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241
 楼主| 发表于 2024-4-14 14: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myxlt 发表于 2024-4-14 11:05
可惜了,《心弦》在15分钟之后有几处破音。

是么?我的foobar听没问题,您试试这个?wav的。

https://pan.baidu.com/s/1xSdpomKEl7PeFg2YFBgO1g?pwd=1b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发表于 2024-4-14 15: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茂名市
本帖最后由 mmyxlt 于 2024-4-14 15:42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4-14 14:11
是么?我的foobar听没问题,您试试这个?wav的。

https://pan.baidu.com/s/1xSdpomKEl7PeFg2YFBgO1g?p ...

多谢!这个WAV与前一个flac应该是同个抓轨,在相同的地方都有爆音(能确定确实是爆音,在foobar频谱中可以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4 15: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myxlt 发表于 2024-4-14 15:32
多谢!这个WAV与前一个flac应该是同个抓轨,在相同的地方都有爆音(能确定确实是爆音,在foobar频谱中可 ...

这两个音源,一个是n多年前的碟,一个是最近网上下载,绝无可能是“同个抓轨”,这两个音源,我的foobar听,都没有你说的爆音,不知咋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4 17:0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另一值得听的版本是托马斯·桑德林与圣·彼得堡爱乐乐团1995年版,这个与卡拉扬与伯恩斯坦两种风格都明显不同的演奏几乎受到一致好评,这主要缘于小桑德林粗犷有力的合奏和第一乐章直率的、机械化的开头,这个无情的、冷兵器般的第一乐章被认为最形象展示出马勒所处20世纪初欧洲开始萌芽的工业气息,而小桑德林对铜管与打击乐器不遗余力的应用增强了演奏的硬度,突兀坚挺的节奏则使得合奏更趋向“机械化”,冒着寒气的小号没有一丝生气,包括粗犷无情的合奏,所有这些都与马勒作品精神相吻合,能够获得挑剔的马勒专家与马粉一致好评绝非易事,演奏之精彩也证明桑德林此版完全可进入一流行列。

把目光聚焦于第一乐章不够,第二乐章虽不具有卡拉扬合奏的技术优势,声部与衔接也生硬,但小桑德林的理解与节奏掌控准确无误,生硬的声部与合奏反到形成一类特色,蒺刺般刺激着人们的听觉神经,有时候刺痛甚至淌血反到是件过瘾的事情,不痛不痒才让人无话可说,可惜,演奏还是有些温文尔雅,未能彻底的放开,我甚至认为小桑德林的“荆蒺”再尖刻锋利些肯定更好,所以我一直以为,对马交来说,你若剑走偏锋,一定要舍得豁出去,豁到底,才够味。

后两乐章与众多版本比较优势不大,慢乐章题中之义自然清晰,但它缺乏演绎这样伟大乐章的气度与个性,合奏相对少了些如流的绵延与细腻,细节未臻完美。

小桑德林无疑是聪明的,如果有人想分辩一版演奏管乐与弦乐间是否平衡,第四乐章是个不错的参考,合奏明显偏重铜管与打击乐,弦乐与之相比明显处于“不等份”的状态,但这版的特色也正在于此——它凸显的铜管与打击乐器反而将马勒赋予此的精神内涵展演出来,也增强了演奏的硬度,这样高强度的演奏正为诠释马六所必须,也正为多数马迷所喜闻乐见,也恰恰贴近马六之精神,而合奏的技术水准、演奏是否均衡,反而不重要了。

但有些过于溢美之词我不认同,整体的看,他聪明地夸耀了铜管与打击乐器的作用,却又并未将之提升至更艺术的层面,在节奏硬度上,控制与释放并非是完全合理的,一方面,演奏未能真正的“豁出去”,合奏的技术水准一般,也就难以形成既不失于共通原旨、又让人大呼过瘾的个性风格,至少,对于像小桑德林和彼得堡爱乐团这样非马勒“专业户”,剑走偏锋是最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讲,中间两乐章、特别是谐谑曲还是过于规矩了,而末乐章又略显杂乱,他在声部调度、合奏、衔接,包括技术上,还是有差距。

https://pan.baidu.com/s/1FVM10xdqMg4s3W8Hv1_r7w?pwd=b26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5
发表于 2024-4-14 17: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茂名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4-14 15:56
这两个音源,一个是n多年前的碟,一个是最近网上下载,绝无可能是“同个抓轨”,这两个音源,我的foobar ...

嗯,不纠结了。不管怎样,都得感谢您的好贴与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6
发表于 2024-4-14 17: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7
发表于 2024-4-15 12: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老卡的马勒听的较晚,他著名的马九录音以及马五、马六,都需要2张CD,太贵没舍得听
之后,听惯其它版再听卡拉扬的马勒,需要换一种感觉去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8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13:0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在以较慢速度演奏马六版本中,霍伦斯坦&斯德哥尔摩爱乐团1966版无与伦比,“口齿”最清楚,慢而实沉、慢而从容不迫且并无“断点”,“口齿”清楚起到了关键作用,以第一乐章为例:演奏并未用多少力,但纵向和声清晰,几个声部一览无余,声部清晰的叠加效应使演奏的说服力倍增,由此可见口齿清晰有多重要,但演奏又绝非仅靠“口齿清晰”就万事大吉,你必须得出色解读出作品的“题旨”,这是最重要的,从这个角度看,第一乐章明显是软了,展开部也未见改观,霍伦斯坦并未以有力的笔力与架构勾勒出马勒赋予作品(第一乐章)强悍的精神风貌,“气口”总得看偏松,展开部应是大展拳脚之地,但霍伦斯坦并未腾挪出足够的力度与动态幅度,我一向以为,没有硬度的第一乐章无论如何是缺憾。

但若仅仅这样评价霍伦斯坦此版未免偏狭,当你把此版放到一更宽泛的角度去看,此版在以多样化视角理解、诠释与解读马勒上的意义便凸显出来,即使一个中速的、略带温文尔雅、并不强硬但步履端正而又清澈无比的马六(第一乐章)应能以其精湛的演奏引起cm的兴致,当人们不再过多的纠缠于音乐作品所谓的“含意”(包括它的具像)、重新回归音乐自身时,霍伦斯坦的演奏更容易为cm梳理出作品的内质与肌理。

本就富于活力的谐谑曲在霍伦斯坦棒下少了几分快步下的古怪狡诘气息,而多了亦步亦趋的憨态,尽管它并不缺乏兴致,速度仍然秉持着第一乐章的不急不燥,拍感甚为“均衡”,并未有依靠重拍来带动气势,但和声的纵深感与背景在张弛有序的节奏中一一清晰呈现,若听惯了紧凑的马六,此乐章就显得松弛,但并不难接受,它略带持缓的憨态给慢节奏铺下稳健的注脚,真乃又整又立,尽管我还是认为它偏慢。

慢乐章与末乐章都属霍伦斯坦给此版演奏设定的“不强调”原则之下的产物,看似平淡,实则包容万方,我有时在想——何为大家?大家必是胸有成竹而表现出来的则是气定神闲,听听慢乐章——绝不鸡零狗碎、绝不随机用巧、更绝不故作惊人之笔,但听下去则绵密中气纳有度吞吐有序,那番大胸怀是能明明白白感觉到的,正所谓太上忘情而用情则自深隐之处。

再听听精彩无比的第四乐章,尤如千军万马却是仪仗有序的儒雅之师!那番“正规军”齐整沉稳的气势绝非一脉斧鈅钩叉的草寇们能“整”出来的,特别是呈示部棒极了,令人回味再三(三个旋律动机,两主题呈示部分),而响亮又回响着堂音的铜管尤为出色,比如第一声大榔槌(13.34分)激起铜管的高潮乐段不逊色任何一家一流乐团,我一向以为霍伦斯坦必心怀锦绣,所以才能一生“居无定所”、却走到哪都能整出“香饽饽”。

不管是否熟悉马六,我都希望不要错过这版马六,也听听二线的斯德哥尔摩爱乐乐团在大师调教下表演的多出色——每一声部都无可挑剔!

https://pan.baidu.com/s/1K0PISZuYPAabOJM70zwvrg?pwd=ucf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9
发表于 2024-4-16 14: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16:3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音乐解释还是粗线条为好,细化的同时所带来的疑问也多,当解说涉及到具体与结构时,音乐就不仅仅是欣赏这么简单,泛泛的听都是“乐音”,具体的听,音音不同,突然想起胡梅尔2首钢琴协奏曲,索性发上来,感兴趣可对照听听,说实话,音乐总比文字更直观。

知道胡梅尔的乐迷(1778-1837)不多,与贝多芬同时代人,道地的古典作曲家和钢琴家,现在湮没寡闻,但在当时却是比海顿、贝多芬名头不差的大牌,小贝多芬8岁,但出名比贝多芬还早,少年师从于莫扎特并受益于莫扎特提携,后又先后拜海顿、萨布里等为师,26岁接替海顿任显赫的哈什特拉齐亲王宫廷乐长一职,后又先后在斯图加特与魏玛任王族宫廷乐队乐长,在魏玛一干20多年直到去世,这样的显职,同代人舒伯特连想都不敢想,在如日中天的贝多芬面前,他是罕有的敢与其明说不同见解的人,俩人后来交恶,直到贝多芬临终前才重归于好,尽管修好多少有点“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味道。      

上传的这两首作品版本极少,我很是孤陋寡闻,据我所知一线钢琴家未见有人录制,估计唱片公司和经济人们嫌作品分量轻,未必能赚多少银子,也正唯如此,Chaodos唱片公司才令人肃然起敬。     

胡梅尔钢琴协奏曲是灿烂的钢琴技巧与有节制感情抒发的结合,与贝多芬比较,它差在明确的调性感觉与意志力,创作显然没有贝多芬那样大胆,也就难以将音乐动机充分展开并辅以坚定明确的调性,当眼界足够开阔意志品质足够坚定时,音乐在创作上肯定会与之相辅相成,贝多芬的音乐之所以始终有调性,一个简单的动机就能与以波澜壮阔的展开,首先归结于精神的强大,坚定于自己的音乐灵感与创作才华,不同的“气场”总是与不同的人相伴,啥人会有啥样的“气场”与之匹配,文若其人,音乐作品同样“若其人”,在协奏曲上我感觉他与莫扎特更靠近,而非贝多芬,尽管他创作后期经历了由古典风格向浪漫主义的过渡期,现在回过头从音乐发展角度看,他并不具备创新发展的能力,他的创作遵循传统,但水准很高,尤在分句的装饰处理与炫技上有特点,但不足也明摆着(与贝多芬等大家比较):整体大的气脉一般,乐章之间缺少精神与情趣的有机连接,过于游移的调性使音乐发展有些飘乎不定,其实每乐章都是精品,却难以给人以整体的大局观,当然,若不考虑这些单纯的听:很好听,这个不消说。      

a小调OP.85听感很不错,第一乐章奏鸣曲式,主部主题开始于a小调上一条忧郁委婉的旋律,带有莫扎特式的西西里忧伤,似在诉说心中曲委,0.38分在符点节奏下加重语气,1.34分音乐转入C大调副部主题,由长笛等木管吹奏一条明朗的旋律,之后音乐在大小调间游移发展,演奏步伐开始变的壮阔,在回到a小调的灰色阴郁中钢琴介入,钢琴在装饰音型映衬下介入主部主题,充分表现独奏的华丽与精细性格,6.18分在副部主题呈示后开启展开部,展开部设计了相当精致的独奏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集中度,突出展示绚丽的音色与细微结构分解,但表情因素不足,带有一定的音乐会性质,独奏与乐队精细的声部处理不可谓不美,但展开部的性格并不明朗,难以给人更深的印迹,11.58分在主部主题上进入再现部,以12.50分副部主题站上A大调预示着这一乐章调性转换的归结,并最终结束在沉重地小调和弦上。      

第二乐章慢板,间奏性质,篇幅不长却将胡梅尔曲调优美擅长装饰音的写作特点表现出来,F大调,在乐队气息宽广的属音和弦上,钢琴轻声优美的歌唱,音乐带有浅淡的浪漫色彩,钢琴连续的上下连奏段落非常美妙,轻声结束在不定的语句中,引出第三乐章。第三乐章回旋曲,a小调,回旋主题(A段)是一个轻声漫语的设问句型,1.21分出现对比性的第一插部(B段),它在结构上与A段份量相当,与以赋格处理并在不同的调上演示,第二插部(C段)出现在5.10分,性格近似A段,一组温馨的木管段落,听了听,大致结构应是:A-B-A-C-B-A,这个乐章的精彩在于独奏钢琴对回旋主题和插部精妙细腻的分解与装饰处理,但说实话,也多少显得有些琐碎,缺乏明确的对比与走向。      

相对我更赞赏b小调OP.89,结构设计较上一首新颖,创作大胆,声部运用个性更鲜明,独奏与协奏的关系比a小调紧密,也更有价值,在戏剧性上反映出一定的浪漫主义倾向,它让我想起了肖邦,我们能在肖邦两首钢琴协奏曲中找到触发肖邦音乐灵感的源头,第一乐章定音鼓奇特的用法与弦乐别致的拨奏都给我留下印象,主部主题峥峥的力度,两个主题之间明显的对比、二乐章铜管与钢琴庄重神凝的效果,两个声部迥异而又奇妙的合二而一,凝滞与流动相异相融的美,包括末乐章情趣欢快的处理等等都不错,此作我以为应能归在一流作品之列,尽管还是略嫌孱弱,有兴趣还是听,文字计不再细说。
      
钢琴斯蒂芬·霍夫(1961-)相信喜欢钢琴的乐友会有所耳闻,英国中生一代钢琴领军人物,毕业于朱利亚德音乐学院,技术出众,在精致、严谨与华丽上形成自己独到风格,曾经听过他以精细别样手法演奏拉赫玛尼诺夫钢协全集,迥异于传统主流乐派的“黄钟大铝”模式,尽管我不是完全赞同,但他独到的个性与技术样式听来令人耳目一新,他具有无懈可击的钢琴技术,但无论是演奏拉赫玛尼诺夫、圣桑,还是弗雷,我从未见过他为技术而技术,为表现而表现,总能流露出良好的音乐素养,演奏家到了一定的“份”上,从来就不是技术问题,比拼的是心智、意境与悟性,演绎或者说诠释总是重要于“演奏”,工匠型演奏家确能以让人眼花撩乱的走键与金蛇狂舞般的肢体动作博取一时彩头,但缺失的却是乐感与艺术的纯粹。      

这款唱片由CHANDOS录制于1986年,记得曾获当年《英国留声机》大奖,我个人对霍夫的演奏满意,不温不燥,乐感、色彩与精妙的指键很有魅力,让我们领略了一个精致细腻的胡梅尔和一个颇具才华的斯蒂芬·霍夫,指挥:布赖登·汤姆森,英国室内乐团助奏。

https://pan.baidu.com/s/1EElSVtHBstjTOJPlaoOprw?pwd=viq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
发表于 2024-4-16 16:5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2
发表于 2024-4-16 1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我是第一次听胡梅尔的CD,的确好听,谢谢推荐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3
发表于 2024-4-16 20: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本帖最后由 MusicAV 于 2024-4-16 20:45 编辑

霍伦斯坦的马勒三,因为录音效果好上了TAS榜单很有名气,好像也是马六这家唱片公司出品的。

马勒二还是八,在Mvt/Pt1演奏完后观众被要求休息一下然后再继续。楼主在介绍马勒的同时,穿插介绍了大提琴、钢琴等,估计也是让大家放松一下吧

想起早先看过一部马勒的电影,但一时想不起是电视、DVD、还是下载看的 需再想想、、、找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14:4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你若想直面马六的悲剧效应和由悲剧所激发的无穷张力,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1988年版不会让你失望,老大师总能不遗余力抒发马勒的激情,尽管有时有点表面化,但它致力于完全彻底挖掘马勒交响作品的情感特质,且能形成独有风骚,仅此就不同凡响。

第一乐章与霍伦斯坦上面那版节奏完全不同,伯恩斯坦才不管是否表现出“正规军”样式,他要的就是在迅疾节奏中的力量特质,类似霍伦斯坦的“长靠“显然不是他的选项,紧身衣袖灵活迅疾的“短打”才更吻合他的思路,振人耳膜的小军鼓、嘶鸣般的双簧管和小号被特别突出来,这样迅急利落的第一乐章有着极过瘾的听感,他比以节奏迅疾著称的马泽尔表现的更为紧迫,临近生命暮年的老大师似乎特别想在这里表现出他全能的生机与生命活力,我是每听到展开部(9.27分)都不禁一笑——老大师打了鸡血般的兴奋,未及“站定”就盎然的飞旋起来,全不管“立足”稳也未稳,这样张扬的、姿肆无忌的第一乐章听起来煞是爽快,但由于速度偏快,演奏似乎难与赋予展开部更多的内蕴与回味,但我钦佩老大师掌握平衡的绝大本领,他的第二主题玲珑剔透又有着上佳稳健的步态,放的出去,拉的回来,尽管主部这一块演奏过于“狰狞”,过于大声, 但总得看并未显得过于倾斜。

第二乐章A部布满敏锐的神经,伯恩斯坦显然拉大了A与B之间的对比,每一声部都是凸突的、鲜明的,紧缩与放达交互的,弹性十足,A部主题充斥着鲜活跳动的能量,演奏不时以突起的震惊效果刺激人们的听觉神经,但三声中部(第2.25分)与A部对比过于夸张,过慢的B段,在速度上很难与A部主题形成一个适度的恰到好处的整体性完成,布局并不很妥当,幅度上,极限的拉开与突然的合拢都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但它并未遮掩充满弹性的A部。

第三乐章超棒,有经验的听客当听到第二乐章奇慢的B主题时会对这个慢乐章产生期待,以伯恩斯坦一贯强化对比和善于在情感流上造势的能力,他的慢乐章就错不了,无论情感还是线性,都超一流,维也纳爱乐几个声部棒的难以言表,特别是木管与弦乐组不仅平滑如流,织体的韧力与弹性很让我放心,天造地设般的匹配。

第四乐章绝对在最具震撼效果演出之列,从第一个音符开始伯恩斯坦那股“劲”就紧紧绷着,整个这一大段自由速度对幅度的“拉力”无与伦比,呈示部听得人心襟摇曳,什么叫指挥家的结构功力,你就听伯恩斯坦的这个呈示部,既运笔“正确”、又高贵灿亮,又满台生辉,推进也出奇的显示出清澈的逻辑感,再听听他的展开,从第一次大榔棰落地时的震动和铜管撕心裂肺的命运主题以及随后的展开段落、直到第二次大榔棰落地段落都极有表现力,这两记大榔槌砸的,得具有相当强大的心脏来接受它,出于对激进浪漫主义峰值欲望的追求,伯恩斯坦的高峰段落稍稍有点燥,但在充沛的、摧枯拉朽的感染力面前,这点燥感完全可忽略不计,此外,合奏的聚焦与结像感实在出色,每个声部都如饱蘸水墨般在伯恩斯坦如椽之笔下显示出极其鲜明的色调。

此版出自他DG版马交全集,CD另收有5首亡儿之歌,由Thomas Hampson 演唱,乐团仍是维也纳爱乐团。

https://pan.baidu.com/s/1gfi2J2WjebpQTvFALJzjtA?pwd=hxo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7 14: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4-16 20:37
霍伦斯坦的马勒三,因为录音效果好上了TAS榜单很有名气,好像也是马六这家唱片公司出品的。

马勒二还是 ...

对!马三

马3- 霍伦斯坦_副本.jpg (40.31 KB, 下载次数: 70)

马3- 霍伦斯坦_副本.jpg

马勒- 3霍伦斯坦_副本.jpg (41.64 KB, 下载次数: 60)

马勒- 3霍伦斯坦_副本.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6
发表于 2024-4-17 14: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7
发表于 2024-4-17 14:5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4-16 13:06
在以较慢速度演奏马六版本中,霍伦斯坦&斯德哥尔摩爱乐团1966版无与伦比,“口齿”最清楚,慢而实沉 ...

霍伦斯坦的这版 马6 没有听过,赶紧下来听听

我听过也是这家唱片公司的,霍伦斯坦指挥LSO 马勒1,

哇,那个 线条清晰,勇猛直前,一听难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8
发表于 2024-4-17 15: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MusicAV 发表于 2024-2-26 17:05
我手上是这张(估计是首版CD),当年买回了一听音效惊人。一直没找到这张由DECCA官方出的96K高码FLAC。

TIDAL和APPLE MUSIC都只有16/44的规格,没有HiRes的,看来官方没有高清化
我只有一张DECCA Legend版CD,听着还不错,很多高清化的其实都是Remaster降噪处理了,听着感觉不太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9
发表于 2024-4-17 15:3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6 18:36
的确~~Decca legends 97CDs  的图都是如15、16楼所示的24-96的,但包子里都是转制成了ape格式或者f ...

那是用了24/96规格Remaster了,压倒CD里还是16/44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0
发表于 2024-4-17 16: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4-16 16:36
音乐解释还是粗线条为好,细化的同时所带来的疑问也多,当解说涉及到具体与结构时,音乐就不仅仅是欣 ...

多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6-3 09:11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