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5864|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昨日重现,MD的岁月——dudu的MD一年战争回忆录之大家齐上图版(完全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3: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江苏省南京市
首先,提醒各位XD阅读本帖的注意事项:


1.对于MD,不要问关于MD的音质到底好在哪里或者什么MD机器音质最好这种问题,试图在本帖中找答案的XD可能要失望了。


2.我是木耳,我听不出啥,除了难以入耳的极差的低端机器之外,其他中高端MDSP再配上好一点的塞子在我看来只是风格差异的问题了,所以在此帖中我对音质的评价纯属扯淡哈哈,大家姑且看之,切勿太当回事呵呵。


3.MD现在已经基本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容量、格式、音质都不占什么绝对和突出的优势了,随身音乐设备的主角已经不属于MD了,何况其实MD从来就没成为音乐随身领域的绝对主角——论格式,他只是CD的延伸产品,自始至终也没有取代过CD成为音乐流通的格式,更何况现在这个状况下MD早已成为一种少数人的玩具了。所以本帖也没有什么野心和翻案的企图,只是一群人自娱自乐的心情流露而已,所以请MP3众们勿拍砖和踢馆,看看图个乐子就行。


鼓掌:冗长的开场白



开门见山,我,dudu,很喜欢MD
喜欢MD的我在乎的不是那超越MP3硬盘机器的音质(实际上客观的说超越不超越还是个问题呢),或许更多是对MD的一种情节、对MD机器和碟片的一种喜爱,对传统音乐模式的一种眷念,对静静的品味一张张碟片里面流淌的音乐的一种心情。这也许是你面对随身硬盘机器成百上千的歌曲却无所适从的浮躁中所无法获得的感受。


CD其实本质上和MD同属一类型的音乐设备,绝对音质角度CD理论上优于MD,绝对体积角度MD优于CDMD当初开发的目的就是随时随地方便的欣赏音乐的目的哈)。然而CD机在1999之后的便携市场已经完全放弃了对于音质的要求,这也是市场发展要求所决定残酷的现实——随身在乎的是体积、外观、便携、随时随地轻松的音乐享受,至于细节的音质,大概也只有少数发烧友才会在乎的,而这少数的发烧友永远无法决定大众市场的需求,随后引领mp3一统江湖的IPOD时代的来临无情的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我们回溯MD在这段时间则依然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延续着他自己的发展路线,仿佛完全不在乎外界的变化一般,相对于体积缩小和音质不成比例的缩水的CD机器而言,MD在体积不断小巧化的前提下,回放电路和数字放大技术的发展使得音质相对于MD老机并没有那么明显的削弱,只是风格有些许差别,这是很难能可贵的。也许MD真的早就冥冥中注定了自己最后的归宿,在市场上先天的缺陷和很多难以言表的大势所趋让MD无法适应,所以淡淡然的随着自己的性格悠然自得的走下去了,一贯的精致、一贯的认真,一贯的对音质、体积、续航近乎于苛刻的要求,一贯于只能满足小众的那种情怀,一贯于无法占领随声设备的绝对市场,一贯于偏安于自己那一块小小的角落......


MD,在随身音乐设备上就好象不世出的名门望族之后,年少有为,英姿飒爽,虽江湖险恶然不足惧也,得意之时拔剑四顾无对手,却不知危机四伏林深处,待到狼烟四起时,方知此江湖已非彼江湖,你一身本领又如何,武功再高也怕菜刀,穿得再吊一砖撂倒,MD同志,你是神功盖世,可惜人家mp3已经进入火器时代了,任你金钟罩铁布衫,统统一枪就完蛋。。。。。。MD的失败,大抵如此(看得懂看不懂,自己体会吧)


在进入正题之前,对MD还是有一点不得不罗嗦的,那就是MD的外形,套用一句广告词:每一款XX,都有一处独创设计——对于MD,那就是每一款MD,都有一处甚至几处独特设计。。。。。。。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MD厂商的工业设计能力和美学素养,在MD基本已经定型的外形限制条件下,还能创造出如此多的美丽的机器——几乎每一款MD都可以拿来作为平面设计构图的范本:比例、构图、色调、质感、材料、结构。。。。。。这些是到目前纵观MP3机器的大家族,也难以与之相比的。这恰恰证明了MD机器是日系厂商和设计人员的心血之作,虽然最后市场上尘归尘,土归土,但回首望去,终也无法抹去MD机器在整体设计上的出类拔萃。




鼓掌2:冗长的开场白还在继续





下面我就要开始我婆婆妈妈唧唧歪歪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MD回忆大放送了。这个、这个,在回忆之前,我们简单的对此次回顾有个简单的介绍(别扔鸡蛋了,怪可惜的,扔纸团啥的就行啦,砸着也不疼哈哈。。。。。。)


据在下不科学的统计,自1992MD正式市场化到2006MD最后一代新机型RH1推出算(至少目前看是这样),MD主要十大生产厂商共计生产MD机型约300余款,按功能分可分为普通可录型、NET/HIMD、单放这三大类(这其中还不包括各种各样的纪念版、特别版、限量版、日本本土版等等,估计算上那些这个数字还要大一大半以上),注意我们统计的只是随身MD哈,这个数字相当惊人了。而且himd也只有sony一家推出总计不超过20款的机器(可见MD是越活越抽巴了,郁闷啊。。。。。)


MD的厂商我个人把他们基本分为四大类:


1.主力厂商:索尼sony
           夏普sharp
           松下panasonic
前两家不用说了,MD的独立开发技术就他们两个把持着,松下则是除他们之外技术能力和产品影响力最大的厂商了,按手上的资料算sony一共推出了89MD,其中单放49款,sharp是总共71款(注意,sharp实际的机型肯定大于这个数字,因为这厮在日本有诸多诡异的型号无法查之,譬如SY系列之类的,我算不过来哈哈),其中单放42款,而老三松下就逊色不少了,总数39款,其中单放31款,这些数据很明显看出业界称sonysharpMD双雄不是没有根据的(这下不用打嘴仗了,这两个哥们确实各有千秋啊,松下嘛,还是稍逊一筹滴)


2.个性厂商:爱华aiwa
           建伍kenwood
           胜利victor
这几家在MD界也是小有名气啊,爱华不说了,老机历史地位很高滴(有多高啊,大概三四层楼那么高吧),要不是后期挂了,机器数量偏少(总共才27款),老三松下说不定还得让位给他呢。至于建伍30款机器、胜利26款机器,也是相当牛B了,这三家机器都是极具特色,爱华的机器稳重大气,建伍秀美灵气,胜利古灵精怪,很多机器第一眼就足以勾引上你哈哈,这也是他们能在三大主力厂商之中谋取自己的一片天地的能力体现。


3.OEM厂商:先锋Pioneer
            安桥Onkyo
OEM就不解释了,这两位老哥的机器很好很强大,虽然是以借壳生蛋居多,但生出来的蛋还都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好东西,安桥P系列和先锋米奇,如雷贯耳啊哈哈(实际上就是sharp ST5XX的内核)


4.早期厂商:三洋Sanyo
           天龙Denon
这个早期有多早,我已经记不清了哈哈,总之在那遥远的MD拓荒年代,这二位是有贡献滴,谢谢,谢谢了。


小小的分类总结结束,我最后罗嗦一次此次MD巡回演出的有关演出细节——关于评价指标的解释
一直以来大家容易把做工作为一个机器外观笼统的描述,其实做工是单纯的一个指标,他只代表着机器整体组合工艺的程度,而无法成为机器外观的统一参数,譬如RH1,大家总是一提到就说其做工差,其实他做工也只是稍微有些不够严、紧,用材也是屏幕的工业塑料档次稍低,没有使用相对耐磨的材料和做必要的保护处理,但是RH1的机器用材和外观设计,尤其是整体回归台机的设计理念、简洁而不失美感的外观、独特的侧面屏幕显示等考虑绝对对得起这样一台MD收山之作。也就是说,好的做工意味着机器整体的结实、紧密,但不能保证外形就一定好看,或者用材就一定高档和适合。
还有音质和音效,音质应该是MD机器单纯的回放素质,音效则意味着MD机器的可玩性(虽然我几乎不用)所以评价机器最好也要分开来哈哈,免得打架。


我觉得MD机器分数太过于难以区分,干脆以SABCD这个打分方式来判断好了哈哈


评分: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由于时间和自己能力有限,大家也别较真,这分数也是一个乐子,大家看看就好啦。


———————————————————————————————————————
———————————————————————————————————————


前言



关于我的MD的故事,开始于一贯的喜欢精致和小巧的东西的天性,开始于父亲初中给我买的一台爱华JX879磁带机给我带来的启蒙——MD就是更高级的磁带机哈哈,开始于某个夏天在同学那里的惊鸿一瞥,开始于大学时两位室友的N10MT770,开始与自己终于赚到第一笔打工的钱之后的鉴定的选择.......


某个夏天,攥着2000元钱,在mp3MD之间,最终为了一个藏在心底的愿望,我选择了MD。那时候其实MP3MD的价格几乎相差不大,我还清楚的记得,一台128M的三星mp3也要1000+,在柜台前再三考虑,我还是买了MZ-N710sonynetMD(因为相对便宜哈哈,我记得才1400+,其他的录放都要好贵的,而买机器买录放则是磁带机时代一直以来的观点,功能全才好嘛哈哈,现在想想有些想法其实很好玩的),对了,还要补充说明,作为一个一直以来的外观党,我至今仍然觉得N710N系列MD里面外观设计的最有个性的机器哈哈。一直很爱惜的用了4年,结果在某个心情低落的时期,一直随身携带的N710遗落在某个餐馆的桌子上。。。。。。


于是无数的类似的故事发生了,借着需要学习英语的需要的借口,向家里拉了点赞助,我义无反顾的买了NH1作为我的第二台MD2600+,当时真敢买啊。。。。。),当年1G盘的出现,让我真的以为MD从此正式拉开了一统随身市场的大幕。。。。。。只可惜这些都是鸡肋的功能,做优盘的想法更是被蜗牛一般的传输速度和极不方便的专属数据线给击了个粉碎(害的我在同学面前的吹嘘成了笑柄嘿嘿)。不过除了这些,NH1是一台非常棒的MD,他的一切不足,只是因为我太喜欢他的缘故,希望他能更完美一点。现在回头看看,在当时的情况下,sony能够拿出NH1这样的himd开山之作,已经显得相当有诚意和想法了,只可惜时势造英雄,成败非人定啊。。。。。。。


2年后,一个人的生日,自己给自己的礼物是RH1


又一年后,误打误装的MD折腾之旅才刚刚开始。。。。。。。




正片上映了(图文并茂版)



———————————————————————————————————————
SHARP ST770

(发售日期:2001.09.10)




ST770就是俗称三叶草的小机器哈哈,和ST880蝴蝶机是当年sharp单放突破性的两朵奇葩,第一次人们发现MD机器还能制作的如此秀美,sharp也是凭借这两款机器,开始在MD单放市场翻身解放,销量压过了sony同期的E系列,正式扬眉吐气了。(随后1bit的横空出世,更是显示出sharpMD市场敏锐的把握能力,sharp确实是一家非常有商业头脑的公司)ST770是我的第一台MD单放,这也正式开始了我的MD折腾之路,用惯了录放的我,刚拿到ST770的时候的感觉难以言表啊——薄、小、轻、巧。。。。。。精致,很精致(后来的想法肯定嘿嘿,不说啦),第一次看到双色线控自然也很新奇,不过用久了还是觉得操作感稍差哈哈。
机器的声音到没给我什么惊艳的感觉,应该说还是比较单薄无力的(和Rh1比哈哈),当时是完全被外形吸引的,只是想买一款小巧的单放,顺便以一个sony党的身份感受一下sharp,老实说趴在桌子上看着ST770闪烁着三色彩灯在底座充电的样子,就值回票价了,声音,这个,还是不提了吧哈哈


PS:从ST770开始,我知道了sharp的电池盖子不结实哈哈,知道了单放还真是便携利器、知道了ST880更猛,知道了sharp上面还有DS系。。。。。。知道的太多真的不好啊。。。。。唉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ST770      B+      B+  B+    B-     B-      B     B+      B
。。。。
。。。。


一句话点评:经典在于精致,St770乃女生MD入门利器。





———————————————————————————————————————


SHARP DS9

(发售日期:2002.09.17)


DS9是我的第二台单放,收来的时候也是机缘巧合啊,我还特地发了一个帖子庆祝哈哈《怀着忐忑的心情,今天收到了一个朋友出的DS9,不容易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异地买东西,还是先款。。。。。。)。这个机器我开始还真不知道他的来路,后来才知道其实就是DS8的日本本土版,区别就是外观是淡金香槟色金属拉丝的机身+MD1淡金色耳挂,拿到机器的感觉,比ST770更激动,因为这个机器真的很好看哈哈(我词汇好贫乏啊。。。。。)


外观上机身正面极其简介,底端是机器的型号和杜比标志(这也成了DS系列的一个特征),左上的凸起和1bit标志是亮点(还真是亮点啊,有人戏称这是XX,不说啦,不雅),配合拉丝机身,显得高贵典雅又不失活泼,sharp的拉丝最大的特点就是——大家一起来说:不~~~~!恭喜大家,都答对了呵呵。关于这个,可能就是材料和处理手法的区别了,也不知道为什么sony一根筋的猛搞镁铝合金机身拉丝。。。。。。唉,残念(后面还会提到这个的)。不过DS9的背面和侧面也是sharp一贯的弱项了,背面字体设计布局没啥问题,就是会掉字,这点和sony比就。。。。。。(为何世间好事难两全啊,一声叹息),电池盖也是一如既往的脆弱。不过整体上看 DS8/9的机器设计的水准在当年是相当高了,这可是sharp对抗sony E10的机型啊,第一台1bit单放还有有点斤两滴。


声音一上来不用说,轻松干掉ST770(极端了,极端了,这是艺术夸张哈哈),相对声音饱和了许多,不开音效的状态下用原配四级小塞子听声音层次感也很立体,基本没什么可抱怨的(至于为什么DS8的后期评价有所下降,那是人心不足啊,DS70\DS77这些1bit后起之秀比起来,老大哥自然有点力不从心嘛),自身的3bass和杜比音效叠加,大家喜欢玩的就玩吧,多点选择不是坏事哈哈。不过不得不再赞一下DS9的手感,看起来有点笨笨的感觉,拿在手里举重若轻啊,非常的舒服柔和哈哈。(哎呀,跑题啦,咱这里谈的是音质。。。。)恩,继续音质,可是俺好久不听了,这记忆中,恩,恩,总结一句话,音质不错,属于后期单放MD的中上水准(我做好了被扁的准备)


妈妈的,还有啥说的,就冲这机器的样子和工艺+不错的声音,还有什么可抱怨滴,买的值!(还是个DS9呢嘿嘿,金色的哦)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DS9/8       A      A    A    A-     A      B+     A      A-
。。。。
。。。。


一句话点评:DS8/9,你值得拥有(纯粹为了押韵哈哈)。



———————————————————————————————————————


SONY R55

(发售日期:1998.10.10


当我从一个不用MD的朋友手里拿过这个别人从日本给他带回来的礼物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这玩意是什么。。。。。。丢人啊,等查完资料问玩老鸟之后,我脑海中盘旋着的只有三个字“电老虎”(其实我自己心里面是“我赚了”哈哈)


R55sony第一台瘦身的旗舰录放,他的体积比起R50是小巧了很多,这也是他最大的卖点,可惜同时缩水的就是他的播放时间,亲娘啊,你第一次瘦身第一次采用口香糖电池你也不用这样吧,从现在手头的电池来看一节电池能开机就算你RP爆发了,实际是一节电池基本2小时over,加上硕大的电池盒(2节五号啊。。。。)也不过6-8小时,这加盒子和R50相当体积的机器,不提了不提了。


好啦抱怨完毕,言归正传,好好审视R55之后,这机器还是体现了sony早期一贯的严谨和高要求,虽然很多人说R55很丑(我觉得还行吧,MT831不也就那造型,也没人说多难看嘛,完全是因为R55本身机能不争气才殃及池鱼的吧哈哈),我觉得其实还是蛮耐看的。用材和做工没得说,基本属于永不磨损型(继续夸张哈哈),我手上这个香槟金色(又是香槟金。。。。。)。看起来就有一种扎实感,拿在手里那就是小砖头一块,可听可防身啊呵呵。正面按键布局也算合理,背面相信我,不会掉字哈哈,只是R55的开仓设计有点(貌似老机器都比较懒,自己基本是弹不起来的),要手动帮助开仓入碟,这好像也是被人诟病的。至于功能和R50没有任何缩水,有独立LO口就是其最大的优势哈哈(在家玩玩电源+lo,我看行)


声音嘛不过不失,有点老机的意思,感觉比较硬,但是素质不差(不要和R50比,人家是机皇哈哈),在老机里面也许他派不上啥,不过你听起来就知道这机器还是有点意思的,这个,我买回来只听了2天就收起来了,准备以后有空慢慢听,大家就原谅我吧,音效嘛老机器除了MB之外就不要奢求啦哈哈,总体评价声音属于老机的中游,和后期比起来还是有魅力滴(看这块头心里就踏实哈哈)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R55         B     A+   A    B+     B-     A+     A      A-
。。。。
。。。。


一句话点评:没有R50,在家用R55也还行(在家,记住是在家)





———————————————————————————————————————


SHARP DR80

(发售日期:2003.09.18


这机器应该不用多废话了,用过MD的都知道哈。别的不用说,光看到那个拉风的底座,我就立刻缴械了。DR80本身的设计理念相当有想法:把所有的功能接口和屏幕整合到底座上,机器本身的外型和体积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没有了屏幕主机的外型就好像单方一样可以随意diy了哈哈(这可不是NH3D那种阉割版,这是货真价实的录放,光纤、netmiclo一个都不少哈哈)。机器本身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虽然比不上R4STR5ST那么牛气,至少也还保留了一点余味在。


机器主机本身现代感十足,正面的银色拉丝(蓝色、红色是烤漆),右下角的圆盘按键排列,构图恰到好处,线控也升级成可显示中文的版本(顺带说一句,真正无障碍实现中文显示的还是himd更方便,不过老实说对于光纤录SPXD,中文显示真的那么重要么?反正我现在已经不怎么在乎了)。底座的飞碟造型前卫而美型,说白了这基本上是随身MD史上最强大的底座了(除了RST系列的哈哈),这种配置也算合理,毕竟大家在家录SP的多,出门有MIC口也够用了,不过奇怪的是这样的设计DR80的体积也没见减少多少,看来录音机器的厚度还是一个基本的功能要求条件。


DR80的音质在听感上尤在DS8/9之上,是不是我心理上总觉得一般高端录音机器的回放电路都不会太差?(D50妄想症哈哈),总觉得有体积的机器声音显得很厚重哈哈,言归正传,听DR80的时候也只有一些随身小塞子,所谓的低音好还是有些道理的,不开bass的情况下声音也能有板有眼,下潜有力,唯一的小遗憾是高频不够亮丽,醇香有余,这也许就是听感带来的理解把。音效基本还是sharp一贯的配置,够用了,杜比嘛,我觉得哈哈,恩,你们应该明白的。


不过DR80先天不足啊,can’t ta是一个噩梦赫赫,这也没办法,R900还排线呢,不过其实一般正常使用DR80的时候出现can’t ta不用怕,轻拍主机几下就行啦,据说是光头回位的问题。要是一直can’t ta也没关系。把他放橱窗还能做个装饰物呢(逃。。。。。。。)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DR80       A+      A    A   A-     A      A      A-     A
。。。。
。。。。


一句话点评:录放中随身的好机器,何况还有一个拉风底座呢。


———————————————————————————————————————


KENWOOD Q35
(发售日期:2003.06


Q35是我第一个超过500+买的单放机器,也是我第三款单放机,当时看中的还是外观(请无情的鄙视我吧,我天生就是外貌协会的。。。。。)Q33的限定版(号称有了数字放大技术),三款机器银、蓝、红各具特色的设计,这是最大的亮点,说实话,我曾经一度觉得这就是MD外型平面设计的巅峰之作了,几近完美的配色、构图,三款机器都很棒。银色的这个正面那几个白色点状符号(至今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惭愧啊)随着光线时隐时现,妙不可言阿哈哈。


这个机器听起来嘛,恩,这么说吧,你没有MD单放的话,用他听也行了,有了别的单放嘛,她还是比较适合看滴。。。。。。淡淡听一下,建伍MDQ系列传说的底燥确实有(这点sonysharp的机器控制的比较好一点)。不过机器本身的设计还是可圈可点的,酷似鱼雷的快速充电模式还是很适用滴,还有闹钟啥的,有时间再研究吧。底座也很有设计感。简洁轻便,现代主义风格十足哈哈,最后说一下Q35的材质,很一般阿,感觉还不如Q33的用料呢,不太结实的感觉。。。。。。。


总之Q35的纪念意义大于使用用意义,归类在我的收藏备用系列吧。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Q35        A+      B    B    B      B      B+      B     B+
。。。。
。。。。


一句话点评:爱她,你就买,其他的就别想拉。




———————————————————————————————————————


SONY E620

(发售日期:2003.10.10


E620是和E610一样定位的机器:柔美,时尚型MD,准确的说是女人系,卡哇伊系,但是我喜欢这种材质(其实就是硬塑料哈哈),建伍的S33也是这个外型类别,很YD通透的感觉,看起来让人心旷神怡(前提是蓝色哈哈),不过机能上E620也不含糊滴,TYPE-S芯片搭载+数字放大机能搭载+6段均衡器音效设定,这个比起610要至少在数据上好看多了哈哈,基本是中高端单放的配备了。


此机器也是缘分所得,我也非常喜欢的。正面还是那么的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微微凸起的流线状透明面的关系,随着光线会表现得非常通透。看起来很舒服,背面的十字架按键排列让机器多了几分肃穆哈哈。整个机器还是蛮厚的,大概是考虑到定位问题吧,这个倒也能接受。用材自然不能和sony高端机器比了,全是塑料滴哈哈。


声音嘛,在Q35之上,其他的嘛,恩,这个机器还是不错滴
看图看图吧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E620        A-      B    B+   B     B+      B      B+    B+
。。。。
。。。。


一句话点评:外形党的选择,她,绝对是个好单放哈哈。




———————————————————————————————————————


VICTOR XM-ZX5

(发售日期:2002.09.02


XM-ZX5 我的第一个二进宫的MD,估计也将是唯一一个。第一次看到这个机器还是在某个群里面,一位前辈上了这个机器的照片,立刻被毒到了——完美,在我看来是完美的湛蓝色金属拉丝,配合水晶版的标志镶嵌物,再加上机器正面九宫格圆环套圆环(笑)的排列处理,当时只有一个字——美,非常精致的感觉。音质那个前辈也说相当不错,很饱满。从此我就记住了ZX5这个型号,看了宣传图的朋友可能不一定觉得他好看,可是实物真的是无以伦比的美丽呵呵。
于是开始留意论坛会不会有人出,结果某天真的看到了一堆机器中一个熟悉的身影,虽然看起来其貌不扬,破破旧旧的,但是我依然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拿到手清理了一下,居然焕发了9成光彩,虽然比不上前辈的那个,但也至少有8-9成新的样子。


仔细看这个机器,确实很有意思,正面是金属拉丝,背面是塑料的哈哈(后来发现这也是victor单放MD的特色,难道是为了节省成本?)。然而不要小看了这个材料的简陋,整体看起来却丝毫不冲突,由于背后也采用了同样呼应正面的九宫格圆圈设计,加上透明的质感和文字标记的位置的合理,使整个机器时尚而且精致,并且无形中削弱了机器本身较厚的感觉,实在是非常讨巧的设计。(其实稍微厚一点的机器手感相对薄的更好一点,这个难道是我个人的感觉?不过厚机器在便携上又稍处下风,实在是矛盾啊——这个和机器的轻重关系也是一样的,重有手感,轻则便携,唉,两难啊)
设计上还值得一体的是ZX5的线控接口并不像sonysharp等其他厂商的单放一样喜欢做在开仓健的同侧,而是做在机器的顶部,这样开仓时候不容易受到线控接头的影响,也算是小小的人性化了呵呵。原配的线控样子酷似是sony的第二代线控MZ-2N,梭状配合黑色和屏幕周围镶嵌的深蓝色,还是很帅气的。同时也可以配用VICTOR其他机器的线控。譬如注明的唇膏仔,嘿嘿。
不过主机的按键操作性就稍差了,按键在背面较小,进歌和音量也是同一个按键设计(可切换),稍微不太方便进行主机操作。特别再次强调的是,victor是少数几家喜欢做彩色拉丝机器的MD厂商,拉丝本身就是具备在不同光线下表现不同色彩的特性,加上深蓝色这个既可以鲜艳又可以深沉的色系,实在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搭配——ZX5基本上可以表现出灰蓝、深蓝、天蓝之间游走的状态,视觉效果极佳。


音质方面,买机器的那位老鸟一直说victorMD机器音质是被忽视的精品,音效可玩性极高,我虽然不是很懂,不过听下来确实觉得声音很有厚度、饱满、大气,和ST770相比绝对在其之上,也用过音效的调节模式,除了预设模式之外的类似于低频高频六段平衡的调节(这个我可不专业,姑且看之吧),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音乐口味和听感的人的需求。总之在听感上我对ZX5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不夸张的说,比我第一次听到DS9还要惊艳。(后来才发现我第一次听ZX5是开了音效的。。。。。丢人啊)


接下来的故事就很简单了,第一次卖机器,因为想买DS77.。。。。。。,ST770ZX5打包卖了400元。。。。。。。
虽然有得到新机器的喜悦,然而内心还是些许的酸楚,偶尔想起,还是有些不舍。


不过故事总是很有戏剧性,6天前(3.9.09)迫于自己心理的原因总是晚睡的我,看到JD那个第一次给我看ZX5的前辈居然出ZX5了,接下来的故事又是简单了——没钱也要买,前辈也很理解的成交了,于是ZX5又回到了我的手中,这,也许就是缘分吧。


就用前辈的照片来展示这个ZX5吧,我自己原先那个照片其实就想拍出这个感觉,可惜机器偏旧,摄影水平又不行,只能学个样子了——再次证明了一个好的机器的外观是多么的毒人啊。。。。。。


PS3.12收到机器第一感觉——一个字,新,哈哈,再次聆听,推力相当大,音量 +7,就足以。。。。。。声音整体分离度稍弱,可能是塞子没褒开的原因。换铁系的试试之后,感觉解析还是稍弱,但是整体的结合很舒服,声音可能接近于老爱华的感觉。大气而不含混,整体听感还是很舒服的。再次强调一下,某老鸟曾经说的VICTOR的音效调节很有效的说法,确实有点意思,今天尝试了一下,对不同的歌曲的manaul调节,可以有效的减轻声音的浑浊度问题,看来音效的价值就在于迎合个人的听感(针对配塞的风格也可以做一定的调节补充),作为从来不改音效的我,今天要改变对音效的看法了呵呵。


最后一句:这机器有明显的底燥。。。。。。(IE8听到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底燥这个东西。。。。。。。非常之明显啊。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ZX5         A      B    A    B+     B+     B+     B      B+
。。。。
。。。。


一句话点评: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我还能有这样的心情抚摸着ZX5,告诉他关于他自己的故事,这是只属于个人喜好的机器。





———————————————————————————————————————


SHARP DS77
(发售日期:2005 不详)


DS77第一眼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其独特的外观设计,印象中这种明显的凹凸不平的表面设计一类是早期有搓衣版型的sony R90和爱华 HX55为代表,尤其是HX55,是最著名的变色龙机器了,可惜后来再没有这种外表偏繁复的设计的机器出现(可能是这个影响了机器的体积和制造成本吧。。。。。。残念,后期过于强调薄的设计思想扼杀了不少创意的产生啊。。。。。),另一类就是波浪型的机器,可能是符合音波的含义吧,这还是以爱华的机器为代表(爱华还真是外形有个性的厂商),如HX1XX系列的小波纹、HX70的双面小波浪等等,但这些波纹都是机器局部的点缀,直到sharp DS77的出现,把音波(波浪)设计和机器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


细看DS77的正面,左上角的镶嵌指示灯,犹如投入湖面的小石块,激起了一阵阵的涟漪,又宛如音乐的发生器,向四周蔓延开一圈圈的音波。而这些波浪并不那么的突兀,显得柔美而内敛,激荡且沉稳,加上机器所采用的特殊的含有小亮片的漆,从不同角度、不同光线看机器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色彩和质感。
这款机器的代表色就是黑色,DS77-B,也有人说是蓝黑色、紫黑色(这就是这种漆色彩的魅力所在了,也算是变色龙之一啦),呵呵,加上深色系对亮点的反应最明显,他又被称作满天星。
不过sharp在外观上被人颇有微词的地方就是其整体的搭配——背后虽然是金属的,但是色彩是和正面的漆的颜色有不小的色差,加上千古不变的塑料电池盖的颜色,从侧面看起来三种材质有不协调的感觉,不过DS77加了一圈银色金属亮边来过渡漆面和金属面的结合部,也算是努力改观了一下,我个人也觉得整体漆面设计不太现实,背后用塑料更不合适,这样虽然不协调,但是平时端详机器很少会采用那种角度,单独看正面和背面的质感,都是很不错的。主机顶部的按键设计手感也很好,加上音量调节中间加了磨砂,基本上盲按都没问题(因为sharpDS77的线控太脑残了,居然没有背夹,和建伍一个味道,越做越回去了。。。。。。虽然有线夹,但是挂在身上还是很不方便的,我尝试了不用线控盲按,居然很方便哈哈)


音质方面,DS77被称作后期sharp的巅峰之作,不是没有道理的(不是炒作呵呵呵),我虽然听不出个四四六六,但是一耳朵基本上DS77轻松扛掉DS9。。。。。。非要我说,我只能说他听起来很舒服,虽然有着音质先天的缺陷,大编制动态感还是不够到位,但是一般的流行还是能表现的很细腻的,说白了就是好听,三频没有明显的缺陷,这种本身不显山露水的声音(貌似我听什么都这样??关于我个人对音质的评价,大家还是飘过吧。。。。),其实是最适宜的。虽然有人说是冷声,不够厚实,还有人说解析太高(昨天还听说有人觉得太浑浊,。。。。。),总之我觉得音质确实是带有主观色彩,再加上配塞的不同,产生的听感差异是很明显的。作为一个木耳,我对DS77的音质相对比较没什么挑剔的。音效上DS77的多重音效加上自定义音效再加上可叠加的三段低音(我基本不用哈哈,不过我没记错的话,是可以这么玩的),喜欢折腾的人应该满足了吧呵呵。(写完DS77的文字之后,发现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DS77的推力似乎真的不大,还是适合低阻的小塞子,铁系的蛮适合的)


PS:听了ZX5之后立刻换同一张碟听DS77,感觉还是DS77更加均衡。低频量足而不过,比起E900来居然还清淡点(对比太辛苦了,这些就随便看看吧,我实在难以捕捉那些难以言表的差别哈哈,以后有机会要花很久对比才行了)


这是我斥最高巨资买的机器了。。。。。(除了新机NH1RH1这些2000+之外MD最大投入),多少会有感情因素影响我对DS77的看法哈哈。大概喜欢就是好的。从最初看到DS77的造型觉得怪异和不舒服,到慢慢的YYDS77这个传统单放的后期经典(没办法,一是恋旧,喜欢传统的MD,又受到外观的影响,喜欢后期小巧的MD,二是himdEH1简直高不可攀。。。。。),到最后咬牙入手,先抑后扬,慢慢爱上。这大概是最艰难的一次购机历程了,DS77,你真行。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DS77       A+      A    A    A     A+     A      A      A+
。。。。
。。。。


一句话点评:实至名归的后期单放经典,DS77,是个好机(也是为了押韵而已。。。。。)。





———————————————————————————————————————


SONY E900

(发售日期:2000.09.10


3.11,自己去取的圆通快件——再次鄙视圆通。(为了此文特地去找得E900,就为了感受一下sony中期单放的素质。。。。。)以下都是立刻写下的,有点乱,大家凑和看啦。
上手第一感觉:小,薄,有质感,居然和DS77体积相差无几,当然没有松下那么夸张,但是很有质感,侧面按键布局不太合理,没有DS77那种明显的区别,摸着按有点累哈哈。做工好,用料很棒,不得不赞一下99-02年的sonyMD机器的设计和用材都极尽所能,在合理的体积和功能范围内,把MD机器真正的当作一个设计作品在制作,E900即使拿到现在来看,也不过时,金属拉丝配合烫印的sonywalkman标志,质朴简介的四方造型,金属感和现代感十足,背面字体的印制也很用心,到现在89年了,机身都磨损了,也没有掉半个字(比起sharpsony这段时间确实尽显MD的王者之风)。需要注意的是,E900也是无底座设计的,他配的是BC-9HS口香糖充电器,这个也和磁带机的配置相仿。(其实底座并不是MD特别的标志,我觉得没底座相对方便,有底座看起来整体装饰感更强,其他真的没什么档次之分了)


补充说明一下:sony的金属拉丝其实非常注意体积和质感,其轻、薄的效果非常明显,比sharp来说更具张力,但是带来的问题就是:
1.极易氧化。。。。。。镁铝合金轻,但是金属活性高。。。。均匀的氧化到也还好,最怕的是局部严重的氧化,那简直是惨不忍睹啊。
2.由于机器金属其实是很薄的,所以很容易留下被硬物挤压留下的凹槽。。。。。譬如典型的E10NH1都容易被挤压出凹陷,E900也不例外,这也是很破坏机器整体美感的问题,唉,真是凡事难两全啊(烤漆的机器相对就耐压、结实许多,但是又不耐磨哈哈,这也是矛盾啊)


本台E900就是氧化+凹痕+背面磨损的代表哈哈(毕竟是2手裸机),大家发动写轮眼看看有哪些外观损伤吧哈哈,照片还是选了比较隐晦的光线的哈哈。


声音不错,感觉还蛮通透的,温润,总之听起来不累也不算模糊,和DS77比起来有些许温暖的包围感(比较的是张惠妹的魅力四射CD的天天天蓝,很不幸,虽然是原盘,但还是流行,咱就这品味,木耳评音质——惨,不忍睹啊)。。。。。实在不行了,我不是干对比音质这块料,就听了1耳朵而已,就这么胡扯着吧。然而到了歌曲的高段,感觉到E900的声音分离度不如DS77,器乐有点混杂的感觉,人声还算明显(好辛苦啊,实在不想评述音质了,反正我听了觉得都不错。。。。。。各有各的感觉哈哈),换了几张SP,发现E900还是很均衡的,流行、古典、JpopROCK、电子都能比较舒服的听下去(会不会使用的塞子的缘故——IE8。。。。),推的基本89分感觉出来,感觉推力比DS77尤佳(这些都是我主观心理作用作祟,也许过几天换一下感觉又不一样了哈哈,主管唯心论啊,耳朵毕竟有个适应性的问题)


半夜再听张悬,DS77E900比较了一下,似乎DS77更饱满一点,E900比较偏纯粹的感觉,塞子是IE8,是在懒的换CM700ti再比较了,总感觉有时候机器和塞子的组合也是很玄妙的呵呵,大家有时间自己推敲吧。(别的没发现,倒是觉得IE8听张悬这种女声好舒服的)


最后为sony的单放鸣个冤——其实E系列有几台机器还是很不错的,只是在sharp的压制下以及sony自己产品线众多产品给晃晕了眼,貌似很少有人提起sony himd之前的单放了,数字放大的E7XX系列的样子过于个性化,反倒是E900体现了sony产品那种比较古典的气质。我觉得还真的是很不错的一台机器。


PS:持续的听下来,维持原观点,E900R900sony中期素质相当不错的MD(再次折服于E900的体积、续航、声音和质感,哈哈)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E900        A+     A    A    B+     A      A      A      A
。。。。
。。。。


一句话点评:没有数字放大算个啥,咱E900照样吃得香,好机!!!!





———————————————————————————————————————


SONY RH1

(发售日期:2006.04.21


对大家熟知的RH1,我只想说一句:MD历来集大成之作,绝非虚言


补充一个小疑问哈哈:以前MD的机皇一直是录放,坊间也一直传闻这录放的回放电路优秀,譬如早期的R50,其他单放都没什么名气,包括中期的R900\R909MT831F3F70等等,其对应的单放都被压制哈哈
怎么到了后期,单放开始异军突起了呢?貌似sharp1bit系列开了个头,主力机型音质开始偏向单放?直到最后,最大的差别评价就是Rh1Eh1,理论上怪搞不懂的,总之EH1成了末代音质王者。。。。。。。


RH1却是无愧于其MD收山之作的地位,所谓的做工问题、非日产、无底座等等这些瑕不掩瑜,很多都是被误解和恶意夸大的弊端。
RH1在功能上几近完美,除了由于体积缩水没有独立LO之外,没什么可说的了,录音功能非常强大,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哈哈。。。。
外观RH1就是复古的小台机造型,侧屏反白显示效果无敌。整个机器在外形设计上本身就是一个工业世纪复古与时尚结合的典型
音质,支持PCM就是她先天的优势,能听出来多少是多少吧,大家各取所需就行了。


对于这台机器,我实在没什么太多要说的,大家也很熟悉了,看评分就知道了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RH1         S      A    B-    S      S      S      A+     S-
。。。。
。。。。


一句话点评:RH1在手,天下我有。





———————————————————————————————————————
———————————————————————————————————————
特别插播


恩,下面闪亮登场的东西要感谢mark兄!!!!!!一切尽在不言中,我只能说我运气好,总是遇到好人,心中的负罪感阿。


09.3.13收到,一个盒子,打开,包的严严实实的5个小白包裹。。。。。。抖抖索索的手。。。。。每拆开一个。。。。。。眼睛就。。。。。。无法言表的感觉,。。。。

———————————————————————————————————————
———————————————————————————————————————




SONY R50

(发售日期:1997.10.10


R50,不用介绍了吧呵呵
我以前觉得这个又笨又丑的家伙有什么好的,等我真正看到这台机器的时候,我真想冲回过去,对那个时候的我大吼:你个SB,就知道虚荣,不识货,去死吧!!!!
哈哈,大家应该明白了吧。我彻底被R50打败了,机器的用材类似于EJ01的那种,全金属机身,一个字——爽!!!!声音干净、大气、推力强劲,用材一流,做工一流,设计手感一流,操作感一流,终于看到滚轮选歌的前辈了,感动啊(R50的滚轮太好用了,就是类似与40线控的那种操作,太爽了)


以前不觉得R50有啥,现在上手一看,没啥说的:R50,值得拥有
反正我觉得拿在手上心里就异样的感觉好充实哈哈


反正激动的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凑合看吧


1.做工好,用材好
2.操作感好
3.相对成熟的MD技术运用
4.功能配备完整,可录可放,还有独立LO出口,相当不错
5.造型古典大方
6.推力大,配塞可选择性大,基本都能发挥塞子的功力(IE81/8的音量,就够了。。。。。)
7.声音三频均衡,干净、大气,听着非常舒服,一点都不累呵呵


唯一有点小问题的就是开仓健和录音键的位置太接近太相似,不熟悉的人可能会误操作,我的一张碟就在我不经意间给。。。。。看来录好的碟写保护打开是很重要滴,哈哈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R50         A+     S    S    S-     B      S-      S-     S-
。。。。
。。。。


一句话点评:经典不是吹的,时间会证明一切。





———————————————————————————————————————


SONY R900

(发售日期:2000.09.10


不要笑我,这几天我已经彻底被R氏三兄弟给毒了,语无伦次中哈哈。
R900的红,红的非常的有味道,他不像烤漆那种反光度特别大,是一种稳重、沉静的红,准确的说应该有点类似玫瑰的红,这种漆很好看,只是没有烤漆牢固——有起泡开裂的危险。
配合烫金色的字体,R900显得非常的高贵华丽,在我看到实物的时候,毫不夸张的说,这种成色的红色R900,美感犹在红色DS系列之上。
R900机器设计最大的问题——排线。。。。。。不过其优秀的素质做一台好的随身单放,我觉得很合适。主机两侧都有拨动轮,侧向的滚轮和R50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没R50那么强大,但是拨动的进退选歌我觉得比起按键式要好用多了。左右都有是相当人性化的设计,适合你任何一只手去操作,单手基本可以搞定听音的问题,左右开弓,感觉很棒哈哈
声音和R50比起来,R900的声音给人一种温柔的感觉,如小家碧玉,依偎在你身边将往事娓娓道来,推力稍显弱,但是也比单放好点哈哈


总之R900本身的素质再加上这个外形,我只能说——天生尤物啊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R900         A     A+   A    A      A+    A+     S-     A+
。。。。
。。。。


一句话点评:瑕不掩瑜的sony中期经典传统录放,R900可以排第一。





———————————————————————————————————————


SONY R909

(发售日期:2001.08.21


身为R900的升级版,我们来看看升级了些什么
恩,做工和材料至少有升级哈哈,银色的拉丝锐利十足,比起R900更为彰显个性,全金属机身(别误会,R900也是哈哈),正面背面浑然一体,好。
屏幕显示升级,三行屏幕,这下真的有点类似40线控的感觉了哈哈,解决了R900单行屏幕设置有点捉襟见肘的感觉,更好用了


不过取消了R900的双侧滚轮设计,只有单侧了,不过手感依旧
声音嘛,虽然比R900多了TYPE-R的技术,不过听起来还真的类似呢,我是听不出什么差别了,一样的好听哈哈,由于屏幕大,音效设置更加游刃有余了,喜欢玩的XD自己体会吧。对了补充一个,R900909的开仓都是按压式,嘿嘿,我第一次玩,很好玩哈哈(我是不是有点傻。。。。。)


。。。。。。。。最应该升级的排线。。。。。。。。。。请无视这个问题吧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R909        A+     A+   A    A      A+    A+      S-    A+
。。。。
。。。。


一句话点评:R900R909,任君选择,记住,就当他是单放吧。





———————————————————————————————————————


SONY N910
(发表日期:2003.01)


N系主机,N910是我在N710之后见到的第二台,有鉴于N系主机声音的“名声在外”,我,我还是少说两句吧。
N910绝对比N10性价比高,这点我坚决支持,机器外形被抨击的较多,但是不能否认其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做工用材很好,居然有滚轮和主机屏幕三行显示,这点非常贴心,和R909一样。可惜滚轮手感差,按起来有点费事
5向圆盘按键有点偏小,手指粗大的可能有点容易误操作。


声音,恩,在对比了其他机器后的结论是有点浑浊和闷,至于为什么我一直想不通,N系列凭啥声音就这样呢
想不通啊


功能是很中规中矩的,NET也是很好用的,单独用N910应该也还说的过去吧。











。。。。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N910        A     A+   A    B      A      A+     A      A-
。。。。
。。。。


一句话点评:N系列也有经典,N910还是不错滴。





———————————————————————————————————————


最后列一个表
凑合看吧诸位


        外形设计  用材  做工  音质  音效配备  功能  操作/手感  综合
ST770     B+      B+    B+   B-     B-      B      B+     B
DS9/8     A      A      A    A-      A       B+    A      A-
R55       B      A+     A    B+     B-      A+     A      A-
DR80     A+      A      A    A-     A       A      A-      A
Q35       A+      B      B    B      B       B+     B      B+
E620      A-      B     B+   B      B+      B      B+    B+
ZX5       A       B     A    B+     B+      B+     B      B+
DS77     A+      A      A   A      A+      A      A     A+
E900     A+      A     A    B+     A       A      A     A
RH1      S       A      B-   S      S       S      A+    S-

R50       A+      S     S   S-      B       S-     S-    S-
R900      
A       A+    A    A      A+      A+     S-    A+
R909      
A+      A+    A    A      A+      A+    S-    A+
N910      A       A+     A    B      A       A+   
A     A-










尾声



谨以此文纪念我后知后觉的MD情结,短短一年时间,物是人非
谈不上是浪费了时间,还是经历了早该经历的故事
耗费了金钱、时间在一个已经注定被市场淘汰的随身器材上
到底是值不值得呢


其实有时候想想自己也是很傻的
这些机器只需要有钱,都可以买来,何必要在自己最不合适的时间和最穷困的时候
把钱和精力消耗在这些东西上
玩物丧志,莫不是说的我?


不过人生就是这样
试着体会
有一种爱,来的时候就是这么突然和急促
只要你经历过,就没什么可后悔的


如果给你换一个选择,重新开始
你是会改变自己原本走的道路,而选择一个未知的新旅途么
以我来看
我可能还是会义无反顾的继续走下去吧


因为那些
已经经历的
已经成为
不可磨灭的记忆了


附以陈升的《牡丹亭外》
此情此景,历历在目


“李郎一夢已過往
風流人兒如今在何方
從古到今呀說來話
不過是情而已


這人間苦什麽
怕不能遇見你
這世界有點假
可我莫名愛上她


黃粱一夢二十年啊
依舊是不懂愛也不懂情
寫歌的人假正經啊
聽歌的人最無情


。。。。。。。。。。”


——听歌的人若无情
    缘何痴痴相随MD








补完:

选一张喜欢的SP,在静静的夜里缓缓听下来,曲终人散时,早已被音乐本身所感动,忘记了自己听的到底是哪一部MD。。。。。。只知道每部MD,都是为了音乐而生,为了喜欢他、善待他的人而生。。。。。。。。






















再次感谢mark兄,对我如此信任,谢谢。
感谢小猪、flason、空白指点我如何在大家谈发帖
感谢MD群的XD们无形的支持让我赶完了了这些文字
还有许多相识的朋友,谢谢你们

遗憾的是一直没机会直接聆听松下和爱华的MD
就请XD们代为上图听之吧

剩下看你们的了,MDer come on!





                                         dudujinjin 2009.3.15 14:00
                                 (本文原创,图片自摄,如有转载,敬请告知)
2
发表于 2022-10-24 15:1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好贴,虽然图挂了,但是一个回复也没有也太惨了!最近在玩md,挽一下楼主的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22-10-24 15: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MD很难辉煌了。
其实音质也就这样。好玩的在于MD可以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22-10-24 15: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es88 发表于 2022-10-24 15:23
MD很难辉煌了。
其实音质也就这样。好玩的在于MD可以录音。

2022年了,再辉煌啥的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22-10-24 15:3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snake9575 发表于 2022-10-24 15:36
2022年了,再辉煌啥的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

陆续也收了几台机器了。
感觉录音特别好玩。不同的音源或者录音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光纤录音未必最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22-10-24 16: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es88 发表于 2022-10-24 15:39
陆续也收了几台机器了。
感觉录音特别好玩。不同的音源或者录音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光纤录音未必 ...

据说用支持同轴的台机录效果最好,不过我没有,只有光纤的。如果模拟录就完全看前面的素质了,好设备效果肯定不会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22-10-24 17:0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09年的帖子都能挖出来!这就是历史啊!曾经的同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22-10-24 2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江苏省苏州市
snake9575 发表于 2022-10-24 16:47
据说用支持同轴的台机录效果最好,不过我没有,只有光纤的。如果模拟录就完全看前面的素质了,好设备效果 ...

我的就是用模拟录的,当然前端也算是小牛b了!效果远好于光纤输出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22-10-25 10:5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es88 发表于 2022-10-24 23:57
我的就是用模拟录的,当然前端也算是小牛b了!效果远好于光纤输出了

可以可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22-10-25 16:5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郴州市
MD的中高端机型还是可以的,外型稍大,类似于现在的国砖,像爱华的F3,索尼B3,狗仔百灵鸟、R2,夏普M11以及它的马甲健伍A7R音质都不错,索尼十周年纪念机型N10设计很是了得,时尚得很啦,当年受追捧程度不亚于现在的黑砖、金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6 17:42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