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标题: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 [打印本页]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0:51
标题: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
只要是有关的文章都发进来吧,本贴不许灌水 [s:6]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0:52
简简单单谈乐理

   所谓乐理就如同做人的道理,仅一个人的世界是完全不需任何道理存在,
必须 要有多数人存在,才需要有道理的规范。因此音乐是许多音符的集合体
,乐理 便是在研究音乐里的规范。

   首先应该让大家了解的就是目前在音乐中所使用的音符到底有多少?简单
讲, 首先大家只需认识十二个音,我们可以从钢琴键盘的排列是七个白键加五
个黑 键为单位不断重复循环。其实大家可不要小看这件事,从J. S. Bach於十
八世 纪确立十二平均律以来,後世的作曲家就以这十二个音为创作音乐的规范
。 虽然其过程与变化不是这麽简易及单纯,但是这是十分重要与基本的概念,
往 後我们将继续深入地谈下去。

   上回讲了钢琴键盘上的十二个音之後,大家应该会好奇这是如何订定出来
的。 在此就来谈谈调律(Temperament)的问题。声音是由振动所产生,频率
的快 慢就代表著音的高低。声音的和谐与否跟频率的比例有十分重要的关系,
例如 八度的频率比即1:2、完全五度为2:3、大三度为3:4…,基本上数字愈
小的 比例愈和谐,这是谓纯律(just intonation)。然而以大三度循环上去
如降 A、C、E、#G为例,降A与#G就不会正好成为八度,而略有偏差。为解决
这种 情况便产生了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将一个八度平均分为十二个
等 分,音与音之间最小的距离为半音。如此确实解决许多技术上的问题,但是
对 我们的听觉而言却不是十分理想。这对於演奏键盘乐器的人不是问题,但是
对 於大、小提琴等弦乐器演奏而言就是一番考验。

   平均律最著名的运用当属巴哈(J. S. Bach)的平均律钢琴曲集(The Wel
l-Tempered Clavier),共48首前奏曲与复格曲,即24个大小调每个调子有 二
首曲子,并分成二部分。这是第一部实现平均律的作品,使人能在各调上作 均
等的弹奏。

   以上只是简略介绍有关调律的概念,若要深入研究,可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甚至需要具备高深的数学底子才行,因此这个主题就在此打住,下回将谈谈 有
关调性(Tonality)的问题。

   ★调性(Tonality)

   调性(Tonality)简单的讲就是24个大小调。然而这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
我 们应该对音阶要有所认识。基本上西洋音乐是以七声音阶为基础,大家从五线
谱上就可以了解,音符照著线与间的顺序排列,所得到的便只有C,D,E,F,G,A,B
七个不同的音名。然而之前曾提到一般所使用的共有十二个不同的音,那是因为
以上七个音,其音与音之间的音程距离并非都是半音。以C大调为例,C,D,E,F,G
, A,B,C*的排列除E,F与B,C*之间是半音音程外,其余各音之间的音程都是全音。


   大家要知道古典音乐从巴洛克时期一直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的创作是以调
性音 乐为主。现代音乐中虽然有非调性(atonal)音乐的产生,但基本上大家
还是习 惯接受调性音乐。而流行音乐更是仍无法跳脱调性音乐的规范。为什麽会
这样呢 ?举例来说,一个人从家中出去,不论去多远的地方、或是要离开多久,
最後总 应该再回到家里。调性音乐中每个调子里最重要的便是主音(tonic),
乐曲通常 由主音或主和弦开始,结束时又将回到主音或主和弦。此种模式最重要
的意义在 於使音乐进行具有强烈的方向感。

   这种方向感的来源就在於音阶的排列上。我们称二音符间的距离为音程,如
果一 个音阶里各音符间的音程相同,也就可以说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一样,没有
亲疏之 分。如此便缺乏一种趋势,自然也没有进行的方向可言。因此我们可以
解大小 调中那二组半音音程位置的重要性。以下将音阶中各音名称顺序列出:主
音(tonic) 、上主音(supertonic)、中音(mediant)、下属音(subdominant)、属
音(dominant) 、下中音(submediant)、导??leading tone)、八度音(octave)。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
个小 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

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

 
和弦

   三和弦:

   三和弦的构成是由三个音按三度叠置而成的一种和弦。和弦最下面的音 称
为根音,根音上的三度音称为三音,根音上的五度音称为五音。

   (1)大三和弦。根音与三音相距为大三度,根音与五音相距为纯五度的 三和
弦。

   (2)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相距为小三度,根音与五音相距为纯五度的 三和
弦。

   (3)减三和弦。根音与三音相距为小三度,根音与五音相距为减五度的 三和
弦。

   (4)增三和弦。根音与三音相距为大三度,根音与五音相距为增五度的 三和

弦。

   七和弦

   七和弦的构成是由四个音按三度叠置而成的一种和弦,其显著特点是 根音
与最上面的音相距为七度,故名七和弦。

   (1)大小七和弦。以大三和弦为基础,根音与七音相距为小七度的和 弦。也
称为属七和弦。

   (2)大七和弦。以大三和弦为基础,根音与七音相距为大七度的和弦。

   (3)小七和弦。以小三和弦为基础,根音与七音相距为小七度的和弦。

   (4)减七和弦。以减三和弦为基础,根音与七音相距为减七度的和弦。

   (5)减小七和弦。以减三和弦为基础,根音与七音相距为小七度的和 弦。也
称为导七和弦。

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是指将八度的音程(二倍频程)按频率等比例地分 成十二等份
,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即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则是两 等份。

   将一个八度分成12等份有着惊人的一些凑巧。它的纯五度音程 的两个音的
频率比(即 2 的 7/12 次方)与 1.5 非常接近,人耳基 本上听不出“五度相生
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 同时,“十二平均律”的纯四度和
大三度,两个音的频率比分别与 4/3 和 5/4 比较接近。也就是说,“十二平均
律”的几个主要的 和弦音符,都跟自然泛音序列中的几个音符相符合的,只有
极小的 差别,这为小号等按键吹奏乐器在乐队中使用提供了必要条件,因 为这
些乐器是靠自然泛音级(如前文所述,自然泛音序列,其频率 是基音频率的整数
倍序列,成等差数列)来形成音阶的。

   十二平均律在交响乐队和键盘乐器中得到广泛使用,因为只有 “十二平均
律”才能方便地进行移调。

   好象第一个精确地使用数学方法来计算“十二平均律”合音频 率的人是我
国明朝时期的一位姓朱的音乐家。这也算是我国人民为 世界音乐作出的巨大贡
献之一吧。
奏鸣曲式

   奏鸣曲式就是一种曲式落(废话:-D),也就是写作乐曲的一种格 律吧.即用一
种比较固定的框架把乐曲的大结构框出来,使具有某种 固定曲式的乐曲具有比较
规整的形态,利于聆听者理解与欣赏.

   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这个框架怎么看呢?靠的就是重复,变 奏和对比这三
个要素.只要抓住这三点,听音乐就不会茫无头绪了.

   由于音乐是一种稍纵即逝的东东,音乐家一定要重复一些旋律, 节奏什么的
来加深我们的印象.但单纯的重复无疑是非常枯燥的, 于是要加以变化,这就是
变奏.

   最常见的变奏是在保留旋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节奏,和声,音色, 加装饰音等
手段来改变音乐的效果和情绪(听过<动物狂欢节>吧, 一首欢快的进行曲被极大地
拉慢了节奏之后变成了<乌龟>,令人忍 俊不禁).复杂的变奏则比较混沌,什么要素
都变了,当然还保有原型 的一些特征,否则也就不是变奏了.

   对比则为音乐添加了戏剧性的因素.两段情绪,效果不同的音乐 先后出现,此
消彼长,互相缠绕,互相融合,是不是很有趣呢?

   那么就可以说说奏鸣曲式了.奏鸣曲式是一种大型曲式,自小巴 赫以来,经海
顿,莫扎特的发展和贝多芬的完善成为交响乐,奏鸣曲, 协奏曲,室内乐重奏等大
型乐曲必不可少的结构.而且一般都用在第 一乐章(快板)中,所以又叫"奏鸣曲-
第一乐章曲式"或"奏鸣曲-快板" 曲式.

   它的结构从大轮廓上讲分成三大段: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我以老柴的<
悲怆>第一乐章为例讲讲吧.

   呈示部把本乐章的主题提了出来.通常这里的主题有两个,以达 到对比的效
果.所谓主题就是一段音乐啦,不要被这些名词吓倒.这 两个主题被叫做主部主题
和副部主题,或者简称主题和副题.主题往 往写得快速,有力,沉重,粗暴...总之希
望一出手就镇住你.而副题 则往往写得温婉如歌,令人爱怜(想起"对比"这个要素
了吧).为了增 加音乐的复杂性,显得作曲家不是草包在呈示部的开始有时有引
子;在主题副题之间再写上一段音乐,往往被称为"连接部"或"插部"; 在副题结束
后再加上个尾巴叫做"结束部".这里的"结束部"是呈示 部的"结束",可不是整个
奏鸣曲式的"结束"哦.

   在<悲怆>的第一乐章里,一开始大管(greenfir?:->)低沉阴霾 的音乐就是引
子;接下来的快速不安的旋律就是主题了,它被不断重 复和变奏之后,出现了一个
温暖到人心里去的旋律:

   3 2 1|6 5 3 5 1. 6|5 - .... 这就是副题了.

   ----- ------- -

   副题再被不断重复,变奏,由温柔而热烈,最后由平静的结束部结束 了呈示
部的音乐.

   展开部在呈示部两个主题的基础上添写出许多新的东东来,按 某些人的行
话叫它"发展",按咱们中国老小说的叫法是"敷衍成文". 在<悲怆>中,展开部显得
急促而冲动,几经起伏后结束了展开部.

   再现部顾名思义就是把主题副题(实际上是呈示部)重复出来, 当然要经过一
点变化落,不然岂不显得作曲家很没本事?有时再现部 被写得很精简,引子,插部之
类都被省掉了.在尾巴上常常加上一个尾 声.<悲怆>的再现部很完整,先是强烈地
重现了主题的旋律,然后变奏 一次,再连主副题间的连接部分也再现了.接着重现
了副题,可以注意 到它的音色已经同在呈示部时不同了,顺带把"结束部"也再现了
.最 后加上了一个柔和的尾声.

   至此,一个完整的奏鸣曲式的例子就结束了.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0:53
西洋管乐器简介

   [修订版前言: 本文最早发表于大约一年以前的清华BBS站点和部分其他国内BBS站, 当时本人的署名是Andante. 感谢清华BBS古典音乐版版主垂青, 本文被收录入精华区 . 由于种种原因, 原文已不在BBS的古典音乐版内了, 本人原始的帐号也已经被注销. 这次将本文修订再次帖出, 充实了部分内容, 欢迎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网友批评指正.另外,文中所补充的有关乐器典型应用部分的内容,并非指只有在这首乐曲中才可以发现该乐器的应用,而是指在这首乐曲中,可以较明显地听到这件乐器的典型音色。Sackbut ]

   [序: 西洋管乐器是一组非常常见的乐器, 英文为Wind Instruments, 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管弦乐队(Orchestra)中, 管乐器主要是作为和声支持声部或色彩性声部出现的, 而管乐队(Wind Band)中除了打击声部以外都是管乐器(唯一可能出现的弦乐器是 Double Bass).由于管乐队常常为军队出操或礼仪所采用, 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军乐队.本人爱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 同时也算是一个乐器迷, 以下内容是本人多年学习音乐及乐器知识的一点积累, 希望能对网友中的音乐爱好者及乐器爱好者有一点帮助, 纰漏之处还敬请不吝赐教. 如对文中的介绍有需要深入了解之处, 还请查阅专业书籍. ]

总论:
   西洋管乐器有许多分类方法, 一般按照发音的方式方法, 分为吹孔气鸣乐器, 单簧气鸣乐器, 双簧气鸣乐器和唇簧气鸣乐器. 前三类乐器由于从历史渊源上都起源于芦管乐器, 且音色缺乏金属感, 所以统称为木管乐器, 尽管现在许多乐器都已使用金属, 橡胶乃至合成材料为原材料了. 在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 这一组乐器被称为木管组,相对应的, 唇簧气鸣乐器被称为铜管组( 实际上, 这类乐器也确实是铜制的).下面, 我们就对这些乐器作一简介.

一, 吹孔气鸣乐器

包括长笛和短笛

A.发声原理:
   吹孔气鸣乐器管体为圆柱型, 横吹, 唇是激振器. 唇振动时, 气流冲击在吹孔锋利的边缘上而分开, 进入管中的气流就引起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

B.乐器介绍
1.长笛 (Flute)
别称及雅号: "花腔女高音"
乐器本调 : C 调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 c1--c4 (三个八度)
结构组成 : 管身( 含吹节, 主节和尾节 )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 : 普通型: 无缝镍银管
专业型: 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 : 清新, 透彻, 色调是冷的. 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其 他 : 除C 调长笛外, 还有bD, bE调长笛, G 调次中音长笛, C 调低音长笛等, 应用较少典型应用 : 斯美塔那(捷克),交响诗《我的祖国》之《沃尔塔瓦河》引子部分葛里格(挪威)《皮尔.金》组曲之《清晨》 。

2.短笛 (Piccolo)
乐器本调 : C 调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不移调低八度记谱
实用音域 : c2--c5 (三个八度)
使用材质 : 普通型: 无缝镍银管
专业型: 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 : 音域比长笛高一个八度, 可达到乐队的最高极限, 音色尖锐透明, 同音区不如长笛丰满, 属装饰性乐器, 很少独奏, 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
其 他 : 有节制, 审慎地使用可使乐声更加响亮, 有力而辉煌.
典型应用 : 苏萨(美),《星条旗永不落》第三乐段,泰克(德)《旧友进行曲》第三乐段。

二, 单簧气鸣乐器

包括单簧管, 小单簧管, 最大单簧管和萨克管乐器族.

A.发声原理:
   管体为圆柱(单簧管族)或圆锥(萨克管族)型. 直吹, 激振器为单片苇制簧片和与之相配的嘴子, 固定于乐器上端, 气流通过哨片和嘴子进入管体而使管内空气柱振动发音.

B.乐器介绍:
1.单簧管( Clarinet)
别称及雅号: 黑管, 管弦乐队中的"演说家"
乐器本调 : bB调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移调高大二度记谱
实用音域 : e--g3 (三个半八度)(实际音高 d--f3)
结构组成 : 哨头, 小筒, 主体管(两节), 喇叭口, 和机械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 : 普通型: 硬制橡胶, ABS 塑料, 酚醛树脂等
专业型: 经特殊处理的乌木, 紫檀, 红木或有机玻璃等
乐器特色 : 高音区嘹亮明朗, 中音区富于表情, 音色纯净, 清澈优美, 低音区低沉, 浑厚而丰满, 是木管族中应用最广泛的乐器.
其 他 : 除bB调单簧管外, 常用的还有bE调小单簧管和音区向下延伸的中音单簧管, 低音单簧管和最低音单簧管等
典型应用 : 莫扎特(奥)《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格什温(美)钢琴与乐队《蓝色狂想曲》引子

2.萨克管乐器族 (Saxophone)
乐器本调 : bB( 高音, 次中音), bE( 中音, 上低音)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根据乐器本调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 两个半八度
结构组成 : 金属制抛物线性圆锥管体, 与单簧管类似的哨头, 波姆体系音键系统. 除bB高音萨克管外, 均弯成烟斗型.
使用材质 : 铜制
乐器特色 : 音色丰富, 高音区介于单簧管和圆号间, 中音区犹如人声和大提琴音色, 低音区象大号和低音提琴.
典型应用 : 现代流行轻音乐中大量使用,拉威尔(法),《波莱罗舞曲》中有一段变奏

三、双簧气鸣乐器

包括双簧管, 英国管和大管等乐器.

A.发声原理:
   管体圆锥型, 直吹, 激振器是固定在乐器上端的两片苇制簧片. 气流通过哨子进入管体, 使管中空气柱振动发音.

B.乐器介绍:
1.双簧管 ( Oboe )
别称及雅号: 木管族中的抒情女高音
乐器本调 : C 调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 b--f3 ( 两个半八度)
结构组成 : 哨子, 管体( 包括上下节和喇叭口) 和音键
使用材质 : 管体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硬木制成
乐器特色 : 音色柔和软丽, 有芦笛声, 适于表现田园风光和忧郁抒情的情绪.
其 他 : 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 是出色的独奏乐器, 也善于合奏和伴奏. 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 乐队以双簧管的小字一组的a音调音)
典型应用 : 莫扎特(奥), 《双簧管协奏曲》郑路(中国), 《北京喜讯到边寨》

2.英国管 ( English horn)
别称及雅号: F 调双簧管, 中音双簧管
乐器本调 : F 调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 e--a2
结构组成 : 哨子, 管体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 : 木制
乐器特色 : 音色近似双簧管, 有忧郁, 梦幻的情味.
其 他 : 不是管弦乐队的基本乐器, 只在表现特定情景时才用.
( 注: " 英国管" 名称之由来, 并非此乐器来自英国, 而是由于文字上的相同音译的结果)
典型应用 : 德沃夏克(捷克), 《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 第二乐章第一主题

3.大管 (Bassoon,巴松管)
别称及雅号: 一捆柴 (来自意大利文 fagotto)
乐器本调 : C 调
应用谱号 : 低音谱号, 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 大字一组bB--小字一组bb (三个八度)
结构组成 : 哨子, U 型管体( 分四节) 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 : 槭科色木或枫木
乐器特色 : 低音区音色阴沉庄严, 中音区音色柔和甘美而饱满, 高音富于戏剧性, 适于表现严肃迟钝的感情, 也适于表现诙谐情趣和塑造丑角形象.
其 他 : 还有一种低音大管( 低八度),是木管族中的最低音.
典型应用 : 比才(法),歌剧《卡门》第一幕与第二幕间奏曲,旋律选自咏叹调《阿尔卡拉龙骑兵》

四, 唇簧气鸣乐器

   这类乐器种类繁多, 形成相对木管乐器族的铜管乐器族, 即是平时所说的号类乐器, 俗称喇叭, 包括军号, 小号, 短号, 圆号, 长号,大号和萨克号等, 每种又有许多规格. 唇簧气鸣乐器均是由铜合金制成.

A.发声原理:
   唇簧气鸣乐器靠嘴唇振动发音. 当唇振动时, 气流通过杯状号嘴吹入管状体内, 使管内空气随之振动发音, 依靠启闭活塞装置或伸缩号管改变号管的长短, 获得不同的音高, 并由向牵牛花开放样式的喇叭口来扩大它的音量. 其发音音高还取决于吹奏者的唇肌紧张程度,同样的管长可以演奏出由低到高大约七个到十几个泛音.(具体原理请参见本人在本版发表的" 浅谈铜管乐器原理 "一文)

B.乐器介绍
1.军号 (Bugle)
乐器简介 : 自然泛音乐器, 构造最简单, 包括步号, 马号, 军号和青年号四种.
乐器本调 : bB, G, F等多种
应用谱号 : 简单的专用号谱
实用音域 : 只能吹出几个乃至十几个泛音, 音阶不完整
结构组成 : 有单圈和双圈几种, 均由管体, 喇叭口和号嘴组成
乐器特色 : 结构简单, 发音嘹亮, 传远性好.
其 他 : 只用于部队和中小学鼓号队, 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不用

2.小号 (Trumpet)
乐器本调 : bB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移调高大二度记谱
实用音域 : e--c2(实际 d--小字二组bB),两个半八度
结构组成 : 号嘴, 管体和机械三部分. 机械部分由活塞和活塞套组成, 通过按下活塞接通旁路管以达到延长号管的目的.(活塞分为直升式和旋转式两种)
管 长 : 1.335 米
乐器特色 : 音色强烈明亮, 锐利, 富光辉感, 是铜管族的高音乐器.也可发出优美而富歌唱性的旋律. 使用弱音器时可变换音色.
其 他 : 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的重要乐器. 还有C,bE,A等多种调性的小号, 使用较少.
典型应用 : 海顿(奥)《小号协奏曲》 ,穆索尔斯基(俄)《图画博览会》之《漫步》,柴科夫斯基(俄)《意大利随想曲》引子,柴科夫斯基(俄)舞剧《天鹅湖》之《那波里舞曲》,巴哈(德)《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部

3.短号 (Cornet)
乐器本调 : bB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移调高大二度记谱
实用音域 : #f--c2 (实际 e--小字二组bB),两个半八度
结构组成 : 号嘴, 管体和机械三部分. 机械部分由活塞和活塞套组成,通过按下活塞接通旁路管以达到延长号管的目的.(活塞分为直升式和旋转式两种),号管比小号略粗, 并多一道拐弯.
管 长 : 1.335 米
乐器特色 : 音色柔和, 富歌唱性.不够辉煌
其 他 : 通常只用于军乐队和舞厅乐队. 还有bE短号, 使用较少. 在现在的军乐队中,经常使用小号来代替短号,音色由演奏员来控制。

四, 唇簧气鸣乐器(续)

B.乐器介绍(续)
4.圆号 (Horn,French horn)
别称及雅号: 法国号,"管乐器的灵魂"
乐器本调 : F 调( 常见圆号有F,bE双调, F,bB双调和F,A,bB三调等多种)
应用谱号 : 高音谱号, 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 : B1--f2 (三个半八度)
结构组成 : 号嘴, 管体, 机械三部分, 使用回旋式活塞, 有三键, 四键和五键圆号.
管 长 : 3.939 米 (F 调)
乐器特色 : 音色既有铜管特色, 又较温和, 高雅, 带有哀愁和诗意, 在铜管和木管之间起到媒介协调作用, 表现力极为丰富.
其 他 : 铜管乐器中它音域最宽, 应用最广泛.
典型应用 : 莫扎特(奥)《圆号协奏曲》四首,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引子

2.长号 (Trombone)
别称及雅号: 拉管, 伸缩喇叭, " 管乐中的弦乐器"
乐器本调 : bB
应用谱号 : 低音谱号和次中音谱号, 不移调记谱( 也有移调记谱的)
实用音域 : E--小字一组bB,两个半八度
结构组成 : 伸缩长号由号嘴, U 型套管, 里管, 调音管, 喇叭口, 支柱等组成. 低音长号还带有一个四度管活塞和四度附加管.
管 长 : 2.75 米
乐器特色 : 音色高傲, 辉煌, 庄严, 壮丽而饱满, 声音嘹亮而富有威力, 弱奏时温柔委婉. 整个音域内音响统一, 很少被同化. 可奏出独特的滑音.
其 他 : 是构造上唯一未经过技术完善, 很少改进的铜管乐器. 不仅是管弦乐队和军乐队的重要乐器, 还大量用于爵士乐, 被称为" 爵士乐之王". 管弦乐队中较少用于独奏. 还有一种活塞长号, 现在已经基本被淘汰.
典型应用 : 瓦格纳(德)歌剧《女武神》之《女武神之骑》,瓦格纳(德)歌剧《唐豪瑟》序曲,哈恰图良(前苏联),舞剧《加雅涅》之《马刀舞曲》,拉威尔(法)《波莱罗舞曲》

3.大号 (Tuba)
别称及雅号: 低音号, 抱贝司, 倍低音萨克号
乐器本调 : bB
应用谱号 : 低音谱号, 不移调记谱( 也有移调记谱的)
实用音域 : D1--f2, 三个八度
结构组成 : 号嘴, 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组成. 有四到六个活塞( 回转式较常见).大号有抱式大号, 圈式大号和转口式大号( 俗称" 苏萨风")三种, 后两种只用于军乐队或管乐队.
乐器特色 : 管弦乐队中最大的低音部铜管乐器, 音色浑厚低沉, 威严,庄重, 与倍低音提琴同是管弦乐队合奏的基础.
其 他 : 管弦乐队中还使用G,F,C 调大号. 很少用于独奏.
典型应用 : 霍尔斯特(英),《行星组曲》之《天王星》引子(与长号合奏)

[注: 从某种意义讲, 大号应该归为萨克号一类, 但萨克号中只有大号在管弦乐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故单列出来.]

四, 唇簧气鸣乐器(续)

B.乐器介绍(续)
4.萨克号
乐器简介 : 这是一族乐器, 有最高音, 高音, 中音, 次中音, 上低音, 低音, 倍低音多种. 一般只用于军乐队和管乐队.
乐器本调 : bB或bE
应用谱号 : 依乐器本调移调记谱 (次中音以下也有不移调记谱的)
结构组成 : 号嘴, 管体和机械部分组成, 有三到六个活塞.
乐器特色 : 音色柔和, 圆润而富有弹性, 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结束语:
   以上简单介绍了常见的西洋管乐器, 需要指出的是, 这些管乐器都是从简单到复杂, 从不完善到完善发展的, 并在继续改进完善. 他们的应用因其音色和音区的不同而不同, 同时还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影响和作曲家风格的影响. 巴洛克时期直至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队中应用最多的管乐器有双簧管、大管、自然圆号(现代圆号的鼻祖),经常出现的还有单簧管、自然小号(现代小号的鼻祖)等,长号较为少见。从浪漫主义音乐时期开始,管乐器在管弦乐队中的地位逐步提高,乐器的发展也日趋完善,浪漫主义大师瓦格纳则为解放管乐器,尤其是铜管乐器的音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十九世纪中期,西洋管乐器基本定型,近一百多年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以美国指挥家、作曲家伯恩斯坦为首的一些作曲家创作了很多强调铜管乐器音色的现代管弦乐作品,音乐辉煌灿烂,虽然作品的思想性较差,但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大家较为熟悉的作品有《奥运光荣》等。

   下面简单列一下现代军乐队和管弦乐队等乐队中西洋管乐器的应用情况以供大家参考( 括号内表示有时用):

军乐队 :
   木管: bB单簧管,(bE高音单簧管) 长笛, 短笛, 双簧管, 大管, bB次中音萨克管, bE中音萨克管 (bB高音萨克管, bE低音萨克管)
   铜管: 小号,(短号) 圆号, 长号, bE中音萨克号, bB次中音萨
克号, bB上低音萨克号, 大号.

管弦乐队:
   木管: bB单簧管 2支, 长笛 2支, 双簧管 2支, 大管 2支 (短笛,英国管, 低音单簧管, 低音大管)
   铜管: 小号2-3 支, 圆号3--4支, 长号2--3支, 大号一支.
(注: 古典主义作品中很少用长号和大号)

爵士乐队:
   木管: 萨克管, 单簧管 (双簧管, 长笛)
   铜管: 长号, 小号

(以上三种乐队配置还包括弦乐器和打击乐器, 文中未列出)

木管五重奏: 长笛, 单簧管, 双簧管, 大管, 圆号或第二单簧管

铜管五重奏: 第一小号, 第二小号, 圆号, 长号, 大号


〖后记: 由于本人是学 Engineering 出身的,所以对乐器的认识的
角度常常带有一些技术色彩,可能在文中更偏重于其工程方
面的东西。以上几篇文章源自本人日积月累的乐器常识,有
些是引自某些书籍, 自认为还可以给广大网友一读,疏漏、
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欢迎来信。Sackbut]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0:54
作品编号标记

   很多时候我们见到一些古典音乐作品的名字后面跟着由

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编号, 例如 op37, kv525, RV4, D112等.

究竟这些标号表示什么意思, 来源于哪里, 有什么作用?

   最常见的记号是op或opus, 拉丁语的意思是"作品". 它

大概起源于17世纪初叶, 出版音乐乐谱的出版商为了区别同

一作曲家的不同作品而标上记号, 这就是op记号. op记号通

常是按同一作曲家出版作品的次序由小到大编号, 但这又并

不是绝对的. 不过, op标记也有问题, 例如很多作曲家的作

品由不同出版商出版, 那时不同出版商有不同的op序号. 因

此会出现某作品在一个出版商标号为op3,在另一出版商标号

为op8, 甚至有第三个出版商那里编号为op6, 这样显然会造

成混乱.

   到了近两百年, 越来越多学者研究前人的音乐作品. 这

些学者为研究这些作曲家的作品, 列出他们所作的所有作品

进行研究甚为重要.由于前面所讲的op记号有时会造成混乱,

或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新的作品, 又或者是一些作品

未正式出版而没有op记号, 这时对所有作品进行重新编号便

成为这些学者的又一项工作. 由此就产生如BWV, D等编号,

这些编号往往是提出新作品编号的学者名字的代表字母. 下

面列出一些作曲家作品常用的记号:


作品记号 适用的作曲家
AV Richard Strauss 里查. 史特劳斯
B Dvorak 德沃扎克
BB Bartok  巴托克
BWV J.S. Bach 巴赫
D Schubert 舒伯特
F Vivaldi 韦瓦尔第
H Holst 侯斯特
HWV Handel 汉度
K Mozart 莫扎特
KV Mozart 莫扎特
L Debussy 德彪斯
M Vivaldi 韦瓦尔第
Op 多数作曲家
P Vivaldi 韦瓦尔第
R Vivaldi 韦瓦尔第
RV Vivaldi 韦瓦尔第
S J.S. Bach 巴赫 (与BWV相同)
S Liszt 李斯特
Sz Bartok 巴托克
WWV Wagner 韦格勒
Z Purcell 帕萧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0:55
器乐曲巡礼



  奏鸣曲(Sonata) 是包含4个独立乐章的器乐大曲,各乐章都具有独立的结构与风格,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分别演奏。钢琴演奏时称钢琴奏鸣曲,小提琴演奏称小提琴奏鸣曲,大提琴演奏称大提琴奏鸣曲,室内乐所奏者亦为奏鸣曲。

  协奏曲(Concerto) 是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以平等地位联合演奏的器乐大曲。协奏曲通常以小提琴、钢琴、大提琴或长笛为独奏乐器。

  交响曲(Symphony) 是由管弦乐联合的奏鸣曲型器乐大曲,通常它分为4个乐章,音色之复杂、色彩之丰富为一切乐曲之冠。

  组曲(Suite) 是由若干短曲连为一体的管弦乐或钢琴套曲,其中各曲相对独立。

  序曲(Overture) 原是歌剧、清唱剧或戏剧配乐等开场前由管弦乐演奏的器乐大曲,但近代有专为音乐会演奏而作的单乐章管弦乐序曲。

  前奏曲(Prelude) 多为短小的管弦乐曲,常用于大型乐曲及影剧的前奏。

  间奏曲(Intermezzo) 是戏剧或歌剧各幕之间演奏的音乐,具有暗示场面与转换听众气氛的作用,亦有独立形式的作品,它的形式比较自由,篇幅较为短小。

  托卡塔(Toccata) 是一种形式自由能展示各种华丽技巧的键盘乐曲。

  小夜曲(Serenade) 是一种于黄昏或夜晚在户外演奏的独唱或器乐曲,音乐情绪缠绵委婉。

  夜曲(Nocturn) 是一种格调高雅、充满浪漫色彩的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往往有精致的装饰音,伴奏用琵音或和弦。它是小夜曲的一个分支。

  即兴曲(Impromptu) 是一种即兴创作的器乐小品。

  叙事曲(Ballade) 原有叙述故事意味,是一种具有抒情浪漫性格的乐曲。

  练习曲(Study) 是用于提高器乐演奏技巧的乐曲。

  诙谐曲(Scherzo) 又称谐谑曲,是一种速度较快,节奏活跃明确,常出现突发性强弱对照的器乐曲。

  幽默曲(Humoresque) 潇洒而自由、具有幽默与幻想特点的曲目。

  随想曲(Capriccio) 作曲家凭幻想创作的乐曲的通称,是一种以自由形式表现出富于变化的乐曲。

  狂想曲(Rhapsody) 是作曲家为具英雄气概题材、民族题材或情辞并茂的题材而作的器乐曲。

  幻想曲(Fantasia) 是具有幻想和自由奔放特点的器乐曲,是一种含有浪漫色彩而无固定曲式的器乐短曲。

  田园曲(Pastoral) 曲调柔和,是模仿牧羊人所用的乐器发展而成的田园音乐。

  船歌(Gondoliera) 缓慢而摇荡的音乐,旋律优美流畅。

  变奏曲(Variation) 是根据某一主题为蓝本,运用各种不同方法陆续变化奏出的器乐曲。

  交响诗(Symphonic poem) 又称音诗,李斯特首创,通常表现诗情画意等文学性内容,只有一个乐章,结构上可自由发挥,音乐形式不限,是较交响曲要短得多的交响性作品。

  进行曲(March) 是用以伴随群体前进的音乐,多为四拍子,突出强拍。通常用管乐演奏,常用于军队,使行列整齐并鼓舞士气。还有婚礼、丧礼、凯旋庆祝等进行曲。

  摇篮曲(Berceuse) 亦称催眠曲,形式简单,速度徐缓,主旋律柔婉抒情,节奏摇荡,以模拟摇摆动的节奏使婴儿入睡。

  圣咏曲(Chorus) 原为德国民谣和基督教赞美歌,后变成器乐曲。

  舞曲 分为6种。(1)圆舞曲(Waltz)也有译作华尔兹,是一种每一小节一个重拍的三拍子舞曲,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伴奏由低音的第一拍与高音和弦的第二、第三拍组成。主旋律流利舒展,和声和曲式结构简单明晰。(2)加沃特舞曲(Gavotte),一种法国舞曲,2/2拍子充满活泼气氛。(3)小步舞曲(Minuet),原为法国土风舞曲,中速3/4拍子,是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曲。(4)马祖卡舞曲(Mazurka),一种中速到快速的三拍子的波兰民间舞曲,流行于农村。(5)波洛奈兹舞曲(Polonaise),与马祖卡舞曲同为波兰的代表性舞曲,流行于贵族社会,在热烈的气氛中透着壮大华丽感,节奏为独特的三拍子,快慢适中,庄重的节奏始终如一。又译波兰舞曲。(6)波尔卡舞曲(Polka),19世纪盛行于波希米亚的快速二拍子舞曲。

  嬉游曲(Divertimento) 是一种轻松愉快的组曲。

  浪漫曲(Romance) 原以传奇叙事诗为歌词的某些柔情歌曲、器乐曲。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0:55
乐曲速度标记

   我们选购唱片看唱片封底时, 除了可看到乐曲名外,

经常会看到乐曲的每个乐章有Allegro, Presto, assai等

记号. 其实这些记号起源于意大利语, 一般专用于表示乐

曲的速度. 这些标记可分为两类.即速度标记和速度修饰

标记. 它们的意思如下表所示:

 

速度标记

largo 广板
lento 慢板
adagio 柔板
grave 壮板
andante 行板
andantino 小行板
moderato 中板
allegretto 小快板
allegro 快板
vivo 快速有生气
vivace 快速有生气
presto 急板

 

修饰标记

molto 很
assai 很
meno 稍微
possibile 尽可能
poco 某种程度上
piu 更加
non troppo 不太过分的
sempre 不变的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06
标题: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
古典曲种



Adagio: 慢板 常见于交响曲或协奏曲的第二乐章,也可以是慢速乐曲的名称,
如Albinoni的Adagio。

Aria:咏叹调,抒情调 配有伴奏的独唱曲,是歌剧或清唱剧里的歌曲,有时
也用于抒情的器乐曲上。

Cadenza:华采乐段 协奏曲或歌剧咏叹调接近尾段时,由独奏/唱者卖弄技巧
的过门。十九世纪以前协奏曲的华采乐段都是即兴演奏的,但自贝多芬以后
大多是作曲家或独奏者事先撰写的。

Cantata:清唱剧 以宗教文字为歌词,配以器乐伴奏的乐曲,但也有极少数是
非宗教的世俗清唱剧。

Chamber Music:室乐 三至十五件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如三重奏(Trio),四重奏
(Quartet),五重奏(Quintet)等。

Chamber Orchestra:室乐团 约十五至二十五人组成的小型管弦乐团。

Chanson:歌曲 法文歌曲的意思。

Chorale:圣咏曲 德国新教或路得教会的一种感恩赞美诗歌。

Coda:尾奏 拉丁文尾巴的意思。一个乐章/曲的终结乐段。

Concerto:协奏曲 巴罗克时期发展出来的曲种,通常是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
合奏的乐曲,有时独奏乐器会有两至四件。

Concerto Grosso:大协奏曲 独奏协奏曲的先驱。比古典或浪漫时期的协奏曲结构
规模较小,大协奏曲的独奏乐器通常都有两件或以上。


Etude:练习曲 原指一些为针对某一种演奏技巧而作的简短乐曲,但在浪漫时代
也有作曲家写作极为艰深的练习曲在音乐会中演奏。

Fugue:赋格曲 源自拉丁文fuga,即逃遁的意思。赋格是复音音乐的重要曲式,同
一旋律反复出现,互相重叠,或互相“逃难”对方。

Gregorian Chant:葛丽果圣歌 葛丽果一世在第六世纪提倡的一种教会仪式音乐,
由男歌手或男声合唱团演唱,经文全是拉丁文。

Homophony:主调音乐 一个声部为主调,另由和弦(Chord)声部伴奏。

Impromtu:即兴曲 浪漫时期的一种音乐类型。是一种主要为钢琴而谱的短曲,具有
即兴感,但并不是现场即兴演奏的。

Libretto:歌词,剧本 原意是小册子。指大型声乐作品(如歌剧)的歌词本。

Lied:德文艺术歌 德文歌曲的意思,众数则称为Lieder。

Magrigal:牧歌 没有乐器伴奏的声乐作品,歌词大多数与感情有关。

March:进行曲 为进行或游行而作的儿拍子短曲。

Mass:弥撒曲 以天主教弥撒中经文为唱词所写的大型声乐作品。

Minuet:小步舞曲 原是一种法国舞曲,在十七世纪开始发展成艺术音乐的一部分,
常见于巴罗克时期的舞曲或古典时期交响曲的第三乐章。

Monophony:单音音乐 只有一条旋律线的音乐。

Motet:经文歌 源自十三世纪。是一种没有乐器伴奏的复音歌曲,以宗教文字为歌词。

Nocturne:夜曲 浪漫气氛丰富的缓慢乐曲,大多数夜曲都是钢琴曲。

Opera:歌剧 谱成音乐的戏剧,音乐,台词和剧情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四百年
来歌剧艺术衍生出不同的类型:严肃歌剧(Opera Seria),诙谐歌剧(Opera Buffa),
美声歌剧(Bel Canto Opera),轻歌剧(Operetta),德国轻歌剧(Singspiel),
乐剧(Music Drama)和法国喜剧歌剧(Opera Comique)等。

Opus(Op.):作品编号 拉丁文作品的意思。作曲家或音乐出版商以此编排作品,
通常作品编号愈小,亦即是作曲家愈早期的作品。

Oratorio:神剧 原意是指祈祷室,十六世纪发展成的一种音乐类型。与歌剧相似,
但唱词均以圣经为蓝本,也没有舞台布置或服装。

Orchestra:管弦乐团 十五人以上组成的乐团。Orchestra不一定混合管乐和弦乐,
纯粹的管乐团或弦乐团也称为Orchestra。

Overture:序曲 法文开放的意思,是歌剧或神剧等同类作品开始时的器乐前奏。
浪漫时期发展出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是一种独立的管弦乐作品。

Partita:组曲 原是一种主题与变奏(Theme and Variations)的曲式,巴罗克
时期演变成组曲的意思。

Plainsong:素歌 (请参阅Gregorian Chant)。

Polyphony:复音音乐 两个或以上独立声部组合的音乐。

Prelude:前奏曲 浪漫时期用于歌剧或芭蕾舞剧每一幕的前奏,有时更取代序曲。
也是一种没有明确形式的独立乐曲,通常是十分简短的钢琴曲。

Programme Music:标题音乐 以纯音乐描述一个标题甚至故事的器乐曲。

Recitative:宣叙曲 在歌剧或神剧中以歌唱方式说话。与咏叹调比较,宣叙调
着重叙事,音乐只是附属性质。

Requiem:安魂曲 天主教礼仪为死者送葬的弥撒曲。

Rhapsody:狂想曲 浪漫时期一种形式自由的曲种,经常以既有的旋律为基础写成
的器乐曲。

Rondo:回旋曲 古典时期一种节奏轻快的曲式。其中的主要乐段会与其他乐段
轮替出现。回旋曲大多出现于协奏曲或奏鸣曲的终结乐章,但也会独立乐曲的形式
出现。


Scherzo:诙谐曲 意大利文玩笑的意思。十九世纪由贝多芬发展出来,取代小步舞曲
(Minuet)的地位。

Serenade:小夜曲 意指夜间的音乐。十八世纪时一种多乐章组成的器乐曲,经常是
为庆祝活动而写的。

Sonata:奏鸣曲 意大利文声响的意思,有别于歌唱的声音。奏鸣曲是一种专为某种
乐器而写的音乐。除了钢琴奏鸣曲以外,大多数的奏鸣曲都有钢琴伴奏,但也有
巴罗克时期的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是为三件乐器而写的(其实是四人合奏的,
但伴奏者不算在内)。

Sonata Form:奏鸣曲式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一种曲式,常有于交响曲或协奏曲
的第一乐章,由呈现部(Exposition),发展部(Development)和再现部(Recapitulation)
组成。两个风格不同的主题在呈现部出现,在发展部变化,最后于再现部重复作
结。

Suite:组曲 巴罗克时期的组曲大多是由一系列舞曲组成的。在浪漫时期,组曲也会
是由歌剧或芭蕾舞剧改编成的乐曲,或独立的音乐会组曲(Concert Suite)。

Symphonic Poem:交响诗 浪漫时期的一种单乐章管弦乐曲。

Symphony:交响曲 古典时期发展出来的重要曲种,其实就是管弦乐奏鸣曲,通常由
四个乐章(也有三个或五个的)组成的大型管弦乐曲,有时也会加入声乐。

Tempo:速度 意大利文时间的意思,泛指乐曲演奏时的速度,常见的有:Largo(宽广
的),Adagio(缓慢的),Moderato(中庸速度),Andante(行板),Allegro(欢乐的快板)
和Presto(非常快)。

Theme and Variation:主题与变奏 (请参阅Variation)。

Toccata:触技曲 意大利文触碰的意思,是一种表现演奏者技巧的器乐独奏曲,大多数是
为键盘乐器而作的。

Tone Poem:音诗 与交响诗(Symphonic Poem)同义。

Variation:变奏曲 以同一主题(Theme)作一连串变奏的乐曲。在每个变奏中,
同旋律会以不同和声,节奏,速度,加减音符甚至倒弹出现。

Voices:声部,人声 人声可依音域分成大类:女高音(Soprano),女中音(Mezzo-
Soprano),女低音(Alto),男高音(Tenor),男中音(Baritone)和男低音(Bass)。
每个音域中还有特别的区分,如花腔女高音(Coloratura Soprano)和抒情男
高音(Lyric Tenor)。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12
标题: 古典音乐基础知识
古典主义音乐
   一、音乐中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萌芽,发生在巴罗克时代的意大利。后来由于在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借此古典主义音乐便得以形成。因此,音乐方面的"古典乐派"实际上指的是"维也纳古典乐派"。古典主义艺术,首先发生在文艺领域中,它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艺术为目的,注重形式上的匀称和谐调,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的美。

  二、初期古典乐派

  文艺复兴以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主调形式的新音乐,以贵族社会为背景,在德意志和奥地利各地繁荣昌盛起来,其初期有三个主要乐派:第一派,是以音乐大师巴赫的次子卡·菲·埃·巴赫为中心的柏林乐派;第二派,是以约翰·施塔密茨(Johann Stamitz,1717-1757年)为中心的曼海姆乐派。第三派,是以瓦根扎尔及蒙恩为中心的早期维也纳乐派。

  在古典派音乐中,虽然歌剧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但从整体来看,古典派音乐的特色在于器乐,特别是奏鸣曲和交响曲形式的音乐。曼海姆乐派的室内乐和交响乐不仅对维也纳乐派产生了影响,而且对波恩时代的少年贝多芬也给予了直接的影响。

  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乐派音乐中极有代表性的形式。那就是在呈示部中有第一、第二主题的对比,中间出现发展部,然后继以两个主题反复的再现部。曼海姆乐派当时已经具有了相当完整的这种形式。在交响乐形式中加入小步舞曲乐章的也是曼海姆乐派,在他们的交响乐配器中,木管乐器也采用了双管编制。莫扎特在自己的交响乐中加用单簧管这一乐器,也是在曼海姆听到他们的乐队的演奏之后学来的。

  三、维也纳古典乐派

  以"交响乐之父"海顿、"音乐天才"莫扎特和"乐圣"贝多芬为代表的维也纳古典乐派,在音乐史上建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这一乐派的主要特征是反映人类普遍的思想要求、追求美的观念、强调风格的高雅,给予人们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


   
   
  代表人物: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14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 出身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
     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
     d小调第九交响曲《合唱》
     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
     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
     降E大调第二十六钢琴奏鸣曲《告别》
     E大调第二小提琴浪漫曲
     《哀格蒙特》序曲
     歌剧《费德里奥》
     G大调小步舞曲
     献给爱丽丝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15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早年曾从戈赛尔、马克逊学钢琴,一生交游颇广,尤其得到舒曼夫妇及约·阿希姆赏识与支持,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交响作品中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然而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时有牧歌气息的流露,仍带有自己特点。他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世界名曲,与巴赫,贝多芬并称德国音乐史上的"三B"。 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所作形式繁多的重奏曲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他还作有二百余首歌曲、一批钢琴小品与主题变奏曲、协奏曲,其中以《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 他的四部交响曲有很深的音乐造诣,但晦涩难懂,其中《第一》和《第四》最为有名。他的《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作品:c小调第一交响曲
     e小调第四交响曲
     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第一号匈牙利舞曲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学院节庆序曲
     摇篮曲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16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 1732-1809)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
  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
  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音乐旋律丰富,经常流露出纯朴开朗的乡间气息。在四重奏创作中,常用"说话的原则",即把各部的主题彼此象交谈般地呼应,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复调的美。
  此外,他在乐曲的发展中常用"主题活用的原则",这直接启示着贝多芬"动机发展"的灵感。海顿还是现德国国歌的作者。

作品: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
     d小调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
     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
     清唱剧《创世纪》
     C大调大提琴协奏曲
     小号协奏曲
     小夜曲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19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
 

  吉奥阿基诺·罗西尼(Gioacchino Rossini,1792-1868)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自幼便是音乐天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
  罗西尼把意大利喜歌剧和正歌剧的体裁推向了高峰,在他的代表作品《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中,他从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借助民族音乐的因素,赋予作品以生气,歌剧的音乐形象鲜明,乐曲中洋溢着生活的欢乐,丰富的智慧,辛辣的讽刺,流露出真实和欢快的情绪。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但其一生大部分作品虽然在当时不可一世,但大部分缺乏深度,真正的传世精品只有《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退尔》和《贼鹊》序曲等少数几部。他是真正的音乐天才,乐思丰富,作曲神速,其《赛维利亚的理发师》全剧是在十三天内完成,被传为佳话。

作品:歌剧《威廉·退尔》序曲
     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
     歌剧《贼雀》序曲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24
弦乐器
    弦乐器是乐器家族内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古典音乐乃至现代轻音乐中,几乎所有的抒情旋律都由弦乐声部来演奏。可见,柔美、动听是所有弦乐器的共同特征。弦乐器的音色统一,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合奏时澎湃激昂,独奏时温柔婉约;又因为丰富多变的弓法(颤、碎、拨、跳,等)而具有灵动的色彩。
      弦乐器的发音方式是依靠机械力量使张紧的弦线振动发音,故发音音量受到一定限制。弦乐器通常用不同的弦演奏不同的音,有时则须运用手指按弦来改变弦长,从而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

小提琴(Violin)

  
中提琴(Viola)

  
大提琴(Cello)

  
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竖琴(Harp)

  
吉它(Guitar)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3 11:27
本图由嘀咕提供:

乐队配置.jpg (145 KB, 下载次数: 0)

乐队配置.jpg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28
管乐器
    木管乐器起源很早,从民间的牧笛、芦笛等演变而来。木管乐器是乐器家族中音色最为丰富的一族,常用被来表现大自然和乡村生活的情景。在交响乐队中,不论是作为伴奏还是用于独奏,都有其特殊的韵味,是交响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管乐器大多通过空气振动来产生乐音,根据发声方式,大致可分为唇鸣类(如长笛等)和簧鸣类(如单簧管等)。木管乐器的材料并不限于木质,同样有选用金属、象牙或是动物骨头等材质的。它们的音色各异、特色鲜明。从优美亮丽到深沉阴郁,应有尽有。正因如此,在乐队中,木管乐器常善于塑造各种维妙维肖的音乐形象,大大丰富了管弦乐的效果。

长笛(Flute)

  
短笛(Piccolo)

  
单簧管(Clarinet)

  
双簧管(Oboe)


英国管(English Horn)

  
口琴(harmonica)


大管(Bassoon)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32
铜管乐器
    铜管乐器的前身大多是军号和狩猎时用的号角。在早期的交响乐中使用铜管的数量不大。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交响乐队中只用两只圆号,有时增加一只小号到十九世纪上半叶,铜管乐器才在交响乐队中被广泛使用。铜管乐器的发音方式与木管乐器不同,它们不是通过缩短管内的空气柱来改变音高,而是依靠演奏者唇部的气压变化与乐器本身接通"附加管"的方法来改变音高。所有铜管乐器都装有形状相似的圆柱形号嘴,管身都呈长圆锥形状。铜管乐器的音色特点是雄壮、辉煌、热烈,虽然音质各具特色,但宏大、宽广的音量为铜管乐器组的共同特点,这是其它类别的乐器所望尘莫及的。

小号(Trumpet)

  
短号(Cornet)

  
长号(Trombone)

  
圆号(French Horn)


大号(Tuba)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33
键盘乐器
    在键盘乐器家族中,所有的乐器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键盘。但是它们的发声方式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如钢琴是属于击弦打击乐器类,而管风琴则属于簧鸣乐器类,而电子合成器,则利用了现代的电声科技等等。键盘乐器相对于其他乐器家族而言,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其宽广的音域和可以同时发出多个乐音的能力。正因如此,键盘乐器即使是作为独奏乐器,也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和管弦乐的色彩。所以,从古至今,键盘乐器倍受作曲家们和音乐爱好者们的关注和喜爱。

钢琴(Piano)

  
管风琴(Organ)

  
手风琴(Piano Accordion)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38
打击乐器
    打击乐器可能是乐器家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族了。其家族成员众多,特色各异,虽然它们的音色单纯,有些声音甚至不是乐音,但对于渲染乐曲气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常打击乐器通过对乐器的敲击、摩擦、摇晃来发出声音。可不要认为打击乐器仅能起加强乐曲力度、提示音乐节奏的作用,事实上,有相当多的打击乐器能作为旋律乐器使用呢!现代管弦乐队里增加了很多非洲、亚洲音乐里的音色奇异的打击乐器,几乎无法完全罗列。

定音鼓(Timpani)

  
木琴(Xylophone )

  
三角铁(Triangle)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43
乐器之最
   1.最古老的乐器

  有据可查的最古老的乐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骨哨",其年代的上限为距今7000年左右,发现于中国浙江河姆渡遗址中。"骨哨"是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长度4至12厘米不等,器身略呈弧曲。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时腔内插有一肢骨,将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轻吹,同时抽动腔内肢骨,就可以吹出简单的乐曲。

  2.最早的小提琴

  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小提琴大约产生于十六世纪中叶,那时的许多珍品现在还保存在欧洲一些博物馆内。小提琴的起源大约追溯到约2000多年前的的埃及乐器"里拉"(Lyre)。十五世纪,意大利人进行了改革,并用马尾制成的弓子拉奏,定名为Violin,即小提琴。后又经过多年演变,小提琴的形状与制作才基本固定下来。

  3.最大的乐器

  现存于美国新泽西州大西洋城的一个礼堂里的一架建于1930年的管风琴,造价高达50万美元。该琴有33112支从0.48厘米到19.5米的音程管、1477个音栓控制、19个音色区和7排键盘。由于无法靠人力鼓风来演奏,因此专门安装了一台365马力的鼓风机。它的风压巨大,要用液压传动装置进行操作。演奏时,在254厘米水柱高的压力的操作下,发出震耳欲聋的音响,相当于25个铜管乐队的总音量,比六台蒸汽机火车的汽笛还要响。

  4.最小的乐器

  我国的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口弦"。这种乐器在我国彝族、苗族、景颇族、哈尼族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口弦是一支细薄的竹片上挖出簧牙,放在嘴边用指弹拔而发音的。它的重量仅是管风琴重量的百分之一。现在,口弦已登上舞台,成为一种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独奏乐器了。

  5.最贵的钢琴

  由马丁贝克剧院出售的一架1888年制造的斯坦威大钢琴,1980年3月26日在纽约索斯比拍卖行拍卖,成交价39万美元。

  6.最大的电子琴

  由美国著名的古典风琴演奏家瓦·福克斯设计,罗杰斯电子乐器公司于1977年制作完成的,有上、下五排键盘,音域宽广、音量宏大,制造工艺极为精细,这架庞大的电子琴重量近四吨,用了20万只电子元件,34台振荡器组成了129种不同的音源发生器,相互之间的连接线长达200公里。5立方米的箱体内安放着50台100瓦的放大器,拖动着180个大小不一、音质各异的扬声器。现收藏于美国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内。

  7.最轻便的键盘乐器

  口风琴。这种乐器的特征是用嘴吹作风源,用键盘乐器的指法演奏。它价格便宜,又比一般键盘乐器容易学。是一件理想的音乐入门的普及性乐器。

  8.世界上最大的鼓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鼓在美国。这只鼓的直径为3.7米,重272.2公斤。它是1872年波士顿为庆祝世界和平日而造的。

  9.最珍贵的长笛

  世界上最珍贵的一支长笛,曾几经转折而落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之手。据闻,这位皇帝还是一个音乐家。正因为这件古老的乐器有着这么一段不寻常的经历。因此,当这件稀世瑰宝在1972年伦敦市场上拍卖时,身价竟高达43500马克。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46
当代世界十大管乐团
   1.法国共和国近卫军军乐队(法国)

  1856年创建于巴黎,是法国著名的专业管乐演奏团体。1973年后,乐队由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布杜里担任队长。该团现隶属法国陆军参谋部。该乐队现有在编队员832人,另有常备的弦乐演奏员40人,均从巴黎音乐学院毕业生中择优录取。该乐队具有高超的演奏技巧,其音乐表现力丰富多彩,录制有大量管乐名曲的唱片,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水平最高的管乐团体之一。

  2.英国伦敦管乐团(英国)

  伦敦管乐团是专为录制唱片而组建的非常性乐团,由伦敦交响乐团首席长号演奏家、世界闻名的各种铜管乐器号嘴的设计制造家迪尼斯·威克负责该团并担任指挥。该管乐团的团员由英国各个著名交响乐团的优秀管乐演奏员组成,乐团总成员约为40-60人。

  3.荷兰管乐合奏团(荷兰)

  1960年创建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最早由阿姆斯特丹音乐学院的15名学生组成,建团初期设常任指挥,1973年后根据需要临时聘请指挥。该团所录制的唱片中有莫扎特的《小夜曲第十首》等。乐团总人数约20多人,有时增添弦乐演奏员。

  4.美国伊斯曼管乐合奏团(美国)

  美国著名的管乐演奏团,由伊斯曼音乐学校教授、指挥家弗雷德里克·芬达尔创导,于1952年组织于罗彻斯特。其团员为伊斯曼音乐学校的学生,经过严格训练,演奏水平较高。该团录制的唱片、磁带为数众多,包括威廉斯的《英国民歌组曲》以及各种进行曲、舞剧选曲等。

  5.菲利普·琼斯铜管乐队(英国)

  1951年创建于英国伦敦,以英国小号演家菲利普·琼斯为中心组成,编制以小号、圆号、长号为主,并有大号等铜管乐器。该乐队的演奏曲目广泛,从巴罗克时期直至现代风格的各种乐曲应有尽有,并录制了大量的唱片、磁带,其中包括铜管乐队改编曲《图画展览会》、《铜管乐通俗小品》等。

  6.巴黎警察厅管乐团(法国)

  1920年创建于法国巴黎,最初隶属于近卫师的军乐队,两年后改属巴黎警察厅。在1954-1979年间,顿迪纳担任乐队指挥,这25年中,该乐团成长为具有法国风格的中大型管乐演奏团体,曾录制有大量的管乐曲唱片,其中包括瓦格纳与门德尔松的管乐曲、拿破仑时代的进行曲与合唱等通俗名曲。乐团总成员为82人。

  7.伦敦管乐合奏团(英国)

  1962年创建于伦敦。该团团长,著名单簧管演奏家杰克·布里默曾历任英国皇家爱乐管弦乐团、BBC交响乐团和伦敦交响乐团的首席单簧管。该团的成员由英国的几个重要交响乐团的优秀管乐演奏员组成,在杰克·布里默的指挥下,曾录制出《莫扎特合奏曲集》以及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后宫诱逃》的改编曲,均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演奏音响和谐,声部配合匀称,独奏声部更是优美动人。

  8.德国柏林爱乐管乐合奏团(德国)

  1977年创建于德国柏林,由柏林爱乐管弦乐团首席双簧管演奏家罗达·柯贺所创建。柏林爱乐管乐合奏团虽然只有13名成员,但都是第一流的演奏家,大部分来自柏林爱乐管弦乐团。该团被评论界誉为"具有世界最高水平的管乐合奏团之一"。

  9.郎帕尔管乐重奏团(法国)

  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郎帕尔是世界公认的长笛演奏家,以郎帕尔为中心而组建的郎帕尔管乐重奏团由5位法国第一流的演奏家组成,其中长笛演奏者由郎帕尔亲自担任,双簧管演奏者是里昂音乐学院教授郎期罗,圆号演奏者由威西歌剧院的菲卡斯担任,大管演奏者由巴黎歌剧院的首席大管保罗·翁纽担任,真可谓"超豪华阵容"。该团的演奏属于纯正的法国风格,清新典雅,而且在表现高难度的作品时,仍可以出类拔萃的技巧令人折服。任何重奏音乐,经他们的演奏后,都会散发出光辉。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

  1952年正式成立于北京,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国唯一的大型专业管乐艺术团体。该团有各类专业人员400多人,分设四个队。该团长期担负迎送访外国元首、政府首脑的仪式和宴会及国家的重大庆典、重要会议活动的音乐演奏任务。该团还经常举办音乐会,以其演奏内容丰富、格调清新、气势磅礴、技术高超著称,在艺术上着意追求军乐艺术的洋为中用,不断推陈出新,努力探索管乐艺术形式的民族化。该团足迹遍及中国各地,还委派演奏家赴世界各地参加管乐演出和音乐比赛。
作者: huanzi1619    时间: 2004-7-3 11:47
当代世界十大交响乐团
   1.德累斯顿国立交响乐团(德国)

  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响乐团,成立于1548年。开始时只是室内乐队的小编制,后逐步扩大。该团在18世纪前以演奏意大利歌剧为主。从1817年开始,由著名作曲家韦伯担任指挥,进一步充实了乐队人员的编制。后又经著名音乐家瓦格纳和理查·施特劳斯的指挥排演,这样创造出了辉煌的历史。

  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最擅长歌剧演奏;在交响作品方面,拥有跟西欧乐团所不同的独特音响,而且声部平衡很好。该团所演奏的德奥古典音乐格调高雅、音响丰满,具有美妙的德国古老传统色彩。

  2.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奥地利)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842年,该团是世界闻名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象征性乐团。从1860年起,这个乐团由团员自主经营,在德索夫指挥下举办定期音乐会。1870年,里希特担任该团指挥后,该团声誉渐起。而后,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等著名作曲家或指挥家,都曾指挥该团演出。这个乐团不设常任指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贝姆、卡拉扬、慕蒂、伯恩斯坦、马泽尔等当代著名指挥家都经常被邀为客串指挥。据统计,指挥这个乐团灌制过唱片的指挥家竟达36位之多。

  维也纳爱乐管弦乐团的演奏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鲜明的德奥音乐的传统风格,典雅而庄重,弦乐音色华丽优美。该团演奏的曲目比较保守,以传统的德奥作品为主。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乐团对于任何类型的指挥家都能作出灵敏的反应。有时,他们在严格的指挥家手下,白天举行定期演奏会,演奏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作品,晚上却在意大利歌剧指挥家的手下,演奏意大利歌剧,足见该团的适应能力之强。

  3.纽约爱乐管弦乐团(美国)

  这是美国最早的交响乐团,由希尔创立于1842年。1922年,门格尔贝格接任首席指挥后,该团的演奏水平飞速发展。1928年,该团跟纽约交响乐协会合并,形成今天的规模。曾在该团任职的指挥家的名单中,可以看到马勒和达姆罗许等人的名字。从1928年到1936年间,托斯卡尼尼就任音乐监督,该团进入了黄金时代。1958年,当代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开始指挥该团,使该团进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从1978年起,印度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就任该团的音乐指导与指挥。

  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共有团员106名,每年要演奏52周,其中有23周举办定期演奏会,演出场次大约为190次。该团是美国最古老的交响乐团,具有非凡的演奏水平,而且在历代著名指挥家统率下灌录了数量众多的唱片,其演奏成员中著名的演奏家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4.波士顿交响乐团(美国)

  波士顿交响乐团创立于1881年,由亨谢尔任指挥。该团从创立至1918年的历任指挥都是清一色的德国指挥家。1919年,法国作曲家拉波接任指挥。从1924年俄国著名指挥家库塞维兹基就任音乐监督后,波士顿交响乐团进入了黄金时代。1972年,乐团又进入小泽征尔时代,再度重振威风。

  波士顿交响乐团是现今所有美国乐团中最具贵族气息的乐团。在美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和英国指挥家戴维斯这两位著名人物的轮流指挥下,这个乐团灌录了无数张令人爱不释手的唱片杰作。该团的弦乐合奏具有特殊的感染力量,他们演奏的中国乐曲《二泉映月》(改编为弦乐合奏)深受中国观众的称赞。

  5.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德国)

  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成立于1882年,著名指挥家尼基什曾任该团指挥达27年之久,他在任期间为乐团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使之成为全世界首屈一指的交响乐团之一。1954年,福特万格勒担任该团指挥,此后乐团声誉更盛。1955年后由卡拉扬接任该团终身常任指挥,由此进入卡拉扬时代,此间该团的演奏活动和唱片录音更为频繁。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该团曾参与歌剧公演活动。

  同欧洲许多传统的乐团相比,柏林爱乐管弦乐团的历史较短,但担任该团指挥职务的大多是最伟大的指挥家,这就使他们的演奏曲目无限扩大,合奏技能精彩绝伦,并具备了优异的反应能力,无论哪个指挥家统率该团,都能发挥其实力。可以这样说,柏林爱乐管弦乐团是当今世界上名符其实的各交响乐团之冠。

  6.捷克爱乐管弦乐团(捷克)

  该团是在1894年以布拉格国民剧院管弦乐团为中心组建的,两年后在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指挥下第一次举行演奏会。该团起初隶属于布拉格国民剧院,到1901年才独立出来。1918年,著名指挥家陶利希担任该团的音乐监督后,该团才成为前捷克和斯洛伐克首屈一指的乐团。到1950年后的安杰尔时代,该团终于拥有了世界性的实力与声誉。

  捷克爱乐管弦乐团的演奏的曲目十分广泛。该团的弦乐部分特别优秀,有古雅的情调和捷克式的独特音响,尤其在演奏本民族的作品时情韵特别优美,其中以德沃夏克的音乐为其最高成就。

  7.费城管弦乐团(美国)

  费城管弦乐团创立于1900年,首任指挥是谢尔。1921年,斯托科夫斯基就任该团的第三任音乐监督,在他的训练下,这个年轻的乐团很快成为全美的"三大乐团"之一。该团在广播与唱片录音方面也极为活跃。此外,该团还积极介绍与首演现代音乐,为美国乐坛带了来欣欣向荣的景象。1938年后,奥曼蒂接任该团的音乐监督,他担任此职竟达41年之久。该团现由当代著名指挥家穆蒂担任常任指挥。

  费城管弦乐团共有105名团员,每年工作52周,大约举行190多场音乐会。该团以辉煌的音响和多彩的音色闻名于世,被誉为"费城音响";其各个乐器组内都有著名的演奏家。该团在美国冠盖群雄,堪称为20世纪世界性的"超级交响乐团"。

  8.多伦多交响乐团(加拿大)

  多伦多交响乐团创建于1908年。1923年,克尼兹担任该团的首席指挥。1931年,马克米兰就任该团的音乐监督后,乐团有了长足的进展。马克米兰功劳卓著,曾被英国皇室封为爵士。1936年,著名指挥家朱斯金特接棒,使这个乐团产生了辉煌的演奏效果。1965年,小泽征尔担任该团的音乐监督,使该团终于确立了世界第一流的地位,在这段时间内,该团曾灌录了不少唱片。

  多伦多交响乐团共有团员95名,近年来由戴维斯接任音乐监督后,该团似乎返老还童,变得格外精神抖擞,演奏富有朝气,音色明亮、华丽。

  9.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前苏联)

  这是俄国历史上最悠久、实力最强的管弦乐团。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圣彼得堡宫廷乐团,但是他们举行公开演出却是从本世纪才开始的。1917年,在俄国著名指挥家库塞维斯基担任指挥时,曾以"国立爱乐管弦乐团"之名开始活动。1938年,前苏联著名指挥家姆拉文斯基就任该团的音乐监督,此后的40多年,该团声誉渐高,成为"姆氏的亲兵"而进入黄金时代。

  列宁格勒爱乐交响乐团的演奏风格充满激情、富有力度感,充分反映出彼得堡这个古老城市的文化特性,在合奏上显示了俄国式洗练的特色。该团最擅长演奏本民族音乐家如柴科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人的作品,其解释令人信服而表现生动。该团还特意配置了两套水平同样高超的人马,当乐团旅行演出时,必有一套人马留守在"大本营"中。

  10.日本广播(NHK)交响乐团(日本)

  这是1926年以近卫秀为中心而组建的乐团,当时称作"新交响乐团",次年开始举办定期演奏会。1935年,近卫担任常任指挥,该团从此活跃于日本乐坛。后改称日本交响乐团后,由尾高尚忠和山田雄一任指挥。1951年隶属于日本广播协会(NHK),由此改称为目前的团名。

  日本广播协会(NHK)交响乐团,是全日本最杰出的乐团,四管编制,全团人员共128名,每年平均演出140场左右(其中定期音乐会60场),听众达30万人次。该团的弦乐部分特别突出,合奏效果也十分完美,其充实的演奏能力,堪与欧美的乐团相媲美。特别是在演奏日本现代作品时,该团最能发挥他们的实力。
作者: william0608    时间: 2004-7-4 19:22
真是好东西
已经收藏了
听音乐不把基础打好
听个什么名堂
作者: 赋格    时间: 2004-7-13 09:45
赞美歌(Anthen)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韩德尔、韦斯利等。

咏叹调(Arj)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波尔卡(Polka)舞曲。较快的2/4拍子。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在线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爆炸波尔卡》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在线欣赏:柴可夫斯基-《弦乐小夜曲》 小夜曲

浪漫曲(Romanza)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在线欣赏:舒曼-《浪漫曲》

圆舞曲(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两种。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在线欣赏: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圆舞曲

和声(Harmoy)不同高度的音乐同时发声,称之和声。和声学的研究对象为:和弦的结构、和弦的连接法则、和弦在乐曲上的功能属性。和声学是作曲技法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和弦(Chord)和声的结构单位。在自然音阶的和声体系中,和弦由音阶上各音连续三度叠置而成。三音叠置,既成三和弦;四音叠置,成七和弦;五音叠置,成九和弦。如C大调的主三和弦,由C、E、G三音组成;其属七和弦,由G、B、D、F四音组成。

赞美诗(Hymn 英)基督教颂赞上帝的诗歌。均为教会中名家所作,它与《圣经》中的《诗篇》和《雅歌》有别。天主教赞美诗最早是用拉丁文,其多章节而曲调相同。现今保存的最早的赞美诗是出自米兰大主教安布罗斯(340-397)和基督教神学家奥古斯丁(354-430)之手,名为《赞美颂》。一般的赞美诗皆作于五至十世纪。马丁·路德创新教,改赞美诗歌词为德文,用四声部合唱。十八世纪初,传入英国。今英国通行的赞美诗集有《牛津赞美诗集》等。
在线欣赏:《上帝和他坐在桌旁》

声部(Part Voice)是指重唱、合唱、重奏、合奏乐曲中同时进行的各旋律线。如:弦乐四重奏中有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四各声部;混声合唱有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低音四各声部。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 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奏鸣曲式(Sonata Form)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2.展开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好比一场动人的戏,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3.再现部:“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再这里,副部与主部均在同一主调上出现。
在线欣赏:贝多芬-《悲怆奏鸣曲》

小步舞曲(Mi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速度稍快、有力;十九世纪出,小步舞曲曾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小步舞曲亦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大多为三部曲式,其中段常用三声部写成,故称“三声中部”,并沿袭至今。 在线欣赏:巴赫-《小步舞曲》

民族乐派(National Music School)亦称“国民乐派”。是指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欧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流派。民族乐派在俄国,以格林卡为先驱,随后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等;民族乐派在东欧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乐派在北欧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罗马尼亚的乔治·艾涅斯库等均为著名的民族乐派音乐家。
在线欣赏:西贝柳斯-《芬兰颂》 片段

康塔塔(Cantata) “康塔塔”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以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是一种为声乐家们、合唱队和乐器演奏家们的表演,以诗体故事为基础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或数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内容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小型清唱剧。

回旋曲式(Rondo Form)乐曲形式之一。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一圈人跳舞、唱歌,先有集体合唱(群舞),所唱的即是基本主题(称“主部”),接着是独唱(独舞),这部分由舞者轮流担任,音乐特色各不相同(称“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回旋曲的主部至少需出现三次,它的结构式为:A+B+A+C+A……回旋曲式适宜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故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等需以热烈气氛结束时,常用之于末乐章,如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就是一个回旋曲式的乐章。

在线欣赏:《土耳其进行曲》

变奏曲式(Variation Form)乐曲形式之一,又称“主题与变奏”,它在音乐作品中广泛被运用。其原则为: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继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变奏)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其结构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曲的主题可以取自民间音乐,可用作曲者本人旧作的片段,也可选取他人作品。变奏次数不定,少则三、四次,多则数十次。变奏的方式也不一定,可以改变旋律,可以变更和声,也可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变奏手法最为常见。

在线欣赏: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拉赫玛尼诺夫

华彩乐段(Cadenza)音乐术语。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如莫扎特、贝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旋律(Melody)不同高低与不同时值的音前后相连,即成旋律。旋律的要素一为音高,二为节奏。较原始的音乐仅有旋律,甚至仅有节奏。现代音乐也有只求和声与配器等的新奇效果而忽略旋律。

曲式(Form Musical)乐曲的结构形式。曲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各种段落,根据这些段落形成的规律性而找出具有共性的格式便是曲式。主要曲式的类型大体可分1.复调曲式:如赋格曲(段)、各种卡农等;2.主调曲式:如一部曲式、单二部曲式、单三部曲式、复二部曲式、复三部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以及自由曲式等等。


狂想曲(Rhapsody)一种技术艰深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在线欣赏:《西班牙狂想曲》片段-夏布里耶

交响曲 (sinfonia)实际含义要广的多。最早不过是指器乐曲,巴赫就曾用过此称。后来又指歌剧、康塔塔组曲的前奏曲或序曲。亚历山德罗·斯卡拉帝及其他作曲家的歌剧前面的所谓“意大利交响曲”包括三个小乐章(快-慢-快),这种布局对古典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进行曲(macrh)主要指行军中所用的音乐。有些歌剧也采用进行曲来为舞台上的行列伴奏,有的戏剧配乐中也有进行曲,例如门德尔松的
《婚礼进行曲》。
在线欣赏:杰西尔的《玩具进行曲》

声乐套曲 (Liederspiel)在利德盛期确定下来的一种固定的歌曲套曲形式。套曲中的各首歌曲通过其内容和音乐风格而相互联系。


利德(Lied)原文字面意义为“歌曲”。此词现已专用于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沃尔夫、施特劳斯等人的德国浪漫歌曲,不过自中世纪以来也用于比较广泛的意义。


真实主义(Verismo)起源于19世纪晚期的一种艺术潮流,旨在生动而逼真地表现生活。在歌剧创作上导致音乐话剧式的艺术处理,为追求个别情节不惜牺牲结构的统一和有机的发展。最著名的例子有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1890),莱翁卡瓦洛的《丑角》(1892)
在线欣赏: 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片段


诙谐曲(scherzo,意)一译“谐谑曲”。器乐曲。快速,三拍子,节奏强烈,有惊奇、幻想等特点。舒伯特、布鲁克纳等人都有优秀的诙谐曲作品。十七、十八世纪时还流行一种声乐诙谐曲。
在线欣赏:布鲁克纳的《第九交响乐-谐谑曲》

集腋曲(jiyequ)(1)一种即席演奏或记写成谱的乐曲,其中同时奏(唱)两个以上熟悉的曲调,应用于16,17世纪,特别在德国作曲家中。巴赫一家团聚时最爱作次游戏。
(2)集腋曲也可指自然串联起来的若干乐曲或歌曲。


歌剧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演唱加上乐器伴揍的戏剧作品。现在各国通用的OPEAR一字是原意大利语opear in musica的简称。17世纪的早期意大利歌剧叫作音乐故事、音乐戏剧或其他类似的名称。在17世纪的法国,严肃的歌剧称作配乐悲剧。
  歌剧的种类有很多,如:谐歌剧、喜歌剧、正歌剧、轻歌剧等都属于歌剧范畴。
在线欣赏:谱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选曲《晴朗的一天》-巧巧桑的咏叹调

行板(Andante)拍子中速的器乐曲。愿意为“进行”、“不行”。在这里为乐曲速度的指示词,后用为曲名。

在线欣赏:柴可夫斯基《如歌行板》


巴洛克(baroque)愿意为“怪诞”,现以成为说明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的用语。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就是,感情丰富、华丽而且是以严格的格式写就的。早期巴洛克时期的乐曲与晚期巴洛克时期的乐曲之间通常是有区别的。
在线欣赏:早期巴洛克音乐,威尔第的《茶花女》第三幕前奏曲
     晚期巴洛克音乐,亨德尔的‘烟火音乐’第三部分《和平》

嬉戏曲(badinerie)18世纪作曲家用以指称一种两拍子的快速、活泼的乐章。
在线欣赏:巴赫的‘第二组曲’中的《嬉戏曲》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愿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在线欣赏:帕赫贝尔的《卡农》

士兵舞曲(vebunk,匈)18世纪匈牙利的军队舞曲。源于德文Werbung,意为“征集”。军人穿戎装,著马靴,聚众而舞,以作征兵的号召。当时匈牙利隶属于奥地利,人民备受兵役之苦,视当兵为畏途,故以这种方法来号召人们参军。后来此种舞曲被用在节日里当作喜庆音乐来演奏。乐曲开始于徐缓的引子,然后进入快速段落。

在线欣赏:李斯特的《第十二匈牙利狂想曲》


柯立芝奖(Cooledge)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柯立芝夫人(1864-1953)于1918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皮茨菲尔德城创设“伯克夏市内音乐节”,一年一度,设柯立芝奖奖励优秀市内乐作品。该音乐节后来迁至华盛顿举行。

即兴曲(IMPROMPTU)早期浪漫派作曲家称一种钢琴小曲为即兴曲,这种乐曲被认为有些即兴创作的性格,或有一种精美雅致的气质和漫不经心地随意而为的风度。
在线欣赏:克拉克的《小号即兴曲》


船歌(Barcarolle)源出意大利文BARCA,意为“船”。是威尼斯船家之哥。常用6/8或12/8拍,其伴奏模拟小船荡漾。后则泛指按这一体裁写成的声乐或器乐曲。

在线欣赏:奥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中的《船歌》

赋格(FUGUE, 法)对位化音乐之一。由几个独立声部组合而成。先由一声部奏出主题,其他各声部先后作通篇的模仿。入题用主调,继起者用属调,第三个进入的声部又回到主调,如是反复变化以至曲终。各声部此起彼伏,犹如问答。赋格结构变化百出,故不能视为曲式之一。


众赞歌(chorale)基督教新教的赞歌马丁·路(1438--1546)曾用为宗教改革的手段之一。他简化曲调,将歌词方言化。曲调主要采自民歌,有些出自路德之手。十七、十八世纪,以众赞歌为素材的管风琴曲与合唱曲大量产生。巴赫为不少众赞歌配以和声,至今仍被视为四部和声的典范。
在线欣赏:巴赫的《耶苏,人们仰望喜悦》片段


练习曲(STUDY,英)用于提高乐器演奏技巧的乐曲。必具有一种技巧项目,如音阶、琵音、八度、双音、颤音等。克莱曼帝是近代写作练习曲的先驱人物。肖邦是音乐会练习曲的创始人。

在线欣赏:肖邦《E大调练习曲作品10第三号》



法兰多尔 法兰多尔(farandole)法国舞曲。始于古代,今仍流行于法国南部。舞时男女携手连成长队,表演各种复杂动作。领舞者肩头或腰间系一小鼓,左手击鼓,右手执管吹曲。乐曲6/8拍。
在线欣赏:比才的‘阿莱城的姑娘’中第二组曲《法兰多舞曲》


印象派(Imperessionism)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界初期活跃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之一。德彪西开创了音乐上的印象派。题材常取自诗情话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陈述,以色彩代替力度。着意于表达感觉中的主观印象,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阶等。印象乐派后起者有拉威尔、杜卡、鲁塞尔、迪利厄斯、莱斯庇基等。

在线欣赏:德彪西《阿拉伯风格幻想曲第一首》


定旋律(cantus firmus)自古相传的曲调。常作为复调音乐(包括声乐、器乐)的构成素材。中世纪的素歌就是一种定旋律音乐。定旋律乐曲近代多见于用赞美歌曲调作基础的管风琴曲。严格对为的习作亦常以古代的定旋律为题。



棱形旋律(angular melody )现代派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对某些滑音乐器的记谱,往往不用通常的音符,而用线条标出音的走向及其高度变化。当高低音交替进行时,谱线常显示出棱角形,这种曲调进行称为棱形旋律。


古典时期(calssic period)通常指西方音乐史上巴赫到贝多芬前的一段时期(即十八世纪)。另一说自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即维也纳古典乐派活动的时期为古典时期。
在线欣赏:海顿的《88号交响曲》片段


霍塔(jota)西班牙舞曲,发源于西班牙东北部阿拉贡省。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响板伴奏。近代作曲家亦用于创作。如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格林卡的《阿拉贡霍塔》等。


音程(interval)两乐音之间的音高差距。通常以自然音阶两音之间的音级数作为音程度,如C-G,共五级,共称“五度”;G-B,共三级,故称“三度”。


单调音乐(monophony)复调音乐及主调音乐的对称。单旋律的音乐。即不附带任何对位声部、衬托句及伴奏等,只有一条单纯的旋律线。古代音乐及大多数民歌,都是单调音乐。


寻求曲 寻求曲(Ricercare),流行于十六、七世纪的一种器乐曲。常用于管风琴。自经文歌演变而来。是一种多主题乐曲,每一主题自成一段落,同时在全曲展开各种对位变化。


叙事曲(ballade,法)十三、十四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歌曲,歌词通常分为三节,每节七行或八行,最后一行或二行是重复句。每节音乐用A、A、B的三段体,通常用复调写作。

清唱剧(oratorio)大型声乐曲。以宗教事迹或史诗为题材,由独唱、合唱与管弦乐队组成,在音乐厅或教堂内演奏,而不用布景、服装及身段表演。但最早(十六世纪中期)的清唱剧亦用布景与服装。清唱剧多由宣叙曲、咏叹调和合唱组成,而无对白和舞蹈。康塔塔与清唱剧很相似,但其篇幅较小。


卡巴莱塔(cabaletta 意)简短的歌剧咏叹调。曲调与伴奏都比较简易,罗西尼常使用。十九世纪后期,威尔第等人常用为咏叹调的华彩结尾,拍子快速,用不断反复的定型节奏。


合唱(chorus)即由一队歌唱者(男声或女声,或男女声兼有)来演唱一首歌曲。每个声部由数人同唱,与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和其他大型声乐作品中的独唱相对而言。

在线欣赏:电影《指环王》中的‘预言’、‘黑骑士’片段


轻歌剧(Light opera)原意为小型的歌剧,始于十九世纪,是一种含有序曲、歌曲、对白、舞蹈等的戏剧,其中音乐只起一种衬托气氛的作用。十九世纪,以写轻歌剧著称的作曲家有奥芬巴赫、约翰·施特劳斯、沙利文。至二十世纪,轻歌剧又常称为“音乐喜剧”(musical comedy)


古典曲式(classic forms)西方音乐史上古典时期通用的曲式。如变奏曲、组曲、奏鸣曲等几种曲式。

在线欣赏:J·S巴赫的‘第五组曲’中的《咏叹调》


表现派(experessionism)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派绘画的影响下形成。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伯格、贝尔格、韦勃恩等。


转调(modulation)乐曲在进行中变换调性。转调是重要的作曲手法之一。简单的转调常在近关系调之间相转,如主属调、大小调之间互相转换。


奥特尔(ordre,法)十八世纪古钢琴曲集的通称。法国作曲家科普兰开始引用。原文意为“次序”,其特点与组曲相似。


主导动机(Leimotiv)瓦格纳的歌剧写作手法之一。初由德国音乐评论家乌尔索根于1878年在所作《论瓦格纳的〈众神的黄昏〉中的乐曲动机》中提出。指以一个乐曲动机代表剧中的某一角色、情景、观念或事物。如《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指环”动机、“神剑”动机等。


室内乐(Chamber music)原指演奏于室内(不包括教堂、剧院、音乐厅)的乐曲。近代室内乐指乐曲的一个声部由一名演奏者担任演奏的乐器合奏曲。每个人所演奏的部分在乐曲中不分主次。室内乐常按演奏人数区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


幻想曲(Fantasia)发挥想象力而不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即称为幻想曲。
特点:无舞曲形势或变奏,在用复调来发展主题时以想像力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即兴性质。在曲式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作品可以根据一个或几个主题来创作。
在线欣赏:德彪西的《阿拉伯风格幻想曲第一首》


序曲(Overture)指在歌剧、清唱剧、戏剧配乐等的开场音乐。常作为单独的音乐会演奏。另外还有一种交响序曲,其为独立乐曲,不是作为开场音乐之用。十七世纪,序曲在意大利和法国得到发展。当时序曲曲式定为的快-慢-快的三段体,通称为“意大利序曲”。而曲式为慢-快-慢的序曲,则被称为“法国序曲”。 
在线欣赏:J.S巴赫的《第二组曲-序曲》
作者: 北冥天    时间: 2004-7-16 13:37
拜读~~~~~~~~~~~~~~学到东西心情爽~~~~~~~~~
作者: luger    时间: 2004-7-26 10:17
倒哦!太深了,我复制下来了,要好好研究一下啊!
作者: FROG青蛙    时间: 2004-8-2 13:09
打包了`好好血!
作者: lirobai    时间: 2004-8-11 14:23
古典基础知识入门网站



http://211.102.121.49/heavengate/primaryschool/primary.htm
作者: 爱乐迷    时间: 2004-8-25 22:46
日本NHK乐团到也罢了(按说也没资格)。多伦多交响乐团无论如何不能进入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行列。连蒙特立尔乐团都不行,别说多伦多交响乐团了。至今还未见过此乐团的唱片。
作者: 爱乐迷    时间: 2004-8-25 22:47
日本NHK乐团到也罢了(按说也没资格)。多伦多交响乐团无论如何不能进入世界十大交响乐团行列。连蒙特立尔乐团都不行,别说多伦多交响乐团了。至今还未见过此乐团的唱片。
作者: fydyd    时间: 2004-8-25 23:47
的确
nhk也是前不久开始淘ylj的时候见到了
作者: iwillcometou    时间: 2004-9-23 19:34
由此可知十二个音各自能成为一个调的主音,如此将得到十二个大调与十二
个小 调,总共便是所称的二十四个大小调。

BBS 水木清华站 bbs.net.tsinghua.edu.c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里究竟什么是大调,什么是小调还是没说清楚啊 能否详释
还有什么叫关系调
作者: iwillcometou    时间: 2004-9-23 19:38
还有什么叫属调? 有时主旋律产生后,变奏会变到属调去?书上说的也看不懂
作者: parma    时间: 2004-11-9 15:05
好,经典
作者: 杀猪佬    时间: 2004-11-25 23:12
好复杂,慢慢看!
作者: panda2049    时间: 2004-12-23 22:03
我是玩铜管的,有一个专业管乐网www.cnbrass.com很爽的,我是新手,多多指教
作者: panda2049    时间: 2004-12-23 22:06
管乐聆赏入门

前言 - 给管乐初学者的管乐聆赏入门

  许多刚开始接触管乐的人,常有着共同的疑问和困扰:“到底管乐曲有哪些呢?”“哪些曲子是应该要去听的?”“哪些曲子是应该要学的啊?”“管乐曲的录音有多少呢?”“到哪里可以找到管乐曲的录音?”往往,初学管乐的人所接触的曲目,要不是自己有机会演奏的曲子、管乐的音乐会时听到别人演出的曲目,就是管弦乐曲改编而来的管乐曲的原曲版本。然而,对管乐的学习正如对音乐的学习一样,除了乐器演奏以及合奏的技巧和观念之外,对历史以及在历史脉络下重要曲目的学习,其重要性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台湾在近年来诸多管乐教育家的奋力扎根之下,乐团在合奏概念及技巧层面的进步有目共睹。然而,由许多学校乐团的演奏会曲目却可以发现,我们对管乐曲目的了解和美国、日本等管乐先进国家比较起来,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笔者希望藉由这篇文章,可以帮助初学者对管乐曲目建立基本的认识,并且提供可及的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管乐的路上能建立更宽广的视野,甚至能够进一步对台湾的管乐发展有所贡献。


一、简要发展史
1、前言
2、文艺复兴时期
3、巴洛克时期
4、古典时期
5、浪漫时期通论
6、世纪之交
7、英国军乐队经典
8、管乐合奏发展的里程碑:Percy Aldridge Grainger
9、美国进行曲之王:John Philip Sousa
10、自管弦乐曲改编的管乐作品:二十世纪最丰富的曲目来源
11、尝试与萌发:二十世纪上半叶
12、历史性的创新与启发:Eastman Wind Ensemble的创立
13、鼓励委任创作的另一重要力量:American Wind Symphony Orchestra
14、改变、茁壮、发展、探索、与连结:百花齐放的二十世纪下半叶
15、适合于中小学管乐教育的曲目
作者: panda2049    时间: 2004-12-23 22:09
单簧管历史

一、沿革
  单簧管又名竖笛、黑管或洋萧,为圆柱形管体,上端是形状特殊的吹口,上附单簧片,底部则有喇叭口的扩音管。一般以黑檀木、塑胶、金属为材质。他也是唯一高低音域音色有明显不同的木管乐器,乐器的表现力突出,因此使单簧管又有“管弦乐团演说家”的称号。根据德国巴伐利亚乐器工艺博物馆记载,近代的单簧管的前身为夏鲁摩(Chaulumeau)。这是一种无键的圆柱管乐器。是由德国乐器制造家邓纳(Johann Christoph Denner)发明。他在1689年将一种状似直笛的单簧管乐器加以改良,并于吹口下方加上了两个键,使乐器音域可超吹到第三泛音。

  在当时还有一种两键的单簧乐器,它和夏鲁摩在音色上有显著的不同;这种被称为Clarino的乐器声音明亮尖锐,由于代替巴洛克小号来演奏高音旋律,据说也Clarinet一字的字源。当时的演奏者通常是依乐曲音域的要求,来交互使用这两种乐器,之后就把单簧管的高音域称为Clarino,而低音则为Chalumeau。

  到了巴洛克时期,乐器大多以黄杨木或黑檀木制造。外型有分两或三节,吹头的设计不一,但以邓纳的设计较宽大,约有40mm到50mm之间。演奏方式也与今日习惯将簧片和上唇接触的方式不同,这种吹法虽然可以获得较大的音量,但是却无法控制声音的质感;所以这时期的单簧管只能算是乐团中,强奏时使用的效果乐器。到1730至1740年之间,单簧管出现了第三键,为了奏出这个低音,于是出现了加上喇叭口的单簧管。这项改良为使原来只能超吹降B的乐器,可以和新增的B音连接在一起,而让Chalumeau与Clarino两种音域的单簧管结合成为一种乐器。这时期的乐器形式上仍带有许多实验色彩,因为工艺水准的因素,使乐器的管径、吹口、簧片尺寸都较现代单簧管大,音质略嫌粗糙,一般常见D与C调两种乐器。

  在1750年时出现了五键的单簧管,这第四、五键,分别为左手和右手音;这四个键已能让单簧管勉强的吹出半音阶。在同一时期法国人罗特(G.Lot)发明了低音单簧管(Bass Clarinet),它具有浑厚的音质,及特殊的诙谐感。较特别的是,这是首次出现运用右手大拇指的机械装置,来控制额外的最低音。1770到7180年之间在英国出现吹嘴及乐器中间的调音管,同时演奏者已开始如今日的吹奏者一样,使用一个吹口来交替吹奏其他音调乐器的方式。到1791年巴黎竖笛家雷菲佛为竖笛加上了第六键,其他的演奏者也开始效仿。这个时期乐器的制作日趋精良,例如:黄铜的按键、象牙的吹口、精确的音孔与内管的制造,已经可吹出令人满意的音色。

  1806年德国人米勒开始构思,如何增加乐器运动性的问题。将原有的半圆球形音孔垫,改良为皮革绷制圆饼状,这使音孔的气密度变得更好。另外他还在乐器上加了右手拇指扣环,这是一项极具巧思的装置,自此以后演奏者不用再使用不牢靠的方式演奏,而米勒式单簧管也逐渐成为德式单簧管的原形。而在这时期一些德国演奏者,已开始尝试用簧片与下唇接触的方法吹奏,并成为现代演奏者的标准方式。

1832年德国人波姆(Theobald Boehm)发明了长轴连杆并用在改良长笛上。1837年法国人包菲(August Buffet)发明乐器用的弹簧针。之后法国竖笛家克劳斯与包菲运用上述发明,合力开发出“克劳斯·包菲单簧管”。这款乐器有一项米勒单簧管所没有的环键装置,这项发明让手指运指按住音孔时,能同时借波姆长轴连杆去控制其他音孔这样一来使乐器在指法上变的更合乎逻辑了。克劳斯·包菲竖笛用在机械构造上非常复杂,他们共使用了十七个按键与六个环键,而到了1870年这型乐器已成为法式乐器的标准型,并在美国、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大为风行。紧接下来,西班牙人古梅兹在1885年伦敦发表全波姆式单簧管,他在“克劳斯·包菲”系统上加上第七个按键,改善右手的颤音外,又加上左手与上管的机械装置。之后法式单簧管不论在转调、半音阶、颤音等方面,都已经符合各方面的要求了。

  1860年德国著名单簧管家贝尔曼(Carl Baermann)开始构思,如何改善米勒单簧管上诸多不合理的运指法。于是和乐器制造家欧坦斯谭纳合作,将环键与长轴连杆的优点运用在乐器上。之后这款单簧管就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初。虽然他的运指法比起波姆式略显不便,但因在管身上的开孔数较少,也使得音质较为干净。就浪漫后期以前的乐曲,米勒与波姆式单簧管的性能,是不分轩至的。但浪漫后期的音乐,米勒单簧管的音量张力上与操作性方面,则略显不足。

  在1900年欧德开始针对这两项缺点开始开发新的系统,他在尽量保持原德式传统的音色外,也希望解决操作性的不便,而在1920年研发出欧德式系统,一共有27个按键和5个环键。这个款单簧管在音准上比起法式乐器更为优秀(法式单簧管通常有低音太低,高音太高的音准问题),在指法的便利性也与法式相当,但是有些音孔的距离较远,对于某些手掌太小的人则有演奏上的限制。


二、单簧管的音乐
  在单簧管的发展改革过程中,曾出现过许多种不同调的单簧管,后来随着乐器构造的改进与完善,某些调的单簧管管被逐渐淘汰了,最后只留下降B调、A调普通单簧管和降B调低音单簧管,至于降E调、D调高音单簧管在乐队中已退至客串的角色。要探讨单簧管的演奏与音乐作品,就应该先从他那特殊的音质探讨起。原因是由于单簧管是属音响学上之“闭管”结构。这“开,闭”管并不是指乐器音孔的开闭状态,而是指“若是空气受震波影响,波度最高的那一点我们成为波节,反之为波腹;开管乐器则是管子的两端为波腹,而闭管乐器则两端各为波腹与波节。”

  有关于单簧管的运用,在葛路克(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的歌剧《奥菲欧》(Orfeo)里就已经有记录了。而早期在管弦乐中运用的单簧管,以史坦密兹最多,他还写过一首最早的单簧管协奏曲。对于早期单簧管发展影响最大的作曲家,则属莫扎特。当时单簧管家史特勒(Anton Stadler)委托好友莫扎特为他作曲。在他的委托下谱出著名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此曲的出现意味着单簧管在乐团的附属乐器提升至独奏乐器的地位。到了浪漫时期,管弦乐开始急速扩充。从柏辽兹(Hector Berlioz)开始一直到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以后,管弦乐团中的单簧管数量扩充,例如:在史特劳斯的《莎乐美》与《艾雷特拉》就用了六种形式的单簧管。
 
  总结来说自莫扎特以来,作曲家为单簧管所作的曲子,无论是曲式还是素质,都超乎其他木管乐器。著名的作品有: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622,《单簧管五重奏》K581;韦伯的两首《单簧管协奏曲》OP73、74与《小协奏曲》OP62;史博(Louis Spohr)的四首《单簧管协奏曲》OP26、59、WO19、20;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单簧管与钢琴幻想曲》OP73;勃拉姆斯两首《单簧管奏鸣曲》OP120与《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三重奏》OP114、115;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单簧管奏鸣曲》OP57;浦郎克(Francis Poulenc)《单簧管奏鸣曲》;林姆斯基·高沙可夫(Rimsky-Korsakov)《单簧管协奏曲》;李察·史特劳斯(Richard Strauss)《为单簧管与低音管的复协奏曲》;史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三首无伴奏小品》;柯普兰(Aron Copland)《单簧管协奏曲》。

我是转载来的,大家看看就可以了
作者: 采葛    时间: 2005-1-6 23:33
这么好的东西,当然要顶下。
不好意思,忘了这里不许灌水,但实在忍不住了
作者: leewbush    时间: 2005-1-14 21:50
十分感谢楼主
顶一下
作者: bsdxf    时间: 2005-1-15 12:42
要是做成一个powerpoint的,就完美了。呵呵。

获益不少啊。
作者: taigong    时间: 2005-2-28 11:05
值得收藏 研究 学习
感谢楼主
作者: 克林斯曼    时间: 2005-4-4 16:57
感激涕零......
找抽纸去~
作者: fydyd    时间: 2005-4-8 19:28
弦乐器的产生与发展

   我们把以弓毛擦奏琴弦引起声音共鸣的乐器统称为弓弦乐器,也就是常说的弦乐器。
   说起弦乐器产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过去。希腊神话中最喜欢摆弄乐器的神是阿波罗,他最擅长的里拉琴大致像个小竖琴的样子,是以手或者拨片拨奏琴弦的。专家们认定,里拉琴是现代许多种乐器的祖先,如吉他、弦乐器等等都是。实际上,我们至今未能查明弦乐器的确切由来。专家对此的看法也不一致。17世纪想象力丰富的古提琴演奏家约翰·卢梭,认为早在地球上最初有人出现的那个遥远时代,就已经有弦乐器产生。他说亚当在伊甸园中的林荫道上漫步,愉悦地演奏着手中的古提琴。美好倒是美好,只是未免过于异想天开了。我们根据常识推断,人类首先学会利用自己的嘴巴吹口哨,进而才会想到把一片树叶含在口中发声,才会想到吹笛子,吹排萧,才会学用手指拨弄里拉琴,手拨痛了,才想到代之以拨片。这之后,才可能出现利用弓毛擦奏琴弦的乐器。这么说来,在古代世界,在不同的区域,各自独立发展起来了民间广为流行的弓弦乐器,这些古老的提琴一般有六根弦,坐着演奏,琴搁在演奏者的左腿上。叫法尽管不一样,原理则是相通的。
   我们且来看看各地对弦乐器不同的称谓。民间传说把古印度的拉弦乐器“拉瓦那斯特隆”说成是距今五千年前的锡兰国王拉瓦那发明的,以后,慢慢传到西方去的;阿拉伯人声称他们的弓弦乐器“列巴布”是由摩尔人带到西班牙去,再流传到欧洲各国去的;斯拉夫人认为,自从远古以来,小提琴在他们中间就是一件真正的民间乐器,许多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的移民把小提琴带到意大利去,在那里,它获得了“手式里拉”的外号。可以看出,弓弦乐器是在许多民族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它们的名称式样各各不同,容或相互间有借鉴与交流。但是,弦乐器发展成今天我们熟悉的这个样子,只是从16世纪下半叶方才开始的。
   那时在意大利一个叫克雷莫纳的市镇上,出现了许多手艺世代相传。以制造提琴谋生的家族。其中有个家族叫阿玛蒂,在提琴制造工艺上进行了许多变革。尼古拉(1596-1684)是阿玛蒂家族中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弟子中最出色的是斯特拉迪瓦里(1644-1737)。斯特拉迪瓦里在1667年前后,开始自立门庭,在1700-1720年间制造了几把最佳提琴,有女高音般的音质。后来的提琴制造家大都采用他的制造方法,但是没有一个人在工艺和音质方面超过他所制造的乐器。其他著名的提琴制造家族还有瓜达尼尼和瓜乃利等。瓜乃利家族中最杰出的成员叫朱塞佩(1687~1745),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德尔·吉苏。他的名声仅次于斯特拉迪瓦里。帕格尼尼、伊萨伊、海菲茨和斯特思使用的琴都是瓜乃利·德尔·吉苏制作的。德尔·吉苏琴更加便于演奏,它的音质丰满、洪亮,有更多的浪漫主义热情。但它的声音不如斯特拉迪瓦里琴那样有修养。斯特拉迪瓦里琴的声音更加有灵性、纯净、细致,有更多的音色变化。与此相适应的是16世纪所使用的粗笨的琴弓也逐渐地得到改善。到了18世纪末著名的法国制琴名师弗朗索瓦·土尔特手中,出现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琴弓的样子。
   在早期宗教音乐的伴奏形式中,弦乐器所占的地位非常不稳定,经常是可有可无、任意变动的。直到克雷莫纳人蒙泰威尔第的出现,才改变了这种情况。蒙泰威尔第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建立了当时所理解的管弦乐队,并且明确了各类乐器形形色色的组合与效用。他在自己的歌剧作品中,把乐器划分为弦乐器和管乐器两组,把旋律划分为伴奏的和主导的两类。今天,尽管蒙泰威尔第管弦乐队里的乐器大多已遭淘汰,他为管弦乐队建立固定组合的作法,却保留了下来。大约在1640年前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开始加入管弦乐队,这两种乐器排挤掉陈旧的古提琴,为自己争取到更加牢固的地位,第一次确立了至今仍广泛采用的“五重”弦乐器组合形式,即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
   弦乐器是旋律乐器,均以纯五度或四度定弦,采用五度相生律。演奏半音时,音程紧密,如奏升C时,把按升C的手指紧靠D,以便求很大调的感觉;奏降D时,把按降D的手指紧靠C,以便求得小调的感觉。升C与降D并不相等,而对于采用十二平均律调音的乐器(比如钢琴)来说,这两个音是同一个黑键。在弦乐演奏中,半音还有大半音与小半音之分,即人为半音与自然半音。凡音名不同而有半音关系者为小半音,如E-F(咪一发),两个按弦的手指要靠紧,要有摩擦的感觉;反之,凡音名相同,因升降号而发生半音关系者是大半音,如G一升G(索一升索),两个按弦的手指距离稍微松一点,不需要有摩擦的感觉。这就是说,升发比降索高一点,其间的距离约为全音的九分之一。调性感觉说起来很枯燥,但是使用信当,在听觉上能够给我们带来贴切的感受。作曲家在写作转调时,心中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从小调转向大调,可能代表情绪从阴郁转向明朗。这就需要演奏者有足够的调性感觉,要让听众一下子就感受到情绪上的变化。
   小提琴小提琴的外形有点像一条猪腿,在指板上装着四根琴弦,琴弦一端旋紧在螺旋形琴头上,另一端跨过琴马搭在弦枕上,在腹扳两侧分别接刻着相向对称的斜体拉丁字母“f”形的洞孔,即“f孔”,弓在琴弦上摩擦运行发出声音,通过中空的琴箱从这对“正孔”内传出。从小提琴的英语外号fiddle中可以看出,小提琴是起源于民间的,一开始不大受重视,玩小提琴的人被称做fiddler,也就是二流子、不务正业的人,甚至是个欺诈者。英语中的成语fiddle-faddel的意思是无聊的事情,可见玩小提琴是百无聊赖时做的事情。
   小提琴的四根琴弦按五度调音,从低往高依次是g、d、a、e。最外边的一根琴弦调定为g音,声响紧张、激昂而富表情,有时兼具严峻、神秘诸种情感。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就是从这个美妙的音响开始的。帕格尼尼的《摩西主题变奏曲》整个都是在这根弦上表达崇高的豪情,不过为了追求特殊的紧张度,将这根弦调高了半音。
   中间的两根弦(d和a),音响温雅一些,通常用来表达温柔、诗意、深情的旋律。罗马尼亚小提琴家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叙事曲》中,就有一大段d弦上的旋律,如同在凄凉地哭诉自己悲惨的身世。埃尔加献给新婚妻子的《爱的致意》又用这两根琴弦来倾诉柔情蜜意。最里边的e弦,清亮、华丽、激越,具有耀眼的光辉。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热情洋溢的主题,就是从e弦上喷涌而出。
   小提琴每根弦上的音响,都带有独特的色彩。这样就使小提琴的音响调色板丰富了起来。不过,小提琴是因弓毛的摩擦运行而发音的,因此,没有琴弓的帮助,这一切还是不可能的。琴弓与琴弦的接触点不同,再加上运弓压力和速度的变化,弓毛与琴弦角度的变化,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可以带来千变万化的音色。
   小提琴家把运弓的方法叫做弓法。运用不同的弓法,可以取得多种多样的音质和音色。因此,没有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不对弓法进行深入钻研的。下面我们把常用的弓法介绍一下。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弓法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弦乐器。
   分弓,是一次运弓方向(称作上弓和下引的运动只拉响一个音的弓法。它是一切弓法技术的基础。圣·桑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开始处,独奏小提琴进入时就是连续运用分弓,来达到紧张不安的效果。分弓达到极快的速度,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跳弓。门德尔松在《仲夏夜之梦》中烘托小仙女轻盈熙攘的气氛,弦乐用的就是这种弓法。用分弓拉奏完一个音后稍稍停顿一下,产生顿挫有力的印象,这种弓法叫做顿弓。柴科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中的进行曲乐章,就用顿弓来渲染昂扬奋进的情绪。与分弓相对,用一弓连续拉奏两个以上的不同音高的音符的弓法就是连弓。连弓体现的是平静、圆润和持续的音流,它把音符之间的棱角磨得像鹅卵石一样光滑。斯美塔那的《沃尔塔瓦河》就用连弓表现河水涓涓不息的流淌。
   把连弓与分弓结合起来,可以派生出许多种高难度的弓法,如连顿弓,就是在一弓之内奏出一大串音符,听起来这些音符又是跳动的感觉。维尼亚夫斯基的连顿弓十分辉煌,他仅用上臂,手腕僵直到刚直的程度,海菲茨在演奏《跳跃的霍拉舞曲》时,仅用上半弓就能够拉出长长的一大串音符,活像罗马尼亚民间杂耍艺人的表演,引得后来的小提琴家竞相模仿。
   小提琴的弓法细分还有许多,但是作为听众,一般能分辨出以上这几种也就足够了。因为小提琴表情达意的手段虽多,常用的却也有限,而且万变不离其宗。
   小提琴除了本身固有的抒情美质之外,还向其他乐器借鉴了许多技法,如左手拨弦即是一例。在乐队中,通常是用放下琴弓的右手拨弦。到了独奏家手中,则改为左手既要按弦,同时还要拨弦的繁难的技法。在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中,模仿吉他的左手拨弦颇出风头,听起来甚至有四根弦切切如急雨之感。小提琴还有所谓自然泛音与人工泛音,前者是以左手手指虚按琴弦拉奏发音,后者是以左手食指实按琴弦,小指虚按琴弦,拉奏发音,其声如牧笛;连续使用,同样能达到如墓地中幽灵游荡的效果。马勒《第一交响曲》开始处,使用弦乐器高音上的自然泛音,刻划晨光痛微,阳光穿透高密的树叶丛洒在童话般的迷蒙维也纳森林中的景象。此外,把琴弓靠近琴马或把琴弓靠近指板,都会取得某种特殊的效果。比如,绰号狩猎的《第九首随想曲》,帕格尼尼注明要用琴弓靠近指板来演奏,寻求长笛的音色,再用琴弓靠近琴马演奏,模拟圆号的回声。
   在交响乐队中,弦乐器所占数量最多,而小提琴在其中即占有一半之席。就是说,第一和第二小提琴加起来,就有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总数一样多。这种得天独厚的地位,主要来自于它在音域上的优势。
   中提琴就像是放大了一号的小提琴,也是按五度调音。它的四根弦比相应的小提琴琴弦低一个纯五度,其中有三根琴弦为两种乐器所共有,发音也完全一致。但是,中提琴的音响听起来和小提琴完全不同,中提琴比较沉着,带点鼻音,像是一位很严肃的学者在谈论严肃的话题。在乐队中,中提琴常常扮演内声部的主角,它总是支持着纵情高歌的兄弟姐妹,自己像个甘做默默奉献的人。中提琴在历史上一直不大受重视,即使像贝多芬这样善于开发乐器独特个性的大师,也满足于把中提琴保持在从属声部的水平上。这种状况甚至影响到学生学习中提琴的热情。总有这样的说法,学不成小提琴的人迫不得已才转而改行搞中提琴。仿佛中提琴是件蹩脚的乐器,只配给庸碌无能的提琴家使用。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代表性作曲家梅雨尔在他的歌剧《乌达尔》中,自始至终不用小提琴,而是把弦乐的基本的和最高的声部交给中提琴演奏。这个创举也许激发了相辽兹的创作欲。28年后,也就是在1843年,柏辽兹写下了他的《哈罗尔德在意大利》,这部作品是柏辽兹题献给帕格尼尼的带中提琴助奏的交响曲。但是帕格尼尼嫌独奏中提琴声部过于沉寂,始终未予问津。这部作品后来是由帕格尼尼的学生西沃里予以首演的。其实,《哈罗尔德在意大利》是柏辽兹惨淡经营之作,中提琴在里面扮演标题上的主人公,落落寡合,却有一肚皮说不完的心思。换了小提琴作主角,未免过于耀眼;大提琴呢,又过于伤感;中提琴则深沉感人正合适。这部作品在19世纪的中提琴文献中可说是独步一时。不过话说回来,中提琴在历史上地位较低,还真和自身有几分关系。我们知道,小提琴和大提琴都是在制琴名师斯特拉迪瓦里的手中定型的。中提琴却没有这样的福气。中提琴的尺寸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一个大致的认同。不是你嫌我做的大了,就是我嫌你做的小了。法国19世纪上半叶的制琴名师维柳姆,曾经制造了一批音响丰满有力的中提琴,可惜由于尺寸偏大未得到好评,被束之高阁了。19世纪末,特蒂斯(1876-1975)奋起从事中提琴演奏事业,终生不辍。他设计制造了十六又四分之三英寸的特蒂斯型中提琴,算是给中提琴定下了一个相对合适的身材。
   我们无法确切地说出大提琴是何时何地产生的。音乐史上形成的相当牢固的定见,认为大提琴源自古老的“脚式提琴”。这种“脚式提琴”装有六根琴弦。这些琴弦的调弦法各式各样,其中有一种近似于大提琴的调法。这种六弦古琴曾经长期和大提琴竞争排斥,但到如今只是在欣赏舒伯特所作《吉他形大提琴奏鸣曲》时,我们才想起它的辉煌的往昔。最早创造大提琴的名师,还没有十分确定地设计出这种乐器的正确尺寸,但是,他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大提琴的正确途径。到了斯特拉迪瓦里手里,他把大提琴的尺寸稍加缩小,找出了相互间正确的比例关系,确立了直到今天一直被采用的大提琴式样。
   大提琴的音响比中提琴低一个八度,四根弦发出c、g、d、a四个空弦音。大提琴的音域非常宽广,它的每一根琴弦都有其独特的音响色彩。它的低音区相当于深沉的男低音,音响极为饱满,有时简直有种粗硬的感觉。大提琴中间两根弦的音区,适于表达婉转悦耳、温暖和煦的音乐。最靠外边的琴弦,位于大提琴的高音区。这是大提琴最有特色的音区,表现狂热昏乱的情感、痛苦、懊悔、忧郁的沉思、昂扬奋发等等都绰绰有余。大提琴的最高音区相当于小提琴的一部分音域,只是它的声音更响亮、紧张和亢奋。在这些高音区演奏的泛音,具有纯净、清晰和迷人的特点。这从柴科夫斯基的《洛可可主题变奏曲》里可以听到。大提琴在技术方面是十分完善的,但要想取得像小提琴那样辉煌的效果,得花费更大的力气。
   大提琴的琴弦比小提琴的琴弦长得多和粗得多,演奏者需要更大的力气才能把琴弦拉响。曾经有一段时间,大提琴的琴弓比小提琴的琴弓稍短一些。不过如今,大提琴的琴弓与小提琴的琴弓已经完全一样。弓毛都是由马尾做成的,过去有部电影讽刺知识分子学非所用、脱离实际,片中老教授开口讲道:马尾巴的功能……,引起观众哄堂大笑。在此,做弦乐器的弓毛是其功能之一。不是脱离实际,实为讽刺入的人知识太少,才编出这样拙劣的笑话。
   高尔基讲到自己青年时代曾有过这样一段经历:有一次在街头徘徊,听到了一种特别的、他从未听到过的音乐。从窗口有一种陌生的声音随着一股蒸气流向街头,好像一个健壮又善良的人在闭着嘴巴哼曲子。歌词虽然听不清,曲调倒似乎很熟悉。他坐在台阶上,猜想这是有人在演奏一种非常大和令人难过的小提琴,因为听它演奏心里非常难受。有时候它奏得那么有力,好像整幢房子在颤抖,窗玻璃簌簌的响。房檐滴下了冰渣,他掉下了眼泪……差不多每逢星期六他就到这屋子跟前去,但是只有一次,在春天,他才重又听到这大提琴的声音,——这一次,它几乎不间断地一直奏到深夜……
   低音提琴的体积几乎是大提琴的两倍。这种体大笨重、携带不便的缺点,阻碍了它成为舞台上的明星。本世纪初,俄国音乐出版商别利亚耶夫对斯特拉文斯基说:这笨伯只是在马戏团中才能偶尔见到。实际情况当然远非如此。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的谐谑曲乐章中,曾让世人领略了一回巨人的欢舞。更早些,莫扎特为男中音和乐队写下的著名的音乐会咏叹调《为了这只美丽的手》,就是用低音提琴助奏的。乔万尼·傅泰西尼为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写的《音乐会大二重奏》灵活多变,富于弦乐情趣。尽管有这些值得示人的家当,低音提琴在弦乐家庭中仍然站在小数点以后。
   现代低音提琴装有四根琴弦,顺着与小提琴各弦相反的方向各按四度调音;在演奏技术方面,低音提琴已经日臻完善,凡是其他弦乐器做得到的,它也能够毫不含糊地做到。
作者: crosa    时间: 2005-5-6 16:12
买了音乐圣经才看到这个。。。早知道就。。。
作者: doppo    时间: 2005-5-11 12:38
版主们能不能把中间的水帖删掉啊?
作者: sfdm    时间: 2005-5-14 22:23
很好的贴...
心情平静的时候研究..
现在胸闷..
作者: may6408    时间: 2005-5-15 04:09
好贴
作者: 向右转    时间: 2005-6-5 14:40
神贴啊
作者: harden1984    时间: 2005-8-17 16:20
好贴
作者: chuangwang    时间: 2005-9-3 22:05
强!够我研究好一阵了,谢谢!
作者: 吴振    时间: 2005-9-9 14:56
谢谢楼主的资讯!
作者: cangxi    时间: 2005-10-7 13:28
怎一个强字了得!
作者: monochrome    时间: 2006-1-17 12:55
钢琴是平均率 提琴就是5度相声律
作者: 冰蚕    时间: 2006-2-13 11:11
待我细细研究
作者: 逸龙    时间: 2006-2-18 00:32
好文章,受益匪浅
作者: wenguo    时间: 2006-2-24 18:51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作者: VIP1000H    时间: 2006-3-16 15:52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作者: lilibj2008    时间: 2006-3-27 20:28
强顶  我要好好学习一下  以后要好好听古典音乐了
作者: sonata    时间: 2006-5-22 21:25
下面是引用北冥天于2004-07-16 13:37发表的:
拜读~~~~~~~~~~~~~~学到东西心情爽~~~~~~~~~
[s:2] xie xie lou zhu!
作者: Lg314    时间: 2006-6-18 21:55
拜读
作者: 沙漠之神    时间: 2006-6-26 00:11
~~~~~~~~~~~~~~学到东西心情爽~~~~~~~~~
作者: for_nvidia    时间: 2006-7-19 18:50
已转帖,感谢原作者
作者: 狙击猫    时间: 2006-7-20 22:42
顶下,不过看累了
作者: 吴海铭    时间: 2006-7-27 09:57
非常好!
作者: mzyx    时间: 2006-7-28 21:42
收获非常大,谢谢!!
作者: 吴海铭    时间: 2006-7-30 17:13
支持!
作者: tongyu    时间: 2006-10-13 11:35
卡农和赋格

卡农原来的意思是“规则”,在音乐上是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各个声部有规则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后面的声部按一定的时间距离依次模仿前一声部的旋律。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叫做“卡农曲”。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

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中的《保卫黄河》,前半部分是齐唱,后半部分是二部轮唱,第二声部隔开一小节模仿第一声部的旋律,两声部此起彼伏,前呼后应,表现出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生动地刻划了活跃在万山丛中、出没在青纱帐里的抗日健儿的高昂斗志和豪迈气概。

轮唱是以相同的高度模仿同一旋律的卡农,此外,还有把旋律移高或移低到各种不同的高度进行模仿的卡农,也有反行模仿的卡农,把旋律的节奏扩大一倍或缩小一倍进行模仿的卡农,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卡农。

巴赫写过一首古钢琴变奏曲,叫做《戈尔德堡变奏曲》,包含一首咏叹调和三十个变奏,其中第3,6,9,12,15,18,21,24和27变奏都是卡农,除了第3变奏是同度卡农外,其余八个变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进行模仿。现以其中的第6和第12变奏为例。第6变奏是移高二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包含三个声部,上面两个声部互相模仿,下面一个声部是不进行模仿的自由声部。第一声部隔开一小节把第二六部的旋律移高二度进行模仿。

这种移高或移低二度进行模仿的卡农,叫做“二度卡农”。

第12变奏是四度反行卡农,也包含三个声部,低音部也是自由声部。

所谓四度反行卡农,是说模仿声部把原来的旋律移低四度,并且采取反向的进行。也就是说,原来的旋律向下二度,模仿声部就向上二度,原来的旋律向上二度,模仿声
部就向下二度,以来的旋律向下四度,模仿声部就向上四度。反行的旋律就象是原来旋律的水中倒影,所以这种卡农又叫“倒影卡农”。

卡农可以用作小型乐曲的独立形式,也可以作为较大的作品中一个组成部分。海顿的d小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是一首优美生动的小步舞曲。其中第一部分是形式非常严谨的卡农,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隔开八度齐奏,合成第一个声部;中提琴和大提琴也是隔开八度齐奏,合成第二个声部。第二声部隔开一小节严格地模仿第一声部的旋律,象影子跟着人一样。两声部演奏的是同一个旋律,但始终参差一小节,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和谐的结合。

比才作曲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洛朗多尔舞曲》第一部分,采用了法国普罗封斯地方的一首圣诞歌曲《三王进行曲》作为主题。主题庄严宏伟,和声丰满,用主调音乐的写法,由全部乐器奏出。紧接着用复调音乐的写法来发展这个主题,构成了两声部的八度卡农,旋律先由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齐奏,两拍以后,大管、圆号、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进行模仿。前面主调音乐部分是用和声衬托旋律,后面复调音乐部分则是两条相同的旋律线,一前一后,互相呼应。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弗朗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第四乐章是一首回旋曲。回旋曲的主题是用卡农手法写成的。卡农的旋律是一支真挚谆朴、亲切动人的歌,由钢琴和小提琴隔开一小节互相模仿,象一首轮唱歌曲。主题一共出现了四次,也就是说,这首回旋曲包含四个卡农,分别出现在A大调、升C大调、E大调和A大调上。主题与主题之间,共有三个中间部分,最后以尾声结束。

卡农原是古老的声乐形式,十五、十六世纪的作曲家用卡农手法作有大量形形色色的声乐作品。十六世纪比利时作曲家拉索的合唱曲《回声》,是一首用模仿声部来描绘空谷回音的卡农,四个合唱声部和四个独唱声部互相进行模仿,结合得非常巧妙。近代歌剧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采用卡农的形式。如贝多芬的歌剧《费台里奥》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农。剧中叙述西班牙贵族青年弗罗雷斯坦被狱官皮查罗诬陷下狱,他的妻子雷奥诺拉女扮男装,化名费台里奥,到监狱里去做典狱长罗可的助手,俟机营救丈夫。罗可的女儿马采里娜看中了费台里奥,罗可也同意他们的结合。雷奥诺拉为此感到内心的隐痛。这事引起了邪揆诺的妒忌,他一心想追求马采里娜。在这首四重唱中,四个人先后唱着同一个旋律,表现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马采里娜唱道“事情多么神奇,怦怦心跳不已,他爱我,没有错,我将幸福无比。”雷奥诺拉唱的是:“冒着多大风险!希望很难估计!她爱我,没有错。心里痛苦无比。”罗可唱道:“她爱他,没有错,姑娘,他属于你,一对年轻伴侣,前途幸福无比。”雅揆诺唱的是:“憋着一肚子气,父亲已经同意,我真没有办法,事情不可思议。”女高音马采里娜第一个唱,八小节后,另一女高音雷奥诺拉接着唱,男低音罗可和男高音雅揆诺,也都隔开八小节依次进入。最后,四个声部同时结合在一起。

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对朋友连斯基和奥涅金变成了仇人,他们在决斗之前,唱了一首卡农,表现在感情上有了裂痕的一对朋友的共同想法。唱的是同一条旋律线,但男高音连斯基比男中有奥涅金高了三度,奥涅金比连斯基迟了两拍,歌词是相同的:“仇人!只为了渴望鲜血,难道就此分崩离析?难道说我们没有一同吃过饭,从没有一同思想,一同行动?可是今天好象是不共戴天之仇,大家都默默低头,彼此无情地等待死亡。啊!我们是否趁着手上还没有染着鲜血时,和气地一笑,就此走开?不!不!不!不!”

以上讲的是卡农,下面再谈谈赋格。赋格也是一种模仿复调音乐,形式要比卡农复杂。赋格开始时,一个声部先单独演奏出一个音调富于特征的短小旋律,叫做主题。接着,另一声部把主题移高五度或移低四度来模仿。好象是主题的答句,叫做答题。原来演奏主题的声部,这时演奏和答题相结合的对比旋律,叫做对题。赋格曲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呈示部、中间部和再现部。它的基本特点是:在呈示部中,所有声部都轮流把主题用主调和属调陈述一次,然后进入以主题和答题的个别音调发展而成的插部。其后主题和插部又在各个不同的新调上一再出现,形成展开性的中间部。接着主题再度回到原调,为再现部。赋格的声部也象卡农一样可多可少,少则二部,多则七、八部,甚至包含更多的声部,一般是三、四部。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包括四十八首赋格,从二部到五部,其中第10首,即e小调赋格曲,是唯一的二部赋格。主题是以活跃的节奏迅速地流动着的器乐化旋律,其中包含着增四度、增二度等尖锐的特性音程。答题是把主题移低四度来模仿。和答题结合在一起的对比旋律是对题。这首赋格一共只有两个声部。所以当高音部奏出了主题,接着低音部奏出了答题,就是一个呈示部了。呈示部以后是插部,各声部是用主题和对题的材料发展而成的。以后主题和答题依次在各关系调,也就是G大调、a小调和d小调上出现,这是一个很长的中间部。最后回到主调e小调,是再现部。这个再现部很短小,只有四小节。这是一首生动活泼的赋格曲。从头至尾贯穿着川流不息的快速节氛,表现出生气蓬勃的活力,象一篇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演说。

赋格原来的意思是“逃走”,主题和答题依次由各声部模仿,好象前逃后追一样。主题和答题在中间部分和再现部分出现时,有时不等主题奏完,另一个声部就开始模仿,好象追赶的距离缩短了。这种紧接在一起的主题和答题,叫做紧接段。

在e小调赋格曲里,没有紧接段。出现紧接段的赋格,可以第29首赋格,即D大调赋格为例。这首赋格曲有四个声部。全曲有五个插部,在第三、第四插部和结尾以前。出现了三个紧接段。第一个紧接段是两声部互相紧接;第二个紧接段是三个声部互相紧接;第三个紧接段是四个声部互相紧接。创作这样的紧接段,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叫做“大师的紧接段”。

赋格也象卡农一样,主题在后来出现时,可以扩大节奏,缩小节奏,或采用反向和逆进的进行。贝多芬的晚期作品把抒情性和哲理性结合起来,常常用赋格的形式来表现深刻地思索和冥想的精神境界。第三十一首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是一首三声部的赋格,主题是抒情性的,表现出一种凝神思索的形象。后来这个主题采用了反行。扩大节奏和缩小节奏的形式。这首赋格曲的后半部分,就是用反行、扩大节奏和缩小节奏的手法来发展赋格主题的。

贝多芬的第29首钢琴奏鸣曲第四乐章也是三部赋格。主题是一个果断有力、气势奔放的旋律。后来发展这个主题时,采用了逆进的形式。所谓逆进,就是首尾颠倒,也就是从最后一个音开始,倒过来演奏到第一个音,所以又叫“蟹行”。

音乐作品中类似赋格曲的段落,或者不完全的赋格曲,叫做“赋格段”。最常见的赋格段,是由赋格曲的开头部分,即赋格曲的呈示部组成的。在各种体裁、各种形式的作品中。赋格段都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常常用来发展主题。例如霍维作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交响诗的第一主题,在展开部中就是从赋格段来发展的。第一主题坚定、果断,是一首战斗进行曲,第一小提琴和大管前呼后应。表现英雄们为革命事业勇往直
前的斗争形象。展开部的第一部分,用赋格段的形式来积极发展第一主题的斗争形象,变得气势奔腾,锐不可当。在这个赋格段中,主题和答题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都和对题结合在一起。

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即《悲怆交响曲》第一乐章,在发展第一主题的时候,也采用了赋格段的形式。第一主题含有叹息一般的音调,前松后紧的节奏,表现出在沉重的压迫下惶恐不安、惊魂不定地挣扎着的形象。在展开部中,用赋格段来发展这个主题。赋格的答题,比主题低四度或高五度。在这个赋格段中,主题连续三次移到低四度或高五度的调上,惶恐不安的主题,作多线条的发展,表现了怨声四起、悲怀激烈的形象。

赋格是一种格律严谨、逻辑性很强的复调形式。因此在音乐作品中常常被看作是智慧、科学和文明的象征。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超人如是说》中描写超人企图用科学来解决人生问题,但是没有成功。这一段音乐就是用赋格的形式来表现对科学的失望的。匈牙利作曲家沙博,是电影《牧鹅少年马季》的作曲者。他把电影音乐改编为两部组曲。《牧鹅少年马季》第一组曲的第五乐章是“有学问的医生”,描写贫农的儿子马季化装成一个有学问的医生,向地主报仇。其中第一主题也用了赋格段的形式,把逻辑性很强的赋格,作为有学问的医生的象征。这个赋格段是用木管乐器演奏的,赋格段的主题先后由第一大管、第二大管、英国管和双簧管吹出。

——编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讲座,钱仁康
作者: 黑月之神    时间: 2006-11-3 20:50
好贴,十分感谢
作者: 燕飞    时间: 2006-11-24 21:37
好好学习
作者: yangxiulei    时间: 2006-11-25 01:23
好贴啊!
楼主辛苦了!
谢谢!
作者: om03    时间: 2006-12-9 21:14
SO MUCH 深奥
作者: whucsm    时间: 2006-12-16 23:20
第一页的图看不到~
作者: yuanyewy    时间: 2007-1-30 19:38
极度扫盲贴
作者: lj2004    时间: 2007-5-1 06:01
决定混古典区了,先进来扫盲。
作者: lxf95    时间: 2007-5-15 11:58
好贴,十分感谢
作者: 习惯暧昧    时间: 2007-5-18 15:11
标题: 补充下第四第五楼,什么是古典音乐
下面是4个搜索来的答案。。不见得全对~~

1古典音乐简介(这一段置顶帖里有)

古典音乐是指那些从巴洛克时期(1600-1750)开始一直到20世纪早期,在欧洲文化传统背景下创作的音乐,它有别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具有永恒的意义。

大约从1600年开始,也就是所谓的巴洛克时期(巴洛克Baroque是从建筑学、绘画史借用来的专业术语,源自于葡萄牙语,词义是很不规则的珍珠。在意大利语中又指冲动、夸张、任性、幻想等义),欧洲作曲家开始创作早期音乐,这也就是古典音乐的开端。事实上,很多西方古典音乐最早都是来自于为宗教仪式和庆典而写的音乐。

赞美歌(Anthen)以管风琴伴奏的合唱曲。由赞美诗发展而来。取《圣经》或其他教会文字为歌词。在基督教会中举行奉贤仪式或布道之后用英文唱歌。其中包含独唱的,称为“独唱赞美歌”;无独唱的,称为“合唱赞美歌”。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基督教新教的赞美歌相当于旧教中的经文歌。音乐史上写赞美歌的著名作曲家有伯德、普赛尔、韩德尔、韦斯利等。

咏叹调(Arj)以器乐伴奏的独唱曲或二重唱。出现于十七世纪初,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声乐部分加入难度高的演唱技巧。由于追求结构上的高度完整,常忽略与剧情的关系,而单纯致力于音乐上的独立发挥。在声乐作品中常以宣叙调表明情节,咏叹调继其后,使表演者可以充分抒发情感,展现其演唱水准。巴赫、韩德尔、莫扎特等人的咏叹调则是声乐曲目中的珍品。

波尔卡(Polka)舞曲。较快的2/4拍子。十九世纪初发源于波希米亚。后来风行于全欧洲及美国。

小夜曲(Serenade)小夜曲历来是男子晚上在他情人的窗下唱的,常用吉他或曼陀林伴奏。古典作曲家在写作小夜曲时,总是设法创造这种气氛。十八世纪用于晚会的小型乐队的作品。

浪漫曲(Romanza)一种无固定形式的抒情短歌或短乐曲。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法国民间、十九世纪中叶在俄国广泛流行。其歌曲的特点为:曲调表情细致,与歌词紧密结合,伴奏较丰富;器乐曲旋律富于歌唱性,常由小提琴及管弦乐队演奏。

圆舞曲(Waltz)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民间三拍子舞蹈。分快慢两种。十七、十八世纪在维也纳宫廷流行后,开始成为社交中的舞蹈。十九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现在通常所说的圆舞曲大多是维也纳式的圆舞曲,速度为小快板,其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

浪漫主义音乐(RomanticalMusic)音乐派系之一,亦称“浪漫乐派”或“浪漫派音乐”。一般指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发始于德奥,后又波及整个欧洲各国的一种音乐新风格。这种新风格同时在其他文艺领域也有所反映,其内容大多表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矛盾。并通过生与死、孤独与爱情、热爱大自然等抒情题材,表达出知识分子阶层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自由、幸福的向往和渴求。浪漫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着重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因而抒发古典乐派某些形式的限制,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

奏鸣曲式(SonataForm)是欧洲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各种大型乐器体裁中最常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曲式。大多数交响乐的第一乐章都运用“奏鸣曲式”写成,其结构大致如下:1.呈示部:在引子之后,往往出现两个性质不同的曲调,称为“主部主题”(又称“第一主题”)及“副部主题”(又称“第二主题”)两个主题之间富于对比性,如一个是雄壮的,另一个则是温柔的;一个是悲伤的另一个则是欢乐的;一个是粗犷、有力的,另一个则是优美、抒情的等等。它们有各种乐器重复地叙述,加强听者对主题的印象。副部主题的调性与主部主题不同,通常建立在主调的近关系调上或上下三度的关系调上。2.展开部:它和呈示部的各主题材料有密切关系,但可以作较大的调性转移及音形变化,好比一场动人的戏,音乐的力量在这里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乐曲感情的高潮往往也是在这一部分。3.再现部:“再现”就是回到“呈示部”开始的音乐形象,它综合了前面主题对比与冲突,得到结论。再这里,副部与主部均在同一主调上出现。
奏鸣曲式

小步舞曲(Minuet):一种起源于西欧民间的三拍子舞曲,流行于法国宫廷中,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速度中庸,能描绘许多礼仪上的动态,风格典雅。十七、十八世纪常用于古钢琴组曲和管弦乐套曲中,速度稍快、有力;十九世纪初,小步舞曲曾构成交响曲、奏鸣套曲的第三乐章,后又被谐谑曲所代替。小步舞曲亦可作为单独的器乐曲,大多为三部曲式,其中段常用三声部写成,故称“三声中部”,并沿袭至今。

民族乐派(NationalMusicSchool)亦称“国民乐派”。是指以民间音乐为素材,结合西欧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本国家、本民族精神及艺术特色的音乐作品的流派。民族乐派在俄国,以格林卡为先驱,随后有巴拉基列夫、居伊、鲍罗廷等;民族乐派在东欧有捷克的斯美塔那及德沃夏克;十九世纪中叶,民族乐派在北欧的代表人物有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此外,匈牙利的巴托克、罗马尼亚的乔治·艾涅斯库等均为著名的民族乐派音乐家。
民族乐派

康塔塔(Cantata)“康塔塔”来自意大利语“歌唱”一词,即歌唱的曲子。以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和合唱组成,是一种为声乐家们、合唱队和乐器演奏家们的表演,以诗体故事为基础的作品。最早的康塔塔以情歌为主用于独唱或数字低音的伴奏。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卡里西米等人是康塔塔的先驱。十八世纪后期康塔塔指宗教的或世俗的合唱作品,但不一定包含独唱,以乐队伴奏,内容往往偏重于抒情,类似小型清唱剧。

回旋曲式(RondoForm)乐曲形式之一。起源于欧洲民间的轮舞:一圈人跳舞、唱歌,先有集体合唱(群舞),所唱的即是基本主题(称“主部”),接着是独唱(独舞),这部分由舞者轮流担任,音乐特色各不相同(称“第一插部”、“第二插部”)。回旋曲的主部至少需出现三次,它的结构式为:A+B+A+C+A……回旋曲式适宜表现活跃欢腾的情景,故奏鸣曲、重奏曲、交响曲、协奏曲等需以热烈气氛结束时,常用之于末乐章,如莫扎特《A大调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就是一个回旋曲式的乐章。

变奏曲式(VariationForm)乐曲形式之一,又称“主题与变奏”,它在音乐作品中广泛被运用。其原则为:先奏出一自成段落的“主题”,然后继以一系列的主题变形(变奏)使主题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其结构为:主题-变奏1-变奏2-变奏3……。变奏曲的主题可以取自民间音乐,可用作曲者本人旧作的片段,也可选取他人作品。变奏次数不定,少则三、四次,多则数十次。变奏的方式也不一定,可以改变旋律,可以变更和声,也可变换节奏、调式、调性及织体等。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变奏手法最为常见。

华彩乐段(Cadenza)音乐术语。原指意大利正歌剧中咏叹调末尾处由独唱者即兴发挥的段落。后来在协奏曲乐章的末尾处也常用此种段落,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和乐器性能。这部分的演奏较自由,难度也较高,因而也较引人注目。华彩乐段最初由独奏者即兴创作,后来作曲者也开始写作。如莫扎特、贝多芬为自己的协奏曲写了一些华彩乐段,自门德尔松后,很多作曲家都自写华彩乐段,成为作品中的有机部分和有独立特点的段落。

狂想曲(Rhapsody)一种技术艰深具有史诗性的器乐曲。原为古希腊时期,由流浪艺人歌唱的民间叙事诗片段,十九世纪初形成器乐曲体裁。其特征富于民族特色或直接采用民间曲调,如李斯特的19首《匈牙利狂想曲》,拉威尔的《西班牙狂想曲》等。

交响曲(sinfonia)实际含义要广的多。最早不过是指器乐曲,巴赫就曾用过此称。后来又指歌剧、康塔塔组曲的前奏曲或序曲。亚历山德罗·斯卡拉帝及其他作曲家的歌剧前面的所谓“意大利交响曲”包括三个小乐章(快-慢-快),这种布局对古典的形成起一定作用。

进行曲(macrh)主要指行军中所用的音乐。有些歌剧也采用进行曲来为舞台上的行列伴奏,有的戏剧配乐中也有进行曲,例如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

歌剧歌剧台词全部或大部分用人演唱加上乐器伴揍的戏剧作品。现在各国通用的OPEAR一字是原意大利语opearinmusica的简称。17世纪的早期意大利歌剧叫作音乐故事、音乐戏剧或其他类似的名称。在17世纪的法国,严肃的歌剧称作配乐悲剧。歌剧的种类有很多,如:谐歌剧、喜歌剧、正歌剧、轻歌剧等都属于歌剧范畴。

巴洛克(baroque)愿意为“怪诞”,现以成为说明17世纪和1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的用语。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这个时期音乐的特点就是,感情丰富、华丽而且是以严格的格式写就的。早期巴洛克时期的乐曲与晚期巴洛克时期的乐曲之间通常是有区别的。

嬉戏曲(badinerie)18世纪作曲家用以指称一种两拍子的快速、活泼的乐章。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愿意为“规律”。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为另一声部所摹仿,即严格的摹仿对位。卡农出现于13、14世纪,后人常采用古典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士兵舞曲(vebunk,匈)18世纪匈牙利的军队舞曲。源于德文Werbung,意为“征集”。军人穿戎装,著马靴,聚众而舞,以作征兵的号召。当时匈牙利隶属于奥地利,人民备受兵役之苦,视当兵为畏途,故以这种方法来号召人们参军。后来此种舞曲被用在节日里当作喜庆音乐来演奏。乐曲开始于徐缓的引子,然后进入快速段落。

船歌(Barcarolle)源出意大利文BARCA,意为“船”。是威尼斯船家之哥。常用6/8或12/8拍,其伴奏模拟小船荡漾。后则泛指按这一体裁写成的声乐或器乐曲。

印象派(Imperessionism)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界初期活跃于法国的艺术流派之一。德彪西开创了音乐上的印象派。题材常取自诗情话意及自然景物等,以暗示替代陈述,以色彩代替力度。着意于表达感觉中的主观印象,并大量运用变和弦、平行和弦、全音阶等。印象乐派后起者有拉威尔、杜卡、鲁塞尔、迪利厄斯、莱斯庇基等。

古典时期(calssicperiod)通常指西方音乐史上巴赫到贝多芬前的一段时期(即十八世纪)。另一说自十八世纪后期至十九世纪初,即维也纳古典乐派活动的时期为古典时期。

叙事曲(ballade,法)十三、十四世纪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歌曲,歌词通常分为三节,每节七行或八行,最后一行或二行是重复句。每节音乐用A、A、B的三段体,通常用复调写作。

幻想曲(Fantasia)发挥想象力而不遵循传统曲式的作品,即称为幻想曲。特点:无舞曲形势或变奏,在用复调来发展主题时以想像力所创作的作品。具有即兴性质。在曲式上比奏鸣曲更为自由。作品可以根据一个或几个主题来创作。

室内乐(Chambermusic)原指演奏于室内(不包括教堂、剧院、音乐厅)的乐曲。近代室内乐指乐曲的一个声部由一名演奏者担任演奏的乐器合奏曲。每个人所演奏的部分在乐曲中不分主次。室内乐常按演奏人数区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

表现派(experessionism)二十世纪前期流行于欧洲的艺术流派之一。表现派音乐在德国表现派绘画的影响下形成。与印象派音乐相反,其创作特点是通过艺术家的主观内省,运用变化、夸张、象征等手法来表现创作题材。表现派音乐的代表人物有勋伯格、贝尔格、韦勃恩等。

霍塔(jota)西班牙舞曲,发源于西班牙东北部阿拉贡省。快速,三拍子用吉他和响板伴奏。近代作曲家亦用于创作。如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格林卡的《阿拉贡霍塔》等。


2 这是伯恩斯坦的给出的一个回答
用什么字眼来代替古典音乐的“古典”二字?我们无非是想通过这些更通俗的字眼来讲解什么是“古典音乐”。

然道只要是编排不像爵士乐,就是古典音乐?人们常说“我真爱好音乐”,意思是指,他们喜爱韩德尔的音乐(古典音乐),而非史派克强,但也有好的爵士乐和好的流行歌曲,你不能用“好”来描述其差别,有好的韩德尔,也有好的史派克强。因此,这个字我们得作罢。

然后人们用“严肃”来形容古典音乐,但有些爵士乐也严肃,还有什么比非洲战士的战鼓(典型的爵士乐)更严肃的?因此,这个字眼也不行。

接着有些人用“有学问”来说明只有非常聪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能懂古典音乐。显然是错的。因为许多热爱贝多芬的人并非爱因斯坦之流。

“艺术”音乐这个字眼呢?许多人用这个词来描述贝多芬与大里布鲁克间的差异,但也行不通,因为也有同样多的人认为爵士乐是艺术,而它的确是。若是我们试图用交响音乐,那就排除了为钢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或弦乐四重奏而写的音乐,它们当然都被视为古典音乐。

也许到目前为止,发明过最好的字是“长发”,因为那是爵士音乐家自己创出来的,以贬低任何不是属于他们的音乐。但我看过不少爵士乐字头上也有长发,因此我想这个字也行不通。

既然所有的字都不对,让我来找出对的字,方法是先弄清不同音乐间的差异,真正的差别在当作曲家写出所谓的“古典音乐”时,他会写下他要的确是音符,他希望唱出那些音符的确是乐器或声音,甚至详细到乐器或声音的数目,他还会写下他能想到的指示,以尽量详尽地告诉他们该知道的一切,应该多快或多慢,以协助表演者精确表演出他想出的那些音符。当然,世上没有足够的字眼能让表演者知道作曲家想写的一切,但那正是使表演者兴奋的事情。

表演者只是凡人,因此每一个揣摸出来的都略有不同:例如,《命运交响曲》开头的乐句,相信你们都知道旋律。唱给我听。第一个指挥赋予最后一个音符特别的深度,就是较长的那个,像这样“弱弱弱强”;另一个指挥同样努力想揣摩出贝多芬真正想要的,可能觉得那个音符中第一个定位特别强调,像这样“强弱弱弱”;还有位指挥,也许不像前面两位那样忠实,可能断定演奏这四个音符时应该更加强调,更庄严,像这样“强强强强”,我们都听过这些版本,但除了这些差别,而它是源于这三位指挥的不同个性,他们指挥的仍是相同音符、相同主旋律,用的是相同乐器,其目的也是一样,就是让乐谱上贝多芬的音符,以他们认为他希望的方式鲜活地表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所谓的“古典音乐”,除了因为表演者个人的性格是不能改变的。这种音乐是永恒的,不能改变的,是精确的。

“精确”,也许正是我们该称呼的名词,我们称它为“精确音乐”,因为它只有一种表演方式,而且那种方式是作曲家亲自告诉我们的。

但我们若是以流行歌《我只能给你爱,我的宝贝》,表演它的方式无穷无尽,它可以让合唱团唱,或是让路易斯、阿姆斯特或玛丽亚卡拉丝唱,或是任何人唱,它可以省略歌词演奏,可以用爵士乐团、交响乐团或是玩具笛子演奏,慢或快,热情或感伤、大声或复杂,都无所谓,它可以只演奏一次,或是重复十五次,可以用任何调子甚至下面和弦改变都行,连曲调本身都能改变,可以即兴表演。(大师伯恩斯坦用几种演奏方式来表现同一首歌曲)这些方法没有一个是错的,对那些当时如此做的特殊表演者而言,每一种似乎都对,而且适合表演场所,这首歌没有非如此表演不可的规定,这表示它不是精确音乐,它不用完全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事实上,流行歌手绝不该每次都按照作曲家所写的方式表演。民谣也有相同的情况,而且更理直气壮。因为没有作曲家规定它该如何表演,至于爵士乐的变化更是如此,它是即兴的,边表演边创作音乐,而且几乎从不费事地将它写下来。

因此,现在我们至少有较适合古典音乐的字,就是“精确音乐”,虽然可能能想出比“精确”更好的字,来形容通常所谓的古典音乐,让我们不再用错误的“古典”二字。


古典音乐另有其义

这个词为何错误?的确有古典音乐这种东西,但是我们所说的确实是不同种类的东西,古典音乐指的是音乐史上非常持久的时间,叫做古典时期。在那个时代所写的音乐叫做古典音乐。现在让我们对古典时期所发生的事有点概念,它大约由1700年到1800年,持续了一个世纪,即你们都知道的十八世纪。


它是规则的完美的

让我尝试以前五十年为例,当时的美洲是怎样的呢?它仍在开拓中,到处都是新来的拓荒者,他们过着艰苦的生活。后来由平地建立一个新国家,在这同时,欧洲却非常不同,欧洲人已不再探索与钉木头,它在设法使它已经建立的事物完美,那时的欧洲是个规则与法规的时代,并让那些规则与法规尽可能精确,这就是古典主义的基础。将规则带至完善境界,它创造了古典建筑、古典戏剧与古典音乐。古典音乐是人们所追求之物的时代所写的音乐,人们极尽一切力量要有完美形式的音乐,像只漂亮的古希腊花瓶,两位音乐巨人的名字巴哈和韩德尔,尤其是巴哈,他将在他之前的作曲家曾经验过、玩过的所有规则集结,尽人类所能使些规则完美,以“遁走曲”这种形式为例,“遁走曲”规则有点像你买装配组时所附的指导说明,他们精确地告诉你,如何盖一栋房子,一辆火车或摩天轮。用他的这首《第四号布兰登堡协奏曲》为例,首先是用中提琴奏出主题,然后加入第二部分的小提琴,高四个音符,然后在第三段高五阶由另一只小提琴加入,接着在第四段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加入,最后,第五段长笛加入。这首曲子不只是五个分开的片断,它们全结合在一起。


也是快活机智有趣的

再谈后五十年,一切都变了,他们的音乐与巴哈的完全不同。那种改变是如何发生的?难道莫非是共和党人到芝加哥参加集会,然后投票改变音乐风格。不是,它是自然发生的,。海顿与莫扎特时代的人,认为巴哈严肃的“遁走曲”陈腐而无趣,他们要新的东西,不要那么复杂,但有漂亮曲调与简单伴奏的优雅精致、令人愉快的音乐,这正与那个时代吻合。那个时代宫廷里的女士先生们,穿戴有蕾丝袖口的丝衬与镶珠宝的扇子,因此,为他们产生过优雅音乐。

而它最重要的特色是曲调,曲调一定要好,现在听莫扎特的《C大调协奏曲》,没有人能写出与莫扎特一样的旋律。它和巴哈的“遁走曲”一样充满规则与法规,只是还有许多其它的规则——他们想要的简单的令人愉快的音乐,这种简单令人愉快新的音乐,另一个特点是它很有趣,而且快活、机智、朝气蓬勃。听《费加洛的婚礼序曲》,很有趣吧,好像坐云霄飞车充满欢笑与好心情,令你喘不过气来。其实古典音乐很好玩。

机智、幽默、有趣是海顿与莫扎特音乐中的重要部分,但它也有雍容、优雅、强度与其它许多东西,但最重要的是它有古典之美,建立平衡的形式就像巴哈对他的“遁走曲”一样严谨,它也在寻求完美,因此是古典的。


更是永恒的

那么情感放在音乐中的那一部分?人们总认为感觉与情感是音乐中的主要的东西,令你有所感,有哀伤,有痛苦,或胜利或性灵喜悦,但奥妙的是莫扎特、海顿是会让你有那些感觉的,伟大作曲家创作音乐时,都会让你感觉到深刻的情感,因为他伟大,因为他在音乐中有话要告诉你,因此伟大音乐家的音乐会永远持续,或许到永远。那种永恒的特质,或许是“古典”这个词最重要的意义,古典是永垂不朽的东西。

古典音乐时期的集大成者贝多芬,他总结了莫扎特、海顿的规则,加以发扬光大,他是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人,浪漫时期的第一人。


3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 ... ishi/0009050012.htm
什么是古典音乐的标准?“古典(派)的”这一词汇本身包含平衡、节制、简洁和精致的概念。这些概念例如可用于“古典”建筑,但用以表达古典风格还不够贴切,古典风格音乐可以具有暴风雨般的气势和复杂的内容和形式。简而言之,古典风格是指那些可以从18世纪最伟大和最著名的作曲家海顿、莫札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的风格。那么,他们的音乐区别于前承的巴洛克音乐和后继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基本要素又是什么呢?

  形成古典风格空前绝后特徵的部分原因是历史性的。有一点可以确认,如果古典风格中出现民族化的倾向,就会使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们惊讶不已,因为那是到19和20世纪才出现的。虽然他们认识到他们的作品与巴洛克晚期的作品形成强烈的反差,但其渐变过程都比历史的动因更为缓慢。

  也许采用奏鸣曲曲式是古典音乐最典型的特徵,这种曲式是许多18世纪末期作品,共同采用组织音乐素材的基本方法,但它作为整整一代的主要曲式,一直使用到古典乐派衰亡之後,并为浪漫主义时期的许多作曲家提供了灵感。

  古典作曲家对奏鸣曲形式的描述,从未像我们现在这样彻底。更重要的是,18世纪中叶的作曲家喜欢运用表达的概念。莫扎特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为他的创作意图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他当时这样谈到了他的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极难与极易之间的愉快媒介,它们都是非常辉煌和悦耳的,而且十分的自然流畅。乐曲中不时伸入一些过门,鉴赏家可以从中得到满足;但是这些过门都写得不深奥以免曲高和寡。”通俗易懂正是莫札特音乐生命力所在。

  简单易懂的音乐语言发展是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密切联系。它为了解下列现象必然会发生的原因提供一个线索:即1740年前后,滋生了一种对老学派假定的晦涩传统方法不耐烦的情绪。这种传统方法讲究作曲的对位法技巧,当时的作曲家希望写出一些具有开放和声(和弦中各音位置排列为分散的和聱)的简单乐曲。但是最要紧的是不要混淆古典风格的主流发展。因为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时代,这些革命性的变化已经被音乐语言所吸收:人们可以从海顿早期的交响曲看到这种演变过程,亦可(以完全不同的角度)从莫札特的交响曲中看到。而且成熟古典风格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显然正是它使我们感到糊涂),就是回归到巴洛克鼎盛时期的对位原理(contrapuntal principles)。

  在古典风格音乐中,对比的思想是本质特徵,就像在奏鸣曲形式中的描述一样,“强烈”的第一主题与通常有节制的第二主题形成对比。尽避在巴洛克晚期音乐中已有许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强烈的对比概念是极重要的。例如像韩德尔的清唱剧和歌剧中的戏剧性合奏那样。另一方面,在古典风格的范畴中也可以找到这样的作品,即在某一乐章中几乎放弃了对比的概念,以追求一致性的表达:韩德尔的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中的许多乐章,被认为是单一主题的,或建立在一个主题的基础之上。有时它们可能表现出动态的对比性,但实际上保持音乐素材的统一性,与我们对古典风格的简单认识相矛盾。另外一些例子可在莫扎特早期一些钢琴协奏曲里,流畅和优美旋律的乐章中找到。

  如果有一个区分古典与巴洛克音乐结构的标准的话,那么肯定就是调高或调性的运用,这是作品中的戏剧性要素。古典乐派作曲家建立了一套运用不同主调之间,对文与平衡的全新表现技巧。例如:海顿四重奏乐章中的大多数新奇感,来自于当听众的注意力被导向希望听到某一确定的调性时,而听到的却是另一调性。还有节奏上的新奇感和旋律上的新奇感,但是表现这类新奇感的重要方法则是透过调性之间的对比来实现。

  我们不必像19世纪的评论家那样产生过分理性化的倾向,但只要我们抓住这种调性构成的实质,对古典风格的基本推动力就一目了然了。我们可立即看出它的范围是多么宽广,因为调性配合的可能性范围是非常大的;但它又是有限的,因为丰富的半音和声(chromaticharmony)尚未被开发,半音和声后来速渐发展成主导浪漫主义音乐的一种技巧。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古典风格虽然是一种富于表现力的风格,既可以表现强烈和热情的情感,又能表现抒情和丰富的情感,但它始终受到常规的限制。18世纪末期,大作曲家的音乐处于这些常规的制组之下,但又始终遵循这些常规,在这种意义下来理解古典风格比任何形式上的描述都更为重要。


4
CLASSICAL MUSIC,中文翻译成“古典音乐”,也有称“经典音乐”。根据牛津英文辞典里对古典的定义,in traditional and serious style,而称其为“严肃音乐”。于是,“古典音乐”又被戴上了“严肃”的帽子,但下此定义的人一定没有好好查字典,因为serious的第二条义项是这样给出定义的:(指书、音乐等)启发思考的,不仅为消遣的。再来看一下朗文辞典对古典音乐的解释:music that people consider serious and that has been popular for a long time。可见,古典音乐是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喜爱的音乐。如此看来,译成”经典音乐“的确更妥当一点。只是大家都说惯了,要改口总觉得别扭,还是称其为”古典音乐“吧,要怪只怪当时第一个翻译的人,怎么没想到“古典”会带来这么多的误解。还好,没有意译成”严肃音乐“,否则真的是要贻笑大方了。

  "音乐哈佛词典"的定义也这样说:……古典音乐这个词指的是已经确立了它的价值和名声,而区别于那些短暂存在的作品,它们是那些很快就从节目单上消失的。”

  以上那么多的定义可以这么理解:古典音乐=经典音乐。

  古典音乐是音乐的时间概念而产生的一个名词,他是从16世纪开始发展的,有规则性的本质,具有平衡,明晰的特点,注重形式的美感,富有哲理,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追求完美.也是所有现代音乐的基石,被认为具有持久的价值,所以现代很多经典音乐,包括现代交响乐等等都习惯划到古典音乐范畴。从影响来就是被人类认同的音乐,而不是被某个国家地区,或某个人群 。
作者: 浪子韩珀    时间: 2007-5-22 16:56
非常详细




欢迎光临 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http://www.erji.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