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gdyy2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CD分享及版本鉴赏 - 长桥卧坡(持续更新中、、、、)

[复制链接]
381
 楼主| 发表于 2024-5-9 07:4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沁园春· 酒后自嘲

浪得虚名,能有何用?苦苦追求。
叹人生如梦,弹指挥间,很少黑发,很快白头。
活力不足,疾病不断,转眼匆匆一命休。
还什么:自认为学问,羞与不羞!

好在脑袋不轴,把浮名奢利早早收。
重回归生活,思想滚蛋,赏鱼观花,不与身谋。
乱七八糟,九宵云外,既使听乐也悠悠。
这舒服,刚八两白酒,三盘肥牛。



行香子两首· 无题

晨看昨夜七律,见后四句平仄全反,都说酒易误事,这么稔熟的格律也迷糊出错,可见不假,
偶见窗外桃花大开,填两首行香子,凑趣。

一夜抽芽。妖妖桃花。香颤颤,倩影横斜。久倚阑干,醉览芳华。啖津河鱼、刘伶酒、太沽虾。
浊世管它!闲来涂鸭。美滋滋,独伴烟霞。残桥野鹤,陋居天涯。有紫泥壶、天泉水、靖安茶。

大隐无形,大道无工。也修行,唯乐唯松。日日繁琐,只为亲情。幸忙中闲,疲中酒,闹中听。
心净如婴,才是清明。知天命,安颐其中。只退不进,简单人生,有一胧月,一盆兰,一杯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2
发表于 2024-5-9 08:3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楼主是文化人。

我们这些现代打工人,能读懂古诗词就不错了,更何谈格律和平仄。

楼主活得通透,我们活得迷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3
发表于 2024-5-9 10:2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北省鄂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9 07:47
沁园春· 酒后自嘲

浪得虚名,能有何用?苦苦追求。


不会写诗,但喜欢诗词
形影一朝别,烟波千里分。君看望君处,只是起行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4
发表于 2024-5-10 15:1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5-9 07:47
沁园春· 酒后自嘲

浪得虚名,能有何用?苦苦追求。

我虽不嗜酒,但也好品饮,小酌两杯可也。

其实说起酒,国外的酒的品类,比起国内的要多,差异性,复杂性更多。

例如高度烈酒(酒精度40度以上),我感觉威士忌,尤其是 苏格兰威士忌的多样性,复杂性,性价比 给国内的烈酒更好。

建议楼主除了国产白酒之外,也可试试威士忌,我的体验是威士忌在闻香,口感味道,后劲回甘等方面,都比我喝过的白酒要更美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7:10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马八规模浩大,但主旨若要高度概括,只需两个字——救赎、不管你贫穷富有、得意失意、发达没落、卑贱显贵、灵魂都能在救赎中得以升华与解脱,这是一部真正的“合唱交响曲”。

作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请造物主的圣灵降临,六乐章,歌词选自八至九世纪所作的宗教赞歌《降临吧、造物主圣灵》。第二部分;《浮士德》第二部最后一场场景配乐,十二乐章,歌词选自歌德《浮士德》第2部“山谷”中第五幕的场景。
此作器乐部分所占比重不大,类似于清唱剧,歌词很长,但网上不难找到,我这省略,仅就几个要点简述两句:

一、第一部分第一曲,注意合唱开始向下四度、然后向上七度的音型,它气势宏伟、大踏步而来,这个乐句实形成第一部分的音乐主干,与之相映衬的是第二曲由女高音唱出的平缓优美的音乐,这两段音乐,一个豪迈磅薄,一个抒情如歌,相互对应、相互融通,变形发展,从而形成推动整个乐章音乐发展的主导。

二、歌词重点表达两个宗教圣念,一是开始七度音型所唱出的“请造物主圣灵降临”,它是整个第一部分的表达中心,大幅跨跃的音程如雷轰顶,造成仰视与俯视的双重效果,如万方齐聚,直奔上帝的圣灵圣光而来,第二个宗教圣念是“请主赐福”,这里包含着“赐与爱、赐与力量、赐与和平”等,整个第一部分由这两大主题构成,最后自然导出由女高与童声合唱的“荣耀颂”。

三、《浮士德》是德国文学家歌德(1749-1832)根据民间传说所作的一部史诗性诗剧,创作历时60年,浮士德的形像在德国乃至欧州广为人知,他作为入世与不懈奋斗典型其精神为人赞颂,诗剧中的学者浮士德为了换取知识、魔力和延长青春,与魔鬼梅菲斯特设赌;在经历了种种奋斗、幸福、失败和满足后,最终死去,诗剧第二部终场,浮士德的灵魂被天使们护卫进入天国,成为永恒,马勒截取了该剧第二部最后一场的场景,略加改动,突出了救赎的力量与上帝荣耀之光的蔽护。

四、第二部分第一曲这个重要主题动机需重点关注,它在小提琴的震颤长音与低音大提琴衬托下由木管奏出,在后面它将不断以各种变体出现,既表现大自然的旷远宁静,也表达出深遂的情感与幽远意念,特别是弦乐接过后,极富情感,几个声部反复陈述,纯至明净无暇、深至深不可测,同时与最后乐段逼人的光灿形成相互映照与极强烈的对比。

五、最后几段不可不听,特别是最后两段,灵魂若乘上遨游于天际星空的飞船,马勒的创作本意在这里显露无遗,他把浮士德作为对人性与理想追求至死不灭的象征、他的苦苦求索在上帝的荣光下最终达到救赎的彼岸历程,表现的激奋人心,听后令人心灵抖颤不已!

听听最后“奥秘合唱”这一段:
一切无常事,
转头成虚影;
不可企及者,
至此得圆满,
不可言喻者,
至此得实现;
永恒的母性,
引领我们升入天国。
音乐由天堂般美妙的低徊沉静,引出歌颂性的充满哲理的和声、直到达到万乐齐发、光焰四射的撼人效果。


版本首荐索尔第1971年DECCA版,在索尔蒂毕生引以为豪的经典唱片中,除了那套瓦格纳的《指环》外,恐怕就数这套马八了,DECCA为此动用了近乎奢华的顶极录制班底,录音师动用了威尔金森和帕里两大金牌,独唱家们、哈珀、波普、明顿、科洛、雪利-夸克、塔尔维拉等等,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实力派唱将,也都是对索尔第有敬佩之心合作多年的老部下,演奏(演唱)不仅端丽堂正,到处都充满敏锐的、脱胎换骨的与严丝合缝的应答,默契自不待言,既使是多声部的交叉轮唱也清晰至极,没有一个声部被淹没,我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在这样无比精彩的重唱面前无动于衷,合唱部分更乃世界顶级,维也纳两大合唱团与童声合唱团一直属超一流水准,他们的演唱很好把握了作品的精神,而索尔第的指挥精神抖擞、毫无倦怠,钢筋铁骨般的坚硬台风与沁人心脾的优美乐韵整好切合了马勒作品向两极延伸的特性,听此版与听别的版本给我感觉不大一样,虽有的乐段显得不大均衡,但考虑到马勒此作人声部分很重,芝加哥强大的铜管与充沛的演奏反而与之能整合成令人信服的混声效果。

也许是整个的演奏录音班底太过奢华,你若听得仔细,诠释上略微有点过于追求效果的倾向,而宏大中对内蕴追求的推力略显不足,特别是人声部分,足够光辉灿烂,足够斑勃多彩,但主动“向内”的深度略微差了些,表现在直观的听感上则是直击心灵的力量与幅度足够,而温暖心灵的侵润度略嫌不足,当然,独唱部分太强势太精彩!特别是让人无话可说的第二女高露琪亚·波普和第一女高海特尔·哈珀——与由她们所带动起来无比惊憾振颤的、具有无比强大和声效果的尾声相比,这点小瑕疵完全可忽略不计,而清脆灿亮的男高勒内·科洛同样功不可没,我个人对这版的喜爱并不差于索尔蒂那套光辉灿烂而又冷艳夺目的《尼伯龙根指环》。

https://pan.baidu.com/s/1tUaiG5XYwiQxX2s08hsfGQ?pwd=4j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6
发表于 2024-5-10 17: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7:2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bomberb2 发表于 2024-5-10 15:15
我虽不嗜酒,但也好品饮,小酌两杯可也。

其实说起酒,国外的酒的品类,比起国内的要多,差异性,复杂 ...

威士忌喝过,家里也有,我倒能烧两菜,偶而弄个牛排或铁扒鸡之类,会来几杯威士忌,平常就是56度红星二锅头,喜欢它几口下去窜入腹中横冲直撞的狠劲,痛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7: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很不牛的俺 发表于 2024-5-9 10:20
不会写诗,但喜欢诗词
形影一朝别,烟波千里分。君看望君处,只是起行云。

爱乐懂诗,两大知识领域,小哥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8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0 17:32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ejack 发表于 2024-5-9 08:34
楼主是文化人。

我们这些现代打工人,能读懂古诗词就不错了,更何谈格律和平仄。

实实过奖了,都得辛苦讨生活,没啥区别,我可能大几岁,诗词上豁达一些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0
发表于 2024-5-10 19:2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市
今天坛里正巧有乐友分享一版马八,楼主有空的话可以点评点评。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 ... &extra=page%3D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1
发表于 2024-5-10 19: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嘿!楼主和几位小哥。。。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杯莫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发表于 2024-5-10 22: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北京市
这幢楼,也送楼主一部电影:马勒传。https://pan.baidu.com/s/1mYurkrt69WXivddfv2LqKg?pwd=erji
十多天前说起过的,前几天刚找了出来,N多年前买的D版,刚镜像后上传。
我送楼主的,其他人不许抢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
发表于 2024-5-10 22: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本帖最后由 bomberb2 于 2024-5-10 23:04 编辑
gdyy223 发表于 2024-5-10 17:24
威士忌喝过,家里也有,我倒能烧两菜,偶而弄个牛排或铁扒鸡之类,会来几杯威士忌,平常就是56度红星二锅 ...

哈哈,下回试试,威士忌桶强 cask strength, 酒精度一般超过58度,BTW, 好的威士忌比好的白酒便宜很多,

威士忌比起二锅头,有另外一份 风味,我喜欢威士忌有一种欣赏歌剧的魅力,酒香丰富且悠长,像序曲,可以慢慢细闻,前调,中调,后调

入口后,酒液在舌头,舌中,牙齿中游弋,滋味口感多层次,大有文章

如波本有花香,果香,甘甜,
如雪莉,有葡萄干,柚子,橙子皮等芬芳,

如泥煤,有烟熏,消毒水,草灰,海苔的海腥味 (喜欢腊肉的人,应该都喜欢)
如雪莉+泥煤,则上述两者交织,像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那样交叉演进,精彩纷呈

入口后,反馈回来的尾韵,有短促的,有悠长的,


确实与我们白酒不一样,而且,如果追求酒精刺激,威士忌其实可以更多更大刺激,我喝过最高的67度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4
发表于 2024-5-10 23: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本帖最后由 bomberb2 于 2024-5-10 23:39 编辑

对了,我特指 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也行),

日本威士忌,贵且淡
美国威士忌,甜且腻
法国,西班牙或欧洲大陆的威士忌,明显不如其白兰地或其他葡萄酒(白兰地度数较低,易入口也易上头,还是 威士忌性价比高)
中国威士忌,且等吧


对了,其实国产酒的话,我更 喜欢黄酒,尤其是冬天,温一壶黄酒,配点肉,幸福感全在了。夏天可以喝梅子酒,啤酒(欧洲精酿的玻璃瓶装啤酒比 易拉罐的好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07:4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理解马八不难,欣赏有点难度,难度之一在于它加杂了大量人声,歌词又是东方人并不熟悉的《赞美诗》与《浮士德》,它与贝九还不同,贝九前三乐章是纯粹器乐,人声在第四乐章,而席勒的《欢乐颂》广为人知,知而熟,熟才亲近、才好理解、才容易互动欣赏,马八则不同,这是一部纯粹合唱交响曲,通篇都是歌词,洋洋洒洒,歌词又如读天书。难度之二在于你很难用传统的音乐概念去套它,特别是第一部分,它与惯长的宗教音乐如赞美诗、弥撒、安魂曲的“律性”迥然不同,从音乐性的角度看并不好听。

马勒本人对第八则以极高评价,马勒曾自负的指出“这是在我过去作品中最大的作品,内容与形式都非常独特,无法用语言来表示。你不妨想象大宇宙发出音响的情形,那简直已不是人类的声音,而是太阳运行的声音。”他又说,“我过去的交响曲,只不过属于这首交响曲的序曲。过去的作品表现的都是主观性的悲剧,这首作品却是歌颂伟大的欢乐与光荣。”

我确信马勒这个评价是从音乐意义而非从音乐悦耳的角度讲,熟悉马勒者都知道马勒作品的两面性,它的交响乐带有他自身强烈的自述倾向,矛盾、怀疑、痛苦、这些东西,我们在他前七首交响曲中感受颇深,而所有这些境遇与矛盾、悲痛与忧伤,都在马八这里都得到了解决,马勒前所未有的豁然开朗了、醍醐灌顶般的顿悟了,他从此要在上帝的光照下自我救赎,表现在音乐上则是以坦荡的、明确的、甚至是大声喧哗的声调来体现,他要以一种过去少有的、升腾的、拥抱式的、歌颂的语调说话。

在我看来,第一部分开声上下大幅跳跃的七度音型与随后对之的展开都是这种心情最真实、最坦诚的写照,他表达了马勒少有的直率与畅快,音乐性在这里则显然退居次席了,但既使如此,听熟之后,依然会感觉到音乐自身的魅力,其实,开声的七度音型惯穿于整部作品中,我们在第二部分《浮士德》中仍能听到它的重现、变型与回声,这也说明了第二部分实际是第一部分“请造物者圣灵降临”的实解与体验。两个部分绝非互不干连,而是一脉相通的。


滕斯泰特这版马八演出阵容比奢华的索尔第版大为简朴,合唱团就地取材,只用了一个伦敦爱乐的合唱团,童声合唱团更节约,叫蒂芬学校男孩合唱团,找不到出处,无法和高贵的维也纳童声合唱团相比,歌唱家们更省钱了,看了看,除了男低音汉斯·索汀外,还真找不到一位在当时一线的大腕,这样算来,演出“成本”比索尔第版要便宜的多,但搞出来的艺术效果则足以与索尔第版并驾齐驱(听听第二部分“神秘合唱”中第二女高音所唱出的同样精彩又并不相同的意境)。

这是一版以强大的张力与雄浑宏伟气势取胜的版本,同时兼有温暖的内蕴,它以近乎直白的音乐语言、宣言式的直率措词形成独到凤格,而在直率中分明透出浑然忘我、不顾一切的狂势,这是我最欣赏滕斯泰特的地方,没有丝毫的犹豫与顾虑,更没有丝毫的娇柔造作,“说起话来”不加修饰,直奔主题,音乐语汇之鲜明、情趣表达之简明,都带有明显的个性烙印,它的马八没有那么多繁缛负重,但构架与轮廓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在我听过的版本中最“简洁”,但气势不弱,仍然保持着强大的张力与宏大磅薄的气势,演奏到了第五段落时,情绪已被充分调动起来,音乐已经沸溢出足够的感染力,滕斯泰特的冲天飞船已经先于他人要提前启航了!从音乐本身讲,论对第一段开始的七度音型勾勒与展开过程最清晰的,莫过于滕斯泰特此版,第一部分这六段音乐,段段具有令人信服的艺术说服力,哪一方面都极其出色,几位非大牌独唱家都有不俗表演,但录音与索尔蒂版比较有差距,特别是男声,唱源距拾音麦克偏远,倒腾这玩意儿,还是威尔金森们玩的溜。

第二部分如果说索尔第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内在与外观的紧张度,滕斯泰特则是一步步将演奏推向那拔地而起令人思绪飞扬的狂势之中,之所以说“一步步”,是说他诠释的脉落极其清楚,也足够力度,推重的“比”在一步步增加,直到尾声的光焰四射!另外,不得不赞一句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管风琴,实在给力,低沉浑厚、轰鸣作响,尾声与伦敦爱乐团的铜管形成一股强捍的撼人洪流,而整个演奏又不仅仅是气势力度,它的温暖与人文气息同样给我留下深刻印像,演奏的感染力绝非仅仅来自气势与激情,有时候,沈静反而更具魅力。

此版的缺憾出在录音,平衡明显的偏远,演唱如隔了一重纱,声音的清晰与穿透力都大打折扣,近而明显影响感染力,这令我很失望,看了看,分别于1986年4月和10月录于伦敦郊外的Walhtamstow镇政府大厅和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对于两个混声条件不同的场地如何掌控麦克的摆放、平衡、声音的衰减增益等难度都不会小。

演职人员:
女高音:伊丽莎白·科奈尔、埃迪斯·维恩丝、菲里希丝·洛特
女中音:特鲁德雷斯·施米特、纳迪·德尼策
男高音:理查德·维塞尔、
男中音:乔姆·海宁恩
男低音:汉斯·索汀
伦敦爱乐乐团、合唱团
蒂芬学校男孩合唱团(英国)

https://pan.baidu.com/s/1TDjhTv5J2hN-FbN1nnDZLA?pwd=6eh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6
发表于 2024-5-11 08:56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湖南省郴州市
哈哈,这帖子越来越有味道了,品着酒、吟着诗、赏着乐。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7
发表于 2024-5-11 09: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惠州市
gdyy223 发表于 2024-3-28 11:54
听马勒远比听其它作曲家作品耗时间,它太迷人,听进去难以自拔,陷进去难以脱身,它又太耗人,篇幅长大、复 ...

听了多年马勒,今有豁然开朗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8
发表于 2024-5-11 11:04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5: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市



稍懂录音史的烧友明白,录音史笼统的划分为两大时期——即模拟录音与数码录音时期,如今在古典音乐领域,无论是运用AAD或ADD录音技术灌录唱片早以绝迹,但仍有相当大的一部分AAD和ADD的唱片颇得cm人青睐,究其原因,一、这两个录音标志的唱片,都是老一代艺术家珍贵的精彩演绎,随着时间推移越发显出不可多得,二、模拟时代有些精彩录音,特别是五、六十代出版的,杰出的音响效果丝毫不逊色于数码时期,甚至尤有过之,如水星公司1951年录制的这款穆索尔斯基《展览会图画》。

立体声录音始于1954年的RCA,很显然,这版《展览会图画》还是mono录音,但它却毫无疑问的成为录音史上模拟录音无可替代的典范之作,它最为神奇之处是水星(Mercury)天才录音大师罗伯特·法恩在这版录音中只采用了一只录音麦克风!这个突发奇想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且在整个录音过程中对动态未加以任何修饰与调整!真正做到了“高保真”,而它所显示出来的录音效果极为出色,音场、动态、结像、聚焦、细节与空气感等等都没什么可挑剔的,我们丝毫听不出mono录音难以避免的狭窄与沉闷,相反,细节的鲜灵与音色出众的结像喷涌而出,令人“大快朵颐”!

这款唱片不仅动态出色,它同时有着浓郁的“胆味”,又看了看说明书才知道录音麦克风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德律风根—U47真空管麦克,难怪四处弥漫着浓浓的真空胆机味道,听听第四节“古堡”对萨克斯管出色的录音拾取,仿佛就在你眼前吹奏,充溢着宜人的萨克斯管的悠远幽香,的确能听出耳油,再加上如织錦锻般的弦乐群,将中世纪游吟诗人如悲如幻的古堡情节表现的十分抢眼,我对录音器材不在行,从也没予以过多的关注,但德律风根录音麦克名声太大,特别是自1946年以来的几十年间,它几乎是专业录音人士的最佳录音选择之一,它全方位指向的拾取性能,能最大限度保证了强动态、音频拓展与细节再现的非凡声响。

这版录音最出色之处仍在音乐演奏的动态上,德律风根-U47高灵敏度与宽广的频律响应特点在几段颇具动态幅度的曲目上很出色的表现出来,特别是铜管与击打乐器,从第一曲开声的明丽嘹亮到第二曲“侏儒”里凶猛的节奏与怪诞的姿态,音乐的瞬态反应很充分,无不录的栩栩如生,“波兰牛车”笨拙沉重的步态、“鸡雏舞蹈”的欢快诙谐、“两个犹太人”强烈的对比等等,都能给人以强列的画面感,而“罗马墓窑”铜管所表现出来的煞态与威严听起来也很是爽利,当然,受录音技术的局限,某些动态段落不可避免的有些尖锐,这不难听出来,再如“基辅之门”动态部分足够了,但失之于雄浑与宽广,这显然与mono和只摆放一支U47有关系,

此版于1951年4月由拉菲尔·库贝利克率芝加哥交响乐团录制,水星唱片公司1996年再版发行。

https://pan.baidu.com/s/1fYsi_XSqu8pOAHH5hERfAA?pwd=j04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00
发表于 2024-5-11 15:3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省广州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粤icp备09046054号|耳机网-耳机大家坛

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0598号 耳机大家坛、www.erji.net、网站LOGO图形均为注册商标

GMT+8, 2024-5-20 18:29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