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5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陕西省西安市
innerfidelity的编辑Tyll Hertsens点评和补充:
在近几天的一个reddit讨论帖中,SanjiWatsuki网友对多个品牌的旗舰耳机根据自定评价体系进行评级,并给出了解释,我个人觉得这种方法是值得赞赏的,但如果是我的话,则会加上一些其他的因素,并且在权重方面略有调整,详见下文。
Page 2 – “它们中多数都做得很糟糕”
哈哈,这个真是不能同意更多了啊!
Page 4 – 旗舰指标的制定
个人觉得对于头戴式耳机来说这些指标制定得的确是相当不错的,除了对指标#9保留意见。就在最近我听到一些相当不错的封闭式耳机:包括NAD VISO HP50、Focal Spirit Professional以及 Sennheiser Momentum,也在想是不是有可能设计出有着顶级声音的封闭式耳机呢?
Page 12 – #7 阻抗曲线不应出现摆动
300Hz-1kHz的阻抗曲线摆动确有可能是因为音圈振动,但我认为这种现象更可能是由于小音量成分扩散不佳,通常可以通过单元或隔板上的阻尼口来改善。但无论何种原因,阻抗曲线的摆动确实可能意味着较差的设计。从另一方面来说,设计者用来平滑频响曲线的方法,常常会造成阻抗曲线的隆起。
Page 14 – #9 开放/半开放式
仍然是关于开放式耳机是否天生优越。很显然的是,封闭式耳机通常有更好的低频控制力,这看起来是因其能够将空气压缩的时间更长,具有更长的低频衰减时间,也因而在低频失真度上比开放式耳机做的更好。
最近我也听到一些封闭式耳机,其在高频解析度方面做得非常不错(HP50, B&W P7),空间感的表达与开放式耳机很像。另外有些开放式耳机的空间感易被外界干扰,最终呈现出的结果取决于你所在的环境,而并非音频中所要传达的那种空间感。我承认开放式耳机的结像和声场通常都要更好,但如此就轻易定下结论是不是有些太早?
未提及时域分析
在这个帖子中作者这样说明:“方波并不含什么有用的信息,尤其是较之频响而言,在我看来用方波来做评判是不恰当的。Tyll曾提到这可以看出信号的衰减,但老实说我并不完全相信这点,我从未曾看到过AES给出这样的结论,但若能够提出严格的科学证明,我会马上接受它的。补充:值得一提的是,方波抖动总是与高频量有关,高频较为尖锐时则更为如此。”
实际上方波只是频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但它能够告诉你一些相位方面的东西,就拿30hz方波来说,如果波形幅度迅速降为0并保持,那说明这只耳机是没低频的,而如果完全偏离了0幅度线,则说明相位失控了。
另外,高频“尖锐”的原因在于谐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现象在冲激响应中更能够直接观察到,或者是由冲激响应导出的CSD瀑布图。音乐信号通常过于随机,要重现之则需要系统的瞬态响应很好,所以我认为时域分析也是很重要的。
耳机的高频响应多种多样,但在我看来,300Hz的方波恰恰捕捉到了其本质,并且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HD800的确是一只非常棒的耳机,干净的冲激响应使其具有无与伦比的结像力。在HD700的测试环节中作者提到“6kHz的高频较为明亮,但没有过于明显的谐振”,我要说通过方波来看这个问题就很明显了。K812和T1的瞬时沿做得都很差 – 这可是音乐本质的重要部分啊!而我们再来看K701的方波,这正说明了这个指标为什么同样有意义 – 与很多旗舰耳机相比,这只耳机应该有更高的分数才对。
主观听音的强调
我认为对于这样的评估来说,需要通过实际听音来证实每项指标的人耳可分辨度,否则则是不够完善的。
一次值得赞扬的尝试!
总得来说,基于这些技术指标的评估已经能够提供足够充分的信息了,我对SanjiWatsuki这次勇敢的尝试非常支持,同时我觉得它很有趣,很多人大概都会这样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