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桥卧坡的古典CD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24-2-22 13: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谢谢老师们的精彩分享和聆听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2
发表于 2024-2-22 14: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3
发表于 2024-2-22 16:4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陕西省
认真拜读、仔细学习、逐一收藏,感谢楼主及上传资源的大佬详解巴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4
发表于 2024-2-23 09: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2-22 10:56
这里有~~兰多芙斯卡的巴赫《十二平均律》
pan.baidu.com/s/1jPh4j?entry=dalipan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24-2-23 09:2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谢谢楼主的乐评和资源分享,跟帖挖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
发表于 2024-2-23 11:0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东莞市
多谢楼主的分享和解读,这样精彩的帖子值得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7
发表于 2024-2-23 12:0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重庆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24-2-23 16: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福建省莆田市
认真拜读、仔细学习、逐一收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9: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意大利协奏曲是巴赫的代表作之一,巴赫创作的初衷是在一架键盘上营造出独奏与合奏的对比效果,它当然是为当时的羽管键琴而作,巴赫当时给出的标题是:依照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

在当时的德国,以协奏曲与歌剧为代表的意大利音乐蔚然成风,人们对那些老套的、复调的、宗教的音乐早以厌烦,而以意大利式协奏曲为代表的欢快活泼的、清新优美的、世俗的主调音乐普遍受到喜爱,老巴赫也并非总是“一根筋”,他又是维瓦尔第忠实的拥趸,他同样也需要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作曲才华,而不仅仅是管风琴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这首具有经典价值且对后世协奏曲式产生重大影响的作品便应运而生。

现在回过头去看,巴罗克与古典初期数以千计的大量协奏曲都被时间的大潮淹没了,而这首《意大利协奏曲》却具有了恒久的经典价值,特别是巴赫在一架键盘上创造出独具风味的对比合奏效果与音色明暗的阴影效果,给人以难得的品味与美感,这是当时任何一位作曲家都没巴赫做的完美。

这部作品明丽欢快的优美曲调与巴赫许多严肃内在的复调作品大相径庭,演奏时间仅有14分钟左右,由于是主调的、旋律性的,听起来十分愜意,结构上无须多说,仅提示一点:第一乐章开头主题很明显是模仿乐队全奏,0.39分(古尔德版)独奏段落出现,右手是独奏的旋律部分,左手则模仿乐队简单轻微的和声,之后,合奏与独奏交替出现,可以大致按这个思品赏作品细致入微的对比与明暗效果。

版本首选古尔德与布伦德尔,古尔德的独到之处,就在于他具有超出一般的在键盘上驾驭多声部的能力,这样,他在演奏起诸如《意大利协奏曲》这样具有独奏与合奏效果的作品时,特别能表现出力度层次变化与音色的明暗效果,不仅力度层次清晰之极,运行与脉络之顺畅也出色,确是一版代表巴赫创作风貌的佳作,1959年的古尔德神采飞扬、技艺娴熟,多难的技术段落也挥洒自如。

《第1.2号帕蒂塔》的触键在古尔德所有巴赫中最出色,它有一种超然于世外的东西在漂浮,能带给你无声的幻像感,“阿勒曼”与“库朗”都反映出这一时期触键上的特点,挟御而裹仙风,行走如风却清澈爽俐,洋溢着难以遏止的飞扬的精神特质,古尔德演奏“萨拉班德”时独到的魅力也定型于这一时期,即音绝而意绵长。音断而神未断,显示出旁若无人的神游色彩,第五曲“小步舞曲”的演奏的音体清丽、节奏生动,音粒的跳跃感与明暗对比都堪为精妙,你再听“吉格舞曲”,天赖之音!

第2号的“序曲”百听不厌,短短3分多钟,三幅不同而又绝妙的图画脱逸而出,如来自空灵的天音披撒灵光,我始终认为古尔德巴赫之最大特色、就在于他大胆摈弃附着于巴赫身上的神学元素,而将其带入绝妙的音乐世界中,在这里,精神与音乐合于一体,再听第2号第五、六曲的“回旋曲、奇想曲”,右手的线性与左手的构架融合如水乳,特别是第六号“奇想曲”,左手键精妙无比,无人可及,古尔德左右手键的均衡度天下第一,一般钢琴家普遍右手强于左手,这里原因复杂,既有大脑左右半球先天因素,也有后天训练因素。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Qmqowh0nMkNdElHc-8D2Q?pwd=8ddd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9: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3 19:30 编辑


图雷克版被《企鹅》冠以“三星带花”,这版唱片出自sony为她2003年去世而再版发行,以示纪念,但原始录音应来自TROY或VAIA唱片公司的图雷克 A Birthday Offering,不知确否,图雷克一直签约美国小公司,发行量与影响力很有限,因而她的唱片并不好找,《意大利协奏曲》同样演奏的神采飞扬,做为同是大键琴模式的代表作,图雷克的演奏幅度似更为广阔些,极富音乐的表现力,她没有丝毫的娇柔做作,魅力却在举手投足间自然显示,左手的和声棒极了,使得整个演奏浮雕般的凸凹明晰,既质朴自然,又大方得体,第二乐章格外的有一番“沉潭静水”般的潇然洒脱,偶有涟漪击荡也是发自深处,使你不由自主的静心揣摩,真是大家手笔。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kgo3Wb0qSCyuFVLTT1HcQ?pwd=lj6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发表于 2024-2-24 17: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好文!
听音乐听到这份上,高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2
发表于 2024-2-24 18: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西
元宵吉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24-2-24 18: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本帖最后由 wpx426 于 2024-2-24 18:39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3 19:20
图雷克版被《企鹅》冠以“三星带花”,这版唱片出自sony为她2003年去世而再版发行,以示纪念,但原始录音 ...

看了您的小文不免勾起了俺的考据癖。A Birthday Offering其实一共4张由TROY公司原发,后转VAIA发行,编号为:1041,1051,1029(哥德堡)和1040(Partita 1,2,6),这4张被企鹅评为三星带花。我清点了一下自己的收藏,只缺了1040。您说您这张是她去世后Sony发的纪念碟应该是对的,因为它不属于VAIA那4张中的任何一张,但是,BWV989,971(意大利协奏曲),确实选自1041和1051中的录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4
发表于 2024-2-24 20:0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wpx426 发表于 2024-2-24 18:32
看了您的小文不免勾起了俺的考据癖。A Birthday Offering其实一共4张由TROY公司原发,后转VAIA发行,编 ...

有图吗?
无图无真像
上图是硬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1:2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哥德堡”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尽管音律好听,但初涉者面对这样庞大的变奏曲,掌握起来往往力不从心,有可能越往后听越迷惘,也就失去了欣赏性,音乐只有听明白点才有兴致,才有继续探求下去的渴望,若使人如坠五里雾中,音乐的魅力会大大减少,据我所知,“哥德堡”全部32曲,越向后听的人越少,在结构上难与掌握是其中的主因。

1、全部32曲,第1曲主题,第32曲回归主题,那么变奏部分一共30曲,这30曲分成10组,一组3曲,而每组的3曲中,格式大致相同,即:第一首、发展主题的某种个性,第二首,采取幽默和华彩的音型节奏,第三首、采用严格的卡农曲方式(第30变奏例外),以不同的声部模仿同一旋律,如果听时能自觉的按顺序分组去听,难度会减轻不少,道理很简单,每组中的三曲基因差不多,就像亲兄弟,当然有差别,但怎么也近亲缘。

2.《哥德堡变奏曲》这个题目是后人所加,巴赫给出的标题是“包括一首咏叹调及其变奏的键盘练习曲,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注意,是为有两个键盘的羽管键琴而作,这是一句关键性的说明,按照当时作曲写谱习惯,两个键盘的谱子是分列的,也就是说,中高音区的主旋律部分与低音和声部分的谱子是分开来写的,也就是说,如果用羽管键琴演奏,我们能更清晰的听到低音的和声线条,而用钢琴演奏,由于它只有一层键盘,你很难分辨清楚低音的和声进行,不知这样说你能否理解,但弄清楚这一点,对弄清楚下面的说明非常关键。

3、这首变奏曲毫无疑问是主题变奏(根据主题展开变奏),但它在后面的30首变奏中,根据的不是上方的主题旋律,而是下方的低音和声线条,听好这首变奏曲的难度主要在这个地方,这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团,更大的迷团在后面,在主题全部32个小节中,每一个小节只有一个低音参与进这条低音和声线条,也就是说,一小节兄弟几个,只有一个哥们能进入到“领导班子”,能明白难在哪吗?人耳本身就难以将低音和声部分自觉连成一条线,否则,和声就会变的像东方红太阳升一样简单,而你再每小节只截取一个低音,再将这32个低音断续的组成线条,再让我们听出它来,再让我们自觉将其与后面的30首变奏联系其来,这难度实在太大了!但事实如此,作品的结构就是这样的,难度也在这里,除此,在写作上没有第二个解释。

4、这是32个小节中的32个低音,后面全部的变奏都是据此而来,尤其需要重点注意前四小节这条下行的低音线,(5 4 3 2 1),它是这部作品整体构成的基础,或者说是纲领,有出入么?当然有,但大体以此为基础,接近的为严格变奏,出入较大的为自由变奏,全部30段变奏基本上由这两种变奏方式构成,这需要在亲耳聆听中注意分辨,

5、低音和声前四小节这条下行的旋律线其实整个这部作品的旋律特征与和声特征,怎么讲?意思是说:这部作品许多的旋律构成都是下行的,音阶由高向低流动,和声也较多的在下方位进行,这个特点伴随着整部作品和很多变奏,这几个低音音符自然也就成了变奏的基础与和声的基础,听熟这部作品,这个音乐特征会越来越清晰。

6、分段上,第10变奏(小赋格),第16变奏(序曲),第22变奏应视为三个重要的节点,特别是第16变奏将整部作品一分为二,该曲为法国风格序曲,它自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为两声部前奏曲风格,后半部分为三声部小赋格,而第10变奏与第22变奏则分别为前后两部分的中间节点,结构设计十分巧妙,掌握这三个节点也同样会使欣赏变的相对容易一些,至于它的其它细节,包括音乐之妙与结构之妙,除了听,没有什么捷径。


上传这版是美国著名爵士钢琴家基斯·加列特1989年1月在日本的录音,由ECM同年出版,羽管键琴版由于乐器本身的特性,本来就比钢琴版清晰,而加列特此版简直清晰的令人发指,清晰至你能一眼看穿它的织体结构,对于有心了解这部作品结构的爱好者,我实在找不出比之更合适的演奏版。

我认识加列特是他钢琴版的老肖《24首前奏曲与赋格》,当时就赞叹他不仅玩通爵士钢琴,纯古典作品也弹的这么溜,后来听闻他的羽管键琴更棒,而这部《哥德堡》让我大饱耳福,真乃是多彩多艺,不仅如此,演奏的精神气质很贴近巴赫作品的精神,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理解基本能与作品的精神与脉搏“同一律”,再加上无暇的键盘技巧,演奏的灵动而优雅。

音源链接:https://pan.baidu.com/s/1RKKodKyhj-bZmS9JD2syHg?pwd=lmq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1:3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本帖最后由 gdyy223 于 2024-2-25 11:55 编辑

https://pan.baidu.com/s/1b9a2f1Uk0SgR3fBaiA3MTQ?pwd=fs0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24-2-25 11:49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8
发表于 2024-2-25 11: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山东省临沂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2-23 19:20
图雷克版被《企鹅》冠以“三星带花”,这版唱片出自sony为她2003年去世而再版发行,以示纪念,但原始录音 ...

谢谢分享经典版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16:5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大无”是所有大提琴家的终极表演,这还不仅仅在于演奏“大无”需要极高超的大提琴技巧,而更在于不管你演奏了多少遍,对于大提琴家它始终是未决命题,它庞大的组织结构,雄浑豪迈的气度,广阔无边的维度指向,包括蕴含于其间的音律性,都需要演奏家刻苦钻研,辅之极精细的艺术处理才得以触及。而对于听者,同样需要清其心、静其耳,才能随之抽丝剥茧,感受这些令人心动的伟大音乐。

很难数清究竟有多少版“大无”,斯塔克一生就录了7版,可见钟爱到什么程度,也可见“大无”始终深奥,需不断探索。版本上,你很难去划分它们之间的艺术等级,但有几个版不能不听,除了斯塔克,富尼埃,卡萨尔斯,我个人同样赞赏的有:一、荷兰巴洛克大提琴家安奈尔·比斯玛1992年的Vivart版,二、Philips1992年今井信子的中提琴版。

荷兰是复古派(古乐器演奏)的策源地,而安奈尔·比斯玛(1934-)是其中最重要的巴洛克大提琴演奏家,巴洛克大提琴与现代大提琴差别很大,最重要的差别有两点:1、巴洛克大提琴是一水的羊肠弦,它的发音温暖但显然没有现代大提琴清亮,弓较之现代的直弓也要松软,演奏起来相对随性自如,但在音准与精确上难度要大的多。2、除了共鸣箱体略小外,另一个明显区别是巴洛克大提琴没有支撑底柱,演奏时需要两腿夹住箱体。

比斯玛这个版本在我所听过的“大无”中最接近巴赫原旨,这还不仅仅是硬件与巴赫时代大致相仿(除第六组曲专为五根弦的大提琴而作外),主要是他演奏出来的精神气质颇具天圆地方、畅流浩翰而又腾云走马的宏观景像,呼息感较之其它版本要自由的多,气运也完满,正因为视野开阔,宏观大方,速度上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虽节奏与其它版本比较很有不同,但你很快就会被他独特的艺术处理所吸引、听听第一号前奏曲和库朗特(7.37分),很少有其它版本能提供出如此灵动自由又伸缩弹性的律动空间,尤为难得可贵的是,在这看似随性的演奏中,实则透着精研与精湛的分寸感,你听不出丝毫的草率,连分句的尾音都处理的很见讲究。第二组曲显示出比斯玛对作品情绪准确的把握,他把那种莫名的哀伤与陡峻节奏很鲜明演示出来,颇具弹性的速度对比让演奏有更从容的情绪转换空间,第3曲库朗特(8.13分)如天外飞仙般,兀直但对全曲是很大的丰富。第三组曲明显烙上比斯玛鲜明的个性印记,前奏曲与几个快板都拉的飞快,透着自信与辉煌,也使后面中速阿勒曼的娓娓道来显得尤有说服力,这首演奏以强烈的对比给我留下深刻印像!全部六首的演奏极富新意,别样但有独到的艺术指向,至少其杰出的乐感与亲切的音乐性更易为听者所接受。


今井信子中提琴版的巴赫大无值得听,此版的听点并不在于演奏有多出色,而在于因硬件不同而形成独具的艺术特性。
我们知道中提琴比大提琴高八度,因而中提琴演奏“大无”无须调弦,但音高上扬八度后初听很觉怪异,接受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热身,比如第一号G大调前奏曲听惯了大提琴版就很难适应中提琴清亮上扬却又紧崩的音色,特别是高音区。
此外,大提琴的共鸣空间显然比中提琴要充裕的多,你就不要指望中提琴演奏“大无”能带给你多少雄阔豪迈的开阔气息,所以,初听你会感觉整个的精神世界被缩窄了,在某种程度上,中提琴演奏让无限度的大无有了限度,这不能不说是硬件本身的局限所致,我之所以推荐它主要是源自今井信子的胆量,敢用高八度的中提琴演奏大无风险很大,绝对非同小可。
音迷对此了解不多者,很难理解这其中巨大的难度,我仅举一例:中提琴版前奏曲尾声一次次冲上高音G是带有相当大风险的,它绝不容许高音G有丝毫的脆弱——这个音的脆弱意味着塌陷!意味着方向感的虚无!而今井信子的演奏显然成功,她在技术处理上无暇疵,她的清晰、清亮与细节照旧能给人以美感。
不要试图用今井的中提琴版去和大提琴版比较,没有可比性,但有一点肯定:今井的中提琴虽然小一号,但她的技术发挥与精神气质仍然一流,而我所尊敬的就在这里——既便空间与能量有限、她仍能在这个稀缺层面做到最佳。

比斯玛版:https://pan.baidu.com/s/1fllWo7uInHojX-RLkltODg?pwd=olrl

今井信子版:https://pan.baidu.com/s/1ezs1H6cBceVPHn4SIsN-2g?pwd=0oa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发表于 2024-2-25 18: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13 03:48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