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an308 于 2016-9-21 14:06 编辑
科技的发展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延生问,再解决问题”。 虽然线材可以通过提炼其纯度来减小阻抗,但是信号的传送,不仅仅是一个减小阻抗就能全部解决失真的。
一,集肤效应(又叫“趋肤效应”) Q:即在同一导线中,电流会趋向于从导线的表现经过,电流(电压)频率越高越会趋向导线的表面,而且要比走中间的频率低的信号“跑得慢”,并产生“相移”,不论线径多粗,都会这样。所以单纯的加粗线径成本太高,而且一言不合就比碗口还粗的线材也确实过于“洪荒”。
A:那么就把同线径的一根线,分成N多根线径细小的线,这样就可以增加高频电流通过的表面面积了;减小高低频的相移,最大可能的让高频和低频在“冲刺”终点的时候,不要差距太多。这种通过多股绞织的线叫“辫线”。
问题是解决不完的,当你按平了一个,另一个又冒出来了。
二,李兹线 Q:当把N多股线绞合在一起的时候,在线芯丝表面的电子,总是会从于中心的线芯往外于外层的线芯跑。这种现象称之飞越。当然,也会带来失真。
A:为决这个问题,那么在线芯的表现加个尽缘层,不就解决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如果线芯数量不多还好点,当很多尽缘层的线芯绞合在一起的时候,一大波“分布电容”正悄悄接近。那么高频在通过带有电容器的时候,会严重失真。
三,屏蔽层和填充材料
Q:当电流通过线材时,特别是以电流为主的音箱线,里面每根线芯通过的电流大小随信号强弱不是一样的,因而会产生大小不一样的磁场,并且因为传导的方向一致,并产生极性相同的排斥性而产生震动。这样的震动,会造成高频能量大的低频信号调制。
A:解决的办法是用尽缘体和填充物。尽缘体如柔软很好的PVC,而聚四氟乙稀的避震效果最好;而填充材料如棉线,PE绳等。
Q:如果以为做到这里就算完了,那么错了。线芯产生的磁场还会在线材周边产生一个电场;电场又产生磁场,如此重复便形成了电磁波,电磁波又会造成相位失真。
A:为解决上述的问题,那么就把上述的屏蔽层和填充材料综合运用。一根线材里,可能有不同的填充材料;或是用不同的避震材料,或是用细小的铜丝编织成网等等。
四,谢谢各位耐心看完上面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虽然我已经写得非常简单了!
五,在上面的方法中,基本上按平一个问题,又冒出一个问题,并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法。 以欧美为代表的,以线材线的编织结构为主的“结构”方案来“平衡”以上问题: 1- 降低集肤效应,分成多股线芯;同时为减少飞越,在线芯的粗细搭配上作文章。一组线中,用粗细线芯不的同线芯。 2- 屏蔽上采用多层的,不同材质的真充物等方法。 3- 能过“分路”让高低频线各走各道,其中低频以粗线在中间,并绝缘,通过“绕编”的方法增加其“路径”好让其与通过晨间与相对慢一点的高频信号同时到达。 4- …………并把这些方法或多或少的用在设计“一根”线材上,以达到满意的声音效果。
综合两篇帖子,我们在线材所作的努力无非是:把电阻、电容、电抗、集肤效应做到最低。以音箱线,电源为最明显;而数字信号线如:同轴线和USB线因为以电压传输为主,影响较小(同轴有电阻75欧的标准,不存把电阻做低)。
虽说上面说了很多概念,对于文科出身的不太明白;但是对于理科生,特别是物理系电学的烧友,这些概念早就烂大街了。没有一个是那种高深的,可以“再一次改变”世界的技术。问题的解决,也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应用类科学。绝对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东西。 所以HIFI类线材,和HIFI器材一样,并不是什么“国之重器”的高精尖科技,而是着力于“不惜代价,做到极致”才是高保真的本质。那么这“极致”的线材价值究竟几许?下一篇从线材的设计生产来分析。
小贴示: 成品线材中,不是所有的线都可以按“越短越好”的原理来剪短。特别是有绕织的线材,因为在设计中,会考虑“高频通过慢于低频线”所以会通过绕织,增加低频通过的“路径”。这个比例是算好的“最佳方案”。一但剪短具有“绕织”的线材会破坏本初的设计。
|