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499|回复: 1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书推荐唱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2-25 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5 01:17 编辑

《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这本书,是由 古典音乐 媒体——英国《留声机》(GRAMOPHONE)杂志在历年乐评中精选而出的,关于古典音乐巨匠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作品的经典乐评集。 全书精选18篇评论文章,从作曲家、演奏者、评论者、听众等不同维度,对勃拉姆斯的音乐进行了解读,并在历史影响和当代价值上,重新认识和确立了勃拉姆斯对音乐史的意义和影响。 参与讨论的皆为当今古典音乐业内 声望的指挥家、演奏家、声乐家、乐评人和研究学者,如指挥家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约翰·艾略特·加德纳(John Eliot Gardiner)、马林·阿尔索普(Marin Alsop),钢琴家尼尔森·弗莱雷(Nelson Freire)、斯蒂芬·科瓦切维奇(Stephen Kovacevich)、伊蒂儿·比芮(Idil Biret),小提琴家伊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大提琴家斯蒂文·伊瑟利斯(Steven Isserlis),女高音歌唱家芭芭拉·邦尼(Barbara Bonney)……。

经典乐评之外,推荐了勃拉姆斯作品50张伟大录音。

目前我从网上收集了50张中的46张(46张中少数几张与推荐封面不一致,但很有把握判定音源是同一个),听了一下,确实张张精彩,因此很想分享给大家,又担心大家都听过,落了个俗。今天先放一张,看大家是否有兴趣。

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5 01:12 编辑

1.《 钢 琴 协 奏曲》 (No.1&2)
尼 尔 森 · 弗莱雷 ( Nelson Freire )
莱比 锡 布商大厦管弦 乐团 (Gewandhaus Orchestra, Leipzig)
里卡多 · 夏伊 ( Riccardo Chailly )
迪卡 (Decca)2005—2006 年 现场录 音




/s/12EZFJh2VR9DkaRovoLaoCQ?pwd=x1ty
提取码:x1ty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该书对该唱片的介绍:
这是我们一直在期待的两首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专辑。尼尔森·弗莱雷和里卡多·夏伊的演绎成功地融合了现场表现力和洞察力,展现了力量、歌唱性以及辉煌的技巧,捕捉了作品微妙的细节,同时又清晰地体现了作品的整体性。《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乐队开场合奏与索尼唱片出品的乔治·赛尔(George Szell )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演绎的版本风格不同,后者的演绎具有标志性的激情四溢,而本唱片的演绎为作品开场增添了温暖的气息,传达了作品的线条感和厚重感,这是其他版本中难以体验的感受。定音鼓和铜管在两个协奏曲中都奏出坚定的强音,而在错综复杂的织体中又能与音乐的线条交融,展现出难得的清晰度和独特性。指挥夏伊的演绎用纯正的室内乐美学风格来演绎勃拉姆斯这两部耀眼、温暖的协奏曲,此前勃拉姆斯本作品的配器得到的评价并不高,而指挥夏伊则通过他的演绎为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重新注入了活力,把乐团带向一个新的高度。
钢琴家尼尔森·弗莱雷与乐团相得益彰,弗莱雷在两首作品的独奏部分都体现出高超的掌控能力和深入的理解,他在勃拉姆斯《第一钢琴协奏曲》中挥洒出热情且有力的八度,在这首B小调作品的结尾展现出优雅、轻盈的风格,同时在两首协奏曲慢板乐章的演绎中都堪称质朴归真、自然流露而无任何文过饰非。毫无疑问,现场热情的观众也为演奏中独奏钢琴家和指挥家之间的精妙合作增添了魅力。指挥家乔治·赛尔指挥克利夫兰交响乐团分别与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erkin)及莱昂·弗莱舍(LeonFleisher)合作演绎的版本,以及埃米尔·吉列尔斯与指挥家尤金·约胡姆(Eugen Jochum)演绎的版本都是他们那个时代的标杆演绎,这些精妙非常、技艺精湛、才华四溢的作品演绎都将为后世的音乐家提供宝贵的范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2-25 09:43
谢谢!相信比那个李杭育的靠谱的多!

另外,有本同名的法国小说。好象勃拉姆斯成了单相思的代名词

是的。我都差点买错书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5 11:16 编辑
wpx426 发表于 2024-2-25 10:00
您没找到的唱片不妨发出版本信息来,在这里也许能补齐。本人有的,愿意分享。谢谢!

非常感谢!
那我先把我未收集到的唱片放上,能把它凑齐,那真是太好了!
仔细数了一下,未收集到的共有6个。

16.《第三交响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

伦敦爱乐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马林·阿尔索普(Marin Alsop)
拿索斯(Naxos)


19.勃拉姆斯《第一小夜曲》
  舒曼《大提琴协奏曲》

纳塔莉亚·古特曼(Natalia Gutman)
马勒室内乐团(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
环球音乐DG(DG)2006年现场录音



35.《钢琴奏鸣曲》(No.3)
  《十六首圆舞曲》(Op.39)

安蒂·西拉拉(Antti Sirala )
Ondine
  



42.尼尔森·弗莱雷:勃拉姆斯

尼尔森·弗莱雷(Nelson Freire)
迪卡(Decca)



46.《德语安魂曲》

女高音-凯瑟琳·福格(Katharine Fuge )、男中音-马修·布鲁克
(Matthew Brook
蒙特威尔第合唱团(Monteverdi Choir )、革命与浪漫乐团(Orchestre Revolutionnaire et Romantique
约翰·埃利奥特·加德纳爵士(Sir John Eliot Gardiner )
SDG
  


49.《四首严肃的歌曲》(Op.121)
  《九首艺术歌曲》(Op.69)
  《六首艺术歌曲》(Op.86)
  《两首艺术歌曲》(Op.91)

女低音-玛丽-妮可·勒米厄(Marie-Nicole Lemieux)、中提琴-尼古洛·尤吉尔米(Nicolò Eugelmi)、钢琴-迈克尔·麦克马洪(MichaelMcMahon )
Analekta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相当不错了!我费了很大劲都未找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钢琴协奏曲》(No.1&2)
  《七首钢琴幻想曲》(Op.116)

埃米尔·吉列尔斯(Emil Gilels)
柏林爱乐管弦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尤金·约胡姆(Eugen Jochum)
环球音乐DG(DG)1972-1975年录音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XYNm-77yNy7xVeqaefaUA?pwd=g7wl
提取码:g7wl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书中唱片介绍:
唱片附带的小册子引用了原版的《留声机》评论,大力赞扬吉列尔斯和约胡姆的富有歌唱性的演绎令人心驰神往,同时又体现了勃拉姆斯作品的英雄气概,在我所聆听过的所有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的唱片演绎抑或是现场演奏版本之中,此版本把独特、复杂的风格整合在一起,最为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勃拉姆斯的精神内核。约胡姆和柏林爱乐对作品的诠释堪称波澜不惊,而其他演绎者却在极力渲染作品的波澜壮阔(有些时候体现波澜壮阔的风格确实是勃拉姆斯的强项),但其他人体现的风格却很难展现其时代精神;其他演绎者在作品中也许进行了某些程度的深挖;诠释两首协奏曲的风格多种多样,特别是《第二钢琴协奏曲》,不同演奏者的版本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吉列尔斯认为七首《钢琴幻想曲》是一个整体,是由几个乐章组成的中等篇幅音乐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2-25 13:23
Alsop曾听过她的Brahms第一,不知到哪里去了,垃圾桶里也没有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j ...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7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7 21:53 编辑
yvev 发表于 2024-2-26 18:48
楼主提到的唱片推荐,看内容,我感觉就是用的gramophone自家网站上的

勃拉姆斯50张:

源头就是这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7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7 21:54 编辑

3.《钢琴协奏曲》(No.1&2)  《四首钢琴叙事曲》(Op.10)
  《谐谑曲》(Op.4)
  《八首钢琴小品》(Op.76)

斯蒂芬·科瓦切维奇(Stephen Kovacevich)
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科林·戴维斯爵士(Sir Colin Davis)
牛顿经典(Newton Classics)1979&1983年录音



链接:/s/1JBeEVCOTRljr25zQ_nN0ew?pwd=y7qw
提取码:y7qw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注:书推荐版本封面如下。从曲目、演奏者、乐团、指挥及录音时间判定上面版本和此封面版本出自同一录音。有下面封面版的,如分享将不胜感谢!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本唱片为再次出版,钢琴家斯蒂芬·科瓦切维奇的演绎证明他不愧为当代杰出的演奏家之一。他与科林·戴维斯演绎的勃拉姆斯钢琴协奏曲经受了时间的淬炼,跻身该作品最优秀的唱片演绎行列。在《第一钢琴协奏曲》中,其他版本的演绎往往血脉贲张,更具广度和宏大性。而科瓦切维奇却在慢板处闲适自得,就如落日余晖渐渐融入夜色,令人难以忘怀,而其在终曲中雷霆万钧的演奏展示了其标志性的通透性,令听者精神为之一振。
在《第二钢琴协奏曲》宏大而绵延的线条起伏中,此版本体现出一种浪漫的悸动,作品的演绎难度极大,该版本却展现出贯穿始终的激情和全情投入。正如爱德华·萨克维尔·韦斯特(Edward Sackville-West)所说,终曲在演奏者的诠释下体现出“一种汹涌的欢乐”气氛。在演绎勃拉姆斯更晚期的Op.76和四首《钢琴叙事曲》时,演奏者的风格更为柔和、婉转。但是《降e小调谐谑曲》激情的进发的演绎堪称经典。该唱片具有极佳的音乐呈现和平衡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7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7 22:29 编辑

4.《第二钢琴协奏曲》
  《八首钢琴小品》(Op.76)

尼古拉斯·安杰利驰(Nicholas Angelich)
法兰克福广播交响乐团(Frankfurt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帕沃·雅尔维(Paavo Jarvi)
维尔京经典 (VIrginClassinCS) /埃拉托唱片(Erato)


链接:/s/1N76z66KuiGag-tTI8NK4Eg?pwd=qfli
提取码:qfli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虽然年轻的杰出钢琴家尼古拉斯·安杰利驰的演绎都极具个人风格,听者却不禁把安杰利驰和埃米尔·吉列尔斯早期作品中展现的光芒四射联系在一起。在勃拉姆斯《第二钢琴协奏曲》当中,安杰利驰和雅尔维的合作天衣无缝,而听者无须过于拘泥于细节。这种深厚的力量和触动心灵的演绎却并不张扬外露,而全力为作曲家勃拉姆斯的作品服务。安杰利驰的演奏展现出令人惊叹的丰富性和力度,然而他在行板的开篇部分却展现其巧思,由静谧逐渐转入辉煌。安杰利驰的演绎就如表面平静的外表下掩藏着即将爆发的无穷力量。其在Op.76《钢琴小品》中的演奏同样引人入胜,精彩绝伦又不失平衡性。该版本为两部勃拉姆斯作品的最佳演绎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7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5.《小提琴协奏曲》
  《二重协奏曲》(Op.102)


朱莉娅·费舍尔(Julia Fischer)、丹尼尔·缪勒一修特(DanielMuller-Schott )
荷兰爱乐管弦乐团(Netherlands Philharmonic Orchestra)
雅科夫·克雷兹伯格(Yakov Kreizberg)
五音公司(Pentatone)

链接:/s/17nZCXMMUneBOVIlKGD_xRg?pwd=3v71
提取码:3v71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在勃拉姆斯的这两部作品的演绎中,朱莉娅·费舍尔演绎的小提琴协奏曲及与年轻的大提琴家丹尼尔·缪勒一修特在《二重协奏曲》中的合作体现出强烈的共情。在小提琴协奏曲中,费舍尔在第一乐章中呈现了广阔的音乐风格,她延续了之前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当中精彩的演绎风格,自由地变换节奏。二十三分钟的演奏其实还不足以全方位展示其能力,因为她使用的华彩比常用的约阿希姆更短(唱片小册子错把此华彩当作约阿希姆版本)。
其他演绎者的第一乐章往往更加紧绷和跳脱,但是费舍尔却在自然流露中展现了她宏大和灵活的速度掌控。她的演奏从不矫揉造作,而是自然天成,展现出绝妙的音色和活力。在弱奏(pianissimos)处呈现动人的精妙性。费舍尔的慢板乐章同样具有宽广的音乐线条,在终曲中她先是让节奏松弛下来,之后再呈现出激情四射的节奏迸发,充分体现了匈牙利舞蹈的独特风格。
《二重协奏曲》的演绎相比之下在张力上略逊一筹:丹尼尔·缪勒一修特显然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大提琴在引入每个主题时都起到了主导作用,与小提琴演奏家合作时展现出温暖的光彩。在慢板乐章中费舍尔和缪勒一修特都非常松弛,具有歌唱性,而在终曲中又焕发耀眼的能量。在这两首作品的演绎中,本版本是备受推荐的极佳典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本帖最后由 decnpo 于 2024-2-28 14:18 编辑
wood17 发表于 2024-2-26 17:39
这套书好像还有几本,拉赫玛尼诺夫、莫扎特啥的。这套书内容有干货麽?值不值得入手呢?

我觉得这套书推荐的唱片及点评比较靠谱。如《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这本书推荐的第1张唱片(Chailly指挥),其演绎和录音确实出众,对1号钢协第一乐章的点评指出了Chailly版的特色(或风格)及与Szell版的微妙差异,而这些特色(或风格)和微妙差异恰恰是我们收集唱片和欣赏音乐的乐趣并很难被我们自己发现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8 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liusd 发表于 2024-2-28 13:41
6张都有找到,休假中。稍后给你吧。

非常感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6.《小提琴协奏曲》及肖邦(Chopin)、迪尼库(Dinicu)、拉威尔(Ravel)和苏克(Suk)作品

吉妮特·内芙(Ginette Neveu)
英国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埃塞·多布洛汶(Issay Dobrowen)
达顿(Dutton)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a8D8RcUs9ksXShchSq-VUg?pwd=rynb
提取码:rynb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达顿在百代唱片的基础上对此绝佳的录音进行了处理,赋予其更为温暖的精彩呈现。内芙是一位杰出的小提琴家,她对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掌控游刃有余。她的演奏技术令人惊艳,其演奏的精准性无疑证明了她是一位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7.《二重协奏曲》(Op.102)
  《单簧管五重奏》(Op.115)

赫诺·卡普松 (RenaudCapucosn) 、戈蒂耶·卡普松(GautierCapucon)、保罗·梅耶(Paul Meyer)、阿基·索里埃(AkiSauliere)、贝阿特丽斯·穆特莱特(Beatrice Muthelet)
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Gustav Mahler Jugendorchester)
郑明勋(Myung-Whun Chung)
维尔京经典(Virgin Classics)/埃拉托唱片(Erato)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q3P7i-h7fMYCr6fzlilSg?pwd=fyax
提取码:fyax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比拉姆斯吗》)
杰出的年轻音乐家卡普松兄弟总是能够推出精彩的专辑,在这首勃拉姆斯的最后一首管弦乐作品中,他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在室内乐方面的魅力,大提琴家戈蒂耶·卡普松在激越的第一乐章起到引领作用,其演绎行云流水。
本版本演绎的另一突出特点是丰富的色彩感,独奏家和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都将这一点充分体现。乐团在指挥郑明勋的带领下全情投入地展现了这首最具交响性的协奏曲。奥伊斯特拉赫(Oistrakh)和富尼埃(Fournier)在同一作品的慢板乐章当中体现了无可抗拒的吸引力,完美融合了旋律优美的线条,又不过于做作,而卡普松兄弟的演绎同样杰出,终曲的演奏充满活力,仿佛民歌色彩的音乐线条起伏,在兄弟二人合奏的乐句中又展现出惊人的默契。
勃拉姆斯《单簧管五重奏》并不是一个经常与《二重协奏曲》搭配的曲目选择,该作品创作于1891年,是在《二重协奏曲》完成四年后写就。在《二重协奏曲》的行板当中所隐隐笼罩的秋日之感,在《单簧管五重奏》中体现地更为充分。保罗·梅耶的主奏非常精彩,为开篇乐章赋予了一种圆润的音乐质感,但又兼顾了作品当中更为激昂的乐句,例如第三乐章当中的急板。四重奏对梅耶的演奏的每个细节都做出了精妙的呼应。即使是勃拉姆斯的多年拥是也会在每次回味这张唱片时找到新的细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9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8.《二重协奏曲》
  《D大调第二交响曲》(Op.73)

戈登·尼科利奇(Gordan Nikolitch)、提姆·修(Tim Hugh)伦敦交响乐团(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伯纳德·海丁克(Bernard Haitink)
伦敦交响乐团现场(LSO Live)



链接:/s/1CQCxQ2dMdh482rdyd2mOtQ?pwd=8gmy
提取码:8gmy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伦敦交响乐团现场这样的厂牌演绎的作品能体现不同的关注点和全新的视角。伦敦交响乐团这样专注于录音室专辑的乐团邀请了自己乐团内的演奏家担任勃拉姆斯《二重协奏曲》的独奏部分,这样的安排相当少见。勃拉姆斯这首作品是为约阿希姆四重奏(Joachim Quartet)中的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和大提琴家罗伯特·豪斯曼(RobertHausmann)量身定制的。作品有室内乐的风格,但是也具有强烈的交响作品力量。海丁克的演绎精彩绝伦,给予独奏家极大的空间来展现作品内核的歌唱性。小提琴家戈登·尼科利奇的演奏音色甜美,而大提琴家提姆·修的音色更为坚实,在开篇的两个乐章递进过程中,仿佛如歌剧对话般的浪漫音乐线条逐渐展开,两位独奏家的演奏水乳交融、技艺精湛。而在终曲的呈现中,又体现出一种举重若轻和与甜美音色杂糅的激情。本录音版本展示出丰富的音乐表现,全面展现了勃拉姆斯作品的动人力量。
海丁克1990年与波士顿交响乐团合作演绎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由飞利浦(Philips)出品,当时的演绎带有一些地中海风格。在与伦敦交响乐团合作的新版演绎中,他展现一种壮阔、瑰丽的风格,演绎更带有欧洲色彩,演出风格厚重而干净明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9.《交响曲》(No.1-4)

   莱比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Gewandhausorchester)
   里卡多·夏伊(Riccardo Chailly)
   迪卡(Decca)


链接:/s/1Dk-WW79TvvS9N0KCkdJdsQ?pwd=uss0
提取码:uss0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夏伊1988年所演绎的勃拉姆斯作品并没有体现过多的意大利风格。相比之下,此版本展现出更多的意大利风情。他演绎的《海顿主题变奏曲》类似于托斯卡尼尼(Toscanini)的风格,结构紧凑,对变奏内部和变奏之间的节奏关系拿捏得当。在几部勃拉姆斯交响曲的演绎中,两人的风格却并不相似。托斯卡尼尼在晚年的演出中经常对音乐进行解构,个人风格过于强烈。而夏伊的方式则与克伦佩勒(OttoKlemperer)更为接近,轻快的速度、热烈的分句和木管声部交织在一起,把音乐按照作曲家原本的意图推进。
在四首交响曲的演绎中都贯穿着这种风格,魏因加特纳(Weingartner)在谈及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时提到“就像狮子的爪子一样牢牢抓住”,而夏伊的演绎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夏伊在呈现《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时使用了和克伦佩勒更为接近的方式,体现了一种紧张感。而研究勃拉姆斯的学者可能认为《第二交响曲》的田园风格更接近“狮子与羔羊”共处的情绪,而夏伊的演绎更适合具有悲剧气质的《第四交响曲》。然而不同的演绎方式往往殊途同归。在第一乐章的开始部分奏出的D-升C-D动机,而在第一乐章结尾处的圆号解决了这一动机,我很少听到在这个部分如此充满痛苦挣扎的演奏。《第二交响曲》的两个最末乐章的演绎并没引起争议。很难想象还有比这个版本更加优秀的演绎。在《第四交响曲》的诠释中,夏伊全面展示了乐章的紧迫情绪,而此前他与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合作的版本并没有体现这一情绪。开场并不宏大,而随着演奏逐渐演进,以宏伟辉煌的诠释结束。
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提出,深邃的真理潜藏在过渡段落之中。这可能是事实,但是要像1971-1972年库尔特·桑德林爵士(Kurt Sanderling)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合作的勃拉姆斯交响曲那样指挥才可以体现这一点。壮阔的节奏和突然的生发并不是夏伊的演绎方式。但是他对《第三交响曲》的诠释,结构精准又突出戏剧性,深刻挖掘了作品的暗潮汹涌,充分体现了第二、三乐章如夜晚般神秘的气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10.《交响曲》(No.1-4)
    《海顿主题变奏曲》
    《学院庆典序曲》
    《悲剧序曲》

     柏林爱乐管弦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尼古劳斯·哈农库特(Nikolaus Harnoncourt)
     泰尔迪克(Teldec)1996-1997年现场演奏录音



链接:/s/1PrHKMVmniXGW_T-VrZSX5Q?pwd=43j8
提取码:43j8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比拉姆斯吗》)
如果说担心尼古劳斯·哈农库特演绎的勃拉姆斯会是风格古怪、激进、粗糙的话,那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指挥家的演绎带来了一些新意(独特的演奏方式和清晰的对位结构),而柏林爱乐的弦乐带来一种柔滑、起伏的音乐线条。哈农库特大力渲染了铜管,特别是圆号。现场演奏录音品质卓越,大部分没有收录观众的咳嗽声。

《第一交响曲》开篇的行板谱面标记为“稍微有些连绵不断的”(Un poco sostenuto ),开头音色颗粒略微柔软,但是第二十五小节铿锵有力的铜管演奏精彩绝伦,第一乐章的快板演绎充满力量、气势恢宏。慢乐章“绵延的行板”(Andante sostenuto )具有通透性,双簧管和单簧管仿佛在梦境中对话,弦乐间或呈现了颤音。哈农库特在第三乐章中展示了室内乐的特点,虽然他在复三段的演绎推向激烈的高潮,结尾部分的大提琴拨奏(pizzicatos )实际上是逐渐地加紧加快,逐渐塑造激昂的氛围,但并不是一蹴而就。《第二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相对克制。哈农库特选择呈现阴沉的呈示部和更加厚重的发展部。同时,慢板乐章充满流动性,伴以温柔的弦乐。第三乐章的复三段风格精致优美,结尾部分的诠释紧扣心弦、激荡起伏、浓墨重彩:完结部仿佛要冲出藩篱,听者为之一振。

初听《第三交响曲》的第一印象是力度有所下降,但是第一乐章的结尾处却强劲有力,听完后让人不禁认为之前的部分都是在积蓄力量。中间的乐章表现上佳,但是演奏的亮点却是在粗粝、挥洒自如的终曲乐句。
和《第三交响曲》一样,相比其他版本,《第四交响曲》的演绎的开篇导入并不算惊心动魄,但是作品发展部逐渐烘托,再现部开场小节中安静、柔美的弱奏仿佛屏住呼吸,而尾奏乐段具有一往无前的激情。慢乐章的演绎有些动人之处,谐谑曲乐段充满欢乐,而终曲部分则体现了巴洛克帕萨卡利亚舞曲风格。如果不想聆听程式化和一成不变的演绎,哈农库特的勃拉姆斯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11.《交响曲》(No.1-4)
    《悲剧序曲》
    《海顿主题变奏曲》

     英国爱乐乐团(Philharmonia Orchestra )
     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 )
     Testament 1952年现场演奏录音


链接:/s/1TsJ6dz-MTQ_oNFlUfAALkQ?pwd=i7vh
提取码:i7vh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本唱片的录音记录了两场传奇般的音乐会演出。1952年秋天,托斯卡尼尼执棒当时刚刚成立六年的英国爱乐乐团,英国爱乐虽然当时成立时间不长,但已经成为伦敦管弦乐团中的翘楚。这个堪称传奇的经典录音曾经有过盗版,但是由百代(EMI)制作、华尔特·李格(Walter Legge)监制的原版唱片却从未正式发行。Testament唱片此次重新制作此专辑非常出人意料。之前RCA发行的托斯卡尼尼晚年与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录制的唱片中,也包含了勃拉姆斯的四首交响曲,与本唱片的演出录制为同一年,但相比本唱片的版本,RCA的录音只能说并不尽善尽美,托斯卡尼尼一直被评为当时那一代音乐家中最伟大的指挥家,后世对此称号也有所争议。但是本唱片的发行也许能再度体现托斯卡尼尼的伟大指挥艺术。

在本唱片演出大概一个月之后他与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在纽约录制的唱片包含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但是风格完全不同。艾伦·桑德斯(Alan Sanders)在他的笔记中写道:“节奏沉稳,完全没有展现与英国爱乐乐团合作演出时的歌唱性和表现力。”他的评价指出了两版录音的显著区别,实际不仅仅在《第三交响曲》的呈现上,而是所有四首交响曲的演绎都相差甚远。在纽约表演的录音,音色宏大、深邃,体现出一种粗粝和坚硬,动态冲突被弱化了,最弱(pianissimos)的部分被完全剔除了(可能也有录音平衡性的原因),而与英国爱乐乐团合作的演出呈现了丰富的乐句和精妙的弹性速度,托斯卡尼尼经常对乐队提出要“歌唱!”,这一演出则充分体现了歌唱性。与大多数托斯卡尼尼的录音不同,本唱片弱奏部分的演奏极其动人。托斯卡尼尼一向喜欢给乐队提供明确指示,而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在与他合作时却似乎忘记了如何体现更加幽微的细节。相比之下,英国爱乐乐团的演出更具灵活性,这一点也体现在演奏速度上。在《第一交响曲》中,1951年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的演奏速度比英国爱乐乐团更快,与他们自己在1941年录制的同一曲目录音相比,速度也更快。在另外三部交响曲中,英国爱乐乐团要比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的速度快一些,特别是在《第三交响曲》中,行板的演绎要更加行云流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12.《交响曲》(No.1-4)

      柏林爱乐管弦乐团(BPO)、维也纳爱乐乐团(VPO)
      威廉·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
      百代(EMI)/华纳古典(Warner Classics)

链接:/s/1dpkAnVFNu8Sf1rPbnyGB6Q?pwd=0i3w
提取码:0i3w
--来自百度网盘超级会员V9的分享

唱片介绍:(引自《你喜欢勃拉姆斯吗》)
这是一版杰出的演绎,特别是第三和第四交响曲的诠释尤为精彩。1948年面对柏林观众在演出《第四交响曲》时,富特文格勒仿佛在说:“你们还不相信这个交响曲是一出惨绝人寰的悲剧?你们听!”从一开始的演绎就严肃非常:风格朴素、乐句宏大,在紧张中透出冷静的优雅,又有一丝悬而未决的焦虑躁动。结尾部分狂野、躁动,最后终结于黑暗中。慢乐章开头是描绘神秘的寂静,之后马上进入一种温暖的氛围,之后弦乐的加入塑造出超群的激烈感,预示着这一乐章是悲戚情绪的推进,极力挣扎而无法摆脱。而谐谑曲部分的演绎,虽然勃拉姆斯做出了诙谐的标记,但是听起来却更像冷酷的决心。即使乐章中有放松自如的部分,但是极快的速度一直在渲染难言的紧张感。终乐章充满绝望气息,弦乐再次展现了紧张的气氛,圣咏逐渐退去,激烈的斗争迫在眉睫,在极度绝望中完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18 23:2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