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完颜阿骨打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烧~毁~了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24-2-11 11:2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福州市
说一说,关于煲机,我个人认同煲机的效果,但是针对不同器材,这个效果与操作之间的关联,会有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里就分为两个点

有一类器材,如果你不随时去煲机,他的声音就会产生变化,这一类是比较让我烦恼的,因为需要随时通电。或者为了达到理想的声音效果,你必须在使用它之前,预热相当的时间,需要等待或者是提前安排。

我所有的设备当中,只有柏林之声的那个老解码具备这功能,因为他在开关的位置还有一个待机按键,也就是说,你在关掉开关的时候,他其实是属于待机状态的

在气温低的时候,机器会微微的有那么一点点热,也就是说只要你插在电源上,他是昼夜都内部有电流在运作的,这样的好处是遇到潮湿的天气等等情况,他是不会坏掉的,避免驾崩的可能性,除非确实是寿终正寝

还有一类器材,只要你的使用周期够长,他的声音会变化,而且会固定下来。

那这类的器材把握的困难点,是他对时间的诉求偏长,而且你没有办法进行量化,细分,阶段性的对比,来观察差距,因为他实在是太小,而且很少有人会同时去使用相同的两个重复的设备

商家是具备这个对比的条件的,那么我们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情况以后可以使用另外一个逻辑方式达到类似的效果

就是通过采购老的二手的机器来达到别人替你煲机的效果,直接把声音做熟

或者直接采购古董机型,这些机型生产年限本来就很久远,而且经过几经转手,那么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被煲透了,就算是放着,不用也被时间给煲透了

但是这些机器古董不仅仅是煲透了,他的整个设计理念也就不一样了,他不是现代声,所以又关联到了古董声音的特点

古董声音的特点,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电子管,因为电子管你可以不那么困难的,买到50年代的产品,也就是六七十年前的东西,其他的器材是不具备这么长的历史的

那么这些古董让人痴迷沉醉,他有没有共性?哦,有的,那就是传说中的靡靡之音,韵味,绵密、绵甜,凸出声音的整体感、氛围感的基础上,又不缺素质感,或者说素质及格,古董声是不会崩崩硬的展现给你的

有的人用一个“糊”字来做代表,没错,但是“糊”字容易起误解,不那么准确的一个大致方向性的表达,好的古董声是在音响性不差的情况下,做到了音乐性的完美,好的现代声是在音乐性不差的情况下,做到了音响性的完美

所以不一定只有古董才一定会发出古董的声音,也不一定现代器材就一定是现代声,这个概念、名词只是他们所代表的这个声音类型的一个标志,老派审美和现代审美的区别

那么为什么有的烧友那么追求古董声呢?因为他这种特质不大容易被替代,那不大容易被替代的逻辑是什么呢?

也就是你通过其他的调整,做不出这样的声音,他是独特的,你对不上频率,无法做到同类变化,独一味的

那什么样的音乐回放,没有了这独一味,就不能够真实的表现,不能够美的表达,答案是没有,没有不可替代的声音,只有不可替代的执念

通过来回反复切长期的对比,古董和现代管的声音特点,或者是古董器材和现代器材的声音特点,你会发现,如果经过种种折腾,那个始终替代不了的声音特征,无法找到替身

那么其他的种种改变已经足以让声音比较好,比较合适,而那个唯一保存的特征就是一个根本的执念,极少数的认同,穷追不舍的坚持

这个事情我就经历过,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你不得不回头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最后追逐的并不是更合适的声音,而是执着于那个声音改变的保持,没有任何理由,就是希望,就是觉得这个改变是一个惊喜,追求改变本身去了,是不是最优解并不在意,就是希望得到这种改变,仅仅是为了改变而已,但是对整体面来说,这个改变并不是不可或缺的,某种情况下,你必须经历迫不得已的回头,你才会发现这个谬论的所在

当然,并非每次都如此,每一次的情况都不一样!
所以清晰的认识,精准且正确的判断,没有矛盾的逻辑,是你能够正向前行的最基本的基础,也是最难得部分,一错再错的嵌套大坑,暗室老僧迷……

有古董声是一个让人惊喜的事情,但是没有,我也不会迷恋。因为某种意义上说,古董声适合于放古董音乐,它在应景方面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一味地执着就被绑在了执着本身上面。

那么古董声是怎么形成的呢?
两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种是设计制造这个机器或者器材的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现代声不同;
第二种是这个机器经历了太多风吹雨打日晒,时间将它钝化了,形成了这种特点。如果是后者,时间的积累必不可少,当今的器材放久了,也会呈现出向着古董声变化的一个趋势。

顺便说一下电子管的选择,之前的一个老烧的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虽然文章内容并不多,但是很实用,能让你找到方向,透过归类的方法,让你容易做好类别的选择

在类别选择以外,那就是同一型号电子管,不同的年代或者是不同的细分型号的进一步的细分选择,这里面就会涉及到非常有针对性,非常专一,或者说是非常钻牛角尖的情况的出现

是一个比较容易迷失的地方,这里面意外的情况是,就算你选到了并且也得到了希望得到的电子管,但是它的状态不一定是如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2 14:0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说说听力,我发烧,不管什么样的器材,听力是核心的必要条件

听力不好,也就是木耳,那过程当中会遇到很多困扰,多半的话会提前退烧,如果仅凭想象力而没有实际的听力做验证的话是不具备深入发烧的动力的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2个问题,一个是金耳朵命题,一个是听力的水平及保护

关于金耳朵,就是具有非常强的辨识能力,那么这里面又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

一个是听完以后可以说出不同的情况,比如从事音乐的朋友,听完以后,他会告诉你这个音准不准,是不是对应乐器真实发出的声音,是不是确定现场的声音,这个录音用了什么样的混音手段,等等等等

一个是听完以后,能够清晰的有各种不同的感受。
但因为他没有从事过相应的事情,所以无法用专业措辞来表述这种感受,他没有这个概念,没有习得这类名词,脑子里面没有这个框架。
他只能表述他自己的感觉,从感觉的方面,用感觉的形容词来表达这个声音的特点,或者是为了表述清晰使用了各类的比喻

上面说的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都是金耳朵的表现,因为金耳朵的根本,就是要听得清楚+认得明白,至于转化成为语言,那已经是下一道工序的问题了,就像文盲不一定是笨蛋一样,金耳朵也不一定能够说的非常专业,头头是道,但是他能知道,他有觉

那怎样获得金耳朵呢?
一是耳朵保护的比较好,同时听的时候,耳朵的状态,听力的状态,听音的状态,整体都比较好
二是有丰富的听音经验,不容易被迷惑,不容易大惊小怪,不容易被声音带走思绪
第三,是没有被自己的概念,或者是物理的困扰所遮住。

那这里就引出如何保护听力这个话题,大部分烧友的年龄都没有到那种很明显听不出高频的阶段,所以年纪大了这个因素基本上可以忽略,因为大多是年轻人

基本上所有在论坛里面的人或者是有一段烧龄的烧友,耳朵听力都肯定是不错的,这也是他们存在于此的原因

那你可能会说我的听力已经下降,我平时用耳过度或者是音量过大,但是我还在发烧啊
是的,虽然听力下降,但是你在大音量下,你依然可以辨识,而听力下降是你对声音的敏感度下降,但是并不代表你的辨识力下降,只要你的辨识力存在,你依然具备烧的条件,可以继续造作发烧事宜

同样的,要保护耳朵,第一要有健康的听音习惯,第二,非常讽刺的,是要尽量少的去集中注意力听音(发烧需要耗散大量精力,有时候一顿连续对比之后可能就玩不动了)

健康的听音习惯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用耳健康。
音量不要过大,佩戴舒适的耳机等等,这些就不啰嗦了,总之就是在耳朵方面需要注意的内容。

另一个方面是关于身体的方面,因为耳朵的听力跟身体的状态息息相关,所以希望长期保持听力的朋友需要注意身体健康,包括少烟、少酒,规律作息、饮食等等,也不在此啰嗦

但是强调一点,有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你的听力将有最基本的支持,不过就像我说的就算是你听力下降了,只要你听的时候耳朵不痛、头不痛、没有明显的身体负面感受,让你分神

那么你开大音量,你的识别力依旧存在,你对应的记忆,相应的概念以及所有的经验都会在意识当中涌现、重组、循环,你仍然会也可以重操旧业,发烧依旧。

通过改变外界物理环境,可以弥补听力上的不足,就像近视了以后,戴个眼镜,照样可以看清楚东西一样,对发烧其实没有根本意义上的影响

那么满足具备金耳朵的第三个条件,不要被东西遮住,这一点是最最难办的,也是难倒很多人的一个关键要素,阻碍了你拥有金耳朵

不要被遮住分为了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你要足够的诚实,区别大就是区别大,区别小就是区别小,听得出来就是听得出来,听不出来就是听不出来

经过多变反复的比对,你必须要对自己诚实,要对结果诚实,不要被概念和心理暗示所困扰,尤其是听到的和预期有差异之时,听到什么就是什么,对于现量,有明确、笃定的判断

第二个部分不要被概念困住,比如金耳朵是属于少数人的事情,我做不到,或者说是如果像这样去处理的话不可能听出差异

那么这些都是很典型的先入为主的概念困扰,它会直接在听之前就阻碍着你这么去尝试,更不要说进行对比以后能够听出差别

抛弃越多障碍,了解到越多真相,一般情况下,耳朵每天时时刻刻就从来就没有停过,无声音也是一种声音,就看你在声音外境下是如何心境了。

有的时候我们是看到了声音,声音不是用耳朵听的,是用眼睛看到的,怎么说看到了声音呢?

有一些烧友会把声音的图谱、曲线放出来,寻找对应器材声音特点和参数之间的关系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为我们需要用到眼睛,需要用到意识,来重组对声音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用到了耳朵

他们这里呢?分两点:
第一,听力范围以外的声音。这类的声音,或是器材能够观测得到,或是其他的生命形态能够听得到,但是对于人来说,这是界限以外的事情,故存而不论。

技术及仪器是感官的延伸,解决问题不一定需要用延伸的方式,用延伸的方式,实际上是比较迂回的

如果你能够直接开心,直接喜乐,你就不需要玩具,如果你使用玩具,这个“具”字,非常关键

既然都是玩具,更好玩的玩具一定会让你放下相对不那么好玩的玩具。所以搞得太复杂就容易让人迷失掉了

这里就提到第二类看得见的声音,这一类看得见的声音,是在人能够听到的这个频段之内,就比如某个耳机在频响曲线上,有~~khz大坑

这种分析方式确实能够准确地找到耳机的特性,但是也会让你意识当中增加了不少概念和暗示,如果希望尽量直接、不绕路的愉快玩耍的方式,真正在欣赏音乐的时候,需要放弃对相关这些概念和认识的分别

其实我也一直挺好奇为什么很多耳机在频响曲线某些位置会有坑或者凸起,但是我相信,这么做一定有道理,要想了解大致原因,其实有一个简单的方法

就是寻找不同耳机,这些耳机在频响曲线图的近似位置,均有不同深度的坑,在其他频段曲线走向相对接近。也就是说,他们共性的在某一个地方有差别,而其他地方,共性的看起来相对比较一致

然后对其进行一一比对,那么你就会发现规律和趋势,而一旦你把握了规律或趋势,你的意识就会告诉你,按照这个路径朝两端走分别会发生什么

还有更复杂一些的图形来分析扬声器的特性,不过扬声器就是音响的一个部分,同样好玩的地方也在于音源和放大器

我曾经很天真地认为,只要分别调整高、中、低频,就能调出不同的声音,甚至市场上还有像这样做的放大器,就是为了满足烧友这样的一个天真的想法

真正的调音确实是玄学,因为他涉及了很多方面,同时很多方面也都可以进行调整,用各种不同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这也是设计师各显神通的地方

但回到之前的话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图谱、参数、概念,欣赏音乐的时候应该把它丢掉,只保留耳朵对声音最直接的感受,这样的话可以少走弯路,因为所有一切造作的结果都是为了在人听力范围之内,透过耳朵,取悦身心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是关于耳朵的适应,不管什么样的仪器,什么样的系统组合,你的每一次变量都是基于前者的基础上展开的,那你的耳朵已经适应了前者的基础,现在所关注的只是新增的这个变量而已

这就有一点讽刺了,就像猴子搬玉米,如果你停止搬的这个动作,那么一切就停了下来。
如果你不停的搬,那么基础本身也在不停的变换,新来的变化点也不停的增加。

每次调整就像从队伍当中剃掉一个人,新增一个人。
那你何以知道剃掉的那个人真的有问题,如果他真的有问题,真的是他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周围的环境和它相互作用的问题。
新增的这个人你何以知道他真的没有问题,你何以知道他以后也不会再有问题。

产生问题的根本没有除掉,他就一定会产生问题,但是并不确定他产生的问题在哪里,但是他就是会产生问题,它是问题的发生器

验证这个很简单,每一次调整都被认为是向完美迈进的一步,每一次调整必将让你当下心满意足,但是之后又有下一次调整,始终停不下来,所以关键不是问题在哪里,因为那样的话早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关键是为什么总是产生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2 14:0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本帖最后由 完颜阿骨打 于 2024-2-12 16:09 编辑

补完看到的声音部分示意图

IMG_7645.jpeg (53.53 KB, 下载次数: 69)

IMG_7645.jpeg

IMG_7647.jpeg (63.32 KB, 下载次数: 74)

IMG_7647.jpe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3 13: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平常的声音,专业器材,播放软件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3 13: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平常的声音
器材和周边的声音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平常的声音,一类是非常的声音

平常的声音接近日常,听到的那些声音是耳熟能详的表达方式,你一听就知道这个声音是不是平常的声音

非常的声音,不是正常情况下能够听得到的表达方式,是特定的造作,是特别的表达,同样你一听也就能知道这个声音并非人间常有

平常的声音可能很平庸,也可能有非常好的感情色彩,非常的声音可能很怪异难听,也可能是杰出的艺术品

举例来说,线材当中,无氧铜比较接近平常的声音,但是哪怕还是铜,但变成了单晶铜,声音改变就很大了,这种从无氧铜变成单晶铜的声音改变,甚至超过器材与器材之间的声音差异

咸菜非常容易大幅度改变系统声音特点,想要微调,大概率下,你只能使用不同的机线,因为他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和方向,但凡发烧的线材,哪怕是同一个品牌不同档位的差别,也不是微调这么简单的事情

就我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无氧铜的声音,平常的声音特点,而且在线材的结构上,平常的结构就行,不是那种很复杂,单靠结构就能有很大声音改变的那种类型

但是就玩声音而言,你要想要特殊的效果,一定要跳出普通结构的无氧同这个限制,至少高纯度单晶铜专业发烧线起手

银线,避不开的话题,只要非铜的金属,包括少见一点的铑、铍什么的,它的声音就非常了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金银合金之类,那声音高频稀里哗啦的,很魅惑、很非常的声音,但是严重到一条线就把整个系统的声音都给扭转了,甚至比那些什么解码、前级、功放带来的改变都大得多

光纤所带来的,少数是平常的声音,多数也是非常的声音,尤其是发烧专用的光纤,或者是那些由玻璃纤维构成的光纤

而人想不到的事,光纤也可以调整出金属线那种特别的味道,一般来说,大家认为光纤就是纯粹的信号传导,而且是高纯度的信号传导,但我那一条范登豪的塑料光纤,有很个性的范登豪的味道,确实让我很惊讶,不知道怎么做到的

由玻璃纤维构成,而不是塑料做的光纤,它的声音可以赋予两个词:“瓷化”或者“水晶化”

玻璃光纤,具体要看搭配,同一根线不同的搭配,会有不同的表现,有的时候是瓷化,有的时候是水晶化,差异点主要在密度

这里语言上的措辞已经无法充分的表达声音的具体含义,只有确实听到了这种声音你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文字的表达已经有限了,就像香水一样,有些味道是无法准确去表达的,类比,也不能够让你有准确的联想

在非常的声音当中,器材里面,柏林之声的声音算是一种,虽然非常但是很好听,但是你还是能听出来,那是非常的声音

其他很多发烧的器材其实都是非常的声音,只是可能没有那么非常而已,你只要听了那些专业的录音的器材,以后听了那些模拟的传统的器材,以后你就知道你周围有多少非常的声音了

避震这些东西不论是板材还是脚钉乃至贴在器材上面压在器材上面的东西,对声音的改变都挺大的,甚至于说不是专门发烧用的

其中,最传统的是橡胶/硅胶脚钉,使用组合材质或者是非橡胶材质,多数情况下可以创造出非常的声音

对于电源的净化,还有时钟的改变,最主要的会让声音产生不同形态、程度的拘束,管理声音的任性发挥,听从商家对效果的描述来看,发现这里面的趋势和方向

地盒是一个有意思的东西,有的地盒只有基本的改变,有的地盒还有额外的味道,地核对声音的改变,如果大的话也会创造出非常的声音

但是有一点,地盒所创造出来的,哪怕是非常的声音,听起来也不那么非常,比更换不同材质的线材所带来的那种变化,还是要小得多

在我看来,这些周边当中排名第一的是:咸菜(包括所谓的机内线)、保险丝
第二类是:胆管、各类避震、电源或者讯源优化
第三是:供电模式差异(开关电源,线性电源,电池供电)、地盒
这里有人可能会不同意,会说第二类或者第三类当中也有改变很大的,应该排靠前,我只是大致的一个分类,有例行就例外

器材只是一个助推器,让你的心和音乐本身达到共鸣,真正让人感动的音乐,你在欣赏的时候会忘掉器材,他的作用已经达到,他的使命已经结束,他已经将你助推到音乐里面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那就是入味,不再油盐不进
再换一个比喻,就是当某些材料的衣服,上面有一个水滴,那个水滴始终不能渗透进织物的表面,看上去总是一个透明的水晶的水珠停留在织物的表面
那就像你拿了一个器材,这个器材放音乐演绎的很好,但是你却没有什么喜感,不动心,一样

一旦入味,你就会忘掉器材,换句话说,你没有忘掉器材,也就说明还没有入味,没有入戏,还在找演员背上的威亚,额,好尴尬

入戏是一种很奇妙的状态,比如你吃东西,不管这个东西再好吃,当你吃进它去的时候,好的感觉和坏的感觉都会同时存在,是的,你会觉得他很好吃,但是他也会让你的食道,或者胃在同时,有某种不舒服的感觉,不同的并行感觉,随时提醒你看清现实,很有意思,也很矛盾

入戏的话呢,你会忘掉那种不舒服的感觉,仅保留舒服的感觉,着了迷一样,着了魔一般,这才叫入戏,如果你同时具备两种感觉,非常理性,看得很清楚,认得很准确,那不叫入戏,那是认真且正儿八经的止观

器材但凡让你入戏,他的使命就已经结束了,但是很有意思的事,想做到这点,其实并不困难,后面讲专业器材的时候会说到的这一点

但是我也不珍惜入戏,因为我发现让你入戏的器材不好玩,也就是说,你折腾了半天把它调好以后你就失去了兴趣

或者说,你直接买一个不用折腾就已经很好的器材,也没有玩的意思,它能让你入戏,对没有问题,直接入戏,以后你就能听纯粹的音乐,感受纯粹的表达

但是那也不是我想要的东西,我也不想听音乐,我也觉得没有意思,那什么东西有意思?这是很神奇的一个问题

用结论来看的话,就是我一直在玩,我很喜欢玩,但不喜欢结论,结果就是我一直在玩,只要达到目的就马上就会丢掉,然后用这个结果倒推的话,可以解释这个不容易解答的问题,那就三个字喜欢玩

下面说一说专业的器材,这些器材之所以专业,是因为他们是用来制作音乐的,他们并不是设计来单纯播放音乐的,如果你拿这些器材作为音源的话,那么解码只是他功能当中的一个部分,甚至是一个小的部分

如果说整个音频硬件生态是一棵树的话,那么这些专业的器材,他是树干乃至树根的部分,从这里出发,然后开出了很多五颜六色,争奇斗艳的花朵,那就是民用的各类发烧器材

这一类器材之所以如此比喻,因为他们非常的质朴、务实、高素质,如果问我对这些其他有什么样统一的认识,那么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为他们都是树干乃至于是树根,所以他们没有太多的花样。器材与器材之间的差异并不大,或者说相对比较小。比那些树枝和开出来的花朵之间的区别要小得多

这就引出一个话题,有几种专业的音频设备,是论坛里面讨论的很火热的。但是实际上的话,如果你听到其他类型的早期音频设备,你会发现他的声音并不比关注度高的那几个设备差,甚至各有所长,但是价格却要物美价廉很多,关键看你执着口碑(以及其带来的二手保值率),还是希望有限预算的超值之选

第二,这些器材的声音,普遍具有非常高的密度,这是我觉得他们最大的一个共性点。当然,这个密度的大小,要看时间来定,同一时期的密度相对靠近,不同时期的话,早期的密度高于晚期的密度。

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我个人的感觉,所有的模拟声,都具有高密度,高密度是模拟声或者是具备模拟味的基础条件

另外一点,就是这些器材的高密度,乍一听,让你感觉他们都具备了针尖式的结相,和很具备线条感的声音,但是再听的话又发现其实并不完全如此

这也是高密度的一个所谓的副作用吧,就是相对来说,在结相本身的宽松度不够,没有化开,但是高密度可以让具备高密度结相之外,产生所谓的留白效应,没有充满整个空间的信息弥散,营造另外一种维度的宽松感

第三,就是这些专业的器材,他们的三频分布都非常的均匀,表达凸出公正、客观、均衡,他并不会为了讨好耳朵,刻意的解压某一个频段,将这个频段里面的信息进行更加充分的释放

但是从调音角度来看,如果你针对某一个频段,放了更多的注意力,这里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不是很清楚,也表述不出来,我知道有这么一回事情,这个过程很神奇

我在用不同的器材,听同一首曲子的时候,有的器材能够释放出更多的信息量,这个信息量是一个显隐的关系,也就是说,他让一些隐性的声音讯息变得更加显性,类似于放慢镜头,或是放大镜的效果,能够把隐藏的信息给解压出来

当你识别到这些解压出来的信息,你得到的声音所创造的意境将会有所不同。你反复的做比对,将会发现这样的调音手法确实很巧妙

并没有声音真正的听不见,只是他在不同的播放模式下,这个声音呈现给你的状态是不一样的,你可能在A设备下面听到的声音是叮的一声,在B设备下面听到同样的声音是咚的一声,但是叮和咚带来的感受就不同了

这个声音并没有真实意义上的消失,只是他展现的形态变化了,那么整体的效果就变了。所以与其说是信息量大小的问题,我更愿意说是信息展现形态的问题。

什么是更好的器材?什么是更强的素质?什么是更高级的声音?如果你追寻“更”字后面的真实意义/原理,那你会发现“更”字牵着你前行的幕后真相

专业的器材,因为他们都诉求更加专业,所以说在这方面的花样相对较少一点,没有民用器材那么任性,那么夸张

第四,这些专业的器材表达都相对比较质朴,除了少数产品以外,多数的产品没有刻意修饰。导致在播放音乐的时候,听起来会偏粗糙、偏刺、不够委婉、显得更加直白,总的来说就是一个字“冲”

当然,因为专业器材有着非常不错的底子、相对归正的调音设计,可以通过音源后面的放大器以及周边等,来修饰和弥补听感上一些小的缺陷,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玩法

第五,这些专业器材相对没有那么好玩,因为他的表达没有那么多的花样,而且相对来说凡是专业器材,他的播放都会让你集中注意力在音乐本身上面,尽量少的去分神,所以说像我之前所说的可玩性并不高,他是纯粹的音乐设备

所以,如果你想寻求可以安心听音乐的设备,诉求高大上的硬件,找到一个正确、权威的声音,怎么二手的古董的专业音频设备一定是不二之选,虽然码率支持上面要弱一些,但是声音方面不会输给当下的,各种新的音源产品

关于播放软件对于声音的调整,这里也想说两点
第一点就是,简单的EQ调整,我基本上没有满意过的,最终还是选择关闭EQ,这里非常有意思,要知道发烧就是要摆弄各种不同的声音,但是真正当这些声音套餐摆在面前的时候却又拒绝了,这是为什么呢?

①这些调整动作太大了
②结果太low了
③自己内心还是认可硬件的调整,有对于硬件的执着

上面三点是可能的答案,但是有一个现象打破了这个答案体系那就是像audirvana或者foobar这一类的大牌播放软件,他对于声音的调整是让我能够欣然接受的

如果拿QQ音乐或者是苹果音乐和它们对比,那么我更倾向于使用这样的播放软件来播放音乐

只要对应的音乐素材能使用这类的软件来播放,我都倾向于选择它们,所以可见软件调音并不为我所绝对放弃

那么这些播放软件和EQ调音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为什么我选择使用这些播放软件?

我觉得最主要的差异是在于这些播放软件调整的幅度比较小,所以没有翻车或者是畸变的一个结果。

另外一方面,他调整的着力点并不是普通EQ所调整的那个着力点,是比较偏向于本底的部分,所以是EQ调整所无法触及的。

换言之,这些播放软件对声音的改变,非常像你更换解码或者是界面或者是放大器部分对声音的改变,几乎让你有些时候无法分辨。

这样的话会引起相对的迷失,因为如果这些软件本身就有很多高级的套件,那么究竟选择哪一种套件,哪一个声音才是OK的?

这个选择本身就会让人陷入迷惑当中去,所以还是那句话,如果使用一个最纯粹的听音方式,那么购买一台最具有模拟声的设备,安静的听音乐就可以了

如果你真的要在声音当中去玩花样的话,你非常容易,偏离欣赏音乐的道路,而陷入在器材、道具的迷思当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06:4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不同产地器材的声音特点篇

说一下进口机国别属性和声音特点之间的关系

大部分国产机的大类特点是中庸、无咎,进口机的特点则是个性化

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说进口器材是把器材当乐器来做,那么国产器材,则更像是把器材当作仪器或者工具来做

前者希望凸现自己的个性,后者希望能够原汁原味的推送音乐而不做过多的干扰,理念不同,结果完全不一样

但是因为困于技术、价格、定位等等概念,在折腾进口机的时候,从一个大派系,换到另外一个派系的时候,有可能会有一个更好的潜在思维来引导自己,而并不是各有千秋的理性判断来告知自己

或者在选择的时候,你不知道不同派系的基本特点,所以相对比较盲目

盲目和惊奇都是没有必要的,进口机的核心,选择它的核心是先把最基本的东西选掉,就是他属于的大类的派系,如果他还是属于例行的范围,并不是这个派系里的例外的话,那么这个底就算是打稳了

对于大类派行的认知、理解、把握在选择进口期的时候非常关键,他能够契合你自己的使用习惯和喜好风格,避免翻车

相对而言美国声比较张扬、亢奋,比较具有权威感,比较容易霸气侧漏,特别能打,是最明显的

同时第二明显的是,他比较愿意输出那种质朴的没有修饰的回放,或者是他的修饰也修饰的,让你感觉到质朴的表达(山歌表现力一流的MSB解码,鸡鸣犬吠,飞砂走石,历历在目),美国人代入感比较强,相对比较热情激昂

有一部分品牌打磨的稍微精致一些,但不雕琢,因为他就算是没有美国声其中的一个特点,他也会有另外一个特点全部特点都不具备的美国声是非典型的美国声

美国声的副作用是,什么时候都难免亢奋、激昂,缺少柔的特质,有时候不那么应景

我听过了这么多器材当中,造吉他的二王之一,fender是比较非典型的美国声,就它出的那几个产品而言,相比较同类其他的美国产品,偏暖、柔、顺畅一点,不凸显霸气感,也不明显表现出质朴的样子

但是他家除了出无线蓝牙音箱和苹果手机的小尾巴以外,没有出其他可以拿来发烧的三大件之类的产品

欧洲的声音相对都比较精致,德国声喜欢雕琢,喜欢诉求定位感,喜欢造境,表现规正,规矩,正式,庄严,理性,客观,冷静,金字塔型的三频分布,传统而又保守

德国声可能的缺点是标准化,保守和尊崇形式,刚正理性,少柔情和任性,就是那种随时都一板正经,没事也穿个西服的感觉

英国成基本上奔着中频去了,因为强调对中频的塑造,所以说非常稳,适应面很广,听流行、古典均可,很难翻车

但是想要出彩,想要有非常针对性,比如特别适合放古典音乐,乃至一类古典乐,也不容易,说白了就是居家过日子,中庸。

喜欢流行人声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英国声,因为人声就是围绕的中频展开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06: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这里补一句,现在很多国外的音响品牌实例上都是国内代工,也就是说,国内的技术应该基本上已经掌握了这一类的调音技巧,因为代工久了,就像当时福建代工阿迪耐克以后生产出了很多国内的鞋子的品牌一样

但是为什么国人造的这些器材这么多年过去了,乃至于都打入到了海外市场,还是坚守那一份中正和无咎,这就是理念的问题,不是不能做,而是不去做

意大利的声音非常注重完整性和流畅性,这是他最大的特点,他非常强调全画幅的表达。

所以意大利的器材播放的时候,他的抢镜、分散注意力的要素相对会比较少。

音响性上,意大利的器材并不占优,但是在全画幅和整体性上,意大利的器材是非常善于叙述完整故事的。

所以如果安心听音乐的话,意大利器材会是一个很好选择,而且意大利的器材在弦乐和人生方面有相对比较强的造诣

因为他注重整体性和流畅性,所以整个声底是相对偏柔的,除非非常现代的意大利声,但是就算是如此,他依然在现代声中是偏柔的,典型的就是类似m2tech这样的牌子

还有一个重要的是法国声,法国的品牌相对出现的不是那么的多,用户量也相对比较小,而且品牌与品牌之间声音的差异会比较大,所以一概而论的准确性会相对比较低

但是,大部分的法国声是绚丽多彩的,色泽艳丽,是比较出挑的调音风格,能够一把抓住你的耳朵,缺点是可能太过于浓情巧克力,少一份淡泊与克制

瑞士的声音非常的精准,就像钟表一样,点到为止,所以很精致、精细、准确,不诉求大气与大开大合的意境,因为瑞士的声音,它的三频不是金字塔式分布的,所以有的时候相比德国声,会显得重心不稳

北欧的声音,实际上北欧的器材已经没落多一些了,市场份额应该是下滑了不少,用家和讨论者都少了不少,这类器材声音比较干净,光滑、纯粹,不吵不闹、不眼花缭乱、不目不暇接,稳定安静的输出,但是这一类器材或者是周边的声音特点,个性可能会更加的明显一些

东欧的声音,这块我还接触了真的不多,但就苏联那些电子管来看,相当具有战斗力

不过最近论坛上的一些对应区域国家的器材,我实际听下来的感受是,能够充沛的表达感情,但是没有发现特别明显而又有规律的声音特性

我觉得做一个器材,正常的表达音乐里的感情是理所应当分内的事情,薄情寡义是这个器材确实在哪个地方可能还有挖掘潜力的空间,做到本份的事情,且没有类似于柏林之声那样值得称道的个性调音,实际上替代者是非常多的

日本的声音,典型的工匠精神,非常好的纯粹度、工整度,一流的素质、分离度,足够的细腻,细节表达尤其强调,一板一拍,按部就班的表达方式

他的副作用是缺少一些灵活性,缺少一定的流畅感,缺少一些整体意识

不论你对日本声的印象,是好是不好,日本声和他的民族生活习性是息息相关的,你要是去过那里,和那里人打过交道,研究过他的文化特征,你就知道他的声音是怎么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06: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中国
其他国家的声音也是一样,只要花一点功夫,你就不难产生很多维度的关联想像,帮助你从更深更广的层面,了解这个国家器材的声音特点

世界那么大,但是主要的影响产地国也就那么几个,而且现在的话老牌音响产地国逐渐没落,新器材大都来自于那些平时新闻都很少提到的国家,这是市场的一个明显的变化

中国声么,如果你不追求声音上的个性,不寻求所谓的味道,而是想买一个性能高、操作便利、运行稳定、使用符合国人习惯,同时音响性和音乐性相对均衡,没有太多短板的器材,选择中国声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折腾也不刺激你去折腾,当然,你可以换换周边,让他变成进口品牌类似的具有个性的声音

所有调音也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问题,经典的那几个坑早就已经被占据,后续的品牌没有进一步赚钱的位置

所以只能从功能上,从性能上进行突破,那调音方面怎么突破呢?就是从略微的改变上去进行打造

比如说原来你使用12色的马克彩色水笔,后面你使用了24色、36色、48色……的这个颜色看上去是越来越多了,实际上只是细分色越来越多了

那么也就是说,个性与个性之间的明显差异被抹平,个性与个性之间的相近,明显的扩大,各种不同的微调层出不穷,也就失去了经典的区别,那选择也会变得迷茫

在对器材的声音特点做思路梳理的时候,有的时候习惯依据器材的价格来给器材的审美做定位,但是往往忽略了不同国家器材基本身体的一个差异,或者其他一些非价格要素,比如作者背景等

这是比较容易迷失的一个地方,就是完全依价格为定位,就是反过来认为既然敢定这个价格就一定具备这个审美高度

有一句话叫做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其实旁观者清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旁观者没有那么入戏,没有被这些概念所捆绑。
他看到的是很直观一个现象,但是当局者的话,实际上是在种种概念的基础上做出的判断,所以比较容易迷惑在这些概念当中

并不是说按照国别来做器材特性的思路梳理和认知就一定正确,但是做任何一个对象的辨识、认知和梳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

如果对这些角度均有所掌握和了解的话,那么尝试更换不同的切入方法,就有不同的答案,在这些答案当中再进行进一步的仔细分析,就会得到更清晰的一个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2: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
关于磨机和堆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2: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
再说一下磨机和堆料,我个人大致上是不赞同磨机的,因为会打破原有设计的平衡性,改变作者的表达思路,但是相比磨机而言,更换周边或者是调整组合也会有同样的一个效果,而且甚至更多

所以我一向认为西装搭配是最为原汁原味的,也认为使用非发烧的周边能够体现原汁原味的特点,而一旦使用了发烧的周边就必然会改变味道,这里设计的目的非常关键,没有这个目的,他基本上不怎么走偏,但是他也一定不会有精彩的特点

同样设计师非常关键,只要一个品牌里面有一个产品的特点,你不喜欢,其他的所有产品都不建议再接触了,不管是早些年的还是更贵的,因为他的声底,大的方向不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变,秉性嘛,难移也

但是如果你喜欢这样的风格,或者还有种情况,你一半喜欢,一半不喜欢,往往这种情况是最难办的,因为站在平衡点上,稍微做一些调整,他会变得非常好,那么你总会有想把它开发利用的这个念头

现在很少有人磨机了,之前其实也并不多,因为磨机面临着二手转卖的一个困境,也面临着效果检验的一个困境,还可能面临着保修失去的问题

打磨前后很难以做同台对比,除非你有两台同样的机器,或者是对打磨的掌握非常有技术上和经验上的把握,否则的话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盲从性,甚至是为了堆料而堆料

没有前后环节的反复对比是没有办法稳定的给予确定的结论的,因为涉及具体现场,凭经验推断准确度不足,而磨机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反复的拆卸原件,反而会带来操作上的影响产生的声音的变化

我曾经做过的磨机就是歌德的那个电池耳放RA1,把苏伦电容升级为Jansen银薄电容,当时看个帖子也是中了毒,但当真正焊接好了后并没有出现奇迹,后面我就没有再磨过机

中毒的情况下非常容易翻车,因为你会有超出客观情况的期待,毕竟中毒了嘛,也就是中邪了,所以冷静克制辩证地看待问题非常重要

这里说三个逻辑,第一个逻辑,你对器材的认可,其实你对器材的认可只是认可而已,这是一个虚拟的抽象的概念,那么解决这个认可就需要排除不认可的因素

那达到这个效果的方法,磨机其实是下策,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和周边的调换,乃至软件的调校达到同样的效果,那也就是同样的认可,何乐而不为,要去磨机,要去折腾,要去铤而走险,要去剑走偏锋

而且如果能够善于利用任何条件的改变来达到你改变声音的目的,这也是一种非常高明的技巧不亚于磨机,这也是我看到包工头在小工面前解决问题的时候使用了非常规的方法,而且非常自然流畅就采用了这样的方法,让小工看着瞠目结舌,这就是大师的不同

那你说我技术很好,经验很丰富,我利用他这个架构在这个基础上修改,那当然可以,移花接木,借尸还魂,顶流操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12:5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
第二个逻辑,磨机必然带来堆料,堆料的合理性、效果如何去验证,我很少见到有人做了这个环节

是有人做了最后整总体磨机堆料和原来的对比,但是可能整个环节堆的料种类很多,这里则没有人就说明,他这样堆料达到这个效果的路径是最短的

总之这样的操作,只要不是自己亲力亲为,总会有一堆的一团疑虑,不仅仅是磨机,任何改变都一样,没有参与毕竟不够深刻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堆料产生的变化的方向,做一个大致性的说明,然后引起你的无限遐想,给你造成心理暗示,最后可能会放大他的实际效果

但是整个系统里面但凡遇到单一维度的改变都是比较危险的,尤其这样的改变力度,还比较大的情况下,因为他非常容易打破平衡性

大品牌的这个高端机种,他整体的改变,牵扯到各种取舍,其实厂家为了更多的收益也绞尽脑汁,希望能够至少看上去在综合层面有一个相对周全的改善,但事实并不一定是这样,好几个实例都能够让你感受到,真正的顶配机种,太飙素质后,确实反而变得难听

如果产品线是一路升级而来,有高中低档的话,那么低档就是最初始的状态,最基本的保留,可以三岁看到老的底子,是研究整个品牌取舍的基石

第三个逻辑,如果你要磨机,那就是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做些改变换言之,你是认可这个基础的

但是你怎么知道你做的改变不会矫枉过正,过大了,而动摇了整个基础,或者整个基础没有改变,但是磨机带来的改变过大,产生了新的不满意的地方

因为微调是非常困难,那个事情,尤其是量化的把握尺度的微调,这是技艺最核心的秘方,你真的能的话,早就玩通关了

但是这个行业的营销几乎运用了所有一切的营销方法,有的人只出一个级别的产品,有的人拉出不同产品线,有人强调堆料以后的改变去推崇高配的几种,有的人告诉你,他是怎么样选择对应的原件,说明他花了多少时间去研究,但是并不强调这个原件本身的价格,等等等等

各种不同,但是每一种都是一种意见,个人的建议是,他们等无差别,结果都是会响而已,不同声音罢了,不要迷失在概念中,不要让概念成为自己耳朵听得不爽,但心里想着很爽的,一个让自己内心产生矛盾的有害的支撑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1: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
杂谈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
说一下机器的视觉感受和声音之间的关联

这里的关联性是比较强的,机器的外观非常显著的表达了他的声音特点,大部分情况就是这样的,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里面隐藏的信息

使用曲面比较多器材的声音,一般比较圆滑,流畅性会强一些,棱角分明的机器,声一般会比较霸气,会规矩、规正一些,素质感会强一些

生产的形状跟机器的长宽比也有关系,四四方方的声音声场也会相对比较偏正圆形,其他两类就是宽大于长,或者是长大于宽的情况,整个声场的形体均会有所不同,当然,机械的高度也和长宽同样,综合统一的表达了作者的诉求和喜好

还有就是机器外壳的用料,一个比较典型的情况,是如果机器的外壳用了木头那么这个机器的声音的质感,或者是空气感或者是所谓的果香味会更加凸显一些

如果这个机器整体都是哑光的色泽也比较暗的话,那么他可能会偏沉稳一些,如果这个机器喜欢用镀铬,银/金光闪闪,那么他的高频可能会奔放一些

如果这个机器身形比较小巧,那么他的声音可能会偏精致一些,如果这个机器看上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建筑物,底座非常扎实稳重,那么大可能是金字塔一般的声音能量分布

如果这个机器的外观设计比较复杂,部分区域会比较强眼,那么他的声音也会相对来说调整的更加复杂一些,特色也会更加抢眼一些

机器的指示灯的颜色,还有光的强弱,均在暗示着机器的声音特征。其实每一种声音特质对应机器外观、设计、做工、审美是没有定解的,但是多少会有些关联,使用的过程中渐渐可以发现这些奇特的关联之处

机器内部的布局同样挺有意思,如果所有的零件布置得非常工整横平竖直,那么它的声音也是这样的一个特点,如果所有的原件布置的乱七八糟,各种飞线,那么他的声音也充满了灵活度和少修饰感,自由奔放

另外机器内部零件很多,多半是在做重复的事情,比如说重复的不同级数的滤波,或者是非常细致的音量调节等等

因为你可以看到,虽然有很多零件,但是相当一部分,他们大致相同,而且都摆在附近,就是说类似的工序经过了类同的多次数的加工,再做重复的事情,在持续的雕琢

日本机,德国机特别擅长这个,英国品牌中的高端机种,包括其他大品牌当中的高端机种,零件数目,类似的零件的数目,也在大幅的增长,实际器的声音素质在进一步的提高,韵味比入门级或者是低端机种有所下降,有所收敛,有所拘束,不再那么任性,显得更加成熟稳重

所以请注意你的选择,你到底是要味道,还是要素质,是要音乐性,还是要音响性,不是越贵越好,反过来可能是让你完全想不到的越便宜越好,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是不要被概念所捆绑,不要被趋势所迷惑,尊重你耳朵的感受,选择你喜欢的声音,让心里不再有矛盾和纠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21:5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西省
器材的变迁,更多的是从味道走向素质,随着时间的演化,这个特性越来越明显

个人认为,合理搭配不同时间段的器材,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方式,既可以防止味道太重,素质太糊,也可以防止过于直白,而没有感情

在选择平衡点和适宜的搭配方面,没有什么元素是越多越好的,哪怕是所谓的模拟味。

如果整个系统当中各个环节都选择模拟味非常强的物件,或者某一类同属性的物件,或者仅有一个物件但是它的属性特征太过明显,那么搭配起来不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反过来可能需要对冲减配,才能找到平衡点。

所以,按照这个思路,哪怕是现代声的器材,在组合中搭配其他的模拟味的物件,同样整套系统可以达到很好的平衡,其实不用特别纠结于某一个环节的特性,反过来讲也不需要将每一个环节都调成类同的特性,一切点到为止,合适就好。

最关键的就是你的概念,你是否能够自由自主?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比如模拟声产生的时代,其实是一个早期的时代,那么你使用早期的物件更容易出现模拟声,但是你是否愿意掉头回去,毕竟最后的发烧只是为了取悦自己,甚至取悦的是被认为是自己的那个自己

如果掉头回去的成本会很低,东西可能会比较旧,而且呢改变的点,并不是你希望或者是期望的那个点,但是如果这样做了,系统的声音会达到你的目的,那你是否愿意放下成见,去操作去测试呢?

这就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了,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就是比如说,假设,用硬盘作为存储媒介来放音乐

不同年代、品牌、参数的硬盘,还有固态硬盘与机械硬盘,它其实是有差异,那么如果你能够做好功课仔细研究,适当尝试,或许能够找到在这个方面调整的思路

如果你自己认为这个东西,嗯,怎么可能会有差异呢?
或者说认为发烧其实不需要这么麻烦,不愿意像这样去操作,那你自然无法去习得这一项的技能和技巧

那你就没有缘分遇到这样的声音了,因为你自己拒绝了自己,你被概念障碍住了,你先入为主了,既然发烧本来就是折腾,那么你为何又要折腾又拒绝折腾这不是矛盾的吗?这就是你的分别,因为种种分别,就出现了种种类型的发烧友,这里没有对错,只有不同,如是而已。

另外还有一个还有意思的问题就是炒作,实际上大部分时候,我们所涉及的这些器材,只是各类器材中非常少的一部分。

大部分没有在论坛上炒作,或者不容易见到,就埋没掉了,当然炒多得很集中的那部分器材是比较经典的,这不可否认

但是外面的世界很大,如果你在时间和空间两个范围拓展开来,你会发现有很多新奇的东西,而且你也会发现很多现在的作品早就已经在历史上有过类似的版本,无尽的轮回,相似相续却不相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杂记之二

在不断地对比过程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初次的听感和后面再次的对比,感受是差异较大的,但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对比感受差异就没有这么大

这种印象在熟悉的过程当中不断变化的现象,很有意思,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初次的印象强烈且不稳定,没有沉淀到一个稳态,容易让人大惊小怪,所以需要二次复证,乃至三次复证,沉淀观点

另外,一方面第一次印象又非常的宝贵,因为后续的印象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已经淡化了许多,没有能够那么强烈、深刻的把差异反应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3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以前面我提到的老声为例,在后续的对比当中,已经很熟悉老声和现代声的区别,差异的感官刺激也被缩小到了一个相对平常的程度

老派的声音,各个结相细点,似乎凝聚在一起,没有分散,这是所谓密度最大的来源,因为他没有分开,所以呈现出密度的感觉

这种高密度的感觉,在使用∑架构解码,有的时候也会让你觉得密度过大,过于浓稠,流畅性下降,有一点涩,有一点胶着

也就是传说中的有一点糊的感觉,这个时候很有意思的是,如果你用早期架构的解码器(R2R),会有更加合适的一个匹配性,会感觉更敞亮、开朗、清爽一些,进而声场也感觉更加舒展,更加大

毕竟R2R的解码器声音更加的圆润。比如我那台美国larvy da10在老声组合上,个人听感舒畅度上就干掉了我那个柏林之声解码器,但是在现代声组合上就没有这个情况,乃至是反过来的

R2R形态的解码器,配上现代声的话,反而不一定好听,会觉得有点水分过多,水漫金山而质感略少,则更难有所谓空气感

用相应时代对应的组合去搭配,而不是把之前年代的产品设计理念重新搬出来做设备,再去搭配其他现在的组合,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玩法(按照我的经验最为现代的那种声音,无论是接哪一种架构的解码器,都会偏重于素质感强而韵味下降的宿命里面)

如果你切换到现代声,你会有那种化开的感觉,会觉得更加的舒展和开扬,但是同时,你也很快会发现现在声的问题点。

现在一点的声音,分散成很多个扎耳的小针尖,布满了整个听音的空间,所以让人觉得没有留白,也让人觉得比较躁动

更现代的声音,这些刺耳的小针尖,聚拢在一起,让人觉得不仅仅有了留白,而且是空白。因为那些小点聚集在一个小范围,不越界,所以其他区域就空白了,说白了,整个听音的空间,信息不够饱满,声音线条感比较强

也同时让人觉得更加的刺耳,因为针尖聚集,虽然聚集,但是并没有合拢在一起,仍然具备有分散的感觉,分开来扎耳(用一个不大恰当的比喻是,针间太小,压强过大),所以安定感还是不如老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我们每次器材的调整,其实都属于选择的过程,就像图片所示,一个树杈一个树杈一样的分开了

那么一个节点上的选择是否就真的正确了,我们的基础究竟是曲曲折折不断循环,还是整体的大方向朝着一个趋势不断前进,这个其实是一个蛮有意思的地方

因为如果我们看不清楚整个路径的话,那我们可能一直是在摆动和转圈圈

我们每一次折腾器材都是玩一下,玩的就是最新的一个选择,最新的当下,最新的一念,当下的一念。

那么,玩一下就好,不要太过于认真,否则就会立刻转到对过去选择正确、合理性的纠结和对未来选择的期望里预设的无尽漩涡当中去了

也不要轻易给器材下结论,各种玩法有各种表现。别人对器材下结论,你不一定认可,但是你自己下的结论,必然笃信,会给自己画一个跳不出去的圈,困在里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还有一个话题,在快速的切换当中,不同声音的特点是很难识别出来的,尤其是上网站上的云视听,不同录音切换太快,或者是在实际过程当中,自己在各项系统组合上飞快的切换,那么这种区别,在切换了一霎那是听不出来的

因为听觉惯性的原因,必须要等停一段时间才会慢慢地有所感受,但是已经错过了最关键的初次判定时机。

只有你停那么一下,哪怕是很短的一下,切断念头,才能看清真相,分别出差异。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地方,你必须冷静一下,抬头望天,低头看地,才能跳出思考的漩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21:3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老烧
老烧既是一个宝又是毒药,在这个坛子里烧起来的,基本上没有被老烧带过的,几乎没有人例外,因为你只要在这里必定在获取别人的信息,尤其是那些经验老道、阅历丰富的老烧

了解他们在发烧路上的行为和思想,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透过贴子里的只言片语,你就能借助别人的经历,摸索到发烧世界的奇妙,也明白大家都在哪里驻足,弄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20: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关于供电的一点点尝试和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9 00:5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