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299|回复: 0

发烧阶段总结——对声音和音乐的一些理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1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北京市
  以前在新手区发过两篇类似的文章,其实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问的人多了,回答上几次之后就觉得需要说的东西太多,不吐不快,于是单独开一篇文章谈下这些看法。那两篇之后,很久没有发文,最近忽然发现在讨论的过程中,很多朋友还是存在一些误区,在某些地方的认识上也过于直接,然后就发现自己又有了那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不过这次不是主谈器材,而是对声音和音乐的理解。




1 部分与整体


  最近经常看到有人提问耳机的时候,会问“三频如何”,或者需要对比两个耳机的时候问“三频各自如何”,这个其实是一个误区,声音,尤其是一个耳机的声音,是需要整体拿出来评价的,而不是割裂之后分别看某个部分。


  浅一点来说,声音给人的听感,就直接涉及到各个频段的比例和衔接的问题,衔接也就是整体是否流畅,比例则涉及到此消彼长。某些耳机单单评价某个具体的频段,都说不出什么问题,可是这些频段是需要以一定的比例来体现在耳机中的,如果某个频段比例过大,就可能造成声音的不自然。


  比如OMX90褒开了之后比例算是比较均衡的,可是由于对人声比较高的频段做了加强,会让人声听起来比较亮,也就造成了女声好听,而中低频则听起来有些弱。当然,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拿出来说而已,具体为什么感觉弱,我不打算细致讨论,也不希望有人在这个问题上较真,那就偏离主题了。


  再比如,DTX900的低频量比较大,而且偏慢,HD580的低频也是很慢的,量也比较大,而且比DTX900还慢,相比这两个,ER4的低频却量不大,但是收得很快。可是整体来看这几个耳机,DTX900音色却和ER4更接近,而不是HD580。而且即使单纯比较量感和速度也不能说明什么,因为DTX900HD580的低频风格还是差得很多的,最起码580那种厚重和包围感DTX900几乎没有。


  举一个直观的例子,一个人的五官单独拿出来是不可以判断人的长相的,相信这个大家都有体会,即使评价某个人的眼睛鼻子漂亮,也一定要放到他脸上才可以,如果随便乱来,就可能出现这种的情况:


  

  那个是几年前小燕子著名的大眼睛,放到刘德华帅气的脸上却是如此效果。。。


  也就是说,评价某个频段不是不可以,但是一定要放到整体中,和整体结合来说,具体讨论其对风格的影响,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用一些指标就可以评定。


  再提高一点说,整体本身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这个在耳机和随身听上都很常见。有些器材时把声音分割开来表现得,每个具体的声音表现得清清楚楚,但是却没有一种整体的感觉,这样就容易造成有看似不错的声音,但是音乐感却不强,因为音乐是需要整体来表现的,而不是简单的旋律节奏,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听听理查德改变的命运钢琴曲,对这个就会很有体会。


  音乐的方面后面会再谈,而整体感不好的原因,才疏学浅不敢妄下判断,但是就目前的认识来看,大家平时所说的泛音应该是一个影响因素,下面就来谈谈泛音。




2 泛音


  本来,泛音这个概念在音乐里面是一种演奏技巧,在这里,入乡随俗,当然就按照大多数人的理解来说,因此想要纠正这个概念的就免开尊口,一同入乡随俗吧。


  一般人对泛音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包括乐器腔体本身对乐器发音部件发出的声音的多次反射,这个最明显的就是钢琴,很多人说钢琴的声音“清脆”,就是一个误区,因为钢琴的琴腔反射之后,声音是很厚实的,而且“余音绕梁”,按键停止之后,声音延绵不绝,有种独特的美感。


  还有就是演奏的空间内,对声音的反射,这个对于整体感有影响,还有平时提到的包围感、厅堂感等等诸多概念,不一一述说。有的人认为声音少而利落就是真实,可是想想,如果那样的话,为什么乐器还要有个腔体呢,因为乐器本身就是为了让声音更美更好听。再来说演奏现场,环境不同效果当然就不一样,所以乐队会在音乐厅里面演奏而不是野外。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真实,而真实本身也是在追求一种美。


  在消音室里面,反射被抑制,人的声音就会变得很难听,这是真正的真实,但是相信大多数人不会喜欢。如果空间比较小,比如室内,声音就会由于紧随起来的反射变得比较圆润动听,如果空间比较大,能够区分开,那就是回音了。有过在旷野里面放炮的经历的人就知道,那个声音和在院子里是完全不同的。


  这个角度来说,这种泛音更应该叫做“余音”。


  而更高一层的理解,则是类似一种极小的细节,这个不能直接听到它本身,但是它会影响声音的光泽细腻程度等等,这个由于我个人理解也不深,就不打肿脸蛋充胖子了,免得贻笑大方。


  说这些的意思是,大家听音的时候,不要去过份的追求那种干净,或者说所谓的真实感,真是本身就在追求美,那么我们当然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追求美,没必要为了让自己感到真实或者感到细节多而牺牲声音的耐听和动听,甚至音乐味,因为终究还是要欣赏音乐的。

  就像喜欢“真实”一样,烧友都会追求一定的声音素质的,而有些初烧过份关注了声音本身,而忽略了音乐,就会陷入“素质感”的误区,也就是片面追求给自己带来“高素质”这种感觉的声音,甚至可能因此而牺牲了其他同样重要或者更重要的东西,这时一般都会陷入冷声的误区。




3 声音的冷暖和素质风格的关系


  如上,陷入这种误区之后,很容易去追求冷声,同时认为档次类似的情况下,冷声素质高于暖声,这也是一种误区,冷暖本是一种风格,素质还要看本身的。


  先请大家看一段转载的文章,某强人分析的频段对声音的影响


极高频:

16K-20K 色彩 提升有神秘感;

12K-16K 高频泛音,光彩;

10K-12K 高频泛音,光泽;



高频和高频低段:

8K-10K S音;

6K-8K 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

5K-6K 语言的清晰度,提升声音锋利、易疲劳;



中频上段

4K-5K 乐器表面响度,提升乐器距离近、降落 乐器距离远;

4K 穿透力,提升 咳音;

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



中频:

1K-2K 通透感、顺畅感,提升有跳跃感、降落 松散;

800 力度,提升喉音重;

500-1K 人声基音、声音轮廓,提升语音前凸、降落语音收缩感;

300-500 语音主要音区,提升语音单调、降落语音空洞



中频低段:

150-300 声音力度、男声力度,提升声音硬、无特色,降落:软、飘


  然后我们来分析下,冷声什么特点?硬、齿音重,这两个没问题,有时候还会出现薄声。注意上面分析里面的“2K-3K 对明亮度最敏感,提升声音硬,不自然”和“ 6K-8K 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


  相信这个可以解释冷声的特点来源,片面地提升相应的频段,以达到更高的明亮度和透明度,可是同时也会带来声音干硬、不自然和齿音重。和图片的处理一样,一点点的提升亮度还好,提升太多,细节也会损失掉的,也就是说,冷声只是带来了高素质的感觉,相应的刺激感官,其素质并没有真正提高,而且如果过于冷的话,素质反而会降低的,因为泛音的大量缺失,会导致对声音音色的描述失真。很多耳机的声音只有骨架没有肉,如果理解不深,乍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有,而且什么都很清楚,而且声音细了还显得声场大,也就达到了所谓的“素质感”,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方向,一点点还可以,过了的话,就会失真。


  冷的方向就是暖,可是太冷不好,太暖同样不行。还是“ 6K-8K 明亮度、透明度, 提升齿音重、降落 声音黯淡”,为了降低齿音,改善听感,而有意为之,使得声音暗淡,透明度不够的例子也很常见的。


  也就是说,声音的追求应该以中性为主,该冷的冷,该暖的暖,这样才是比较正常的音色。如果有自己的听音取向,也最好在一定的范围内冷或者暖,达到相应的风格,但是不要因此引起失真,得不偿失。


  听音取向当然是有音乐决定的,很多人会认为冷声适合古典,其实不尽然。




4 声音与音乐


  古典音乐是一个相当大的范畴,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乐器很多,从独奏到大编制的交响,如果声音有了一定的偏向,很容易顾此失彼。就拿常见的冷声来说,表现钢琴一般都是很不合适的,会把钢琴变得薄而脆,类似电子琴的声音,甚至有些比电子琴还细。


  还有就是整体感,有些冷声,过于关注声音和细节,使得声音不够浑然一体,听音乐的时候此起彼伏,而古典音乐是需要整体共同来表达音乐的,而不是某个乐器或者某种音色,所以在这时候,冷声就会显得音乐味不足。


  过于暖声当然也不适合,不过一般人不会有这种误区,所以就不用说了。


  举个例子,DT660的素质很高,比HD555声场大很多,细节表现和高低频的延伸都出色很多,但是听交响乐的时候,却是HD555更有感觉,就是这个原因。




  说了好多,挺累的,大部分是自己的体会,有些地方引用了,都已注明。某些方面了解的不够深,欢迎大家补充。如果有什么理解错误,也欢迎提出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具体细节上的吹毛求疵就不必了,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4-17 00:15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