进到能赋予音响产品清楚的个性定位。人类的听觉器官远比现今最精密的测试设备还有灵敏。虽然在选择器材时,考虑技术性能也是正确的做法,但是往往耳朵才是是好声的最终仲裁者。而且器材之间音质差异的音乐意义也只能用客观的方式来判断。MICHAEL POLANY 在他的大作《PERSONAL KONWLEDGE》中表达出这样一种观点:无论何时,当我们在电声科技领域必须运用“鉴赏力”来做事,而且还得一直这么做下去,因为它还不可能被仪器检测的数值计量分级方法所取代。
人耳比现今最精密的的测试设备还要灵敏
  
   在评论音响产品时是以鉴赏力为依据,所以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美学上工夫,而非纯粹的技术性作业。器材良好的技术性能可以使人相信它会有高级的音乐表现,但是它并不能告诉我们真正想知道的东西:这件器材是如何表达出音乐性。若要找出答案,我们必须亲自聆听……。
得知什么是好听,什么是不好听,好象还不是很困难:大多少人都能分辨出好声和坏声之间的区别。但是要能发现为什么某些音响器材能令人满意;并且有能力来辨认和描述它们在音质上的差别,则是必须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的技巧。正如所有的技巧一样,鉴定聆听的技巧也是通过练习次数的增多而逐渐熟练起来的,听的越勤,越有可能成为一位良好的鉴赏者。当你的耳朵的辩识能力有所提高后,你就能分辨出再生音乐中更细微的差别,并且有能力描述出两种音乐表现方式是如何不同,以及为什么其中一种更好。
本文定义出一些鉴定聆听的术语,描述出要去倾听的是什么,并且举出如何制订出正确的聆听比较程序。本文可能会让你学会鉴定聆听,或者使你成为一位较高级的鉴赏者。

发烧友的价值观
   在进入下一段之前,先来讨论一下发烧友的价值观。我们需要大概知道:重放音乐中,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已经什么对于发烧友是最重要的。
  好声只是一个手段,而最终目的是追求音乐性的满足。如果你的朋友邀请你到他家去听一听他的HI-FI系统,你能立刻判断出他是一位音乐爱好者还是一位HIFI迷。如果他把音乐放得很大声,经过30秒以后征求你的意见(或认同),那么他可能不是一位爱乐者,他对音响比音乐本身更有兴趣。如果他请你坐下,问你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然后用适度的音量来播放,当你们聆听的20分钟内,他什么也没说什么也没做,那么这个人可能有些发烧友的成分,或者他只关心音乐。
   在第一个例子当中,那位仁兄试着想让你见识“声音”的壮观;在第二个例子中,朋友也是要让你见识一下他的音响系统,但那是经由它表达音乐的能力来达成,而不是以震撼力来做基准。因此这是“HIFI迷”和爱乐者之间最基本的差异。同样的方法也可以得知你造访的HIFI店的类型,如果店员拿出来的CD片里的内容是火车奔驰或飞机起降之类的音效声,你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当我招待不太懂音乐的朋友听我的系统时,注意到有个不寻常的趋势,我会请他们坐在“皇帝位(SWEET SPOT)”上,播放我认为他们会喜欢的音乐,但是他们都等不及听完整首曲子或歌曲,马上跳起来告诉我多好听多美妙!他们显然被音响店里的示范或者某些朋友家中听音响的那种胡闹情况所影响了。当你坐在某人家中或某音响店的试听室里时,千万不要认为有必要对音乐提出评论。只需要聚精会神地聆听音乐——而不是声音——借以辨别该系统究竟有多好。
   当你是聆听群体的一份子时,不要被他人的已经所左右。如果你已经是位熟练的聆听者,那就试着去了解他们正在说些什么,听听他们的描述,然后比较他们的意见和自己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这是用来认清某项声音特性的最好方法,这些特性将在下文中提及。但是也不必随波逐流,如果听不来两款数码线的音质差异也别怕被人笑话,坦然说出来好了。还有,你得对于系统评鉴结果完全诚实以对,如果它的声音不佳,就说不好。
   所有的音响器材都会影响到流过他们的信号,有些会添加进一些不好的东西,例如带颗粒的高音或者肥厚的低音;有的则会去掉部分信号,例如扬声器无法发出深沉的低音。有一项基本的发烧友价值信条必须坚持:增添不良信号的罪行远比减少信号的罪行还大(在音乐中加入外来东西的不利影响比在音乐中去掉一些东西的影响还要大)。如果音乐的某些部分失落了,我们可以在潜意识中还可能把它填满进去,仍旧可以欣赏音乐。但是如果音乐重放系统添加了一些不自然的东西到音乐里,我们就会因其劣质而一直被它提醒着:正在聆听的是再生音乐,而不只是音乐而已。

测量时看得出的小小改进,能对耳朵听觉造成巨大影响
   音箱为例来描述这种添加之罪/省略之罪的两分法。第一对音箱是个三分频设计,有个380MM口径的低音单元装在一个很大的箱体里,价格中等,它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和甚多低频。第二对音箱是书架式两分频设计的小东西,价格和前者相同,但是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和很沉的低频。如果第一对箱子要用板车来搬运,那第二对音箱只需用手即可拎走。这对大音箱有一些问题:低音轰轰叫,厚重和吓人;高音非常突出,粗糙且有颗粒感,而中频上段则有大量的残留能量,使得人声听起来象是感冒时的歌声一般。那对小音箱就没有这样的问题,高频既平顺又清晰,中频纯净开朗。相比之下,低音就少了一些,无法营造出吓人的震撼力出来。
   第一对音箱的罪行就在于增添了一些不自然的信号到音乐里。低频尖峰造成轰轰啸叫,颗粒感掩盖了高频美感,中频音染等都是外来的失真信号。
   第二对音箱的罪行就是省略了一些该有的信号,例如深沉的低频和展现更大动态的潜力,但是却让留下的音乐没有受到任何污染。
   无疑,第二款音箱将会有较佳的音乐性。第一款音箱的失真和音染不只在音乐上令人反感,更使我们经常意识到自己聆听的是再生音乐。第二款音箱则有可能令我们忘记自己是用音箱来听音乐的,更能投入其中。因此,增添远比省略还糟糕。
   另外一项发烧友价值信条是,即使音乐表现品质上只有小小差异仍是相当重要的。因为音乐和我们息息相关,任何音质上的改善都会让我们振奋。此外,音质差异的计量值并不和音乐感受上的差别成线性比例关系。
   曾经有一次评鉴一款相当新颖的高价DAC,我使用了一首已经听过了几百次的音乐录音。这个曲子由一个5人乐团所演出,人声之外,器乐声常有长时间的中断,在此期间,歌者就演奏打击乐器。用教差的解码器来听时,这打击乐一直象是另一个声音溶入热闹的音乐里;我从来没有听出过这是单独一件由歌者演奏的乐器。当歌者不唱歌时,这乐团仿佛只有四个人,因为听到的敲击声是好象是整体音乐中的一份子。
   而这台新的解码器的解析力特别好,不但把个别乐器表现都融合于整体音乐里,也能够把单独的乐器一一刻划出来。因此,当人声的演唱中断时,我能够听到这个敲击声是从一个分离且较突出的乐器所发出来的。在我的意念中,第一次觉得这位歌者并没有离开,仍然在“台上”演奏乐器。那么就这么一点点表现上的小小差别,乐团在乐器演奏间断时,给人的感觉就从四个人变成了五个人。在电气信号上的“客观”差异虽是很小,但是在音乐体会上的“主观”成效却是巨大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音乐表现上的小小差异会那么重要——当我们真的那么关切音乐和它是如何被重现的时候。“小”改进会造成重大的主观感觉效果。这个例子也阐明了为何仅靠技术指标无发明确地定位出音响器材的个性。
   音乐的表达和内涵能从这些精妙的细节中寻得,当重放系统足以把这些精妙只处表达出来的时候,我们和音乐家的神交沟通就更深入了些。音乐软件的原创涵义和表达方式因而更加生动,使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艺术精神。
   例如,如果我们比较两位演奏MAX REGER的D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的音乐家,一位演奏极佳另一位表现感人,我们若从客观观点来看,他们的演奏应该是全然相同的,因为两者都是以相同的速度演奏着相同的音符。而表达上的差异是存在于精妙细微之处,那些被激发的弹性速度细节,拍子速度,音符的长短,还有音量强弱对比,都是使演奏活生呈现并且表达音乐意义和内涵的重要成分。这个例子可以推演到中高级音响系统和极品级系统的差异,同时解释了为何音质上的小差异会影响如此重大。HI-END器材就是能够产生这些细节,使我们得以更加接近音乐较真诚的表达境界。
   有件广泛被接受的令人伤感的事实:在音响器材上,无论你何时送入一个信号进入器材里,当信号出来时一定不会变得更好。因此我们必须使信号通路保持越短越好,以去除我们和音乐之间的那些不必要之电子器材,这也是为何我会把均衡器和一些所谓“进补器材”从系统中移走的原因。信号被处理得越少越好。

成为鉴定聆听者的坏处

   在练习鉴定聆听技巧的时候会碰到一些难免的险境。第一就是无法分辨出鉴定聆听和欣赏聆听的区别。一旦踏上全神贯注于声音品质辩识的道路,很容易就会忘掉我们之所以听音乐的理由是因为我们喜爱音乐。我们会开始想每次听音乐时都必须去辨别声音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这当然是通往“发烧友精神病”的必然途径。发烧友精神病的症状包括:经常更换器材;只播放唱片上的某一首音乐或段落,而非把整张唱片放完;为了某种音乐而更换信号线;以及大体上是在“听硬件”而不是听音乐。
   但是HIGH-END器材能够让音乐呈现出来的情景是仿佛音响器材已经不见了。当你在进行欣赏聆听时,因为这占了你聆听时间的大部分,请忘掉系统的存在。只有当你需要做价值判断,或者想变成更好的聆听者时,才进入鉴定聆听的模式。应该在鉴定聆听和欣赏聆听之间划一条线,不要随便越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24 14:0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